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澳大利亚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地理澳大利亚教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七年级地理澳大利亚教案【7篇】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初步把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会总结归纳两大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亚洲、北美洲地形特点 难点: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展现“亚洲地形图”。 2、指导学生根本的读图方法,观看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推断不同图下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熟悉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它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绽开竞赛抢答,增加组内的合作意识,活泼气氛。 3、学生查图争论答复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依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方面
2、考虑,得出亚洲地形特点 板书:地势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亚洲地面凹凸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现亚洲大陆沿北纬30度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北纬40度的地形剖面图) 观看区分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东西高中间低。 河流是构成自热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长河众多,观看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板书:受地形影响,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打算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 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北美洲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北美洲地势中部低
3、,但中部北高南低。密西西比河主干呈自北向南流,东西部地势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发源于两侧高原山地。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 学生看图答复:说出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熟悉亚洲气候简单多样的特点。 为什么亚洲气候简单多样? 引导学生从位置、范围、地形等方面说明亚洲气候简单多样的缘由。 分析亚洲气候特点的成因,亚洲季风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造成的影响 成因: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夏季风弱,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少,降水就少。假如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夏季风强,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就多。假如过多,就可能形成水灾。 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具有简单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4、2、亚洲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得出另一特点大陆性气候分布广(距海洋远,深入大洲大陆内部) 3、季风气候是亚洲独有的气候类型且分布广,得出亚洲气候的又一特点,季风气候显著,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安排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 分析得出结论:气候简单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简单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学问,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教
5、育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结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北美洲的气候类型图”熟悉北美洲的气候分布,主要气候类型。与亚洲相比北美洲所跨纬度范围稍小些,高山高原贯穿两部,因山地也呈现出气候简单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但是北美洲西北沿海有狭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 课后小结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学习了亚洲和北美洲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引导学生熟悉了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澳大利亚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闻名地形区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
