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最新赠孟浩然解析赠孟浩然诗(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最新赠孟浩然解析赠孟浩然诗(篇).docx(6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最新赠孟浩然解析赠孟浩然诗(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经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经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须要留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须要留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赠孟浩然解析 赠孟浩然诗篇一 作者:李白 吾爱盂夫子,风流天下阐。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红颜:指年青的时候。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卧松云:隐居。中圣: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清芬:指美德。 李白与盂浩然的友情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彼此结识,当然不
2、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但是至为重要的,则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样,寻求灵性飘逸的同伴和知音,这首诗就是二人友情的见证。 首联即揭出“吾爱”二字,亲切挚恳,言由心出,一片真情掩蔽全篇。“孟夫子”,点出所爱之人,扣紧题目。孟浩然比李白长十二岁。年岁既长,襟怀磊落,生性潇洒,诗才又特出,自然夸李白仰慕钦敬,所以才以“夫子”相称。“夫子”非章句腐儒,那是作者鄙夷不耻的,这是对孟浩然倜傥旷放生涯的赞誉。果真,下面使补充遭:“风流天下闻。” 接下来一联,作者集中笔墨刻画这位儒雅悠然的“孟夫子形象:“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红颜”对“白首”,当是概括了盂浩然漫长的人生旅程,“轩冕”对“松云”,则象征着仕
3、途与隐遁,象征着富贵与淡泊。前者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后者虽有人表示倾慕,但未见有几人能守本持一。盂浩然不同,他抛弃了功名富贵,便安心林下,终日与劲松白云为伍。自少至老,心志如一。这里,一“弃”,一“卧”,精确生动地描绘出孟浩然对人生所作出的选择。其欲摆脱世俗羁绊的高风亮节,其痴迷山水的自得之貌,呼之欲出,形神毕现。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这一联写盂浩然闲居无事,日以饮酒赏花为乐。前一联作纵向勾画,此一联则作横向铺染,纵横反复,详尽描绘了孟浩然的隐士风流。写此,意在突出孟浩然的潇洒不拘。同时,也愈益显出二人的灵犀相通。 尾联在赞誉对方时发出由衷的喟叹:“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终日以“高
4、山”喻对方,流露无限幕敬之情,又与首句呼应:“安可仰”,翻进一层,以己之惭愧不如进行反衬。逮就自然逼出结句对孟夫子,自己只能徒然向他清幽芳香的人品拜揖。这是礼赞,这是天性率真的诗人向自己仰慕的人坦露出的赤诚。 赠孟浩然解析 赠孟浩然诗篇二 作者: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红颜:指年青的时候。 、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 、卧松云:隐居。 、中圣: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 、清芬:指美德。 醉月:赏月醉酒。 中圣:古时嗜酒的人把清酒叫做圣人,浊酒叫做贤人。中圣,就是中酒(喝醉了)的隐语。 迷花:
5、痴迷花卉,指过隐居生活。 不事君:没有做官。 : 这两句是说,孟浩然每于皓月当空的夜晚,把酒临风,往往至于沉醉;他痴迷花卉,酷爱大自然,过着隐居生活,没有事奉君王。诗句表明白孟浩然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李白爱他,成为忘年交的缘由。干脆抒情,运笔自然,有风神飘逸之致,疏朗古朴之风。 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 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著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 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经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 他不事君王痴迷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行怎么能仰视着他? 只在此揖敬他芳香的道德光华! 我宠爱超然物外的孟浩然,你举止风流潇洒天下著名。 年轻时你就鄙弃功名富贵,老来隐卧
6、深山陪伴着松云。 对月畅饮经常是尽醉为欢,痴迷山花不情愿侍奉国君。 你的品行像高山难以仰攀,只有在此作揖向你表敬心。 赠孟浩然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情。诗的风格自然飘逸,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李白与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行。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干脆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雄伟峻拔,令人抑止。 本诗是李白游襄阳访孟浩然后所作。李白与孟浩然的友
7、情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风流潇洒的诗人性格,邈然超世的隐者之心,是两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缘由,而这首诗就是他们二人友情的见证。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行。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干脆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雄伟峻拔,令人抑止。李白通过描写孟浩然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的清高品行,表达了真挚的崇敬之情,也流露出自身对隐逸生活的憧憬。 首联点题,开宗明义地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钦仰慕慕之情。一个“爱”字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提纲挈领,总摄全诗。孟浩然比李白长十二岁,襟怀磊落,生性潇洒,诗才出众,李白仰慕不已,故以“夫子”相
