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生就业结构分析.docx

上传人:暗伤 文档编号:94472410 上传时间:2023-08-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4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毕业生就业结构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本科毕业生就业结构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科毕业生就业结构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毕业生就业结构分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本科毕业生就业结构分析.3本科毕业生就业结构分析摘 要: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重心已进一步下沉至地级城市及以下地区,有更多的毕业生选择加入基层治理队伍;与此同时,新一线城市的数字经济持续发展,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不断增强,使得毕业生在一线城市之外拥有更多就业选择。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加快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方面,随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加快以及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的加强,毕业生在集成电路、装备制造、能源供应等领域就业的比例稳步提升;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业态、新模式和新职业,毕业生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职业领域的就业比例逐年上升。值得注意的

2、是,中小微民企作为吸纳毕业生的主体,是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要环节,加强对中小微民企的政策扶持,可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创造更多机会。关键词:就业重心 新业态 中小微民企 本科生一就业地分析东部地区人才吸引力较强,中部和东北地区毕业生外流较多。从应届本 科毕业生就业地 A 分布来看,2022 届在东部地区就业的占比(51.9%)最高, 其次是西部地区(24.6%);结合各地区本科院校毕业生占比和毕业去向落实A 就业地: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所在地区。025本科毕业生就业结构分析率综合来看,东部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毕业生占比 38.5%、毕业去向落实率 88.0%)最强,毕业生流入较多;中部地区(毕业生占

3、比 26.7%、毕业去向落实率 85.2%)、东北地区(毕业生占比 9.4%、毕业去向落实率 84.4%)毕业生外流较多(见表 3-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国家图书馆下载使用另外,从三大经济区域来看,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强, 有较多本科毕业生流入上述地区;京津冀地区随着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疏解, 一些企事业单位和公共服务机构逐步迁移至周边,加之北京市高科技和创新 产业的发展,对高学历层次毕业生的需求提升,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压 力加大,外流的情况增加(见表 3-2)。表 3-1 2022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地的分布单位:%各区域2022 届本科毕业生在该地区就业的比例202

4、2 届该地区本科毕业生实际人数比例毕业去向落实率东部地区51.938.588.0西部地区24.625.485.9中部地区19.726.785.2东北地区3.89.484.4资料来源:麦可思 - 中国 2022 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表 3-2 2022 届本科毕业生在三大经济区域就业的情况单位:%三大经济区域2022 届本科毕业生在该地区就业的比例2022 届该地区本科毕业生实际人数比例毕业去向落实率长三角地区23.116.388.9珠三角地区19.713.490.7京津冀地区9.09.586.0资料来源:麦可思 - 中国 2022 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

5、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城市类型:1. 本研究按行政级别把中国内地城市分为以下三种类型。a. 直辖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b. 副省级城市:包括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济南、青岛、南京、 杭州、宁波、厦门、广州、深圳、武汉、成都、西安 15 个城市。部分省会城市不属于副省级城市。c. 地级城市及以下:如绵阳、保定、苏州等,也包括省会城市如福州、 银川等,以及地级市下属的县、乡等。2. 本研究根据城市发展水平、综合经济实力等把主要城市分为一线城市 和新一线城市。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新一线城市:第一财经周刊于 2013 年首次提出“新一线城市”概念, 依据商业资源集聚

6、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 可塑性五大指标,每年评出 15 座新一线城市。2022 年评出的 15 座新一线城市依次是:成都、重庆、杭州、西安、武汉、苏州、郑州、南京、天津、长 沙、东莞、宁波、佛山、合肥、青岛。基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招录规模的扩大进一步促进本科毕业生就业重 心的下沉。从近五年的数据来看,本科毕业生选择在地级城市及以下地区就 业的比例上升明显,从 2018 届的 53% 上升到 2022 届的 59%,其中教育领域是吸纳毕业生在地级城市及以下地区就业的主体,此外毕业生在政府机关、 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上升;与之相对应的,毕业生在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就 业的比