6、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闻名地形区 教学难点:训练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力量。 教学方法:启发争论讲授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海陆分布的内容,可以考察学生亚洲、欧洲相接近的大洲非洲。而非洲的名称“阿非利加”的本意是“阳光灼热”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在上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也了解到,居住在非洲的人大都是黑色人种,这又是为什么呢?创设地理情境,提出假设,调动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索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图。 板书: 国家最多的大洲 二、讲授新课 1、通过读图总结非洲的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 北面与欧洲之间隔着地
7、中海,直布罗陀海峡;东北与亚洲之间隔苏伊士水道、红海;东临印度洋,与大洋洲隔海相望;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西临大西洋,与美洲隔海相望。 经纬位置: 最北在30oN以北,最南在30oS以南;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都穿过非洲;最东在50oE以东,最西在20oW左右。 半球位置: 多半在北半球,少半在南半球 2、主要在东半球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非洲的民族斗争历史,重点知道非洲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 高原为主的地形 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自学,鼓舞学生大胆发言,自己总结。通过读地形图和各种统计图表,逐步回答下列问题总结亚洲地形的特点。 1依据“不同海拔高度的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饼状图)及地形图
8、上山脉高原的名称总结“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 2依据“全球、各大洲平均海拔高度比拟”(柱状图)总结“非洲的平均海拔一般”定根底。 3依据“全球、各大洲最高、最低海拔高度比拟”(柱状图),计算相对高度,总结“非地形地面起伏不太大” 4依据地形图,总结“非洲地势东南高,西北低”通过地图、课本使学生观看到非洲的几处特殊之处: 非洲东部的东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长的陆地裂谷;非洲中部的刚果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非洲的海岸线非常平直。 七年级地理澳大利亚教案篇3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通过对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热带为主的气候。 2、读图分析非洲气温、降水的特点,以及气候类型
9、对称分布的特点。 力量目标 1、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力量 2、判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3、学会通过比照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重点: 1、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热带为主的气候。 2、分析非洲气温、降水的特点,以及气候类型对称分布的特点。 3、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力量 2、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非洲地理位置、地形等直接过渡到非洲的气候 二、
10、讲授新课 读图621非洲1月平均气温 1看读数, 2看分布,等温线稀疏 3看走向,大致与纬线平行,西北、东部、南部有小面积闭合曲线。用一连串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大局部在2030之间,北部以及10左右。 学生依据以前所学学问,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图分析 读图622非洲7月平均气温 1看读数, 2看分布,等温线稀疏,比1月时密集 3看走向,大致与纬线平行,北部撒哈拉沙漠地区为明显的闭合曲线,是非洲的酷热中心。 通过这两幅图可以总结,非洲无论冬夏气温总在0以上,且绝大局部地区在20以上,说明非洲是“热带大陆”并试着分析其中缘由。 三读图623非洲年降水量 1看读数,小于200,到大于20_的地区都有
11、分布。 2看分布,等降水量线密集,差异显著 3看走向,北部地区大致与纬线平行,中部、南部沿海地区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四读图624非洲气候类型 1看类型,非洲的气候类型很少,除高山气候外都是热带气候类型 2看典型,非洲的热带草原面积在各大洲中最大;非洲的热带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积在各大洲中面积最大;非洲刚果盆地是世界三大热带雨林区之一。 3看分布,气候类型呈带状分布,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 五气候、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 指导学生读图归纳 读图625完成题目要求学生读图分析 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练习读图分析力量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图分析。 1乞立马扎罗山位于赤道四周,为什么山顶却终年被积雪掩盖
12、,成为“赤道雪峰”乞力马扎罗山以5895米的海拔为非洲的最顶峰 2说说从山下至山顶自然景观发生了哪些变化?训练读图分析力量。 依据上学期所学的学问总结缘由(而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下降。非洲的降水分布很不平衡,也就使得非洲的河流作用显著。读图626尼罗河和刚果河 1说出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流向,比一比哪一条河的支流更多。 2尼罗河和刚果河的干流各流经哪些气候区?想一想,哪条河的水量较小、水位季节变化大? 3找出尼罗河的两个源头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结合图624,看看他们分别位于哪个气候区。你能解释历史上尼罗河定期泛滥的缘由吗? 4尼罗河与刚果河在流经山区时,形成一系列峡谷,多险滩瀑布。所以,尼罗河与
