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知识梳理与练习题汇编(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知识梳理与练习题汇编(含答案).pdf(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梳理与练习题汇编【新课标全国卷】第1节论述类文本整体阅读一、论述类文本“三要素”定义说明论点指议论中的确定意见以及论证这一意见的理由。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论据指立论的根据,一般指用来论证论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的事实、亲身经历等,选择事实论据注意要有针对性、典型性、确切性、新颖性。理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权威性言论、原理、定律、公认的道理等。论证指引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述过程,是由论据推出论题时所使用的推理形式。论证是根据一个或一些已知为真的判断,运用一定的推理形
2、式,确定另一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过程。任何论证都是由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三个要素构成的。论证时用到的方法就是论证方法。二、论述类文本四种常见文体及特点类型定义特点政论文政论文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主题鲜明,结构简明,行文流畅。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个问题或成果的学理性文章。具有科学性、创新性、专业性、规范性和应用性。时评时评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发表见解的文章。具有时效性、针对性、说理性、准确性和思想性。书评书评是评论或介绍书籍,探求书籍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艺术性的文章。具有评价的科学性、见解的 独 创 性、语言的
3、生动性。三、论述类文本四种常见结构及特点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结构是引论(提出问题)、本 论(分析问题)、结 论(解决问题)。其常见结构有并列式、对比式、层进式总分式等。1 .并列式并列式指的是展开的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或是分论点之间关系的并列表述,或是围绕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论证同一观点。其实,通篇使用并列式结构的论述类文本不多,一般是在主体论述部分,分几个角度对观点加以阐述,这样便与总分式重合了。2.对比式对比式指的是把两种观点加以对比,突出论证其中一方面的正确性。3.层进式层进式指的是文本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可以由表及里,从现象入手,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4
4、.总分式总分式指的是文本各层次之间有总说与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层次的分论点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点统领。文章结构可细分为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先总再分后总。四、论述类文本“三位一体”快速读文法把握论述类文本,理解是重点,把握文章的基本概念、关键词句、作者的基本理念态度及行文结构是做好三道选择题的前提条件。因此,可以采用“标一理一串”的“三位一体”快速读文法。步骤一:标一一关键词句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要养成“标注”的习惯,就是边阅读边标注关键词句。(1)关键词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 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之一等表范围的词语)。
5、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等表程度的词语)。已然、未 然 词(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 词(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有助于厘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解说性的 词 语(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谓、即、说得准确些等,表明前后意思相同)。(2)关键句从内容来看,能体现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凡是违背文章主旨的选项都是错误的。从表达来看,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如以可见、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作为语言标志的语句。从结构来
6、看,揭示行文脉络的句子,如起始句、过渡句、收束句、指代句等。步骤二:理一一句段关系(1)概括出段落层次的含意。概括段落层次的含意的常见方式有:寻找各段的中心句(段首的总领句、段中的衔接关联句、段末的总括句等)。依据关键词概括。对于没有中心句也没有关键词的段落,要概括其内容要点进而把握语句间的关系。(2)要注意分析重要句子间、段落间的相互关系。论述类文本的重要句子间常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条件、目的、假设等内在关系,分析句间关系要注意把握这些关系类型。论述类文本的段落间常有总分、递进、并列、对照等逻辑关系,分析段落层次关系可以由此入手。步骤三:串-文本思路考生读完文本后,可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句
