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 《醉翁亭记》练习题(考点练习+真题练习+过关检测)(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

上传人:鹿哥 文档编号:94696096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 《醉翁亭记》练习题(考点练习+真题练习+过关检测)(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 《醉翁亭记》练习题(考点练习+真题练习+过关检测)(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 《醉翁亭记》练习题(考点练习+真题练习+过关检测)(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 《醉翁亭记》练习题(考点练习+真题练习+过关检测)(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考点练习考点一:词语理解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杂然而前陈者陈:摆放,陈列B.临溪而渔 渔:捕鱼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快乐D.太守谓谁 谓:为、是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朝而往,暮而归B.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C.山水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D.四时之景不同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3.下列句子中“也”字表达的语气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B.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

2、间也。D.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考点二:朗读节奏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醉能/同其乐。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C.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D.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考点三:句子翻译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译文: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B.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译文:发现了野花,有一股清淡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文: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水美景中。D.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文:人们只知道跟随

3、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考点四:课文理解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介绍了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听觉置换视觉。一“回”一“转”,方见亭子。B.第三段太守颓然与众宾喧哗相映衬,既照应首段太守“饮少辄醉”,又暗含众人不知太守快乐之意,凸显了作者被贬滁州后的愁苦和愤懑。C.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大量的骈散句,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和“也”字的巧妙运用,把整齐的句子断开,使文章带上了散文的韵味。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点睛之笔,“醉翁”之“醉”,不仅因太守酒量浅,更有沉醉于山水美、滁人和、吏

4、政清等多重含义。二、真题练习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林壑(h) 朝而往(zho) 伛偻提携(1)B.琅琊(xi)弈者胜(y) 山肴野蔌(s)C.辄醉(zh)酿泉(ling)树林阴翳(y)D.潺潺(chn) 颓然(tu)觥筹交错(gng)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杂然而前陈者A.水落而石出者B.朝而往C.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D.而年又最高3.下列句子在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一项是()A.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B.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C.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D.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

5、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佳木秀而繁阴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去国怀乡C.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山水之乐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5.下面的“而”字表修饰的一项是()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B.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C.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D.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6.下面句子的译文有误的一项是()A.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译文:不久,太阳落山了,人影四处散开,太守随着宾客们回去了。B.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译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字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就是太守。C.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

6、醉也。译文:那面容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就是喝醉了的太守。D.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译文:早晨进山,傍晚归来,四季的景色有所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7.下面对醉翁亭记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从全景到远景,再逐层聚焦到泉,到亭,到人,到酒,充满寻幽览胜之趣。B.末段抒情以禽鸟之乐烘托众人之乐,众人之乐烘托太守之乐,最后落脚到山水之乐。C.文章大量语句用“也”字做句尾,读来顿觉嘴上有醉意,脸上有得意,心中有快意。D.以一“乐”字贯穿全篇,表达随遇而安的心境、寄情山水的意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8.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

7、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

8、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作亭者谁/属予作文以记之B.负者歌于途/负势竞上C.往来而不绝者/沿溯阻绝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无异乎(2)把“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翻译成现代汉语。(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

9、章开篇从全景到远景,再逐层聚焦到泉,到亭,到人,到酒,充满寻幽览胜之趣。B.第段描写山间朝暮的阴晴变化和四季景色的迥然不同,突出流连山水的无穷乐趣。C.第段以“太守醉也”照应文题,呼应上文“饮少辄醉”,其目的是表现太守不胜酒力。D.第段抒情以禽鸟之乐烘托众人之乐,众人之乐烘托太守之乐,从而点明本文的主旨。三、过关检测(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10、,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臣请为王言乐。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

11、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有删改)【注释】羽旄(mo):古代军旗的一种,用野鸡毛、牦牛尾装饰旗杆,这里指华丽的仪仗。旄,牦牛尾。举:皆、都。疾首蹙頞():形容心里非常忧愁,愁眉苦脸。庶:表示可能或希望,这里译为“大概”。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野芳发而幽香”的“发”是“开放”的意思,“苍颜白发”的“发”表示头发。B.“伛

12、偻提携”的“伛偻”“提携”为动词用作名词,分别表示“老人”“儿童”。C.“佳木秀而繁阴”的“秀”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的“秀”意思相同,意为“修长”。D.“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这句话中,第一个“王”是名词,解释为“大王”;第二个“王”是动词,解释为“称王”。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3.从写景的角度,对“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一句进行赏析。4.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理想?并结合乙文内容分析孟子是如何提出这一政治理想的。(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

13、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4、。(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云归而岩穴暝 (2)杂然而前陈者(3)颓然乎其间者(4)太守归而宾客从也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2)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修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7.下列

15、各项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四岁而孤/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B.母尝谓曰/权谓吕蒙曰C.死狱也/小大之狱D.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呼尔而与之8.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幼 敏 悟 过 人 读 书 辄 成 诵 及 冠 嶷 然 有 声9.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1)【甲】文中,太守因何而乐?(2)结合【甲】【乙】选文,说说欧阳修的父母对欧阳修有哪些影响?(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16、,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唐

