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方案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万能(七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方案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万能(七篇).docx(4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方案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万能(七篇)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当、圆满进行,就不得不须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安排。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给大家收集整理的方案策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须要的挚友。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方案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万能篇一 1、地位、作用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中学化学必修一其次章“化学物质及其改变”的其次节内容。 本节是学生相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试验、酸碱盐电离学问的持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离子反应理论学问的基础,所以从体系上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探讨
2、方法上看,它是探讨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学问和实力的重点。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学问,又为之后离子方程式的引入和选修四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肯定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能够辨别哪些物质是强电解质哪些物质是弱电解质; 理解电离的概念,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的定义; 通过独立思索探究碱和盐的定义。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发展学习化
3、学的爱好,乐于探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异与和谐。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及其电离 2、教学难点 电解质的概念;推断哪些物质是电解质,哪些物质是非电解质,哪些物质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探究碱和盐的定义。 二、说教法 本节在全书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概念多且抽象难懂,为避开枯燥,从试验入手,通过对试验现象的分析、微观粒子的分析,层层深化,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概念。 本节课主要采纳的教学方法有: 1、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爱好,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
4、科学的奥妙。 2、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探讨、试验、归纳,最终驾驭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3、多媒体协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有助于学生驾驭离子反应。 三、说学法 现代教化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真谛是通过老师的引导,启发学生主动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留意以下方面: 1、用试验解决问题。新课引入,学问的巩固、升华均用试验。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的确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意自己对试验的视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实力的培育。发挥化学试验作用,真正将素养教化落实到课堂上。 2、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
5、程中,引导学生由感性相识到理性相识、由未知到已知、由个别到一般。在学习过程中培育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实力。达到举一反三,实现学问和实力的迁移目的。 四、说教学设计 1、课题引入: 本节课采纳试验来导入新课。试验的主要内容是探究nacl固体、纯水和nacl溶液的导电性。让学生视察并记录试验现象。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化学的奇妙与奇妙,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爱好,同时提高学生的独立思维实力以及将初中所学的化学学问进行迁移的实力。在试验结束后自然而然的引入电解质这一概念。 2、新课教学: 讲授部分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解质的类型、电离、电离方程式、酸碱盐的定义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6、。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具体讲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着重强调几个须要留意的地方。比如定义中“或”和“和”的区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探讨范畴为化合物等等。避开学生进入误区。 通过推断物质是否为电解质的例题进一步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例题要具有典型性其中包括能够导电的混合物如盐酸溶液、能够导电的金属单质、水溶液能够导电但并非该物质导电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不存在水溶液但是在溶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钠和常见的有机非电解质如酒精和蔗糖等。先让学生自己去推断之后协作具体而透彻的讲解让学生能够独立推断电解质与非电解质。让学生们明白电解质与非电解质这个概念不是一个不是即非的概念,而是首先
7、要满意化合物这一基础。 通过例题进一步对推断这两个概念做个系统的分条目的总结: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探讨的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导电是有条件的,必需是在水溶液或者是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3、能导电的物质不肯定是电解质。 4、大部分非金属氧化物和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5、酸碱盐水和部分的金属氧化物是电解质 (2)、电解质的类型 通过小结的最终一点,自然而然的引入电解质的类型并列举一些常见的例子。 (3)、电离 分析课前所做的试验,让同学们自主探究nacl固体和纯水不能导电的缘由。引导学生从初中所学到得学问入手,概括出物质导电的原理(1、存在自由移动的电子,即
8、金属导体导电的原理;2、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即电解质在水溶液或溶化状态下导电的缘由。)从而得出nacl固体和纯水不能导电的缘由。这样就可以进一步了解到nacl溶液能够导电的缘由,引入电离的概念,并利用多媒体动画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微观粒子的电离过程。 (4)、电离方程式 通过nacl固体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引出电离方程式的概念及其书写规律。 (5)、酸碱盐的定义 请同学到黑板写出hcl、这三种常见的强酸的电离方程式。让学生视察三种酸电离后的共同点,利用这个共同点重新对酸下一个定义。学生独立思索用同样的方法对碱和盐重新定义。 (6)、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利用多媒体播放溶液导电性试验的短片,让同学们视察
