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上传人:学****享 文档编号:93569092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613.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pdf(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陕西师大附中 20222023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 语文试题本试卷共 10 页,16 小题,满分 120 分。考试用时 120 分钟。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4 分)(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 I I(本题共 5 小题,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最初的诗人都无意于规律而自合于规律,后人研究他们的作品,才把潜在的规律寻绎出来。这种规律起初都只是一种总结账,例如“诗大半用韵”“章句长短大半有规律”“平声和仄声的交错次第大半如此”之类。这本来是一种自然律,后来作诗的人如法炮制。从前的诗人多用五言或七言,他们于是也用五言或七言;从前的诗人五言起句用仄仄平平仄

2、,次句往往用平平仄仄平,于是他们也用同样的次第。这样一来,自然律就变成规范律了。诗的声韵如此,其他艺术的格律也是如此,都是把前规看成定例。艺术上通行的作法是否可以定成格律,以便后人如法炮制呢?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都不免有流弊。从历史上看,艺术的前规大半是先由自然律变为规范律,再由规范律变为死板的形式的。一种作风在初盛时,自身大半都有不可磨灭的优点。后来闻风响应者得其形似而失其精神,有如东施学西施捧心,在彼为美者在此反增其丑。流弊渐深,反动随起,于是文艺上有所谓“革命运动”。文艺革命的首领本来要把文艺从格律中解放出来,但是他们的闻风响应者又把他们的主张定为新格律。这种新格律后来

3、又因经过形式化而引起反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部艺术史全是这些推陈翻新、翻新为陈的轨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格律都有形式化的倾向,形式化的格律都有束缚艺术的倾向。知道这个道理,就应该知道提倡格律的危险。但是提倡不要格律也是一桩很危险的事。我们固然应该记得格律会变为死板的形式,但是也不要忘记第一流艺术家大半都是从、格律中做出来的。比如陶渊明的五古、李白的七古、王维的五律以及周邦彦诸人所用的

4、词调,都不是出自作者心裁。提倡格律和提倡不要格律都有危险,这岂不是一个矛盾吗?这并不是矛盾。创造不能无格律,但是只做到遵守格律也绝不足以言创造。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艺术是情感的反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要有不变化者存在。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音节的需要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

5、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的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忘记这个道理,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

6、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来,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迁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来,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夔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孔夫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

7、,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摘编自朱光潜谈美)、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一种文体在初起时,往往有许多优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固有的缺点逐渐显现,于是反动随起,文艺革命由此而生。B.王国维认为中国古代文体的演变都是由于豪杰之士感受到旧体的流弊,因此创造出另外一种新的更好的文体而实现的。C.人的情感有群性和个性之分,作为人类情感反照的艺术也有群性和个性分,进行艺术创作时需要兼顾群性与个性。D.格律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但在发现格律束缚了情感的表达时,大多会选择放弃格律。2.下列选项中,最能概括文中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 分)(

8、)A.一味追求格律,不免陷入诗歌规则的窠臼。工技而忘意是作诗大忌。B.对于格律,既要“入乎其中”,接受其约束,也要能“出乎其外”,灵活运用。C.格律限制了笔墨的肆意,貌似束缚了手脚,却是作品能够得以流传的基础。D.学写近体诗,应先从格律入手。运用自如后就会发现里面别有洞天。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艺术的格律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比如最初的诗人写诗并没有格律可依,格律是后人从前人的作品中总结出来的。B.艺术的前规大多由自然律变为规范律,再变为死板的形式,最终被“革命”,这是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C.对于格律,应追求从整齐到变化的发展过程,从整齐人手,作者会遵从创作本

9、能和情境需要自然而然寻求变化。D.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因此格律对古代诗人的创作并不重要。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3 分)5.红楼梦黛玉教香菱作诗时说,“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6 分)(二二)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616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文本一:文本一:家家巴金高觉新是觉民弟兄所称为“大哥”的人。他和觉民、觉慧虽然是同一

10、个母亲所生,而且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可是他们的处境并不相同。觉新在这一房里是长子,在这个大家庭里又是长房的长孙。就因为这个缘故,在他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决定了。他在师友的赞誉中得到毕业文凭归来后的那天晚上,父亲把他叫到房里去对他说:“你现在中学毕业了。我已经给你看定了一门亲事。你爷爷希望有一个重孙,我也希望早日抱孙。你现在已经到了成家的年纪,我想早日给你接亲,也算了结我一桩心事。我在外面做官好几年,积蓄虽不多,可是个人衣食是不用愁的。我现在身体不大好,想在家休养,要你来帮我料理家事,所以你更少不掉一个内助。李家的亲事我已经准备好了。下个月十三是个好日子,就在那一天下定。今年年内就结婚。”这些

