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docx(5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本文关键词:复习资料,德育,自考,原理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本文简介:【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探讨对象和任务德育学科性质德育原理是探讨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化科学。一、探讨对象一般问题德育一般问题是德育原理的探讨对象。德育科学产生和发端于德育问题。p3考点提示特别问题、普遍问题、现象2、德育原理的探讨任务(一)探讨任务p3根本任务揭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本文内容:【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探讨对象和任务德育学科性质德育原理是探讨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化科学。一、探讨对象一般问题德育一
2、般问题是德育原理的探讨对象。德育科学产生和发端于德育问题。p3考点提示特别问题、普遍问题、现象2、德育原理的探讨任务(一)探讨任务p3根本任务揭示德育规律最终目的指导实践、解决德育问题(二)德育原理与德育一般规律1.德育规律的特点客观性、内在性、必定性、稳定性2.德育科学规律与德育客观规律被揭示出的客观规律是科学规律第2节德育原理的发展历史1、形成发展历史过程1.萌芽阶段论语、志向国高校三纲领、八条目2.独立科学阶段1632大教学论洛克教化漫画、绅士教化思想德育原理在20世纪初从教化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3.真正科学阶段标记马克思德育原理的产生2、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实践(1)马卡连柯教化诗
3、、论共产主义教化等思想1.敬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2.集体教化思想(核心)前景教化原则、平行教化原则3.劳动教化和纪律教化思想(二)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一一百零一零一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最高目标道德信念方法自我教化三、20世纪西方的道德教化思想(一)杜德海姆道德教化论道德内化价值观规范行为习惯道德过程他律到自律(二)杜威教化中的道德原理1.道德价值”好用主义“标准2.道德教化目的促进儿童生长3.内容道德推断、道德选择实力、宗教4.方法三位一体(学校生活、教材、教法)(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主要探讨仿照学习、抗拒诱惑、言行一样主要方法试验法1.社会学习和榜样影响道德推断2.榜样起到“替代强化
4、”作用3.成人和同伴对儿童有重要影响(四)柯尔伯格1.认知发展阶段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2.学校德育目的道德推断实力培育方法道德两难法第三节德育原理的探讨方法一、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坚持历史唯物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二、原则客观性、全面系统性、理论联系实际三、详细探讨方法视察、调查、阅历总结、试验、历史法、比较法其次章德育的概念学问体系德育定义品德定义品德的结构和要素本章出题趋势题型选择、简答分值分布3-7分重要程度第一节德育的定义一、语源和词义道处理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规律的综合)德合乎道的思想和行为二、德育定义结构条件人教学内容目标简要定义德育是培
5、育人的品德的活动。p22(一)实质是育德1.品德小德(道德品质)、大德(政治品质)狭义(道德品质)和广义(思想品质、政治品质、法纪品质、道德品质)2.本质培育人的品德3.德育的主要冲突教化要求与受教化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冲突(二)德育是施教传道与受教修德的统一德育恒久是施教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者修德的统一活动、冲突运动。道德行(三)德育共性和特性的统一1.共性培育人的品德2.特性社会差异(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内容对象方法形式(四)学校德育的定义p26学校德育是教化者依据肯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化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须要,教化者和受教化者通过有目的、有安排、有组织的传、修肯定的社会或阶级的思
6、想道德,形成受教化者品德的活动。学校德育的特征1.教化者和受教化者2.过程的组织性3.内容系统性稳定性4.方法的合理科学三、德智体美的关系1.区分本质不同2.联系统一于人的培育中德智体美相互渗透(内容渗透)德智体美相互制约和促进(相互作用)其次节品德的定义一、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及其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规范是调整人、自然、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社会规范的详细形式哲学政治思想法权思想道德宗教二、品德的定义品德是个人根据肯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以及宗教戒律行动时变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1.个体现象、社会意识和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2.品德表现内在思想情感和外在行为统一3.品德
