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课件JC整理-第一章_阴阳五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课件JC整理-第一章_阴阳五行.ppt(9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章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第一节第一节 阴阳阴阳学说学说【学习要求学习要求】v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v掌握阴阳的相互关系。掌握阴阳的相互关系。v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v了解阴阳学说形成的文化背景及其特性。了解阴阳学说形成的文化背景及其特性。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概念的基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运动规律,并用以解本内涵及其运动规律,并用以解释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释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哲学理论。哲学理论。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概念的形成(一)阴阳概
2、念的形成 日出后的白昼称为阳,日入后的黑夜称为阴。在殷商时期的甲日出后的白昼称为阳,日入后的黑夜称为阴。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骨文中,就有“阳日阳日”、“晦月晦月”等具有阴阳涵义的表述。等具有阴阳涵义的表述。诗经诗经所用的所用的“阳阳”、“阴阴”语词,就具有温热与寒凉、向语词,就具有温热与寒凉、向光面与背光面的意义。从对日光向背之原始涵义,经过广泛地光面与背光面的意义。从对日光向背之原始涵义,经过广泛地联系,逐渐地抽象出阴阳的概念、阴阳的对立统一规律,并用联系,逐渐地抽象出阴阳的概念、阴阳的对立统一规律,并用以认识宇宙万物。以认识宇宙万物。(二)阴阳概念的基本内涵(二)阴阳概念的基本内涵阴
3、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以标示自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阴和阳,既可以标示自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也可标示同一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也可标示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三)阴阳的特性(三)阴阳的特性 1、相关性、相关性 所所谓谓阴阴阳阳的的相相关关性性,也也称称为为关关联联性性,是是指指用用阴阴阳阳所所分分析析的的对对象象,应应当当是是同同一一范范畴畴、同同一一层层面面的的事事物物或或现现象象,只只有有相相关关联联的的事事物物,或或同同一一事事
4、物物内内部部的的两两个个方方面面,才才可可以以用用阴阴阳阳加加以以解解释释和和分析。分析。2、普遍性、普遍性 所所谓谓普普遍遍性性,也也就就是是广广泛泛性性。阴阴阳阳是是事事物物的的属属性概念而不是事物的本体概念。性概念而不是事物的本体概念。3、相对性、相对性 指各种事物或现象以及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阴阳属指各种事物或现象以及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性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阴阳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阴阳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阴阳的可分性。其一,阴阳的可分性。其二,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其二,事物的阴阳
5、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其三,当原来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前提改变时,事其三,当原来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前提改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也随之而改变。物的阴阳属性也随之而改变。以五脏部位的上下划分其属性以五脏部位的上下划分其属性心、肺位于膈上为阳心、肺位于膈上为阳肝、脾、肾位于膈下属阴肝、脾、肾位于膈下属阴以五脏的特性及功能特征进行属性划分以五脏的特性及功能特征进行属性划分肝气升发,属阳肝气升发,属阳肺气肃降,属阴肺气肃降,属阴4、规定性、规定性 阴阳的规定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阴阳的规定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性。一是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性。二是中医学根据自身的需要,将人体内具有二是