17、代吴兢贞观政要)【注】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稔(rn):丰收。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杂然而前陈者 (2)树林阴翳 (3)太守谓谁?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炀帝意犹不足/鸣之而不能通其意B.穷兵黩武/复前行,欲穷其林C.此皆朕所目见/于是入朝见威王D.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安能辨我是雄雌1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往 昔 初 平 京 师 宫 中 美 女 珍 玩 无 院 不 满。14.结合语段【甲】【乙】的内容分别概括欧阳修为官之道与唐

18、太宗的治国之道的特点。附:参考答案和解析一、考点练习1.【答案】C【解析】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乐:以为乐。故选C。2.【答案】D【解析】A.而:连词,表递进/连词,表修饰;B.谓:动词,命名/动词,是;C.乐:名词,乐趣/形容词,欢乐;D.之:都是结构助词,的;故选D。3.【答案】C【解析】C项中的“也”表陈述,其他三项中的“也”表判断。故选C。考点二:朗读节奏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

19、式等。A项的停顿有误,应为:醉/能同其乐。【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5.【答案】B【解析】B.应是“野花开放”,而不是“发现了野花”。故选B。考点四:课文理解6.【答案】B【解析】B项,第三段太守颓然与众宾喧哗相映衬,既照应首段太守“饮少辄醉”,又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抒发了他贬谪后的抑郁心情。但全文却是以“乐”贯穿,体现出作者对建设和平安定、与民同乐的理想社会的努力

20、和向往。故选B。二、真题练习1.【答案】D【解析】A.伛偻提携(1) l ;B.琅琊(xi)y;C.酿泉(ling)ning;故选D。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而”字的用法。例句:“杂然而有陈者”意思是杂七杂八的摆放在面前的。“而”表修饰。A.“而”表承接;B.“而”表修饰;C.“而”表承接,意思是因而,因此;D.“而”表递进,相当于“而且”;故选B。3.【答案】D【解析】D.“水声潺潺”属于定语后置,应为“潺潺水声”,“泻出于两峰之间”属于介宾短语后置,翻译时,要将后置的“于两峰之间”调到“泻出”的前面。故选D。4.【答案】B【解析】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

21、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B项中的两个“去”都是动词,译为“离开”。A项中第一个“秀”是形容词,译为“秀丽”;第二个“秀”的意思是“枝叶长得茂盛”。C项,“乐”,第一个是形容词,译为“欢乐”;第二个是名词,译为“乐趣”。D项,“之”,第一个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义;第二个是结构助词,译为“的”。故选B。5.【答案】D【解析】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A项“而”表示并列关系;B项“而”表示顺承关系;C项“而”表示转

22、折关系;D项“而”表示修饰关系。故选D。6.【答案】A【解析】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A项的翻译有误,“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应译为: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面。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名作赏析。B.醉翁亭记末段中“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采用了议论抒情的方式,由禽鸟之乐推及众人之乐,由众人之乐升华到太守

23、之乐,最后点明太守之乐在于乐民之乐,表达了作者陶醉山水、怡然自得的神态。所以B项“最后落脚到山水之乐”的判断是错误的;故选B。8.【答案】(1)C(2)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3)C【解析】(1)(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作:建造/写;B.负:背/凭借;C.绝:同“断”;D.得:领会/难道;故选:C。(2)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重点词:从:跟随。乐,以为快乐。乐:快乐。(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C.有误,第一句“太守醉也”照应文题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二字,阐释原文“饮少辙醉”,该句阐释正确,错误之处在于“极言太守实在不胜酒力”,而由文意可知,“太

24、守醉”的真正原因是沉醉于山水美景,以及与百姓共享安乐生活,并非主要在于“不胜酒力”。故选C。【点睛】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

25、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至于太阳升起,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酿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

26、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三、过关检测(一)【答案】1.C 2.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

27、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意思对即可) 3.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将酿泉推至读者面前。先从听觉的角度,写“水声潺潺”;又从视觉的角度写“泻出于两峰之间”。水的动和峰的静相映成趣,突出了滁州山水的幽静美。 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与民同乐(民本思想)的政治理想。乙文中孟子用百姓对国君打猎的两种反应,表现出百姓对国君反对和拥护的两种状态,使其形成对比,突出与民同乐(民本思想)的重要性。【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C.“佳木秀而繁阴”意思是: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秀:茂盛,繁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意思是: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秀:秀丽。这两句中的“秀”意思不一样;故选C

28、。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然,的样子;临,居高面下;于,在。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结合“行”“闻”“泻”等词可知,这里作者的脚步是不断移动的,眼前的景致也是不断改变的,这是移步换景的方法。“渐闻水声潺潺”从听觉写酿泉,“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从视觉写酿泉,多种感官角度,更好的展现了酿泉的形象。“渐闻水声潺潺”写作者听到水声,侧面烘托了环境的静谧,“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这一句,把静止的山峰和流动的泉水同时描绘了出来,动静相映成趣,写出了突出了滁州山水的幽静之美。4.本题考查比较