11、话来得太突然了。他把它们都听懂了,却又好像不懂似的。他不作声,只是点着头。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虽然父亲的眼光依旧是很温和的。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他只是点头,表示愿意顺从父亲的话。可是后来他回到自己的房里,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为了他的破灭了的幻梦而哭。关于李家的亲事,他事前也曾隐约地听见人说过,但是人家不让他知道,他也不好意思打听。给他做媒的人常常往来高公馆。后来经他的父亲同继母商量、选择的结果,只有两家姑娘的芳名不曾被淘汰,因为在这两个姑娘之间,父亲不能决定究竟哪一个更适宜做他儿子的配偶,而且两家请来做媒的人的情面又是同样地大。于是父亲只得求助于拈阄的办法,把两

12、个姑娘的姓氏写在两方小红纸片上,把它们揉成两团,拿在手里,走到祖宗的神主面前诚心祷告了一番,然后随意拈起一个来。李家的亲事就这样地决定了。拈阄的结果他一直到这天晚上才知道。是的,他也曾做过才子佳人的好梦,他心目中也曾有过一个中意的姑娘,就是那个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钱家表妹。有一个时期他甚至梦想他将来的配偶就是她,而且祈祷着一定是她,因为姨表兄妹结婚,在这种绅士家庭中是很寻常的事。他和她的感情又是那么好。然而现在父亲却给他挑选了另一个他不、认识的姑娘,并且还决定就在年内结婚,他的升学的希望成了泡影,而他所要娶的又不是他所中意的那个“她”。对于他,这实在是一个大的打击。他的前程断送了。他的美妙的幻

13、梦破灭了。他绝望地痛哭,他关上门,他用铺盖蒙住头痛哭。他不反抗,也想不到反抗。他忍受了。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不到半年,新的配偶果然来了。(选自巴金小说家,有删改)文本二:文本二:家家曹禺 是午后二时的光景,宾客们正在用喜酒,新娘的花轿就快要抬进来了。是午后二时的光景,宾客们正在用喜酒,新娘的花轿就快要抬进来了。觉新:(沉浸在苦痛的思索里,几乎未留心她们已经出去,恍恍惚惚地踱来踱去,顺手取起一枝梅花,望了望,又苦痛地掷在桌上。沉闷而忧郁的声音,低低说出来)啊,如果一万年像一天,一万天像一秒,那么活着再怎么苦,也不过是一睁眼一闭眼的工夫。

14、做人再苦,也容易忍受啊!(略顿)因为这一秒钟生,下一秒钟就死,睁眼是生,闭眼就是死。那么“生”跟“死”不都是一样的糊涂?就随他们怎么摆布去吧!反正我们都是早晨生,晚晌死,连梦都做不了一个的小蠓蠓虫。唉,由了他们也就算了。(到此仿佛完全静止,突又提起精神。)不过既然活着,就由不得你想的这么便宜。十年的光阴。能自由的人也许觉得短促,锁在监牢里面的。一秒钟就是十几年见不着阳光的冬天哪!(深深地)活着真没有一件如意的事:你要的是你得不到的,你得到的又是你不要的。哦,天哪!觉慧抱着一大束觉慧抱着一大束梅枝梅枝,由正中门生气勃勃地走过来。,由正中门生气勃勃地走过来。觉慧:大哥,鸣凤呢?觉新:出去了。(长嘘

15、一声)觉慧:(笑着)大哥,我就怕看你做成这么一副受苦受难的耶稣相。觉新:(苦笑)是做么?觉慧:(鼓动地)那么,你为什么不闯一下呢?觉新:(沮丧地)有什么个值得?死就死了,我们生下来就为着死的。觉慧:(不觉放下梅花,同情而兴奋地)就这么悲观?大哥你就这么看得透?、生下就为着死?(突然愤慨地)我们活都没活够,祸都没闯够,我们 远处忽然鞭爆大发,一阵非常热闹的琐呐声,夹杂远远人们的喧嚣。远处忽然鞭爆大发,一阵非常热闹的琐呐声,夹杂远远人们的喧嚣。觉新:(不觉立起)这是什么声音啊?觉慧:(讽刺地)这就是活着的声音,大哥的新娘子大概是到了。女仆们:轿到了!新娘子来了!快去看!走啊!到了!到了!黄妈:(一

