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5篇.docx

上传人:碎****木 文档编号:94495463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9.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5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5篇 教学目标: 1、能利用“一个加数增加,而另一个加数同时削减同样的数,和不变”和“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数,差不变”的规律进展巧算。 2、培育学生的计算策略。 3、鼓励学生去探究规律和神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培育学生敏捷巧算的力量。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小朋友们,请你认真观看这些题,你能发觉这几组题中的隐秘吗? 生:第一组,第一加数每次增加10,其次加数不变,和每次增加10。 其次组,第一加数每次削减1,其次加数每次增加1,和不变。 第三组,被减数每次削减1,减数每次削减1,差不变。 师:你们都发觉了这

2、些题的隐秘,真厉害! 我们今日就要来用这些小隐秘!看看能不能利用这些隐秘使我们的计算更加简便。 二、新授与探究 师:看,小胖他们看到一座漂亮的海岛,他们要解决栈道上的数学题,才能登上海岛去游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试一试吧! 探究一 出示:26+18=问:26加18怎样算可以简单一些呢? 学生争论,请你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尝试解答 师:认真观看这一组算式,你有什么发觉? 依据学生答复小结 一个加数增加1,另一个加数削减1,和不变。 一个加数增加2,另一个加数削减2,和不变。 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简单了。 师:对,做加法时,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简单了。这就是“巧算”。 (出示课题:巧算) 小结:在

3、两数相加时,我们可以把最接近整十数的那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另一个加数相应变化,这样进展计算会变得更简单。 探究三 1、哪一种方法更简单计算? 出示:82-67=-=师:小朋友们,这道题要怎么巧算呢? 生1:82-67=80-65生2:82-67=85-70师:这两种都正确,那么你们觉得那一种更简单计算呢? 生:其次种。(请同学们说说理由) 2、师:我们再来看看,这其次种方法是怎么巧算的。 师:你又发觉了什么? 小结 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增加与同时削减1,差不变。 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增加与同时削减3,差不变。 师:你们为什么觉得其次种方法简单计算呢? 生:由于第一种方法在计算的时候,我们还要考虑退位,

4、而其次种方法是不需要退位的,好算一点。 师:对呀。我们将减数变成整十数就简单了。 3、师:试一试 归纳规律 1、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增加或削减一样的数,差不变。 2、把减数变成整十数就简单多了。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已经把握了巧算的方法,我们现在就去海岛上看一看还有什么题目等着我们! 三、练习与稳固 1、师:请小朋友们用今日学到的巧算的方法,合理的运用,选择六道小题中的三题完成。 分组完成六道算式。 师:加法的巧算方法与减法的巧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生:加法: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简单了。 减法:将减数变成整十数就简单了。 2、师:这堂课小朋友们都学得很好,现在我们就来做个竞赛。 比一比,看谁先拿到

5、红旗。 请做的最快的四名学生汇报答案,并赐予小红旗。 师:你们都是小能手,请承受嘉奖。 四、课堂小结 加法: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简单了。 减法:将减数变成整十数就简单了。 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经受从实际情景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比拟娴熟地计算十几减9。 2、在观看、操作中逐步进展探究、思索的意识和思维的敏捷性。 3、能应用学问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 能比拟娴熟地计算十几减9。 教学难点: 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 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讲到小猴子水

6、果店里的桃子可香甜了,你看(挂图出示)小白兔蹦蹦跳跳跑来了,它对小猴子说:我买9个。你们能看图提出哪些要解决的问题呢? 学生相互说图意。 全班沟通,提出:还剩多少个的问题。 应怎样计算呢? 依据答复板书:139= 二、自主探究,领悟算法。 1、实物操作。 叙述:假设用小棒来表示,你应当怎样摆、怎样算?(学生摆学具) 2、请大家先独立思索,再四人一组相互争论:13个怎样减去9个? 3、小组汇报:你是怎样算的? 4、结合学生的答复演示不同的算法。 方法一:10-9=1 1+3=4 方法二:13-3=10 10-6=4 方法三:9+( )=13 9+(4)=13 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精选篇3 熟悉米

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能依据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展一些直观的推断与思索。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养成仔细、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预备 教师预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胶带、标签纸等。 学生按小组预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标签纸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昨天教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沟通自己的身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了同一个字“米”。今日我们就来熟悉米(板书课题)。量比拟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 二、初步

8、熟悉1米 1、估量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教师的身高是1米72厘米,你能估量一下,从地面到教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依据已有的阅历进展估量) 谈话:大家都想估量,那我们来做个嬉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渐渐地拉开,其他同学仔细观看拉开的绸带,假如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马上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拉开的绸带)这段绸带的长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能知道它究竟有多长?(可以用尺量一量) 说明:对于“米”,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肯定的感性熟悉。从身高谈起,再让学生大胆地进展估量,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找准了学问的生长点,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预备。 2、熟悉1米。 出示米尺。

9、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提问:看一看、数一数米尺上的刻度,你能发觉什么? 依据学生的答复,板书:1米=100厘米。 3、用米尺量。 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刚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 指名量出一根1米的绸带,再让每个小组照样子量出1米长的绸带。 提问:张教师想知道究竟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教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呢?同桌合作,相互量一量。 争论:标签离地面都是1米,为什么贴的位置各不一样呢? 说明:学生的年龄小,合作学习的阅历缺乏,适时进展合作的

