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精选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精选10篇】.docx(4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精选10篇】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说出枝芽的主要结构以及枝芽与茎的关系。 2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3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难点 1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过程(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读第68页题图参天大树, 思考问题:植物要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什么器官到达枝叶的?(茎) 这说明茎具有什么功能?(输导功能)从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CAI展示课题植物茎的输导作用 (二
2、)新课讲授: 芽:就是未展开的枝或花 一、枝芽发育成茎 1芽的种类 按芽着生位置 顶芽(位于枝条的顶端) 侧芽(位于枝条的侧面) 按芽发育类型 枝芽:指将来发育成枝条(枝和叶)的芽。 花芽:指将来发育成花的芽。 混合芽:指将来既可发育枝条,又可发育成花的芽。 2枝芽的结构 3枝芽发育成茎 生长点使芽轴不断伸长 叶原基发育成幼叶 幼叶发育成叶 芽轴发育成茎 芽原基发育成新芽 二、茎的基本结构 CAI展示木本植物茎结构横切图 观察:木本植物的茎的结构 自主学习: 1、木本植物的茎有几个部分组成? 2每部分有什么样的结构?有什么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讨论,共同得出结论。木本植物的
3、茎从外到内由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四部分组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树皮的外侧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内侧部分是什么?内有什么结构?属于什么组织? 2木质部使植物茎很坚硬,内有什么结构?属于什么组织? 3位于中央颜色较浅的是髓,其细胞比较大,有什么功能?属于什么组织? 4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结构叫什么?有什么特点?是什么组织? 5形成层的细胞分裂,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向外产生新的韧皮部,所以其作用是使茎怎样? 6草本植物茎不能像木本植物那样逐年加粗,我们可以推断,它没有什么结构? CAI展示年轮图,描述年轮形成的过程,发表意见,各小组互相补充。 小资料
4、:请你算一算,据一位老护林员讲,一棵松树要生长3040年,才能达到直径12cm,问每年约长多少?(0304cm)。谈一谈自己受到的启发和感受,进一步明确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 三、茎的输导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70页实验功能茎的输导 学生明确实验器材。目的等。 CAI展示实验视频“植物茎的输导作用” 师生讨论:得出茎的木质部内的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CAI展示带有瘤状物的枝条图片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1内容。 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韧皮部的筛管能输导有机物”。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篇二 实验目的 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尝试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和作用的场所。 背景资料 学生已经了解了
5、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知识。那么光合作用究竟在绿色植物的哪一个器官中进行,具体场所在哪里,植物体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又是怎样相互适应的,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实验来得到结论,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光合作用的实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运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理。 2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难点: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实验关键 运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理,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实验器材 银边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镊子、火柴、三脚架。
6、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首先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他们自己课前各种叶片;然后我展示海桐叶和松针这两种不同形态的叶子,并且提问:“常见的是哪一种叶型,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思考,之后得出“阔叶表面积大能充分吸收阳光,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结论。 2.实验:探究光和作用的场所 师:多数叶片宽阔、扁平,是叶光合作用的主要部分,那么叶片内部有哪些结构特点是适于进行光合作用的呢?” 学生们跃跃欲试,有的学生想撕开叶子,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东西。我则让他们首先看书,大致了解观察叶片内部结构的实验方法和步骤;然后认真地看我在实物投影仪下做一遍演示实验。教师需要一边做一边强调徒手切片实验操作的要点
7、,以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屏幕上打出观察思考的要求:“识别叶片的几个部分,观察各个部分的细胞有什么特点,思考它们分别有什么功能?”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并且把学生做得好的叶片横切标本,通过数码显微镜放大后,向全班同学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对照插图或者屏幕,识别菠菜叶片的三部分结构。 师:实验材料是银边天竺葵或彩叶草。因为它们的叶片中有一部分不含叶绿体(银边天竺葵叶片的边缘、彩叶草叶片的中央及靠叶柄的部分都不含叶绿体),所以按照课本中的实验步骤,在滴加碘液处理后,不含叶绿体的部分不会变蓝。由于该实验与上个实验一的实验步骤基本相同(只少了夹叶片遮光处理),因此这个实验请同学们亲自动手实验
8、。 师:好,今天大家按小组继续将昨天的实验按实验步骤3、4、5进行操作,小组各成员间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时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实验。 师:为什么银边天竺葵叶片的边缘和中央部分的颜色不相同? 师:如果将银边天竺葵的叶片用酒精脱色和碘液处理后,叶片的颜色会发生什么变化? 3.课堂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结论,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有机物的“加工厂”。 作业布置 完成实验手册。 板书设计 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结论,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有机物的“加工厂”。 教后反思 1.教师给予较多的指导,否则学生因为生活经验不多,不能很顺利地找到实验材料。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9、篇三 本节是对各类生物特征的复习,也是对生物类群的整理和归纳。学好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学习到科学的分类方法。 学情分析 各类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经学习过,学生应能很(比较)好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说出生物分类的方法分类的依据 技能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实践调查、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拓展创新和归纳总结,体验科学分类的基本方法,做一个小小的分类学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鼓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认真态度、配合协作、善于质疑、勇于实践和大胆创新等精神品质,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 尝试根据植