16、路嚷嚷着)好了,好了,新娘子到了,花轿到了。(对觉新笑嘻嘻地)大少爷,这可该吃你喜酒了。快出去,快戴上花,接新人吧。(走近要为觉新戴上)觉新:(不觉闪避着)黄妈,我,我有点闷气。你,你先出去给我倒杯茶来。黄妈:(连忙)也好。(立刻由偏门下)觉慧:(方才己跑到正门外望,现在忽然跑回来。急促而痛切地)大哥,大哥,你再想想吧!这是你一生的事情啊!(急切)你,你,你就闯一下吧!我劝过你四次了,我给你预备过!(匆促地望了一下)你,你现在决定走。还来得及 由正中门跑进觉民和琴小姐。两个人也都是气愤愤的。由正中门跑进觉民和琴小姐。两个人也都是气愤愤的。觉民:(欣喜地)大哥,你在这儿!我们到处找你,你好一点了

17、么?琴小姐:(踌躇地)大哥,新娘子已经在大门口啦,你,你还不去?觉慧:(认真地)琴表姐,你忘了跟我们一块儿在这屋里读书的人啦?琴小姐:(诚挚地)我,我怎么会忘记梅姐姐?(深切的同情,望着新)不过事情已经延迟到现在,我,我简直看不出还有什么别的办法。觉慧:(固执地)有,有办法,有!只要有决心!(忽然)大哥,你不能再犹疑了,(恳切地)这不是人家的事啊!觉新:(仿佛自语,长嘘一声)怎么样呢?觉慧:(冲动地)走,走,现在还不太晚,还来得及。你可以先到我的同学家里觉民:(忍不住叫出)这是不可能的。觉慧,你这是觉慧:什么叫不可能?世上没有不可能的事。只要你沈氏:(由正门探出身来)新郎官预备好了么?琴小姐:

18、(连忙)好了,就好了。王氏:(也探出身)快出来吧,外面人等着呢!觉民:是啊,就出来。沈、王二氏立刻匆匆又走开。沈、王二氏立刻匆匆又走开。、觉慧:怎么样,大哥?觉新:(立起)不,没有这种办法。觉民:觉慧,你那是纯粹小孩子的话,这件事只有慢慢觉慧:(性急)慢慢,慢慢,现在事情都遇到头上,你还叫大哥 克明仓促由正中门上克明仓促由正中门上,后随袁成与苏福后随袁成与苏福,衣服穿得十分整齐衣服穿得十分整齐,袁成手中捧着一袁成手中捧着一顶两边各插一条金花的博士帽。顶两边各插一条金花的博士帽。高克明:明轩,你怎么还不出来?觉新:就来。外面老太爷的声音:外面老太爷的声音:“克明啊!克明啊!”高克明:是,爹!觉民

19、:(不得已)大哥,你去吧!觉慧:大哥,你不去!(更激烈地)大哥,你要大胆,大胆,大胆,永远的大胆!觉新:(苦笑)大胆,大胆?我要想到这个家呀,觉慧,我不能够随便一个人大胆的。(选自曹禺话剧家,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本一中父亲用“拈阄”的办法来决定儿子婚配对象这一情节,体现了旧社会封建家长的独断与荒谬。B.“他把它们都听懂了,却又好像不懂似的”看似矛盾,实则表现了这一消息给觉新带来的痛苦与无奈。C.觉新的悲剧是他懦弱隐忍造成的性格悲剧,也是由他特殊的出生环境造成的命运悲剧,更是社会悲剧。D.“死就死了,我们生下来就为着死的”表明觉新对自己的婚姻充满了

20、失望与无奈,已抱定了必死之心。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本一写觉新“用铺盖蒙住头痛哭”,这一细节生动地反映了觉新痛心不满却不敢让人知道,体现了他性格的隐忍懦弱。B.文本二中觉慧反复劝说大哥“出逃”,先是直接反问,晓之以理;接着回忆往昔,动之以情;最后给出策略,鼓励出走。C.文本二中的人物对话多处使用了省略号,都表现了人物说话时欲言又止的情态,体现了戏剧语言含蓄委婉的特点。、D.文本二中多次写到“梅花”,这既暗示着觉新正在思念的是钱家表妹梅小姐,也是对他们二人纯洁美好感情的象征。8.根据文本二的内容,概括觉新、觉慧的形象特点。(4 分)9.这两个文

21、本内容相近文体不同,艺术效果也不一样,读书小组要为此写一则文学短评,请从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两个角度,任选其一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26 分)(一一)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2020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文本一:文本一:六国论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

22、,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

23、侯,藉之以蔽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文本二:文本二: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24、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节选自苏洵六国论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十倍之众A发愤B西向C以攻山D西E千里之秦F而不免G于死亡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山东”,崤山以东,与鸿门宴“沛公居山东”中的“山东”意思不同。B“当”,抵挡,与苏洵六国论“当与秦相较”中的“当”含义不相同。C“蔽”,遮挡,与邹忌讽齐王纳谏“王之蔽甚矣”中的“蔽”含义不同。D“故事”,文中指旧事、先例,与现在