6、中医学根据自身的需要,将人体内具有温温煦、推动、兴奋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或功能规定为阳,作用的物质或功能规定为阳,而将人体内具有而将人体内具有滋润、凝聚、抑制滋润、凝聚、抑制作用的物质作用的物质或功能规定为阴。或功能规定为阴。(四)阴阳的相互关系(四)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的相互关系是阴阳学说的核心内容,主要为阴阳的相互关系是阴阳学说的核心内容,主要为阴阳的相互交感所引发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阴阳的相互交感所引发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关系。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关系。所谓阴阳的相互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所谓阴阳的相互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并由此产生
7、各种相应的变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并由此产生各种相应的变化和反应。化和反应。1、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对立制约 指相关联的阴阳双方彼此间存在互相抑制、排斥、指相关联的阴阳双方彼此间存在互相抑制、排斥、约束的关系。约束的关系。2、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互根互用 包涵着以下三个方面:包涵着以下三个方面:(1)阴阳互藏)阴阳互藏(2)阴阳互根)阴阳互根(3)阴阳互用)阴阳互用 (1)阴阳互藏)阴阳互藏 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即阳中蕴含有阴,阴中蕴含有阳。一方,即阳中蕴含有阴,阴中蕴含有阳。阳中涵阴阳中涵阴:凡属阳的事物,所涵属阳的成分
8、多而凡属阳的事物,所涵属阳的成分多而阴的成分少阴的成分少阴中涵阳阴中涵阳:凡属阴的事物,其所涵属阴的成分多凡属阴的事物,其所涵属阴的成分多而属阳的成分少而属阳的成分少阳中藏阴,阴是阳的生化之源;阴中藏阳,阳是阳中藏阴,阴是阳的生化之源;阴中藏阳,阳是阴的化生之力。阴的化生之力。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基础。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基础。(2)阴阳互根)阴阳互根 指阴和阳互为根据、互为前提的关系指阴和阳互为根据、互为前提的关系,任何一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任何一方都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任何一方都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己方存在的前提和条件。是以对方的存
9、在为己方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上与下,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就无所谓如上与下,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如兴奋与抑制,兴奋为阳,抑制为阴。没有兴如兴奋与抑制,兴奋为阳,抑制为阴。没有兴奋就无所谓抑制;没有抑制,也就无所谓兴奋。奋就无所谓抑制;没有抑制,也就无所谓兴奋。(3)阴阳互用)阴阳互用指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会出现指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会出现相互促进、相互资助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资助的关系。“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无阴则阳无以
10、生,无阳则阴无以化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类类证活人书证活人书序序)3、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消长平衡 指阴阳之间不是静止的、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时指阴阳之间不是静止的、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之内,处于彼此不断的相互消长中,间、一定范围之内,处于彼此不断的相互消长中,保持其动态的平衡。保持其动态的平衡。这一过程包括了阴阳的相互消长和阴阳的协调平这一过程包括了阴阳的相互消长和阴阳的协调平衡两个方面。衡两个方面。(1)阴阳的相互消长)阴阳的相互消长 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彼此消长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彼此消长 其一,此长彼消。其一,此长彼消。其二,此消彼长。其二,此消彼长。阴阳互根互用关
