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大纲.pdf

上传人:奔*** 文档编号:93801309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PDF 页数:151 大小:21.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大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1页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大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大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大纲.pdf(15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大纲城市与环境学院二O一二年十二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说 明(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适用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先修课程无总 学 时85总 学 分4.5自然地理学课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地球表层环境的整体观念,了解自然环境发生的变化及其机理,懂得自然地理现象与相关专业的关系。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影响的机制,提高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和开展地理学研究的能力。具体来说,包括以下目的和要求:1.了解和掌握各自然地理成分(

2、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空间分异规律。3.掌握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更合理的利用和改造的途径以及整治的方法。4.理解世界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的自然地理学背景,知道如何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关系。(-)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1.本课程应注重从地球表层系统学的角度,阐述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相互联系的途径和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相互作用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重点突出和强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的系统性和环境性的趋

3、势,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本课程在注意阐述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运行机制,四大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区域联系、分异规律之后,要力图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探讨地表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实例来加以说明,从而突出与强化自然地理学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作用。3.在教学中,必须用系统的观点,从整体上重新认识自然环境的动力学性质和人-地相互作用过程及响应机制,从而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订,构筑坚实的科学基础。在这方面,自然地理学思想和知识的传授,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4.应用本大纲进行教学,在保证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的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

4、调整,有所侧重,灵活掌握。(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室内实验3.野外实践(四)考核方式采用结构考核形式进行,考试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即:闭卷百分制考试考查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占 70 80%:平时作业、课程论文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占 20 30%。(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章节教学内容学时安排备注1绪论22地球63地壳94大气和气候125海洋和陆地水126地貌147土壤圈128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129自然地理综合研究6二、大 纲 内 容绪论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的分科。2.自然地理学的任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

5、征、形成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研究自然地理的空间分异规律;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研究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3.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其他分科有密切关系,而且与地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等其他学科也密切相关。说明和要求:教学重点是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任务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要求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了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 一 章 地 球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宇宙和天体:太阳和太阳系;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及其地

6、理意义;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3.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岁差、章动和极移。4.地理坐标纬线与纬度;经线与经度。5.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的圈层分化;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的外部构造。6.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海陆分布:海陆起伏曲线:岛屿;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说明和要求:教学要点是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理坐标,地球的内部与外部构造,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弄清产生岁差、章动和极移的原因;了解经纬度的划分,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第 二 章 地 壳1.地壳的组成物质化学成分与

7、矿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2.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地壳运动在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地质构造。3.大地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槽台说与地洼说;地质力学学说。4.火山与地震火山;地震。5.地壳的演变地质年代:地壳演化简史。说明和要求:教学要点是地壳的组成物质,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地壳演化的历史;掌握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成因、结构、构造及分类,褶皱及断裂构造,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及理论,地壳演化的历史;识记主要造岩矿物及常见的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了解构造运动的方式、岩相、地层的接触关系,槽台学说和地质力学学说,火山与地震。第三章大气和气候

8、1.大气的组成与热能大气的成分;大气的结构;大气的热能。2.大气的水分和降水大气湿度;蒸发和凝结;水汽的凝结现象;大气降水。3.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环流;主要天气系统。4.气候的形成气候和气候系统;气候的形成;气候带和气候型。5.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简史;气候变化的原因;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说明和要求:教学要点是大气的成分,大气的结构,大气的热能,大气水分和降水,大气的运动,主要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气候带和气候型,气候变化。掌握大气获得能量的途径及地一气系统的辐射平衡,降水的形成过程及类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的原因;弄清气压带、行星风系、三圈环流、西风带、季风环流以及

9、局地环流形成的机制,气团、锋、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及对天气的影响;了解大气的成分和结构,气温的变化及水平分布,大气湿度、蒸发和凝结,降水的时间变化及地理分布,大气的水平运动,全球的气候带,气候变化的历史及未来气候的变化。第四章 海洋和陆地水1.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地球上水的分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2.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海洋起源;世界大洋及其区分;海及其分类;海水的组成;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3.海水的运动潮汐和潮流;海洋中的波浪;洋面流和水团运动。4.海平面的变化万年来的海平面变化;近百年的海平面变化;21世纪海平面上升预测。5.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洋