8、称。 中间两联集中笔墨刻画了这位儒雅悠然的“孟夫子”形象。颔联的“红颜”对“白首”,概括了孟浩然漫长的人生旅程;“轩冕”对“松云”,分别象征着仕途与隐遁、富贵与淡泊。孟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逸,弃达官之车马华服而取隐士之松风白云,可见其高风亮节。 颔联纵写孟浩然的生平,而颈联则横写他的隐居生活:皓月当空,他把酒临风,醉卧花丛之中,流连忘返。颔联用由反而正的写法,即由弃而取;颈联则自正及反,由隐居写到不事君。正反纵横,笔法敏捷。 尾联干脆抒情,充分展示了孟浩然自甘淡泊、不慕名利的品行。孟浩然是李白仰视的高山,但这座山太雄伟了,因而李白有了“安可仰”的感叹,只能在此向孟浩然纯净芳馨的品行拜揖。以“高山
9、”喻对方,使对方的形象更加生动。 全诗语言自然古朴,诗情如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现出李白的率真特性。同时,诗歌采纳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伸展唱叹的语调,表达了李白深切的敬慕之情。 李白与孟浩然的友情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彼此结识,当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但是至为重要的,则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样,寻求灵性飘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载孟浩然曾隐鹿门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师,终以当路无人,还归故园.而李白竟亦有类似的经验.他少隐岷山,又隐徂徕山.后被玄宗召至京师,供奉翰林.终因小人谗毁,被赐金放还.的确,笑傲王侯,宏放飘然,邈然有超世之心,这便是两位闻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缘由.这首诗就是二人友
10、情的见证. 首联即揭出吾爱二字,亲切挚恳,言由心出,一片真情掩蔽全篇.孟夫子,点出所爱之人,扣紧题目.孟浩然比李白长十二岁.年岁既长,襟怀磊落,生性潇洒,诗才又特出,自然令李白仰慕钦敬,所以才以夫子相称.夫子非章句腐儒,那是作者鄙夷不耻的.这是对孟浩然倜傥旷放生涯的赞誉.果真,下面使补充道:风流天下闻. 接下来二联,作者集中笔墨刻画这位儒雅悠然的孟夫子形象: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红颜对白首,当是概括了孟浩然漫长的人生旅程,轩冕对松云,则象征着仕途与隐遁,象征着富贵与淡泊.前者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后者虽有人表示倾慕,但未见有几人能守本持一.孟浩然不同.他抛弃了功名富贵,便安心林下,终日与劲松白
11、云为伍.自少至老,心志如一.这里,一弃,一卧,精确生动地描绘出孟浩然对人生所作出的选择.其欲摆脱世俗羁绊的高风亮节,其痴迷山水的自得之貌,呼之欲出,形神毕现.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这一联写孟浩然闲居无事,日以饮酒赏花为乐.前一联作纵向勾画,此一联则作横向铺染,纵横反复,详尽描绘了孟浩然的隐士风流.谢榛四溟诗话曾谓,红颜句与迷花句,两联意颇相像.其实,李白的描写是各有侧重的.醉酒迷花,亦是李白乐为之事.写此,意在突出孟浩然的潇洒不拘.同时,也愈益显出二人的灵犀相通. 尾联在赞誉对方时发出由衷的喟叹: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以高山喻对方,流露无限慕敬之情,又与首句呼应;安可仰,翻进一层,以己之
12、惭愧不如进行反衬.这就自然逼出结句对孟夫子,自己只能徒然向他清幽芳香的人品拜揖.这是礼赞,这是天性率真的诗人向自己仰慕的人坦露出的赤诚. 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行。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干脆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雄伟峻拔,令人抑止。诗采纳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伸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 赠孟浩然解析 赠孟浩然诗篇三 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洞庭湖:中国其次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张丞相:指张
13、九龄,唐玄宗时宰相。 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涵。虚:虚空,空间。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太清:指天空。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凹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撼:一作“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欲济无舟楫: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方想做官而无人引荐。济:渡。楫(j):划船用具,船桨。 端居耻圣明: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惭愧。端居:闲居。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坐观:一作“徒怜”。 徒:只能。一作“空”。 (9)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4、: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只能白白的产生羡鱼之情了。这是隐喻想做官没有途径,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张丞相能相助一臂之力。羡鱼,淮南子说林训中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译文一: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好像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然自由,惋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译文二 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好像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惭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艳羡
