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提纲及练习附答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提纲及练习附答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资料.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 与 构建为基础,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中国 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 主导,社会参与。在封建社会后期,宗族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西欧中古时期的基层治理以 为中心,近代以来也一直强调基层自治。现代发达国家基本构建起了完善的社会 保障体系,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中国也逐渐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以 为首要目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 取的重要措施;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
2、了解现代社会 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实行情况。 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1、战国时期:国家开始2、秦朝:户籍实行 制度。有3、汉朝:(1) 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2)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为封建国家;(3)东汉末年,户籍散乱。(原因:、)4、魏晋南北朝:(1)西晋统一后,重定户籍,称为“” ;(2)东晋除外,对从北方南渡而来的人口以”进行登记;(3)东晋后期和南朝,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在郡县户籍,称作 o5、隋唐时期:(1)隋;(2)唐一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6、宋朝:(1)宋朝户籍分为 和 0(原因)(2)变化:7、元朝:(1)诸色户计:按 分为;(2)一旦定籍,
3、o8.明朝:(1)继承元朝;(2)以 为基础,编制户籍,称;(3)朱元璋向全国推行9、清朝:(1)户籍管理相对松弛(原因:举两例说 明、)(2) ,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O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朝代基层组织基层民众管理机制(功能:、)(特点:与)秦乡:长官:秦汉时期: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 里.,互相监督。里:亭:长官;职能唐乡里制设;郊外设唐代: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 之间相互监督。宋北宋:保甲制(王安石)以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 保,设保长明十家牌法(王守仁)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 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 按牌
4、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 就向官府举报。清从到(趋势)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社会救济L历代社会救济的表现: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1)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2)隋唐: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3)后世社仓、义仓的设置较为普遍。(4)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 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5)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
5、机构。2 .特点:(地位角度)3 .作用:(二)扰优政策1 .对象:2 .历代抚优表现:(1)秦汉时高领老人(2)明朝对高领老人(3)政府设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唐: 宋;元;明清选必一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选择题1 .延载元年(694)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人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 貌形状,以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疑有奸欺者,听随事貌定,以付手实。”这 种户籍管理办法是()A.黄籍登记 B.白籍士断C.貌阅之法D.诸色户计2 .秦汉以来“客”是佃客、浮客、依附民的代名词,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客皆注家 籍”,将客的
6、户籍附在主家的户籍上,由县令主持,并呈报州郡核准。这一举措( )A.体现政府与门阀的博弈B.反映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减弱C.有利于稳定地方治安D.说明基层治理制度日益完善3 .有学者指出,日益完善的户籍制度在郡县制普遍实施的背后反映了各级官吏的执行 力,也展现出强大的国家意志。因而汉朝的户口统计基本可信,但后世分裂时期则存 在更多陷匿现象,可信度不高。该学者意在说明()A.郡县制强化了基层社会治理B.户籍制度规范了封建等级秩序C.国家治理能力影响制度实施D.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渐趋松弛4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赐律规定:“吏各循行其部中,有疾病色者收食,寒者医 (假)衣,传诣其县。”这一规定()A.核
7、心是保证粮食供应B.以法律形式优抚鳏寡孤独C.保障了民众日常生活D.有利于维护汉代社会稳定5 .北宋熙宁三年,政府规定:农村住户每十家(后改为五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 保,十大保为一都保,旨在“除盗”、“与募兵相参”及“省养兵财费二这项措施是( )A.邻保制度 B.十家牌法C.里甲制 D.保甲制6 .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设牌长、甲长、 保长;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此举( )A.提高了社会治理的能力B.杜绝了盗窃滋事的可能C.确保了监督管理的公正D.导致了统治危机的加深7 .唐武德九年,给事中魏征在上疏中称:“今
8、之共治,所寄惟在县令刺史,年常貌阅,并 悉委之“貌阅”反映刺史的职责是()A.清丈土地 B.评定资品C.整顿吏治 D.核定户籍8 .史载,河南省泛县有李诚庄,庄主为李诚,即李家庄。后来李氏犯法,其田籍为官府 所没收。原先为李家庄种田的约有100户,得向政府缴纳出税。后来李诚庄田客(即 田仆)出钱协助李诚子孙购回田产,李家才得再拥有此庄园。据此材料推断,故事最 有可能发生在()A.周朝B.汉朝C.唐朝D.宋朝9 .论及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力量,有学者认为存在着两种,一种是国家力量,另一种是 民间力量。前者以皇权为中心,自上而下形成等级分明的梯形结构:后者以家族为中 心,聚族而居,形成村落自治共同体
9、。下列选项能体现后者力量的是()A.常平仓、社仓B.养病坊、鸠杖 C.义学、义田 D.养济院、善堂10 .秦简尉卒律中规定,一里户数达30户以上,既设典、老各一人。典、老的人选由 所属乡上报县廷和县尉,由县尉除授,县令、丞审核后,才能正式履职。据此判断, 当时()A.乡里选才的标准是军功B.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C.盛行原始民主制的传统D.注重基层民众的相互监督11 .永乐大典湖州府“役法”中记载:“编制小黄册,每百家画为一图,内推丁力田粮 近上者十名为里长,余十名为甲首,每岁轮流。里长一名,管甲首十名;甲首一名, 管人户九名。催办税粮,以十年一周。其数分见各县。”该材料不熊反映小黄册( )A.