10、指导和示范,可以使合作更有秩序,更富实效。同时,又兼顾并重视了合作过程中必不行少的个体体验与思索。 谈话:现在同学们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大家张开双臂,估量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一些,还是短一些? 小组活动后,组织沟通。 提问:你能用两手比画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画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请每个小组在教室里任意选一样东西,量一量,看从哪儿到哪儿的长正好是1米。 小组活动后,沟通汇报。 说明:让学生先用自己的一庹和1米比一比,再伸出两手比画1米有多长,学生的比画有了参照,就会比画得更精确。这些活动使学生充分感悟了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了1米的长度表象。 三、深化对1米的熟悉 (1)

11、提问:你能估量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要求:估量一下,用我们平常的步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后,组织沟通。 (3)谈话: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睁开眼睛,伸出双手,比画一下1米的长度。 (4)提问:知道1米有多长了吧?假如不用米尺量,你能剪出一根1米长的绸带吗?

12、 学生活动后,用尺量一量剪出的绸带是不是1米长。 说明:通过排1米长的队伍需要几人,走1米长的路需要几步这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1米的熟悉。在充分活动的根底上,让学生悄悄的思索,通过闭眼想和再次比画,力求在头脑中建立清楚的1米的表象。进而,再次让学生依据表象剪出1米长的绸带,并借助测量加以调整,学生头脑中1米的表象将逐步准确。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活动后,组织沟通。 (6)完成“试一试”。 先分别估量黑板的长和宽、教室门的宽和高,再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7)谈话:教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到一个位置,使你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正好

13、是1米?能再找到一个离教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再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教师身边,最终围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形。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日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精选篇4 分类与整理: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力量,观看力量,推断力量,语言表达力量。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 4、体会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感知分类 出例如1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样分类呢? 提醒课题,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2、稳固进展体验分类 按外形来分

14、一分,怎样记录分的结果呢? 争论汇报。 板演分法。 还可以怎么分? 二、稳固提升发散创新 1、课件出示练习七1、2、3题,学生集体完成。 2、开放练习拓宽思路(分正方体)师: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另外一袋学具,请给这些物品分类。学生小组活动(4分钟)汇报沟通 三、课堂小结 今日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学问?这些学问对你有什么帮忙? 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精选篇5 熟悉钟表: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熟悉钟面,知道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熟悉钟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2、使学生在观看、操作、概括和沟通的过程中,进展数学思索力量,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初步培育疼惜时间、按时作息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学重

15、点 熟悉钟面上的整时。 三、教学难点 熟悉钟面上的大约几时。 四、教学预备 钟面教学具。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示人们争朝夕。 2、提醒课题:小朋友猜对了。你想不想看一看钟面是什么样的吗?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熟悉钟表”。 (二)思考探究。 1、初步熟悉钟面。 (1)说明:我们常常看钟面了解时间,大家认真观看这个钟面,把你知道的有关钟面上的学问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 (2)学生活动,教师参加。 (3)指名说说关与钟面上的学问。 (4)有12个数,让学生从1顺次读到12。 (5)有两根针,一根长一根短,指出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

16、针。让学生把分针和时针指给同桌看。 2、初步熟悉整时。 (1)出示7时的钟面,让学生猜猜是几时?然后引导学生观看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什么数?再出示5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什么数?引导观看钟面上的分针有什么共同点?时针呢? (2)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教学试一试: 出示三只整时的钟面图,提问这三只表上又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在钟面上拨一个时间让同桌说说是几时。 (4)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分别在小组里说一说早上几时起床,晚上几时睡觉,再指名说。 3、初步熟悉大约几时。 (1)连续拨时间,让学生说是几时。 先拨7时,再拨7时不到一点,最终拨

17、7时过一点。 (2)7时不到一点。 提问:这时是几时呢?小组商议,学生汇报。 (3)7时刚过一点。 提问:这又是几时呢? (4)小结:像这样接近7时的状况,都可以说成“大约7时”。 (5)稳固:分别出示4时不到一点和平8时刚过一点的钟面,提问:你能说一说,这两个钟面上大约是几时吗?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再进展全班沟通。 (6)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再指名口答,并适当追问是怎样想的。 (三)检测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说说钟面上各是几时,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每天的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2)指出:小朋友要养成珍惜时间、按时学习和休息的好习

18、惯。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3时,要求学生相互看一看拨的对不对。再分别拨出9时、12时,同桌相互检查。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先认真观看钟面上画了什么针,还缺少什么针,再依据钟面下标出的时刻在钟面上补画出分针或时针。提示学生留意:画时针应当比分针短些,画分针应当比时针长些。 4、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提问:第一幅图钟面上是几时?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其次幅图呢? 追问:怎么都是10时?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总结:一天里有两个10时,一个在上午,是上午10时;一个在晚上,是晚上10时。 5、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出示不同时刻的画面,提问:你知道上面各是几时吗?你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表示方法? (四)全课总结。 1、你在小小的钟面上学到了哪些学问? 2、完成课堂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