《四川乐山市2023年初中升学考试模拟卷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乐山市2023年初中升学考试模拟卷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四川省乐山市2023年中考语文题语文基础知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 簌簌s 驯良xn 颤巍巍chn 参差不齐cnB. 圆弧h 绽开zhn 口头禅chn 锐不可当dngC. 宽恕sh 鬈发qun 中轴线zhu 一拍即合jD. 炽痛zh 臆测y 脂粉奁lin 恃才放旷sh【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D项“炽痛”读作“ch”。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气慨 里程碑 宽宏大量 锋芒毕露B. 萧瑟 笑
2、吟吟 物竟天择 随机应变C. 坍塌 城隍庙 唯唯连声 人情练达D. 次第 秫秸秆 引经据典 洗耳躬听【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A项“气慨”写作“气概”;B项“物竟天择”写作“物竞天择”;D项“洗耳躬听”写作“洗耳恭听”。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秀丽壮美的山川,神秘繁茂的森林,湛蓝高远的天空,都是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B. 羽毛球飞到了树枝上,小明故意逞能,噌噌噌地爬了上去,球没捡到人却下不来了。C. 著名演员王
3、刚把和珅这个老谋深算的角色演得入木三分,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D. 美国特朗普政府实施制裁“中兴通讯”、发动中美贸易战、打击叙利亚政府等举措,其实是他们根深蒂固的霸权主义思想在作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词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词语使用的正确与否。词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相一致。C项“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用在句中不恰当。4.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经济利益的驱动使越来越多的食品商贩抛弃了诚信经营的信条,越来越多的问题食品出现在市场。B. 去年,杭州三小伙先盗窃后救人的感人事迹
4、,到底该赏还是该罚,引起了网友热议。C. 今天,“美丽中国”已不是简单的描述性词语,而是中华民族上上下下共同追求的愿景。D. 战狼反映出已经足够强大的中国,在拯救境外遇险同胞、捍卫世界和平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B项搭配不当,将“感人事迹”改为“行为”。点睛:辨析或修改病句时,如果句子比较长,就要分析句子的结构,再判断其存在的问题。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
5、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5. 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就是这样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当然,人们需要在规则中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方式或者基本的生命准则一个人能做出一万种姿势,每个人的人生都有无限种可能,姿势的改变就是潜能最大限度的开发最重要的是我们还必须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有多大的能量,自己有什么样的需要然后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也能在生命的规则中找到一些让自己过得更好的方法A. B. C. D. 【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
6、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仔细阅读这段话,可知,句是整段话的话题,是首句;然后句“这样”承接句的内容;句“当然”与前句形成转折;接着,句“也能”承接句;句“最重要的是我们还必须知道”承接上一句;最后句归纳总结。据此分析排序为,故选B。6.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是奥斯特洛夫斯基,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他身上凝聚了那个时代最美好的品质为理想
7、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品质。B. 乔纳森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描写小人国利里浦特的党派之争以鞋跟高低划分阵营,“高跟党”和“低跟党”尔虞我诈,争权夺利,实际上是挖苦英国两个争斗不休的政党。C. 童年的整体基调虽然严肃、低沉,但小说以一个小孩的眼光来描述,给一幕幕悲剧场景蒙上了一层天真烂漫的色彩,读来令人悲哀但又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D. 小说简爱所述故事主要发生在桑菲尔德庄园,因为简爱以家庭教师身份为罗切斯特的女儿阿黛勒授课,她的生活在桑菲尔德庄园与罗切斯特产生交集,但最终
8、她与罗切斯特分道扬镳。【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此类题中,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名著作者、主要人物及事件、作品主题的了解。D项表述错误,简爱和罗切斯特经历了一些波折,最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社科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拒绝阅读就是拒绝美好一个人对文化品的需求程度,实际上是一个人整体素养的反映。一个拒绝阅读的人,是不可能有很高文化素养的。现在,大多数的人都在一门心思追逐财富,每天不肯拿出哪怕一个小时来阅读。其实,这些人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他们
9、不懂得财富只是人的躯壳而已,文化和信仰才是一个人的精髓。一个只是拥有财富而没有文化的人,不过是财富的管家罢了。现在的大学里也在发生着让人痛心的事,很多大学生每天仅仅限于自己专业的学习,而没有在社会文化方面加强自己的阅读。其实,他们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仅仅限于专业,自己不过就是一个接受了专业训练的文盲而已,是一个专业工具罢了。比如两个弹奏钢琴的人,两人同样拥有熟练的演奏技巧,一个是有着丰富文化知识的人,他在用钢琴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追求;一个却仅仅是个熟练的演奏者,他看重的仅仅是钢琴的技法。他们最后的区别是:前者成了伟大的钢琴家,后者仅仅是个钢琴演员。专业知识可以获得文凭,可以成为硕士、博士,但
