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政府发债的可行性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地方政府发债的可行性思考.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我国地方政府发债的可行性思考篇一:我国地方政府发债的可行性思索 内容提要:本文在考察西方国家地方债的特点后,对地方政府债的经济学基础和制度基础进行了探讨,认为地方政府发债的经济学机制是公共品与信息对称,地方政府具有供应公共品的职能以及公共品供应边界的确定原则,并具有信息对称的优势;同时,还认为地方政府发债的制度保障是独立的财政权、分税制和地方政府的约束。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地方政府发债的可行性进行了思索,认为我国目前给予地方政府“发债权”的制度条件暂不成熟,应当是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分税制”的改革以及中心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 关键词:地方债 公共品 分税制 目前,很多学者呼吁给予地方政府发债权,认为
2、这会拉动地方政府的投资需求,有利于中国经济尽快走出通货紧缩的低迷状态。在中国转轨经济背景下,实施地方债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 一、西方国家“地方债”的发行特点 在西方发达国家,地方债又称为市政债券,是各级地方政府为供应地方性公共品而筹措建设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如11010年,美国未偿付的州和地方政府债务为8486亿美元,11015年已经超过了1万亿美元。 (一)地方债的种类。 从担保品来看,西方国家地方债主要分为:一般责任债券。它是由州、县、特区、城市、镇及学院区所发行的、以其无限征税实力和征税权力为保证的债务凭证,其特点是以地方的税收来源作为还款的保障。由于西方国家实行分税制,地方各级政府的
3、征税范围不同,因此,不同级别的地方债的担保实力也不同。收入债券。地方政府发行的、以某一特定的收入来源作为还款来源的债务凭证,主要是为某一项目融资并以项目的收入还款,不受政府税收权力的保证和支持,所以收入债券依靠的基础是项目的盈利实力。有些市政债券的担保具有一般责任债券和收入债券的共同特征,如投保债券、银行担保市政债券、再融资债券等。 (二)西方国家地方债的主要特点。 1.地方债发行的目的。地方债的发行主要是因为:调整地方政府费用支出和税收收入之间的不同步而导致的收入支出短暂性和季节性失衡。这类债券期限短,不会超过一年,到年底就会实现收支平衡。为“地方性公共品”融资;主要用于医院、住宅、教化以及
4、污染限制等公益性事业。这类债券期限比较长。 2.地方债的主要投资者。投资于地方债的主要是一些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见表1和表2),一方面是为了避税,如美国的法律规定,地方债利息收入免缴联邦所得税,同时许多地方债还免缴州和地方所得税;另一方面是合理运用其资金,当贷款需求不足时,它们就购买地方债,当贷款需求旺盛时,金融机构就出售持有的地方债。 3.地方债在整个政府债务中所占的比重较低。尽管地方政府具有发债的权力,地方政府也对某些税种具有征税的权力和偿还债务的实力,但地方政府对发行债务还是比较谨慎,在整个政府的债务中所占的比重较低。(见表3)。 4.对地方债的管理相当严格。在美国
5、,一是通过法律、法规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发行人必需依据其税收和收入实力约束其发债行为,如有些州规定:州信用不能用于私人利益;债券要首先用于改进公益事业的长期项目;大宗证券发行须要投票表决。二是通过市场机制来约束地方债。如通过市政债券的信用评级和法律程序以保证其合法性及其偿还实力,地方政府的信用级别对地方债的发行、筹资成本、债券的流通性,都产生重大影响,投资者也高度关注地方债的发行以及发行人的财务状况,如发行人的支付实力和支付意愿。再如日本,日本政府对地方债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地方债发行时,要先向自治省申报,提出所要发展的建设项目,资金来源和须要发行债券的额度,自治省审查后,将各地的发债安排进
6、行汇总,并同大藏省协商,再由自治省统一下达分地区的发债额度。日本理论界认为,实行审批制度可以达到三个目的:防止地方债的膨胀,确保地方财政的平安运行;防止资金过度向富有地区流淌,确保资金的合理安排;统一协调中心、地方政府和民间资金的关系。 二、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经济学机制:公共品与信息对称 1.地方政府具有供应地方性公共品的职能。地方债主要用于公共品和公益事业的发展与建设。一个国家的政权结构假如是以中心政府为核心的多级政府组成,即“中心地方”政权结构,公共品的供应者也因此存在两个层次:中心政府与地方政府。相应地,就存在中心政府和地方政府如何确定公共品的供应边界问题。假如 不能在中心政府与地方政府
