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运营平台开发及应用导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运营平台开发及应用导则.docx(3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基于 BIM 的绿色建筑运营平台开发及应用导则目 次 1 总则12 术语33 基本规定43.1 一般规定43.2 应用策划53.3 模型质量53.4 平台管理74 功能需求84.1 共性需求84.2 空间管理94.3 能源管理114.4 环境管理124.5 设施管理144.6 资产管理164.7 用户管理165 软硬件基础175.1 软件架构175.2 数据管理185.3 硬件部署205.4 安全保障216 应用场景236.1 绿色办公建筑236.2 绿色商业建筑246.3 绿色园区建筑257 管理与反馈277.1 能耗管理277.2 环境管理287.3 满意度管理297.4 用户交互管理31
2、本导则用词说明33引用标准目录34条文说明35Contents1 General provision12 Terms33 Basic requirements43.1 General requirements43.2 Application planning53.3 Platform management53.4 Platform management74 Functional requirements84.1 Common requirements84.2 Space management94.3 Energy management114.4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3、124.5 Facility management144.6 Asset management164.7 User management165 Hardware and software foundation175.1 Platform architecture175.2 Data management185.3 Hardware deployment205.4 Platform guarantee216 Application scenarios236.1 Green office buildings236.2 Green commercial buildings246.3 Green pa
4、rk buildings257 Management and feedback277.1 Energy management277.2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87.3 Satisfaction management297.4 User Interaction management31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33List of quoted standards34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351 总则1.0.1 为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提升绿色建筑运营水平,引导 BIM
5、技术在绿色建筑运营阶段的开发与应用,制定本导则。【条文说明】本条规定了导则的编制背景和目的。绿色运营是发挥绿色建筑最大效益的关键环节,将信息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以 BIM 等信息化工具助力绿色建筑质量提升将成为重要而有效的技术手段。BIM 作为多维模型信息集成技术,可实现建筑设计、建设、使用全过程数据和信息共享,为建筑性能优化和科学管理提供有效工具。住建部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改进传统运营维护管理方法,建立基于 BIM 的运营维护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目前,对 BIM 在运营领域的应用展开了广泛研究,在模型构建、技术方法、平台工具等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为实现运营期多专业协同和
6、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基于行业需求和相关科技研发成果,为进一步提升绿色建筑的运营水平,本导则拟针对基于 BIM 的绿色建筑运营管理平台开发进行研究并进行标准化,用以指导建设和开发符合绿色建筑运营需求的 BIM 化绿色建筑运营管理平台的建设、开发和应用,并覆盖设计、采购、施工和运营的技术链条,以确保基于 BIM 的绿色建筑运营管理平台的落实。1.0.2 本导则适用于绿色建筑 BIM 运营平台的建设和管理,针对建筑绿色性能的数据采集、分析、展示等相关内容进行规范。【条文说明】本条对定了导则的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新建及既有绿色公共建筑,主要针对基于 BIM 的绿色建筑运营管理平台的硬件系统构建
