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等奖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等奖说课稿.docx(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等奖说课稿 1、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处处漫游,但却比拟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熟悉了当时闻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闻名诗篇。 二、说教育对象: 四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所提高,活泼天真,纯净得意,兴趣深厚,宠爱运动,想象力丰富。而且随着大脑发育的成
2、熟,思维进展水平由详细形象思维向抽象规律思维过渡,抽象规律思维渐渐成为一种重要思维形式。 三、教学目标: 1、熟悉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4、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喜爱之情,培育课外主动积存诗歌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3、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喜爱之情,培育课外主动积存诗歌的”良好习惯。 五、教法和学法: 1、问题导入法: 想想看,假如你们最好的朋友要远行的话,你们是怎样为他送别的? 在古代,交
3、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回忆一下以前是不是也学习了一首送别诗?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联想,想象送别的情景。 3、对比课本,通过朗读、跟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帮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真挚友情。 六、课时安排:拟用两课时完成此课。 七、教学过程: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步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启发谈话,激趣导入。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利用谈话,引导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自己对友
4、情的理解,并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对比解释,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二行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找出不理解的字、词; 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讲出大意。 (2)学习三、四行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 找出不理解的字、词; 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讲出大意。 (三)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问题一: “尽”的是什么?不“尽”的又是什么? 答: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慢慢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逝了,只见一片儿白帆;最终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此时,李白离去了
5、吗?(生:没有。)他在干什么?(生:他久久地不愿离去,仍凝视着帆影消逝的地方。)师:李白观察了什么?(生:滚滚的长江水向天涯流去。) 问题二: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学生分组争论,汇报。 (2)总结: 李白独立江边,久久凝视,他的目光,他的心紧紧与朋友相随。他们真是“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他们的友情真是“情深意长”。 (四) 朗读并背诵古诗: 我们已体会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假设我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看着好朋友乘着帆船慢慢远去,心中感慨万千,吟出这首送别诗吧! 2、女生齐背,柔情地相送。 3、男生齐背,是豪壮地送别。 4、一起来!(能背就背,不能背就读。) (五) 拓展,延长: 1
6、、“说说友情”的说话训练。 2、课堂上,引导学生沟通,学习倾听他人的友情观,并能简要介绍自己的好友。引导学生思索:怎样让友情观更加长期?。 3、你喜爱这首诗吗?说说喜爱的理由。 4、你喜爱学习古诗吗?平常你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以上就是小编共享的语文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的全部内容,假如对你有帮忙,请连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珍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有用的教学文章! 2、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等奖说课稿 第一、教材: 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
7、虽然也处处漫游,但却比拟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熟悉了当时闻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闻名诗篇。 其次、说教育对象: 四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所提高,活泼天真,纯净得意,兴趣深厚,宠爱运动,想象力丰富。而且随着大脑发育的成熟,思维进展水平由详细形象思维向抽象规律思维过渡,抽象规律思维渐渐成为一种重要思维形式。 3、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诗两首选自人教试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这两首诗都是脍炙
8、人口、千古传颂的送别时,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视,好像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奇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予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于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同时连续积存诗句、培育学生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进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到达以下三维目标 1、学问与力量: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
9、含义的根底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育学生搜集信息的力量、自主学习的力量以及想象的力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绽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意,激起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美丽,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的思想感情。再依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实行“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