7、发展依次道德品质法纪品质政治品质世界观三、品德与社会意识、社会规范的关系联系意识、规范是个人品德前提和基础区分意识规范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第三节品德的结构和要素(一)品德的“三维结构”品德内容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德形式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品德实力相识实力、实践实力和修养实力(二)层次结构品德内部动机、品德外部行为(内外式层次结构)第三章现代德育和我国德育现代化学问框架德育发展历史现代德育我国德育特点我国古代德育的传统批判和继承本章出题趋势题型选择、简答分值分布1-7分重要程度第一节德育的产生和历史发展一、德育产生德育起源于社会生活的须要、归根究竟起源于生产劳动原始德育的特点原始融合性
8、、简洁化、没有阶级性二、学校德育产生和古代学校德育学校德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古代学校德育包含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特点1.学校化组织2.阶级性和等级性3.内容丰富,基本目标是“名人伦”三、现代德育资本主义德育、社会主义德育现代德育存在的基础机器化的工业大生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社会原始形态德育古代学校德育现代德育其次节现代德育的基本特点一、德育目标的全面发展性发展性德育二、功能的全面性三、结构多样综合和开放四、内容方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五、德育社会地位的主体独立性六、本性和存在形式的变革性第三节我国德育的性质和特点一、性质社会主义初级性二、特点社会主义方向科学民主性变革性开放性统一多样和层
9、次性全面发展和兼容性第四节我国古代德育的批判和继承一、动身点和原则1.动身点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德育体系2.批判继承的标准和原则科学性和民主性二、批判继承主要内容德育思想和传统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和为贵、责任思想民本思想和刚健有为思想全民性、利民性思想科学性的概念、原则和方法三、我国新时期德育批判继承中的借鉴与创新方法继承、变革、借鉴、创新意义保持优良传统、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德育第四章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关系学问提要品德发展的涵义和基本条件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内因及量变质变的关系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年龄阶段特征规律本章出题趋势题型选择、简答分值分布3-7分重要程度第一节品德发展的含义和基本条件一、品
10、德发展的含义品德发展是指个体随着生活年龄的推移,其品德遵循着肯定规律而发生和改变的过程。本质简洁到困难、量变到质变、旧质到新质广义诞生到苍老狭义诞生到成熟品德发展是品德内容、形式和实力的统一。二、品德发展的基本条件影响因素和条件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实践因素(一)生物因素最重要最关键因素遗传素养和生理成熟1.生物因素是生物前提2.生理成熟制过程和阶段3.差异性气质、智力和性别4.生物因素不能确定人的发展(二)社会因素环境和教化1.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社会生活条件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生物因素从可能性到现实性影响方向、水平、速度和差异2.生产方式根本性影响(制约)生产力、生产关系3.社会精神文化
11、重要干脆作用水平和内容/评价原则/速度/传媒作用4.社区生活环境(家庭环境、邻里社区)5.学校起到主导作用如何理解学校在品德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第一,特地的社会组织机构,特别的生活条件和形式。其次,学校德育是一种特别的交往活动。第三,有特地培训的老师第四,现代学校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形式。环境、活动、教化者、地位大环境社会生活条件、生产方式、社会精神文化小环境家庭、邻里、社区、学校三、实践活动确定人的品德发展社会实践是干脆现实的基础人的社会实践确定人的品德发展其次节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内因及量变质变的关系一、品德发展的内因内因或内部冲突是品德发展的动力。品德发展的动力人在主动活动中引起的品德发展须要与现