7、、软件平台开发及应用、管理和反馈,提出相应的指导原则和技术规范。本导则重点关注建筑能耗、环境和人员满意度等绿色性能的数据采集、分析、展示等相关内容,对于平台建设所涉及的其他普适性内容,不做规定或简要规定。1.0.3 绿色建筑 BIM 运营平台的开发及应用除应执行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条文说明】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是 BIM 运营平台建设的前提条件。本导则重点关注建筑绿色性能相关的内容,并未涵盖 BIM 运营平台建设所涉及的全1部内容,故平台建设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2 术语2.0.1 绿色建筑 BIM 运营平台 green building operat
8、ion platform based on BIM基于 BIM 等信息化工具建立的适用于绿色建筑的运营平台,以下简称平台2.0.2 建筑信息模型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BIM)全寿命期工程项目或其组成部分物理特征、功能特征及管理要素的共享数字化表达。【条文说明】引自: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GB/T 51212-20162.0.3 绿色建筑 green building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条文说明】引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2.0
9、.4 模型轻量化 model Lightweight在不改变模型文件结构属性的基础上,将模型文件进行压缩。2.0.5 模型精细度 level of model definition建筑信息模型中所容纳的模型但愿丰富程度的衡量指标。【条文说明】引自: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GB/T 51301-20182.0.6 管理用户 management user绿色建筑 BIM 运营平台使用者中的物业管理人员2.0.7 终端用户 end-user绿色建筑 BIM 运营平台使用者中的建筑室内人员323 基本规定3.1 一般规定3.1.1 绿色建筑 BIM 运营平台的建设目标和功能应根据项目特点、运营需求、
10、物业管理要求及软硬件基础条件等综合确定。3.1.2 绿色建筑 BIM 运营平台的建设应进行前期的策划与设计,策划内容应涵盖功能需求、软硬件要求、按场景需求的集成方式、应用与反馈机制等。3.1.3 绿色建筑 BIM 运营平台的功能需求应反映相关人员需求的表达及相关管理流程的需要。【条文说明】在需求调研阶段,就应当同时了解绿色建筑投资方、建设方、运维人员及使用者等多方面的需求,并将重要或高频需求纳入管理流程,以实现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各方需求的充分表达。3.1.4 绿色建筑 BIM 运营平台的软硬件应符合建筑土建及机电系统的基本条件,且满足架构合理、数据管理高效、硬件测控精准、安全可靠等要求。【条文
11、说明】软硬件作为满足需求的实现手段,应当匹配需求、适当冗余并具有鲁棒性。绿色建筑 BIM 运营平台更加强调了物联网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因此适当提升了对软硬件基础建设的要求。3.1.5 绿色建筑 BIM 运营平台的功能集成应适应所管理建筑或区域的功能特征,聚焦核心目标,发挥平台可视化优势。【条文说明】不同类型的绿色建筑在核心关切上略有差异,这是应用场景决定的。绿色建筑 BIM 运营平台应当凸出所管理建筑或区域的核心关切,方便决策者高效应对。3.1.6 绿色建筑 BIM 运营平台的管理与反馈应关注绿色建筑的环境、能源、人员满意度等参数的采集、分析、调控措施等性能。【条文说明】绿色建筑 BIM 运营
12、平台不应满足于简单数据的采集和罗列,应当拓展相对复杂数据的采集(例如人员满意度数据),综合应用所采集数据进行分析, 并提供科学的分析结果反馈和逻辑控制反馈。3.1.7 绿色建筑 BIM 运营平台的 BIM 引擎应能满足上述建设及管理要求,并具有良好的运行性能、平台兼容性,宜具有与物联网、移动通信、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集成或融合的能力。3.2 应用策划3.2.1 绿色建筑 BIM 运营平台应用策划应与绿色建筑运营阶段的整体计划协调一致。【条文说明】运营阶段将重点考虑物业运维人员和建筑使用者的需求。从运营模式上看,自持物业和出租物业在应用策划上具有不同逻辑。从运营内容上看,物业角色可以涵盖控制、服务
13、、商业等范畴。从权利分配上看,物业需要适当的向使用者让渡信息和权限。方方面面的定位和计划都将影响了应用的范围和内容策划。制定平台应用策划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 确定应用的范围和内容;2 以应用流程图等形式明确应用过程;3 规定应用过程中的信息交换要求;4 确定应用的基础条件,包括参与人员、沟通途径及技术和质量保障措施等。3.2.2 绿色建筑 BIM 运营平台应用范围和内容确定时应对每一项应用划分应用深度,并获取建设方、物业方和使用者的需求度评价,对建设方和物业方的成本和收益进行评估。【条文说明】应用的实现通常体现了矛盾的统一,每项应用都牵扯到多方投入水平、决策能力以及需求程度的评价。基于使用场景
