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9篇.doc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93793996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培训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9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教育培训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9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培训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9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培训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9篇.doc(3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育培训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9篇人和高等动物会受到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害, 当这些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 在一定条件下他们会克服机体的防御机能, 破坏机体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 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这个过程称为传染.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培训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9篇, 仅供参考, 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培训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1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保障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 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 特制定如下制度:一、机构组织教职员工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 必须人人重视, 加强预防. 二、班主任和教师发现疫情应该立即报告机构领导,

2、 机构发现疫情要在1小时内上报管理中心, 2小时内管理中心应该立即报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教育局. 机构要指定专人或兼职教师负责机构内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收集、汇总和报告工作(机构由分管后勤工作的领导为报告人). 1、法定传染病:(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

3、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 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4)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2、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 4、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 天内有例或者连续天内有多个学生(例以上)患病, 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 机构疫情报告人应当在1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当机构发现传染病或疑

4、似传染病病人时, 机构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 ()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 机构疫情报告人应当在1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机构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 机构疫情报告人应当在1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三、防治管理组织和任务(一)预防传染病应急处理小组:组长:尹校长副组长:杨秀峰成员:校医后勤人员政教处学科组长班主任(二)工作任务:(1)严把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2)做到五早: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治疗. 四、严格疫情报告:1、报告方式:当出现符合本工作规范规定的报告情况时, 机构疫情报告人应当以

5、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报告, 同时, 向教育管理中心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2、?一旦发生传染病事件, 疫情报告人及时向校领导汇报, 召集传染病应急小组成员, 做好专册登记, 统计人数. (患者名单、发病日期、班级分布、主要症状、目前状况、接触史等)报告顺序:班主任(10分钟内)校领导(30分钟内)组织排查疫情报告人(1小时内)教育管理中心(2小时内)当地疾控中心和教育行政部门. 3、重大疫情由疫情报告人于1小时内上报疾控中心、教育、卫生行政部门. 五、凡患有传染病的师生经隔离治愈后, 必须有医院证明方可上课. 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6、一、工作目标: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 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范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 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 及时采取措施, 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发生及在校园蔓延. 二、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 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范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 加强日常检测, 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迅速切断传播途径, 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

7、. 在县教委、卫生局的统一领导下, 成立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 落实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 强化人力、物力、财力的储备, 增强应急处理能力, 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三、机构工作职责1、建立健全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责任制, 检查、督促各部门的落实情况, 明确各部门职责, 加强食堂、校园环境、教室等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 2、结合学科教学, 充分利用板报、校园网、广播等宣传手段, 广泛深入地开展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 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3、严格执行学生缺课登记及请假制度、机构

8、传染病期间晨检制度, 及时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 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学生, 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 4、积极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 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改善卫生条件, 保证机构教室、食堂、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5、确保学生喝上安全饮用水, 吃上放心菜. 6、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教育管理中心和上级组织汇报机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 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食物留存留样等工作. 四、突发事件预防1、切实加强对机构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经常对机构食堂、校园环境、教学设施等进行检查, 尽早发现问题, 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9、. 2、加强机构卫生投入, 切实改善机构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 3、采取有效措施, 强化机构卫生规范化管理. 4、加强健康教育, 提高师生的防病抗病能力(1)按照教育部的要求, 落实好健康教育课, 普及公共卫生知识, 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2)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的预防, 通过和办报、宣传橱窗、广播电视以及校园网等宣传途径, 大力宣传、普及防治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 提高师生员工的公共卫生意识和防治突发事件的能力. (3)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防治食物中毒的专题教育, 增强学生识别腐败变质食品、“三无”产品、劣质食品的能力, 教育学生不买无照、无证商贩的各

10、类食品. (4)认真组织师生开展体育锻炼,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提供合理营养, 不断增强体质. 五、突发事件的监测和报告: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容包括:重大传染病清、中毒事件、污染事故、免疫接种事故, 以及其他重大疑难和不明原因的健康危害事件. (一)突发事件检测: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系统. 每天班主任统计师生员工中的缺勤者, 并查明缺勤原因. 对因健康原因缺勤者由校医进行登记汇总并跟踪观察, 根据情况变化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二)突发事件报告:1、严格执行机构重大公共卫生报告程序, 机构一旦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甲类传染病病例、乙类传染病暴发、医院感染爆发以及其他突发卫生事件时,