12、实品德水平的冲突二、德育与内部冲突的关系内因是依据和动力,环境教化是条件。人的品德发展是由适合人的品德发展的教化条件和德育条件确定的。德育与品德发展的辩证关系p69德育主导品德发展德育要遵循品德发展规律三、德育和品德发展的量变与质变关系(一)领悟和驾驭是德育与品德发展的中间环节(二)从领悟驾驭到品德发展是比较明显的质变过程p73第三节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一、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一)依次和阶段性品德内容、志向、道德品质、评价标准(他律到自律)(二)稳定和可变性(突变和渐变)(三)不均衡和差异性关键期/内容的差异/个体间差异二、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年龄特征规律第四节德育和儿童品德发展年龄阶
13、段一、儿童年龄特征年龄特征在肯定的社会和教化条件下,儿童身心发展各个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六个时期乳、婴、幼、童、少、青二、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1.乳儿期适应性2.婴儿期两义性(品德起先发生)3.幼儿期从他和情景性4.童年期协调性(好孩子)5.少年期动荡性(两极分化)6.青年初期成熟性(自律)品德发展“关键期”和成熟期4个关键期第五章德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本章出题趋势题型简答、选择分值分布2-7分重要程度学问提要德育和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关系德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德育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德育的相对独立和继承性第1节德育和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关系第2节一、社会生产
14、、科学技术、商品经济对德育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制约德育目标制约德育内容更新和扩展德育形式规模和结构(经费、物质条件、人口、时间)德育方法二、德育对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影响(一)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精神力气转化为物质力气(二)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三、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管理的影响作用(五)环境和人类平安(六)生产出新的思想道德其次节德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的制约作用制约德育的阶级性质制约德育的支配权利(政策、经济、文化)制约德育的目标制约德育的内容(内容的选择性)制约德育方法的性质和特点二、德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一)培育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要求的人的品德(二)培育社
15、会政治领导人才(三)传播社会制度观念和制造社会舆论第三节德育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一、社会意识对德育的制约和影响(一)哲学制约根本观点和方法(二)政治思想制约目标和实施内容(三)社会意识制约德育内容(最干脆)(四)社会意识关系制约实施的精神文化环境二、德育对社会意识的制约影响作用(一)传递社会意识(首要作用)(二)优化和升华社会意识(三)创建和发展社会意识第四节德育的相对独立和继承性了解第六章德育的目标和德育内容本章出题趋势题型简答、选择分值分布3-8分重要程度第一节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一、德育目标概述(一)概念受教化者品德发展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预期结果的标准作用指导、选择、协调、激励(二)形式主观
16、性、内容客观性、实践性(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二、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一)依据社会须要社会生活和实践一般要求生产力和政治制度特定内容和阶级性质经济、社会结构和教化制度详细目标精神文化重要影响(二)依据对象的须要和可能身心发展规律、特点、水平和须要品德发展年龄特征是详细依据(三)依据教化目的及理论三、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一)目标演化1952年(二)新时期中小学一般目标及其组成部分1.道德法纪和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2.为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打基础。3.为科学人生观世界观奠基。4.初步品德相识、实践和修养实力。5.健康品德心理品质。(三)新时期目标的详细规定性两个大纲和时间11013、1101
17、5其次节德育内容一、德育内容的定义形成品德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二、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一)根本制约因素社会生活条件教化目的和德育目标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对象品德发展的须要和可能(二)学校德育内容的干脆制约因素教化目的和德育目标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当前形势任务和学生品德实际三、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爱国主义教化志向教化集体主义教化劳动教化自觉纪律教化民主和法制教化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道德教化从德育的内容结构去理解和相识第三节基本内容的支配一、中小学德育基本内容支配的原则实现学校教化目的和德育目标道德教化为主、各项内容全面支配系统连贯性二、序列化支配(一)必要性(二)可