10、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学生在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活动过程中,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素质和科学品质,做一个小小的分类学家。 教学重点 通过分类活动来学习生物的分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学生欣赏动植物图片。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自然界中的生物,对它们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我们是怎么把它们分类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一、尝试对生物分类 观察思考-比较它们的主要特征 怎样对生物进行分类呢?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呢?让学生带着疑问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按照自己的观点从不同角度对图中的生物进行分类,如生物体能否运动,生物的营养方式,生物体的大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几个
11、角度。学生分类的依据各不相同,同时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根据营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植物和动物。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观察思考,最后归纳总结:分类时,仔细观察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找出不同生物的差异程度。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试着回答。 (1)你将图中的生物分成了几类?主要依据是什么? (2)你认为对生物进行分类应考虑的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3)请你把图中的动物或植物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起来。 师生总结: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主要是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生物的分类实际上就是将生物物种归类。分类时,首先要根据某一特征,把它们分为几大类;然后将其中一类根
12、据某一特征分为若干类以此类推,直到将所有生物全部分开。 观察与分析,结合动植物的分类依据-多媒体展示植物图片、动物图片。 学生自主探究、相互讨论,各自发表分类见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对生物进行分类应考虑的特征包括那些?具体说,植物和动物分别从哪些角度考虑。 学生试着归纳:植物根据其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有无和结构特点分类,分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动物根据体内脊柱的有无,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再根据生活环境、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等对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分别分类。 二、生物分类的依据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对生物进行了一些大概的分类,现在就让我们共
13、同总结生物的分类依据吧。 结合课本和课件,师生总结生物分类的方法: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理特性,找出不同生物的相同和差异程度,逐级分类。细菌、真菌等其它生物的分类,也需要根据它们的特征来进行。如根据不同真菌形态结构的特征,可以将真菌分为酵母菌和霉菌等类群。 教学反思 通过对教材不断探索,以及对学生知识衔接与能力的考虑,我大胆地将教材的设计打乱 部署并添加了一些动植物的分类,让学生将本课的分类与分类的依据融合穿插,做到了逐步归纳,层层推进的效果,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说明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
14、的影响。 3.尝试解读数据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解读实验数据的尝试,学会数据的解读、坐标图形的识别甚至自己制作坐标图形。 情感目标 通过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依赖于环境,进而认识到我们美丽的地球大家园必须依靠包括自己在内的全人类来共同呵护和建设,才会更美丽。 教学重点 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教学难点 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2.解读实验数据。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 1、植物的生活为什么需要水?书本P107并补充。 2、书本P108资料分析: (1)为什么沙漠上有大面积的不毛之地?沙漠中什么样的地方会有较多的
15、植物生长? (2)锡林郭勒和长白山气温相似,植被类型却不同,这是为什么? (3)除了水,影响植物分布的因素还有什么? 这些问题在书本上都有答案,但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找出来,还是比较难的,所以可以利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开展。 学生汇报讨论题答案 对于学生的因答给予,并适时让学生做笔记。 1、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沙漠地区降雨量少,植物无法生长。降雨量较多,地下水较多的地方植物生长。 2、长白山降雨量多,足够水供植物生长。 3、水不是影响植物分布的唯一因素,还有温度,土壤的肥沃度 分析数据 分析表格,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的含水量有很大差异,这些问题如果教师单纯说出来比较单调,让学生
16、从表格中找出结论这样更深刻理解 学会根据数据绘制条型图 根据小麦的不同时期绘制条型图,让学生学会分析 练习: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植物体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中都含有水分 B、植物体吸收水分,有利于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 C、大多数的生物体内都含有水分,但少数生物体内不含有水分 D、植物体吸收水分,有利于植物体吸收无机盐 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少,本来打算合并到其他课上,但考虑到后面有绘制条型图和分析,这些问题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应给他们详细讲解,所以把这节课的重心放在后面的条型图分析和绘制上。前面的内容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和生活经验也能得到,需要补充的是学生对生物圈中的水资
17、源如何保护,水和植物,动物和人类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试着让学生自己谈谈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发自内心珍惜水资源。后面的练习题很重要,把本课的知识和之间学习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旧知识,学生也不会觉得难。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篇五 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区别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平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在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述,而是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由学
18、生自主获得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并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散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感受世界的奇妙和美好。【教学重点】 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2增强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 本节课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