13、刚果河的水利资源都很丰富。请问这种推断是不是正确? 七年级地理澳大利亚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别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爱护的重要性。 2、使学生学会判读极地投影图,并能依据两极地区的气温特征比拟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 3、通过书中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喜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究的精神,并增加他们爱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喜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特别性。 2、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爱护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两极自然环境的特别性。 教学预备 教师 计算机或实物投影仪、两极地区投影图。 学生 1、收
14、集有关两极地区的自然景观和生物资源的图片、资料。 2、历史上人类对两极考察活动的图片。 3、日本捕鲸的资料、照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过分别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国家和地区,今日我们来学习同时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地区极地地区。 问题: 1、假设我们要建一座四周朝南的房子,应建在何处?相反要建四周都向北的房子呢? 2、同学们了解两极地区吗?说说你们对南极和北极地区的印象。 3、南极和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分别是什么? 板书:一、冰雪掩盖的地区 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教师:挂两极地区的投影图,指导学生看教材P100101,读图10.1
15、“北极地区”和图10.2“南极地区”。 学生活动步骤 1、找出北极圈和南极圈,并说出北极地区和南极的纬度范围。 2、研讨纬度位置对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3、对图10.5(“南、北极地区气温比拟”)进展比照分析。 4、让学生将南北极的气温柔人体体温以及水的冰点来比照,突出极地地区环境的恶劣程度。 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对极地地区产生兴趣。让学生学会在极地地区区分方向的方法。 展现各组收集的有关两极的资料和图片,并绽开争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图,指出围绕北冰洋的大洲和围绕南极大陆的大洋名称。 极地地区位于66.590的广阔地区,纬度位置属于高纬度,这对极地地区自然环境有着直
16、接的影响,造成两极地区气温低下。通过比照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气温,使学生了解南极地区的平均气温柔最低气温均比北极地区低。 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让学生阅读P102的两则阅读材料,并展现自己收集的有关极地地区的资料、图片。比拟两极自然环境的异同。 学生活动步骤 1、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个组代表北极地区,一个组代表南极地区。 2、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和阅读材料。 3、各组选代表展现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并进展比照,争论。 4、用纸列表比拟出北极地区、南极地区在自然环境上的异同点。 教师:下面请小组代表上黑板填写下表。 附表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比照 异同点 北极地区 南极地区
17、 一样点 不同点 教师小结 北极中心北冰洋;南极中心南极大陆。两极地区终年寒冷,即使是在暖季时,也是冰天雪地。相比之下南极地区的环境更加恶劣,被称为地球上的“寒极”,因大局部地区掩盖着很厚的冰层,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另外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风库”。 让学生借助书上的描述、材料和自己找的资料进展自主学习,培育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力量。并能通过比照,找到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在自然环境上的异同。 提示学生留意比拟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地表的不同,以及两地在降水量、风速等方面的差异。 表格画在黑板上,学生填完后留意订正和点评。 其次课时 新课导入 教师:同学们通过前面学问的学习,可能会感到两极地
18、区的自然环境与我们所生活的地方有很大的不同,布满了神奇之处。正由于如此,长期以来,人类从未停顿对它的熟悉过程。 板书: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教师:南极远离人类的居住地,自然条件又特别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科学家去考察。下面给每组布置一个题目,分组争论后,推出一个代表发言。 第一组:人们最初去南极是出于什么目的?现在的目的又是什么? 其次组:南极有哪些自然资源?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么形成的?反映了什么样的气候环境? 第三组:南极大陆的冰雪具有什么科研和利用价值? 第四组: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自然试验室”? 学生活动步骤 1、猜测。 2、组内争论发言。 3、教师巡察提示。 4、小组代表发言。 5、其
19、他同学补充或发表不同看法。 6、教师参加总结。 (微机或投影仪展现) 图片1我国考察队员手举五星红旗站在南极大陆上。 图片2我国“长城站”和“中山站”的照片。 图片3“雪龙号”考察船航行在大海上的照片。 教师:同学们在平常读书、看电视中,可能知道我国在南极建立的两个考察站的名称。下面,我们请两个同学来公布下面两条新闻,大家在听的时候请思索下面的问题。 (问题)1、为什么两次建站的时间都选在2月? 2、我国南极考察船从我国动身时,应当选择什么季节最好? 学生活动步骤 1、(教师启发)南极被称为“寒极”“冰雪大陆”和“风库”,因此在建考察站的时候应当留意什么? 2、(学生答复)避开大风大雪温度最低
20、的季节。 3、(教师启发)南半球的季节在月份上与北半球有什么不同? 4、(学生答复)与北半球相反。2月份是南半球最暖和的季节,而且2月份南极大陆白昼时间长。 5、(教师启发)我国考察船到南极要行驶12个月。 6、(学生答复)考察船应当在我国冬季(12月或1月)动身最好。 (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培育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学习力量。增加学生探究科学神秘的兴趣。 鼓舞学生积极思索,对各种答案尽量进展鼓舞。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提示学生在图10、2上找到“长城站”和“中山站”。 教师:北极地区中间是北冰洋,四周是陆地和岛屿,终年冰封,但不如南极冷。随着石油、自然气等资源的发觉和开采,加上其独特的地理