11、相关知情教师应在第一时间向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报告, 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应在1小时内用书面形式(或电话)向管理中心报告, 并同时向镇防疫站报告, 根据授权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2、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 3、在机构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 对疫情实行日报高制度和零报告制度, 并确保信息畅通. 六、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丰都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的规定, 将突发事件的等级分为一般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和特大突发事件. 机构应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级别, 结合机构的特点, 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做出相应反应. (一)

12、传染病1、一般突发事件:所在机构发现属于一般突发事件的疫情, 启动第三级应急响应. (1)立即启动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 加强疫情的通报. (2)加强对接触人群的跟踪管理, 做好教室、图书室、食堂、办公室等公共场所的通风换气工作, 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3)严格执行进出入校门的管理制度. 2、重大突发事件:所在机构发现属于重大突发事件的疫情, 启动第二级应急响应, 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1)开展针对性地健康教育, 印发宣传资料, 在校园张贴宣传标语和宣传画, 提高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 外出和进入公共场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对全体师生每日定时测量体温, 发现异常情况

13、及时上报. (3)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 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 (4)加大进出校门的管理力度, 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 (5)及时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3、特大突发事件:所在机构或地区发现属于特大突发事件的疫情, 启动第一级应急响应. 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 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 ()全面掌握和控制人员的流动情况, 教职工外出必须向所在部门请假. 外出学生和去疫区的人员返校后, 必须进行医学观察. 对缺勤者要逐一登记, 及时查明缺勤原因. ()避免人群的聚集和流动, 暂停一切大型的集体活动, 不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参观等. ()对教室、

14、实验室、食堂、图书室、活动室、厕所等场所每天进行消毒, 通风换气. ()机构每天公布校园疫情的防控工作情况. (6)按照上级要求进行相应处理. 、校内疫情:校内若出现重大传染病疫情, 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 开展以下工作:()根据传染病的种类和病人的活动范围, 相应调整教学方式. 出现一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鼠疫及肺炭疽的疑似病例, 对班级调整教学方式, 暂避免集中上课;出现一例上述情况的诊断病例或两例以上疑似病例, 机构在报请县教委批准后对该班级和相关班级实行停课, 或实行全校停课. ()班级或全校停课期间, 要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方法进行学习, 如机构停课, 机构领导和教师要坚守岗位. ()重

15、大疫情发生期间, 要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紧张心理, 维护校园稳定. (二)食物中毒:一旦发生校内食物中毒或可疑食物中毒时, 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做好下列工作:1、立即停止食物供应活动, 并在第一时间报告管理中心并向县教委、卫生局、县防疫站、镇政府报告. 2、立即将发病师生送往医院, 协助做好病人的救治工作. 3、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 待确认后交卫生部门处理. 4、积极配合卫生、公安部门进行调查, 并按要求如实提供有关资料和样品. 5、配合卫生部门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 总结经验教训, 提出整改意见, 杜

16、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三)预防接种严重反应或事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事件1、迅速报告卫生局、教委及其他有关部门, 请求派遣专业人员进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查明事件原因. 2、及时将患病师生送医院接受治疗.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消除危害, 制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4、总结经验教训, 查漏补缺, 杜绝隐患. 七、保障措施(一)组织机构保障:机构成立突发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 后勤处具体牵头负责日常防控工作, 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 (二)人力资源保障:机构按照要求配备校医, 分管校长、总务处, 相关人员要定期接受上级部门组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演练, 具有处理

17、突发事件的快速应急反应能力. (三)实行责任追究制:校长对全校师生卫生安全、校园卫生安全工作负总责, 对于玩忽职守, 造成机构卫生安全事故的责任人, 应视情节轻重给与相应处分教育培训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21.甲类传染病为强制管理类传染病, 包括(鼠疫和霍乱)2.传染病防治法还规定, (国务院及其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情况增减甲类和乙丙类传染病病种, 以适应情况的变化. 3.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及个体开业医生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4.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定期如实公布全国疫情并随时通报重大疫情, 并可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地如实通报和公布本行政区域内的疫情. 5.传染病的控