18、能性(三)基本内容序列化支配模式结构迁移说阶段连续说直线式螺旋循环说我国的主要模式3、阶段德育的重点第七章德育过程本章出题趋势题型简答、论述、选择分值分布4-12分重要程度学问提要第一节德育过程概述其次节德育过程的结构与冲突第三节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第一节德育过程概述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在教化者施教传道和受教化者受教修道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中,将肯定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受教者个体品德的过程。二、学校德育过程的概念学校德育过程是在老师施教传道和学生受教修道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中,将肯定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品德的过程其次节德育过程的结构与冲突一、德育过程的结构四个要素教化者、受教化
19、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教化者主导作用受教化者对象、主体德育内容、方法手段和中介物德育方法教化者和受教化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相互统一的冲突统一体119二、德育过程的冲突主要关系教化者施教传道和受教化者受教修德的关系施教传道传道、调控、解惑受教修德受道、调控、修养主要冲突德育要求与学生现有水平的冲突实质社会性冲突冲突的主要方面教化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冲突的次要方面受教化者已有品德水平德育过程的特别本质p123思想道德个体化、特性化和受教化者个体品德社会化第三节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一、品德形成的阶段知、情、意、行品德相识确定人对事物看法的主观看法和行为准则的内在缘由品德情感高级情感(情操)品
20、德意志实行确定和执行行动两个阶段特征自觉性、坚决性、坚决性、限制力品德行为自动化的品德行为就是品德行为习惯,它是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记。品德行为特征自觉相识和自由选择品德形式四要素的关系1.一般依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2.内部联系激发品德发展动机是德育过程的真正起先和起点二、品德是在教化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基础遗传论、环境论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活动交往中表现并受到检验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交往是一种教化性的交往活动3、学生品德是在内部冲突斗争中形成的动力第八章德育原则本章出题趋势题型材料案例、论述、简答、选择分值分布5-18分重要程度第一节德育原则概述一、德育原
21、则概念德育原则是依据德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二、德育原则和规律、科学规律的联系区分规律科学规律原则科学规律确定原则,原则间接反映规律其次节德育基本原则一、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一)含义(二)提出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要求(三)贯彻要求实践指导意义1.坚持正确指导思想2.同志向和最高志向结合3.学习与志向联系起来二、知行统一原则(一)含义(二)依据提出理论是指导、实践是基础(三)贯彻要求1.联系实际、讲清理论中心环节是搞好显性的德育课程性质的教学2.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3.教化学生言行一样、知行统一三、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一)含义(二)提出依
22、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德育的根本目标(三)贯彻要求1.正面说理、说通引导、启发自觉。2.树立典型3.表扬为主、指责为辅4.建立必要规章制度四、发扬主动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一)含义(二)提出依据冲突在肯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三)贯彻要求1.一分为二看学生2.引导学生发扬有点、克服缺点3.化消极因素为主动因素五、敬重酷爱和严格要求结合(一)含义(二)提出依据要敬重人的主体性和人格尊严敬重热要与严格要求是辩证统一(三)贯彻要求1.敬重信任学生2.对学生行为进行监督3.对学生严格要求六、集体教化与个别教化相结合(一)含义(二)提出依据集体是德育的主体个体有差异,因材施教(三)贯彻要求1.培育和形成良好的学