7、例呈下降趋势,分别从 2018 届的 17%、30% 下降到 2022 届的 13%、28%(见图 3-1)。数字经济领域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新一线城市数字经济的不 断发展是其吸引越来越多应届本科毕业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近五年的数据 来看,本科毕业生选择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在 26%27%,其中在软件开发、信息技术服务、电子信息制造等数字经济相关领域就业的比例呈上升趋 势;毕业生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相应下降,从 2018 届的 21% 下降到 2022 届的 17%(见图 3-2)。027本科毕业生就业结构分析图 3-1 20182022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城市类型分布变化数据来源:麦

8、可思 - 中国 20182022 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图 3-2 20182022 届本科毕业生在一线、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变化趋势数据来源:麦可思 - 中国 20182022 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二行业、职业流向分析( 一 ) 就业的主要行业及变化趋势行业:根据麦可思中国行业分类体系,本次跟踪评价覆盖了本科毕业生就业的 327 个行业。本节各图表中的“就业比例”在某类行业中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人数 / 全国同届次本科毕业生就业总数。本科毕业生在教培行业、房屋建筑业就业比例下降较为明显;此外,信 息技术产业需求放缓;集成电路、装备制造、能源供应等领域需求增长。从毕业生就业行业的

9、占比来看,2022 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最多的行业类是“教育业”(13.0%),其后依次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8.7%)、“建筑业”(7.7%)、“金融业”(7.3%)等(见表 3-3)。从变化趋势来看,毕业生在“教育业”就业的比例较往届下降较多。“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各类教育辅导和培训机构得到进一步治理和规范,2022 届本科毕业生在这类机构就业的比例(5.1%)相比 2021 届(6.0%)继续下降。与此同时,毕业生在“建筑业”就业的比例也下降较多,特别是房屋建筑领域,2022 届就业比例为 3.3%,五年内下降了 1.2 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保持稳定,2022 届就

10、业比例为 3.0%。此外,伴随着毕业生“考公”意愿的不断增强以及近几年来公务员招 录规模的连续扩大,毕业生在政府及公共管理领域就业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2022 届达到 6.8%,五年内上升了 0.8 个百分点。表 3-3 20182022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行业类变化趋势单位:%,个百分点行业类名称2022 届2021 届2020 届2019 届2018 届五年变化教育业13.014.017.015.914.9-1.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8.79.29.08.98.8-0.1建筑业7.78.69.08.99.1-1.4金融业7.37.27.57.88.1-0.8政府及公共管理6.

11、86.46.26.06.00.8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含计算机、通信、家电等)6.86.25.75.75.61.2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6.06.05.96.06.2-0.2029本科毕业生就业结构分析续表行业类名称2022 届2021 届2020 届2019 届2018 届五年变化各类专业设计与咨询服务业5.05.35.15.85.5-0.5文化、体育和娱乐业4.54.64.24.64.20.3零售业3.63.83.53.44.0-0.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3.02.62.42.21.61.4机械设备制造业2.92.62.52.42.40.5医药及设备制造业2.72.42.12.01

12、.80.9运输业2.22.32.22.42.20化学品、化工、塑胶制造业2.11.81.81.81.90.2行政、商业和环境保护辅助业2.01.71.71.92.1-0.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81.31.31.51.9-0.1其他制造业1.81.31.00.90.61.2住宿和餐饮业1.41.21.11.31.5-0.1房地产开发及租赁业1.41.92.12.32.4-1.0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1.21.41.31.51.8-0.6食品、烟草、加工业1.11.00.90.91.00.1纺织、服装、皮革制造业1.01.10.91.01.00农、林、牧、渔业1.01.01.00.60.80

13、.2采矿业1.00.90.80.60.60.4邮递、物流及仓储业0.91.00.90.70.90批发业0.60.70.60.60.9-0.3玻璃黏土、石灰水泥制品业0.60.60.40.40.40.2家具制造业0.60.60.50.50.60初级金属制造业0.60.60.60.50.60群众团体、社会团体和宗教组织0.30.20.30.20.10.2木品和纸品业0.20.30.20.20.20其他租赁业0.10.10.20.20.10注:表中显示数字均保留一位小数,因为四舍五入进位,加起来可能不等于 100%。资料来源:麦可思 - 中国 20182022 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表 3-

