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设计(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劝学》教学设计(6篇).docx(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劝学教学设计(6篇) 教学目标 1、学问和力量目标 (1)把握重点文言学问,积存文言词汇。 (2)把握比方论证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育学生学会借助解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初步的讨论分析力量,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2)把握朗读、背诵的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荀子的劝学,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育虚心好学的风气和良好的品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名言名句中得到才智的启迪。 教学重点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注意本文比方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留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力
2、量。 教学难点 理解比方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学情分析 根底版第五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散文观赏,学生通过初中对文言文学问的学习和积存,对这一类散文已并不生疏。本课运用了大量的比方论证和比照论证,这些论证方法对学生学习写谈论文有很大的帮忙。 学法指导 学生在熟读成诵的根底上结合注解理解文意,把握全文的内容,并留意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着重培育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力量。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点拨法与争论法相结合。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作品简介,释题: 2、正音,找出通假字; 3、结合谈论文的三要素,对课文进展整体感知,并让学生找出文中采纳了论证方法。 课时重难点 梳理文章构造
3、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成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上课真的是仔细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仔细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也曾是雄心勃勃,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说的是任何渊博的学问、精深的学问,无不是一点一滴积存起来的。这与荀子劝学中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今日,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盼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忙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学生朗读课文,对课文进展整体感知 (一)整
4、体感知课文: 1、中心论点:学不行以已。 2、学习的意义:提高和转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弥补缺乏。 4、学习的方法态度:积存、坚持、专一。 (二)有关荀子(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闻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终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汲取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实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概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三)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
5、,“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表达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四)正音 (五)找出通假字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再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三、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结合谈论文的三要素,剖析文章构造。 中心论点:学不行以已 论据: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转变自己,完善自己) 学习的作用(拓展自己) 论证: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注意积
6、存,贵在坚持,专心专一) 四、依据文章构造,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明确:比方论证和比照论证 第一段:论证了学习的意义。从论证方法来看,属于比方论证。 其次段:是用比方的论证方法论述学习的作用。 第三段:运用了比方论证和比照论证,且中心论点始终贯穿其中。 四、课堂小结: 本文论点鲜亮,论证层次清楚,正反两个方面比方的论证方法敏捷生动,构造特别明白。另外本文的语句整散结合,语势铿锵有力,规律严密,雄辩而富有说服力。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解释,做相关练习,并对文中的文言学问进展归纳(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字,特别文言句式) 其次课时 课时目标 1、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分析本文的写
7、作技巧。 2、把握文言学问(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别句式) 课时重难点 1、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分析本文的写作技巧。 2、把握文言学问(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别句式) 一、学生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论点的? 学生争论答复后,教师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行以已”。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2、本文的写作技巧是什么(即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大量运用比方说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 论证方法敏捷,是本文另一特点。 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 二、讲解文言学问 1、古今异义 (
8、1)金就砺则利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的简称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三次,屡次今义:参与,参加 (3)声非加疾也 古义:强今义:疾病 (4)假舆马者 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不真实 (5)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蟹脚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态 (6)专心一也 古义:由于今义:使用 2、词类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4)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特别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留意点) (l)推断句
9、青,取之于蓝 冰,水为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方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名句翻译(将名句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将之翻译出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聚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到达千里之外。 (3)积善成德,而神明得意,圣心备焉。 译:积存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