7、之间清晰地确定公共品的供应边界,就会导致中心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竞争关系,其结果是有些公共品供应不足,有些公共品出现重复建设、供过于求,造成社会资源的奢侈和配置效率低下。 从理论上说,公共品的供应边界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公共品”与“私人品”的边界,在社会总产品中,确定“公共品”与“私人品”的边界就是确定政府与企业职能的分工界限,也是社会产品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属性的边界。“公共品”供应边界的其次个层次是如何在中心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界定公共品的供应边界,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上看,其确定原则是“公共品”的受益范围,“公共品”由哪一级地区居民享用,就由哪一级政府负责供应,遵循“谁受益,
8、谁投资”的原则。因为居民对“公共品”的享用,要受到地理和行政区域的限制。依据受益范围原则,“公共品”可以分为“全国性公共品”和“地方性公共品”。“全国性公共品”具有下列特点:由中心政府供应;受益范围在整个国家的行政区域内;受益范围在整个国家的行政区域内分布比较匀称。“地方性公共产品”的特征主要有:由各级地方政府供应,满意某一特定区域范围内的居民的公共消费需求;受益范围基本上被限定在某一个区域之内,并且这种受益在本区域内分布相当匀称;受益者主要是本地区内的居民。 此外,“地方性公共品”还存在“纯”与“准”之分,推断地方性公共品“纯”与“准”,关键是看这种“地方性公共品”的消费是否会因居民人数的增
9、加而产生拥挤。如气象预报,每位居民通过电视、电台和报纸等新闻媒体从当地气象预报中所获得的利益并不会因为其他地区居民的大量迁入而相应地削减或受损,因此,气象预报是一种较为典型的“纯公共产品”。而地方性公安系统则不同,如很多外地居民迁入本地,会带来诸多治安问题,造成警力分散,于是,原有公安系统对当地原有居民所产生的利益便会削减。排水系统和公立学校也是如此。 关于“公共品”的受益范围,还要留意的是“纯公共品”未必就是全国性的,“准公共品”也未必肯定是地方性的。如路灯,它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典型的“纯公共品”,但是,路灯的受益范围却很小,甚至局限在一个街区。由此可见,即使对于“纯公共品”
10、来说,也有着全国性与地方性之分,也具有肯定的层次性。 2.地方政府在供应“地方性公共品”上具有信息对称的优势。与中心政府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来供应“地方性公共品”相比,地方政府对“地方性公共品”的需求了解和信息驾驭上具有比较优势,这样,不会造成“地方性公共品”要么供应不足,要么供过于求,实现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这也使地方政府债券的还款来源得到了保障。假如供应“公共品”的责任完全由中心政府独立担当,则会导致各地区居民对“公共品”的不同偏好被忽视。中心政府往往根据统一的标准向每个地区的居民等量地供应“公共品”,但是,有些地区的居民会偏好数量较多的某些“公共品”并乐意为之支付
11、更高的税收,而另外一些地区的居民则偏好较少的某些“公共品”,中心政府的统一标准就可能使这两类地区的居民都无法得到自己最满足的“公共品”数量,从而带来效率的损失。中心政府的这种缺陷,可以由地方政府来弥补,由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来供应“地方性公共品”,就能提高经济效率。篇二:我国地方政府发债的可行性思索 我国地方政府发债的可行性思索 内容提要:本文在考察西方国家地方债的特点后,对地方政府债的经济学基础和制度基础进行了探讨,认为地方政府发债的经济学机制是公共品与信息对称,地方政府具有供应公共品的职能以及公共品供应边界的确定原则,并具有信息对称的优势;同时,还认为地方政府发债的制度保障是独立的财政权、分
12、税制和地方政府的约束。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地方政府发债的可行性进行了思索,认为我国目前给予地方政府“发债权”的制度条件暂不成熟,应当是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分税制”的改革以及中心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 关键词:地方债 公共品 分税制 目前,很多学者呼吁给予地方政府发债权,认为这会拉动地方政府的投资需求,有利于中国经济尽快走出通货紧缩的低迷状态。在中国转轨经济背景下,实施地方债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 一、西方国家“地方债”的发行特点 在西方发达国家,地方债又称为市政债券,是各级地方政府为供应地方性公共品而筹措建设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如11010年,美国未偿付的州和地方政府债务为8486亿美元,11015年
