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之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ppt

上传人:啧*** 文档编号:93807452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6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资源学之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土地资源学之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资源学之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资源学之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ppt(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第5章章 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5.1 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利用5.1.1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土地覆被变化(LUCC)1.概述概述 LUCCLUCC不仅是人地相互作用过程的最终体现,也是地球不仅是人地相互作用过程的最终体现,也是地球表层系统最明显的景观标志,它的变化不仅对全球辐射平表层系统最明显的景观标志,它的变化不仅对全球辐射平衡和能量流的改变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生物地衡和能量流的改变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水循环的改变和生态复杂度的影响也不容忽球化学循环、水循环的改变和生态复杂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视。2.LUCC的研究重点的研究重点

2、 F第一方面的重点是为确定一般的原因与覆被状态设计理论第一方面的重点是为确定一般的原因与覆被状态设计理论框架,对这些状态提出初始表述;同时,以设计实例研究框架,对这些状态提出初始表述;同时,以设计实例研究的共同草案为开端,通过实例研究说明不同状态下原因与的共同草案为开端,通过实例研究说明不同状态下原因与覆被动态的特征,并在必要时调整状态的理论框架。覆被动态的特征,并在必要时调整状态的理论框架。F第二方面的重点是根据第一方面的重点确定的状态制定基第二方面的重点是根据第一方面的重点确定的状态制定基本框架,建立全球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模型。研究内本框架,建立全球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模型。研究内容

3、包括组织现有土地变化的数据,分析模型所需的属性,容包括组织现有土地变化的数据,分析模型所需的属性,通过模型揭示土地利用通过模型揭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与驱动力的相互关系,土地覆被与驱动力的相互关系,预测未来区域和全球变化情况预测未来区域和全球变化情况。3.LUCC的研究内容的研究内容 原因与覆被状态的类别划分原因与覆被状态的类别划分 土地覆被状态的演变过程土地覆被状态的演变过程 土地覆被变化的模拟与预测土地覆被变化的模拟与预测 4.LUCC的研究进展的研究进展 国外国外国内国内5.我国我国LUCC的优先研究领域的优先研究领域 北方农牧交错类型北方农牧交错类型南方农林交错类型南方农林交错类型南方农

4、渔交错类型南方农渔交错类型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青藏高原类型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青藏高原类型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类型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类型人工建立的西北绿洲类型人工建立的西北绿洲类型侵蚀严重的黄土高原类型侵蚀严重的黄土高原类型基本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保护区类型基本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保护区类型大中城市类型大中城市类型 5.1.2 土地利用区划土地利用区划1.土地利用区划的原则土地利用区划的原则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 土地利用与自然本底状况相似性土地利用与自然本底状况相似性 土地利用和经济社会条件的一致性土地利用和经济社会条件的一致性 土地利用的生态

5、环境响应的相似性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响应的相似性 影响土地生产力的限制因素的强度和改造难易程度影响土地生产力的限制因素的强度和改造难易程度的基本相同的基本相同 土地利用结构基本一致土地利用结构基本一致 照顾现有的行政界线,一般以不打破行政界线为宜照顾现有的行政界线,一般以不打破行政界线为宜 2.土地利用区划的目的土地利用区划的目的 寻求一种土地利用的优化结构和合理的生产布局寻求一种土地利用的优化结构和合理的生产布局。上海徐家汇公园上海徐家汇公园3.土地利用区划的方法土地利用区划的方法 v(1)聚类分析法)聚类分析法 v(2)空间叠加分析法)空间叠加分析法空间内插空间内插空间叠加空间叠加数据标准化

6、数据标准化 空间变异分析空间变异分析 相关主成分分析相关主成分分析 确定判别指标的不同权重确定判别指标的不同权重 类别划分处理类别划分处理 5.1.3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可持续利用 1.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背景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背景 19871987年,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人类社会提出了人类社会“持续持续发展发展”的概念的概念 19901990年,土地利用研讨会年,土地利用研讨会 19911991年,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国际研讨会年,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国际研讨会 1992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了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了2121世纪议程世纪议程 1