23、生集体2.发挥集体的教化作用3.加强个别教化七、因材施教原则(一)含义(二)提出依据学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个别差异(三)贯彻要求1.针对身心发展、品德发展的年龄特点2.从学生思想特点动身3.学生特性特点4.客观全面深化的了解学生八、影响的一样性和连贯性(一)含义(二)提出依据影响人发展因素及其不同作用(三)贯彻要求1.学校内部德育影响要一样2.学校和家庭要一样3.学校和社会要一样4.安排性和连贯性5.常常教化和集中教化结合九.品德教化自我品德教化结合(一)含义(二)提出依据德育和品德形成的关系(三)贯彻要求1.教化者主导2.学生主体3.品德教化和自我品德教化结合第九章德育方法本章出题趋势题型选择
24、、论述、简答、材料案例分值分布4-12分重要程度第一节德育方法概述一、德育方法的概念德育过程相互作用活动方式的总和。(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性)制约因素外在因素1.生产力发展水平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哲学世界观和德育原则干脆制约因素1.德育目标和内容2.学生实际年龄和特性3.原理原则相关的学问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二、德育方法的分类常用方法p153说理法、感染法、训练法、评价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其次节中小学主要的德育方法一、语言说理法含义说理法,提高相识为主讲解报告法、谈话法、探讨法、阅读指导法(一)讲解报告法含义体现课程教学、报告和讲座优点运用要求1.内容系统科学和针对性2.内容深度
25、和广度要合适3.感染性(二)谈话法含义师生交谈、学生明白道理体现启发式、指责式、总结式等优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施便利敏捷运用要求1.老师充分打算2.营造良好气氛3.强调启发性和情感沟通(三)探讨法含义优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性提高学生品德实力运用要求1.老师做好组织2.主题要有针对性3.做好引导和总结(四)阅读指导法含义优点自我阅读、自我品德教化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拓展认知运用要求1.培育学生阅读实力和习惯2.精选课外阅读材料3.做好检查总结二、形象感染法感染法含义获得认知和情感特点形象、详细、干脆、真实主要方式参观(调查、访问)法示范法、陶冶法(一)参观(调查、访问)法含义特点直观性强、
26、感染力劝服力大操作要求1.做好打算安排2.做好参观过程的组织指导3.组织总结反思(二)示范法榜样示范法特点形象、直观;更干脆、更亲切、更典型榜样示范的类型操作要求1.学生了解榜样的先进事迹2.树立和宣扬榜样实事求是3.要开展必要的活动(三)陶冶法特点系统典型、情景交融、易于共鸣操作要求选择和加工环境因素,创设教化环境陶冶的方式1.老师人格和爱的感化2.环境熏陶3.文艺熏陶三、实际训练法主要方式常规训练法、活动训练法(一)常规训练法条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优点操作要求1.学生了解规范2.难度要适当3.引导监督(二)活动熬炼法优点知行结合、言行一样提高活动实力和自我品德教化实力活动形式及其意义操作要求
27、明确目的、加强组织、任务适中四、品德评价法评价法品德评价是德育过程、一种协助方法详细形式嘉奖法、惩处法评比法、操行评定法(一)嘉奖法对群体和个体赞许、表扬和奖赏优点开心体验,强化发展动机要求实事求是、公正合理、适度(二)惩处法指责和处分优点不开心体验、促进反思、变更行为要求1.教化性,敬重学生人格,要和说理教化紧密结合2.公正合理,符合实际3.得到舆论支持4.运用教化机灵(三)评比法优点营造竞争气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要求学生端正看法、坚持民主过程注意比较、刚好表彰(四)操行评定对学生的品德的全面评定要求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第三节中小学常德育方法的选择理解德育有法、但无定法德育方法选择的依据1.德育
28、目标2.德育内容3.学生年龄和特性差异4.老师个人因素第十章德育组织形式本章出题趋势题型选择、简答分值分布2-8分重要程度第一节各科教学一、各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为什么是基本组织形式)1.教学供应科学文化基础和实力基础2.教学具有教化性(德育渗透)3.教学是基本手段(地位)二、各科教学的德育作用德育课程特地性、特别作用人文社会课程自然科学课程思想教化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老师的榜样作用其次节团队、学生会活动一、共青团组织的活动(一)共青团活动的内容1.品德教化活动2.学风建设3.文体活动4.团组织活动(二)共青团活动的作用寓教于乐二、少先队组织活动(一)少先队活动的内容1.品德教化2.
29、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3.文体活动4.假日活动(二)活动形式大队会、中队会、小队会三、学生会组织的活动第三节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一、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的特点自愿性、自主性、敏捷性、实践性二、课外和校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内容1.科技活动2.文艺活动3.体育活动(二)课外校外活动的形式1.群众性活动最普遍2.小组活动最基本3.个人活动三、课外校外活动开展的基本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2.思想性、学问性和趣味性结合3.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建性和独立性4.活动中进行品德教化(寓教与乐)5.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第四节社会实践活动一、组织学生参与劳动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二、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作用