15、被钓上来的鱼。 孟浩然早年有志仕进,曾人京求仕,失意而归。唐时,士人要进人仕途,必需有达官贵人引荐。此诗是诗人写给张九龄的,希望张荐引他。张九龄在唐玄宗时曾任中书令,封燕国公,后因事徙岳州,孟浩然此时游经岳州,故作此诗。 全诗先写景后抒情。 前四句以景物点出“望洞庭湖”的题意,展示了诗人所望的洞庭湖的壮丽远景。这时已届八月之秋,湖水涨满,一片汪洋浩瀚,水天相接,洞庭湖与太空混而为一;湖上迷漫,好像整个洞庭湖都覆盖在云梦泽所蒸发的水汽之中;湖里波翻浪涌,其磅礴的声势,使整个岳阳城都受到震撼。这几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宏伟壮阔,空蒙浩瀚的撼动乾坤的气概,也表现了诗人此时爽朗开阔的胸襟。 后面四句由写景转
16、人抒情表志,透露出以此诗“赠张丞相”的心愿。先以“欲济”一句承接上文写景,好像诗人在叹惜没有船可以渡过洞庭,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后面“端居”一句方表露出真意。两句意思说:我要进人仕途可是没人引荐,在这圣明的时代闲居独处真是有愧啊。最终两句运用淮南子“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的典故,说独坐着看别人出仕,而自己空有这种愿望,没有这种机会。说得非常委婉,没有干脆提出要求,而实际正是要求张九龄为他的出仕出力荐引。 全诗借景抒怀,表现了诗人主动用世的思想,希望在政治上得到援引的心情。 诗人写此诗匠心独运,与一般干谒诗不同。先从写景人手,写宏伟壮阔的景观,暗寓自己的心志。然后以“欲济”一句作为过渡,既承接
17、前面写景,又奇妙地转人抒怀。而在抒怀之中,没有干脆说出恳求荐引的话,而是运用比方和典故,委婉地表明白自己的希望,而恳求荐引之意也无须干脆表明而自明白。 此诗不仅抒情宛转奇妙,写景也很精彩。诗人紧扣诗题,突出湖水,不写其他。用“平”字写出湖水涨满之后,以广袤的太空、云梦泽和雄壮的岳阳城与之衬托,又用“涵”、“蒸”、“撼”等字加以点染,从而显出了洞庭湖水的宏伟壮丽和震撼乾坤的气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因之成为咏唱洞庭湖的名句。 赠孟浩然解析 赠孟浩然诗篇四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八月洞庭水满,河岸边几乎相平,湖
18、水空明,与蓝天相接。云梦泽上蒸腾像雾一样的水汽,湖中波涛澎湃动荡摇撼岳阳城。想要渡湖却没有船只,闲居在家,圣明时代无事可做,感到惭愧。坐着观看垂钓的人,只是空有对鱼的艳羡之情。 八月的湖水涨满,几乎与四岸齐平,无崖无端,似将万里长天包涵。 水气蒸蒸,覆盖了这古老的大泽云梦;波光粼粼,雄浑的气概撼动了岳阳古城。 我想要涉河跋水,却没有舟帆载乘;若要闲居端坐,对不起这盛世清明。 只好坐下来观看那些垂钓之人,空怀着实现志向的激情。 仲秋八月的季节,洞庭湖的湖水都快和堤岸齐平了,湖水涵容着天空,水天浑然一体。湖上蒸腾的雾气覆盖着整个云梦泽,汹涌的波涛冲击着岳阳城。(正像)想要渡湖却没有船只(我想要出仕
19、做官却没人引荐),(我)安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旁观垂钓的人,空有一厢艳羡之情。 涵虚:水汽浩茫。 云梦泽:古大泽名。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面。 济:渡过。 端居:闲居。 坐:因为。 徒:徒然。 此诗旧注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为相时,孟浩然(45岁)西游长安,以此诗投赠张九龄,希望引荐。然有人说733年孟浩然在长安时,张九龄尚在家乡韶关丁母忧,张于年底才进京就任中书侍郎。孟浩然此次未见到张九龄。二人之会面当在张贬荆州长史时。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云:本诗当作于开元四年(716,浩然28岁)左右张说任岳州刺使期间。 张丞相当指张说。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孟浩然再次来到长安,并赠给当时宰相张九
20、龄一首诗。这是一首他在游历洞庭湖时写的。诗人借洞庭湖起兴,描写了洞庭湖壮美的景色,进而抒发自己想得到录用施展政治理想,希望有人引见的心情。这首诗写得得体,有分寸,同时也没有失了自己的身份,不着痕迹,流露心迹。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孟浩然山水诗的另类题材的佳作。全诗“体物写志”,表达了作者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从政的志向。诗人托物抒怀,曲笔擒旨,于浩淼阔大、汹涌澎湃的自然之景中流露了心声。该诗含蓄委婉,独标风韵。 诗人选取洞庭湖为切入点,首联描写洞庭湖全景。“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八月秋高气爽,浩阔无垠的湖水轻快荡漾,烟波飘渺。远眺碧波蓝天,上下浑然。一个“混”字写尽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雄浑壮丽
21、,表现了一种汪洋恣肆、海纳百川的意境。 颔联描写湖水声势。“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云梦泽水汽蒸腾,岳阳城受到洞庭湖波涛的摇撼。句式对仗工整,意境灵动飞扬,表现出大气磅礴的气概。一个“蒸”字写出了云蒸霞蔚、生龙活虎、万马奔驰之势;一个“撼”字,笔力千钧,犹如巨澜飞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场景,然而,“岳阳城”又被壮阔的湖水所拥抱。这使读者比物联类:一座古城与浩淼的湖水相比尚且如此渺小,更何况是一个人的力气。假如没有湖的涵养、滋润,就不会有百草丰茂、万树花开的美景。这里妙笔生花,一语惊人,是千古名句。 颈联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这两句用了类比的手法,先说诗人自己本想渡过
22、洞庭湖,却缺少舟和桨,诗人以“无舟楫”喻指自己憧憬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后一句中一个“耻”字,道出躬逢盛世却隐居无为、实在感到惭愧的情,言下之意还是说明诗人自己特别希望被荐举出仕。“欲济”而无舟楫”,比方恰当,婉曲传旨。 尾联化用典故,“卒章显志”。“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化用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而结网。”喻指诗人空有出仕从政之心,却无从实现这一愿望,这是对“颈联进一步深化。“垂钓者”比方当朝执政的人,这里指张九龄,恳请他荐拔;“羡鱼情”喻从政的愿,希望对方能竭力引荐,使诗人的愿望得以实现,栩栩如生地表达了诗人慕清高又想求仕而以启齿的困难心理。总之,诗人那种有志难酬、不