10、那不是文化。一个社会没有这样的文化氛围,没有这样的文化追求,是可怜的,也是不可能和谐发展的。很多海外的华人,现在最苦闷的事情就是他们的孩子对中华文明的一无所知。他们的孩子接受了良好的西方教育,过着优裕的生活,说着流利的外语,但是他们的内心却非常空虚。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了文化的归属感。说自己是华人,对于中华文化一无所知;说自己是外国人,自己又没有外国人的血统。我们所熟知的华人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就没有这样的困惑,因为他们都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修养,他们始终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他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祖国文明的渴望和追求。很多华人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开始从国内购买大量的国学书籍,让
11、孩子补上国学课。事实上,身居国内的人,这样的危险同样存在。很多的富二代、富三代已经变成了一个十足的财富管理者,仅仅精于自己家族和企业的业务领域,而对于社会文明则茫然无知。这样的茫然和无知,导致的后果是他们社会责任的严重缺失,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漠视。中国慈善事业的严重滞后,富人缺少同情、帮助弱者的善良情怀,就是这种缺失的直接后果。说到底,就是文化的严重缺失。我们应该这样认为,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文化缺失的危机。放眼我们的社会,有哪些人心怀着巨大而崇高的社会责任心在认真地阅读?我们现在不缺少财富,缺少的是文化素养,是巨大的社会责任心,是善良的人文情怀。而这些,恰恰是一个人的美德,是一个社会的价值核心,
12、是一个民族的道德良心。阅读使人丰富文化知识,提升道德品格,涵养崇高情怀。而一个人只有培植了崇高品格,才会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敬,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7.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谈论的“阅读”不是指对专业教科书的学习,更多的是指对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文化的阅读。B. 一门心思追逐财富、缺乏文化阅读容易导致对社会文明的无知和社会责任的缺失。C. 作者拿钢琴家和钢琴演员的事例进行对比,揭示了“文化阅读能够让人发展得更好,挣钱更多”的道理。D. 很多海外华人从中国购买大量国学书籍,让孩子补上国学课,是为了更好地让孩子获得文化归属感。8. 下面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分析,不正确
13、的一项是( )A. 本文开头点明阅读与文化素养的关系,结尾揭示阅读与道德、品格、情怀等人文素养的关系,虽一线贯通,却始终未能点题。B.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指出拒绝阅读的弊端,中间列举三类人因各种原因而缺少文化阅读的事实,证明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揭示阅读的重大意义。C. 本文层次分明。第段论述大学生缺少文化阅读的弊端;第段举海外华人因孩子缺乏中华文明而苦恼的事例,论述了文化阅读的重要性;第段举富人缺少文化素养的事例论述文化缺失的后果。三个层次,条理分明,井然有序。D. 文章各部分衔接紧密,如第段“事实上,身居国内的人,这样的危险同样存在”这一句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9. 下列对文章
14、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思路严密,如第段中“很多的富二代、富三代已经变成了一个十足的财富管理者”与第段的画线句形成照应。B. 这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性文章,没有明确的思路和线索,思维跳跃而随意,从大学生到海外华人,又突然跳到富二代、富三代等。C. 第段用现在大多数人不肯花时间读书这一现象引出后面的论述,第段从大学生、海外华人、国内富人的事实展开论证,得出“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文化缺失的危机”这个结论。D. 第段中“财富只是人的躯壳而已,文化和信仰才是一个人的精髓”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贴切地揭示了财富、文化素养与人的关系。【答案】7. C 8. A 9. B【解析
15、】7. 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逐段分析内容,了解论题及其观点,了解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理清论证思路,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然后逐一分析各个选项,做出回答。C项表述错误,作者拿钢琴家和钢琴演员的事例进行对比,揭示了“如果仅仅限于专业,自己不过就是一个接受了专业训练的文盲而已,是一个专业工具罢了”的道理。8. 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结构层次的分析能力。根据一般思维模式,议论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大块构成。分析全文结构可以看出,A项表述错误,文章开头点明阅读与文化素养的关系,结尾揭示阅读与道德、品格、情怀等人文素养的关系,一线贯通,强化了中心论点“拒
16、绝阅读就是拒绝美好”。9. 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要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B项表述错误,这篇文章论述过程清晰,观点明确,论据典型有力,并不是“漫谈式的议论性文章”。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矣。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
17、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乙】(广)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阵。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若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以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10. 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避之数岁(年)B. 因复更射之(重新)C. 广之将兵