7、9931993年,年,2121世纪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国际研讨会,世纪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国际研讨会,FAOFAO在此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在此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大纲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大纲 中国,中国,中国中国2121世纪议程世纪议程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书 2.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内涵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内涵 我们共同的未来我们共同的未来 尽可能减少对人类生存所依赖的土地资源的破坏,维持尽可能减少对人类生存所依赖的土地资源的破坏,维持一个不变或增加的资本贮量,即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个不变或增加的资本贮量,即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维持和改善土地资源的生产条件和环

8、境基础,旨在同时,维持和改善土地资源的生产条件和环境基础,旨在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可持续土地管理评价大纲可持续土地管理评价大纲 本着社会、经济要求和环境问题相统一的宗旨,把保本着社会、经济要求和环境问题相统一的宗旨,把保持和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或服务功能(生产性)、降低土地持和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或服务功能(生产性)、降低土地的生产风险水平(安全性)、保持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的生产风险水平(安全性)、保持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持性)、经济上合理可行(可行性)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持性)、经济上合理可行(可行性)以及社会整体可以接受(接受性)相结合以及社会整体

9、可以接受(接受性)相结合。我国我国 能够满足当前和未来人口的持续增长及其对粮食的基能够满足当前和未来人口的持续增长及其对粮食的基本需求,并促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本需求,并促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的土地利用战略和措施。改善的土地利用战略和措施。3.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1)基本内涵)基本内涵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在应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础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在应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础上,依据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与目标,选取一定的评价上,依据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与目标,选取一定的评价指标,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各个方指标,将与土

10、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针对一定的土地评价单元,对其土地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针对一定的土地评价单元,对其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定性、定量评价,以此来衡量该土地利用方利用方式进行定性、定量评价,以此来衡量该土地利用方式在一定时间段内的稳定性和发展性,即土地利用的可持式在一定时间段内的稳定性和发展性,即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续性。包括包括定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和定量评价定量评价两类两类 (2)评价原则)评价原则v土地资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评土地资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评价应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价应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v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对土地利用变化过土地

11、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对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判断程的判断v应充分考虑评价区域特点应充分考虑评价区域特点v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对特定土地利用的评价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对特定土地利用的评价v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多学科的行动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多学科的行动v用系统性观点进行评价用系统性观点进行评价v科学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3)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的指标体系土土 地地 可可 持持 续续 利利 用用 评评 价价自然指标自然指标经济指标经济指标社会指标社会指标土土地地生生产产潜潜力力土土壤壤环环境境条条件件水水资资源源保保证证率率土土地地人人口口容容量量生生物物多多样样性性劳劳动动力力保保证证率率投

12、投入入产产出出率率经经济济发发展展水水平平综综合合经经济济效效果果耕耕地地资资源源保保护护率率土土地地管管理理效效度度政政策策法法规规效效力力社社会会可可接接受受能能力力自自然然灾灾害害状状况况性性目标目标指标指标因素因素因子因子 (4)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过程)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过程 v确定土地利用目标(土地持续利用);确定土地利用目标(土地持续利用);v对土地利用系统进行科学分析,建立评价指标对土地利用系统进行科学分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体系;v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标准化,确定指标阈值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标准化,确定指标阈值和评价标准;和评价标准;v按照一定的综合方法,对土地利用系统的分析按

13、照一定的综合方法,对土地利用系统的分析结果和各方面的指标值进行综合,得到最后的评结果和各方面的指标值进行综合,得到最后的评价结果。价结果。(5)评价的时间尺度与置信长度)评价的时间尺度与置信长度时间尺度时间尺度置信长度置信长度可持续性的可持续性的1.长期可持续性的长期可持续性的25年年2.中期可持续性的中期可持续性的15-25年年3.短期可持续性的短期可持续性的7-15年年非持续性的非持续性的4.轻度不稳定性的轻度不稳定性的5-7年年5.中度不稳定性的中度不稳定性的5年年6.高度不稳定性的高度不稳定性的小于小于2年年5.2土地资源规划土地资源规划 5.2.1概述概述 土地资源规划(简称土地规划

14、),即土地利土地资源规划(简称土地规划),即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为合理用规划,是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协调分配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协调分配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妥善安排各项建设工程用地而提出的合理组地、妥善安排各项建设工程用地而提出的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方案。织土地利用的方案。根据规划的性质和目的,土地利用规划可划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设计三种类型。5.2.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宏观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宏观土地利用规划,是各级政府按照行政辖区,从全局利益、长