7、和梳理的每段含意及关系,迅速串起各段内容,从而厘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大意。这样,考生为阅读各题的四个选项时能迅速找出该内容在文章中的大致位置做准备,更利于做好选择题。【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作家声音”是指作家对自己的文学观念、创作意图等进行的陈述,是文学研究的重要材料。但“作家声音 与文学研究之间似乎存在悖论:一方面,”作家声音”是文学研究的对象,也是文学研究立论的依据或建构文本意义的方向,影响着文学研究的结论;另一方面,过多依赖“作家声音”不仅会限制研究主体的创造性,也会让“作家声音”成为文学研究的陷阱。因此在文学批评中,如何认识和利用“作家声音”是研究者要正视的问题。
8、笔者认为不应过分依赖“作家声音”。首先,纪实性文字存在假言叙事的现象。征引作家的自述、日记、散文等所谓“纪实性内容”成为传统研究者习焉不察的学术习惯,但如果作家的纪实性文字是虚构的或有虚构成分,那么,作家的“声音”就不可靠了。纪实性文字假言叙事这一现象,除与记忆偏差等因素有关外,也与作家心理因素有关。布鲁姆曾提出,作家与作家之间存在着心理上的“影响的焦虑”。他认为作家面对影响痕迹会有所忌讳,创作中的影响源、作家的阅读史与接受史等问题,并非每个作家都会和盘托出,有时作家还会刻意回避,甚至为了维护自己的原创而有意无意地在日记、散文、自述中进行假言叙事。其次,在文本形成过程中创作主体并不一定有明确的
9、创作意图。没有明确意图或意图没有想得很清楚,可能是创作过程中的真实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作家后来再追加一些创作意图,这种后置意图也只能作为文本意义来源之一,不能取消批评者对文本意义的领悟和概括。我们应对作家刻意强调的意图和未必想得很清楚的意图保持适当警惕,尤其是对作家叙述中说法不一、前后矛盾的地方更要多加留意,因为这些叙述可能成为阻碍批评家主体性发挥的不利因素。不应过分依赖“作家声音”并非否认其在文学研究中的功效,“作家声音”为解释文学现象提供了具体生动的视角和真实可信的动因,有助于科学地阐释文学现象的“存在之由,变迁之故”,从而尽可能保证文学批评的公正性。例如,文学史一般从先锋文学的文本缺
10、陷、读者接受厌倦等角度解释先锋作家上世纪90年代集体转型的动力,但除外部因素外,作家的主体因素也不应被忽略。近年来,随着一些先锋作家现身说法,叙述自己90年代前后创作风格转型的原因,集体转型的内因得到有效补充。不仅如此,作家创作中常常会修改文本,有的是作家从艺术自洽角度或缘于自我认知的改变而做出修改,有的则是因为编辑意见、读者反馈等。相对于作家的主动修改,被动修改或文本“被修改”常常包含更为复杂的创作过程。面对这种情况,理性辨析文本的最初样貌和作家原初意图,并由此分析文本的意义及其历史变迁,能丰富文本阐释的视角,保证文学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任何脱离具体时代语境、离开文学阐释案例而贸然宣布“作
11、家声音”重要或失效的做法,都是偏激的。一方面,知晓并合理运用“作家声音”阐释作品是文学批评和研究的重要基础,聆 听“作家声音”可以减少对文本不必要的臆测和过度阐释。另一方面,作品的意义并非作者单方面赋予的,而是由作者、普通读者和专业批评家的“声音”汇聚而成。(摘编自沈杏培“作家声音”:文本阐释的重要角度)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家声音”在文学研究中有重要的价值,但研究主体利用“作家声音”会限制其创造性。B.后置创作意图只是文本意义来源之一,因此应警惕作家刻意强调或未必想得很清楚的意图。C.作家被动修改或“被修改”的文本往往比作家主动修改的文本拥有着更高的文学
12、研究价值。D.只有在具体的时代语境以及文学阐释案例中,才能判定“作家声音”对阐释文本是否重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二段引用布鲁姆的观点,旨在证明作家纪实性文字的假言叙事可能与其心理有关。B.文章第四段举例阐明,研究者在文学研究中适度聆听“作家声音”有助于阐释文学现象。C.文章先引出论题,接着提出观点并分析原因,最后进行总结,层层递进,论证思路清晰。D.文章认为对“作家声音”,批评者既不能盲从,又要认识其价值,显示出作者思辨的态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研究者习惯将纪实性文字当成真实材料,十分重视“作家声音”对文学研究的意义。B
13、.如果在“作家声音”中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那就说明作家创作时没有明确的创作意图。C.作家的现身说法是“作家声音”的来源之一,也是科学地阐释某些文学现象的重要角度。D.我们应正确看待并合理运用“作家声音”,让其成为研究作品意义的多重话语中的一种。【答案】1.D2.C3.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A.“但研究主体利用 作家声音 会限制其创造性”错误。由文章第一段“另一方面,过多依赖 作家声音 不仅会限制研究主体的创造性”可知,选项忽略了“过多依赖”,以偏概全。B.“后置创作意图只是文本意义来源之一,因此应警惕作家刻意强调或未必想得很清楚的意图”错误。由第三段 这种后置意图
14、也只能作为文本意义来源之一,不能取消批评者对文本意义的领悟和概括。我们应对作家刻意强调的意图和未必想得很清楚的意图保持适当警惕,尤其是对作家叙述中说法不一、前后矛盾的地方更要多加留意,因为这些叙述可能成为阻碍批评家主体性发挥的不利因素”可知,前后句并没有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C.“拥有着更高的文学研究价值”错误。由倒数第二段“相对于作家的主动修改,被动修改或文本 被修改 常常包含更为复杂的创作过程”可知,并非是选项中的“研究价值”,只 是“常常包含更为复杂的创作过程”。故选D o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证的理解分析能力。C.层层递进,论证思路清晰”错误。“层层递进”错,文章并非递进式结构,而
15、是总分总的结构。故选Co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B.“如 果 在 作家声音中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那就说明作家创作时没有明确的创作意图 错误。由“其次,在文本形成过程中创作主体并不一定有明确的创作意图”“我们应对作家刻意强调的意图和未必想得很清楚的意图保持适当警惕,尤其是对作家叙述中说法不一、前后矛盾的地方更要多加留意”可知,文本并没有说 作家声音”中的前后矛盾的现象,一定源于作家创作时缺乏明确的创作意图,强加因果。故选B。第2节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一、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考点考 占V八、解释筛选并整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合文中的词、句等语
