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与失重》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重与失重》 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广州市第四中学 何敏怡.教学设计方案课程超重和失重课程标准通过实验活动认识超重与失重的现象,理解超重与失重产生的 条件与实质。教学内容 分析粤教版第四章第六节超重与失重,既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 用,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它还是当今宇宙开发中面临 的重要问题。在教材中安排本节内容,既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过 的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又能增强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 我国宇宙开发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爱 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热情和爱国情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及两者的产生条件。2、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3、知道完全失重现象。过程与方法1
2、、观察并感受失重和超重现象。2、经历讨论探究身边的超重与失重,理解物理规律在生活实际中的 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自信心。2、体验科学规律和方法的使用过程,提高科学素养和思维品质。学习目标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超重和失重现象,通过现象给出超重和 失重的定义。进一步利用实验现象自主探究总结超重失重的条件。 再利用牛顿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知道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具有普适 性。再从习题引出完全失重。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生活中随处可见 超重和失重现象。学情分析本课时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出现主要的思维障碍与困惑:1、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超重是重力增加,失重是重力减少,完 全
3、失重是重力完全消失。要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好的方法是通过观 察视频以及学生的亲身体验来说明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只 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物体的重力 仍然存在且大小不变。2、学生对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现象比较熟悉,但不知道引起 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现象的原因。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实质;2、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超重、失重现象中的有关问题; 难点:理解超重与失重是由运动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来确定而与运动方 向无关教与学的 媒体选择多媒体教学平台,DV机录制课程实施 类型V偏教师课堂讲授类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类备注教学活动步骤序号名称课堂教学环节/ 学习
4、活动环节长度1创设悬念,引入课题学习活动环节5min2超重失重的定义课堂教学环节15min3超重失重的理论推导学习活动环节15min4生活中的超重失重学习活动环节5min教学活动详情教学活动1:创设悬念,引入课题活动目标引进新课解决问题引出超重失重现象技术资源观看杨木U伟在神州五号中拍摄的一段的录像常规资源无活动概述学生:仔细观看录象,描述看到的现象,积极思考,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录象中看到的现象,提问“在录像中观察 到了什么现象? ”在生活中我们曾经听到过或使用过词汇“超重、失重”,那么什 么是超重?什么是失重?举例来说一说你们的理解。教与学的 策略用生活的例子引入课题,提出要解
5、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由此引出超重失重的概念。反馈评价学生受生活中的前概念或伪概念影响,对物理学中的超重和失 重现象的解释是不正确的或不完全正确的。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是超 重就是重力增加了,失重就是重力比原来小了教学活动2:超重失重的定义活动目标解决问题技术资源常规资源活动目标解决问题技术资源常规资源超重失重的定义.明确超重失重的概念以及内涵播放在地面上静止时与在运行中电梯中称量物体重力的录象片黑板板书、橡皮筋、环保袋一教师: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静止时,台秤示数为50kg,电梯上升过程:开始上升时,台秤示数增大,中间时示数又恢复原来的示数,最后停止之前台秤示数又减小。电梯下降过程:
6、开始下降时,台秤示数减小,中间时示数又恢复原来的示数,最后停止之前台秤示数又增大。教师:那么是重力在这个过程中变大又变小吗?学生:没有教师:为什么?学生:G=mg,与运动状态无关。教师:那在电梯上升或下降的过程中到底是什么发生了变化? 学生: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发生了变化。活动概述教师:这种现象就叫做超重或失重。那么?你们能给出超重和失重 的定义吗? 师生共同小结得出: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重力的现象。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重力的现象。教师:刚才讲过测重力的方法有弹簧秤或台秤测量。那么拉力会不会有拉力大于或小于重力的现象呢?学生:应该也会有教师:利用准备好的塑料袋(往里面装