21、位置,人类对北极地区的科考越来越频繁。 下面按刚刚的分组,每组推举两个同学上台来展现收集的两极地区考察活动的图片并作介绍。 学生活动步骤 1、选最好的图片和一次考察活动介绍。(其中第一组介绍书上的阅读材料“穿越南极”,其次、第三组另选一次南极考察活动介绍,第四组介绍北极考察活动) 2、每组两人上台介绍,其他人可补充。 3、要求介绍完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三、极地的爱护与和平利用 教师:两极地区有大量的生物资源,比方南极地区的鲸鱼,北极地区的北极熊、海豹、海象、海狮等。近年来,由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南极地区鲸鱼遭到滥捕滥杀,已陷入危机之中。人类应当怎样合理利用两极地区的资源?我们中学生在环保上
22、应当怎么做呢? 下面我们进行一场辩论赛,一、二组为正方(绿色和平组织),观点是进展科学讨论并不需要每年如此大规模地捕鲸,更何况现代科研手段并不需要通过被杀死的鲸来进展科学讨论;三、四组为反方(日本),观点是捕鲸是为了科学讨论,而鲸肉食品只是科学讨论的副产品。 学生活动步骤 1、每方四个选手,依据收集的资料预备。 2、双方陈述观点。 3、自由辩论。 4、完毕陈述。 5、教师点评并小结:面对着最终一块净土,我们应当实行什么措施?一是签订条约,比方南极条约的签订。和平利用,共同爱护两极的生态环境;二是加强个人的环保行为。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当在环保上做出自己的奉献。 在提前布置收集资料、图片的时候
23、,有目的地按小组布置。该活动着重检查学生收集资料的状况,培育自主学习力量。同时让学生理解科学家不畏困难,勇攀科学顶峰的精神。 将第一排桌子反转,作为辩论席。 每个环节时间一般掌握在23分钟。 培育学生的环境爱护意识和可持续进展的观点。 我国于1983年正式参加南极条约。 七年级地理澳大利亚教案篇5 一、教学内容 选自(浙江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其次册。 二、教材分析 教材是学生在小学和七年级第一册对静态地球的熟悉及九大行星绕日运动初步了解的根底上,连续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以及由此体验太阳的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的规律,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地球的公转做好预备。是学生
24、对地球原有熟悉的沿伸(从原来熟悉的静态的地球到动态的地球)。 三、学生分析 我校地处衢江区的山区,学生对天文、地理方面学问了解的比拟少;初一学生对空间想象力量也较弱。但学生对天文方面学问有深厚的兴趣。 四、设计理念 依据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科学课程的根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突出科学探究表达科学本质,注意学生进展。) 本课的设计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熟悉来源于动作(活动),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将个体认知构造的建构过程分为同化、顺应、平衡和自我调整等环节。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故本人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帮忙者
25、和促进者的身份消失,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到达对当前学问有效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努力表达如下特征: 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生进入情景。 2、强调组织学生进展协作学习活动。 3、强调为学生供应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展问题讨论。 4、强调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利用小组合作模拟形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喜悦与乐趣。 5、强调学生进展意义建构。 五、教学目标 1、通过试验探究了解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旋转特征。 2、通过模拟试验观看和争论。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的含义及昼夜交替周期。 3、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及
26、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培育学生主动探究、乐于合作与沟通的力量。 六、教学用具 地球仪、十字方向标、矿烛、火柴、白色的乒乓球十四组,地球自转及昼夜现象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激发引入 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你们对我们的家园地球了解有多少呢? 生: (学生依靠以前所学所承受的学问进展答复,内容很丰富。) 师:同学们对地球了解确实实不少,现在我有一个问题哪个同学是否能帮我解疑?我们常看到太阳周而复始地东升西落,是太阳绕地球旋转造成的吗? (常见的先入错误概念与科学的正确概念发生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不对,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师:地球毕竟是如何自转的呢?今日就让我们共同来探究地球的自
27、转。 (二)探究(1)地球的自转 师:请同学们转动地球仪,看看地球仪有几种转动方向? 生:(通过转动地球仪)有自西向东和自东向西两种。 提出问题: 师:地球毕竟是绕地轴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旋转呢? 建立假设: 学生假设: 1、地球自西向东旋转。 2、地球自东向西旋转。 设计试验检验假设: 师:如何来设计试验检验我们的假设呢? (依据以上的猜想假定太阳不动,用点燃的矿烛代表太阳,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仪,在“地球仪”上某点贴上十字方向标以判定方位,在十字方向标中间插上一火柴代表观看者。) 师:怎样检验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呢? 学生争论:(得出结论以观看者看到太阳是否是东升西落为标准。) 方案一:猜想