10、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送元二使安西,这节课我们学习黄河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们看这首诗围绕那种情意来写? 二、读诗解意 学生自由读古诗,要读通顺。 同桌相互检查。 指名读,评价。 默读借助解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直至读懂为止。 合作沟通,相互补充。 6、读明白意思了吗?下面教师请同学们将自己理解的意思画出来。在黑板上演示,同学看精确吗? 7、说说你为什么这么画? 故人:感情深厚的朋友。 下:在古代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都叫做下。 李白目送友人的一片孤帆渐行渐远,直到消逝在碧水蓝天的终点,然而李白仍向友人消逝的方向远眺着,在那天水相接处,只有江水在不断地
11、东流。诗人好像渴望东流的江水也载着他的深情,伴随着友人而去。“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妙处,在于拉开了诗人与孤帆的距离,在诗人的极目远眺中,充分表现出诗人的惜别之情。 8、说说对诗意的理解。 9、此时是人站在江边会想些什么 10、你怎么才能读出这依依难舍的情意? 三、我们同学也收集了一些描写离别的古诗。 四、拓展练笔 请同学们在音乐声中将诗改写成记叙文,也可以仿写一首。 4、四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育学生搜集信息的力量、语言表达的力量、自主学习的力量、想象思维的力量。
12、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预备】 1、学生: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读熟课文。 2、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 (2分钟。) 1、揭题。 2、读题。 3、留意“孟(m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留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沟通搜集的有关资料 (3分钟。)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状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5分钟。) 1、学生自学古诗: (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
13、做好讲解古诗的预备。 2、检查沟通自学状况: (10分钟。) 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举同学讲解古诗; 教师留意教导,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把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6分钟。)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14分钟。) 1、引导: 孟浩然是李白的
14、教师、兄长、朋友, 2、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看,学业上相互帮忙,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肯定特别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 5、鄂教版二年级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培育学生搜集信息的力量、语言表达的力量、自主学习的力量、想象思维的力量。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
15、练语言。 【课前预备】 、学生: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读熟课文。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 (分钟。) 、揭题,读题: 留意“孟(mng)”的读音及写法。 、解题: 留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之”的意思。 、沟通搜集的有关资料: (分钟。) 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这首诗是在什么状况下写的? 、理解诗意: (分钟。) 学生自学古诗: (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预备。 检查沟通自学状况。 (分钟。) 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
16、举同学讲解古诗: 教师留意教导,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把握的字词。“西辞”“尽”。 、体会诗境: (分钟。) 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分钟。) 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教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看,学业上相互帮忙,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
17、,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肯定特别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晰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学生自愿或推举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依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布置作业: (分钟。) 依据自己的力量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18、。 6、赠汪伦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一等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共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比照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展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目标 1、熟悉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力量。 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喜爱之情,培育学生课外主动诵
19、读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预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提醒题意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力求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气氛中,到达“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通过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简单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 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
20、,板书诗题。(留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 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1)师生沟通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2)课件展现黄鹤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熟悉。 (3)师生沟通了解“广陵”与“扬州”的关系。 (4)教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帮忙学生明确诗中涉及到的地名的地理位置。教师边画边与学生交谈:“黄鹤楼也好,广陵也罢,都位于我们祖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长江西起唐古拉山脉,婉蜒6300多公里后汇入东海。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板书:武汉),广陵在武汉的东边。”版书:广陵) (5)师生沟通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根本状况。(让学生明确,李白虽被后世称为“诗仙”,名