19、一些动、植物挂图及学生自带的一些生物和非生物实物(例如:树叶、蝗虫、蚯蚓、杯子、小石头、盆栽花卉等)。教法学法打算以观察讨论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要注意观察方法的指导,还要注意与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学习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意图、点评 联系实际在三十亿年前我们的地球一片 引导学生荒漠,寸草不生。而今天我们讨论交流 思考,唤起导入新课的星球如此美丽,你知道是什 学生对生 么将我们的环境装点的如此美 命的热爱。 丽吗? 一什么是生物 在你的周围有很多生物,你能 教师组织和引导 新授知识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观察,分组讨论、意图、点评引导学生新授知识
20、 1、观察老师提供的图片和实 物,说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 非生物。2、结合自己的知识和 生活经验,讨论怎样区分生物 和非生物。 小结:凡是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老师答疑: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单位,一个细胞不能算作一个生物体。当然只有一个细胞组成的生物体除外。 2、像一片树叶、一个苹果是组成果树这一生物体的一部分,不能算作一个生物体。 交流总结 学生可能提出问题: 1、细胞是生物 吗? 2、一片树叶、 一个苹果能算作一个生物体吗? 初步认识到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以及观察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习内容 教师组织和引导 二生物的主要特征 请大家列举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它们
21、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存活 问题1:植物需要的有机物从哪里来?(关于光合作用可学生活动 观察书上的图片13,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并总结:意图、点评 通过观察新授知识 新授知识考虑掌握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通过有机物不断积累体现出植物由小到大的生长)动物如何获得营养?问题2:动物能呼吸,植物也能进行呼吸吗?(例如:在晚上卧室内不能摆放过多的绿色植物) 问题3:人是有生命的,能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也会排出废物吗?植物是通过那种方式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问题4:图4-5说明了什么问题?请你用手触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片,触碰的含羞草叶片与周围的叶片相比,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
22、题?让学生继续观察教材插图并思考问题。 问题5:图8说明了什么问题?想一想,生物还有那些繁殖方式?动物、植物、细菌是怎样繁殖的。? 问题6:生物还有其他的特征吗? 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特征2:生物能进行呼吸; 观察书上的图片45,讨论总结: 特征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特征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观察书上的图片6-7,分析归纳:特征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特征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彩图和联系实际,让学生归纳生物的六大特征。 前五大特征巧记忆:一需四()能。 补充第六大特征。 学习内容 小结 教师组织和引导 问题7:你能准确地表达出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吗
23、?师生共同整合得出结论 问题:你自己是否也有上述这些特征?请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这些特征是否都应在一个生物体上体现?假如有人问你“什么是生物?”你会怎样回答呢? 学生活动 表达交流、记忆:生物的6大特征。并使学生们认识到生物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特征,具备这些特征的物体才是生物。 学生讨论哪个是生物,并说明理由。 观察过珊瑚的同学,给大家描述珊瑚和珊瑚虫的关系,大家讨论后得出答案 意图、点评 把重点知识系统化,加深学生印象。 巩固练习 多媒体打出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生物的特征去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对平时认真观察生物的
24、同学给予表扬,并说明观察环境对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板书设计】: 一、观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二、生物的共同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材分析】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学习方法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
25、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与训练。【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能力方面: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
26、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教学难点】 1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 2如何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课时安排】 本节课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录像、调查范例等,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学生:确定调查路线,笔(有条件可带放大镜,照相机)并设计调查表。【教学过程】学习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意图、点 评 1通过引导学生举例,分析出1学生根据经验举例, 什么是调查,再以调查我们身分析什么是调查。以小 边的生物为实例,以小组为单组为单位拿出调查我们明确什么 是调查及位拿出各自的方案,最后和书 身边的生物
27、的方案,最 调查的一上对比,总结出调查的一般方 一、调查的后通过对比总结、归纳般方法法及注意事项一般方法 2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同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注(通过实 及注意事学们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意事项例)项(如何进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2根据学生经验,分析行调查)细的工作,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 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时,都做了哪些工作(或项。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篇六 一、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
28、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
29、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
30、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
31、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
32、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
33、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