13、已经超过了1万亿美元。 (一)地方债的种类。 从担保品来看,西方国家地方债主要分为:一般责任债券。它是由州、县、特区、城市、镇及学院区所发行的、以其无限征税实力和征税权力为保证的债务凭证,其特点是以地方的税收来源作为还款的保障。由于西方国家实行分税制,地方各级政府的征税范围不同,因此,不同级别的地方债的担保实力也不同。收入债券。地方政府发行的、以某一特定的收入来源作为还款来源的债务凭证,主要是为某一项目融资并以项目的收入还款,不受政府税收权力的保证和支持,所以收入债券依靠的基础是项目的盈利实力。有些市政债券的担保具有一般责任债券和收入债券的共同特征,如投保债券、银行担保市政债券、再融资债券等。
14、 (二)西方国家地方债的主要特点。 1.地方债发行的目的。地方债的发行主要是因为:调整地方政府费用支出和税收收入之间的不同步而导致的收入支出短暂性和季节性失衡。这类债券期限短,不会超过一年,到年底就会实现收支平衡。为“地方性公共品”融资;主要用于医院、住宅、教化以及污 染限制等公益性事业。这类债券期限比较长。 2.地方债的主要投资者。投资于地方债的主要是一些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见表1和表2),一方面是为了避税,如美国的法律规定,地方债利息收入免缴联邦所得税,同时许多地方债还免缴州和地方所得税;另一方面是合理运用其资金,当贷款需求不足时,它们就购买地方债,当贷款需求旺盛时,
15、金融机构就出售持有的地方债。 3.地方债在整个政府债务中所占的比重较低。尽管地方政府具有发债的权力,地方政府也对某些税种具有征税的权力和偿还债务的实力,但地方政府对发行债务还是比较谨慎,在整个政府的债务中所占的比重较低。(见表3)。 4.对地方债的管理相当严格。在美国,一是通过法律、法规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发行人必需依据其税收和收入实力约束其发债行为,如有些州规定:州信用不能用于私人利益;债券要首先用于改进公益事业的长期项目;大宗证券发行须要投票表决。二是通过市场机制来约束地方债。如通过市政债券的信用评级和法律程序以保证其合法性及其偿还实力,地方政府的信用级别对地方债的发行、筹资成本、债券的
16、流通性,都产生重大影响,投资者也高度关注地方债的发行以及发行人的财务状况,如发行人的支付实力和支付意愿。再如日本,日本政府对地方债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地方债发行时,要先向自治省申报,提出所要发展的建设项目,资金来源和须要发行债券的额度,自治省审查后,将各地的发债安排进行汇总,并同大藏省协商,再由自治省统一下达分地区的发债额度。日本理论界认为,实行审批制度可以达到三个目的:防止地方债的膨胀,确保地方财政的平安运行;防止资金过度向富有地区流淌,确保资金的合理安排;统一协调中心、地方政府和民间资金的关系。 二、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经济学机制:公共品与信息对称 1.地方政府具有供应地方性公共品的职能。地
17、方债主要用于公共品和公益事业的发展与建设。一个国家的政权结构假如是以中心政府为核心的多级政府组成,即“中心地方”政权结构,公共品的供应者也因此存在两个层次:中心政府与地方政府。相应地,就存在中心政府和地方政府如何确定公共品的供应边界问题。假如不能在中心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清晰地确定公共品的供应边界,就会导致中心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竞争关系,其结果是有些公共品供应不足,有些公共品出现重复建设、供过于求,造成社会资源的奢侈和配置效率低下。 从理论上说,公共品的供应边界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公共品”与“私人品”的边界,在社会总产品中,确定“公共品”与“私人品”的边界就是确定政府与企业职能的分工界限,
18、也是社会产品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属性的边界。“公共品”供应边界的其次个层次是如何在中心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界定公共品的供应边界,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上看,其确定原则是“公共品”的受益范围,“公共品”由哪一级地区居民享用,就 由哪一级政府负责供应,遵循“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因为居民对“公共品”的享用,要受到地理和行政区域的限制。依据受益范围原则,“公共品”可以分为“全国性公共品”和“地方性公共品”。“全国性公共品”具有下列特点:由中心政府供应;受益范围在整个国家的行政区域内;受益范围在整个国家的行政区域内分布比较匀称。“地方性公共产品”的特征主要有:由各级地方政府供应,满意某一特定区