10、用于征发赋税B.以里甲为基础 C.放松户籍管理D.掌握人口情况12 .中国占代地方行政管理和户籍管理制度处于不断调整之中。卜列关于地方行政制度和 户籍制度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秦:郡、县二级制一一“诸色户计”B.汉朝:州、郡、县三级制一一分类登记制度C.隋朝:州、县二级制一一“大索貌阅”D.清朝:省、路、州、县多级制一一永停编审13 .下图为明代画家周臣的写实肖像类系列画流民图中所描绘的一个匍匐在地上的乞 丐的形象。结合当时的社会救济和优抚政策,他可能得到的救济是()A.被赐予鸠杖以示救助B.被机构养病坊所收容C.接受朱子社仓的救助D.善堂等慈善组织救助14 .我国古代有各种各样的社会救济和
11、优抚政策,以下属于政府实施的有()常平仓制度朱子社仓鸠杖宗族内部救济A.B. C. (2X3)D.二、非选择题15 .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中国古代各王朝通过制定各种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材料一早在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运动,已经分别确立了君主集权的官僚制政治形态,它与 西周以来的宗法分封体制有着本质区别。随着全国统一,这种新的政治形态也自然为秦王朝 承用,并在某些方面有进一步的创新。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中国古代历朝都把对官员的考课(考核)作为治国治吏的重要措施。唐朝初年建立完善 的考课制度,其考课标准主要有“四善二十七最”等。“四善”即德、慎、公、
12、勤,是对全 体官员的品德要求:“最”是对官员任职才能和工作绩效的要求,按官员职务与职责分为“二 十七最”,如“铃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扬清激浊,褒贬必当,为考校之最”等。 四品以下官员的考课由吏部考功司掌管,三品以上须报呈皇帝亲自裁决。所有官员每年都需 行一小考,每三年或四年一大考,据“善”“最”综合考察分为三等九级,以等级定升降和 赏罚。唐中期以后,考课渐流于形式。摘编自高元庆中国古代官员政绩考课制度等 材料三明代的黄册以里甲为单位编造,它先标明户别,如军户、民户、匠户、灶户等等,户别 一般不能更改:再登记各户人口情况:然后登记土地、房屋、牛具等财产情况。每户的人口、 田粮,都以“
13、旧管、开除、新收、实在”四项列明,号称“四柱”。“旧管”,是指原来造册 时的情况;“开除”,是指在上次登记后,人口死亡、田产减少情况;“新收”,则指人口、田 产增加情况;“实在”是“开除”与“新收”相抵之后,现有人口、田产的情况。摘编自王洪源管理臣民的户籍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与西周“分封体制有着本质区别”的制度的名 称、主要内容和影响。(6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初考课制度完善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6分)(3)根据材料三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黄册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实施的影响。(5 分)16. (14分)宋代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时代,也是中国
14、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 一个高峰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土族门第兴 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 粹的平民社会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故就宋代言之,政治经济、 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钱穆理学与艺术 材料二宋朝在疆域占领和控制能力相对比较差,军事实力相对比较弱,所以只能依赖文化和教 化的力量通过弘扬儒家道统弥补疆域缺失带来的心理阴影。宋代以后儒学有了更多的拓 展空间,儒学理念真正从上层下渗到了基层社会,成为普通民众遵循的信条。摘编自杨念群“大一统”的命运:从“
15、康乾盛世”到“晚清变革” 材料三宋朝时期,贫富差距扩大使得贫困问题凸显。政府根据居民财产状况界定,乡村拥有土 地不足20亩或产业不足20亩等值的为“贫民”,以此为标准对乡村贫民的租赋、差役减免, 对城市贫民的免役钱、房租减免;建立义仓等济贫仓储,养济院等济贫机构,安济坊、施药 局等医疗救助和丧葬福利机构等。上述措施,大都以法律法规为基础,形成系列性的济贫法 规。政府也鼓励精英和富民参与救济,颁布“安恤法”,对“鳏寡孤独、贫穷老疾”,令近亲、 乡里养恤;出台“义仓法”,强制中上等税户交纳赈济贫民。摘编自张文、康文籍贫困认知与宋朝社会保障的逻辑转变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钱穆所说“中国古今社会之
16、变,最要在宋代”的主要表现,并结合 所学从官员选拔的角度阐释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指出宋代“弘扬儒家道统”的主要理论成果,并进一步说明这一时期“儒学理念真正从上层下渗到基层社会”的方式?(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朝政府施行社会救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具体说明宋朝开始社会 救济的新变化?(5分)选必一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测试试题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CACDDADDCB题号11121314答案CCDA二、非选择题15.【答案】(1)制度:郡县制(1分)内容:设立都县两级行政机构: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2分)影响:加强中