7、书)以及橡皮筋感受一下(学生实验) 教师对超重失重的定义进行补充: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重力的 现象。教与学的 策略反馈评价活动目标 解决问题 技术资源 常规资源活动概述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重力的 现象。教师:根据刚才的视频,大家能不能分析一下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 超重?什么情况下会失重?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结论。师生共同小结:当物体的加速度向上时 超重当物体的加速度向下时 失重利用教师亲自拍摄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到超重失重的真实 存在,将抽象的物理情景清晰地展现出来,有利于让学生把感性认 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引导学
8、生动脑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 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并根据学生的前概念,调整和改进教学设 计,从而打下引导学生从前概念向新概念转变的思想基础。教学活动3:超重失重的理论推导超重失重的理论推导明确物体超重失重关于牛顿运动定律的内涵实物投影仪一黑板板书一教师:大家能不能用之前学过的牛顿第二定律分析一下。为什么当 物体的加速度向上时,超重;当物体的加速度向下时,失重?(学生思考、讨论)电梯加速上升时,加速度向上:根据牛顿第二定律,Nmg =ma N=mg + ma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得,人对秤的压力N 二N 即N 电梯减速上升时,加速度向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g N=ma N = mg - ma
9、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得,人对秤的压力N 二N 即N 教师:在失重现象中,如果二g则支持面对物体的压力等于多少?学生分析:G-N = ma、 = g,所以N = 00教师小结:如果一个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为零,这 种情况现象称为完全失重现象。在开始上课时我们所看到的正是完 全失重状态,所以物体都处于漂浮状态。教与学的 策略通过总结,让学生对物体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有系统的了 解。通过进一步提问,加深学生对超重失重现象的认识,让学生明 确超重与失重现象主要由加速度方向决定。反馈评价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启发。让学 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
10、教学活动4:生活中的超重失重活动目标生活中的超重失重解决问题学生参与做小实验,尝试解释与超重和失重有关的生活现象技术资源无常规资源硬纸板、条形磁铁活动概述实验:用一个硬的纸板,上面放有两块磁铁,开始时磁铁不能吸 引在一起,然后让它们一起做自由落体运动,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为什么?(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教师指导)教与学的 策略通过老师一步步的引导,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并将规律教 学导入应用阶段,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科 学性和实用性。反馈评价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启发。让培养 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评价量规项目权重主要观察内容评价基准分评分
11、学 生 学 习 表 现学 习 方 法自_ 25学生在学习的时间、内容、方式等方面自主性 的体现,自我评价的机会等。A: 54 B: 48 C:42 D: 36 每 档均可在6 分内评分合作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态度,合作学习的行为 表现,(包括倾听别人的发言,参与讨论,共 同完成探究和实验等)探究根据探究活动的不同目标,重点观察探究活动 过程中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形 成科学态度、观念和获取知识、训练技能等方 面的目标达成度。参 与 程 度广 度15不同层次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程度;课堂教 学各个环节中学生的参预程度。深 度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 问题的层次水平。学
12、习 效 果方 法 能 力20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科学探究能力,合作 能力、实验能力、信息搜集处理能力、实践创 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知 识 技 能根据课程目标,学生对有关知识、技能学习的 目标达成度。情 感 态 度学生通过学习活动的兴趣和自信心,正确的学 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学生对 学习内容本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 师 教 学 行 为教学目 标25“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STS教育” 四难教学目标在课堂中的体现。A: 36 B: 32 C: 28 D: 24 每档均可在4 分内评分教学策 略学情分析(知识经验、学习需求、接受程度、 个性差异等)重点、难点(从学生主体、教学
13、目标等考虑) 教学行为(设问指导、示范演示、布置作业等)学习管 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积极的心理 氛围,对学生自律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等。学法指 导学法指导的时机、强度和科学性、民主性。教 师 基 本 素 质教学观 念15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在教学行为中的体现。 运用新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层次水平。教学态 度教学民主意识(尊重和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中的 具体体现。教学基 本功和 教学技 能专业知识和学科技能,组织管理能力、师生交 流沟通能力,板书设计和书写,实验操作技能;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课程资源开发、整 合和利用能力。简 评主要优 缺点优点总评等第()缺点其它参考书物理(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