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沪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沪科版九年级物理课件大全(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沪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沪科版九年级物理课件大全(5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沪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沪科版九年级物理课件大全(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究竟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共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课件篇一 1、讲完其次册物理书的第15、16两章。 2、 复习初中物理第一册和其次册。 3、 做好分部和综合训练。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1、 力学和电学两大部分。 力学的重点是压强、浮力、杠杆、机械效率。而且出题的综合性较强,与前面学过的力的平衡等学问联系亲密。 其中浮力是历年中考的热点,也是中考
2、的难点,也是学生认为是最难入手的学问。 电学的重点是欧姆定律、电功率。它们的综合题又是电学考试的难点。学生对于画等效电路图的问题总是理解不好,造成失误。 2、 声学、热学、光学中,热量的计算和光学做图是考试常出的考点。尤其是光学作图是学生最简单出错的学问。 三、详细的复习方法 1、夯实基础,巩固双基。 以课本为主线,让学生驾驭基本概念和规律,让他们正确理解,并以书上的习题和例题通过小测试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驾驭程度,刚好反馈,与学生做到学问日日清。 2、连点成线,版块拓展。 依据中考题“源于课本以高于课本”的考试特点,在复习将各个学问点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学问联系,形成学问的主线贞,再将学问主线交织
3、成面,形成系统,协作精选的习题对学问增加提炼性。 分成力学、电学、热学、声学和光学五大版块,并且对学问进行综合梳理,通过口诀、推论、简便方法的渗透使学生对所学的学问有一个新的整合过程,理清学问脉络,知道侧重点。 3、综合训练,实力提高。 通过前两步的阶梯学习后,通过综合训练培育学生的分析、归纳、做图等综合应用实力,希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实力。而有一部分学生通过这一轮的复习,在学问的认知实力方面上会有一个可喜的质的飞跃。 4、模拟中考,素养适应。 在复习的最终阶段,通过模拟考试让学生开阔视野,多见种类题型,让学生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简洁省时的解题方法,培育学生良好的应试心理,形成乐观向上的主动
4、心态。 四、对不同层次学生实行因人而异的方法,加强老师的自身教学素养和修养。 加强对学困生的学问补救,减小对升学的影响。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课件篇二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实力。 2。自己动手进行设计试验和操作试验的实力。 3。知道试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运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三)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真实精
5、确地记录试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看法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 2。在体验用简洁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育学生擅长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弹力有无的推断和弹力方向的推断。 2。弹力大小的计算。 3。试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推断及弹力方向的推断。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探讨、练习 教学手段 教具打算 弹簧、钩码、泡沫塑料块、粉笔、烧瓶(内装红墨水瓶塞上面插细玻璃管)、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铁架台、刻度尺、弹簧、钩码等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观看伊辛巴耶娃撑杆跳破世界纪录及运动员跳水的视频。 撑杆跳高运动员要运用撑杆,跳水时要
6、运用跳板,你能说明这样做的目的吗?由此引入新课 师:那么,这又是个什么力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方向各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弹力的有关学问。 新课教学 试验演示 演示试验1:弹簧挂上钩码后伸长。 演示试验2: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 演示试验3:粉笔用力被折断。 学生视察思索什么是形变 给出形变的定义物体形态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很简单视察到,假如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生1:没有。 生2:可能发生了形变,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肉眼视察不出来。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课件篇三 一、教材分析 这节教材首先对
7、人类相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介绍了四位科学家探讨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然后讲解并描述牛顿第肯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这是初、中学学问相连接的一节课程。学生已经了解了牛顿第肯定律的基本内容,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应以教材中有关“力是运动的缘由还是变更运动的缘由”这一问题相识的发展历史为线索,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化与思维实力培育为主要目标。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在理解人类相识“运动和力”的关系探讨、思索、推理过程,学习科学探讨中常用的志向试验方法。在牛顿第肯定律内容的学习上,注意学问的理解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为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思维的主动性,本课实行学生自主探究模式组织教