14、的合适评价,能够让应用更容易策划、落地和使用。3.2.3 为实现平台的可扩展性,宜制定中长期平台建设和更新规划,预留软硬件空间。3.3 模型质量3.3.1 为确保模型质量,应开展模型管理的策划与组织工作,明确模型深度要求,确定模型质量保证的措施、工具与系统。 【条文说明】模型管理工作的关键目标是确保模型质量,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约定模型深度要求,避免过度建模或错误建模;确保模型的信息完整,且与真实完全一致,可完全满足当前以及未来的各类需求;确保导入平台后的模型信息完整、准确,实现模型信息的高质量传递,以及提高各方的协作效率,工作质量。BIM 模型管理的策划,宜从项目立项开始,面向建筑全生命周期
15、,需要涵盖模型管理工作的各方面,比如实施组织方式,责任主体,管理措施与流程等;模型质量保证的措施,可采用基于标准和规则的自动化检查系统或技术。3.3.2 BIM 模型深度要求的制订应统筹考虑业务需求、平台、标准、模型精细度、轻量化等要素。【条文说明】模型深度要求的约定应尽量具体、详细、对各要素的统筹考虑全面; BIM 模型是数字孪生的基础,BIM 模型应充分反映场地、建筑、室内装修等建筑实体的客观情况;BIM 模型深度应满足运营需求以及各类业务场景需求;BIM 运营需求的满足需要依托具体的运营平台,不同的运营平台(含 BIM 引擎)对于 BIM 模型的管理以及适配方式各不相同;国家、行业、企业
16、有关 BIM 模型体系在不断的建设,标准在不断的完善和更新;随着国家、城市、园区数字化工程的推进, 建筑作为城市、园区管理的基本单元,建筑工程的 BIM 模型应遵从项目所在地(园区、城市)关于数字化、智慧化、CIM 的上位规划(如有)。3.3.3 BIM 模型质量控制措施应包括模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检查、导入有效性检查、周期性与修正性更新管理,宜采用自动化检查技术。【条文说明】模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检查包括:BIM 模型与现场实际情况是否一致,BIM 模型中的设备、设施等是否齐全,是否满足运营的要求。BIM 模型的编码及编号应满足使用方的实际需求。模型数据导入有效性检查包括:BIM 模型是
17、否符合轻量化规则、导入规则等; BIM 模型经轻量化或其他方式导入运维平台后,若存在模型丢失或数据丢失,应进行补足。模型数据的周期性与修正性更新管理包括:模型及模型数据的更新频次、方式等;基于标准与规则的自动化检查,是指采用采用自动化检查系统,或者平台中开发一些工具,基于项目的模型与标准,对 BIM 模型的质量进行自动化检查,以系统化与自动化的方式实现良好的质量保证。3.4 平台管理3.4.1 物业方应建立平台使用管理制度,明确平台运行的工作内容、技术要求、岗位职责、人员及设备配置等。【条文说明】物业运维人员熟悉平台以及自身在平台中承担的责任,是 BIM 运维平台有效运行的人力基础,是 BIM
18、 运维平台在实践中完善的重要力量。3.4.2 物业方应建立线上平台应用和线下工作的协同机制,实施 BIM 模型质量控制、基础功能模块及其软硬件维护、平台应用流程管理及应用与反馈机制优化。【条文说明】BIM 模型的质量对中长期运维有效性具有强影响力,应当对每一处现场改动进行电子化记录,应当在不超过 6 个月的周期对 BIM 模型、功能模块及其软硬件进行一次维护。在平台应用流程方面,物业运维人员首先适应平台的规则,再提出抱怨或优化方案,才能快速磨合,发挥平台应有的作用。3.4.3 物业方宜结合平台建设目标,对平台应用效果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并总结使用经验,提出改进措施。【条文说明】梳理平台对人员的
19、增减效应;梳理高频使用应用对工作时间的增减效应;评价平台投入和产出;分享运维人员的平台使用心得。争取在短期内实现物业相关人员流畅使用平台。4 功能需求4.1 共性需求4.1.1 平台宜具备三维模型和 BIM 融合、清洗、转换、模型轻量化、模型抽取、模型浏览、定位查询、多场景融合与可视化表达、支撑各类应用的开放接口等基本功能。【条文说明】平台宜提供丰富的开发接口或开发工具包支撑各种类 BIM 应用,同时提供开发指南或示例 DEMO 等说明文档。平台开发接口宜以网络应用程序接口(Web API)或软件开发工具包(SDK)等形式提供,具体类别包括:1. 资源访问类:提供 BIM 资源的描述信息查询、
20、目录服务接口、服务配置和融合, 实现信息资源的发现、检索和管理。2. 项目类:管理 BIM 应用的工程建设项目全周期信息,包含信息查询、进展跟踪、编辑、模型与资料关联等操作。3. 地图类:提供 BIM 资源的描述、调用、加载、渲染和场景漫游,提供属性查询、符号化等功能。4. 三维模型类:提供三维模型的资源描述、调用与交互操作。5. 数据类:针对 BIM 的信息查询、剖切、开挖、绘制、测量、编辑等操作和分析接口。6. 控件类:BIM 基础平台中常用功能控件的调用。7. 数据交换类:元数据查询、BIM 数据授权访问,上传、下载、转换等功能。8. 事件类:BIM 场景交互中可侦听和触发的事件。9.