11、系的彼此消长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彼此消长 其一,此长彼长。其一,此长彼长。其二,此消彼消。其二,此消彼消。阴阳中的任何一方处于增长、强盛的态势时阴阳中的任何一方处于增长、强盛的态势时,给予对方的约束力必然上升,从而使对方的反给予对方的约束力必然上升,从而使对方的反向作用消减。向作用消减。阴或阳的力量减弱,不能有效地制约对方,从阴或阳的力量减弱,不能有效地制约对方,从而使对方的反向作用加强、亢进的过程。而使对方的反向作用加强、亢进的过程。指阴阳双方处于正常的相互依存、相互为指阴阳双方处于正常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之中,当一方旺盛或增强时,可用的关系之中,当一方旺盛或增强时,可以促进另一方也随之
12、增长的状态。以促进另一方也随之增长的状态。由于阴阳互根互用不足造成的,阴阳双方中的任由于阴阳互根互用不足造成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减少,或者虚弱不足,无力资助对方,会何一方减少,或者虚弱不足,无力资助对方,会使对方也随之减少或虚弱。使对方也随之减少或虚弱。(2)阴阳的协调平衡)阴阳的协调平衡 指指阴阴阳阳双双方方的的消消长长稳稳定定在在一一定定限限度度内内的的和和谐谐、匀匀平平状状态态,又又称称为为“阴阴阳阳自自和和”。这这是是万万事事万物自身运动所形成的最佳状态。万物自身运动所形成的最佳状态。素问素问生气通天论生气通天论所谓所谓“阴平阳秘阴平阳秘”。4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相互转化 指对立互
13、根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彼此可以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彼此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面转化,即向其各自相反的方面转化,即“阴可变为阳,阳可阴可变为阳,阳可变为阴变为阴”。内经内经用用“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热极生寒”(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寒甚生热,热甚生寒寒甚生热,热甚生寒”(灵枢灵枢论疾诊尺论疾诊尺)来阐释阴阳转化的机理。来阐释阴阳转化的机理。古人所说的古人所说的“重重”、“极极”、“甚甚”,都是事,都是事物内部阴阳相互转化的内在因素和必要条件。物内部阴阳相互转化的内在因素和必要条件。阴阳转化的形式:阴阳转化的形
14、式:1)渐变渐变 如一年四季寒暑更替如一年四季寒暑更替2)突变突变 如急性热病中,在持续高热情况下如急性热病中,在持续高热情况下会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等症。会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等症。疾病过程中的阴阳转化是经常发生的,如表疾病过程中的阴阳转化是经常发生的,如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转化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转化等。等。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交感、互藏之间的逻辑关系图示 阴阳交感阴阳交感万物化生的根源阴阳互藏阴阳互藏事物中寓涵属性相反阴阳两方面对立互根对立互根事物之间相反相成的关系阴阳消长阴阳消长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的量变阴阳转化阴阳转化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
15、的质变阴阳自和阴阳自和运动变化过程中自我调节的能力、趋势阴阳平衡事物达到协调稳定状态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阴阳阳学学说说是是中中医医学学的的指指导导思思想想,又又是是中中医医学学理理论论的的根根基基,渗渗透透于于中中医医理理论论体体系系的的各各个个层层面。面。(一)说明人体的组织机构(一)说明人体的组织机构部位: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部位: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腹背:背部为阳,胸腹面为阴。腹背:背部为阳,胸腹面为阴。肢体的内外侧:四肢的外侧面为阳,内侧面为阴。肢体的内外侧:四肢的外侧面为阳,内侧面为阴。筋骨与皮肤:皮肤为阳
