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劳动经济学考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劳动经济学考纲.docx(3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纲1002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03323劳动经济学苏州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状的理解。劳动力供给弹性1以及识记:劳动力供给弹性的涵义。劳动力供给弹性的数学表达。劳动力 供给弹性的五种类型。向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1以及识记: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涵义。 市场劳动供给曲线的形成。2以及领会:劳动供给曲线形状与治理失业的政策之间的关系。3以及应用: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对研究失业对策的意义。宏观经济状况对劳动 力供给的影响。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是劳动力市场中相互依存以及相互竞争的两个方面。本章主 要讨论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相互
2、作用的形式和其内在规律。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劳动力市 场中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发展趋势,掌握劳动力供求之间的均衡与非均衡的内在关系,以及内 部劳动力市场在调节劳动力供求方面的作用和运行机理。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古典经济学描述的均衡均衡的概念。古典意义上的经济均衡: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以及静态均衡分 析与动态均衡分析。 现代经济学描述的均衡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均衡。凯恩斯失业均衡,失业均衡悖论。非均衡概念和非均衡理论。 劳动力供求关系类型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供大于求以及供不应求以及供求均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 变化。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均衡状态以及均衡工资率与均衡就业量。劳
3、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非均衡(不稳 定)状态。 劳动力供求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劳动力 供求双方同时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六)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动态均衡的基本假设。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三种模型: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 需求弹性一一“稳定型蛛网”;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一一“发散型蛛网”;劳 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一一“封闭型蛛网”。第二节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任何偏离均衡点的状态均导致效率的损失。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基本假设。劳动力地区以及行业间的流动将有助于消
4、除工资差别。充分就业充分就业的含义。第三节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状态瓦尔拉斯需求与有效需求的概念,瓦尔拉斯供给与有效供给的概念。瓦尔拉斯非均衡 产生的主要原因:工资率刚性以及劳动力需求的派生性以及劳动力供给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以 及信息不完全以及过度选择以及制度和政策因素等。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的概念。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产生的原因。劳动力短缺与劳动力过剩劳动力短缺的含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短缺的原因。劳动力短缺的经济后果。 劳动力短缺的累积效应与溢散效应。劳动力过剩的含义和原因。隐性失业与显性失业。引起 隐性失业的原因。uV分析uV分析的含义。失业以及职业空