21、实时感知类:物联感知设备定位、接入、解译、推送与调取。10. 数据分析类:历史数据的分析,按空间、时间、属性等信息的对比,大数据挖掘分析。11. 模拟推演类:基于 BIM 的典型应用场景过程模拟、情景再现、预案推演。12. 平台管理类:平台管理如用户认证、资源检索、申请审核等。4.1.2 平台应提供 BIM 及绿色性能相关指标查询、统计、结果输出的功能。【条文说明】平台提供的查询、统计与输出方式应与具体场景相匹配,如房间查询、空间查询、关键字查询、模糊查询、组合条件查询、要素查询、模型查询、模型元素查询、关联信息查询、多维度绿色性能指标统计、查询统计、结果输出等功能。4.1.3 平台应具备信息
22、和数据的自动校核功能。【条文说明】平台应对数据的质量进行保障,可通过数据长度、数据范围、理论依据、数据单位等角度对空间数据、能耗数据、环境参数、设备数据、资产数据、用户数据进行异常筛查、缺漏标记、时间对齐等机器校核与人工校核的方式。4.1.4 平台宜提供多层次多几何效果多场景渲染的 BIM 模型操作功能。【条文说明】平台宜提供 BIM 资源加载、集成展示、图文关联展示、分级缩放、平移、旋转、飞行、定位、批注、剖切、几何量算、体块比对、卷帘比对、多屏比对、透明度设置、模型细度设置等功能;宜具备模型数据加载、可视化渲染、图形变换、场景管理、相位设置、灯光设置、特效处理、交互操作等能力。4.1.5
23、平台应包括支持节能降耗、优化环境、提升人员满意度等工作的相关功能。【条文说明】平台宜通过智能化手段建设供暖、供冷、通风、供水、燃气、照明、电器、电梯、排污、保洁等软硬件,利用支持物联感知数据动态汇聚与运行监控技术,实现对建筑能耗、气象、交通、城市安防和生态环境等指标监测数据的读取与统计、监测指标配置、预警提醒、运行状态监控、监控视频融合展示等功能从而提升绿色建筑运维水平。4.1.6 BIM 模型宜广泛参与运维,提升平台可视化、信息利用及仿真模拟水平。【条文说明】宜利用 BIM 模型做好防灾模拟、计划和演习;根据实际天气情况和环境模拟结果获取能耗、环境和满意度优化策略;利用信息制定设备设施维护计
24、划,并通过可视化手段进行维护;利用空间能力和地图能力进行人和物的适当定位,对人物密集区域和人员流向进行有效把控等。4.1.7 平台宜优化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加载的内容和方式,提升服务速度。【条文说明】平台可使用同步转异步、阻塞转非阻塞、数据冗余、数据拆分、数据合并、压缩、简化业务环节等方法针对不同的场景进行优化。建筑模型宜支持离线浏览。4.2 空间管理4.2.1 可见空间及隐蔽空间应进行可视化管理。【条文说明】实现建筑运维阶段的可视化管理是 BIM 技术的重要特征。可视化管理强调的是 BIM 技术在视觉上逼真的显示功能。对于不同的空间尺寸、空间形状、空间运维状态、合同状态,BIM 可以利用仿真的规
25、格、材质、色彩形象表述,并运用标签的方式加入图形、实例以及文字,尽可能地将模型中集成的信息以直观的可视化手段表达出来,帮助系统的使用者清楚明了地掌握空间运营的关键。4.2.2 空间及其内部设备应具有可视化联系的功能,并支持不同空间内同类设备的横向联系。【条文说明】在 4.1.2 条的基础上,当选择空间(或空间内设备)时,应同时将空间内设备的运行状态实时显示。可以选择及操作不同空间内的同类设备,并呈现其对比信息。目标筛选信息宜支持单独导出。4.2.3 空间应包含用于定性、分类和维护的信息,并具有信息管理的功能。【条文说明】为了实现模型在运维阶段的功能,物业管理模型需要在设计、施工模型的基础上添加
26、运维阶段的空间、设备、日常管理以及应急管理的各种信息。物业空间管理模型需要在物业管理模型的基础上筛选信息,其所应该包含的主要信息有: 建筑名称,建筑数量,建筑总面积,楼层分配,区域划分,区域名称及职能,房间编号( 包括与施工过程对应的编号和供使用者查找房间的编号) ,空间代码( Space Code /Unique Space ID) ,空间类型,空间建筑面积,空间净面积, 区域总建筑面积、区域净面积,空间设备的位置、型号及汇总,空间使用状态, 空间租用者,空间管理者等。不同空间区域的建筑构件,包括门、窗、家具、设施设备和管道需要重新组合分配到不同的管理空间中进行管理。4.2.4 宜具有可变空