19、域范围内的居民的公共消费需求;受益范围基本上被限定在某一个区域之内,并且这种受益在本区域内分布相当匀称;受益者主要是本地区内的居民。 此外,“地方性公共品”还存在“纯”与“准”之分,推断地方性公共品“纯”与“准”,关键是看这种“地方性公共品”的消费是否会因居民人数的增加而产生拥挤。如气象预报,每位居民通过电视、电台和报纸等新闻媒体从当地气象预报中所获得的利益并不会因为其他地区居民的大量迁入而相应地削减或受损,因此,气象预报是一种较为典型的“纯公共产品”。而地方性公安系统则不同,如很多外地居民迁入本地,会带来诸多治安问题,造成警力分散,于是,原有公安系统对当地原有居民所产生的利益便会削减。排水系
20、统和公立学校也是如此。 关于“公共品”的受益范围,还要留意的是“纯公共品”未必就是全国性的,“准公共品”也未必肯定是地方性的。如路灯,它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典型的“纯公共品”,但是,路灯的受益范围却很小,甚至局限在一个街区。由此可见,即使对于“纯公共品”来说,也有着全国性与地方性之分,也具有肯定的层次性。 2.地方政府在供应“地方性公共品”上具有信息对称的优势。与中心政府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来供应“地方性公共品”相比,地方政府对“地方性公共品”的需求了解和信息驾驭上具有比较优势,这样,不会造成“地方性公共品”要么供应不足,要么供过于求,实现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
21、率,这也使地方政府债券的还款来源得到了保障。假如供应“公共品”的责任完全由中心政府独立担当,则会导致各地区居民对“公共品”的不同偏好被忽视。中心政府往往根据统一的标准向每个地区的居民等量地供应“公共品”,但是,有些地区的居民会偏好数量较多的某些“公共品”并乐意为之支付更高的税收,而另外一些地区的居民则偏好较少的某些“公共品”,中心政府的统一标准就可能使这两类地区的居民都无法得到自己最满足的“公共品”数量,从而带来效率的损失。中心政府的这种缺陷,可以由地方政府来弥补,由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来供应“地方性公共品”,就能提高经济效率。 我国地方政府发债的可行性思索(2) “地方性公共品”分为“纯地方性
22、公共品”和“准地方性公共品”,相对应的是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也分为“一般责任债券”和“收入债券”。“纯地方性公共品”项目不以收回项目本身的投资为目标,事实上也很难收回。所以地方政府以常常性财政收入作担保发行“一般责任债券”为“纯地方性公共品”融资。“准地方性公共品”项目建成后,可以取得肯定 的收益,在肯定时期内,可以通过项目本身的收益进行还本付息,地方政府可以发行“收入债券”为“准地方性公共品”项目融资。 三、地方政府发债的制度保障:独立的财政权、分税制与地方政府的约束 一般责任债券的发行是以政府的征税权为担保的,将来偿债资金来源于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收入债券虽然以债券融资项目的将来收入偿还债券
23、的本息,但一旦项目失败或者是因经济周期的改变导致项目收入的下降而不足以偿还收入债券的本息,这时候,还得地方政府用税收的收入来偿还地方政府发行的收入债券本息。因此,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基础性制度支配是给予地方政府独立的财政权和实行分税制。在西方国家,一般通过有关法律明确规定中心地方政府的关系以及事权的划分,地方政府具有比较高的自治权和决策权,地方政府能够独立地编制本级政府的财政收支表,由同级的议会批准执行。为了使地方政府的收入有固定的保证,在社会资源的吸取上实行分税制,对属于地方政府的税种,地方政府具有主导权,不但具有该税种的征收权,还具有确定该税种的税基和税率的权力。分税制,使地方政府具有独立的
24、财权,收入来源就有了法定保障,同时也为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供应了制度上的保障。 分税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形式。根据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基本要求,地方各级预算常常性收入由本级税收、本级服务性收费和中心的转移性支付组成,当以上收入不能满意地方财政的须要时,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为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品”筹集资金。可见,举债权是分税制下给予各级地方政府应有的财权之一。因此,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权利是以地方政府的独立财权和分税制为基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权利是一种附加权,是附加于财权和税权的发债权。 在西方,地方政府在行使事权上不是无限的,还受到地方议会的制约,地方议会的