5、位与供求平衡的关系。uV分析概念图。第四节劳动力市场分割早期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20世纪80年代的理论近代的理论解释第五节内部劳动力市场(-)企业组织与雇用活动雇用活动依各自的组织结构特征受到一定的制约。(二)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及构成要素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概念。组织结构。组织原理。(三)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原因。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内部劳 动力市场的规则。雇用调整。三、考核要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类型识记:供大于求以及供不应求以及供求均衡。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及劳动力供求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1以及识记: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涵义。均衡工资率。 均衡就业量
6、。 充分就 业。2以及领会: 劳动力供给曲线的移动。 劳动力需求曲线的移动。 劳动力市场 静态均衡的打破。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1以及识记:。)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涵义。(2)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基本假设。劳 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三种模型。2以及领会: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 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状态及产生的主要原因1以及识记:(D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的涵义。(2)信息不足。(3)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4)劳动力短缺有与劳动力过剩。 显性失业与隐性失业。2以及领会: 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的原因。 隐性失业的表现及原因。3以及应用:对充分就业的理解,我国目前的就业失业状况及
7、治理。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1、识记:代表性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2、应用:分析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状况。(六)内部劳动力市场1以及识记: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涵义。 雇用调整。2以及领会: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原因。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规则。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运行。3以及应用: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区别与联系。第四章劳动时间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企业为了完成生产而决定的劳动投入量,并不是指雇用了多少劳动者,即不是指以人 员为单位的劳动量,而是指劳动者人数乘以劳动时间,也就是以“人员*时间”为单位的劳 动服务量。本章的讨论以劳动时间为主,并涉及劳动强度的概念。通过本章学习
8、,耍求学员 能从劳动投入量的完整实际状态出发,更准确地把握劳动经济现象。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劳动投入量的计量尺度劳动时间的计量劳动时间的概念。工日与工时的概念。劳动时间利用指标:出勤率以及出勤时间利用 率以及制度劳动时间利用率以及加班加点比重以及平均加班加点长度。(二)劳动时间的特征与功能劳动时间的特征:法律规定的工作时间以及劳动者履行劳动义务和用人单位计发劳动 报酬的时间以及实际劳动时间与从事有关活动所花费时间的总和。劳动时间的功能:计量功 能以及指示功能以及保证个人及社会维持和发展的功能以及人际交往功能。第二节从劳动供给者的立场看劳动时间(-)劳动时间的选择劳动时间受工资率以及人们对收入和余
9、暇偏好等因素的影响,供给者选择自己效用最 大为最佳劳动时间。劳动者的准固定成本和劳动时间的最低供给。准固定成本对劳动时间的影响。劳动者的准固定成本和劳动时间的最低供给。第三节从企业的立场看劳动时间规范性的说明在产品市场以及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在生产函数的约束下,以自身利润 最大化为目标决定劳动投入量。企业会特别关注劳动者人数和劳动时间的决定。集体作业的影响集体作业的概念。整体工作效率。集体作业条件下的生产函数。劳动时间和工作效率工作效率的变化。平均效率与边际效率。平均效率最大的劳动时间和利润最大化的劳 动时间。(四)准固定成本加入准固定成本后的生产函数。第四节 制度劳动时间以及不规则
10、劳动时间与有效劳动时间供给(-)制度劳动时间制度劳动时间的概念。制度劳动时间下的就业选择。超时工作超时工作的概念。超时工作条件下的劳动供给时间。兼职工作兼职工作的概念。兼职者的劳动供给时间。(四)倒班与非全日制工作倒班工作制。非全日制工作。非全日制工作的主要特征。(五)有效劳动时间供给及其影响因素有效劳动时间的概念。影响有效劳动时间供给的因素。道德风险的概念及解决方法。第五节 经济状况对劳动时间的影响调整成本(二)弹性劳动时间制度第六节 劳动时间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劳动时间的变化趋势劳动时间与生产力发展以及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劳动时间与工作量。劳动时间与工 作效率。(二)缩短劳动时