30、技能、精神、阅历原则3、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三下乡)第五节校会、周会和晨会一、校会集体教化二、周会和晨会第6节班主任工作集体教化、主题班会、个别教化第十一章德育与学生集体的关系本章出题趋势题型简答、选择、论述分值分布3-12分重要程度第一节学生集体的意义和班级的德育的任务一、学生群体的概念集体、学生群体和班集体二、班集体的形成阶段组建、形成初期、中期、后期三、班集的德育作用和班级德育的任务(一)班集体的德育作用1.班集体是重要的德育力气和手段奋斗目标、社会关系、纪律舆论2.基本环境和条件3.集体生活和与人交往的场所4.品德比较的基础(二)班级德育的任务1.把学生群体培育成为集体2.实现德
31、育目标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建立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其次节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一、全面了解和探讨学生(一)对象和内容群体和个体(二)方法阶段和要求三个阶段调查了解、分析探讨、提出措施要求全面常常、客观深化、发展性二、组织和培育班集体(步骤)(一)提出共同奋斗目标统一意志行动(二)选择和培育班干部(三)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班风的概念(四)建立严格的班级集体纪律(五)组织开展教化活动三、做好个别教化工作(一)依据学生类型特点因材施教(二)优等生和中等生优等生一分为二、严格要求、自我认知(三)后进生转化三个阶段醒悟、转变、自新要求1.关爱后进生2.了解成因、针对性施教3.培育学习爱好4.持之以恒
32、(四)学生操行评定(五)安排和总结总结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第三节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一、全面支配、全面负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学为主、全面支配活动二、面对全班、照看个别全班全部学生、班集体照看个别班级特点学生个体特点三、善始善终、按部就班阶段特点起始班、中段、毕业班四、协调一样、相互协作班级内班级和学校社会第十二章品德修养本章出题趋势题型简答、论述、选择分值分布3-14分重要程度第一节品德修养的涵义和作用一、品德修养的概念品德修养是指个体在品德方面主动进行的陶冶活动及其所到达的肯定品德水平。内容思想、政治、法纪和道德修养品德修养发展水平二、品德修养和德育的关系1.共性教化现象、目标内容、过程同
33、步2.区分主导者不同主要冲突不同活动形式和方式不同对象和范围不同(学生和全部人)活动实体和方法不同3.联系德育是品德修养的前提德育过程依靠品德修养三、品德修养的作用(全部人)(一)社会生活须要(二)社会建设的要求建设精神文明、反对和抵制非无思想(三)实现教化目的德才兼备(四)健康成长和个体精神须要四、学生品德修养的作用(一)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实现(二)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三)自我意识和品德修养实力提高(四)抵制不良思想道德影响其次节品德修养的条件和标准一、品德修养的条件(一)社会条件生产力、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社会精神文化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德育(二)主观条件1.自我品德评价实力2.品德修养自觉性二
34、、品德修养的标准1.社会阶级性质社会价值(历史唯物)2.程度水平坚持社会主义品德追求共产主义品德第三节品德修养的过程与特点(一)产生品德动机首要(二)自我相识和评价(三)制定目标和安排(四)进行自我品德激励(五)行为实践和限制二、品德修养过程的特点自觉性个人主动自觉进行内省性对规则的认同和主动接纳涵育性自我教化性实践性通过实践检验第4节学生品德修养的指导与实力的培育一、品德修养纳入学校德育安排返还学生自我教化、自我管理的权利二、激发愿望三、帮助正确评价自己四、启发制定安排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熬炼六、帮助克服障碍七、教化形成习惯第十三章德育效果的检测与评定本章出题趋势题型选择、简答分值分布3-7
35、分重要程度第一节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涵义和作用一、检测和评定的概念检测对品德的系统测量、考察、了解评定结果的价值推断;好和坏检测分析评定二、品德检测与评定的困难和可能性(一)困难性动机难测行犯难推想动机动机和行为不一样技术困难(二)可能性可测性、观念行为相关性共同性、技术可能性三、测评的作用诊断作用(首要目的和作用)强化作用调控作用教化作用其次节检测与评定的原则一、方向性原则二、教化性原则三、客观性原则四、科学性与可行性原则五、定性定量结合的原则三、评价的类型和方式1.肯定评定目标参考性检测(到达度、达标)2.相对评定常模参考性测定(比较、选拔)3.个体或群体内差评定4.确定与否定评定5全面评定