10、于是精神就能到达很高的境地,才智就能得到进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胜利在于走个不停。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所以不积存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方法);不会聚溪流,(就)没有借以成江海的(方法)。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专心一也。 译: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顽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专心专一(的原因)。 三、总结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爽、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劝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不同的角度
11、和侧面来阐述“学不行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索,承受所说的深刻道理。全部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填写配套练习相关内容。 3、完成课本练习与思索。 劝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并理解荀子所提出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2、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分析荀子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英国闻名哲学家、思想家培根说过,
12、学问就是力气。学问推动着人类的进展、社会的进步。那么,猎取学问的途径是什么?就是学习。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但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猎取更多的学问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白方向,两千多年前,荀子在他所做的劝学中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学习要把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文言学问(幻灯片)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这篇文章中的文言学问进展了归纳总结。你们都把握了吗? 你们把握的怎么样,我考一考就知道了。下面我们来进展一场有奖抢答赛。教师会在幻灯片上显示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一些重点的文言学问, 二、整体把握 这篇文言文是一篇谈论性散文,那么它的中心
13、论点是什么? 是怎么劝的?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如何论证? 又怎么劝? 其次段,论述了学习的作用,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可见学习既有意义又有作用,咱学不学? 怎么学呢? 看来同学们都很会学习,荀子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些学习方法,我们一起来借鉴一下,看他的学习方法能不能对我们的学习有所帮忙。 齐备第三段,思索荀子提出了哪些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 以上荀子所提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对你们有没有什么启发? 盼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依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肯定要坚持专一,擅长积存。 四、小结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学习态度走进高三,圆
14、大学梦。竞赛式抢答。 明确:学不行以已。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 “青取之于蓝。寒于水”比方说明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木直中绳。其曲中规”说明学习可以转变自己。 “故木受绳则直。则利”说明外力可以转变事物进一步引出“君子博学。行无过矣”总结上述观点,进一步说明学习对人的重要意义。 其次段,论述学习的作用:比方论证 “吾尝。闻者彰”说明学习可以弥补缺乏。 “假舆。绝江河”说明学习可以提高力量。 “君子。物也”总结说明学习对人的作用。 生答:“学” (提问学生有哪些学习方法) 齐背第三段, 思索答复 学习要擅长积存(从哪里看出来的)“积土成山。故江海”(怎样理解这句话) 正反比方学生理解,师引导
15、。 学习要坚持(从哪里看出来) “骐。可镂”理解分析。 正反比方学习态度要专一 “蚓。躁也”理解分析 生答复,各抒己见 作业: 1、做拓展卷 2、写一篇小文章。 要求:用一个寓言故事;用五个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体的比方。 劝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了解荀子其人; 疏通文句,整理积存重要的实、虚词的意义与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特别句式、固定句式; 积存本文的名言名句。 (以上为第一教时之学问目标) 体会、学习比方和正反比照论证的方法; 体会、学习本文严密的谋篇布局特色; 明确如何才能获得教养。 (以上为其次教时之学问目标) 2、力量目标 培育学生声情并茂地诵
16、读文言名篇的力量;(第一教时) 培育学生能据已学、据课注、据语境精确解读文句的力量;(第一教时) 凸现学问的生成过程,培育学生发觉问题、自主与合作相结合探究问题力量;(第一教时重疑难文句探究,其次教时重论证方法、思路的探究) 3、人文、情感目标 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体会和谐合作、双赢进步的成就感,激发主动、自觉学习的主体意识;(第一、二教时) 让学生明白学习之于教养和人生的重要性、学习的根本方法和良好的习惯。(其次教时) 【教学重点】 1、学问目标之(第一教时),(其次教时); 2、力量目标之(第一教时); 3、人文、情感目标之(其次教时) 【教学难点】 学问目标之(第一教时),(其次教时) 【
17、教学模式】 发觉问题自主思索、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教时 一、设境导入 设问1:大家知道在我们国家比拟出名的三字经吗? 设问2:三字经会背几句的同学愿不情愿举起你傲慢的手? 教师相机导入:从三字经导入孟子导入孟母三迁导入人生的“教养”导入本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 教师结合学生的年龄实际略说教养的重要性,然后顺势导入劝学。 二、关于荀子 设问:有谁了解劝学的荀子吗? 学情估量:若有学生举手,则请其说,教师略作补充;若无则变问为:不知道的请举手。假如普遍不知,则由教师介绍荀子。 三、诵读 全班齐诵,教师谛听,并可能进展诵读指瑕。 四、分组合作学习,文句疑难探究
18、。 1、教师略说高中课堂古文学习的新模式,要学习积存的文言学问构成。 2、6人一组,合作进展文句疑难探究。 要求:不做机器做仆人,每组成员积极参加,发觉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难,组内先行探究,本组探究不了的,组长记录后提交全班探究,全班解决不了的由教师点拨。 3、填写好探究纪录,以便沟通。 4、教师巡察、参加。 五、各组依据探究记录,由代表汇报探究状况,教师加以标示 后汇报的组只汇报或补充与前组不同的疑难和学问总结,教师标示后,鼓舞全班同学竞答,解决不了的由教师点拨,相关学生记录。学生没有关注的重要学问点则由教师补充。 六、教师课堂评价、小结并布置作业 1、课堂评价侧重于本堂课学生的参加表现,以确定
19、鼓舞为主; 2、作业: 每个同学填写好本课的学问积存卡; 完成名师一号中劝学一课的根底练习(选择题局部)。 劝学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并积存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把握本文消失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特别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方论证、比照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力量。 3、明确熟悉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需“积存”“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1、诵读并背诵全文,积存文言词语。 2、比方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三、教学难点 1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根底学问的学习。 2把握全文比方和比照论证的特点。 四、教学预
20、备 课前让学生结合书后思索练习题预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 1、解读第一段(7分钟) 1)回忆上个课时的内容并结合学生自主预习的结果,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学习不行以停顿) 2)齐背诵第一段后,提问: a、请问本段论述了什么内容? b、运用什么方法论述的? c、本文运用了5个比方,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方,说明白什么道理? d、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e、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 f、“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方引出什么结论? g、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顾? (问题层层递进,学生答复一个接一个问题时思索,本段的主旨即学习的意义为何?)