28、地球自西向东旋转。 方案二:猜想地球自东向西旋转。 (学生进展探究,教师巡察,帮忙学生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师:请各组派一代表汇报探究的结果,进展组间沟通。 得出结论: 1、地球是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2、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师:我们从地轴北端或北极上方观看和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方观看,地球仪旋转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学生通过试验得出结论:从北极上方观看地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看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师:我们的结论是否正确呢?让我们坐上航天飞机离开地球到太空中看看吧! 播放地球自转的课件。(通过学生相互间合作与探究得出了符合科学的正确的结论,学生有了成就感。) (三)
29、、探究(2)昼夜交替和昼夜交替现象 师:我们知道我们生活的一天中有白天和黑夜这是什么缘由造成的呢?是否世界各地都同时是白天和黑夜呢?能否用我们现有的工具来讨论和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争论: 教师小结完善其中一方案:(1、用点燃的矿烛代表太阳,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仪,让“太阳光”照耀到“地球”上,观看“地球”那局部被“太阳光”照到哪局部没有被照到。各代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2、转动“地球”使它自西向东旋转(即自左向右)转动,观看同一地点会消失什么状况?) 学生分组试验:(教师巡察,指导试验中消失的问题。) 小组中学生代表发言:“太阳光”照耀到“地球”上的局部代表白天即(昼);“太阳光”没有照耀到“
30、地球”上的局部表示黑夜即(夜)。转动“地球”使它自西向东旋转(即自左向右)转动,观看同一地点会消失白天与黑夜交替现象。 师:造成昼夜现象的缘由是什么呢? 学生争论答复: 师小结: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亮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外表的一半,这一半就是白昼,而被着太阳的另一半则太阳照不到,是黑夜,这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地球每转一周,昼夜就更替一次,这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师:昼夜更替一次的时间是多少? 生:约24小时。 演示:地球上被照亮与没被照亮(即昼与夜)之间有一条分界限晨昏线(圈)。 师:晨昏线(圈)有几条? 生(争论):有很多条。 播放昼夜
31、现象及昼夜交替现象课件。(使较抽象较难理解的现象直观化、详细化、可承受化。) 师: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进展有没有好处?为什么?请大家课后思索。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大家的探讨、讨论,你们对地球有那些新的熟悉? 及你得到了些什么?是否有新的问题! 生:小结(通过学生小结使新的学问与原有学问进展意义的建构,与原有学问进展顺应。同时产生新的问题激发新的探究动机和目标。) 八、教学反思: 激发学生探究动机及兴趣是有效进展探究式教学和这种教学是否取得胜利的关键。本设计抓住学生的先入错误概念与科学的正确概念的冲突引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动机及学习兴趣。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想象
32、力量要求较高也较抽象,但通过模拟试验的形式把它形象化、可视化、易懂化使学生可操作化,效果较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实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忙者和促进者的身份消失,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根据探究活动的步骤进展探究活动,使学生能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教师的确要转变教育观念,不能做好好先生把学生捧在手心怕他碎了,含在嘴里怕他化了,应信任学生自主学习的力量。只要我们能为他们创设起较好情境、适宜的气氛学生的科学素养完全可以在“开放、自主”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得到进展和提高。 七年级地理澳大利亚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巴西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热带雨
33、林的危机 3、巴西主要的热点经济作物 4、巴西的工业布局及城市分布特点。 力量目标 1、运用巴西的地形图、气候图分布图,把握巴西主要的热带经济作物分布 2、运用巴西的矿产资源图及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提醒矿产资源对巴西工业区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育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巴西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教学难点 热带雨林对于全球气候的影响 教法学法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1、教学环节 2、教学内容 3、补充与反应 4、课前预习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景导课。 大家看录像,说出呈现的内容。 播放日韩世界杯,巴
34、西队获得冠军时的录像片断。 说说看,你还知道巴西的哪些事物? 总结:今日我们就一起熟悉巴西 重难点教学过程 板书:其次节巴西。 2、展现世界政区图。 要求:指图说出巴西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总结:巴西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纬度较低,光热资源丰富。 板书:位置、环境、热带面积广阔。 电脑播出巴西的地形图(多媒体课件) 读图答复: 1、二条特别的纬线:赤道、南回归线。 2、巴西所处的温度:热带 3、巴西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景观图展现) 4、巴西的主要地形: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占面积的1/3巴西高原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占面积的2/3 (提问): (一)为什么巴西是世界