9、相同浓度的不同溶液的导电性差异。让学生主动探究溶液导电实力的影响因素,同时了解到有的电解质能够完全电离而有些不能。从而给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并给出常见的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并给出一个简洁的记忆方法。 五、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离子反应这节教材的相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们回顾之前学过的溶液导电性方面的学问,并把它运用到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相识,使学生相识活动逐步深化,既驾驭了学问又学会了方法。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努力贯彻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实力方法为主线,有安排培育学生的自学实力、视察和实践实力、思维实力、应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和创建
10、实力为指导思想。并且从各种实际状况动身,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体现了对学生独立思索实力的培育。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方案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万能篇二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第三节常见的两种有机物.学好这一节,可以让学生驾驭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确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既巩固了烷、烯、炔、芳香烃的性质,又为后面的酚、醛、羧酸、酯和糖类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思维实力,带动了学生学习素养的提高。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和
11、素养教化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驾驭乙醇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实力目标: 培育学生科学的思维实力。 培育学生试验视察实力和对试验现象的分析实力。 (3)德育目标:培育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1)乙醇是醇类物质的代表物,因而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节的难点。 (2)重点、难点的突破,可设计两个突破点: 乙醇结构的特点可通过问题探究、化学计算和分子模型来推导,电脑展示来确定,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课堂主动性,参加到课堂活动中来,使学生在驾驭乙醇结构的同时,也学会逻辑推理的严密性; 通过试验探究和电脑多媒体动画演示的方法相识和驾驭乙醇
12、的化学性质。 二、教法活用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依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纳了如下教学方法: 1.情境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爱好,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2.试验促学法:通过老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视察分析试验现象,驾驭乙醇的化学性质。 3.计算机协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瞬间改变定格化,有助于学生驾驭乙醇化学反应的本质。 4.归纳法:通过学生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 三、教学协助手段 1、说试验: 乙醇与钠反应,可作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对
13、比试验,且取用的金属钠尽量大小一样,表面积相差不大。 乙醇氧化,铜丝一端卷成螺旋状,以增大催化剂的表面积,使反应速度加快。 2、说现代化教学手段:乙醇主要化学性质可用以下两个方程式作代表: (1)2na+2ch3ch2oh2ch3ch2ona+h2 (2)2ch3ch2oh+o22ch3cho+2h2o 以上二个反应的过程可用电脑动画模拟,以便让学生深刻了解、驾驭各反应的本质及断键的部位,让微观反应宏观化。(四)教学程序引入课题: 富有感情的朗诵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讲解并描述:从杜牧的诗句中可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已经驾驭了酿酒的方法。酿酒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
14、的历史了。设问:同学们可知酒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它的分子式如何写?它有哪些主要化学性质? 通过诗歌引入可以使学生感受诗境美,了解乙醇的化学发展史,激发爱国主义热忱。 1.乙醇的分子结构的探究: 投影一道简洁的试题:某有机物4.6克,完全燃烧后生成0.2mol二氧化碳和5.4克水,且此有机物的蒸气的相对密度是相同状况下氢气的23倍,求此有机物的分子式。通过试题引出乙醇的分子组成c2h6o,(意在培育学生综合运用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同时为醇的同分异构体教学做铺垫)。接着引导学生将乙烷(c2h6)与乙醇进行比较,依据碳四价,氧两价引导学生探究出以下两种可能的结构式: 通过视察探讨让学生推断出(a
15、)式中有1个氢原子与其它5个氢原子不一样,而(b)式中的6个氢完全相同。 接着探究,投影练习:已知乙醇跟钠反应放出氢气,现有1mol无水乙醇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可得到0.5molh2,依据这个试验数据,你可以得出结论了吗?1mol乙醇可得到0.5molh2,即1molh,得出乙醇中肯定有一个氢原子与其他5个氢原子不同,进而让学生推断出乙醇的结构式为(a)式。展示乙醇的球棍模型。小结得出乙醇分子是乙基ch3ch2-结合着羟基-oh。羟基是官能团,确定乙醇的化学性质。(以上是对学生的书写,概括、视察等各项实力进行训练,达到驾驭学问,开发智力,培育实力的目的。) 2.分析乙醇的物理性质: 首先取出一瓶
16、无水乙醇,请学生视察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然而让学生归纳出一部分物理性质。最终通过演示:乙醇与水,乙醇与碘单质,乙醇与苯的溶解试验,总结出乙醇的溶解性。其中穿插茅苔酒有意碎瓶获国际金奖的故事及山西朔州假酒案,帮助同学理解性地记忆乙醇的易挥发性和水溶性。(以上是通过对试验的操作、视察、分析,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培育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和优良的习惯,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 3.分析乙醇的化学性质: 结构确定着化学性质,首先可以从结构上来相识乙醇的化学性质。讲解:在乙醇分子中,由于o原子的吸引电子实力比c、h强,使得c-o键,o-h键均具有极性,在化学反应中均有可能断裂。 (1)与活泼金属na
17、反应: 首先,做无水乙醇与钠反应和水与钠反应的对比试验,请同学们通过试验现象的剖析,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思维得出乙醇羟基上的氢原子没有水中的氢原子活泼的结论。然后用电脑模拟出乙醇与钠反应的本质,最终请同学们写出反应方程式,探讨其反应类型并推广到乙醇与其它活泼金属k、mg、a1等与乙醇的反应。 (2)氧化反应: 首先,拿起一个点燃的酒精灯,请学生写出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老师接着讲解,乙醇除可被o2干脆完全氧化生成co2和h2o外。分子中的-ch2oh在催化剂(如cu、ag)作用下也可被氧化成-cho,同时生成水。老师演示试验,并引导学生视察铜丝表面颜色的改变来推断反应是否已经发生。接着用电脑显
18、示,乙醇的断键部位和已形成的乙醛的结构式,让学生驾驭反应的本质是与醇羟基相连的碳原子有氢才能被局部氧化形成碳氧双键。最终让学生推断以下几种醇能否被局部氧化ch3ch2ch2oh、(ch3)2choh。让学生真正驾驭并巩固醇被局部氧化的本质。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减轻的学生的负担。 归纳小结 乙醇化学性质主要与官能团-oh有关。从结构上看:都涉及到-oh。 从反应类型看:取代反应、氧化反应、消化反应。从反应条件看:不同条件、产物不同。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方案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万能篇三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支配在中学化学必修1其次章化学物质及其改变中的第三节,有其重要的意义