14、4 2022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 50 位行业单位:%行业名称就业比例中小学教育机构7.1软件开发业3.6综合医院2.8发电、输电业2.6铁路、道路、隧道和桥梁工程建筑业2.3其他金融投资业2.1半导体和其他电子元件制造业1.9药品和医药制造业1.9其他制造业1.8储蓄信用中介1.7教育辅助服务业1.7其他各级党政机关1.6会计、审计与税务服务业1.5建筑基础、结构、楼房外观承建业1.4司法、执法部门(公检法)1.4其他培训学校和机构1.4其他文体娱乐和休闲产业1.3通信设备制造业1.3其他信息服务业1.2幼儿园与学前教育机构1.2互联网平台服务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电商平台等)1.2中

15、国人民银行、保监会和证监会1.1其他公共管理服务组织1.1计算机及外围设备制造业1.0住宅建筑施工业1.0非住宅建筑施工业0.9电气设备制造业0.9汽车整车制造业0.9居民服务业0.9保险代理、经销、其他保险相关业0.8031本科毕业生就业结构分析续表行业名称就业比例数据处理、存储、计算、加工等相关服务业0.8医疗设备及用品制造业0.8其他化工产品制造业0.8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0.7各级党政领导机构及人大、政协0.7工业成套设备制造业0.7建筑装修业0.7互联网信息服务业(搜索、网游、音视频、新闻服务等)0.7物流仓储业0.7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含村委会、居委会等)0.6互联网零售业0.6百货

16、零售业0.6其他通用机械设备制造业0.6法律、知识产权服务业0.6广告及相关服务业0.6中等职业教育机构0.6本科院校0.6办公室行政服务业0.6汽车零件制造业0.6建筑、工程及相关咨询服务业0.6资料来源:麦可思 - 中国 2022 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 二 ) 主要行业的就业稳定性行业转换率:行业转换是指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就业于某行业(小类), 而毕业五年内进入不同的行业就业。行业转换率是指有多大比例的毕业生在 毕业五年内转换了行业。其计算方法为:分母是毕业半年后有工作的毕业生 数,分子是毕业五年内所在行业与半年后所在行业不同的毕业生数。2017 届本科毕业生工作五年内有 43

17、% 转换了行业,与 2016 届(44%)基本持平。“双一流”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均基本保持稳定,2017 届“双一流”院校、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工作五年内分别有 34%、45% 的人转换了行业, 与 2016 届(分别为 35%、46%)基本持平(见图 3-3)。从各类学科来看,管理学、艺术学毕业生五年内的行业转换率持续较高(2017 届均为 52%),医学、教育学毕业生五年内的行业转换率持续较低(2017 届分别为 24%、26%)(见表 3-5)。毕业生跨行业流动情况与不同学科服务面向的领域特点相关,管理学、艺术学服务面向的领域较广且多集中在 民企,就业更为灵活,跨行业流动相对较为普遍;医学

18、、教育学主要面向卫 生、教育机构,从业稳定性较强。图 3-3 2017 届本科生毕业五年内的行业转换率数据来源:麦可思 - 中国 2016 届、2017 届大学毕业生五年后职业发展跟踪评价。表 3-5 2017 届本科各学科门类毕业生毕业五年内的行业转换率单位:%本科学科门类名称2017 届五年内行业转换率2016 届五年内行业转换率管理学5252艺术学5251工学4444经济学4443033本科毕业生就业结构分析续表本科学科门类名称2017 届五年内行业转换率2016 届五年内行业转换率农学4143文学4044理学3738法学3637教育学2626医学2423全国本科4344注:个别学科门类

19、因为样本较少,没有包括在内。资料来源:麦可思 - 中国 2016 届、2017 届大学毕业生五年后职业发展跟踪评价。从不同行业类来看,消费服务行业本科毕业生行业转换率较高,公共服 务领域的本科毕业生转换率较低。具体来看,2017 届本科毕业生五年内行业转换率最高的前五位行业类是“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78%)、“住 宿和餐饮业”(76%)、“零售业”(7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72%)、 “行政、商业和环境保护辅助业”(69%),这些行业也是受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较大的行业(见图 3-4)。图 3-4 2017 届本科生毕业五年内行业转换率最高的前五位行业类数据来源:麦可思 -