27、间管理和空间改造分析的功能。【条文说明】BIM 可视化平台可以实时监控建筑物的运营状态,并结合租户的意见,汇总信息,反映建筑空间的最佳决策。不仅可以帮助决策者决定是否需要翻新改造,还可以帮助决策者高效选择最佳的改造方案。当空间分隔变化时,应支持重新定义空间,并将空间内设备自动纳入新空间进行管理。4.2.5 应具有空间可视化应急管理的功能。【条文说明】在 4.1.6 条的基础上,当在建筑灾害发生时,管理人员需要对建筑空间灾情及时掌控,以便采取灵活的救援活动。BIM 技术可以进行灾害应急事件的管理,包括灾害的预防和警报以及灾害发生后的救援活动。火灾发生前,BIM 可以显示不同空间设备状况以及设置火
28、灾预警状态。火灾发生时,BIM 技术可以三维显示火灾发生的具体空间位置,一方面,便于救援人员选择正确的施救措施; 另一方面,可以为受害人提供及时帮助,发现正确的逃生路线。4.3 能源管理4.3.1 平台应支持浏览和导出建筑基本信息,对建筑能耗数据进行长期监测、分类分项统计和分析等功能。【条文说明】参考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分项能耗数据采集技术导则,建筑基本信息包括建筑名称、建筑地址、建设年代、建筑层数、建筑功能、建筑总面积、空调面积、采暖面积、建筑空调系统形式、建筑采暖系统形式、建筑体型系数、建筑结构形式、建筑外墙材料形式、建筑外墙保温形式、建筑外窗类型、建筑玻璃类型、窗框
29、材料类型、经济指标(电价、水价、气价、热价)、填表日期、能耗监测工程验收日期。如果情况允许,也可采集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分项能耗数据采集技术导则4.2.2 条附加项信息。用电量包括建筑物主要功能区域的照明、插座、空调冷热站、空调末端、电梯、非空调系统水泵与风机及其他特殊设备用电。数据采集频率为每 15 分钟 1次到每 1 小时 1 次之间,数据采集频率可根据具体需要灵活设置。BIM 平台的发展可以使分项计量数据更加细化,改善原分项计量平台数据使用率不高的情况。BIM 平台应沿用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分项能耗数据采集技术导则4.3 节规定,对采集到的设备
30、数据进行分项、分类处理,能耗数据按照该规定上传至公共建筑能耗数据平台。4.3.2 平台应能存储建筑运行过程中所需的数据,并支持使用 BIM 模型及相应软件进行能耗模拟和预测的功能。【条文说明】结合 4.3.1 条要求的建筑基本信息、能耗数据,4.4.1 条要求的室内环境参数以及室外环境参数(包括室外温度、湿度等参数)对建筑负荷、能耗进行模拟预测。模拟方法包括白箱模型、黑箱模型以及灰箱模型。建模过程应尽量避免重复翻模工作。对于设计阶段的能耗模型,数据可采用设计参数;对于有运维阶段的能耗预测,应采用建筑实际运行参数。对于缺失数据,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调研填补、通过数据方法填补或直接剔除。4.3.3
31、平台宜具有利用建筑用能、设备信息和模拟预测形成建筑用能优化报告的功能。【条文说明】可通过图表直观反映和对比各项采集数据和统计数据的数值、趋势和分布情况。也可在 BIM 中对建筑设备运行状态参数直接进行展示,并根据用能水平对设备用能水平进行渲染,在三维图中便可直接观测到不同设备用能水平高低。4.3.4 平台宜具备制定针对可再生能源和碳排放的特殊管理策略的功能。【条文说明】BIM 平台可记录建筑全生命周期信息,应参照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T51366-2019)计算建筑运行、建造及拆除、建材生产及运输阶段碳排放量。4.4 环境管理4.4.1 平台应具有长期监测主要功能空间室内环境的功能,宜具有