16、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合。本考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信息。内容:一是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二是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简答表述。分析概括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作者对其所论述的具体事物或谈论的某个问题作者在文的主观倾向。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述,有的则是间中的观点接表述;有的是集中表述,有的则是分散表述阅读时,应能加以分析态度。概括,分辨出作者的观点态度究竟是批评,还是支持,抑或是有一定的保留。二、十种常见命题陷阱命题陷阱解释范围不清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一般代替个别,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混淆时间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
17、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张冠李戴主要指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误导考生。条件错误设题方式有两种,或是条件不充分,或是将必要条件当成充分条件。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 是 把“因”错 断 为“果”,把“果”错 断 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遗漏信息在保留原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看似不经意地漏掉原文中的某个词语,实际上是“暗藏杀机”。无中生有在拼凑原文某些词语时,命题者常常有意加入自己的“私货”,从而给考生造成干扰。指代不明指指代词的指代内容模糊、不明确,甚至指代错误。逻辑错误指命题者在设置根据
18、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的题目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曲解文意指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例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审美是主体在鉴赏过程中所收获的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及心灵净化等感受,属于价值活动的范畴。马克思说:“价值 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与满足他们所需栗的外界事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相比,有一定的超功利性,但其存在于社会历史实践过程形成的各种关系之中,必然体现着主客体关系的统一,从而具有显著的客观性。审美价值具有多层次性。具体的审美实践并不仅限于转瞬即逝的美感经验,审美主体独特的体验方式和长期积累
19、的理性判断都是愉悦情感产生的重要原因。康 德 在 实践理性批判中谈道:“它(审美)不仅是偶然的,而且像根据合乎律法的安排并且作为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有意如此即向那构成我们存在的最终目的我们的道德使命里去寻找。”审美可以联想到道德,人们的心灵触发美感时往往会运用道德的评价。当审美主体惊叹纯洁的颜色或庄严的韵律时,已然由审美领域自觉过渡至道德领域。由此可见,审美价值既包含情感或想象的愉悦等基本价值,亦有理性沉思所带来的超越感与升华感。审美价值包含道德判断。无论是自然美或是依附美,只有对象产生了能够满足主体审美需要或激起主体审美感受的某种属性时,才具有审美价值。而审美价值的生成过程并不只是纯粹的鉴赏
20、判断,还依赖于审美主体通过理性判断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而言,审美主体基于个人或社会的原因会形成内容、形式的定向心理结构,即“期待视野”。而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审美个体,道德情感、道德价值等观念均是“期待视野”的重要组成。个体的道德理念建构了一定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并在审美判断时与其他目的协调一致,共同形成了审美价值取向。所以,审美价值的出场既是主体对对象表现形式的鉴赏,也是对对象存在和本质的思考,是客体形式与主体理性的和谐一致。高层次的审美彰显德性。美的体验承载着丰富且深刻的人与社会的信息,因而高层次的审美往往是形式与内涵的统一,体 现 为“尽美矣,又尽善也
21、”(出自 论语“子 谓 韶,尽美矣,又尽善也。韶,乐曲名)的本质欲求的实现。成功的审美体验不仅在于感官的悦纳,更在于从看似平凡的审美对象中挖掘出深刻的内在理念,通过观察与思考阐释艺术形象本身的道德意蕴,从而触发强烈的道德情感。审美行为在一定意义上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呈现的德性的审视,人的视觉和心情的愉悦则是对审美价值的诠释和体现,因而,高层次的审美往往会激发道德层面的崇高感。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 谓“思无邪”,正是基于德性修养层面提出的对个体审美价值取向的栗求。(摘编自范渊凯 简论审美德性)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审美价值相比一般价值具有超功