21、3)教师总结 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这里运用5个比方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人进展的过程,假如不停顿地学习,人的学问、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提高,到达“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2、解读其次段(7分钟) 1)同学们一起背诵其次自然段。 2)提问: 本段写了几层内容? 第一层说明什么内容? 其次层与第三层是什么关系? 其次层是详细阐述“假于物”的重要,第三层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联系前文思索“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 由此看来,其次层用什么方法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用哪几个比方? (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引导
22、学生自主剖析其次段的层次和主旨学习的重要性) 3)教师总结 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局部,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大量的比方,从各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加以阐释,使论点既鲜亮又生动。其次段用了五个比方。开头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方,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方,从见、闻、陆、水等方面说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处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缺乏,取得更显著
23、的成效。最终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养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擅长学习。? 3、解读第三段(7分钟) 1)引导学生仿照其次段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第三段(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分几层?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每一层的两个比方句是什么关系?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比照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什么好处?) 4、请同学们拿出纸来,按要求作练习。要求:每人写一个比方句阐述学问的重要性,比方要恰当。 5、布置作业: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谈论文,论述人要有崇高的抱负。适当运用比方论证法。 劝学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培育诵读的力量和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把握、积存文言常用实词和虚词
24、。 3、把握课文消失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别句式。 重点难点 1、熟读成诵。 2、疏通文意,把握、积存文言常用实词,文言常用虚词 3、把握课文消失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别句式。 2、教法及手段朗读法讲解法争论法 一、导入新课 培根:学问就是力气。猎取学问的途径有哪些? 二、介绍(结合解释):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敬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终的代表,朴实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见治理天下既要靠
25、“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转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三、解题。 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鼓励人们要不停顿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学问,进展才能,培育高尚的品德。 四、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比解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輮ru通煣有yu通又知zh是“智”的古字暴p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近音)生x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一样) 其次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中zhng参cn省xng跂q臾y螯o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
26、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学问,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行以已。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3)积善成德,而神明得意,圣心备焉。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专心一也。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仔细阅读解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练习”二、三。 3、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方论证、正反比照论证。 2
27、、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 3、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重点难点:把握全文比方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解法争论法 一、复习上节课学问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劝学这篇课文中一些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1、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 (1)劝学中“劝”为何意? (2)荀子“人性恶”主见 明确: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特殊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2、齐读课文。 留意一些通假字和其他一些易写错读错的字 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1)读课文,依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本
28、文的中心论点“学不行以已”。已,停顿、 (2)第一自然段中“君子”一词应怎样理解?“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把握观点:这一节主要谈了学习的哪个方面?用什么方法来论述的? 明确:学习的意义;比方。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在已归纳的段落提纲的根底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1青出于蓝2冰寒于水3直木为轮4木受绳5金就砺 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方,说明白什么道理?说明客观事物经过肯定变化会进一步提高、进展。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说明客观事物可以后天改造,转变 “木受绳”“金就砺”两个比方引出什么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9、,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方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转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进展、提高;人只有博学,即到达“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长。 (5)学生齐读第2段 3、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本段又采纳了哪些比方? 1登高之博见2登高而招3顺风而呼4假舆马5假舟楫 (4)要求仿照第2段思维推理模式,分组争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明确:客观事物通过善假于物可以弥补
30、自身缺乏 引申出人通过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缺乏,“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学习 (5)小结 本段谈的是学习的作用,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缺乏。用几组比方句来说明,本段再次采纳比方论证。 (6)学生齐读第3段,对比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4、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 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主要论述学习态度与方法 可分为三个层次。 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学问在于积存。 “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专心、用心的重要性。 3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 明确:比方、比照