18、制包括:(1)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宣布疫区. (4)对尸体的处理. (5)药品生物制品等的供应. 6.解答)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机构发现传染病时, 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控制措施:(1)对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 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人, 炭疽中的肺炭疽病人, 予以隔离治疗. 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拒绝隔离治疗或隔离期末满擅自隔离治疗的, 可以由公安部门协助治疗单位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淋病、梅毒病人应当在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机构接受治疗. 尚未治愈前, 不得进入公共浴池、游泳池. (2)对除艾滋病人、肺炭疽病人以外的乙类、丙类传染病病人, 根据病情, 采取

19、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3)对疑似甲类传染病病人, 在明确诊断前, 在指定的场所进行医学观察. 医疗保健机构或者卫生防疫机构在诊疗中发现甲类传染病的疑似病人, 应当在两日内作出明确诊断. (4)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污染的场所、物品和亲密接触的人员, 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和预防措施. 发现甲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或者疑似病人的污染场所, 卫生防疫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应, 应立即进行严格的卫生处理. (5)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以及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淋病、梅毒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必须按照有关规定接受检疫、医学检查和防治措施. 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及病原携带者, 应当接受医

20、学检查和防治措施. 7.切断传播途径:为控制传染病爆发、流行, 必要时当地政府可报经上一级地方政府批准, 采取下列紧急措施:(1)限制或者停止集会、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员聚集的活动;(2)停工、停业、听课;(3)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4)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 县级以上政府在接到报告时, 应当在24小时内作出决定. 下级政府在上级政府作出决定前, 必要时可临时采取第1, 4项紧急措施, 但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5)及时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 8.宣布疫区:甲类、乙类传染病爆发、流行时,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报经上一级地方政府决定, 可以宣布疫区, 在疫区内实行紧急措

21、施, 并可对出入疫区的人员、物资和交通工具实行卫生检疫. 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决定, 可以对甲类传染病疫区实施封锁. 封锁大、中城市的疫区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 以及封锁疫区导致中断干线、交通或者封锁国境的, 由国务院决定. 9.对尸体的处理:对于患鼠疫、霍乱和炭疽病死亡的病人尸体, 由治疗病人的医疗单位负责(消毒处理), 处理后应当立即火化. 10.检测管理的对象:根据艾滋病检测管理的若干规定, 中国艾滋病检测管理的对象为已确诊的艾滋病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疑似艾滋病病人、或与艾滋病病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接触密切者. 11.检测管理措施:卫生、医疗保健机构发现艾滋病病人时, 应

22、立即采取隔离措施, 并送其到指定的医疗单位接受治疗. 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疑似艾滋病病人、以及与艾滋病病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接触密切者, 可根据预防的需要, 实施下列部分或全部措施:(1)留验;(2)限制活动范围;(3)医学观察;(4)定期或不定期访视. 12.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权益保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不受歧视, 享有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和社会福利;对检测发现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结果的确认属个人隐私, 有关部门不得泄露. 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医疗机构为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提供医疗服务, 被指定的医疗机构不得拒绝收拾, 对其中经济特别困难者, 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应报请当

23、地政府协调解决费用. 13.医疗废物管理的一般规定主要包括:(1)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2)制定与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有关的规章制度和在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应急方案, 设置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3)对本单位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 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 采取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4)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和登记管理制度, 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 采取有效措施, 防止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5)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转让、买卖医疗废物, 在运送过程中丢弃废物, 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

24、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 邮寄医疗废物, 通过铁路、航空运输医疗废物, 将医疗废物与旅客在同一运输工具上载运, 在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水体上运输医疗废物. 14.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废物管理主要包括:(1)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及时收集本单位产生的医疗废物, 并按照类别分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者密闭的容器内, 并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2)应当在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和人员活动区以及生活垃圾存放场所建立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 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3)根据就近集中处置的原则, 及时将医疗废物交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4)产生的污水、传染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