17、央集权: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 响深远。(3分)(2)完善:一整套考课制度考核标准一一品德、绩效、才能并重;考核类别一一一年小考,三年大 考;考核层级一三品以上皇帝裁决、三品以下吏部掌握;考核结果一一按 考核等级确定升降和赏罚。(4分)作用:有利于改善吏治,提升官僚队伍素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维护中央集 权;为唐朝前期出现“治世”局面提供了制度保障。(任写2点给2分,共2 分)(3)特点:与里甲制度相结合;实行严格的户别分类;注重人口和财产的登记及其信 息变更。(3分)影响:保证赋役征发和政府财政收入;加强对民众的控制,维护社会稳定;限制 了民众的流动,不利于社会
18、的进步。(任写2点给2分,共2分)【解析】(1)第一小问 制度,由材料一 “确立了君主集权的官僚制政治形态,它与西周以来 的宗法分封体制有着本质区别”可知,新制度为郡县制。第二小问内容,由所学 知识可知,郡县制度内容为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 核,中央直接控制地方。第三小问影响,由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 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这一制度被后世沿用,影响深远。(2)第一小问完善,由材料二“德、慎、公、勤,是对全体官员的品德要求,最 是对官员任职才能和工作绩效的要求考核标准”可知,品德、绩效、才能并 重:材料二“四品以下官员的考课由吏部考功司掌管,三品
19、以上须报呈皇帝亲自 裁决”表明,分类考核,三品以上皇帝裁决、三品以下吏部掌握考核;由材料二“据“善” “最”综合考察分为三等九级,以等级定升降和赏罚”可知,考核升 降和赏罚相结合。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所学可知,从吏治、行政效率、专制集权 等方面作答,对官员的考核有利于改善吏治,提升官僚队伍素质;有利于提高行 政效能,维护中央集权;为唐朝前期出现“治世”局面提供了制度保障。(3)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三“明代的黄册以里甲为单位编造”可以看出黄册制度与 里甲制度相结合;由材料三“它先标明户别,如军户、民户、匠户、灶户等等, 户别一般不能更改”可知,实行严格的户别分类;材料三“每户的人口、田粮, 都以“
20、旧管、开除、新收、实在“四项列明”表明黄册制度注重人口和财产的髡 记及其信息变更。第二小问影响,结合黄册制度的特点可知,黄册制度和里甲制 度相结合,保证赋役征发和政府财政收入;通过黄册制度,政府进一步掌握了地 方的人口、户等、财产及其变动等信息,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维护社会稳定; 黄册制度下“户别”不能变动,限制了民众的流动,不利于社会的进步。16.【答案】(14分)(1)变化:中国社会由贵族社会转变为平民社会。(2分)原因: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土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 要途径。(2分)(2)成果:理学的创立。(2分)方式:理学控制教育与科举;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
21、会上广泛传播;深 入族规、家训之中;朱要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 范;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3分,任意3点即可)(3)特点:确定贫困标准分类救济;救济种类较齐全;设立专门机构管理;以法规制 度为保障。(3分,任意3点即可)新变化: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 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穷 者。(2分)【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 社会”得出中国社会由贵族社会转变为平民社会。第二小问原因,紧扣设问中 “从官员选拔的角度”并结合纲要上册科举制的所学得出两
22、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 展完善;”取土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2)第一小问成果,紧扣设问“宋代弘扬儒家道统”并结合纲要上册所学得出理 学的创立。第二小问方式,紧扣设问“儒学理念真正从上层下渗到基层社会 的方式”并据选必一地8课所学得出理学控制教育与科举:通过授徒、书院讲学 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晨的家礼和小学成 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儒学上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3)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三“政府根据居民财产状况界定,乡村拥有土地不足20亩 或产业不足20亩等值的为贫民,以此为标准对乡村贫民的租赋、差役减免, 对城市贫民的免役钱、房租减免”得出确定贫困标准分类救济;据材料三“系列 性的济贫法规”“也鼓励精英和富民参与救济”等得出救济种类较齐全;据材料 三“建立义仓等济贫仓储,养济院等济贫机构,安济坊、施药局等医疗救助和丧 葬福利机构等”得出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据材料三“颁布安恤法,对鳏寡 孤独、贫穷老疾,令近亲、乡里养恤;出台义仓法,强制中上等税户交纳赈 济贫民”得出以法规制度为保障。第二小问新变化,据选必一第17课所学得出宋 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 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