31、 4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比照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什么好处 明确:使中心论点更生动更鲜亮,即道理明白、详细生动。 5学生齐背第4段。 三、总结全文。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展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行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展论述。 2、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方、正反比照论证、说理透彻的特点。 3、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受,谈谈你对荀子的观点的看法。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预习下一课。 2、完成资源与学案练习。 五、板书设计 劝学荀子 (1)学不行以已中心论点 (2)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比方 转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弥补缺乏
32、(4)学习的态度、方法比照 积存 坚持 专一 王鹏 劝学教学设计 篇6 【课文品读】 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其简单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故事主体只有两个局部,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动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别具风格吕蒙学习的起因是“孙权劝学”,学习的过程略去,学习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奇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布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33、 【教学创意】 趣学文言故事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积存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悟文章给人的启发。 (2)了解、作品及相关资料。 (3)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尝文章用对 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4)比照阅读,比拟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力量。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参加、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 道理,从而鼓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 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学习运用“吴下阿蒙“
34、刮目相待“等成语。 (3)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共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会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表演法 比拟阅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愿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当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许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状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学生答复 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介绍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 政治 家、 史学 家。卒谥文正,追
35、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孙权劝学选自 资治通鉴 , 是 司马光 主持编纂的一部 编年 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 史. 学生记忆 使学生对有所了解和熟识。 (三)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学生听读,留意字音,标出节奏,停顿,留意体会语气 学生专心体会。 (四)读懂文意, 读出语气 1. 大屏幕出示课文内容,并标出重点字的拼音 2. 标课文中消失的通假字,一字多音,古今异义的字或句子。 3. 教师解释文本中的重点字及句子的意思。 4. 教师将课文翻译一遍。 1. 学生读懂并记忆。 2. 学生试着翻译课文。 3. 学生留意订正错误。 加强学生对根底学问的理解和记忆
36、。 (五)品析课文 1出示重点句段 2.分角色朗读 1.学生分角色朗读 2.甲学生扮演孙权,乙学生扮演吕蒙。丙学生扮演鲁肃。 1.体会人物说话的口气及心理活动。 2.通过表演体会人物动作。 (六)感悟反思: 学了课文,你从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哪些启发? 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结尾这一笔有什么作用? 学生分组争论 每组推出一名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培育学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七)拓展与延长: 1、有两则成语出自本文,你能找出来,并造句吗? 2、孙权劝学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从内容上看,两篇文章都与学习有关,但正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白学
37、习的重要性。吕蒙是中年好学,学有所成;仲永是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加以侧面描写,来表现吕蒙的进步;而伤仲永则借事说理,先叙后议,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自由发言。 稳固学过的学问以及与新学问的关系。 (七)课堂小结 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语言凝练,含义丰富。一对话刻画人物,通过共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文章突出了孙权的善“劝”,告知了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劝人上进成才,读书明理。 (八)作业 1 背诵全文 2 积存文言词汇,明确现代意义用法。 3 完成课后练习。 (九)板书设计 课题:孙权劝学 :司马光 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探学(侧面描写)
38、先做托词 学得自成 难以置信 深为折服 力陈必要 现身说罚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 自读课文,篇幅缺少,浅显易懂,故事性很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育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力量。 1、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视频朗读对于学生句读力量的提高也有裨益,同时课堂理解的重点,通过媒体展现,一目了然。节约了不少时间,有利于学问的拓展。 2、注意学生自主学习力量的提高。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出疑难词句,学生与教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觉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能培育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疏通课文时,让学生利用解释,对着幕布上的句子进展翻译,有利于订正学生对着翻译书的习惯,有利于培育即席说话的力量,结合语境整体理解句子与表达力量。 3、引导迁移,适度拓展。不仅是对文言词句学问的把握平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旧知,总结归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看”,不仅让学生知道意思,还引用了两个例句,帮忙学生学会运用。但在教学中也有缺乏之处: 1、重视了根底学问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句子翻译,但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 2、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面面兼顾,有很难兼顾。如本文的行文线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写人的方法、人物说话的心理、语气等,还应当依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进展适当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