10、环境保护。6.河流河流、水系和流域;水情要素;河川径流;河流补给;流域的水量平衡;河流的分类;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7.湖泊与沼泽湖泊;沼泽。8.地下水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岩石的水理性质;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地下水埋藏条件的分类。9.冰川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地球上冰川的分布;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说明和要求:教学要点是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海洋的起源与海水的理化性质,海水的运动,海平面的变化,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保护,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以及冰川。掌握水循环的过程,洋流的模式和主要洋流,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河流补给的形式及特点,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流域的水量平衡,湖泊的分类

11、,沼泽的形成过程,地下水的分类,冰川的形成及类型,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了解水量平衡方程,海洋的起源,海水的理化性质,潮汐、波浪、洋流及大洋水团,海平面变化,河流的水情要素,湖泊和沼泽的水文特征,地下水的理化性质,全球冰川的分布。第 五 章 地 貌1.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地貌成因;基本地貌类型;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2.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风化作用;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3.流水地貌流水作用;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准平原与山麓面。4.喀斯特地貌岩溶作用;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与地域分异。5.冰川与冰缘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冻土地貌)。6.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风沙作用;风沙地貌;

12、黄土与黄土地貌。7.海岸与海岸地貌海岸地貌;海岸的分类;海底地貌与海底沉积。说明和要求:教学要点是地貌的成因及类型,风化作用,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与冰缘地貌,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海岸与海底地貌。掌握地貌的成因,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风化作用的类型,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沙作用;弄清内、外营力作用下各种地貌形态的形成机制;识记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海岸与海底地貌的各种地貌形态;了解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形态,分化壳的特征、类型及分布,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与地域分异。第 六 章 土 壤 圈1.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13、;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壤形态;土壤物质组成: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2.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成土因素学说;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主要成土过程。3.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土壤分类;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世界土壤分布。4.土壤类型特征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灰铝土;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新成土。5.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的概念;世界及我国土壤资源概况;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说明和要求:教学要点是土壤及土壤肥力,土壤的形态、组成及性质,土壤形成的

14、因素,主要成土过程,土壤的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土壤类型的特征,土壤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掌握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土壤的物质组成,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主要的成土过程,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灰化土、铁铝土、干旱土、淋溶土的特征及分布;了解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土壤的形态及性质,成土因素学说,土壤的分类,世界土壤的分布,土壤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1.地球上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2.生物与环境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生态因子与生物;生物对环境的适应。3.生物种群核生物群落种群及其一般特征;生物群落。4.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概

15、念;生态系统的组分和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5.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类型。6 .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7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全球生物多样性概况及其威胁状况;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说明和要求:教学要点是生物界的组成,生态因子及其与生物的关系,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功能,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扩%掌握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生物种群

16、和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基本特征,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结构及功能,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与生态平衡,农业生态系统的特征,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特征;了解地球上生物界的组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陆地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及主要类型,水域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农业的优点及成功实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综合体一地理系统一地理耗散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2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地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3 .自然区划自然区划的原则;自然区划的方法;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4 .土地类型研究土地的含义与土

17、地分级;土地的分类;土地评价。5 .人地关系研究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说明和要求:教学要点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规律,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掌握对自然地理整体性的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土地的概念;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土地的分类,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1、伍光和,王乃昂等.自然地理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8.2、伍光和,田连恕等.自然地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0.3、丁登山,汪安祥等.自然地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

18、9 8 8.4、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 0 0 1.5、黄秉维,郑度等.现代自然地理学,科学出版社,1 9 9 9.6、王健.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0.7、A.N.S t r a h l e r,A.H.S t r a h l e r.E l e m e n t s O f P h y s i c a l G e o g r a p h y,J o h n W i l e y&S o n s,I n c,N e w Y o r k,1 9 7 6.修订人:卢妍吉婷婷 审核人:刘传明 土地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说 明适用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先修课程现代经

19、济学原理总学时51总学分3(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土地经济学 是高等师范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目的和要求: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土地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2.帮助学生理解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理论,并使其能应用相关对我国土地利用的实践进行分析;3.通过典型案例的教学,做到理论实际,帮助学生掌握我国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等土地财产制度,并能将其应用于土地管理活动中;4.在掌握地租、地价和土地市场基本原理的基础匕了解土地权属转移,土地收益分配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并能用于对我国土地市场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分析。(