8、学。 二、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运动的起因是什么 (一)学生阅读历史的回顾并找出四位科学家关于力和运动的观点 这块内容中有些学问点学生是已知的,也有未知的,但学生都看得懂,所以就由学生来完成,同学们相互补充,老师只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 1.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缘由。 现象:在平路上人推车,车才能运动,人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 2.伽利略:水平面上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摩擦的作用,假如没有摩擦,水平面上物体一旦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一速度运动下去。 笛卡儿:假如没有其它缘由,运动物体将接着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即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牛顿:一切物体总保持原
9、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变更这种状态为止。 (二)问:以上四位科学家每一位都把人类的相识向前推动了一步,试分析每人推动的一步体现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贡献? 老师通过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指明学生要探究的内容与方向,详细由学生们合作完成,老师只起到总结归纳的作用。 a)亚里士多德的贡献:通过直觉的视察提出问题为科学家的探讨确立了课题。 b)伽利略的贡献:(1)伽利略发觉了不易直觉的摩擦力,变更了亚里士多德依据干脆阅历得出的直觉结论提出运动不需力维持;(2)思维代替直觉相识宇宙。 c)笛卡儿的贡献:(1)明确匀速直线运动;(2)指出速度变更是有缘由的。 d)牛顿的贡献:(1)推广
10、到一切物体;(2)提出静止;(3)明确力的作用。 关于谁的贡献大,学生众说纷纭,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老师也无需给出一个正确的结论。但是通过对物理学历史发展过程的考察,对四位科学家贡献的探究,它将有助于学生了解物理学家相识和发觉物理定理、定律的基本方法。从而“以史为鉴”,培育他们以物理学家相识世界原来面目的方式去相识世界。在肯定意义上,通过对规律相识的历史的还原,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论的教化是培育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这是设计此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本节课的亮点所在。 在该块教学内容中学生未知的是关于伽利略的志向试验,老师要实行的教学方法是采纳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分析问题自己
11、解决问题,详细可如下操作。 提问:伽利略用什么方法证明物体运动不须要力来维持呢? 演示说明:设置一个向下的斜面,再圆滑地连一个向上的斜面。然后拿一个小球放在斜面某点上,由静止运动下来,它将冲上另一斜面。 老师设疑:它能“冲”到哪里,它能回到原来高度吗?假如光滑,结果怎样? 老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索。通过试验发觉,它升不到原来的那个水平高度,这是因为摩擦较大。若换一个摩擦较小的斜面,可以看出,它就较接近那个水平高度。若摩擦越小,就越接近。这是试验事实。科学推理:依据这牢靠的试验事实为基础,然后沿着摩擦力越来越小的发展趋势,去科学推理假如摩擦特别特别的小、以至于没有摩擦,那小球将特别特别接
12、近以至于达到原来水平高度。这是一种志向的试验情景,即小球沿着光滑的斜面总能上升到原来的高度。老师指出“假设”两个字用得很好,它对物理结论进行合理的外推,其结论的得出符合逻辑。减小其次个斜面的倾角,倾角越小,小球为达到原来的高度所通过的路程就越长;倾角越小,通过的路程就越长。然后,我们再去科学推理,假如它最终成为水平面,那小球所通过的路程也就无限长,只能沿着水平面接着运动下去。 老师总结:“志向试验”虽然也叫试验,但它不等同于科学试验。真实的试验是一种实践活动,而“志向试验”则是一种思维活动,是由人们在抽象思维中设想出来而事实上无法做到的“试验”。并指出志向试验是以真实的科学实践为基础,抓住主要
13、冲突,忽视次要冲突,对实际过程做出了更深化的抽象分析。志向试验是以正确的逻辑法则为依据的。它是自然科学理论探讨中的重要方法。 (三)演示气垫导轨试验 气垫导轨试验是学生未知的试验,所以采纳的方法是由师生共同操作完成,老师介绍试验装置及装置的特点,由学生来推动气垫导轨上的物体,视察它的运动,进一步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四)让学生们细致阅读牛顿第肯定律的内容,并思索定律包含的几层含义 在进行牛顿第肯定律的教学时,不能只满意于学生能复述牛顿第肯定律的内容,还应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肯定律所包含的几层意思。定律的理解是未知的,但可以在老师的启发下,通过学生们相互探讨、自
14、主探究、老师补充共同完成下面的三层含义。 1.描述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 牛顿第肯定律描述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或者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阐明白力的科学定义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它是变更物体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缘由,而不是产生和维持物体运动的缘由。 3.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揭示了物体普遍具有的属性惯性。 (五)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分析惯性问题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课件篇四 动能势能 如浙江教化出版社,科学九年级上册第3第4节第1时。 1、学问与技能: (1)知道物体由于运
15、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 (2)知道重力势能及重力势能的确定因素。 (3)了解弹性势能及弹性势能的确定因素。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假设、试验探究等科学方法的技能。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视察生活是运用学问说明生活现象的基础。 教学重点:动能、重力势能的概念及确定动能、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试验探究、限制变量、动能、重力势能大小的确定因素。 试验探究相关器材、任务单、ppt演示稿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 让学生观看一段飞机在空中飞行的录象,提问飞机在做什么运动? 学生:做机械运动。 老师:那飞机具有什么能呢? 学生:机械能。 老师:前面