25、物, 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并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 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教育培训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3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各级医疗、防疫机构是按照专业分工, 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工作. 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 是为各级政府提供传染病发生、发展信息的重要渠道. 目的传染病疫情报告是为各级政府提供传染病发生、发展信息的重要渠道. 只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传染病报告制度, 并且保证其正常运转, 才能保证信息的通畅. 这是政府决策者准确掌握事件动态、及时正确进行决策与有关部门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重要前提. 依据中华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

26、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管理规范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技术指南制定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报告病种甲、乙、丙类及其它规定报告的传染病(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含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

27、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4)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其他传染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人感染猪链球菌、不明原因肺炎、不明原因、其它). (5)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 (6)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后、应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报告内容报告内容包括常规疫情报告(法定传染病报告), 特殊疫情报告(暴

28、发疫情、重大疫情、灾区疫情、新发现的传染病、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传染病菌中、毒种丢失的报告. (1)甲、乙、丙类传染病,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报传染病告卡的要求填报. 报告卡统一用A4纸印制, 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 项目完整、准确、字迹清楚, 填报人签名. 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实验室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 对鼠疫、霍乱、肺炭疽、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 按照规定报告病原携带者. 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分型报告. 炭疽分为肺炭疽、皮肤炭疽和未分型三类;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五类;梅毒分为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五类;疟

29、疾分为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三类;肺结核分为涂阳、仅培阳、菌阴和未痰检四类. 未进行发病报告的死亡病例, 在填写报告卡时, 应同时填写发病日期(如发病日期不明, 可填接诊日期)和死亡日期. (2)传染病专项监测、专项调查信息的报告对于开展专项报告的传染病(性病、结核、艾滋病及HIV感染者), 除专病报告机构外, 其余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诊断病例同时进行网络直报. (3)医务人员发现原因不明传染病或可疑的新发传染病后, 应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立即电话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同时做好认真记录与调查核实. (4)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接到

30、任何单位和个人报告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后, 要认真做好疫情记录, 登记报告人、报告电话、报告事件、疫情发生时间、地点、发病人数、发病原因等. 并立即电话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同时进行调查核实. (5)传染病菌中、毒种丢失的报告传染病菌中、毒种丢失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容之一,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疫情后要在1小时内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5、报告程序与方式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 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 医院内诊断的传染病病例的报告卡由首诊医生负责填写, 由医院预防保健科的专业人员负责进行网络直报. 暴

31、发疫情现场调查的院外传染病病例报告卡由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场调查人员填写, 并由疾控机构进行报告. (1)乡镇卫生院与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收集和报告本行政区域内传染病信息. 有条件的实行网络直报, 没有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 应按照规定时限以最快方式将传染病报告卡报告本行政区域内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要实行网络直报. 要建立预防保健科, 要有专人负责网络直报工作. (3)交通、民航、厂(场)矿所属的医疗卫生机构, 以及非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报告方式、报告程序进行报告. (4)部队、武警等部门的医疗卫生机构接诊地方居民传染病病人时, 按照传染病防

32、治法规定向属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报告时限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时, 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 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 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及时向属地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并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至代报单位. 教育培训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4核心内容:关于我们呢相关的传染病防治的问题工作, 下文是关于实

33、施传染病防治的工作进展与及实施的情况, 具体的问题如下文分析, 法律快车小编希望下文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一、传染病防治工作进展和传染病防治法实施情况传染病防治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稳定. 近年来, 特别是2003年抗击非典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传染病防治工作, 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全国人大对传染病防治法进行了修订并加强监督指导,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通过健全体系、提升能力、完善机制、强化保障, 初步形成了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传染病防治法得到了

34、较好贯彻实施, 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法律法规制度不断完善. 2004年传染病防治法相关规定修订之后, 国务院相继公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艾滋病防治条例、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配套行政法规, 批转了防治艾滋病、结核病等一系列专项规划或行动计划. 2013年6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又对传染病防治法进行了修订, 完善了传染病病种和防控措施调整制度, 更好地配置防治资源. 各省(区、市)公布了40多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 卫生计生部门公布了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性病防治管理办法等10部部门规章, 制(修)订了50项传染病诊断相关标准;教育部门建立