19、。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学问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很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问,凡涉及元素价态改变的反应都是氧还原反应。而且金属的腐蚀及电化学部分是氧化还原的重要应用。只有让学生驾驭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学生对本节教材驾驭的好坏干脆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本节教材支配在这里是承前启后,它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学问,并以此为铺垫绽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学问的重要纽带。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冲突,它们
20、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依存的,通过仔细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系统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学问。 此节内容分两部分,第一是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其次是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已经接触了很多反应,并已经驾驭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把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从详细的反应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但并没相识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特征;学习了化合价,理解了化合价的改变。但并没有了解化合价改变的实质以及化合价的改变与得失电子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初中化学一年的学习中只对化学学问有了初步了解,
21、有了肯定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实力、获得新学问的实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力以及沟通与合作的实力,但仍有待提高。 二、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能从化合价的改变,相识并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通过对典型化学反应的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学会怎样从特别到一般规律,再从一般规律到特别的相识问题的科学方法; 2、通过对氧化剂和还原剂这一冲突体的学习,具有能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3、通过“思索与沟通”、“问题探究”等活动,增加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实力。 (三)情感看法价值观: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22、的演化,培育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看法、勇于探究的品质学习化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诱导 学生主动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求知欲 望。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的学习,初步形成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学生形成勇于创新的习惯、培育创新实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四、教学策略及方法 为了突破重点、难点,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我采纳“探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富有驱动性、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思索、探讨、归纳,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微观过
23、程,化抽象为形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将学生的相识引向深化。 五、教学流程图 思索与沟通 分组探讨 思索、探讨 探讨、归纳 练习、归纳、总结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复习引入::在初中阶段我们学过哪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各举一个反应实例。 :这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fe2o3+3co=2fe+3co2属于哪种基本反应类型?独立思索,回忆所学学问;动手写方程式 复习初中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通过举例,说明初中的分类方法存在局限,引出新的分类方法的必要性。 :请举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指出这类化学反应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氧化反应和还
24、原反应是分别独立进行的吗?为什么?回忆所学学问;动手写方程式 h2还原氧化铜的试验现象复习初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学问。 使学生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作为冲突的共同体有一个全面的相识,引出氧化还原反应。 从化合价角度相识氧化还原反应 :怎样推断一个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复习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思索 标化合价,思索化合价口诀 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复习化合价学问,为氧化还原反应学习打下基础 请分析下列3个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改变,探讨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有什么关系。 2cuo+c=2cu+co2 h2o+c=h2+co cuo+h2=cu+h2o 标化合价,思索氧化
25、还原反应与化合价的关系 从化合价升降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fe+cuso4=feso4+cu 2na+cl2=2nacl h2+cl2=2hcl 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为什么? 练习、思索、沟通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化合价升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外部特征及推断依据,培育学生的视察、思维实力和形成规律性学问的认知实力。 从电子转移相识氧化还原反应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发生变更的本质缘由是什么?(阅读教材36页) 老师板书:氧化还原反应 1、特征:元素化合价升降(可作为氧化还原反应的推断依据) 2、本质:电子转移(电子的得失或电子对的偏移)以nacl、hcl为例,从微观的角度分析。 学生思索
26、、做笔记 从微观角度来相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培育学生的归纳整理实力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练习推断下列哪些是氧化还原反应? cu+cl2=cucl2 cao+h2o=ca(oh)2 caco3=cao+co2 2kclo3=2kcl+3o2 fe+cuso4=cu+feso4 naoh+hcl=nacl+h2o思索、归纳、整理 以练习归纳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驾驭化学反应的不同分类方法,培育逻辑思维实力。 分层训练 1、必做题 +2hcl=cucl2+h2o b.2na2o2+2h2o=4naoh+o2 +cu