16、,筋骨为阴。筋骨与皮肤:皮肤为阳,筋骨为阴。内脏:六腑为阳;五脏为阴。内脏:六腑为阳;五脏为阴。五脏: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五脏: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具具体体到到每每一一脏脏腑腑,又又有有心心阴阴、心心阳阳,肝肝阴阴、肝肝阳阳,胃阴、胃阳,肾阴、肾阳等。胃阴、胃阳,肾阴、肾阳等。(二)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二)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阳阳 兴奋兴奋 功能功能 气气阴阴 抑制抑制 物质物质 血血生命活动就在阴阳彼此不断的消长过程中维持着生命活动就在阴阳彼此不断的消长过程中维持着动态平衡。动态平衡。(三)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三)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疾病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而引起体内阴阳平疾病是
17、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而引起体内阴阳平衡失调、脏腑组织损伤,以及机能障碍的过程。衡失调、脏腑组织损伤,以及机能障碍的过程。阴阳学说不但可以对病理过程进行分析,还可阴阳学说不但可以对病理过程进行分析,还可以对引起病理过程的邪正双方加以说明。以对引起病理过程的邪正双方加以说明。阴阳学说对病理过程进行分析阴阳学说对病理过程进行分析1阴阳偏盛阴阳偏盛 指指阴阴邪邪或或阳阳邪邪的的一一方方偏偏亢亢过过盛盛,对对另另一一方方制制约约太太过所导致的病理变化。过所导致的病理变化。(1)阳偏盛:)阳偏盛:“阳阳胜胜则则热热”,是是指指在在阳阳邪邪作作用用下下,机机体体呈呈现现出出机机能能亢亢奋奋,产产热热过过剩剩的
18、的病病机机,临临床床表表现现为为一一系系列列实热征象的病证。实热征象的病证。“阳阳胜胜则则阴阴病病”,是是指指阳阳胜胜的的状状态态下下对对阴阴的的制制约约过过度度,使使阴阴呈呈现现功功能能减减弱弱的的病病理理状状态态,此此即即“阳阳长长阴阴消消”的的过过程程。“病病”,此此指指受受损损而而减减少少的的病病理状态。理状态。(2)阴偏盛:)阴偏盛:“阴阴胜胜则则寒寒”,是是指指感感受受阴阴邪邪,体体内内机机能能受受到到阻阻滞滞而而障障碍碍,呈呈现现出出阴阴偏偏盛盛的的病病机机,临临床床表表现现为为一一系列实寒征象的病证。系列实寒征象的病证。“阴阴胜胜则则阳阳病病”,是是指指阴阴胜胜状状态态下下对对
19、阳阳的的抑抑制制过过度度,使使阳阳呈呈现现功功能能减减退退的的病病理理状状态态,此此即即“阴阴长长阳消阳消”过程。过程。2阴阳偏衰阴阳偏衰 指阴气或阳气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指阴气或阳气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1)阳偏衰:)阳偏衰:“阳阳虚虚则则寒寒”是是指指体体内内的的阳阳气气虚虚损损,推推动动和和温温煦煦等等功功能能下下降降,以以及及阳阳对对阴阴的的制制约约能能力力减减退退,导导致致阴阴的的一一方方相相对对偏偏盛盛的的病病理理状状态态。临临床床上上常常表表现现出出虚性的寒证。虚性的寒证。(2)阴偏衰:)阴偏衰:“阴虚则热阴虚则热”是指体内的阴气亏虚,滋润及抑是指体内的阴气亏虚,滋润及抑
20、制作用减退,以及阴对阳的制约作用下降,导制作用减退,以及阴对阳的制约作用下降,导致阳相对偏亢,产热相对过剩的病理状态。临致阳相对偏亢,产热相对过剩的病理状态。临床上常表现出虚性的热证。床上常表现出虚性的热证。阴阴阳阳偏偏盛盛,其其矛矛盾盾的的主主要要方方面面是是在在阴阴或或阳阳的的绝绝对对增增加加,因因而而所所产产生生的的寒寒证证或或热热证证均均属属于于实实性性证候。证候。阴阴阳阳偏偏衰衰,其其矛矛盾盾的的主主要要方方面面是是在在阴阴或或阳阳的的绝绝对对减减少少,使使对对方方相相对对偏偏盛盛,因因而而所所产产生生的的寒寒证证或热证均属于虚性证候。或热证均属于虚性证候。3阴阳互损阴阳互损 指指阴
21、阴或或阳阳任任何何一一方方虚虚损损到到一一定定程程度度而而引引起起另另一一方方逐逐渐渐不不足足的的病病理理变变化化。阴阴阳阳互互损损是是以以阴阴阳阳互互根根互互用用为为前提的。前提的。(1)阳阳损损及及阴阴,是是指指阳阳虚虚到到一一定定程程度度时时,无无力力促促进进阴阴的的化化生生,使使阴阴亦亦随随之之不不足足的的病病理理过过程程。此此即即“无无阳则阴无以化阳则阴无以化”。(2)阴阴损损及及阳阳,是是指指阴阴虚虚到到一一定定程程度度时时,不不能能滋滋养养于于阳阳,使使阳阳亦亦随随之之化化生生不不足足的的病病理理过过程程。此此即即“无无阴则阳无以生阴则阳无以生”。阴阳互损的结局则是阴阳两虚的病理
22、状态。阴阳互损的结局则是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4阴阳转化阴阳转化 在在一一定定的的条条件件下下,阳阳证证可可以以转转化化为为阴阴证证,阴阴证证也可以转化为阳证。也可以转化为阳证。恶寒、发热、头痛恶寒、发热、头痛病位在表,属阳证病位在表,属阳证 咳喘、胸闷、咯痰咳喘、胸闷、咯痰病邪入里,属阴证病邪入里,属阴证概括病理变化阴阳失调阴阳偏盛阳盛则热实热证阴盛则寒实寒证阴阳偏衰阳虚则寒虚寒证阴虚则热虚热证阴阳互损阴虚不能生阳阳虚阳虚不能生阴阴虚阴或阳高于正常水平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阴阳俱虚(四)指导疾病的诊断(四)指导疾病的诊断1、分析四诊资料、分析四诊资料 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说:说:“善诊