22、利性,是因为审美主体在鉴赏过程有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心灵净化等感受。B.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从主体与满足他们所需要的外界事物的关系中产生的。C.审美主体独特的体验方式和长期积累的理性判断所产生的愉悦情感,比审美主体转瞬即逝的美感经验要强烈。D.审美价值可以联想到道德,当审美主体被美感触发时往往会用道德来评价,由道德领域自觉过渡到审美领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A.是因为审美主体在鉴赏过程有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心灵净化等感受”错误。由文本第一段“审美是主体在鉴赏过程中所收获的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及心灵净化等感受,属于价值活动的范畴”“审美价值与一般
23、价值相比,有一定的超功利性”可知,二者并不存在因关系,选项强加因果。C.“审美主体独特的体验方式和长期积累的理性判断所产生的愉悦情感,比审美主体转瞬即逝的美感经验要强烈”错误。由文章第二段“审美价值具有多层次性。具体的审美实践并不仅限于转瞬即逝的美感经验,审美主体独特的体验方式和长期积累的理性判断都是愉悦情感产生的重要原因”可知,原文意在说明“审美价值具有多层次性”,而“比审美主体转瞬即逝的美感经验要强烈”原文并没有提到,选项于文无据。D.“由道德领域自觉过渡到审美领域”错误。由文章第二段“已然由审美领域自觉过渡至道德领域”可知,选 项 将“审美领域”与“道德领域”颠倒。故选B。第3节 理解文
24、中重要概念、重要句子一、”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概念”是指那些含义丰富、深刻,蕴含了文章重要思想,体现了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通常是指:(1)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2)体现作者创作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3)重要的指示代词;(4)蕴含深层含义的词语。分析与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是指分析与理解其隐含义、指代义和语境义。该考点的命题对象一般有两类。(1)概念术语类词语。这类词语多指在阅读文本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术语,常常是文章的写作对象。对这类概念的考查多以理解为重点,要求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或外延,并就此设计选项,要求选出理解正确的或不正确的一项。此为命题的重点,尤其要注意。(2
25、)指代类词语。这类命题考查对具体语言环境中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和指代范围的把握,要求考生准确弄清其具体含义。二、“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所 谓“文中重要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般来说,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句子。从内容看,是指那些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句子,那些段落中有概括段意作用的句子;从表达方式看,是指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那些发表议论的句子;从结构看,是指那些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句子,表示承前、启后等过渡的句子,有重要指示代词的句子,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句子;从修辞看,是指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反复、象征等修辞手法的句子;还
26、有一些警句。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类题目的答题技巧1.根据语境解释概念含义的“三方法”(1)前后勾连即根据文章的整体性原则,将上下文勾连在一起,从文章的主旨出发,与表达目的、表达技巧等联系起来,全面审视作者在相关内容中遣词用语的匠心,正确领会概念的含义。(2)表里参验即根据由表及里的原则,从概念的表层含义进而领会作者遣词用语的意图,抽象出文中所表现的内在的深刻的含义。(3)以文解文根据构成文章诸因素之间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释的特点,进行同义互解或连义互解。答题时,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中,看看是否连贯、畅通,逻辑关系是否合理。2.明确要求,根据词性准确阐释概念含义(1)仔细审题,明确题目要求(2)根据
27、词性,准确阐释概念含义要对文中重要概念进行词性分析,以确定答案表述和试题要求理解的词语在结构、性质上一致。如果试题要求解释的词语是名词(名词短语)、动 词(动词短语),拟写答案时要用相应的短语来表述;如果是形容词,则要从该词所表现的事物的性质、特点等方面考虑,结合具体内容做出解释;如果是副词,则要根据副词的类型(情态、语气、范围、频率等),结合上下文进行阐述。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类题目的答题技巧1.从分析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有许多句子,只要分析其结构,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结构。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
28、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具体地说就是: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所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答;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结合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答。4.从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入手。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表达有特色的句子。【例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般人对于传统常有牢不可破的迷信。一句话经过几千年人所公认,我们就觉得它总有几分道理,比 如“意在言先”“情感思想是实质,语言是形式”之类的话,都已经有很久远的历史,现在我们说它是误解,一般人会问:“何以古今中外许多人都不谋而合地陷到这个误解中呢?”这个问