20、中国 2017 届大学毕业生五年后职业发展跟踪评价。2017 届本科生毕业五年内行业转换率最低的前五位行业类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20%)、“教育业”(24%)、“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31%)、“建筑业”(37%)、“政府及公共管理”(41%),这类行业的相关专业人才从业门槛也较高(见图 3-5)。图 3-5 2017 届本科生毕业五年内行业转换率最低的前五位行业类数据来源:麦可思 - 中国 2017 届大学毕业生五年后职业发展跟踪评价。(三)从事的主要职业及变化趋势职业:根据麦可思中国职业分类体系,本次跟踪评价覆盖了本科毕业生 能够从事的 592 个职业。本节各表中的“

21、就业比例”在某类职业中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人数 / 全国同届次本科毕业生就业总数。“双减”政策以来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的压减使得毕业生在相关岗位就业的比例进一步下降;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培育和发展促使相关新 兴岗位的需求稳步增长。从毕业生就业岗位来看,2022 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最多的职业类是“中小学教育”(8.5%),其后依次是“财务 / 审计 / 税务 / 统计”(7.4%)、035本科毕业生就业结构分析“行政 / 后勤”(7.2%)、“互联网开发及应用”(6.1%)、“计算机与数据处理”(5.9%)等。其中,2022 届本科毕业生从事“中小学教育”类职业的比例相较于 2018 届(

22、9.7%)下降了 1.2 个百分点,这主要与校外培训机构(特别是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压减、业务转型有关。此外,伴随着新产业、新业态、 新模式的发展,毕业生从事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新媒 体运营等新兴岗位的比例有所上升(见表 3-6、表 3-7)。表 3-6 20182022 届本科毕业生从事的主要职业类变化趋势单位:%,个百分点本科职业类名称2022 届2021 届2020 届2019 届2018 届五年变化中小学教育8.58.910.810.19.7-1.2财务/ 审计/ 税务/ 统计7.47.57.37.78.0-0.6行政 / 后勤7.27.36.96.97.20互联网开

23、发及应用6.16.76.16.05.90.2计算机与数据处理5.95.85.85.75.90金融(银行 / 基金 / 证券 / 期货 / 理财)5.45.45.65.76.4-1.0销售5.25.45.25.34.90.3医疗保健 / 紧急救助5.15.15.05.15.4-0.3建筑工程4.95.66.25.95.9-1.0媒体 / 出版4.23.93.63.84.10.1电气 / 电子(不包括计算机)3.83.63.53.53.20.6机械 / 仪器仪表2.62.32.32.32.30.3美术/ 设计/ 创意2.42.52.32.52.5-0.1生产 / 运营2.32.52.12.22.0

24、0.3生物 / 化工2.11.81.71.61.50.6人力资源2.02.32.02.12.4-0.4幼儿与学前教育1.91.81.71.71.90表演艺术 / 影视1.81.71.61.71.30.5电力 / 能源1.71.51.41.31.10.6公安 / 检察 / 法院 / 经济执法1.41.31.11.11.00.4续表本科职业类名称2022 届2021 届2020 届2019 届2018 届五年变化交通运输 / 邮电1.41.61.61.71.30.1社区工作者1.40.80.70.60.60.8机动车机械 / 电子1.30.80.70.80.90.4物流 / 采购1.21.01.0

25、0.90.90.3餐饮 / 娱乐1.10.90.80.90.70.4职业培训 / 其他教育0.91.11.92.31.9-1.0经营管理0.91.00.91.00.80.1工业安全与质量0.90.80.70.70.90保险0.80.80.91.01.0-0.2研究人员0.80.70.70.60.60.2农/林/牧/ 渔类0.80.70.70.40.50.3房地产经营0.70.91.01.01.0-0.3文化 / 体育0.70.80.70.70.9-0.2中等职业教育0.70.70.8酒店/ 旅游/ 会展0.60.70.81.01.0-0.4环境保护0.50.60.70.70.6-0.1律师 /

