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 教案优秀6篇.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94660424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愤》 教案优秀6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书愤》 教案优秀6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书愤》 教案优秀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愤》 教案优秀6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书愤 教案优秀6篇书愤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七律的特点用用典的含义。 能力目标 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情感目标 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 教学要求 教学重点 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 分析 比较 课是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关于陆游 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 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2、。 二、 解题,诵读 本诗写于1186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诵读 (教读,齐读,背诵) 三、 分析 (一) 释题 书,写,愤,愤懑,悲愤。 (二)请学生朗读“阅读提示” (三)诗歌分类 1、诗歌分类简表(见投影) 2、研讨分类 (见投影) 3、七律常识 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计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韵。一二句称首联,二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对句最后一字为平声字。讲究平仄相间。 (1)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 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

3、,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 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 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3) 问:这自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4、感情? 答:从早年豪迈到晚年 的悲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洋溢燥热的爱国热情和满膛的悲愤。 四、简析陆游爱国诗歌 陆游诗歌成就显著,现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其中最突出 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高昂的爱国诗篇,这些诗歌,兴溢着燥热的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一)体现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 常恐埋山丘,不没委锋镝,书悲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引 (二)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 褚只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 诸公可叹

5、善谋身, 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 公卿有党椰宗泽,惟 无人用岳飞夜读范玉能揽辔录 (三)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插花了的报国理想, 三更抚忱忽大叫,梦中夺没权亭吴楼上醉书 夜阑臣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书愤 2,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 书愤反思 篇二 一、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以情激趣,明确目标;以疑促思,以议探幽,合作交流;成果展示,教师总结;拓展提升以练提能教学四环节,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二)导语设计匠心独运,平中见奇。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七律,陈慧老师适时地打出他有一颗火热赤诚的

6、爱国之心,渴望大宋江山的统一,但终了只落得黯然神伤;他曾有过美丽的爱情,但最终将爱情的玫瑰丢落风中 这句精妙的话让学生们猜猜看他是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解释题目,提纲挈领。 解题时陈慧老师紧扣题目书愤,让学生作出解释并理解题意后,提纲挈领地抛出问题这首诗题目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哪些事而愤 ? 造成诗人愤的根源又是什么?作者用了什么手法书愤?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以疑促思,以议探幽,合作交流的环节中来。三个问题,集中体现了高考中诗歌鉴赏的考点。 (四)教学资源的适时引入,提升了资源的价值。 关于诗人的介绍,陈慧老师以幽默的语言介绍陆游生平: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之后引

7、出本诗的写作背景 ,做到了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让学生对文以载道的观念有了深刻而理性的认识,为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主旨打下了基础。 (五)注重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 在成果展示,教师总结这一环节,陈慧老师将古诗鉴赏思路整理为: 1、知人论世 2、解题 3、意象意境(景物人事情) 4、手法技巧 便于学生在以后的诗歌鉴赏中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至于无章可循。 二、本节课的些许遗憾 (一)、课外拓展部分应多给学生一些字词的补充,便于疏通文意,理解情感,把握形象。然后点一个问题(问题可以是手法、情感、形象、修辞等)即可。(陈慧老师在全校公开课时,这点处理的非常好) (二)学生自主、合

8、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应多加引导。如果在赏析文本时让学生自主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互作补充和修正,然后推出最佳鉴赏进行全班交流,定会有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分享的喜悦、合作的乐趣。 有人说,语文是一种素养,一种境界,又有人说,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这些都是我喜欢的话,就把它们作为这次反思的结束语吧! 高一语文书愤优秀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1、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七律的特点用用典的含义。 教学要求 1、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 2、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分析比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关于陆游 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务观,自号放翁,越

9、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二、解题,诵读 本诗写于1186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诵读(教读,齐读,背诵) 三、分析 (一)释题 书,写,愤,愤懑,悲愤。 (二)请学生朗读“阅读提示” (三)诗歌分类 1、诗歌分类简表(见投影) 2、研讨分类(见投影) 3、七律常

10、识 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计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韵。一二句称首联,二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对句最后一字为平声字。讲究平仄相间。 (1)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 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

11、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3)问:这自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从早年豪迈到晚年的悲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洋溢燥热的爱国热情和满膛的悲愤。 四、简析陆游爱国诗歌 陆游诗歌成就显著,现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高昂的爱国诗篇,这些诗歌,兴溢着燥热的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一)体现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平生万里