11、间对经济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的各个要素得到充分利用。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产品增多。有利于节约能源。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造成影响的重要因素劳动时间与劳动者人数之间的替代性应考虑劳动效率的变化。劳动时间缩短对工资率 的影响。缩短劳动时间对消费需求的影响。缩短劳动时间对企业投资活动的影响进而对市场 利率以及进出口贸易以及物价水平等产生的影响。第七节 劳动时间的国际比较法定劳动时间。集体合同劳动时间。实际劳动时间。(-)美国的劳动时间工作制的变迁。公平劳动标准法实施后,劳动时间的特点。德国的劳动时间关于劳动时间的立法。劳
12、动时间变化的特点。(三)日本的劳动时间日本劳动时间的特点。(四)中国的劳动时间建国以来我国工作制的变迁。劳动时间的行业特点。三、考核要求劳动时间的计量1以及识记:劳动时间的概念。劳动时间与劳动者人数以及劳动投入量之间的关 系。 工日和工时的概念。(4)劳动时间的利用指标。2以及领会: 劳动时间在现实中的应用。 劳动时间的特征。准固定成本1以及识记:(1)准固定成本的概念。(2)劳动者的准固定成本和劳动时间最低供给决策。 企业的准固定成本包含的内容。2以及领会: 准固定成本对劳动者工作时间的影响。 准固定成本对企业生产函数 的影响。劳动时间与工作效率1以及识记: 边际效率的概念。 平均效率的概念
13、。 集体作业。2以及领会:劳动时间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2)劳动时间的选择。有效劳动时间供给及其影响因素1以及识记:(1)有效劳动时间的概念。(2)道德风险的涵义。2以及领会:有效劳动时间供给的影响因素。道德风险在实践中的应用。劳 动时间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 缩短劳动时间可能对经济产生的影响1以及领会: 劳动时间变化呈现出的规律。(2)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可能产生的积极 影响。2以及应用:当前条件下,弹性工作制的可行性分析。第五章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决策一、学习目的和要求在人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市场生产率(工资)和家庭生产率是呈动态变化的,因 而,劳动力的市场供给也是不同的。一般说来,成年人早
14、期与中以及晚期相比,学习时间较 多,劳动时间较少。在老年阶段,虽然退休的年龄有差别,但人总是要退休的。在中年阶段, 大多数男性从事全日制工作,而许多职业妇女在抚养孩子的一段时间常常要中断工作。本章 正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人生各阶段与就业相关的选择决策。要求学员通过本章学习,了解 不同生命周期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并能正确判断政策与制度的变迁会给这些决策带来怎样的 影响。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生命周期的变化生命周期生命周期的概念。(二)生命周期的国别比较日本人的生命周期。中国人的生命周期。第二节就业与就学的决策入学率与就业年龄的变化趋势日本和美国不同年龄组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和大学入学率的变化。对大学入学
15、率变化趋势的经济学考察。把大学教育看作人力资本投资或把大学教育看作消费。第三节 结婚生育决策 结婚与生育年龄的变化中国育龄妇女结婚与生育年龄的变化。中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的变化状况。家庭生产函数家庭经济行为。可供选择的家庭经济生产方法。对时间概念的重新划分。家庭生产函 数以及效用函数,最佳市场性劳动时间以及家务劳动时间以及余暇时间及消费结构的导出。婚姻的经济性决策婚姻的经济意义:产生分工收益和规模经济以及发挥比较优势。风险与婚姻。养育子女的经济性决策人口数量的决定。养育子女的经济分析。第四节就业与转换工作决策期望总工资收入人们选择就业单位要考虑的因素。期望工资总额的概念。转换工作决策的影响因素
16、。 学历与女性劳动力参与率之间的关系。(二)信息的影响信息对劳动力供求双方的作用。信息收集成本:直接成本以及间接成本。求职的边际 费用以及期望边际收入曲线。最低供给价格对求职活动的影响。最低供给价格的决定因素。 求职活动对工资差的影响。信息不完整对工作转换与参加工作决策的影响。第五节退休决策高龄就业状态的国别比较高龄劳动力参与率的国别比较。退休年龄的决定因素退休年龄的决定因素:养老金的影响以及再就业机会多寡的影响以及健康状况的影响 以及个人偏好的影响。实际退休年龄的决定机制一一无差异曲线与约束线以及替代效应与收 入效应。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退休制度。三、考核要求 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1以及识记:
17、生命周期的概念。 市场生产率与家庭生产率。 劳动时间与生命 周期。2以及领会:家庭生产率以及市场生产率随生命周期的变化及其对劳动参与决策的影响。就学与就业决策应用:对大学入学率变化趋势的经济学考察(把大学教育看作人力资本投资或看作消 费)。结婚以及育儿决策应用:养育子女的经济学分析。就业与转换工作决策1以及识记: 期望总工资收入。 信息收集成本。 求职的边际费用以及期望边 际收入曲线。2以及领会:信息对劳动力供求双方的作用。(2)最低供给价格对求职活动的影响。 最低供给价格的决定因素。3以及应用:信息不完整对工作转换与参加工作决策的影响。退休决策1以及识记:实际退休年龄的决定机制。2以及领会:
18、退休决策的决定因素。第六章 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工资是经济生活中最具挑战性以及十分复杂的现象。因此,工资问题成为劳动经济学 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学中的重要部分。经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是社会主义工资生成理 论的主要来源,同时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生成理论,如: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以及均衡价格 工资理论以及谈判工资理论和分享工资理论等,对我们也有借鉴意义。通过本章学习,希望 学员了解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并能将其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去。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工资形式与工资职能工资形式基本工资的概念。工资率的涵义。货币工资以及实物工资以及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 计时工资的概念以及计算
19、以及特征及应用范围。计件工资的概念以及计算以及特征及应用范 围。福利的支付方式以及特征。实物支付方式普遍存在的原因,延期支付所具有的优势。工资职能工资职能:补偿职能以及激励职能以及调节职能以及效益职能。工资的两重性:一方 面是投入以及是活劳动;另一方面是收入以及是劳动报酬以及是生活必需品。第二节经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工资生成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经典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工资的论述: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 化形式;是在工人劳动之后按劳动时间或劳动产品数量支付的;以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为尺 度,受价值规律和劳动力供求关系调节。初期社会主义的工资生成理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资生成理论的基本观
20、点与特点:按劳分配以及与资本主义工资有本 质不同以及国家是分配主体以及按劳动质量与数量计付工资原则。社会主义工资理论的发展社会主义工资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对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现实的新认识以及社会主义工 资的两重性以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引入按要素分配原则以及企业成为分配主体以及建立工 资谈判机制。第三节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生成理论(一)古典经济学派的工资生成理论威廉配第的最低生活维持费工资理论;重农学派的最低限度工资理论;亚当斯密 的工资理论;大卫李嘉图的工资理论;约翰穆勒的工资基金理论。 现代西方经济学工资理论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工资取决于劳动边际生产力;均衡价格工资理论:工资的决定 是生产要素需求
21、与供给两种力量作用的结果;集体谈判工资理论:工资的决定取决于劳资双 方在工资谈判中交涉力量的抗衡结果;人力资本理论主要研究人力资本的内容及形成,人力 资本投资的收入效应;其他有关工资生成理论:购买力工资理论以及分享经济理论以及工资 刚性与效率工资理论。效率工资理论的几点启示:保持适度的失业率是必要的;市场上出现 了真正的待业者;为工资刚性提供了另一种解释。第四节按要素分配的工资生成理论生产要素的基本内涵与特征生产要素的基本内涵:自然赋予物以及人力资源以及人们制造的生产工具和手段。生 产要素的基本特征:稀缺性。按要素分配理论的基本要点按要素分配的基本内容。按要素分配理论的四个要点:投入什么要素,
22、取得什么报酬; 投入多少,取得多少报酬;实现各项要素的合理报酬主要通过各要素市场进行;各项要素投 入之间的报酬关系由各项要素投入所创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份额确定。按要素分配的方式I以及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耍的分支,是专门研究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 学科。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劳动经济问题 的重要性以及复杂性显得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当前许多最迫切的社会问题都集中表现 在社会经济的劳动方面,如最低工资问题以及通货膨胀对人们收入的影响问题以及就业与失 业问题等;劳动力市场“买” “卖”关系的特殊性,如劳动力与劳动者的不可分离
23、性以及 劳动力供给决策概念的复杂性以及劳动力需求的“派生”性;制度因素,如工会以及歧视 以及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都将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产生影响。一直以来,对于研究劳动经济学的必要性始终存在着两种认识上的误区:其一,受计划 经济时期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把劳动者当作商品来研究,违背了社 会主义社会“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原则;其二,认为我国的劳动力普遍存在供大于求, 根本算不上是什么稀缺资源,所以没有必要专门研究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问题。 基于上述认识,使得相对于其他经济学科的分支,我国劳动经济学的发展相对滞后,这对于 我国这样一个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来说是极不相