21、气颇大,但孟浩然比他大十几岁,当时已诗名天下,而李白还只是二十四五岁的诗坛新秀。) (6)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7)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理解诗题,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练读全诗,留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解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并鼓舞学生质疑。 4、集体沟通。 (1)指名概述诗意。 (2)质疑。 (3)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等较简洁的问题。 (4)师生沟通,确定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三、故事导引,入境悟惰 1、师叙述李、孟真挚友情的故事。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
22、隐居在四周的襄阳,便立即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连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今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理想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此处叙述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意在为学生理解后两句埋下伏笔,奠定根底。) 2、赏析“烟花三月”。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身边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
23、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确定学生富有创意的共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也使人产生无限还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烟花三月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教师先让学生感受、理解,然后再表达,这样,理解和运用就融为一体了。)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鸟啼绿映红的美妙春景。当时乃盛唐时期,整个时代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妙,更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24、 (5)指导朗读前两句。自由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6)小结: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 3、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 (2)抓住“远影”,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友人的情感之深。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试读第三、四句。 (4)指名读,师生评读,学生再读。 (5)师激情引读。 (6)从最终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体会伫立江边时间之长,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7)指导朗读后两句。准时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
25、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现共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点拨学生如何读,使学生深入体会诗意;展现共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现自身独特体会。) 五、学习其次首诗 1、争论沟通学习第一首诗的胜利阅历:解诗题,明背景;品词句,悟诗境;作比照,感诗情等。 2、小组合作学习其次首诗。 3、各组汇报沟通。 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了解安西、阳关等诗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关学问;了解由于交通不便,从偏远的安西到阳关的送别这其中的困难;各抒己见体会“更进一杯酒”的深刻内涵。 5、比拟两首诗的异同,诵读悟情。 6、沟通这两首送别诗共同的地方,试着思索
26、其规律性。 六、总体回忆,归纳升华 1、学生沟通本节课感受。 2、教师归纳总结:人分千里外,情在送别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让我们连续领会古代诗人的送别深情。 3、布置作业。 其次课时 一、复习稳固,导入新课 二、沟通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略) 三、小组合作,读诗悟情 引导学生自主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尝“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四、诵读沟通,畅谈感受(略) 五、迁移学法,进展练笔 1、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我们也曾有过与亲人、朋友分别的难舍时刻,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话甚至是诗的语言写一写? 2、练笔。 3、沟通。 六、拓展思路,布置
27、作业 1、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要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2、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观赏、摘抄。 (2)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某一类诗歌如边塞诗,比拟、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7、赠汪伦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解释或、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
28、育学生搜集信息的力量、自主学习的力量、想象的力量。 课前预备 学生:预习古诗,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句子或诗句。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李白写的赠汪伦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很好,孩子们,把后两句有感情的再读一遍。是啊,汪伦送别李白的情意真的是比那桃花潭水还要深啊。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去感受李白送别友人的真情吧。 二、解题: 1、学习题目中的三个生字,齐读课题。 2、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三、初读古诗。 李白如何描述他和孟浩然分别的情景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诗,留意读准字
29、音。 1、学习诗中两个生字。 2、指名读古诗。指导朗读 课件范读。 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件,依据划分好的节奏,自己先学着读一读。 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 四、理解诗意 自由的读一读第一、二句,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1、故人:指老朋友。 2、西辞? 在西边辞行,往东走。课件出示黄鹤楼和扬州的的位置图。 3、烟花?形容花开得很繁茂,像浮动的烟雾。烟花三月究竟有多美,我们一起来观赏观赏。(课件出示春天的美景),美吗? 师: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李白和孟浩然这对好朋友会做什么? 刚刚我们了解了这两句诗中一些词的含义,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在这柳暗花明的三月,在这莺歌燕舞的