23、者,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察色按脉,先别阴阳。”2、概括疾病证候、概括疾病证候 表证、热证、实证者属阳证表证、热证、实证者属阳证 里证、寒证、虚证者属阴证。里证、寒证、虚证者属阴证。诊断疾病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诊断,主要包括分析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和概括各种证候的阴阳属性两个方面。辨别证候阴阳属性四四 诊诊阳阳 阴阴色泽黄、赤色泽鲜明青、黑、白色泽晦暗声息声高气粗,多言躁动声低息微,少言沉静脉象(部位、脉动、至数、形态)寸至数浮、大、洪、滑尺去迟沉、小、细、涩辨证表证、热证、实证里证、寒证、虚证(五)指导疾病的防治(五)指导疾病的防治1指导养生防病指导养生防病 养生,古称养生,古称“道生道生”
24、、“摄生摄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即保养生命之意。养养生生的的根根本本原原则则是是“法法于于阴阴阳阳”(素素问问阴阴阳阳应应象象大大论论)。遵遵循循自自然然界界的的阴阴阳阳变变化化规规律律来来调调理理人人体体的的阴阴阳阳,使使人人体体阴阴阳阳与与自自然然界界的的阴阴阳阳变变化化协协调调一一致致。故故素素问问四四气气调调神神大大论论说说:“夫夫四四时时阴阴阳阳者者,万万物物之之根根本本也也。所所以以圣圣人人春春夏夏养养阳阳,秋秋冬冬养养阴阴,”对阴阳偏衰之证,也可利用阴阳互根理论及阴阳消对阴阳偏衰之证,也可利用阴阳互根理论及阴阳消长中的此长彼亦长的理论为依据确立治疗方法。长中的此长彼亦长的理论为
25、依据确立治疗方法。“阴中求阳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阳中求阴阳中求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阴阳互损阴阳互损 阴阳两虚阴阳两虚 阴阳双补阴阳双补阳损及阴:在补阳的基础上兼补其阴阳损及阴:在补阳的基础上兼补其阴阴损及阳:在补阴的基础上兼以补阳阴损及阳:在补阴的基础上兼以补阳(六)归纳药物的性能(六)归纳药物的性能药药性性:指指药药物物的的寒寒、热热、温温、凉凉四四种种性性质质,又又称称为为“四气四气”。其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其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药药味味:指指药药物物的的酸酸、苦苦、甘甘、辛辛、咸咸五五味味。有有些些药药物物还还具具有有涩
26、涩味味、淡淡味味,但但习习惯惯上上称称为为“五五味味”。其中辛、甘、淡味属阳,酸、苦、咸、涩味属阴。其中辛、甘、淡味属阳,酸、苦、咸、涩味属阴。升升降降浮浮沉沉:指指药药物物进进入入人人体体后后的的作作用用趋趋向向。药药物物的升、浮作用趋向属阳,降、沉的作用趋向属阴。的升、浮作用趋向属阳,降、沉的作用趋向属阴。归纳药物性能归纳药物性能 药物的气(性)、味和升降浮沉,皆可以用阴阳来归纳说明。药物阴阳属性归纳表阴属性药性阳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寒、凉酸、苦、咸沉、降热、温辛、甘(淡)升、浮第二节 五行学说学习要求掌握五行的概念及五行的特性。掌握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的内容。熟悉五行在一般状态下的调节机制和特
27、殊状态下的相互影响。熟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了解五行概念形成的时代、文化背景及事物五行属性归类的依据及方法。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内涵、特性、归类方法以及调节机制,并用以解释自然界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联系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中国古代的唯物辩证观和方法论,含有原始质朴的系统论思想。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形成(一)五行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形成 五五行行,即即木木、火火、土土、金金、水水五五种种物物质质的的运运动动变化。变化。五五行行最最初初是是指指日日常常生生活活中中不不可可缺缺少少的的五五种种物物质质材材料料,尚尚书书大大传传周周
28、传传“水水火火者者,百百姓姓之之所所饮饮食食也也;金金木木者者,百百姓姓之之所所兴兴作作也也;土土者者,万万物物之之所所资资生生也也,是是为为人人用用”。因因此此五五行行最最初初也称为也称为“五材五材”。五行五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行运动变化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二)五行的特性(二)五行的特性尚书洪范所说的“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对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五行特性表五行尚书洪范引申意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温热、向上、升腾生化、承载、受纳肃杀、收敛、清洁滋润、下行、寒凉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木火土金水(三)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三)事物五行属