18、(将军)D. 上山阵(布阵)11. 下列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今如此以百骑走/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B. 发即应弦而倒/泉香而酒洌C. 汉之飞将军/杀之以应陈涉D. 以坚其意/其如土石何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广本领高强,善于带兵,对匈奴震慑很大,因为他镇守右北平,匈奴很多年都不敢来此侵犯。B. 李广力大善射,但眼力不佳,曾把石头当虎,所以作战时要等敌人靠近了才发箭。C. 李广受士兵爱戴的原因:把自己的封赏分给部下;饮水和食物缺乏时,让士兵先饮用、进食;待人宽厚、不苛刻D. 一次,与强敌狭路相逢,李广不退反进,下马解鞍,迷惑敌人,保全队伍。这充分
19、体现了他临危不乱、有勇有谋的品格。13. 翻译下列句子。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以坚其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答案】10. C 11. A 12. B 13. 李广的一百骑兵都非常恐慌,想策马往回跑。那些敌人以为我们要逃跑,现在(我们)都解鞍来表示不逃跑,用这种方式使他们坚信我们的诱敌意图。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解析】选自史记 作者:司马迁 年代:西汉参考译文:(甲)李广将军,陇西成纪人,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李广驻守右北平,匈奴听说后,称他为“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他好几年,不敢入侵右北平。李广出外打猎,看见草中的石头,以为是
20、虎就射去,箭头没入石中,近看原来是石头。于是又重射,却再不能射进石头里了。李广很廉洁,得到赏赐常常分给部下,饮食与士卒在一起。李广带兵,每到缺粮缺水的地方,士卒不全喝过水,他不到水边去;士卒不全吃过饭,他不吃饭。他待人宽厚不苛刻,士卒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出力。李广身材高大,臂膀象猿一样,他的善射也是天赋。虽然子孙或别人向他学,但谁也不能赶上他。李广口舌笨拙很少说话,与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阵势,饮酒专以射箭作游戏。他射箭的办法是,见到敌人逼近,不在几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一发箭敌人立即应弦倒下。(乙).10.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
21、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C项“将”是“率领、带领”的意思。1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一考点的掌握情况。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项“以”都是“凭借”的意思;B项“而”分别表示“修饰”和“并列”;C项“之”分别是“结构助词”和“代词”;D项“其”分别是“代词”和“加强语气”的用法。故选A。1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
22、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B项表示错误,“作战时要等敌人靠近了才发箭”不是因为眼力不佳,而是为了有的放矢,百发百中。1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其中“恐”是“惊恐、害怕”的意思,“ 虏”意思是“敌人”,“但”是“只”的意思。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
23、”“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古代诗歌鉴赏。塞下曲(唐)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的首联和颈联渲染了边塞寒冷凄凉的氛围,描述了边塞生活的单调乏味。B. “笛中闻折柳”和“此夜曲中闻折柳”有异曲同工之妙,蕴含着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C. 该诗意象雄奇壮美,意境开阔。既言边塞生活的艰苦、思乡怀人的惆怅,又表壮志难酬的抑郁。D. 李白不仅擅长古体诗行,他的塞下曲望天门山等近体诗也有极
24、高艺术成就。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可见,李白在盛唐诗坛的地位是多么崇高。15.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一句中,把“抱”换为“枕”好不好?说说理由。【答案】14. C 15. 不好。“抱”字是相拥、怀抱的意思;它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情形,体现将士戍边生活的艰辛;更能表现将士们心系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而“枕”字有安逸舒适之嫌,用“枕”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解析】1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句的理解和辨析能力。仔细阅读诗歌,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抒发的情感,并对名句或关键字做出赏析,然后辨析各个选项,分析作答。C项
25、表述错误,这首诗苍凉而极雄壮,意境浑成,表达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爱国精神。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炼字的掌握能力。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这句诗中“抱”字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表现了将士们心寄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也表现将士们生活的艰苦,“枕”字有安逸舒适之嫌,不能达到这个效果。16. 根据提示,默写古诗文原句。感时花溅泪,_。(杜甫春望)_,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_,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船头坐三人,_,佛印居右