27、so4=znso4+cu (oh)2+co2=caco3+h2o 2、下列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中,肯定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b、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c、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肯定全部的元素化合价都发生改变 d、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2、选做题 1.某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由化合态(化合物)变为游离态(单质),则该元素()a.肯定被氧化b.肯定被还原c.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 d.以上都不是 2.下列改变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2
28、2o3 回忆所学学问,独立思索问题,寻求答案; 回答问题,进行组间沟通;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评价 通过练习,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通过分层训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小结与作业支配 本章小结: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与本质 2、氧化还原反应的推断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 作业:1、教材p38,1、5、6 2、课外同步练习1 3、预习氧化剂和还原剂部分学问 实践活动:通过报纸、杂志、书籍或互联网等,查阅有关氧化还原反应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中应用的几个详细事例,探讨并沟通你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相识。整理记录学问点 规律:高、失、氧;降、得、还 记录 思索 培育学生归纳
29、整理实力,与前面的学习目标相呼应 用顺口溜记忆更好 巩固本堂内容 为下节课学习打基础 为下课时氧化还原反应的的应用打伏笔 七、板书设计: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 1、特征:元素化合价升降(可作为氧化还原反应的推断依据) 2、本质:电子转移(电子的得失或电子对的偏移)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方案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万能篇四 一、对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学问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相识,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
30、化学奠定基础。 2、教材内容的分析 教材是通过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对这段学问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并引出电子式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点: 离子键; 电子式的书写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学生状况分析 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依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肯定的理性思维实力,但抽象思维实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相识。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标准:相识化学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
31、。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学问与技能 1.驾驭离子键的概念。 2.驾驭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娴熟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用对立统一规律相识问题; 2.学生能驾驭由个别到一般的探讨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相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新奇心; 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学生可以获得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依据学问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一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
32、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依据教材内容我将运用试验演绎法,归纳总结法,提问引导法来实施教学。 我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探讨总结,板书演绎,习题巩固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设计的程序 提出问题试验(钠和氯气的反应)进行表征性抽象再进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离子键的定义)离子键的实质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实例反思与评价程序进行教学。 七、详细教学设计: 1、新课引入: 引入问题,请同学思索: 为什么物质的种类远远多于元素的种类? 分子、原子、离子是怎么构成物质
33、的?这些微粒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 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爱好,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2、新课教学: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试验 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我会给学生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试验,让学生视察试验现象并思索以下两个问题:这个反应的微观过程是怎么样的?产物nacl是怎么形成的?通过试验演示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好,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接着由我来引导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学问说明nacl的形成,并引出离子键的概念,分析其成键本质,相互作用等。 由于离子键的概念比较抽象,用电脑演示离子键形成的过程并设计成动画,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的形成及概念。 3、组织探讨 从产物nac
34、l和其他常见的离子化合物中元素所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探讨构成离子键的物质。之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表小组探讨的结果,最终由我来评价总结。通过小组探讨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能相互沟通、增进友情、沟通观点、合作性学习,而且其归纳总结实力也将得以熬炼。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4、过渡并设问引出电子式: 在了解完离子键的概念之后,我将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如何用较为形象直观的方法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来引出电子式并激发学生接着深化探究问题的新奇心。 讲解电子式的概念并带领学生了解原子,阴、阳离子的表示方法。尽量用较为形象的记忆方法进行讲解。化学教学过程中的