29、性的归类其一,直接的取象比类法。取象,是指通过观察而获取客观事物的感性形象、外在表象,尤其是事物的功能状态。比类,就是以五行的特性为标准,与所要认知的事物特有征象进行比较,如果所要认知的事物征象与已知的五行中某一行的特性相同或相类似,就可将该事物归属于五行中的某一类。五脏归类(取象)肝:主调畅气机,主升主动与木性相似故属木心:主血脉,血色赤,行气血温养周身与火性相似故属火脾:主运化,气血生化之源,营养全身与土性相似故属土肺:肺气以肃降为主与金性相似故属金肾:肾主水液代谢,主藏精与水性相似故属水其二,间接的推演法。所谓间接的推演法,是根据已知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至其他相关的事物,以求知其五行属性
30、的认知方法。五腑、五体、五官归类(演绎)肝属木肝胆相表里,在体合筋,开窍于目胆、筋、爪、目属木心属火心与小肠表里,主脉,开窍于舌小肠、脉、面、舌属火脾属土脾胃相表里,主肌肉,开窍于口胃、肌肉、唇、口属土肺属金肺与大肠表里,主皮毛,开窍于鼻大肠、皮毛、鼻属金肾属水肾与膀胱表里,主骨,开窍于耳及二阴膀胱、骨、耳、二阴,属于水(四)五行的生克关系(四)五行的生克关系 1一般状态的调节平衡(1)五行相生)五行相生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促进、资助、协同作用。五行之间的递相资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着“生我”和“我生”两方面关系。难经将此
31、关系形象地比喻为“母子”关系。凡属“生我”的一方,被称为“母”;“我生”的一方,被称为“子”。五行相生五行相生含义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次序木火土金水关系母子“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意义说明事物之间正常的资生关系。举例:木生我母子火我生母子土(2)五行相克)五行相克 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抑制、约束、拮抗作用。五行之间的递相克制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行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和“我克”的两方面关系。内经中把这种关系称之为“所不胜”和“所胜”的关系。凡属“克我”的一方,即为“我”的“所不胜”;凡属“我克”的一方,即为
32、“我”的“所胜”。五行相克五行相克含义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和制约的关系。次序木土水火金关系“所胜”和“所不胜”“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意义说明事物之间正常制约关系。举例:金克我所不胜木我克所胜土(3)五行制化)五行制化 五行制化,又称为生克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有资助、促进,又存在着制约、拮抗的对立统一关系,从而维持事物间协调平衡的正常状态。制,是指五行的生与克之间的制约关系。五行制化关系,是指五行的相生和相克两种关系协调并存的状态,是维持五行之间动态平衡不可缺无的两种方式。没有相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相克,事物就会产生过度的亢奋而失去协调。类经图翼运气说:
33、“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五行制化五行制化含义五行之间既相互生化又相互制约以维持其协调平衡。是五行相生和相克关系的结合。规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制化是生克关系的有机结合促进事物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维持事物间的动态平衡协调意义举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木火土金水生生生生克克2特殊状态的相互影响(失调状态)(1)母母子子相相及及母子相及,也称为母子相犯,是五行之间正常的相生关系遭到破坏时所产生的异常作用。母及于子,是指母的一方异常时,波及到子的一方。其顺序和方向与正常调节中的相生关系一致。子及于母,是指子的一方异常时,就会波及到母的一方。其顺序和方向与相生关系相
34、反。母子相及含义母病及子母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子病及母子行异常影响到其母行,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次序 根据相生次序母病及子同相生序子病及母与相生序反规律母病及子:母行子行母子俱衰子病及母子行母行“子令母实”子行母行“子累母虚”子行母行“子盗母气”意义表示事物间相生异常变化用于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2)相相乘乘相乘是指相克太过,即超过正常限度的制约,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一致。相乘产生的条件有三:其一,“所不胜”的力量太强;其二,“所胜”的力量太弱;其三,既有“所不胜”的太过,也有“所胜”的不足。五行相乘五行相乘含义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我克”一行的过度克制。相乘则是五行之间的相克太过的表现