20、-)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1.课程主要包括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产流转三大部分的内容。在教学中,应本着“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充分运用我国土地利用实例,并适当结合其他国家的实践,重点介绍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产流转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实际运用。2.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适当安排一定的专业调研、考察,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在应用本大纲进行教学时,应保证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而对体系安排、课时分配、章节划分及教学方式等则可依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进行适当的调整。(三)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采取以教师引导为主、学生讨论为辅,以课堂教学为

21、主、课外实践为辅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四)考核方式考查(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章节教学内容学时安排备注1导论32土地资源利用概论33土地集约利用34土地分区利用65土地规模利用36土地计划利用27土地可持续利用18土地财产制度概论39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610中国现行土地使用制611土地市场概论312土地市场的供给与需求313地租理论及其运用314地价理论及其运用315土地金融216土地税收1二、大 纲 内 容第 一 章 导 论1.土地的概念和特性2.土地的功能和分类3.土地经济学的对象

22、和研究方法4.土地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说明和要求:(1)掌握土地的概念、特性、功能和分类;(2)了解土地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及土地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1.土地利用的内涵及目标2.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3.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说明和要求:(1)掌握土地利用的涵义、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土地利用的目标及实现手段、土地利用的基本经济原则;(2)能够对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价。第三章土地集约利用1.土地集约利用概述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3.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说明和要求:(1)掌握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涵义及其对中国土地利用的现实指导意义

23、;(2)理解集约经营的含义及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第四章土地分区利用1 .土地分区利用原理2 .农业土地分区利用3 .城市土地分区利用4 .其它非农业土地分区利用5 .中国西部地区土地开发利用说明和要求:(1)知道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和市场区位论;(2)了解我国农村土地区位利用和城市土地区位利用问题。第五章土地规模利用1 .土地规模利用原理2 .农 业土地规模利用3 .城市土地规模利用说明和要求:(1)掌握土地规模利用的基本理论和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涵义;(2)了解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及城市土地规模利用问题。第六章土地计划利用1 .土地计划利用的必要性2 .中国土地计划利用的基本

24、体系3 .中国土地计划利用的管理说明和要求:(1)了解土地计划利用的含义、必然性、意义及其与市场配置的关系以及(2)掌握中国土地利用计划体系的构成与特点、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内容、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方向。第七章土地可持续利用1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2 .土地人口承载力3 .中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说明和要求:(1)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依据与应用;(2)掌握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方法,;(3)理解实现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途径。第八章土地财产制度概论1.土地财产制度简述2.土地所有制3.土地使用制4.土地国家管理制度5.土地产权及其权能构成说明和要求:(1)了解土地财产制度的概念、构成及特点

25、;(2)理解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3)掌握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任务,及土地产权的权能构成。第九章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1 .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和形式2 .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和发展3 .中国现行土地征收制度4 .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完善说明和要求:(1)掌握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和形式;(2)了解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和发展,及中国现行土地征收制度;(3)理解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缺陷及其完善。第十章中国现行土地使用制1 .中国农村现行土地使用制2 .中国城市现行土地使用制说明和要求:(1)了解中国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特征、局限性及其改革完善途径;(2)掌握现行城市土地使

26、用制的形成、基本内容及其完善途径。第十一章 中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学生自学)第十 二 章 中国港台地区现行土地制度(学生自学)第十 三 章 国外现行土地制度概览(学生自学)第十四章土地市场概论1 .土地市场的一般理论2 .中国土地市场体系3 .中国土地市场管理说明和要求:(1)掌握土地市场的内涵、功能、模式和运行机制;(2)理解中国土地巾场的特点和构成等;(3)了解土地市场的管理与调控等。第十五章土地市场的供给与需求1.土地的供给2.土地的需求3.人地关系4.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及其平衡说明和要求:(1)掌握土地供给与需求的含义及影响因素;(2)理解土地供求关系及其平衡。第十六章地租理论及其应用

27、1 .地租概论2 .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的基本观点3 .地租理论在中国的应用说明和要求:(1)了解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及其区别、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形成条件、原因等:(2)理解社会主义条件下地租范畴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等问题。第十七章地价理论及其应用1 .地价理论2 .地价评估3 .地价管理说明和要求:(1)了解马克思主义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土地价格理论;(2)理解土地价格的内涵及特点、土地价格影响因素、变动趋势;(3)掌握地价评估的方法,并能够熟练应用。第十八章土地金融1 .土地金融概述2 .发达国家房地产金融发展概况3 .中国房地产金融的发展及其对策说明和要求:(1)了解

