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人教).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4214252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辛弃疾词两首》(人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辛弃疾词两首》(人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辛弃疾词两首》(人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辛弃疾词两首》(人教).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辛弃疾词两首教材分析辛弃疾既是著名的词人,又是爱国的典范。他的词打上了深深的爱国的烙印。其中水 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他六十多 岁筹划北伐,施展雄才大略的愿望又次落空时写下的首词。两词所写的年代不同,横跨 了作者的半生,但悲愤的情感却没有改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提高

2、文学修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中的悲愤心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课前准备【教学方法】倾情诵读一整体感知;体会情感一感受形象;咀嚼涵咏一品味语言。【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 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了却君王天下事,

3、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稻花杳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众里寻她千百度,募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 亭怀古。二、作者介绍辛弃疾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他的祖 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 起兵抗金复国。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 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但朝

4、廷只派他 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他在担 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朝廷对他总是起而 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之即来,麾之即去”,不论出仕或归隐,从不放弃自己伐 金亚国的政治、军事主张。但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 到67岁志未遂而死去。辛弃疾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一、他是仕金官员 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这里所选的两首词虽作于他的早年、晚年不同时期,但其中心思想却是相同的,即都表 现了他御敌抗金的爱国思

5、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总体风格上的雄健、豪放,两首词也是 一致的。只是前期词多些昂扬、激奋;晚年之作则转向了苍劲、悲壮。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作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慷慨沉郁的悲歌,唱出了词 人赤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沸腾的激情,表达了词人请缨无路的愤懑怨恨和无限的痛苦。辛弃 疾满怀着爱国的热忱,活捉叛徒张安国,率耿京义军的余部渡淮南归:但是,苟且偷安的南 宋小朝廷却并未对他加以重用,他上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上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 也未受到重视。十多年来,他只是担任过一些地方官的僚佐。淳熙元年(1170),他应叶衡 之聘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宜,登上建康城西下水门城楼

6、上的赏心亭,眺望祖国壮丽的河 111,想到报国之志得不到实现,感慨唏嘘,激情难抑,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三、整体感知,体会感情,感受形象(一)分析词的上阕1、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明确:秋江、山景、落口、断鸿、游子。词人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明确:(1)秋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 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2)山景:“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 远眺,那一层层、一叠

7、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 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 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 乂因何而至?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 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 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3)落日:“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 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I止和孤寂的

8、心 情。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 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身在祖国的土地上,为什么说自己是游子呢?明确: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 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 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 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明确:看、拍。(1)看:“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

9、处用武,以物比 人,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这怎 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2)拍:“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 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这两个形体语言要表明的是:作者手握宝剑却没有用武之地;空有力气却没有地方使用, 他只好用敲打栏杆来发泄自己的怒气。不但作者要赴前线杀敌和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没有人 理解,就连他此时登山临水以排愁遣恨的心情也无人能领会!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 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

10、心 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二)分析词的下阕1、下片用典抒情。作者运用历史典故,来表述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 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反)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正)2、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1)张翰一一乐于归隐。张翰因见齐王将败而辞归,辛弃疾却并不因南宋面临的危 机而隐退。词人之所以耻于弃官归隐,是因为他有着报国的雄心壮志。(2)许汜一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辛弃疾用这两个典故表明了词人为国忘私的广阔胸怀,也批判了那些不顾国事、钻营私利的人。但是,南宋政权投降派得势, 风雨飘摇

11、,怎不令人忧愁!自己长期不被重用,大好年光白白流逝,乂怎不令人感伤。(3)桓温 叹时光流逝。辛弃疾用这个典故,表现了他怀才不遇、年光虚度的愤 慨和苦痛。作品连用三个典故言志抒情,又是另一写法。三个典故,一用反问句,一用推测句,- 用感叹句,极富错综变化之妙。词人痛苦之极,不禁一洒悲痛之泪。这不是多愁善感的弱者 的眼泪,而是不遇于时的英雄的眼泪。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 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运用典故,通过古人古事抒写词 人的雄心壮志和坚持用世的决心。3、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明确:知音难求,词人的痛苦无人来安慰,因此只好唤取红巾翠袖的歌女

12、来揭泪了。但 “倩何人”又表明无人可代为唤取红巾翠袖,因而只好独自哀伤,从而表现了词人的极度孤 独与痛苦。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 亦与上阙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感情沉郁,结构严谨。4、这首词最囊体现主旨的词是哪一个?在词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这一主旨的?明确:“登临意”。他用对秋天里的青天、流水、远山、落日、征鸿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 意境,以烘托他的“登临意二又通过看吴钩、拍栏杆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登临意”。再用 张翰、刘备以及桓温等历史人物的典故来阐发自己的“登临意”。在这首词里,作者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甚至“红

13、巾翠袖”等形象和色彩 来陪衬、点染,但读后绝没有柔媚、繁辨之感。因为作者的核心思想是报国无路、壮志难酬 的愤懑不平,所以全词始终充满着一种激昂慷慨的情调,放送出一种雄浑、高亢的声音,它 们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这正是辛词艺术效果的独到之处。第二课时一、写作背景永遇乐京口北周亭怀古写于开禧元年(1205),这之前,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 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入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 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这时宰相韩倔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 望,扩大自己的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65岁的高龄来到镇江任职的。他本以 为到这里能有所作