35、。次序同相克木土水火金形成太过相乘:一行不及相乘:一行乘其所胜如木旺乘土所不胜乘之如土虚木乘意义表示事物间异常制约现象用于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3)相侮)相侮相侮是指反向的相克,又叫“反克”,或者“反侮”,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相反。相侮产生的条件亦有三:其一,“所不胜”一方不足;其二,“所胜”一方太过;其三,既有“所胜”一方的太过,又有“所不胜”一方的不足。五行相侮五行相侮含义五行中某一行对“克我”一行的反向克制是五行相克关系异常的表现次序相克的反向木金火水土形成太过相侮:一行不及相侮一行:侮所不胜如木亢侮金所胜反克如土虚水侮意义表示事物间异常制约现象用于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相乘与相侮的关系乘侮的异
36、同同皆是相克异常的表现形成原因都是一行太过或一行不及异相乘相克太过,与相克次序同相侮反向克制,与相克次序反乘侮的联系乘侮可同时发生五行一行亢盛乘其所胜侮所不胜一行不足所胜乘之所不胜侮之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及相互关系(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及相互关系1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中医学在五脏配五行的基础上,以比类的方法,根据脏腑组织的性能特点,将人体的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以五脏(肝、心、脾、肺、肾)为中心,六腑(实为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为配合,支配着五体(筋、脉、肉、皮、骨),开窍于五官(目、舌、口、鼻、耳),外荣于体表的特定组织,即五华(爪、面、唇、毛、发)等,形成了
37、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结构系统,从而奠定了藏象学说的理论基础。2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五行学说将人体内脏分属于五行系统,用五行的特性说明五脏的部分主要功能。木性曲直,畅顺条达,有升发的特征,故用以比类肝脏喜条达而恶抑郁,疏泄气机的特性和功能,故肝的五行属性为木;火性温热,以比类心阳对人体的温煦作用,故心的五行属性为火;土性敦厚,生化万物,故以此比类脾胃消化饮食,运送精微,营养全身的功能,故脾的五行属性为土;金性清肃,收敛、清洁,以此比类肺及大肠、皮毛对人体具有的清除废料,保持人体洁净的功能,故肺及大肠、皮毛的五行属性为金;水性润下,有闭藏特性,故用以比类肾主藏精、主水液的功能,故肾的五行属性为水。3说
38、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用五行相生机制说明五脏之间的协同关系。用水生木关系,解释肾精化生阴血,滋养于肝的功能。用五行相克理论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脾运化水液,防止肾所主的水液泛滥为患,即可体现土克水的关系。4说明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五行学说的归类理论,将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分别与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味、五色等事物联系起来,反映了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性,即反映了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整体观念。(二)解释五脏系统疾病的传变规律(二)解释五脏系统疾病的传变规律1母子相及的病理传变(1)母母病病及及子子 母病及子是指疾病从母脏波及到子脏的过程。(2)子子病病及及母母 子病及母是指疾病从子
39、脏波及到母脏的过程。又称为“子盗母气”,或“子病累母”。2相乘相侮的病理传变(1)相相乘乘 相乘是指疾病从所不胜之脏波及到所胜之脏的传变过程。例如肝病患者,在有胁肋疼痛,口苦,黄疸等症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脘腹胀闷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的脾胃失健的症状。(2)相相侮侮 相侮是指疾病从所胜之脏波及到所不胜之脏的病传过程。又称为“反侮”、“反克”致病。例如咳嗽,气喘,咯痰的肺病患者,日久常伴有心悸,怔忡,面舌色青紫之心病症状。总之,五行学说认为,五脏之间的疾病是可以相互传变的。一脏有病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到其他四脏;任何一脏均可感受来自于其他四脏的病理影响而发病。以肝病为例说明五脏病变传变规