28、土地金融的基本知识、中国发展土地金融业的意义、发达国家土地金融制度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2)理解中国房地产金融的发展状况。第十九章土地税收1 .土地税收概论2 .中国土地税制的演变3 .中国现行土地税制及其改革说明和要求:(1)了解土地税的概念及分类、旧中国土地税制的特点及本质;(2)理解中国现行的土地税制,以及改革完善中国土地税制的基本框架。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1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6.2 .刘书楷,曲福田.土地经济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 0 0 8.3 .黄贤金,张安录.土地经济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 0 0 8.修订人:

29、孔伟 审核人:刘传明 土地管理学教学大纲一、说 明适用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先修课程管理学总学时51总学分3(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土地管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目的和要求:1.使学生掌握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任务、特点、原则,了解土地管理的法规、制度、程序和方法,对土地管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2.通过典型案例的教学,做到理论实际;使学生得到土地管理操作实务训练,加深对土地管理工作的理解。3.通过课程内容和研究方法的讲述,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施中,按“知道、了解、理解”三个层次要

30、求:1、“知道”一一即要一般掌握有关内容,一般以填空、选择、判断等题型进行考核;2、“了解”一一即要清楚地掌握有关内容,一般以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等题型进行考核;3、“理解”一一即要非常清楚地掌握有关内容并能够熟练运用,一般以论述、案例分析、简答等题型进行考核。(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1.本课程以系统、全面、准确地讲授土地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操作实务为主,在原理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要充分结合中国以及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2.在理论讲授中,应充分利用实例精讲基本内容,阐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突出重点;同时,以综合练习和案例分析的形式安排必要的作业

31、和实验,以提高教学效果。3.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适当安排定的专业调研、考察,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在应用本大纲进行教学时,应保证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而对体系安排、课时分配、章节划分及教学方式等则可依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进行适当的调整。(三)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外实践为辅。(四)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2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80%。(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章节教学内容学时安排备注1绪论32土地管理原理33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34地籍管理75土地权属管理96土地利用管理97城市土地市场管理88土地信

32、息管理39中国港台地区及国外土地管理简介31 0土地管理案例分析、操作实务3二、大 纲 内 容第 一 章 绪 论1.土地的基本概念2.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3.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4.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说明和要求:(1)教学重点: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土地管理学的任务(2)教学要求:知道土地的含义、功能和基本特性;了解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土地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解土地管理的含义,土地管理学的任务和内容。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1 .人本管理原理2 .系统管理原理3 .动态管理原理4 .管理效益原理说明和要求:(1)教学重点:人本管理原理(2)教学要求:知道系统管理原

33、理、动态管理原理;了解管理效益原理;理解人本管理原理。第三章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1.土地管理目标的设置2.土地管理的组织设计3.土地管理职能运作说明和要求:(1)教学重点:土地管理的组织设计(2)教学要求:知道土地管理的目标、土地管理机构设置;了解土地管理的任务和原则,土地管理的方法;理解土地管理的计划、组织和控制职能。第四章地籍管理1.地 籍管理概述2.土地调查3.土地分等定级4.土地登记5.土地统计6.地 籍档案管理说明和要求:(1)教学重点:土地分等定级(2)教学要求:知道地籍管理的内容,土地登记的类型和内容,土地统计的内容;了解地籍调查工作程序,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程序;理解分等定级方法

34、,城镇土地定级工作程序,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程序。第五章土地权属管理1.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2.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和内容3.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确认4.城 镇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5.农 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6.土地征用7.土地权属纠纷的调处说明和要求:(1)教学重点: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2)教学要求:知道土地权属管理内容,土地征用的概念,土地权属纠纷的概念及调处程序;了解我国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确认,以及土地征用的程序;理解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方式和程序,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主要形式。第六章土地利用管理1.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依据2.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3.农 用地