14、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了韩 倔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亳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 他登上了北固亭时.,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问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 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 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二、整体感知,体会感情,感受形象(一)分析词的上阕1、第一层:“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 在京口建都的孙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明确: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 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

15、弃疾以“英雄” 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 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舞谢歌台”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 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 治者昏庸无能。2、第二层:“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 刘裕。引用这个典故有何作用?明确: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想当年” 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 的后秦,光爱洛阳、长安、娘赫时。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1165年)呈给宋孝宗的美 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

16、伐,应取道山东一一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不得 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在当时韩佳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 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 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以此来表达失望、痛苦、无赖的感慨。3、上阕总结:作者对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人物的仰慕,对他们所创立的赫赫战功的赞扬,不仅表达 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说明了作者人到老年仍旧壮心不 己的精神、气概。(-)分析词的下阕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先是对南朝元嘉年间一段历史的评议:宋文帝不继父业, 好大喜功,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出兵北

17、伐,结果是仓皇败阵,落得个无功而返。凡诗文 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明确:有人认为作者写这段历史是以古喻今,是针对韩倔胄的以北伐邀功而发的,他主 张要有备而战,反对草率出兵。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一说法是很有道理的。作者意 在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2、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 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作者写佛狸祠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明确:作者的笔锋开始转向了自己,他登高远望时,竟引出了对43年前一段经历的回 忆:在他21岁时,曾经穿越过那战火纷飞的扬州古道,奔驰南下。长江北岸在历史上

18、乃是 被北魏太武帝占领后建造行总的地方,后来就成了太武帝的祠庙。那里也记录着北宋末年统 治者纷纷南逃的耻辱与仇恨。可是,如今佛狸祠前却是祭神赛社,烟火不断!作者心情沉重地表达了自己的隐忧:以古讽今,批评沦陷区人民不迅速谋求恢复,反而 居然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代臣民,忘记了国恨家仇。既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 中原的不满,也充分表达了作者炽烈的爱国情怀。3、第三层:最后三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以 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写到这里,作者不禁义愤填膺,他觉得自己来当这个镇江知府简直是被捉弄了, 当权者哪里有一星半点要重用自己的诚意!他很羡慕战国

19、时赵国的老将廉颇,廉颇因被人陷 害而逃奔魏国,后来秦军攻打赵国,赵王想起老将廉颇,曾派人前去探视,看他能否再带兵 出征。他在赵国使者面前,“ 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 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 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而自己呢?虽然雄心不减当年,仍然切望为国效 力,但到如今却连个前来问讯的人都没有,所以说自己的运气还不如廉颇。这个结句是作者在叹息,在呼喊,这是极富个性的、英雄气十足的叹息和呼喊!是全词 苍劲、悲壮的最高音!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仍有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 对朝廷一味屈膝媚

20、和,奸臣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充满一腔悲愤。4、总结下阕:用刘帝、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 用的激愤。三、比较阅读:1、辛弃疾在创作这两首词时,人生处境和心理状态有什么异同?明确:水龙吟写于淳熙元年(1174)作者35岁时。当时他胸怀报国壮志,从北方率众南 来已有12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朝廷从来没有给他过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 非常郁闷。这一年的秋天,作者登上了建康城的赏心亭,眺望辽阔的南天、远逝的流水和高 耸的山峰,又看到了夕阳西沉,听到了声声雁啼,就更引发出来他的无限忧思。作者既不愿 退隐江湖,又不肯贪图享受,他只是急切地希望去杀敌报

21、国,生怕时不待人,就这样白白地 老去。而他的雄心壮志却没人能够理解,这正是词人当时内心最大的悲哀!永遇乐是作者写于开禧元年(1205)的作品,这时他以66岁的高龄出任浙东安抚 使,镇守京口(镇江)。京口是三国时吴国所置的军事重镇,乂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北伐时起 兵的地方。所以当作者登上北固亭时:就很自然地联想起在这里活动过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 件。他赞美了古人孙权和刘裕,评论了南朝宋文帝草率出兵的历史,以及降兴元年(1163) 南宋将领张浚北伐失败的往事。南宋朝廷直偏安江南,不图恢复,致使作者南归43年来, 空怀报国壮志而得不到杀敌陷阵的机会。他对南宋朝廷的忘记国耻不思北伐,对自己的无用 武之地,感

22、到极大的愤慨!相比之下,辛弃疾创作后一首词时年事己高,仍旧报国无门,所以更多一些苍凉悲壮之 感。2、辛词长于用典。在这两首词中,作者各用了哪些典故?他借助这些历史故事和历史 人物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请简要分析。明确:辛弃疾在这两首词中,写到的历史人物有:张翰、许汜、刘备、孙权、刘裕、南朝宋文 帝、拓跋煮、廉颇。历史事件有:张翰弃官归乡,刘备鄙视许汜,孙权始置京口,刘裕起兵 北伐,霍去病出击匈奴,宋文帝北伐失败,拓跋煮建立行宫,赵王使者探望廉颇。作者通过 这众多的历史人物故事,分别表达了对英雄功业的仰慕,对追求享受、草率从事的行为的批 判。抒发了自己炽热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悲哀与愤慨。四、作业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选择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将其中一首词改写为一篇抒情散文。教学反思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