32、计算热舒适指标 PMV 及采用颜色区分评价指标等级的功能。【条文说明】 主要功能空间为人员逗留时间超过 2 小时或人员密度大于 0.2 人/m2 的空间。环境监测应包括温度、湿度、PM2.5/PM10 浓度、CO2 浓度,宜包括照度、噪声等。主要功能空间内温湿度宜根据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GB 50785-2012)中 4.2.3 条和表 4.2.4-1 划分热湿环境评价等级,并参照本导则表4.4.1-1 进行评价(短期逗留区域可适当调整)。表 4.4.1-1 PMV 评价指标及显示颜色等级评价指标显示颜色I 级-0.5PMV+0.5绿II 级-1PMV+0.5 或-0.5PMV+1黄
33、III 级PMV-1 或 PMV+1红PM2.5 浓度、PM10 浓度和 CO2 浓度限值参照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 02-2016)中 4.2.9 条划分空气质量等级,并参照表 4.4.1-2 进行异常显示。表 4.4.1-2 空气质量指标异常颜色区分设计黄色(异常)红色(严重异常)PM2.5 浓度(g/m3)75100100PM10 浓度(g/m3)150200200CO2 浓度(mg/m3)1964250025004.4.2 平台应按照相关规定获取室外环境及天气预报数据,并可长期监测太阳辐射、噪声和风速风向。【条文说明】从合法的公开平台(例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气象局) 获取当
34、地逐时室外环境数据及其预报。可设置监测点长期监测太阳辐射强度。在屋顶最高处设置监测点长期监测风速风向。在建筑主要外立面或周边场地内长期监测噪声水平,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中 5.1 条的不同声环境功能区设置限值,当噪声连续 1 分钟超出限值时进行报警。4.4.3 平台可长期监测特殊空间环境参数,并具有异常反馈的功能。【条文说明】应长期监测特殊空间(如水箱、机房、地下车库、厨房、垃圾房及绿化区域等)的环境参数,并基于监测参数进行调控。各特殊空间参考标准、监测参数及应对方式如表 4.4.3 所示。表 4.4.3 特殊空间监测特殊空间参考标准监测参数应对方式二次供水水箱生活饮
35、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pH 6.58.5余氯0.050.5ppm浊度3NTU异常报警机房计算站场地技术条件(GB 2887-89)中的 C 级温湿度、尘埃、照明、噪声等异常调控或报警地下车库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一 氧 化 碳 10mg/m3异常开启排风机及报警厨房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 18483-2001)油烟颗粒物排放监测垃圾房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454-93)臭气浓度10异常报警土壤湿度 农 业 干 旱 等 级 (GB/T 32136-2015)根据土质和植物类型确定土壤湿度干旱浇灌4.4.4 平台应具有对各类环境数据进行预处理
36、的功能。【条文说明】原始数据应进行预处理:(1)匹配(人为设定的)监测点编号;(2)根据校正所得模型修正各设备数据;(3)根据需求设置数据间隔,最大间隔不超过 15min/次,所保存数据应避免由于设备异常产生的漂移值;(4)当数据出现断点时,以空值计入,以确保时间序列规整。4.4.5 平台应具有获取室内人员满意度的功能。【条文说明】通过线上方式获取室内人员满意度数据,例如,通过二维码搜集问卷,通过手机移动端搜集投票、投诉数据,通过末端调控设备搜集调控数据等。各类人员满意度数据应匹配(人为设定的)监测点编号。当区域集中出现不满意反馈时,应当进行人员满意度报警。满意度数据宜尽量与时间数据、环境数据