30、三月,本是和好朋友观赏美景,吟诗作画的好时候,可是老朋友就要离开自己到千里之外的扬州去了,假设你就是李白,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引读 4、尽管依依不舍,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孟浩然的船走了,李白回去了吗?你从哪里知道?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诗中哪个词告知我们小船不见了? 孤帆什么意思? 这么大长江上莫非真的只有孟浩然的这条小船吗?为什么诗人却说孤帆呢? 5、小船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消逝了,李白还久久地伫立江边,望着那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此时此刻他在想什么呢? 指名读、引读、齐讲习 五、感悟诗情 带着这种感受,这种感情把整首诗读一读。 指名读、分男女读、全班齐读。 六、课外拓展 读得真好
31、,读出了浓浓的惜别之情,教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快乐。一年后,李白回忆起当时与孟浩然分别的情景又写下了江下行这首诗,我们一起来观赏: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真是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古代诗词里,还有许多关于离别的佳作,请同学们回去后搜集一些描写送别的古诗,用我们今日的学习方法认真品读。 8、赠汪伦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依据解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依据喜好选择一首送别诗,自学并沟通汇报自学成果。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潭
32、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预备: 1、自制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 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爱古诗吗?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珍宝,大家学习背诵了许多古诗,在学校古诗背诵活动中表现得特殊精彩,你们情愿展现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 出示课件一 1、 看谁最聪慧,能让动物巧进诗句笼拘束(娇莺)恰恰啼 一行(白鹭)上青天 早有(蜻蜓)立上头 柴门闻(犬)吠 北风吹(雁)雪纷纷 2、世上颜色千般好,看你填哪一种最妙?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两个黄鹂鸣(翠)柳 千里(黄)云(白)日曛 春来江水(绿)如(蓝) 万(紫)千(红)总是春 3、
33、 李白诗句垂千古,看谁立刻吟得出? (不敢高声语) 白发三千丈 (举头望明月)恐惊天上人 (缘愁似个长) 低头思家乡(朝辞白帝彩云间) 飞流直下三千尺,千里江陵一日还 (疑是银河落九天) 设计意图 复习背诵过的古诗,重在复习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激发学习新诗的兴趣。 二、 沟通资料 我们刚刚吟诵了李白的诗句,通过以前的学习,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学生简介李白的生平)李白一生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今日咱们再学习一首,请大家齐读诗题赠汪伦。 课前我们已经查阅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谁能结合你查阅的资料谈谈你对汪伦的了解?(学生沟通有关资料) 教师也查阅了一些资料,在这本中国名胜大辞典中,我知道李白和汪伦
34、能成为好朋友,还有一个特别好玩的小故事,你们想听吗?(师讲故事): 内容简介 李白一生既喜爱做诗,也很喜爱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特别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爱巡游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爱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怀疑不解。 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幽默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招待李白,并带他游
35、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设计意图 通过资源共享,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三、 学习古诗 出示课件二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1、按自学提示自学古诗:出示课件三 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 结合资料和解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提出不懂的问题。 2、组内沟通 设计意图 使学生把握自学方法,并能借助工具书和自己的积存,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小组沟通争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自学和口语表达力量,为进一步学习打下根底
36、。 3、 检查自学状况: 订正字音: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仔细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了解诗意: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其他同学订正或补充。 质疑解答,重点理解深千尺、踏歌声和最终两句诗的意思。 深千尺:夸大,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踏歌: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哪个同学情愿到前面表演,帮忙学生理解?) 问:大家见过这样的送别方式吗?大家想一想,寻常家里来了客人,我们是怎样送人的?可现在李白走了,汪伦把他送出村口、送上船,还用这种特别的方式为他送行,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汪伦与李白的情意特殊深)试着读出你的感受。(练读-指读-齐读) 设计意图 通过踏歌一词,体会送别方式的特殊,从而
37、感受李白和汪伦二人情意的深厚,并通过反复吟诵,加深理解。 问: 桃花潭水深与汪伦送我的情意有什么关系?(学生争论答复) 师小结:这是用水深比方情深(板书:水深情深),是啊!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与李白的情意深啊!让我们通过读来表达他们之间那种浓浓的深情。 自由朗读指名读评读再指读齐读师生轮读 设计意图 在理解诗意之后,通过诗文的声调和节奏,进一步体会作品的意境,到达熟读成诵。 4、 配乐背诵 出示课件四 一首诗就是一幅漂亮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悦耳的歌。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此时你就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尽情表达出来吧!(生边看图边自由朗读指读评读) 设计意图 为学生创设情境,使他们进一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情境美和情感美。 5、哪些同学可以背诵?(指名背诵会背的齐背) 四、 扩展学习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很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请你选择其中几首,用你喜爱的方式来学习。 如: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 设计意图 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有所发觉、有所收获,从而使学生的共性有所进展。 2、汇报学习成果(或朗读、或背诵、或说诗意、或讲故事) 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等奖说课稿这篇文章共3469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