35、了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及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农业部门发布了人畜共患病名录;水利部门发布了水利血防技术导则;质检部门制定了口岸卫生检疫行业标准, 从制度上保证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落实. (二)传染病防治体系基本建立. 一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逐步健全. 中央和地方加大投入力度,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构建了艾滋病、脊髓灰质炎等专病实验室网络, 传染病病原学检测能力明显增强. 目前, 全国共有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490家, 卫生人员19.3万人, 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2728个, 初步构建起功能完善、反应迅速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二是医疗救治体

36、系得到加强. 加大传染病院、紧急救援中心以及医疗机构救治能力建设力度, 2012年传染病院的床位数、注册医师数分别比2004年增长64%和58%. 目前, 2243家综合医院设立了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科,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普遍设立发热门诊、肠道门诊, 建立了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确定了232家医院作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基地建设单位, 初步建立了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网络. 三是传染病监督体系基本形成. 目前, 全国共有省、市、县三级卫生监督机构3088家, 监督员7.3万人. 加强了对医疗卫生机构、采供血机构、公共场所和消毒产品企业的有效监管. 近5年, 监督检查医疗卫生机构200万户次, 查

37、处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案件12万余件. (三)传染病防治能力全面提升. 一是监测预警能力不断加强. 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 目前, 100%的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8%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94%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了法定传染病实时网络直报, 从医疗卫生机构发现、诊断后逐级报告的平均时间由直报前的5天缩短为4小时. 设立3486个国家级监测点, 重点监控霍乱、流感等28种传染病和蚊、蝇、鼠、蟑4种媒介生物;加强医疗机构症状监测和中小学学生因病缺勤报告;在285个对外开放口岸和168个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开展了出入境传染病监测;动物疫病监测覆盖所有

38、县(市、区), 提升了传染病早期发现和预警能力. 二是重大突发疫情应对能力明显提高. 加强卫生应急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 完善了卫生应急协调机制和应急物资储备与调用机制. 建立了一整套涵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卫生应急预案. 组建了卫生应急处置专家库和34支国家卫生应急救援队伍, 卫生应急水平不断提高. 三是医疗救治能力进一步增强. 制(修)订传染病诊疗、医院感染控制等技术方案, 加强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 提高医疗机构传染病早诊早治能力. 对重症病例实施分级分类救治, 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原则, 完善病例转运会诊的工作机制, 有效降低了病死率. (四)传染病

39、防治工作机制逐渐完善. 一是健全疫情信息公开制度. 建立了传染病疫情发布制度, 及时向社会公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动态及防控工作信息, 确保信息及时、公开、透明. 卫生计生、农业、教育、交通运输、质检等部门建立了疫情信息通报制度, 确保信息共享. 二是健全联防联控机制. 成立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 建立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构建了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应对口岸公共卫生事件等部门间合作机制. 卫生计生、农业部门分别就布鲁氏菌病、血吸虫病和麻风病等防治工作, 与重点省份建立了省部联动机制. 鼠疫、包虫病和疟疾等传染病流行省份建立了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三是健全社会参与机制

40、. 各级政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进行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 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断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防治意识和应对能力. 加强环境卫生建设, 2009年起实施了为期三年的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 覆盖了近700个城市和26万个村庄.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由2003年的51%提升到2012年的71.7%,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监测覆盖2005个涉农县(区)近5万处工程. 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和新兴媒体及学校教育渠道, 宣传传染病防治政策, 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 中央电视台播放传染病防治公益广告750条次, 约1500分钟.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慈善组织等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 有针对性

41、地开展传染病防治宣传和行为干预, 搭建政府与社会公众的桥梁,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是健全国际交流合作机制. 全面参与全球传染病防控合作行动, 及时与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有关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相互通报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在大湄公河次区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合作机制下, 加强跨境传染病防控合作. (五)传染病防治保障措施不断加强. 一是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机制. 不断完善财政政策体系, 加大对传染病防治的经费投入. 根据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决算数据, 2012年各级财政共安排公共卫生补助资金1102亿元, 相当于2003年同口径投入106亿元的10倍. 其中, 中央财政安

42、排358亿元, 是2003年10亿元的35.8倍. 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关于对国家免疫规划项目预防接种实行免费的规定, 中央财政承担了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和注射器的购买费用,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防接种予以补助. 2007年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由6种扩大到14种, 预防的传染病病种由7种增至15种. 2009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后, 增加了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农村改水改厕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面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国务院先后批准实施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等项目, 2005年至2012年, 解决了3.53亿农村居民和240