25、存在和对地方政府的监督与制约,强化了对地方政府的约束,制约了地方政府对发债权的滥用,防止地方政府出现债务危机并提高地方政府对债务资金的运用效率,使地方债务资金能够真正地用于“地方性公共品”的供应上,避开债务资金被挪用。 四、目前我国实施地方债的制度条件暂不成熟 1.中心政府地方政府事权划分模糊,公共品的供应边界有待明确。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中心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关系的改革是遵循“放权”的思路。随着安排制度的改革,中心政府的财力和限制的资源占GDP的比重越来越低,中心政府担当的公共事务却随着改革开放日趋繁重,为减轻中心财政压力,中心政府起先把一些职能交给地方政府,把有关地方事务的决策权下放给地方政
26、府。在这个过程中,表面上看各级政府的职能和支出责任好像很明确,但在实践中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还没有制定出一个明确的哪级政府负责哪些事物的法律和法规。这种现实导致了政府间行政职能的交叉,中心政府地方政府的事权和支出分 工模糊,并进一步导致支出决策在有些时候更多地是从政治上动身,而不是考虑如何提高政府供应“公共品”的效率。 中心政府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没有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规范,就会使地方债的运用方向模糊,给予地方政府“发债权”就会导致地方政府滥用“发债权”,同时又没有原则和规范去约束政府行为,从而会助长地方政府的债务膨胀。 2.“分税制”的改革不彻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税制的重大改变是在11014
27、年推行“分税制”。“分税制”的出台并非是建立在中心政府与地方政府职能改革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当时中心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相当低、中心财政收支困难的状况下,中心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而实施的。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出台的“分税制”自然也不会非常彻底。11014年的改革中,几乎没有增加中心以下各级政府财政自主权的措施,新的预算法的确在财政支出构成上,给了地方政府一些自由处置权,但中心政府对财政收入施加了限制,如“分税制”中虽然明确地划分了中心税与地方税,也给予地方政府对地方税的征收权,但地方税的税基和税率的确定权却在中心,地方政府只能依据中心政府确定的地方税税率进行征收,没有任何依据本地的实际状况
28、对地方税税率进行调整的弹性与余地。“分税制”改革的不彻底,会影响地方政府的常常性收入,这对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担保带来了不确定性和可变性,尤其是以地方政府税收来源为保障的“一般责任债券”。 3.地方政府存在“软约束”,给予地方政府“发债权”可能被滥用。在西方,一级政府有一级议会,地方议会对地方政府形成了强有力的约束,地方政府关于地方事务的决策要经过议会的批准才能实施,这就能保证地方政府的决策和行动能满意本地居民的偏好。在我国,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履行监督地方政府的职能,但在实践中,该职能的发挥受到限制。由于我国信用评价体系还很不完善,很多地方性会计师事务所、项目评估所、媒体等中介机构与地方政府有着千
29、丝万缕的联系,地方人大代表与居民获得信息的实力受到限制,地方政府与地方人大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地方政府在信息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限制了地方人大代表和居民对地方政府的监督与制约。 由于我国的户籍管理相当严格,居民没有自由迁徙的权利,假如居民不能用手投票,也不能“用脚投票”,那么不管地方政府行为是否符合居民的偏好,居民只能忍着,不能迁入其他地方定居。因此,难以保证地方债运用方向的合理和高效率。 五、现阶段给予地方政府“发债权”的弊端 1.给予地方政府“发债权”会强化“弱中心政府强地方政府”格局。目前,在“中心政府地方政府”的财力安排中,中心财政吸取实力在下降,对社会资源的限制力在弱化 篇三:地方发债