23、得已而为之的难言之情“逸”于言表。 诗人继承了自诗经以来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自然和谐。既包蕴着丰富的自然美,又体现了诗人的逸士风神,正是“笔墨之外,自具性情”。 赠孟浩然解析 赠孟浩然诗篇五 唐代: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 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好像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惭愧难容。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艳羡被钓上来的鱼。 注释 张丞相:指张九龄(673-740),唐玄宗时宰相,后贬为荆州长
24、史。 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涵:包涵。虚:虚空,空间。 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清:指天空。 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凹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济:渡。 端居:安居。 耻(ch)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徒:只能。 楫:(j)划船用具,船桨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闻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志向,希望有人能赐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美的景象和磅礴的气概,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忱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
25、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接着写湖的广袤,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覆盖在湖上的水气蒸腾,淹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似乎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
26、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气,但没有人举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济”,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常代。最终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艳羡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
27、”。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
28、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阔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培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似乎瑟缩担心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样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分: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袤,而且还充溢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
29、。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明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憧憬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终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非常敬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奇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
30、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会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学问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找寻出路,学问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赐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愿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
31、领悟的。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涵虚,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到了中秋季节,洞庭湖里的水盛涨起来,与湖岸平齐了,一眼看云,只见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浑然成为一体,漂亮极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这浩翰的湖面和云梦泽上,水气蒸腾,涛声轰鸣,使座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绘声绘色,生气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主动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值年轻有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 赠孟浩然解析 赠孟浩然诗篇