35、上热带雨林面积最大国家? (学生答复) (教师总结): 1、地理位置打算。 2、亚马孙流域经过这里。(让学生自己来介绍亚马孙河并展现图片) 3、安第斯冰雪消融带来大量流水 (二)热带雨林有何作用它为人类供应了那些资源? (活动):学生分组争论并推选代表举例说明。 教师供应图表总结。 1、经济价值供应木材 2、供应全球气候 3、供应新奇空气 4、环境效益修养水源,爱护淡水资源 5、爱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6、供应良好的生存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三)巴西是怎样开发和利用热带雨林的? (活动):由学生出示资料进展角色扮演:角色分工 1、林业部长 2、外国开发商 3、当地农夫 4、生态学家。 (小组
36、成员认领角色,通过争论,然后上台表演。各小组经过角色之间引起的争辩,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总结):开发的同时,要注意爱护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二、热带经济作物王国 1、看图9.35请答复:巴西有哪些主要的农作物?分布在哪一地带? 结合图9.33,34图说明这里有哪些进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产量居世界前列的作物? 咖啡、甘蔗、柑橘、橡胶、可可、玉米、棉花、大豆等,分布于东南沿海一带。这里地形平坦,海拔较高,气候宜人,沿海多港口,海运便利;这里城市密集,人口众多,便于就地消费。 总结:巴西大局部国土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热带土地宽阔,为热带作物的种植供应了有利条件。其中,咖啡、甘蔗、柑橘的产
37、量居世界第一位,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 三、民族工业的进展 1、导入:巴西是拉丁美洲经济最兴旺的国家,同时也是进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它是怎样进展起来的呢?工农业生产又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这些是下面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进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2、阅读课本,自学探究巴西在其次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经济特征。 (1)殖民初期,出口“巴西木”。 (2)16世纪中期,种植甘蔗,制糖业兴起。 (3)17世纪末,掀起采金热。 (4)19世纪初,大量种植咖啡。 总结:单一生产农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兴旺。 3、展现“巴西的农产、矿产和工业”图,观看该图,看看巴西有哪些丰富的矿产?分布在何处?对巴西的现代工业有
38、何影响?(主要矿产有铁、锰、金、煤等,集中分布于东南部。富的铁、锰等金属矿产,便于进展重工业;而矿产的分布,又影响着工业的分布在接近东南沿海的矿产地。 总结:确实,依据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巴西的钢铁、造船、汽车、飞机等制造业都已跃居世界重要生产国家的行列。 4、引导:巴西重工业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除靠近矿产地等因素以外,还受哪些因素影响? 提示:从交通、气候等方面考虑。(东南沿海多港口,便于海上运输;这里纬度较高,气候凉快宜人。) 5、引导探究:巴西的能源矿产如优质煤、石油等都不多。想一想巴西该怎样解决能源缺乏的问题? (1)利用水能,合作修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 (2)进口能
39、源。 (3)大力进展生物能源等。 (4)讨论利用太阳能、风能、潮夕能等。 总结应用 四、总结:今日我们熟悉了“桑巴王国”巴西,知道了它是世界上占有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热带雨林最多的国家,该国铁矿丰富,工业进展很快,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占世界重要地位 板书设计: 一、位置和自然环境 1、位置:纬度位置:主要位于南半球,热带 海陆位置;东临大西洋 2、地形和河流: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亚马孙河 3、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二、热带雨林的危机 1、经济价值供应木材 2、供应全球气候 3、供应新奇空气 4、环境效益修养水源,爱护淡水资源 5、爱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6、供应良好的生存环境
40、,维护生物多样性 7、热带雨林的爱护 三、热带经济作物王国 1、主要作物:咖啡、甘蔗、可可、剑麻 四、民族工业的进展 1、主要城市: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巴西利亚 2、人口和工业分布在东南沿海 七年级地理澳大利亚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运用图文资源描述拉丁美洲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 2、在地图上找出拉丁美洲的位置、范围,说出其主要的国家和首都,读图说出改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3、运用地图描述拉丁美洲的地形分布特点,说明地形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4、熟悉正确处理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拉丁美洲的位置和 范围,主要地形区和河流。 教学难点 地形对于拉丁美洲人类活动和气候的影响。 教法学法 直观演示,分组争论来源:学科 教学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补充与反应 课前预习 阅读教材51-55 导入新课 源: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老的印第安人在这里制造了绚烂的文化,至今保存很多宝贵的历史遗迹。阅读51页资料,了解玛雅文明 展现拉丁美洲国家和地区图 指导学生分组争论完成:(1)拉丁美洲的组成。(2)拉丁美洲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3)拉丁美洲主要的国家及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