24、称的。因此,改革计划经济体系下形 成的一整套传统劳动理论,吸收和消化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劳动经济理论,从经济学的 视角科学地研究以及解释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中遇到的复杂多变的劳动问题, 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经济学,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具有 以下几方面的特征:将经济分析与制度分析有机结合,以经济分析为主,体现劳动经济学 作为一门经济学科应有的特点与深度;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体系以及结构安排上 有选择的借鉴西方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同时融入宏观经济学以及新制度经济学以及发展经济 学的有关内容,在数据和资料的引用上以及经济运行过程的实证分
25、析上力求反映中国特色;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运用系统的以及历史的方法,把劳动经济问题纳入整个国民 经济体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全过程之中。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劳动的供求理论以及工资生成理论以及人力 资本投资理论以及歧视理论等;同时它又是一门极有应用价值的实用学科,与人们的日常工 作和生活决策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以及政府经济社会政策的制定等密切相关。劳动经济学是人 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保障等学科的主要经济学基础,并从应用经济学的角度有力地支持这些专 业的进一步发展。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的和要求是:使自学者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和基本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分析工具
26、,作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个人决策和管理 决策;更好地参与劳动力市场并洞悉劳动力市场动态和有关政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 自学考生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为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入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自考 通过后更有成效的工作打好基础。劳动分红制度的概念和意义。劳动分红的特点及分配比例与额度的确定。劳动分红的 分配方法:按统一的个人工资百分比支付;按累进的个人工资百分比支付;按不同工作的劳 动分红系数支付;点数分配法;由主管领导对下属员工评定个人红利所得。年薪制的概念和 基本要点。年薪制的主要形式:基薪加风险收入;年薪加年终奖金;高额风险抵押。股票类 薪酬制:借贷购股以及期权分配。劳动股权计划的
27、含义及基本做法。劳动股权制的社会经济 效用。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理论阐述:板块论以及过渡论以及融合论。按劳分配与按要 素分配相结合的具体形式:五要素比例分配论以及劳动分红论以及广义结合论。实现按劳分 配与按要素分配应解决的若干问题:完善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为每个劳动者提供公平参与竞 争的机会;扭转全社会的收入分配观念,保护非劳动收入;修改和调整包括宪法在内的中国 现行法律体系中与按要素分配原则以及资本保全原则以及公平竞争原则等市场经济基本规 则不相符的内容;鼓励各类企业在资本保全的前提下,实行各种形式的收益共享分配办法。三、考核要求(一)工资形式与工资职能1以及
28、识记: 基本工资。 货币工资与实物工资。 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 计 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实物支付与延期支付。2以及领会: 把握工资率概念时应注意的事项。 计时工资的基本特征和适用范围。 计件工资的特点与适用范围。福利的基本特征。实物支付普遍存在的原因。延 期支付的优势。 工资的四大职能。现代西方经济学工资理论1以及识记:工资刚性的概念。2以及领会: 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2)均衡价格工资理论。(3)集体谈判工资理论。 (4)人力资本理论。(5)其他有关工资生成理论:购买力工资理论以及分享经济理论以及工资 刚性与效率工资理论。按要素分配工资生成理论1以及识记: 生产要素的基本内涵。 按要素分配理