30、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地方债发行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相识 地方政府债务是指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担当的债务,它与中心政府债务相对应,在地方政府常常性财政收支不足的状况下,为满意地方经济与发展的须要,依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资金短缺程度,在担当还本付息责任的基础上,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向社会发行的债务。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东北地区和其他一些省份曾经发行过地方政府债券,11014年的预算法第28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根据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除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因此,地方政府是不能作为发债主体发行公债的,但事实上很多地方政府也都变相一各种名义突
31、破预算法的限制,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据央行2022年调研结果显示,截止2022年5月末,全国共有投融资平台3800多家,总资产近9万亿元,负债升至5.26万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约为60%。其中,许多地方融资平台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这5.6万亿元的负债相当于2022年全国GDP的15.7%,相当于2022年全国财政收入的76.8%,地方本级财政收入的161.35%。如此巨额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禁引起我们的思索,地方政府发债是否会引起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地方政府举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哪? 我国应当允许发行地方债,而且现阶段就可以推出,理由至少有如下方面: 第一,是地方政府行使政府职能的须要。 每个国家
32、的政府都是分级的,像我国,在中心的领导下,有省、市、县(区)、镇,在分级政府体系下,各级政府行使的职能有其侧重方面。在政府的职能有资源配置、收入安排、经济稳定增长,中心政府应当担当的职能是全国的收入安排、经济稳定增长和资源配置,而地方政府应当担当的职能是负责地方的资源配置。依据这一职能分工,地方政府应当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自己选择收支项目和数量,这样将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我们知道,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税收,地方政府也是,而且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主要来源于分税制下中心和地方共享中属于地方的那25%。所以,地方政府在利用这有限的资金进行公共建设如交通、通信、住宅、教化、环保和消防等时很简单造成财政
33、赤字,那么,发行地方债就是一个合理的筹集资金的途径。 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由于地方政府目前还不能自己发债,而支出过多的状况在有些地方又客观存在,于是只能用其他方法来解决,这些方法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一个影响是加重了中心财政的债务负担。国债数量的增加,一方面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与中心财政支援地方财政有关。比如,近年来在财政部向商业银行增发的长期国债中,有一部分就是由中心政府代地方政府举借的。同时,中心财政每年补助地方的支出,占中心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也不小。另一个影响是不利于地方财政进行规范的筹资。由于有些地方财政存在隐性赤字,而又没有正常的举债渠道,于是只得借助于“制度外收