36、操行评定四、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结果的表示方法评语(定性)分数等级(定量)第四节检测与评定的指标体系一、指标体系内容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质二、设计要求和方法1.指标要详细反应德育目标2.各指标体系要相容3.指标相对独立4.指标体系具有完备性(二)设计指标体系的方法1.分解测评要素细化2.筛选测评指标3.安排权数(权重)三、品德测评指标体系的权系数和结构(一)品德测评指标体系的权系数(二)品德测评的标准和结构1.品德测评的标准最低层次要求2.品德测评指标的结构标准程度核心部分标号(优良中及格差、12345、abcde)标度(单位标准)(定量标准以自然数列为标度、定性标准以等级标号为标度)(三)
37、品德测评指标体系的结构p235第五节数学量化方法和分析评剧定量法加权定量法测试评分法第十四章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本章出题趋势题型材料、简答、选择分值分布4-16分重要程度第一节家庭德育一、家庭德育的意义和内容1.含义父母对子女进行的品德教化。2.内容重点是道德教化和法纪教化。二、家庭德育的特点(一)寓教于养,教养结合(二)寓理于情,情理结合(三)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四)因地制宜,“寓物则诲”三、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一)创建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人际关系、行为常规、文化气氛、家风(二)严爱(慈)结合,要求统一(三)敬重和信任孩子(四)加强修养,以身作则其次节社会德育一、社会德育的意义和内
38、容1.广义学校和家庭以为环境对品德的影响。2.狭义肯定社会机构和广阔社会成员施加的影响。重在说理疏导、而不是训练人们的品德行为。二、社会德育的特点(一)广泛性和多样性(内容和手段形式)(二)困难性(实施和作用)(三)自主选择性(受教者)(四)隐藏性(教化者身份和内容)(五)快速和敏捷性(表现)三、社会德育的基本形式和方法和要求(一)社会德育的基本形式和方法大众传媒群众组织活动社会文化机构活动教化结构组织的活动(二)社会德育的基本要求1.坚持正确导向2.统一社会宣扬需求,坚持正面说理教化3.各个结构要相互协作4.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结合5.与询问指导结合第三节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一、三结合
39、德育网络的涵义和作用涵义由家庭、学校和社会构成的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综合统一的教化网。主要对象是年轻一代(学生)。二、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形式、内容和方法(一)家长委员会(二)家长学校(三)家长会(四)家访、访校(五)日常沟通和联系三、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基本形式、内容和方法(一)校外辅导站(二)校外教化机构(德育基地)(三)走出去、请进来(三)关工委四、三结合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模式几种主要结合形式(一)把德育工作纳入城乡社会发展规划(二)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三)社区教化委员会(四)三结合德育组织运行模式(五)主要模式学校为龙头的模式社区街道为龙头工矿部队为龙头各种模式中学校均处于主导地位。(六
40、)学校德育在三结合中的主导作用首先,学校是特地场所,老师其次,完整的安排和内容再次,独特观念传统第十五章德育工作者第一节德育工作者劳动的意义一、德育工作者的概念1.广义全部从事德育工作的人。2.狭义履行德育工作的专业人员。(学校)二、德育工作者劳动的意义(一)继承和传播社会劳动思想(二)塑造人的灵魂、对人的健康发展起主导作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三)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1.主要冲突的主要方面2.代表社会3.设计者和组织者4.活动主导其次节劳动的特点一、困难性1.对象的困难性人的品德的内容和形成机制的困难性2.目标任务和实施过程困难3.是工作者运用思想道德情操和思想才智过程二、创建性1.过程须要创
41、建性理解德育目标和内容、选择合理的方法、贯彻实施德育)2.对象的改变性,要因材施教3.时代发展,要与时俱进三、长期性一年树谷,十年树木,一百零一年树人德育效果达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四、主体性德育内容主体化德育手段不能工具化老师要充分发挥榜样作用五、示范性老师的言行是影响学生德育的重要因素身教重于言教六、连续广泛性时间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开放立体复合型的德育第三节德育工作者的素养一、思想道德素养(一)思想政治素养政治方向正确的思想观点(二)道德法纪素养法纪观念道德情操职业素养(酷爱德育、酷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二、学问和实力素养(一)学问素养基本的理论素养思想道德认知修养德育科学学问修养广博的学科学问修养(二)实力素养组织活动实力语言第59页 共59页第 59 页 共 59 页第 59 页 共 59 页第 59 页 共 59 页第 59 页 共 59 页第 59 页 共 59 页第 59 页 共 59 页第 59 页 共 59 页第 59 页 共 59 页第 59 页 共 59 页第 59 页 共 5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