29、论的基本内容。 按要素分 配的方式。劳动分红制度以及年薪制以及股票类薪酬制以及劳动股权计划等的涵义。2以及领会: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劳动分红的意义和特点。劳动分红分配比 例与额度的确定。年薪制的基本要点和主要形式。 劳动股权计划的基本原则及社会经 济效用。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1以及识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的基本内涵。2以及领会: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的主要观点阐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应解决的若干问题。3、应用: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具体实现形式。第七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讨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劳
30、动生产率水平等因素对宏观工资水平的决定作 用,工资差别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及工资水平调控等问题。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与工资 水平以及工资差别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灵活运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宏观工资水平变动因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与工资水平工资水平的概念及其计算。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工资总额以及劳动者人数以及物价 水平。国民生产总值的内涵。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工资水平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平均工资和劳动生 产率的增长速度相适应: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以及工资增长要与消费资料的使用相适应 以及工资增长要考虑非物质生产部门。国民收入分配比例与工资水平
31、正确把握积累与消费以及社会消费基金与个人消费基金以及城镇劳动者工资与农民收 入的比例关系。可供分配的个人消费品与工资水平正确把握劳动者工资总量与可供分配的个人消费品在总量以及结构以及价格档次等方 面的关系。就业规模与工资水平正确安排用于新增劳动者和原有劳动者的工资基金的比例。(六)人口的增长状况与工资水平人口的增长状况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人口的增长对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有影响,从而 影响到工资水平的增长;人口增长对消费基金的使用有着重要影响。第二节微观工资水平变动因素 企业外部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市场劳动力供求状况的影响:当市场对企业产品的需求变化,导致劳动力需求变化, 进而引起工资水平变化;当
32、其他行业或其他企业的工资水平变化时,会导致本行业以及本企 业劳动供给数量变化,进而导致工资水平变化。政府对企业工资水平调控决策的影响:政府 采用宏观经济政策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从而间接影响工资水平;政府通过立法来规范企业 的分配行为,从而直接影响工资水平;政府利用税收手段间接调控企业工资水平。物价对企 业工资水平的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对企业工资水平的影响。行业工资水平的变化对企 业工资水平的影响。 企业内部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劳动差别因素-:岗位劳动差别以及个体劳动差别。分配形式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企业 工资形式的改变将影响工资水平;员工福利及各种优惠待遇水平也将影响工资支付结构与水 平。企
33、业经济效益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以及企业拥有人才的数量与质 量以及原材料价格的变化以及产品的销售状况以及新产品的开发与试制以及企业劳动管理 水平等。第三节工资水平控制工资总水平控制与收入政策从宏观经济角度对工资进行控制的主要内容:通过建立最低工资制度对最低工资水平 进行控制以及通过个人或企业累进税制对最高工资水平进行控制以及通过个人收入政策对 社会工资总水平进行控制。收入政策的概念。收入政策的具体形式:权威性劝说政策以及工 资一物价指导线或指路标政策以及补偿或税收性收入政策以及工资一物价管制或冻结政策。 收入政策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低端工资水平调控最低工资制度最低工资的相关概念:
34、最低工资以及最低工资标准以及最低等级工资标准以及最低工 资收入以及最低工资制度以及最低收入。最低工资的社会经济作用:一定程度上保护低收入 阶层或收入不稳定的劳动者;体现社会公平以及维护社会政治与经济秩序的稳定;减少社会 贫困和削弱通货膨胀的消极影响;制约平均工资的变化。最低工资制度的构成:最低工资制 度的制定程序以及最低工资的适用范围以及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程序以及最低工资的给付 与监督保障。最低工资的测算方法:恩格尔系数法以及比重法。高端工资水平控制高端工资水平控制的含义及调控手段。公共财政政策的基本原则。 平均工资水平调控工资指导线制度工资宏观调控的目的。工资指导线的基本概念与意义。工资指导
35、线的主要内容:基期 年度宏观经济形式分析;本年度宏观经济形式预测;本年度工资增长建议。工资指导线的制 定与发布:工资指导线制定的组织机构;工资指导线制定机构的主要工作;工资指导线标准 的计算与确定。通货膨胀条件下实际工资水平的调控实际工资水平与物价水平。保证实际工资水平的主要手段:工资指数化以及工资非指 数化以及提高工资标准。(六)短期工资水平的非经济调控工资谈判制度工资谈判的基本概念。工资谈判的基本类型:宏观工资谈判制度以及中观工资谈判制 度以及微观工资谈判制度。工资谈判制度运行的依据。工资谈判制度运行的基本条件。工资 谈判的主要内容。工资谈判的一般过程。工会和政府在工资谈判中的主要手段。第