35、利用管理4.建 设用地、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管理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6.土地用途管制7.土地利用监督与调控说明和要求:(1)教学重点:土地用途管制(2)教学要求:知道马克思的地租、地价理论,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土地用途管制的目标;了解土地利用管理的内容,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理解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内容和措施。第七章城市土地市场管理1 .城市土地市场管理概述2 .城市土地市场供需调控与管理3 .城市土地市场价格管理4 .城市土地市场微观管理说明和要求:(1)教学重点:城市土地市场供需调控与管理(2)教学要求:知道土地储备制度,城市土地市场微观管理;了解我国土地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价格管理政策和制度;理解城市

36、土地市场供需平衡调控机制。第八章土地信息管理1.土地信息2.土地数据的类型3.土地信息系统4.土地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实施5.土地信息系统实例地籍管理子系统建设说明和要求:(1)教学重点:土地信息系统(2)教学要求:知道土地信息的内容,土地数据的类型,土地信息系统的定义:了解土地信息系统的建立与维护。第九章中国港台地区及国外土地管理简介1 .中国港台地区土地管理简介2 .国外土地管理简介说明和要求:(1)教学重点:中国港台地区及国外的经验(2)教学要求:了解中国港台地区及国外的经验。第十章土地管理案例分析、操作实务1 .耕地非农化机制分析2 .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建议3 .城镇土地定级案例说明和要求:

37、(1)教学重点:现行土地征用制度(2)教学要求:了解现行土地征用制度问题及改革建议。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1 .陆红生.土地管理学总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 0 0 2.2 .王万茂,土地资源管理学.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3.3 .朱道林.土地管理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 0 0 7.修订人:孔伟 审核人:刘传明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说 明适用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先修课程经济学原理总 学 时68总 学 分4(-)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经济地理学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目的和要求:L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

38、规律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为了解和学习人类经济活动知识提供必要的地理空间模型,并为运用地理方法解决社会经济建设实际问题奠定初步基础。2.通过实例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实践知识,在解决现实问题方面得到技能方面的初步训练,并加深对经济地理概念的理解。3.通过课程内容和研究方法的讲述,帮助学生建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1.本课程以讲授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知识为主,要在保证经济地理学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以经济活动区位和经济活动区域分析为重点,并适当结合中国和其它国家的实践,注意经济地理学方法和技术的介绍。2.本课程的部分内容,学生在中学地理中已初步接触过,应在中学地理

39、的基础上深化和提高,力求避免不必要的重复。3.本课程的教学应以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主线,培养学生辨证思维方法。4.在理论讲授中,应着重阐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果。5.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安排一定专业考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6.在应用本大纲进行教学时,应保证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而对体系安排、课时分配、章节划分及教学方式各方面,可依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进行适当的调整。7.带“*”部分为选讲内容。(三)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采取讲授,讲授过程中注重引入学术前沿及最新发展动态。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和相关案例为主的教学方法。(四)

40、考核方式理论考核:期末考试占8 0%,平时成绩占20%。(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学时 分配如下:教学章节教学内容学时安排备注绪论61经济活动区位242经济活动区域分析243经济活动全球化14二、大纲 内 容绪 论1、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2、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3、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4、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说明和要求:理解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研究对象及其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明确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初步了解经济地理学新的理论研究重点。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第一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1、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2、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3、市场对经济

41、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4、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5、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说明和要求:(1)理解和掌握区位因子的构成,区位因子中市场条件、区域环境条件和交通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2)介绍要素投入,了解劳动、自然和资本是经济活动的最基本的要素。第二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1、杜能农业区位论2、韦伯工业区位论3、其它工业区位理论4、行为区位理论说明和要求:(1)掌握杜能农业区位论和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研究及意义;掌握行为区位理论中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理论。(2)了解各种区位理论的特点和区位论的发展趋势。第三章中心地理论1、克里斯塔勒的

42、中心地理论2、中心地理论的发展3、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说明和要求:(1)掌握中心地理论的基本体系,明确克里斯塔勒理论的意义与不足。(2)介绍中心地理论的发展,使学生了解贝利和加里森的中心地模型、中心地的等级性、中心地系统的变化和人口密度与中心地等理论发展。(3)着重从现实应用的角度,分析中心地理论在集市研究、国土规划与整治和城市体系规划中的应用,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中心地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第四章 多部门(公司)区位1、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2、企业空间演变模式3、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说明和要求:(1)掌握企业中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扩散规律、空间扩张规律和特殊环境下的空间扩张模式。(2)了解公司