43、0多万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 此外, 国家还投入185亿元用于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和血吸虫病综合治理工程建设. 二是不断完善传染病医疗保障政策. 制定了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政策, 对重大传染病患者的医疗费用予以减免, 将耐多药肺结核、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障范围. 将符合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传染病患者纳入相应救助范围. 对艾滋病患者实施“四免一关怀”政策, 对血吸虫病、包虫病、疟疾等患者免费提供治疗药物和住院治疗补助. 三是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加快推进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工作. 建成传染病诊治方面的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1个技术平台以及11个国家

44、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启动实施“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和“重大新药创制”两个科技重大专项, 以及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卫生行业科研专项等项目, 在艾滋病第四代诊断试剂、结核病快速鉴别诊断方法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有效防控传染病发挥了积极作用. 过去的十年, 是传染病防治工作投入力度最大、整体防控能力提升最快的时期, 中国传染病防治事业和法律制度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 2004年以来, 中国传染病疫情形势总体平稳, 甲乙类传染病年报告发病率、死亡率分别控制在272/10万和1.25/10万以下. 继续保持无脊

45、髓灰质炎状态, 2007年率先在全球消除丝虫病, 2012年成功消除新生儿破伤风. 提前实现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5岁以下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2%以下”的目标. 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艾滋病疫情总体处于低流行水平, 涂阳肺结核患病率、死亡率明显下降, 血吸虫病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有效应对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疫情, 实现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及舟曲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大灾之后无大疫. 特别是2013年上半年, 面对新发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 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通力合作、科学应对、公开透明, 有效控制了疫情,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 也获得了

46、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积极评价. 二、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尽管中国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 传染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与全面落实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相比, 防治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亟待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一)传染病防治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是来自传统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的双重压力. 传统传染病威胁持续存在, 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 近10年来中国几乎每12年就有1种新发传染病出现, 许多新发传染病起病急, 早期发现及诊断较为困难, 缺乏特异性防治手段, 早期病死率较高. 二是人口大规模流动增加了防治工作难度. 流动人口容易成为传染病的易感人群, 预防接种

47、等防控措施难于落实. 频繁的国际商贸往来加剧了传染病跨国界传播风险, 2012年中国报告疟疾病例中境外输入性病例占91.1%. 三是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增加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复杂性. 一些地区令人堪忧的城乡环境卫生状况以及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使一些人畜共患病持续发生. 不安全性行为的增加导致梅毒发病数逐年上升, 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的比例已经达到87.1%. (二)长效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传染病防治工作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些地区存在重应急、轻预防的倾向, 联防联控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 传染病源头控制、重点人群防控等方面的责任措施落实还不到位. 传染病防控的社会管理政策措施相对

48、滞后, 发挥社会力量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机制有待完善. 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还需要加强, 一些新闻媒体对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无偿开展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教育的公益宣传责任有待进一步落实. (三)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特别是基层机构的人员业务能力、基础设施条件与日益繁重的防病任务不相适应. 边境地区的疾病防控措施需要进一步加强. 学校、托幼机构校医和保健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仍比较突出. 部分医务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不足, 传染病诊断能力和报告意识有待提高, 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防护和传染病宣传教育还需进一步加强. 在传染病引起的医源性感染方面的防控措施需要完善. 三、下一步工作措

49、施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每个家庭的幸福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我们将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 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传染病防治法的各项规定, 创新机制, 强化责任, 全面提升传染病防治工作水平. 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责任, 进一步凝聚各方力量. 进一步完善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和相关措施, 加大执法监督和绩效考核力度, 强化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属地责任、部门责任、单位责任和个人责任的落实;进一步完善信息通报和会商制度, 健全部门间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卫生监督机构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职责, 实现预防、治疗和监督管理的有效衔接. (二)突出重点, 进一步落实防控措施. 围绕新发传染病、重点疾病、重点人群、重点地区和场所, 抓好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 健全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系统, 提高传染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处置的能力, 尤其是提高新发传染病的识别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