12、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 常恐埋山丘,不没委锋镝,书悲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引 (二)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 褚只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 公卿有党椰宗泽,惟无人用岳飞夜读范玉能揽辔录 (三)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插花了的报国理想, 三更抚忱忽大叫,梦中夺没权亭吴楼上醉书 夜阑臣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书愤 2、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高一语文书愤优秀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文本理解作者情感。 2、运用朗读的方法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13、3、能够运用一定的方法品析诗句。 4、能够背诵书愤。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想象,运用比较的方法品味语言。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先贤对国家的挚爱和对理想的执着。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掌握借景抒情、运用典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3、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1、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掌握运用典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理解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器材 cai课件,多媒体教室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mp3,和幻灯片) 1听歌曲岳飞的满江红。(老师适当发挥导入,略

14、) 2请同学回顾以前学过的南宋爱国名句。(见课件) 3、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见课件) 诗歌特色:(见课件) 二诗歌分析。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读准字音。(正音),指名学生美读。 2、解题。书,动词,记录,记下,书写。愤:气愤、郁愤、悲愤、激愤,愤慨。提问:诗歌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愤”情呢?学生答(略)投影(书愤:抒发内心的郁愤之情。全诗感情基调:“愤”。) (二)细读诗歌,深入理解。 1、思考与讨论:你觉得四联中哪联最能读出题中的“愤”字?为什么?(这是本

15、课分析的重点所在,让学生充分讨论,先行感知文意,描绘意境,然后老师适当投影讲解背景,详细的分析见多媒体课件。分析之后小结“愤”自然过渡到本诗歌方法的归纳,并举出适当的例子(见课件) 小结:诗名书愤,四联56字,虽无一“愤”字,却句句皆“愤”,愤然之情力透纸背摧入人五内。全诗以“愤”为基调(主线),不是一怒了之,而是有血有肉,富于变化:前四句重在激愤,后四句偏于悲愤。激愤愈烈,悲愤愈深。(此处处处联系前面所学的长恨歌拟行路难等,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妙在不曾说破,味之自然生愤,模拟对行路难的沈德潜的评语。 托情于物精练形象(用典抒情) 具体分析讲解(见课件) “愤”作为一种感情,是抽象之物。要充分地

16、写出来,必须使之形象化。诗人采用托情于物的手法,将“愤情”加以物化。(紧张的工作之余,她常跑到楼顶对着家乡的方向,看斜阳,读雁阵)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此句的妙处到底在哪?它是极具边塞地区特色的景物的罗列。看似相互之间没有什么关联,实际有着微妙的组合: 有时间与地点的组合(时空结合); 有远近的组合(远景:瓜洲渡、大散关;近景:楼船、铁马。) 还有情与景的结合。(景是边塞的景;情是苍凉的情。) 投影唐代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这首诗歌的颔联非常相似。同样也是景物的排列组合,但意境截然不同。陆诗是亡臣的苍凉,温诗是游子的伤怀。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三拓

17、展阅读:临安春雨初霁投影背景,学生谈感受,再次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见多媒体课件) 用选择题目对本课文进行总结和教学效果的反馈、(见课件) 四结语。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这是梁启超读陆放翁集对陆游的高度评价,其诗歌名句有: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还须待阖棺。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南宋的爱国诗词(课外),写一段独具个性的鉴赏文字,200个字以上。 书愤 教案 篇五 教学目的: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

18、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导入:听歌曲岳飞的满江红。 一、陆游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因受家庭熏陶,自幼读书学剑,发愤报国。(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终生以抗金报国为志,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诗词散文都有创作,其中诗歌成就最高。现存诗作9300多首,是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二、导入课文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陆游诗词,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

19、游一生的际遇。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 三、朗读课文 1、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

20、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老师范读,学生再读,朗读是体味诗歌情味的重要一环,不可忽视。 四、诗歌鉴赏: 解题:书:书写。愤:愤懑,悲愤,郁愤。 1学生逐句理解,教师小结。 首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颔联

21、: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 提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他诗句吗? 明确:白描手法,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具体分析讲解“愤”作为一种感情,是抽象之物。要充分地写出来,必须使之形象化。诗人采用托情于物的手法,将“愤情”加以物化。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此句的妙处到底在哪?它是