43、组织结构类型,理解其结构特征。第五章跨国公司区位、1、踏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2、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3、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说明和要求:(1)掌握跨国公司投资的宏观和微观区位选择,理解并掌握跨国公司总部、研究与开发(R&D)机构和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明确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2)从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关系观点出发,分析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的影响,了解影响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的主要因素。第二篇经济活动区域分析第六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1、区域经济结构2、区域空间结构3、城市与区域的关系4、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5、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说明和要求:(1)掌握区域产业分类、区域产

44、业结构演进理论、区域空间结构模式和演变理论,掌握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明确城市和农村工业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2)理解相关产业概念,了解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评价,理解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3)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和城市对区域的带动作用。第七章区域经济发展1、区域经济增长理论2、经济地域综合体3、经济区与经济区划说明和要求:(1)掌握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掌握经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和特点,明确经济区的概念和经济区的特征,掌握经济区的划分原则和方法。(2)讲清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明确区域经济增长机制。(3)了解经济地域综合体的要素构成与组合方式、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空间结

45、构,了解经济地域综合体的建设、管理和有效评价。第八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1、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2、区际联系3、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说明和要求:(1)理解区域间建立发展关系的方式和对各自的影响和机制,掌握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2)了解区域合作的意义、原则和合作类型。(3)结合实例分析区域经济差异,了解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明确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第三篇经济活动全球化第九章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1、发展历史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3、经济活动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4、经济活动全球化趋势说明和要求:(1)掌握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理

46、解经济活动全球化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2)理解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明确经济活动的时空扩散模式。(3)结合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体化,分析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第十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1、汽车工业2、电子工业3、服务业说明和要求:(1)了解汽车工业的影响因素及布局变化、影响电子工业的重要区位因子、现代服务业和国际贸易的特征、影响国际服务贸易布局的主要因素。(2)结合电子工业的发展,介绍邮电通信业的生产特点,了解邮电通信业的空间布局及其影响因素。第十一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1、新的国际分工格局2、全球化与当地化3、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说明和要求:(1)掌握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

47、其与当地化的关系,重点理解和掌握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机遇和挑战,了解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化应采取的对策。(2)介绍当今人类经济活动带来的新的国际分工格局,理解经济活动全球化的趋势。(3)结合东南亚金融危机等事件,分析经济全球化给不同国家和地区带来的影响及其所应采取的对策。第十二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1、公司(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2、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分析方法3、经济地理信息系统说明和要求:(1)掌握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分析的主要方法,理解区域人口、就业与经济活动模型分析,了解项目评估的内容与过程以及区域或城市开发方案的决策分析。(2)介绍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方法,使学生了解传统研究方法和新的公

48、司调查及分析方法的优缺点,进一步理解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关系。(3)介绍新的技术方法,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现状和其技术特征,理解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的重要性。第十三章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1、新产业区研究2、经济活动地理研究的社会化3、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观点说明和要求:(1)掌握新产业区的基本特征,正确理解并掌握新产业区的概念和类型,明确新产业区研究的主要问题:掌握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结构分析方法和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克鲁格曼经济地理研究的空间经济模型和主要内容及其研究的特点。(2)通过马歇尔的新产业区和意大利新产业区及其它国家新产业区的介绍,理解和掌握新产业区的概念及其研究的意义。(3)了解福

49、利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和在实践中的应用。三、教 材 和 主 要 参 考 书1.李小建.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2.杨万钟等.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3.曹廷藩等.经济地理学原理.科学出版社.1991年4.杨 吾 扬,梁进社.高等经济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5.胡兆量.经济地理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86年修订人:尚正永 审核人:朱国传自然资源学教学大纲一、说 明适用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先修课程自 然 出也理学总 学 时3 4总 学 分2(-)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自然资源学 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自然地理模块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50、应达到以下目的要求:1.使学生知道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物资基础。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已成为当今全球共同关注的几大问题,我国自然资源紧缺与人口众多的矛盾尤其突出,自然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已成为最紧迫的知识创新和素质教育内容。2.了解自然资源学科体系和理论基础、资源科学的研究方法、资源科学研究的应用问题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理论、原则及策略。3.将各类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看作一个统一的系统,从整体和有机联系的角度去理解并掌握自然资源、人类社会、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和之间的相互影响。4.理解并掌握主要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地域组合特征、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