26、 律政调查员0.50.60.60.70.6-0.1矿山 / 石油0.50.40.50.40.40.1测绘0.50.40.50.60.50航空机械 / 电子0.50.50.50.60.40.1翻译0.30.30.20.30.5-0.2冶金材料0.30.20.20.20.20.1服装/ 纺织/ 皮革0.20.30.30.30.3-0.1公共关系0.20.30.20.20.3-0.1美容 / 健身0.10.10.10.20.2-0.1船舶机械0.10.10.10.20.10注:1.“中等职业教育”为 2020 届新增职业类,因此无往届数据。2. 表中显示数字均保留一位小数,因为四舍五入进位,加起来可

27、能不等于 100%。资料来源:麦可思 - 中国 20182022 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037本科毕业生就业结构分析表 3-7 2022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 50 位职业单位:%本科职业名称就业比例文员4.9会计3.4小学教师3.3互联网开发人员2.8初中教师2.4银行柜员2.3计算机程序员1.9高中教师1.9护士1.6新媒体策划、编辑、运营人员1.6幼儿教师1.4电子商务专员1.3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1.3审计人员1.2出纳员1.2建筑技术人员1.0化学技术人员0.9各类销售服务人员0.9教育培训人员0.8电子工程技术人员0.8施工工程技术人员0.8其他社区和村镇工作人员0.8

28、人民警察0.8电气工程技术人员0.7电厂操作人员0.7信息支持与服务人员0.7土木工程技术人员0.7人力资源助理0.6中等职业教育教师0.6税务专员0.6医学和临床实验室技术人员0.6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人员0.6续表本科职业名称就业比例教学辅助人员0.6采购员0.6室内设计师0.6计算机软件应用工程技术人员0.6软件质量保证和测试工程技术人员0.6平面设计人员0.5运营经理0.5客服专员0.5数据统计分析人员0.5计算机技术支持人员0.5工业工程技术人员0.5发电站、变电站和中继站的电子和电气修理技术人员0.5营业员0.5招聘专职人员0.5市场专员0.5电气技术人员0.5社工0.5编辑0.5资料

29、来源:麦可思 - 中国 2022 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 四 ) 主要职业的就业稳定性职业转换:职业转换是指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从事某种职业,毕业五年 内由原职业转换到不同的职业。转换职业通常在工作单位内部完成的并不代 表离职;反过来讲,更换雇主可能也不代表转换职业。职业转换率:职业转换率是指有多大比例的毕业生在毕业五年内转换了 职业。其计算方法为:分母是毕业半年后有工作的毕业生数,分子是毕业五 年内从事的职业与毕业半年后从事的职业不同的毕业生数。2017 届本科毕业生工作五年内有 37% 转换了职业,与 2016 届(38%)基本持平。“双一流”院校、地方本科院校 2017 届毕业生

30、工作五年内分别有039本科毕业生就业结构分析30%、38% 的人转换了职业(见图 3-6)。从不同学科门类来看,艺术学、管理学、文学毕业生五年内的职业转换 率(分别为 45%、41%、41%)持续较高;医学毕业生五年内的职业转换率(18%)持续最低;另外,农学 2017 届毕业生五年内的职业转换率(36%)较2016 届同期(41%)下降较多,毕业生的知农爱农意识以及长期从农意愿增强(见表 3-8)。职业转换与岗位发展特点有关,艺术学、管理学、文学专业的就业口径较宽;医学毕业生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比例较高,岗位的专业性 较强,稳定程度较高。图 3-6 2017 届本科生毕业五年内的职业转换率数据