35、课堂提问是师生沟通过程中的重要形式,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手段,是老师点拔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会设置思索题推断电子式的正确性,实行提问的方法让学生订正,巩固新学的学问点。从错误中归纳总结出书写原子和阴阳离子的要点,同时,因为电子似的书写,尤其是阴离子的书写学生较简单犯错,故以习题巩固归纳其要点加深学生印象。 5、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这是本节的课重难点,在学习中,学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为了加深学生对错误的相识,课堂上我会先用电子式表示出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说出书写重点,然后让学生依据出写出一些常见的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在黑
36、板上板书。之后再指出错误所在,得出书写时的留意事项。这样,学生听起课来非常用心,印象也深。 八、课堂小结: 我会带着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列出本节课的学问框架,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较为系统的相识。并留给学生的思索问题: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非金属单质及化合物之间存在什么作用?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方案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万能篇五 教学重点: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与水解平衡移动。 2.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难点: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设计: 师生共同巩固第一课时相关。 (1)依据盐类水解规律分析 醋酸钾溶液呈性,缘由; 氯化铝溶液呈性
37、,缘由; 影响盐类水解的内在因素有哪些? 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 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碱性就越强,越高。 组成盐的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强,越低。 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哪些? (1)温度: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上升温度水解程度增大。 (2)浓度:盐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盐浓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加入碱,就会中和溶液中的,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则抑制水解。 如何推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依据盐的组成及水解规律分析。“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作为常规推断依据。 分析:
38、 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如何比较溶液中酸碱性的相对强弱? “越弱越水解” 例题:分析溶液与溶液的碱性强弱? 的酸性比酸性强。 水解程度大于水解程度。 溶液碱性强于溶液碱性。 如何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 电解质水溶液k存在着离子和分子,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定量关系,也存在量的大小关系。 (1)大小比较: 多元弱酸溶液,依据多元酸分步电离,且越来越难电离分析。如:在溶液中, 多元弱酸正盐溶液,依据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如:在溶液中, 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子对其影响因素。 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比较,要进行综合分析,要考虑电离、水
39、解等因素。 (2)定量关系(恒等式关系) 应用“电荷守恒”分析: 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如溶液中,阳离子有和,阴离子有,依据电荷守恒原理有: 应用“物料守恒”分析。 电解质溶液中某一组份的原始浓度(起始浓度)应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如:晶体中,在溶液中: 总结、扩展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及其影响原理。 2.盐类水解学问的应用: (1)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溶液。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除去溶液中混有的。 3.扩展 泡沫灭火剂包括溶液(约1mol/l),溶液(约1mol/l)及起泡剂。运用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0、是。溶液和溶液的体积比约是。若用等体积、等浓度的溶液代替溶液,在运用时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若用固体代替溶液,在运用时也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泡沫灭火器内的玻璃筒里盛硫酸铝溶液,铁筒里盛碳酸氢钠溶液,不能把硫酸铝溶液盛在铁筒里的缘由是。 板书设计: 1.水解的一般规律 (1)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可作为盐溶液性质(酸性或碱性)的常规分析方法。 (2)越弱越水解。 碱越弱,对应阳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酸性越强,对应弱碱阳离子浓度越小。 酸越弱,酸根阴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碱性越强,对应酸根离子浓度越小。 (3)水解是微弱的。 (4)都强不水解。 2.外界条件对盐水解的影响 (1)温度(
41、试验1) (2)溶液的酸、碱性(试验2) 3.盐类水解利用 (1)应用水解学问,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溶液。方法:加酸,抑制水解。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溶液中混有杂质。方法:加热,促使水解,使生成除去。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方案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万能篇六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分。 实力目标: 1.培育学生通过试验解决问题的实力,更突出的是要培育学生在试验基础上的分析实力和思维实力。 2.利用试验和数据的结合,培育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实力和分析思维实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试验的分析探讨,培育学生沿
42、着“问题试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实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识,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相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索。教材一起先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留意力一下子带到要探讨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支配了两组试验试验7-2、试验7-3和试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老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试验7-2,学生应当了解: (1)要推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需确定“肯定温度”和“肯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相识之后,就能比较简单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假如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别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