29、题很重要。许多人误解情感思想和语言的关系就因为有一个第三者一一文字一一在中间搅扰。语言是思想和情感进行时,许多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之一种,不过语言和其他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有一个重要的差别,它们与情境同生同灭,语言则可以借文字留下痕迹来,文字可独立,一般人便以为语言也可以离开情感思想而独立。其实语言虽用文字记载,却不是文字。在进化阶段上,语言先起,文字后起。原始民族以及文盲都只有语言而无文字。文字是语言的“符号”,符号和所指的事物是两件事,彼此可以分离独立。由此,语言和文字的关系是人为的,习惯的,而不是自然的。有人也许要问:除了惊叹语类和谐声语类之外,语言又何尝不是人意制定、习惯造就的呢?比 如“饭桶
30、”两个字音和它所指的实物也并无必然关系。这个实物在各国语言中各有各的名称,便是明证,写下来的符号模样是文字,未写以前口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也还是文字。语言和文字未必有多大差别吧?这番话大体不错,不过分析起来,也还有毛病。口里说的声音或心里想的符号 模 样(字形),就其为独立的声音或符号模样而言,还是文字,还不能算是语言。语言是由情感和思想给予意义和生命的文字组织。离开情感和思想,它就失其意义和生命。所以语言所用的文字,就其为文字而言,虽是人意制定,习惯造就的,而语言本身则为自然的,创造的,随情感思想而起伏生灭的。语言虽离不开文字,而文字却可离开语言,比如散在字典中的单字。语言的生命全在情感思想,通
31、常散在字典中的单字都已失去它们在具体情境中所伴着的情感思想,所以没有生命。文字可以借语言而得生命,语言也可以因僵化为文字而失其生命。活文字都嵌在活语言里,死文字是从活语言所割下来的破碎残缺的肢体,字典好比一个陈列动植物标本的博物馆。语言对于情感思想是“征候”,文字对于语言只是“记载”。语言可有记载,而情感思想通常无直接的记载。但是情感思想并非不能有直接的记载。留声机蜡片上所留的痕迹,电气反应测验仪上所指的度数,都是直接记载情感思想的。文字对于语言的关系其实还没有这些器具所记载的痕迹,对于情感思想之密切,因为同样语言可用不同的文字符号代替,而同样情感思想在上述各器具上所记载的痕迹是不能任意改动的
32、。我们把这类痕迹和情感思想混为一事尚且不可,把文字和语言混为一事于理更说不通了。一般人误在把语言和文字混为一事,看见世间先有事物而后有文字称谓,便以为吾人也先有情感思想(事物)而后有语言;看见文字是可离情感思想而独立的,便以为语言也是如此。照这样看法,世学间就先有情感思想,而后用本无情感思想的语言来“表现”它们了,情感思想便变成实质,而科语言配合的模样就变成形式了。他们不知道,语言的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语言的形式也网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情感思想和语言本是平行一致的,并无先后内外的关系。如果他们肯细心分析,就会知道这是很明白的道理。(节选自朱光潜 诗论,有删减)下列对材料中“语言”“文字”的
33、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语言,是一种文字组织,也是情感和思想进行时发生的诸多生理和心理变化中的一种。B.活文字都嵌在活的语言中,死文字往往是从活语言割裂出来的残缺不全的肢体。C.语言本身是自然创造的,随思想情感起伏生死,离开思想情感就失去意义。D.“意在言先”“文字可独立”,这两种说法其中一种是合理的,另外一种是学习者的误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概括含义的能力。C.“语言本身是自然创造的”曲解文意,原文的表述是“语言本身则为自然的,创造的”。故选Co第4节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一、快速判断中心论点的“五依据”1.依据中心论点的定义。考生在分析把握一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时,
34、可以根据中心论点的定义,先明确作者所要论述的问题,然后看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了怎样的见解和主张。2.依据表述中心论点的句型特点。表述中心论点的句子般是判断句。考生只要掌握了这一特点,就容易找到中心论点。有些议论文没有用完整的判断句来表述中心论点,这要求考生在阅读完文章之后,根据内容去补全表述中心论点的判断句,或者用判断句的句型去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3.依据中心论点出现的位置(提出的方式)。中心论点在议论文中有它常出现的位置。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引论部分的结尾或本论部分的开头: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纳总结中心论点;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证,归纳总结出中心论点;叙述
35、作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纳总结出中心论点。结尾:作者从现象中提出问题,然后步步分析推理,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4.依据中心论点与文章标题的关系。作者在拟定文章标题时,总是要想方设法地使它为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服务。因此,考生在确认中心论点时,就可以反过来通过研究文章标题推知中心论点。5.依据中心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考生要确认一个论点是否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最根本的是要看它是否是文中诸多论据所要证明的对象。二、把握与论据相关的“四方面”1.辨别论据类型。论据主要分为事实论据(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和道 理 论 据(名人名言、谚语等)。事实论据是从实践的角度证明论点,道理论据是从理