31、来源:麦可思 - 中国 2016 届、2017 届大学毕业生五年后职业发展跟踪评价。表 3-8 2016 届、2017 届本科各学科门类毕业生五年内的职业转换率单位:%本科学科门类名称2017 届五年内职业转换率2016 届五年内职业转换率艺术学4543管理学4144文学4143经济学4040法学3940工学3739续表本科学科门类名称2017 届五年内职业转换率2016 届五年内职业转换率农学3641理学3130教育学2425医学1818全国本科3738注:个别学科门类因为样本较少,没有包括在内。资料来源:麦可思 - 中国 2016 届、2017 届大学毕业生五年后职业发展跟踪评价。三用人单

32、位流向分析多重超预期因素给民营企业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毕业生在民企就业的 比例有所波动,但民企依然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军,特别是其中的数字 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对毕业生的吸纳水平稳步提升。具体来看,2022 届本科毕业生在民营企业 / 个体就业的比例(51%)最高,其次是国有企业、政府机构 / 科研或其他事业单位(均为 22%)(见图 3-7)。图 3-7 20202022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用人单位类型分布变化趋势数据来源:麦可思 - 中国 20202022 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041本科毕业生就业结构分析伴随着过去几年内国企、机关、事业单位对应届毕业生招录规模的扩大 以及择业求稳

33、求编制心态的加剧,毕业生在相关类型单位就业的比例有所上 升。具体来看,2022 届本科毕业生在国有企业、政府机构 / 科研或其他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均达到 22%。当然这类政策性岗位开拓是暂时性的,民企在稳定增长、增加就业、开拓新领域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从不同学科门类来看,艺术学、管理学、农学、文学、工学、理学、经 济学毕业生在民企就业更多,医学、历史学、教育学毕业生主要在事业单位 就业(医学主要是医疗卫生单位,历史学、教育学主要是中小学校),这也和各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服务面向领域有关(见图 3-8)。图 3-8 2022 届本科各学科门类毕业生就业的用人单位类型分布注:个别学科门类因为

34、样本较少,没有包括在内。数据来源:麦可思 - 中国 2022 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中小微企业是吸纳本科毕业生的主体,2022 届毕业生在中小微企业就业的比例有所回升。具体来看,2022 届本科毕业生在 300 人及以下规模企业就业的比例(48%)最高,较 2021 届上升了 2 个百分点,与 2020 届持平;其次是 3000 人以上规模的大型企业(27%),近三年维持稳定(见图 3-9)。在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下,对中小微企业的培育和扶持政策需要持续完善。图 3-9 20202022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用人单位规模分布变化趋势数据来源:麦可思 - 中国 20202022 届大学毕业生

35、培养质量跟踪评价。从不同学科门类来看,人文社科类毕业生在 300 人及以下规模的单位就业更多,主要为教育学、艺术学、文学、历史学、法学。此外,相对于别的 学科门类,工学、经济学毕业生在 3000 人以上规模单位就业的比例(分别为38%、36%)更高(见图 3-10)。图 3-10 2022 届本科各学科门类就业的用人单位规模分布注:个别学科门类因为样本较少,没有包括在内。数据来源:麦可思 - 中国 2022 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043四专业预警分析红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大,毕业去向落实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 较低的专业。黄牌专业指的是除红牌专业外,失业量较大,毕业去向落实率、 薪资

36、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绿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小,毕业去向 落实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红黄绿牌 专业反映的是全国总体情况,各省区、各高校情况可能会有差别。另外需要 特别说明的是,红黄绿牌专业是基于各专业连续多年应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变 化趋势综合判断的,部分近年来新增数量较多的专业(如人工智能、数据科 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由于尚无成规模、成趋势的毕业生就业数据, 暂未包括在内。2023 年本科就业绿牌专业包括:信息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其 中,信息工程连续三届绿牌。行业需求增长是造就绿牌专业的主要因素。2023 年本科就业红牌专业包括:汉语国际教育、法学、教育技术学、绘画、应用心理学。其中,法学、绘画、应用心理学连续三届红牌。这与相关 专业毕业生供需矛盾有关(见表 3-9)。表 3-9 2023 年本科“红黄绿牌”专业红牌专业黄牌专业绿牌专业汉语国际教育英语信息工程法学美术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教育技术学翻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绘画音乐表演能源与动力工程应用心理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资料来源:麦可思 - 中国 20202022 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