34、入”,增加不合理的收费。因此,依据地方政府的职能,进行规范筹资,应当干脆发行地方债。 其次,我国中心财政和地方财政实行的“分税制”,是发行地方债的体制依据。 分税制是依据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按税种进行财政划分。应当说,完善的分 税制有利于规范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安排关系,消退政府之间财力安排的随意性。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行使职能的范围是明确的,地方政府的税收也是明确的,它与中心政府的利益划分也是确定的,因此,地方政府作为发行债券的主体地位是可以成立的。 第三,现行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是发行地方债的机制保障。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的框架已经建立。市场经济是资源的有效集合,金融市场是它的一个重
35、要的方面。20世纪90年来以来,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快速并且取得极大进步。在金融市场中,债券市场又是一个不行缺少的部分。而我国现行的债券市场就品种而言,有国债、金融债和企业债,缺少的就是地方债。它对我国债券市场的品种来说将会是一个创新。 综上所述,我国发行地方债的时机已经成熟。 进一步来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发行地方债券可以刺激金融市场,推动金融市场改革和发展,而且,地方债券的推出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能在很大程度上扩大内需、促进消费,调动地方政府的主动性。 或许会有人说地方政府缺少资金也可以实行中心代发地方债的方法来给地方政府筹集资金。2022年下半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给中心和地方财政带来巨大压
36、力,而其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负面影响也逐步显现。2022年11月,为了协作国务院的经济刺激安排,各地纷纷跟进,但各地财政收支冲突加剧,地方发债在技术和机制上又不成熟,中心代地方发债几乎成为帮地方为弥补财政减收增支形成缺口的唯一选择。做法是地方债由财政部代理发行,支付发行费也有财政部代办;地方政府担当还本付息责任,按期缴送至财政部的专户,然后由财政部代为归还。未刚好向财政部上交本息、发行费等资金的,在年度结算时,财政部与地方财政结算时如数扣缴,并处以罚息。个人认为,中心代地方政府发债与地方自行发债的实质偿债主体都是地方政府,而且,中心与地方政府在代发的过程中操作困难,须要增加工作人员,造成政府成本增
37、加。而且中心代地方发行简单限制地方的自主性和敏捷性。 不过,地方政府债券除了涉及地方财政收支外还涉及许多方面,比如宏观经济、资本市场等,一有疏漏就有可能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要使地方债的发行规范,不仅要对预算法进行修改,取得法律支持,还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如何有效限制地方债发行规模。在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建设资金不足的状况下,允许发行地方债肯内定会导致各地政府一哄而上,假如发债规模一旦失控造成的后果将会不可思议,尤其是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所以要通过制度规定地方政府发债的规模。 二是如何保证地方债券筹集的资金有效运用。地方债券资金是否有效运用关系着预算目标能否实现和债务的风险问题。要加强政
38、府财政收支公开状况的监督和资金运用的审计,建立科学的支出决策程序和绩效管理制度。 三是如何加强地方债券的法治监督和透亮度。地方政府要提高政府财政状况的透亮度,定期公布收支状况以及资金用途,尤其是负债信息。人民代表大会要加强地方财政预算和收支的审计和监督,确保资金的有效运用。 虽然发行地方债也是有风险的,但只要通过加强对地方债资金运用的监督、确保地方政府切实履行责任、将地方发债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科学的预警体系等措施来限制和消化地方发债的风险,通过发行地方债不但可以对金融市场进行创新和改革,还可以刺激宏观经济,不管怎么说,不论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体 制方面还是市场方面来说,发行地方债的利肯定大于弊,我国地方债的发行都是可行的,必要的。第21页 共21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