22、极具边塞地区特色的景物的罗列。看似相互之间没有什么关联,实际有着微妙的组合: 有时间与地点的组合(时空结合); 有远近的组合(远景:瓜洲渡、大散关;近景:楼船、铁马。) 还有情与景的结合。(景是边塞的景;情是苍凉的情。)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唐代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颈联:说现在,抒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塞上长城”,点明诗人之志。“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23、 2书愤之“书”: 首联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颔联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颈联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尾联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3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 明确:悲怆中抱有期待。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4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用到对比,试分析? 明确: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

24、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五、拓展阅读。临安春雨初霁,学生谈感受,再次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六、总结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25、七、作业。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这是梁启超读陆放翁集对陆游的高度评价,其诗歌名句有: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还须待阖棺。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南宋的爱国诗词,写一段独具个性的鉴赏文字,200个字以上。 书愤教案 篇六 教学目的: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

26、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引入 1、陆游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因受家庭熏陶,自幼读书学剑,发愤报国。终生以抗金报国为志,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诗词散文都有创作,其中诗歌成就最高。现存诗作9300多首,是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 2、导入课文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陆游诗词,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

27、“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 3、朗读课文 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老师范读,学生再读,朗读是体味诗歌情味的

28、重要一环,不可忽视。 二、课文内容理解。 1、借助资料上的课文词句疏通,学生自学。请学生朗读课文词句理解,学生质疑。 2、关于对“气如山”的理解:资料解释认为“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是“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愤堆积如山”之意。你同意“气愤堆积如山”这一说法吗? 探讨:理解成“气愤堆积如山”只是就这一单个句子的理解,加上“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所以“心中的气愤堆积如山”,这样的理解孤立地来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联系上下句,它却是说不通的。承上理解,“早岁哪知世事艰”也就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所以诗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

29、图大志,豪气如山;承下句理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而作者也曾在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所以后两句是“气如山”的具体表现,将报国愿望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渲染得更为具体、鲜明,故“气如山”作“豪气如山”理解更佳。(语文教案 )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摇。、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有些奇特,此联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名词组接,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形象飞动、画面壮阔。这种表现手法,在他之前极其少见,

30、在他之后就较为常见了,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同样以几个名词组成而不着虚字。 三、诗中问题探讨。 1、 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探讨: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

31、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所谓“塞上长城”是指自己年青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

32、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攘除 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2、 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诗中的“

33、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小结:以上是对本诗主题和表现手法的探讨。诗歌主题和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不断积累每一首诗词主题和手法,才能积少成多,逐渐开阔视

34、野,形成深厚的诗歌鉴赏悟性和稳定的诗歌鉴赏能力。 3、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要求当堂背诵。 四、拓展思考: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 引导学生抓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斑白,借此抓住“白发”这一意象,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 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

35、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功名”。“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而他们的遭遇也惊人的相似,陆游是 “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 “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

36、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由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总结出鉴赏诗词的两个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论世”和“相互联系”。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诗(词)人平生的思想、抱负和经历;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诗(词)人生活的时代。陆游一生的抱负就是“北定中原”,而他生活的时代却是主和派把持朝政的南宋,因此他所遭受的际遇只能是壮志难伸、年华空老、岁月蹉跎。因此,只要读书愤这一首诗,几乎可以带动他所有这一类的诗或词,比如他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夜游宫 雪晓清笳乱起秋波媚 秋到边城角声哀等等,书写的无不是相同的主题。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可以举一反三。 还有一个方

37、法就是“相互联系”,古人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也可以借一借“他山之石”。比如我们刚才鉴赏书愤,就借了辛弃疾的破阵子、岳飞的小重山等等,这样可以有效地以旧知理解新知、以新知深化旧知,触类旁通、事半功倍。 课后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战国以来,“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一代之文学”,即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倾向、文学主流。明清小说出现之前,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文学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诗歌发展史。它真实记载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显示了我们民族悠

38、久的文化传统和广泛的审美情趣。虽然现在时代已经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正在走进高科技时代、网络时代,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载体之一的古典诗词并未过时,它如同昨夜璀璨的星辰,在今夜,在明夜依然会熠熠生辉,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历代民间作者和文人学士发挥才情 睿智创作出的诗词佳作,不仅在今天建设现代精神文明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我们对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 中国古典诗词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些表现作者人格魅力、高尚情操、智慧理性的作品,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思想启迪和道德熏陶作用;那些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的妙诗佳词,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艺术修养方面,起着潜移默化、摇情移性的影响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试题库答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