37、、(BIM)空间数据、用户信息数据匹配,形成多输入变量的满意度样本。4.4.6 平台可利用 BIM 模型及相应软件进行多维度环境模拟,并具有记录模拟结果的功能。【条文说明】在 4.1.6 条的基础上,利用 BIM 模型及模拟软件,进行不同工况下的光环境、自然通风、气流组织、热湿环境模拟。平台记录模拟结果,可向模拟环境较差空间的用户主动推送问卷。记录各工况各空间的模拟数据和实际数据, 进行比较分析。4.5 设施管理4.5.1 平台应具有通过 BIM 构件对设施进行运维阶段管理的功能,并可对前期和报废阶段做记录。【条文说明】设施全生命周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阶段(规划、设计、选型、购置、安装等)
38、,运行维修阶段(使用管理、维修管理和维护管理等)和报废阶段(改造、更新、报废等)。运行维修阶段是“运营”的核心任务,应对其进行管理。前期阶段和报废阶段,可能由不同单位、不同部门进行管理。因此不对这两个阶段作过高要求。在运行维修管理方面,应借助 BIM 模型,通过在 BIM 构件上绑定动、静态信息进行管理。4.5.2 运维管理单位应制定可视化标准作业流程。【条文说明】设施管理分为主动管理和被动管理。主动管理是通过制定标准作业流程(SOP)进行日常巡检、巡更、保洁等工作;被动管理是在接到报修、报警信息后,进行派单、响应及处理。运维管理单位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对设施进行主动管理和被动管理。平台应结合
39、 BIM 模型可视化能力开发 SOP 计划、巡检、巡更、保洁、报修、报警、派单、响应等功能,帮助运维人员通过平台及移动端完成这些运维工作。4.5.3 平台应借助 BIM 构件建立设施台账。【条文说明】平台应借助 BIM 构件进行设施管理,按运营管理的要求接入:空间位置、基本参数,维修、维护和巡检记录等信息。对大部分设施宜接入:供应商,维保单位,使用和维修手册,标识标志,注意事项和备注等信息(低于低值易耗品的非重要设备,可不进行管理)。对于接入自控系统的设施,应记录:运行数据,故障和报警数据等信息。通过建立设施台账结合动态监测技术,帮助运维管理人员进行设施的管理。4.5.4 平台应能实现设施信息
40、的可视化管理。【条文说明】平台应借助 BIM 模型,通过 BIM 构件与各类信息的挂接,实现可视化管理。在可视化管理中,应能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检索、筛选等操作,帮助运维人员快速地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同时,对于这些信息本身也需要具备管理功能,包括:添加、更新、删除等,帮助这些信息保持最新及最准确。4.5.5 平台应能提供统计、分析及报表功能。宜对绿色设施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向建筑使用者宣传绿色设施的相关信息。【条文说明】由于已在平台中建立了设施台账及相应的运维管理功能,那么应提供相应的统计、分析及报告功能,通过提供数据帮助运维人员进行精细化管理。对于绿色、环保、节能等设施,宜单独进行统
41、计和分析,并输出相应的结果对外进行宣传和展示。告诉建筑使用者这些绿色设施所能带来的益处。普及绿色理念, 提高大家的节能、环保意识。4.6 资产管理4.6.1 平台应具备资产管理功能。资产管理功能宜能与其他应用功能对接,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条文说明】其他应用功能包括:采购、合同、仓储、维修维护、财务等功能。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为:采购合同仓储(备品备件)建档(盘点)跟踪(常规巡检,维修、维保记录等)报废(财务资产减值)采购新资产。由于这些工作分别由不同部门进行管理与实施,因此,在其他部门有相关信息化系统的情况下,宜尽可能地实现各个系统之间的对接。便于管理人员了解资产变动情况。管理人员可通过平台借