36、论的角度证明论点。考生要注意选项对论据类型的判定是否正确,是否有遗漏或增添。2.明确各论据证明的论点(分论点)。考生要关注论据与论点是否对应,以免张冠李戴。3.明确论据在使用过程中的限制条件。选项往往通过故意忽略论据使用的限制条件来设错。4.积累常见的论证方法。比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考生要明确其内涵,要注意选项中对论证方法的阐述是否正确,是否有遗漏或增添。三、梳理论证思路的“三字诀”1.读。现代文阅读中所有问题的解决,最后都要回到“读”这个根本上来,论述类文本阅读也不例外。要强化阅读,要耐住性子读,沉下心来读,深入细致地读,勾画圈点地读。整体把握全文论证思路的阅读要分三
37、步走:第一步,粗读全文,看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什么事,以把握文章全貌;第二步,以段为单位仔细读,用简明的一句话把段意归纳出来,将全文压缩成几句话;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清晰地划分文章层次。把握局部段落论证思路的阅读在把握全文论证思路的前提下更需要细读:看看全段有儿个句子,每句讲的是什么意思,句与句之间有什么联系,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破。就是要破除思维定式。这 个“定式”表现在:总以为议论文的结构都是“总一一分一一总”式,总以为开头就提出论点,总以为段的开头就是中心句,总以为结尾就是总结全文。议论文的结构虽然有总体的规律,但是具体到某一文本上是有变化的,是有自己独特的结构
38、特点的。因此,答题时要破除上述思维定式,认真地结合具体文本来思考。3.并。就是合并段落(句子)。论证思路题表面上看是“分”的问题,但其实是“合并”的问题:文章中哪几段可以合并为一层,段落中哪几个句子可以归为一类。论述类文本段落并不多,这 个“并”说到底是文章中间两三个段落的合并问题,具体段落也是如此。如 何“并”?就是把有共同意思的内容归到一起,像中间段落如果是并列或递进关系的完全可以“并”为一层。【例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 于 左传记载季礼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
39、者喜欢是有原因的。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 文选也很著名。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这种主张是进步的。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 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 秀 的 文章正宗选 录 左传 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 文章正宗。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
40、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 曹刿论战 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 汉 文 治安策和 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 文 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 文 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第三,这个
41、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萧 统 的 文选分很多门类,炀琐不堪;真德秀的 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从中可看出古代文章演变的迹象。这个选本得以广泛流传,跟它的篇幅也有关。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命令编选 古文渊鉴,称为御选,用皇帝的名义来刊行,却不能广为流布,这跟它用真德秀的体例有关,也跟篇幅有关,它有六十四卷,篇幅太多了自然不易推行。以上三点,当是此书能广泛流布的原因。不过此书也有缺点,约略说来如下:一、编者识力不高,像李陵 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还有宋朝人论历史人物的文章,往往抓住一点发议论,并不能够真正考虑当时历
42、史的全面情况。这类文章也选多了。二、不免受到八股文的影响,选文所选 史记,像 伯夷 管晏,这些传记议论多而不致力于刻画人物。编者选这些是看中它们的唱叹和转折,反而把最好的文章漏掉了。(摘编自振甫 谈谈 古文观止)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与 古文观止相比,萧统编选的 文选体现的是一种相对落后的文学主张,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B.与 古文观止相比,真 德 秀 编 选 的 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分类复杂。C.古文观止在体例和篇幅上的特点,一是选文按照时代先后排列,不另分类:二是篇幅较为适当,并不浩繁。D.古文观止编者识力不高主要表现
43、在历史见识方面,如 认 为 答苏武书并非伪作,所选宋人作品持论偏颇且占比失当。【答案】C【解析】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文章讨论 古文观止的优缺点时,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错误,“均与“一说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最后一段谈论 古文观止的缺点,如 编者识力不高”“不免受到八股文的影响”,都是直接阐述其缺点,并没有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第 5 节根据文本内容推断一、定义推断就是由已知的判断(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结论)。其“前提”在原文之中,“结论”则在原文之外。一般来说,推断有归纳概括性推断和理解性推断两种,高考中针对推断类的命题,主要考查以下阅读分析能力。1.