36、四节 工资差别工资差别的类型工资差别的概念。时间概念中的短期和长期。工资差别的类型。工资差别的形成与运动规律工资差别的形成。工资差别的变化规律。(三)工资差别的成因产业(企业)间工资差别:熟练劳动力所占比例的大小以及产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 产业的技术经济特点以及工会化程度及劳资力量对比以及劳动力供求状况。职业间工资差别: 劳动负效用补偿性工资差别以及风险补偿性工资差别以及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劳动者 个人间工资差别:竞争性工资差别以及垄断性工资差别。地区工资差别。年龄间工资差别。 性别间工资差别。工资与收入分配差别程度的度量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泰尔指数,五等分法及其常用指标。三、考核要求宏
37、观工资水平变动因素1以及识记: 工资水平以及货币工资水平以及实际工资水平。(2)国内生产总值的内 涵。2以及领会:(1)决定宏观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2)把握国民收入分配的各种比例关系。决定微观工资水平的因素1以及识记: 企业外部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最低工资制度。2以及领会: 市场劳动力供求状况对企业工资的影响。 政府对企业工资水平调 控决策的影响。企业内部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工资水平控制1以及识记: 收入政策的概念。(2)最低工资的相关概念。恩格尔系数法。(4)工 资指导线的基本概念。工资指数化与工资非指数化。工资谈判制度。2以及领会:最低工资率的测算方法。宏观分配政策对工资水平调控的
38、基本原则和主要手段。(3)工资谈判制度运行的依据。(4)工资谈判制度运行的基本条件。工资 谈判的主要内容。3以及应用: 收入政策的具体形式以及适用范围和条件。 最低工资制度的社会经 济作用。(四)工资差别1以及识记:(D工资差别的涵义及类型。(2)补偿性工资差别。(3)竞争性工资差别。 (4)垄断性工资差别。 洛伦茨曲线。 基尼系数。泰尔指数。五等分法。2以及领会:职业间工资差别的成因。3以及应用: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的意义。第八章就业与失业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的主要注意力将集中于劳动力市场的宏观方面,即考察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与 失业总水平的决定因素。希望学员通过本章学习,能掌握就业和失业
39、的基本概念以及主要的 就业理论,并能有效把握我国转轨时期就业以及失业问题以及旨在降低失业的公共政策。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就业与失业的界定就业的度量劳动就业的含义和统计。我国就业统计的演变。充分就业的内涵:凯恩斯的充分就业 概念;理论界的充分就业概念;统计学界的充分就业概念;从供求方面对充分就业的界定。失业的度量失业的概念。失业率的计算。我国对失业概念的界定:登记失业人员以及调查失业人 员。自然失业率的界定及意义。自然失业率上升的原因: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以及工资刚性程 度增强以及失业保险的影响以及结构性失业的增加。 研究就业与失业状况的重要意义就业与失业状况是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好坏的标准之一;就业与失
40、业状况是衡量国民经 济运行的重要指标;就业与失业状况与国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具有密切联系。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人口因素:人口是决定劳动力供给量的决定因素,人口的数量与素质直接决定着就业 水平;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结构;制度因素:经济体制对就业的决定作用以及 劳动制度对就业的直接影响;心理因素(就业意识):就业意愿以及职业评价以及择业动机及对一系列就业行为过程及其结果的估计等。第二节 就业理论综述(一)萨伊的市场法则理论萨伊的市场法则理论的内容和政策含义。萨伊就业理论内涵:在正常情况下,依靠价 格机制,国家经济的内部经济失调会迅速地被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的自行运动所消 灭;在正常情况
41、下,市场经济会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偏离均衡的现象是暂时的以及不正常的, 因此失业不是内在的。萨伊法则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凯恩斯就业理论产生的背景。凯恩斯的就业观点:认为有非自愿失业以及非自愿失业 不能通过削减货币工资来解决以及非自愿失业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就 业理论的政策含义:摒弃自由放任政策以及扩大政府职能;放弃节约原则,鼓励消费以及采 取增加投资与提高消费的方法刺激需求;通过实行增加政府开支以及发行公债以及赤子财政 和温和的通货膨胀政策,刺激经济,增加有效需求,达到并保持充分就业。 菲利浦斯对失业与通货膨胀的说明菲利浦斯曲线及其政策含义