15、远利是各级政府按照行政辖区,从全局利益、长远利益出发,对城乡全部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益出发,对城乡全部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在空间、时间上所作的统筹安排和统一规保护,在空间、时间上所作的统筹安排和统一规划。划。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的 根本目的是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统根本目的是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统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具体:具体:一是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一是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需要。定、协调发展的需要。二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社会、经济、二是合理利用

16、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需要。生态效益的需要。三是加强对土地的统一和计划管理的需要。三是加强对土地的统一和计划管理的需要。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 v(1)综合性)综合性v(2)长期性)长期性v(3)战略性)战略性v(4)指导性)指导性v(5)动态性)动态性3.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v(1)土地利用规划与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国土规划v(2)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v(3)土地利用规划与农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农业规划v(4)土地利用规划与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农田基本建设规划v(5)

17、土地利用规划与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与农业区划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则v(1)统筹兼顾原则)统筹兼顾原则v(2)远近结合原则)远近结合原则v(3)保护农业基本用地原则)保护农业基本用地原则v(4)因地制宜原则)因地制宜原则v(5)综合效益原则)综合效益原则v(7)公众参与原则)公众参与原则v(6)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 v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和指导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和指导v促进土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合理分配促进土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合理分配v为建立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创造土为建立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18、和社会环境创造土地条件地条件v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监督与引导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监督与引导v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科学的土地组织条件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科学的土地组织条件v调整我国社会主义土地关系调整我国社会主义土地关系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及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及内容 准备阶段准备阶段 调查研究分析阶段调查研究分析阶段 编制规划方案阶段编制规划方案阶段 规划审批阶段规划审批阶段 规划公布及实施阶段规划公布及实施阶段 7.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及对新一轮规划的启示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及对新一轮规划的启示(1 1)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1986-

19、20001986-2000)特点:特点:v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下的服务型土地利用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下的服务型土地利用规划。划。v建立了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建立了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编制5 5级体系。级体系。v初步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规划方法。初步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规划方法。(2 2)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1996-20101996-2010)特点:特点:v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以耕地保护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以耕地保护为主的规划。主的规划。v建立了指标加分区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建立了指标加分区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v注重了与城市规划、村镇规

20、划的协调。注重了与城市规划、村镇规划的协调。v基层规划划分土地用途管制区,但管制措施有基层规划划分土地用途管制区,但管制措施有待深入。待深入。(3 3)前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前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体规划的启示启示v土地利用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土地利用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v加强耕地保护。加强耕地保护。v加强规划部门之间的协调。加强规划部门之间的协调。5.2.3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单项用地的利用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单项用地的利用规划,兼有微观与宏观规划的性质,主要是为解决某项兼有微观与宏观规划的性质,主要是为

21、解决某项用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具体问题而进用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具体问题而进行的规划,如菜地保护区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行的规划,如菜地保护区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立地开发区规划等,土地划、自然保护区规划、立地开发区规划等,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利用专项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应该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协调、指导下应该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协调、指导下进行。进行。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性质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性质 一般性质:综合性、长期性、战略性、指导性、动一般性质:综合性、长期性、战略性、指导性、动态性态性特殊性质:特殊

22、性质:v针对性针对性v局部性局部性v选择性选择性v具体性具体性2.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类型体系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类型体系 v开发规划开发规划v保护规划保护规划v整治规划整治规划v复垦规划复垦规划v整理规划整理规划5.2.4土地利用规划设计土地利用规划设计 土地利用规划设计属于微观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设计属于微观土地利用规划,主要是为解决土地使用(所有)单位内部的土地主要是为解决土地使用(所有)单位内部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具体问题而进行的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具体问题而进行的规划,有较强的工程技术性质。划,有较强的工程技术性质。土地利用规划设计按其规划对象而言可分为以下几方面:土地利用规划设计按其规划对象而言可分为以下几方面:v耕地规划耕地规划v林地规划林地规划v园地规划园地规划v牧草地规划牧草地规划v水面规划水面规划v居民点规划居民点规划v此外,还有交通运输地(公路、铁路、水运)规划,水此外,还有交通运输地(公路、铁路、水运)规划,水利工程用地规划等。利工程用地规划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