44、对文章显性信息进行推断,使隐性信息显性化的推理能力。2.对文章若干个相关信息进行综合,从而得出新信息的归纳能力。3.对无序信息进行加工重组,推衍出新信息的分析能力。二、常见的试题错误选项设置特点1.将原文中论述的对象(或角度)变换成另一对象(或角度)。2.对部分信息片面理解,或对整个材料居于次要地位的性能、作用等进行夸大,从而得出一个不符合实际的结论。3.对原文中有关材料进行错误的引申与分析,然后推断出一个错误的发展趋势。三、“三重比对法”解答文本内容推断题第一重比对:比对词语因为命题者在命题时通常采用删词、添词、改词的方法来设置错误选项,所以考生抓住选项和原文中的这些词语进行比对,就能迅速地
45、排除部分错误选项。词语类型比对关注点思考趋向范围词、程度词比对选项和原文中的一些表示范围、程度的关键词,如:所有、全部、都、全、一些、极少、部分、相关、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等。以偏概全时间词、结果词比对选项和原文中的一些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如:了、已经、将要、完成、结果等。混淆时态指代词、比对选项和原文中的一些代词,如:之、其、止 匕、这、偷换概念、关联词那等。比对选项和原文中的一些连词,如:或、和、及、除等。张冠李戴、以偏概全是非词比对选项和原文中的一些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关键词,如:没有、无、无非、拒绝等。混淆是非第二重比对:比对关系比对关系就是在比对选项与原文中相对应的语句时
46、要注意信息间的关系,既要注意选项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原文在表述相关意义时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看选项中的句间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关系类型比对关注点思考趋向因果关系注意选项句中的“因”与“果”的位置;注意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是因为等。因果颠倒、强加因果、变换原因假设关系注意假设的前提及在这个前提下产生的结果,注意关键词:假设、如果、若等。不合逻辑、无中生有条件关系注意原文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注意关键词:只要就,只有才,等等。递进关系注意前后句所在的位置及所表述的内容,注意关键词:不 但(不仅)而 且(并且),等等。并列关系、转折关系注意表
47、示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的关键词,如:不是而是,虽然但是,等等。第三重比对:比对依据和结论比对依据和结论就是看选项内容是否符合文本表达的内容,看选项中的推断是否成立。论述类文本是议论文,有说理的依据和结论,命题者会在文意分析或内容推断方面设题。比对关注点思考趋向比对选项和原文中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的位置。张冠李戴、因果关系混乱比对选项中的结果或结论是否有依据。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因果关系混乱【例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于人文研究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天已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一种新的人文研究形态应运而生,这 就 是“数字人文”。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
48、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研究,人们必须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 对 的“远读”作为方法论。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研究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O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造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须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集合,或者用更复杂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
49、究是可以计算的了。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变,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需要解读的。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
50、研究提供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是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需要补充的是,当考查单篇文本的文本特征(例如计算一篇文档中所有单字的出现频率),或者分析其内部结构(例如提取一部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对话网络)时,数据量也会增长到个人无法处理的程度。所以,上述对文本集合所做的讨论在单篇文本层面也是成立的。一个普遍存在的对数字人文的评判依据,是看数字人文能不能更好地回答传统人文学者所关心的问题。严格说来,只有当数据量或者数据精度超出了个人阅读理解的能力范围时,才有理由借助计算机来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