16、我们学习了机械能包括? 学生:动能和势能。 老师:哪些物体具有动能?哪些物体具有势能?动能和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几天我们就详细学习。(引出题) 二、新教学 (一)动能 出示几幅物体在动的图片。 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都在运动。 老师:那它们都具有什么能? 学生:动能。 让学生归纳动能的含义。 1、动能的含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老师:同学们能再举几例具有动能的物体吗? 学生:马路上运动的汽车。流淌的水。转动的电风扇。老师上走动时- 老师:那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确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1)提出问题: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让学生依据
17、生活阅历揣测物体的动能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2)建立假设:动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速度有关。 动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3)设计试验 器材:大小不同的勾码(替代球)各一个、斜面一个、小车一辆。 (老师提示:回顾牛顿第肯定律得出的探究试验,斜面的作用) 要求学生利用上面的器材设计试验方案,然后探讨方案,学生进行试验,最终归纳。 结论:质量肯定时,速度大的物体做功本事大,动能也就越大 结论:速度肯定时,质量大的物体做功本事大,动能也就越大 板书归纳:运动的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质量、速度有关。质量越大,动能越大;速度越大,动能也越大。 练习: 1、若甲物体的速度比乙物体的速度大,则(d) a
18、、甲物体的动能肯定比乙物体的动能大 b、乙物体的动能肯定比甲物体的动能大 c、甲、乙两物体的动能肯定相等 d、甲、乙两物体的动能无法比较 2、在行进的火车中有两个物体,甲的质量为5千克,乙的质量为2千克,则_甲_的动能比较大。 3、想一想议一议 车型设有中心双实线、中心分隔带、机动车道下非机动车道分隔设施的道路其它道路 小型客车7060 大型客车、载货汽车6050 ?琰? 从能量的角度分析说明,(1)为什么要对机动车的行驶速度进行限制?(2)为什么在同样的道路上,不同车型的限制车速不一样? 解析:(1)汽车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越不简单刹车,所以要对车辆加以限速; (2)又因为汽车质量越大,动
19、能也越大,所以大型客车的限制速度比小型客车小 4、动能的利与弊 视频演示:台风、洪水、地震、泥石流等对人类的危害。再由学生举例说明动能其它的弊处和对人类的好处(如风力、水力发电,各种动力机械等) 过渡:近年,德清的经济发展迅猛。德清各处都有不少的建筑工地。当我们从工地旁边走过时,会看到工地上会有一些平安警示牌,同时你也会特殊地当心。请问这些平安警示牌表示什么含义?你又会担忧什么? 担忧落物。那么落物的动能又是从哪儿的呢? 势能转化而。 三、势能 (一)重力势能 引入:广东正在开亚运会,运动员把杠轮举起时,运动员给杠轮做了功(学生回答),那么杠轮增加的能量叫重力势能(学生回答)。从而引出重力势能
20、的概念。 板书重力势能的含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1)提出问题: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2)建立假设:重力势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高度有关。 重力势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3)设计试验 供应试验器材:大小不同的物体各1个、小桌、1盘沙子,1把尺。 思索:如何利用所供应的器材验证揣测? 要求学生利用上面的器材设计试验方案,然后探讨方案,学生进行试验,最终总结归纳。 生活情境再现(多媒体动画演示)。 总结归纳:物体的质量(m)越大,位置(h)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练习:(图片在多媒体) (1)比较图中a、b两个试验可得: 质量相同时
21、,物体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2)比较图中a、c两个试验可得: 被举高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试验过渡:用学生熟识的玩具演示,引出势能。 演示:取出一音乐盒,上好发条,使其发出好听的声音,同时也可看到风车不停地转动。 提问:在上述过程中,是什么能转化为了动能和声能?弹性势能 (二)弹性势能 1、定义:由于发生形变而具有的势能。 由学生举例说明具有弹性势能的各种物体。如弹弓、蹦床、机械手表等。(图片展示); 演示:以弹弓为例,说明弹性势能的确定因素 2、结论:弹性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形变的大小有关。物体的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势能的利与弊: 当我们从工地旁边走过时,会看到
22、工地上会有一些平安警示牌,同时你也特 别地当心。请问这些平安警示牌表示什么含义?你又会担忧什么?担忧落物。那么落物的动能又是从哪儿的呢?重力势能转化而。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利用势能。 四、堂小结: 1、运动的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质量、速度有关。质量越大,动能越大;速度越大,动能也越大。 2、物体的质量越大,位置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3、弹性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形变的大小有关。物体的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五、堂练习:(演示稿) 六、作业布置: 1、作业本b第四节动能和势能(一) 2、预习本p9293页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课件篇五 1、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理解功
23、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视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培育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学问的学习爱好,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学习者的分析 学生来自小城镇和农村(大部分),有丰富的生活学问和生活阅历,接触很多与功和功率有关的事物和现象,为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奠定基础,同时学习过速度和电功率的概念,对于理解功率有很大帮助。 3、教具与学具 电化教具:多媒体课件 4、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 教学流程图 设计内容 设计意图 活动层面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创设情境