42、助 BIM 构件,实现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4.6.2 重要资产应赋予标签及编码,并建立全码和简码两套编码体系。【条文说明】 平台可借助 BIM 编码体系(全码)实现对重要资产的管理。由于BIM 编码非常长,例如:加压泵的编码可能是 20.60.40.20.0001。这类长编码不便于物业管理人员记忆与使用。因此,需另外建立简码供工作人员使用。例如, JYB-B1-01。4.7 用户管理4.7.1 用户信息应包括沟通记录、用户分类及标签、重要事项、统计报表等内容。【条文说明】通过账号区分终端用户。用户可随时获取重要信息数据。4.7.2 用户手机移动端应用宜具有运维沟通及信息获取等功能。【条文说明
43、】用户手机移动端具有丰富功能,充分利用建筑软硬件设施,避免线下流程或体验不佳的线上流程。功能包括:空间设置及预订、应急报警及建议、环境数据获取、满意度提交、水质数据获取、能耗数据获取、缴费、资产取环、标签扫描、物业公告、绿色宣传、报修、投诉、物联网设施操作、导航、信息搜索、门禁权限等。并且,应用可结合定位能力和 BIM 模型进行可视化操作。5 软硬件基础5.1 软件架构5.1.1 平台在设计与实施前,应进行信息系统规划。【条文说明】 企业制作的管理平台,通常初次投入成本高,日后使用时也不会轻易且频繁地变换别的平台。因此,在管理平台设计与实施前应进行盘考虑、反复酝酿、慎重研究,然后制定与编写信息
44、系统规划。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包括:企业系统规划法,战略数据规划法,信息分析与集成技术,企业信息特征法,战略目标集转移法,关键成功因素法,应用系统组合法,信息工程法,假设表面化,策略栅格法,信息质量分析法,客户资源生命周期法,价值链分析法,战略系统规划法等。各单位应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系统规划。5.1.2 平台应根据项目特点选择合适的软件架构。【条文说明】 软件架构是一个系统的草图。目前常用的软件架构有:单体架构、分布式架构、SOA 架构、微服务架构和云架构。单体架构,开发和维护比较简单,前期投入成本低,但系统灵活性低,适合功能确定、数据量较小的中小型项目。分布式架构、SOA 架
45、构,开发和维护的难度有所增加,前期投入成本中等, 系统灵活性中等,适合功能较多、数据量较多的大型复杂项目和建筑群项目。微服务架构和云架构,开发和维护的难度大,前期投入成本高,但系统灵活性高,适合需要不断变化或增加新功能的集团型项目。5.1.3 传输层应提供 API 接口池,实现与外部系统的对接。【条文说明】 平台应具备 API 接口池,实现与外部系统的对接。外部系统的传输方式包括:通过传感器对接、通过采集器对接、通过子系统对接、通过数据库对接、通过互联网对接等。平台实施时应评估外部接入数据的数据量,根据服务器硬件能力等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接入。5.1.4 数据层在数据处理能力上,应提供批处理、流
46、处理、内存计算三种计算框架,并宜设置独立的分析应用试验区。【条文说明】 数据应用的不同场景对数据计算能力有着不同要求,例如实时监控,要求支撑秒级的响应能力;而统计分析,则没有严格的响应时间要求。针对数据的不同应用场景,应提供不同的数据处理、计算技术:(1)内存计算。针对事故智能判断、辅助决策等需要快速响应的场景,通过内存计算实现快速的应用结果响应;(2)批处理。针对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空气质量统计等场景,通过批处理实现分析计算,这种方式下的响应速度低于内存计算,但远高于传统关系数据库的计算效率;(3)流处理。针对动态监管、实时流量分析等场景,通过流处理技术实现。宜为数据使用者提供独立的分析应用试验区,在其中部署数据分析建模设计环境、模型算法库、分析工具、可视化工具等多项大数据工具,为其进行分析利用提供 支撑,所有数据处理、挖掘、分析、展现的工作都在该试验区中进行。同时通过 对分析应用试验区数据读写的控制、数据分析过程的监控,保障数据的使用安全。5.1.5 平台应具备统一的用户主页、帐号管理、身份认证和用户授权等基础能力。【条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