26、,鲁直居左。(魏学洢核舟记)参差荇菜,_。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关雎)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欲为圣明除弊事,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讲述求学遭到“先达”训斥的时候,自己“_,_,_”的做法,是为了劝勉马生重视礼仪、虚心学习。【答案】 (1). 恨别鸟惊心 (2). 谈笑有鸿儒 (3). 天街小雨润如酥 (4).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5). 左右芼之 (6). 长烟落日孤城闭 (7). 肯将衰朽惜残年 (8). 色愈恭, (9). 礼愈至, (10). 不敢出一言以复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总与一缕炊烟有关写下这题目
27、,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莱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
28、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 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
29、分的。母亲就只好更累了。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涮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
30、儿来。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举箸援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罗,开饭罗!”在我们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
31、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意识
32、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燎着。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17. 作者几次写了母亲的“讪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8. 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段的作用。19. 本文语言蕴涵
33、丰厚,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请赏析第段中两个画线的语句。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莱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20.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子的理解。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21. 下列对文章的品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段卒章显旨,点明了写作目的,揭示了文章中心,升华了作者的情感。B. 以“总与一缕炊烟有关”为标题,表明文章写作的是“与炊烟有关”的人和事,有揭示内容和主题的作用;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C. 本文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刻画母亲形象,抒写作者
34、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D. 文章以母亲从炊烟中走出开头,又以母亲站在炊烟中喊“我”结尾,两个实景首尾呼应。【答案】17. (1)作者三次写了母亲的“讪然”。(2)第段和第段(前两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她无力改变贫困生活的痛苦愧疚自责和无奈心理,体现了母爱的厚重无私;第段(第三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母亲对我们的牵挂。(这样反复写,突出了母亲良善慈蔼、朴实无私、传统的乡村妇女形象,表达“我”对母亲的理解、感恩和爱戴。) 18. (1)内容上:描绘出农村母亲辛苦操劳、守望盼归的感人画面。(2)结构上:开门见山,点明文章的中心表达对慈祥母亲的爱;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叙写;紧扣题目“总与一缕炊烟有
35、关”,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 19.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混着香味的炊烟”比作“抒情的花朵”(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和听觉互通,炊烟也有了声音,生动地写出了“我们”的欢快与激动),该句形象地写出了炊烟带给“我们”的温情,表现了“我和妹妹”下午放学回家时看到炊烟的欢快与激动。“灿亮”,形容光亮耀眼,这里用作动词,有照耀闪亮之意(也可以答:使我们的眼睛发光、脸庞发亮)。用词生动鲜活,形象地写出了饥饿的“我和妹妹”,闻到炊烟里的香甜味道而精神振作、神采奕奕的欢乐情状。(运用了通感的修辞,将视觉、味觉、触觉互通,这样,炊烟也有了味道和温度,突出了作者当时那种温馨、愉悦之感。) 20. (1)
36、“慈蔼而伟大”,指贫困年代里,那种无法让孩子吃饱而心怀愧疚、牺牲自我、承忍痛苦的母爱,弥足珍贵,愈显伟大,表达的是“我”对母亲的感恩、爱戴和怀念;句中的“母亲”,既指所有传统、朴实、贫困而又慈蔼谦卑自责农村母亲,又象征了贫困却朴素、传统的乡村生活;“消失”指的是时代变化带来的乡村传统文明的消减。(2)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富裕了,但对母爱、对生活的理解体悟却简单粗浅了,情感也缺乏厚度;表现了作者对乡村传统文明逐渐消失的忧思,抒发了对传统朴素温馨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 21. D【解析】17. 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赏析能力。记叙类文章常用有较强表现力的词语来表现人物性格或景物特征,
37、赏析时应扣住词义,准确理解语言环境中词语在表现人物特点、景物特征中的具体作用,体会其用语精妙之处。前两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她无力改变贫困生活的痛苦愧疚自责和无奈心理,体现了母爱的厚重无私;第三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母亲对我们的牵挂。18. 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中句子作用的理解能力。用在记叙文开头的句子起到如下作用: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第(1)段描绘了农村母亲辛苦操劳、守望盼归的感人画面,点明文章的中心,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叙写,紧扣题目,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19.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