29、分析能力。醉翁亭记中,欧阳修虽被贬滁州,但是随遇而安、励精图治,使当地人过上了富足、平安、祥和的生活,“醉能同其乐”,他与百姓一起快乐,表现的是与民同乐的思想。乙文“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表达的也是关注民心民情,“与民同乐”的思想。根据乙文“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可知,孟子用百姓对国君打猎的两种反应,把“大王能与民同乐”和“大王不能与民同乐”时的表现进行对比,突出与民同乐才能“王天下”的道理,凸显了与民同乐的重要性。【参考译文】【甲】环

30、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像那太阳升起,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

31、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

32、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乙】请让我为王谈谈音乐。如果王在这里打猎,老百姓听到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丽,大家全都头痛而皱着眉头奔走相告:“我们的王这样爱好打猎,为什么使我困苦到这样的境地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东逃西散。”这没有别的原因,就因为王(只图自己快活而)不和大家一道娱乐的缘故。如果王在这里打猎,老百姓听到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丽,全都眉开眼笑奔走相告:“我们的王大概很健康吧,要不怎么能够打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王同百姓一道娱乐罢了。如果王同百姓一同娱乐,就可以使天下归服了。”(二)【答案】5.(1)昏暗 (2)陈列,摆开 (3)倒下的样子

33、 (4)跟随,跟从 6.(1)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2)来来往往不断的,是出游的滁州百姓。 7.D 8.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 9.(1)【甲】文中,太守因山水美景而乐,乐民之乐。(2)欧阳修的母亲亲自教他读书,使他成为大文豪;欧阳修的母亲用丈夫的优良品德教育孩子,为他树立终生的榜样:欧阳修的父亲办案以民为本,影响欧阳修的为官原则,他能做到与民同乐。【解析】5.考查文言词语理解。(1)句意: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暝:昏暗;(2)句意: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陈:陈列,摆开;(3)句意: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颓然:倒下的

34、样子;(4)句意: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从:跟随,跟从。6.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1)芳:花;发:开放;佳木:好的树木;秀:茂盛,繁茂。繁阴:名词作动词,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2)往来:来来往往;绝:断。7.考查一词多义。A.都是孤儿,幼而无父的人;B.都意为“对说”;C.都是案件;D.和/给;故选D。8.考查文言断句。句意: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过一遍书就能背诵下来。等到成年时,更是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根据句意可断句为: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9.考查内容理解概括。(1)结合【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

35、出”“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和“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等内容可知,琅琊山秀美的自然环境和当地百姓和乐的生活场景令作者“乐”。(2)结合【乙】“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可知,在家境贫寒的情况下母亲教自己识字,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结合“母尝谓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等内容可知,母亲用父亲办案的事例教导欧阳修,为欧阳修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等内容可知,欧阳修父亲办案以民为本、心怀百姓,为欧阳修的成长和做到“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起到积极作用。【参考译文】【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

36、,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过一遍书就能背诵下来。等到成年时,更是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欧阳修幼年时失去父亲,母亲曾经闹指敬对他说:“你父亲做官的时候,常常在夜间点着蜡烛办理官府公文,多次停下来叹息。我问他什么事情,他便说:是死刑案子,我想寻求保全犯人生命的可能,却没有找到。我说:生路可以寻求吗?他说:去寻求生路而得不到,被判死刑的人和我就都没有遗恨了。经常为死囚寻求生路,仍然还有失误造成逗伍不该死的人被处死的,然而世间的官吏却常为犯人寻找处死的理由呀。他平日教导别人的子弟,经常用这些话,我都听熟了呀。”欧阳修听了这段

37、话,终生照做不忘。(三)【答案】10.(1)陈列,摆开 (2)遮盖 (3)为,是 11.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12.B 13.往 昔 初 平 京 师 /宫 中 美 女 珍 玩 /无 院 不 满。 14.欧阳修:治理有方,政事顺利,人民安居乐业,与民同乐唐太宗: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解析】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杂乱地摆放在前面。陈:

38、陈列,摆开;(2)句意为:树林茂密阴蔽。翳:遮盖;(3)句意为:太守是谁?谓:为,是。1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而不知人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却。乐其乐:乐:意动用法,以为乐。乐:快乐。1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意:意图/意思;B.均译为:尽;C.见:看见/拜见;D.安:安定/怎么;故选B。1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

39、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句意为: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往昔初平京师”动宾结构,应在“师”后停顿;“宫中美女珍玩”偏正结构做主语,应在“玩”后停顿;因此断句为: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甲】文段“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可知,欧阳修:治理有方,政事顺利,人民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根

40、据【乙】文“遂得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于是就能不兴徭役,年年谷物庄稼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那么枝叶繁茂荣华。帝王能做到不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宝,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可知,唐太宗: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参考译文】【乙】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的意图仍旧不满足,不停地向民间索取美女及珍玩,并且东讨西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不能忍受,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勤恳不息,只是希望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宝,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徭役,年年谷物庄稼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那么枝叶繁茂荣华。帝王能做到不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宝,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