34、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35、,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篇七 七年级生物上册重点知识总结 临沂刘店子中学史艳华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复习要点: 一、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植物营养:绝大多数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动物营养: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的呼吸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
36、落叶。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如: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逃走;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注:常说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等) 二、调查 1、调查的一般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2、尝试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对它们进行归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植物、动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复习要点: 一、生物圈
37、 大气圈的底部 1、生物圈的范围水圈的大部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注:生物圈指地球上的生物和它们生活所需要的环境。人类的活动借助一定的工具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细菌可以生活在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光、温度、水、空气、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 2、生物和生物之间的三种关系 捕食(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竞争(如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 合作(如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3、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
38、实验。 实验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制定计划:检验假设是否正确,需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方案要求:设计对照实验, 光照是这个探究实验中的唯一变量,其他条件都相同。)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交流。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厚。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举例:蚯蚓疏松土壤;沙地植物防风固沙。 四、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产
39、者植物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消费者动物和人分解者真菌和细菌 3、描述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内,很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书写食物链时注意: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其中的“”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 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所以有害物质也会沿食物链和食物 网流动,而且营养级别越高,有害物质积累越多。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
40、过则会遭到破坏。 五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物圈中有很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湿地生态系统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 2、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 复习要点: 一、显微镜 1、结构 支持部分: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撑镜柱以上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分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转换器上面安装物镜。 镜筒上端安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 调节部分:遮光器在载物台下方,可以调节进光量。其上有大小不同的圆孔称 光圈。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光线弱时用大光圈。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 细准焦螺旋转动时
41、,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光学部分:反光镜转动反光镜可以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它有两个 镜面,一面是平面,光线强时用;一面是凹面,光线弱时用。 目镜用眼观察的镜头。 物镜接近物体的镜头。 注1: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注2: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注3:带的结构应重点掌握。 2、使用步骤 取镜:右物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安放:略偏向身体左侧,便于左眼向目镜观察。 对光:先使用低倍物镜对光,左眼向目镜内观察,(右眼睁开)一边转动反光镜,看到白色的圆形视野,表示对光成功。对光时,若光线较强,应该使用小光圈和反光镜的平面;若光线太弱,
42、应该使用大光圈和反光镜的凹面。 观察:a.观察材料必须薄而透明。 b左眼观察物像,右眼看着绘图。 c调节焦距:先下降镜筒(眼睛在一旁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载玻片);再 向目镜内看,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时,改 用细准焦螺旋调节,使物像更加清晰。 d关于镜像:显微镜下成的是倒立的像。所以实物与镜像的位置、上下关系 刚好相反。如显微镜视野中右上角的一个“d”,那么实物其实是“p”(旋转 180得到),位于左下角。 e移动问题:物像移动方向与玻片的移动方向正好相反。 f找污点:在三个部位找,即目镜、物镜和玻片标本。转动目镜,如果污点 的像也动,说明污点在目镜上;移动玻片标本
43、,如果污点的像动,说明污点 在玻片上;如果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时污点的像都不动,说明污点在物镜上。g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反之,相反。 二、细胞 1、动物、植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 结构比较 细胞各结构的功能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进出,极薄且紧贴细胞壁,很难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细胞质液态可流动的物质,各项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遗传信息库 叶绿体使光能变成化学能(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线粒体动力车间,把化学能转变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液泡内有细胞液,含多种物质 2、观察细胞实验 常用玻片标本种类:切片、涂片、装片 洋葱鳞片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一擦二滴三撕四展五盖六染七吸 a.一擦,用洁净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干净。 b.二滴,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c.三撕,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一小块透明薄膜,浸入上述水滴中。d.四展,用镊子将薄膜展平。 e.五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一边接触水滴,然后轻轻放下,盖在材料上,这 样才能避免出现气泡。 f.六染,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一侧 g.七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