32、六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鉴赏: 本诗大致作于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此期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年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情。诗的风格自然飘逸,刻划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同时也表现了李白与他思想感情上的相通与相知。 李白的律诗,不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体的自然流走之势,直抒胸臆,传达出一股飘逸之气。前人称太白于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大风骚为近焉。 赠孟浩然解析 赠孟浩然诗篇七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
33、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我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 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著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 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经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 他不事君王痴迷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行怎么能仰视着他? 只在此揖敬他芳香的道德光华! 1.孟夫子:指孟浩然。夫子,一般的尊称。 2.风流:古人以风流赞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词章,风度潇洒,不钻营苟且等。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说孟“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3.红颜句:意谓从青年时代起就对轩冕荣华(仕宦)不感爱好。 4.白首:白
34、头,指老年。 5.醉月句:月下醉饮。中圣:“中圣人”的简称,即醉酒。曹魏时徐邈喜爱喝酒,称酒清者为圣人,酒浊者为贤人。中:读去声,动词,“中暑”、“中毒”之“中”,此为饮清酒而醉,故曰中圣。释源:三国志魏志徐邈传:“徐邈字景山,燕国蓟人也。魏国初建,为尚书郎,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沈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说解:曹操严禁饮酒。徐邈身为尚书郎,私自饮酒,违犯禁令。当下属问询官署事务时,他竟说“中圣人”,意思是自己饮中了酒。因当时人讳说酒字,把清酒叫圣人,浊酒叫贤人。关于“酒
35、”与“圣人”之关系,最早的记载出现于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二十二年春,臧武仲如晋,雨,过御叔。御叔在其邑,将饮酒,曰:“焉用圣人!我将饮酒而己,雨行,何以圣为?”穆叔闻之曰:“不行使也,而傲使人,国之蠹也。”令倍其赋。后世遂以“中圣人”或“中圣”指饮酒而醉 6.迷花:痴迷花草,此指沉醉于自然美景。事君:侍奉皇帝。 7.高山:言孟品行高尚,令人仰慕。诗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8.徒此揖清芬: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李白出蜀后,游江陵、潇湘、庐山、金陵、扬州、姑苏等地,然后回头又到了江夏。他专程去襄阳探望孟浩然,不巧孟已外游,李白不无缺憾地写了这首诗,表达仰慕和缺憾之情。“高
36、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二句,即透出仰慕而未能一见之意。 诗采纳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伸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 李白的律诗,不屑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体的自然流走之势,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飘逸之气。前人称“太白于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于风骚为近焉。”(李诗纬)该诗就有这样的特色。 首先看其章法结构。首联即点题,开宗明义,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尊敬慕之情。一个“爱”字是贯串全诗的抒情线索。“风流”指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究竟如何风流,就要看中间二联的笔墨了。 中二联好像一幅高人隐逸图,勾画出一
37、个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诗人形象。“红颜”对“白首”,概括了从少壮到晚岁的生涯。一边是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一边是高人隐士的松风白云,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遁,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白首”句着一“卧”字,活画出人物风神散朗、寄情山水的高致。假如说颔联是从纵的方面写浩然的生平,那么颈联则是在横的方面写他的隐居生活。在皓月当空的清宵,他把酒临风,往往至于沉醉,有时则于繁花丛中,流连忘返。颔联实行由反而正的写法,即由弃而取,颈联则自正及反,由隐居写到不事君。纵横正反,笔姿敏捷。 中二联是在形象描写中蕴含尊敬之情,尾联则又回到了干脆抒情,感情进一步升华。浩然不慕荣利、自甘淡泊的品行已写得
38、如此充分,在此基础上将抒情加深加浓,推向高潮,就非常自然,如水到渠成。仰视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详细化了,但这座山太雄伟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叹,只能在此向他纯净芳馨的品行拜揖。这样写比一般地写仰视又翻进了一层,是更高意义上的崇仰,诗就在这样的赞语中结束。 其次诗在语言上也有自然古朴的特色。首联看似平常,但格调高古,萧散简远。它以一种伸展的唱叹语调来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种风神飘逸之致,疏朗古朴之风。尾联也具有同样风调。中二联不斤斤于对偶声律,对偶自然流走,全无板滞之病。如由“红颜”写至“白首”,象流水淌泻,其中运用“互体”,耐人寻味:“弃轩冕”、“卧松云”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这样写,在自