42、: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呈负相关关系。弗里德曼的失业与通货膨胀分析提出了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的主张及政策建议。第三节 就业结构分析研究就业结构的意义就业结构的界定及特点。就业结构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就业结构合理是经济结构合理 从而是产出最大以及效益最高的保障;就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结构的其他方面; 就业结构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二)就业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的划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配第-克拉克定理。就业结构的国 际比较。我国就业结构的演变特点:就业结构变化基本与配第一克拉克定理相符;就业结构 现状仍较落后;我国就业结构的调整。
43、(三)就业的城乡结构城市和乡村的划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国城乡就业结构的演变。我国农村劳动力 的转移。第四节失业类型及成因分析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的概念。摩擦性失业的特点:行业广且涉及人员多以及失业期限较短。摩 擦性失业产生的主要原因: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以及信息的不完善以及现行经济制度的影 响。(-)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的概念。结构性失业的特点:具有明显的群体性以及失业周期较长。结构 性失业产生的原因:经济结构变化与劳动力结构变化不匹配以及求职者与工作空缺地理位置 不匹配。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的概念。周期性失业的特点:因经济周期深度不同各周期的失业率存在较 大差距以及周期性失业具有普遍性。
44、周期性失业的主要原因: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人力 资本投资的非均衡性以及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要求。(四)隐性失业隐性失业的概念。隐性失业的特征:表面上就也以及无法准确识别。隐性失业产生的 原因:与公开性失业相同的原因以及政府干预的结果。其他类型失业季节性失业以及技术性失业以及自愿失业。附录一:中国转轨时期的就业(一)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就业特点国家对城镇劳动力实行统一计划以及统包就业,对用人单位实行统一招收,对劳动力 调剂实行统一调配,城镇是国家劳动就业工作的重心。(二)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就业方针把企业和劳动者推向市场。从市场的角度重新认识劳动就业问题。建立就业服务体系 并发挥积极作
45、用。我国新时期的就业方针和展望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附录二:中国目前失业原因分析从劳动力供给方面看劳动力的增长快于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二)从劳动力需求方面看中国的有效资本稀缺,创造新就业机会的动力不足。(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进一步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乡镇企业增速减慢,形成大量的 隐性失业。隐性失业显性化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原先的城镇隐性失业变为显性失业。三、考核要求就业与失业的界定1以及识记: 劳动就业的概念。 就业人数比例。 充分就业的内涵。 失业的 概念。 失业率的概念。自然失业率。2以及领会: 我国对失业概念的规定。自然失业率指标
46、的重要意义。 研究就 业与失业问题的重要意义。就业失业理论1以及识记:(1)摩擦性失业以及自愿失业以及非自愿失业的涵义。(2)菲利浦斯曲线的 涵义。2以及领会: 凯恩斯就业理论中的非自愿失业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供应学派 就业理论的政策主张。就业结构分析1以及识记:就业结构的界定。2以及领会:就业结构的社会经济意义。(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1以及识记:三次产业的划分。2以及领会:配第一克拉克定理。3以及应用:我国就业结构的演变特点以及现状及就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的城乡结构1以及识记:城乡的划分。2以及领会: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以及就业结构以及城乡结构的变化规律。3以及应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就业结构的演变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六)失业类型及成因分析1以及识记: 结构性失业。(2)周期性失业。(3)隐性失业。(4)季节性失业以及技术 性失业。2以及领会: 摩擦性失业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 结构性失业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周期性失业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隐性失业的特征及产生的原因。3以及应用:解决季节性失业以及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