24、引入新课 一、播放多媒体素材(视频)或画面)如用挖掘机挖土和一个工人单独挖土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快?图中的情景说明白什么问题? 类似的事例还有吗?(启发思索) 老师通过所设计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学习怎样比较做功快慢的学习主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知道物体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 由情景引入吸引学生的留意,启发学生思索,并干脆切入学习主题。 认知层面 想想议议学物理 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1、引导回顾速度的学问。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向学生供应一组数据,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谁做功最快?说出比较的依据。 物体 所做的功 所用时间 a 1000j 5s b 1000j 10s c
25、4000j 1min d 6000j 1min 3、联系教材,利用工地上的搬运问题加深对功率学问的相识。 4、想想议议: 投影演示插图孙女与爷爷上楼,让学生分析比较谁的功率大。 5、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便利精确的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呢? 6、介绍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并以适当的事例加以巩固。 例:过去我们学习电功率,说说某电风扇的功率为60w,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参看课本小数据图表中的资料,说出各物体功率所表示的意义。 7、巩固提高: 提问:用1牛的力在2秒内将物理课本从地上提高1米,你能算出这个力做功的功率吗? 老师启发:以前学习过要比较两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先确定路程再比较时间,也可以先
26、确定时间再比较路程。同理,要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可采纳什么方法? 学生在小组探讨的基础上进行回答,由他人(同组同学或其他组同学)适当补充, 再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领悟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方法:做功相同,比较做功的时间,时间短的做功快;时间相同,比较做功的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快。 利用机械或人工将同一大堆砖从地上搬到五楼,你会选用什么方法? 学生探讨过程。 老师点拔:在图中不知爷孙俩的体重和他们爬楼的时间,能否确定他们的功率的大小。 老师引导:用一个包含有功和做功所用的时间的概念(电功率)来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是否可行?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功率的概念,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相识功率的相关单位及计算公
27、式。 学生回答问题,老师作适当的讲评,加深学生对功率概念的理解。 老师先引导学生求出所做的功,再求功率,这对学生巩固前后学问均有所帮助。 温故而知新,对后面的学习将起到重要的启发作用。 用类比法 学生通过探讨,知道物体做功有快有慢之分,进一步知道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物体做功的快慢有进一步的相识。 学生的答案可能两方面都具有,假如老师在学生的探讨中逐步启发,加选先进的起重机,学生就会在前面探讨的基础上深刻领悟物体做功确有快慢之分。 学生的探讨也会出现分歧,老师就在学生的分歧中导入功率的概念,按部就班,恰到好处。 设疑,引出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要比较两物体做功的快慢,可用功
28、率干脆比较)。 通过实例讲授,让学生自然知道功率的概念。 加深学生对功率的物理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对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数值有个详细的概念,懂得功率大或小的意思是什么。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驾驭功率的相关学问,包括公式的运用。 学问的运用与迁移 三、通过例题训练,加深对功率概念的理解和加强学问的运用实力。 1、 想想议议: 物理学或者生活中,还有那些场合须要表示一个物理量改变快慢的? 2、例题:体重为900n的爷爷与体重为300n的小孙子实行登楼活动,楼高三层共10米。若: (1)爷、孙两人同时从一楼起步,半分钟后同时到达三楼; (2)爷爷年纪大、身体较重,孙子登楼用了半分钟,爷爷所用的时间是孙子的
29、2倍; (3)孙子登楼用了半分钟,爷爷所用的时间是孙子的3倍。 以上三种状况下,谁做功多?谁做功少?谁用的时间多?谁用的时间少?谁做功快?谁做功慢? 3、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例题,动手做一做。 老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说出经济增长率、人口增长率、频率(振动),拓展学问。 引导学生回到前面所举的例子,通过探讨及训练,培育学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学生边边思索,边动手进行计算解答。老师把学生的答案进行投影,可进行全班探讨,加深理解。 学生自己进行阅读、解答,老师在课室巡察,给有学习困难的学适当的帮助。学生解答完后,老师再用解题示范,强调解题的方法和习惯。 对各种改变率,增长率的相识,让学生拓
30、展学问 使学生加深对做功快慢的理解及加强学生对功率学问的应用实力 练习功和功率公式的应用,使学生加深相识功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小结 四、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学问,有哪些收获? 学生先自己总结归纳,老师引导个别代表回答并作适当的讲解。 给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老师也能借此机会发觉学生学习的问题,并获得教学效果的即时反馈。 点评 功率的教学一个难点,以往的教学过程按教科书的思路进行授课,课堂显得枯燥,学生学习热忱不高。本教学设计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熟识的生活情境,引起学生的留意和思索,再以想想议议学生小组探讨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相识和功率的学问,最终让学生用所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体现到学致用的乐趣。本人教学实践证明,这节课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