40、律:脾病肝病肾病肺病心病相乘相乘相侮相侮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子病及母(三)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诊断(三)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诊断 1指导疾病的定位诊断指导疾病的定位诊断 临床根据五行归类的理论,对病人临证中所表现的五临床根据五行归类的理论,对病人临证中所表现的五色、五脉、口腔所感觉的五味等症状,进行五脏定位色、五脉、口腔所感觉的五味等症状,进行五脏定位诊断。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或口泛酸水、脉见弦象,诊断。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或口泛酸水、脉见弦象,就可诊为肝病;若口苦,面赤,脉洪数,即为心火亢就可诊为肝病;若口苦,面赤,脉洪数,即为心火亢盛,等等。盛,等等。2判断疾病的传变趋势 临证中常根据五行生克理论
41、,从脉象与面色的五行属性,判断疾病的传变趋势。如脾虚病人,面见青色,又见弦脉,是为肝木乘脾土(土虚木乘);肺阴不足之证,面见赤色,脉见洪象,是心病传肺(火乘金),等等。3推测疾病的预后转归临床实践中,可以运用五行生克、乘侮理论,从病人的病色、病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推测疾病的预后。如肝病面青,见弦脉,为色脉相符。如果不见弦脉,反见浮脉,则为“相胜之脉”,即为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提示病重;若见沉脉,则属“相生之脉”,即为生色之脉(水生木),为顺,提示病轻。色脉合参判预后色诊和脉诊结合,参照五行生克规律来推断疾病的预后。色脉相合(同属一行)顺色脉不合(不属同一行)色脉合参得相生之脉顺得相克之脉逆
42、如:肝病色青脉弦色脉相符色青脉浮相胜之脉金(浮)克木(青)色青脉沉相生之脉水(沉)生木(青)(四)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治疗(四)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治疗1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难经七十七难“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2确定五脏疾病的治疗原则(1)根据相生理论确定治疗原则)根据相生理论确定治疗原则难经难经六十九难六十九难“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所谓所谓“补母补母”,是针对母子两脏关系失调的虚证。,是针对母子两脏关系失调的虚证。所谓所谓“泻子泻子”,是针对母子两脏关系失常中的实性病证。,是针对母子两脏关系失常中的实性病证。(2)根据相克理论确定治疗原则)根据相克理
43、论确定治疗原则“抑强、扶弱”:对相克关系失常中的“相乘”或者“相侮”,必需抑制太强的一方,扶助虚弱的一方,才可能使其复归到正常的相克关系。3制订五脏疾病的具体治法(1)补母滋水涵木法,是用滋肾阴以补养肝阴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肝肾阴虚证,或肝阳上亢证;培土制水法,是用健运脾土以补益肺金的方法,适用于肺脾气虚证;金水相生法,是用滋肺养肾的方法,适用于肺肾阴虚证。(2)抑强、扶弱:抑木扶土法,适用于肝旺脾虚,或肝气犯胃证,即属于疏肝健脾,或疏肝和胃之法;佐金平木法,适用于肝旺生热,热灼肺金的肝火犯肺证,即属于清肝火以除肺热的方法;泻南补北法,适用于心火旺肾阴虚证,即属于清心火,滋肾阴的方法。4指导针刺
44、选穴“五腧穴”是十二正经各经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其中五脏的阴经从四肢末端向近心端,依次的名称分别是井穴(属木)、荥穴(属火)、输穴(属土)、经穴(属金)、合穴(属水)。(1)同同经经子子母母补补泻泻法法 即在所病脏腑的所属之经的“五腧穴”进行取穴刺治的方法。(2)异异经经子子母母补补泻泻法法 即除在所病脏腑经脉的“五腧穴”进行针刺外,然后再取其五行属性中的母脏之经取穴,或子脏之经取穴。此外,还可根据五行学说的相克理论,运用“以情制情”的精神疗法,治疗因情志失常所致的一些慢性疾病。其中所用的原理是五志的五行属性,以及五行的相克理论。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运用不同情志变化的相互抑制关系来
45、达到治疗目的,又称情志相胜。情志相胜关系表怒喜思悲(忧)恐情志相胜木克土:怒胜思火克金:喜胜忧土克水:思胜恐金克木:悲胜怒水克火:恐胜喜五志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行木火土金水5指导脏腑用药五行学说运用五行归类的理论,将五脏、六腑、五体、五官和药物的五色、五味归属于五行。根据“同气相求”的理论原则,认为同一行(类)的具有某种色、味的药物,常常与同一类(行)的脏腑组织存在着某种“亲和”(即归走或所入)关系,并能调整该类脏腑组织的功能失调状态。色青、味酸的药物属木,归走并作用于肝系统,如白芍、山茱萸味酸滋养肝血者是;色赤、味苦的药物属火,归走并作用于心系统,如朱砂色赤入心安神者是;色黄、味甘的药物属土,归走并作用于脾胃系统,如黄芪、白术味甘,入脾补气者是;色白、味辛的药物属金,归走并作用于肺系统,如石膏入肺以清肺泻热者是;色黑、味咸的药物,归走并作用于肾系统,如玄参、生地色黑味咸入肾以滋养肾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