38、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句(1)可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2)可以从用词角度赏析。点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
39、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2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结合上下文内容来理解,“慈蔼而伟大”,指贫困年代里的母爱,弥足珍贵,愈显伟大,表达“我”对母亲的感恩、爱戴和怀念;“消失”指的是人们生活富裕了,但对母爱、对生活的理解体悟却简单粗浅了,表现了作者对乡村传统文明的怀念和对其逐渐消失的忧思。21. 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阅读全文,了解文章段落的内容、人物的品质性格、情节之间的关系、写作的思路、写作方法、小说主旨、思想情感等内容,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与文章
40、中的内容一一比照判断正误。仔细阅读文章,可以看出,D项表述错误,文章以母亲从炊烟中走出开头,又以母亲站在炊烟中喊“我”结尾,两个虚景首尾呼应。综合性学习22.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2017年12月发布“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它们是:“十九大”、新时代、雄安新区、撸起袖子加油干、不忘初心、金砖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人工智能、天舟一号。其中,与“十九大”有关的流行语有五个,分别是:“十九大”、新时代、雄安新区、撸起袖子加油干、不忘初心。【材料二】据悉,“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是基于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利用语言信息处理技术,
41、结合人工后期处理,经提取、筛选而获得的。语料来源包括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等国内15家报纸2017年1月1日至11月底的全部文本,语料运用量近5亿字次,突显了我国主流媒体的高关注度和使用的高频度。请你探究这些词语成为流行语的原因。 _【答案】a与我国的时政热点紧密相关。b突显了我国主流媒体的高关注度和使用的高频度(主流媒体的关注度和使用频率都很高)。 c这些词语涉及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等重大领域。d它们代表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望。e突显出大家奔向新时代的决心和干劲。【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
42、到几则材料关注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一条最主要的信息。从材料一可以看出,这些词语成为流行语与我国的时政热点紧密相关;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这些流行语突显了我国主流媒体的高关注度和使用的高频度。可以继续深入挖掘这些词背后的深意,可以知道,这些词语涉及领域众多,代表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望,表现出大家奔向新时代的决心和干劲。据此分析全面作答即可。23. 语言啄木鸟行动小红搜集到咬文嚼字公布的“2017年十大语文差错”,其中“敬请期待”和“一言九鼎”两个词语榜上有名。请仔细品读,回答下面的问题。不得体的礼貌用语“敬请期待”呈流行趋势。商店即将开张,商家总会挂出横幅:“开业在即,【A】敬
43、请期待”;电视剧即将播出,电视台也会推出预告:“开播在即,【B】敬请期待”。写出【A】【B】两处的正确用语。(每处1分,共2分)【A】_ 【B】_装潢公司在电视上承诺十九天完成家装工程,拖一天罚一千元;又在报纸上连续刊登巨幅广告,主题词是“一言九鼎十九天”。类似差错也见于其他商业宣传,如“当天发货,一言九鼎”。两处的“一言九鼎”都使用不当,都应该使用哪个成语?说明理由。成语:_ 理由:_【答案】 (1). 【A】敬请光临(“敬请赏光”、“欢迎光临”等也可) (2). 【B】敬请赐候或敬请关注 等 (3). 一诺千金, (4). 理由:“一言九鼎”的意思是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那样重,形容所说的话分
44、量很重、作用很大。商家的目的是想要表明自己信守承诺,应该用成语“一诺千金”。用“一言九鼎”则成了自我吹嘘。【解析】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题,看出学生对语言运用的掌握能力。第小题中“敬请”是谦辞,是对别人的敬语;而“期待”是指“对未来的事物或人的前途有所希望和等待”,相当于“期盼、期望”;“敬请期待”就是谦恭+自负的奇怪组合。A处应该说“敬请光临”,B处应该说“敬请关注”。第小题中“一言九鼎”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商家要表达的是自己守信,用“一言九鼎”则成了自我吹嘘,应使用“一诺千金”。名著阅读24. 学好语文,就要“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请根据要求填空。鲁迅先生在_一
45、文中,以饱含深情的笔触,书写了对一位潦倒的同乡旧友的真切同情与怀念。该文收录到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其于人也,则有德者但须形体悦目,不必面貌俊秀,与其貌美,不若气度恢宏。”这段话出自培根随笔中的_,阐明了美德比美貌更重要的道理。罗曼罗兰指出人生是艰苦的,生活里充满了贫困、忧虑、孤独和辛劳,人们却彼此隔膜,不懂得互相安慰,所以他要撰写_,要把伟大的心灵献给受苦受难的人们,使他们得到安慰和鼓舞。【答案】 (1). 范爱农 (2). 谈美 (3). 名人传【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作品内容:主要
46、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此类题中,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名著作者、主要人物及事件、作品主题的了解。三道小题分别考查鲁迅的朝花夕拾,培根的谈美,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根据提示填空作答即可。作文25. 半命题作文。春暖花开,柳舞莺啼,那是美妙的青春旋律;朔风卷雪,枭鸟怪鸣,那是黯淡的青春音符。成功它并不平凡,是暴风雨后的彩虹;失败也并不简单,是千锤百炼的锻造。在你青春潋滟的波光中,一定有酸甜苦辣的生活体验,有五彩缤纷的人生梦想,有敢为人先的探索追寻请以“ ,我的青春旋律”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例如填写“拼搏”“坚强”“尽责”“感恩”“诚信”“追逐梦想”“成就美德”等,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