39、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摇曳错落之美。诗中用典,溶化自然,不见斧凿痕迹。如“中圣”用曹魏时徐邈的故事,他喜爱喝酒,将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之意,与“事君”构成奇妙的对偶。“高山”一句用了诗经小雅车舝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后来司马迁又在孔子世家中用来赞美孔子。这里既是用典,又是形象描写,即使不知其出处,也仍能观赏其形象与诗情之美。而整个诗的结构采纳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开头提出“吾爱”之意,自然地过渡到描写,揭出“可爱”之处,最终归结到“尊敬”。依感情的自然流淌结撰成篇,所以象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现出诗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40、,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诞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赠孟浩然解析 赠孟浩然诗篇八 赠孟浩然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情。诗的风格自然飘逸,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李白与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行。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
41、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干脆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雄伟峻拔,令人抑止。更多唐诗观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作者: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1.孟夫子:指孟浩然。夫子,一般的尊称。此诗约作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孟浩然离开长安回到襄阳隐居之后。 2.风流:古人以风流赞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词章,风度潇洒,不钻营苟且等。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说孟“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3.红颜句:意谓从青年时代起就对轩冕荣华(仕宦)不感爱好。 4.白首:白头,指老年。 5.醉月
42、句:月下醉饮。中圣:“中圣人”的简称,即醉酒。曹魏时徐邈喜爱喝酒,称酒清者为圣人,酒浊者为贤人。中:读去声,动词,“中暑”、“中毒”之“中”,此为饮清酒而醉,故曰中圣。释源:三国志魏志徐邈传:“徐邈字景山,燕国蓟人也。魏国初建,为尚书郎,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沈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说解:曹操严禁饮酒。徐邈身为尚书郎,私自饮酒,违犯禁令。当下属问询官署事务时,他竟说“中圣人”,意思是自己饮中了酒。因当时人讳说酒字,把清酒叫圣人,浊酒叫贤人。关于“酒”与“圣人”之关系,最
43、早的记载出现于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二十二年春,臧武仲如晋,雨,过御叔。御叔在其邑,将饮酒,曰:“焉用圣人!我将饮酒而己,雨行,何以圣为?”穆叔闻之曰:“不行使也,而傲使人,国之蠹也。”令倍其赋。后世遂以“中圣人”或“中圣”指饮酒而醉。 6.迷花:痴迷花草,此指沉醉于自然美景。事君:侍奉皇帝。 7.高山:言孟品行高尚,令人仰慕。诗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8.徒此揖清芬: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李白出蜀后,游江陵、潇湘、庐山、金陵、扬州、姑苏等地,然后回头又到了江夏。他专程去襄阳探望孟浩然,不巧孟已外游,李白不无缺憾地写了这首诗,表达仰慕和缺憾之情。“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44、”二句,即透出仰慕而未能一见之意。 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著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经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痴迷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行怎么能仰视着他?只在此揖敬他芳香的道德光华! 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但两人常相往来,友情深厚。他敬佩孟浩然清高的品德和自然飘逸的诗风。本诗集中表现了他对孟浩然的崇敬和两人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这首诗,结构严谨,语言古朴自然 ,用的典故全无斧凿痕迹。 这首诗采纳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伸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 李白的律诗,不屑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体的自然流走之势,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飘逸之气。前人称“太白于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于风骚为近焉。”(李诗纬)该诗就有这样的特色。 首先看其章法结构。首联即点题,开宗明义,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尊敬慕之情。一个“爱”字是贯串全诗的抒情线索。“风流”指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究竟如何风流,就要看中间二联的笔墨了。 中二联好像一幅高人隐逸图,勾画出一个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诗人形象。“红颜”对“白首”,概括了从少壮到晚岁的生涯。一边是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一边是高人隐士的松风白云,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