25、所说的“讲故事”的“故事”不一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苏辙举范睢收韩、商鞅收魏的事例,是为证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欠妥。B苏辙从各诸侯国着笔,阐明其构想的“自安之计”:“厚韩亲魏以摒秦”。C苏洵此文“借古讽今”,是对北宋统治者“以贿求和”妥协政治的讽刺。D两篇文章虽观点不同,但都言之有理,论证严密,语言生动,气势充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4 分)、(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4 分)14关于六国灭亡的原因,两篇文章的观点各

26、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 分)(二二)名篇名句默写)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木长”就必须“固其根本”,“流远”就必须“浚其泉源”,从而推理出“_,_”的观点。(2)孔子曾教导子路正名是为政之始。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也用,两句,强调了名实对国家的重要作用。(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所说:,。三、写作(60 分)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尼采说:“为了发展,我们必须放弃稳定的安身之地。为了生存,我们又必须寻找一个稳定的安身之地。”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思考?请自选

27、角度,自拟标题,写作成文,字数 800 以、上。陕西师大附中 20222023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 语文试题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1.C(A 项,“其固有的缺点逐渐显现”错误,根据原文第 3 段中的“由规范律变为死板的形式”“后来闻风响应者得其形似而失其精神”“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可知,一种文体随着人们的效仿学习会逐渐出现问题,而非“其固有的缺点逐渐显现”。B 项,“创造出另外一种新的更好的文体”错误,根据原文第 3 段中王国维所说的“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可知,王国维只是说豪杰之士运用其他文体,从旧文体中摆脱出来,并未对两种文体的优劣进行

28、评判。D 项,“但在发现格律束缚了情感的表达时,大多会选择放弃格律”错误,根据原文第 10 段中的“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可知,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而后超脱格律,达到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的境界。)2.B(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格律是文艺创作的基本准则,但不能死守格律而不懂创造,须脱化格律,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A 项,强调不能一味追求格律;C 项,突出格律对于作品流传的作用;D 项,强调应从格律人手,肯定格律的重要性。所以 A、C、D 三项都不全面。B 项,强调辩证对待格律

29、,既要受其约束,又要灵活运用,此项最能概括文中的主要观点,故选 B。)3.D(D 项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诗歌创作的好与坏在于诗人自已而非格律,而根据“第一流艺术家大半都是从格律中做出来的”可以看出,格律对古代诗人的创作是很重要的。)4.先由艺术格律的形成说起,提出问题:艺术通行的作法可否定成格律,以便后人效仿?再通过东施效颦的比喻、引用王国维的观点,以及一流作家的事例,论述这一问题不能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绝对肯定会束缚艺术绝对否定会妨碍艺术家的产生;最后通过分析艺术中同时具有群性和个性、变化与不变,论述艺术创造既需要因袭,遵循格律,又需要创造,善用格律,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每点

30、 1 分,答全得满分,意思对即可)5.作诗要遵守格律。格律源于前人作诗的经验,符合艺术规律,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遵循格律是作诗者的基本功,是创作好诗的前提,所以林黛玉先教香菱遵守格律诗的“起承转合”。要创造出好诗,就不能死守格律。诗歌不能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因袭而无创造,诗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因此林黛玉说“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即“第一立意要紧”。(每点 3 分,意思对即可)(二)现代文阅读6.D(“死就死了,我们生下来就为着死的。”是觉新绝望的呼喊,是一种无奈的反抗,但是家族身份决定了他会选择忍耐和接受,而不是“抱定必死之心”。)7.C(文本一中人物对话中的省略号,

31、不全是表达人物欲言又止的情态;“体现戏剧语言含蓄委婉的特点”一句也有错误。)、8.觉新是一个受封建家庭伦理观念的影响,虽然也不满旧家庭的专制,但仍选择为家庭牺牲自己幸福,善良、懦弱的封建家庭少爷形象。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年轻单纯、思想激进、不满封建家长对婚姻的干涉、具有反抗精神的叛逆者形象。(每点 2 分)9.“情节安排”示例:文本一是小说,能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表现社会生活。文本二是戏剧,主要通过相对集中的舞台故事表演来反映社会生活。文本一叙述了觉新从毕业、定亲到娶亲的全过程,选文主要是以觉新内心的矛盾作为主要情节;文本二写觉新娶亲过程,舞台表演在一个场景,以觉慧与觉新的矛盾作为主要戏剧冲突

32、;因此,文本一故事情节的时空跨度相对较大,文本二剧情紧凑集中,矛盾冲突相比文本一更激烈。“人物塑造方法”示例:文本一是小说,可以通过多种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文本二是戏剧,主要通过人物对白、独白、动作和舞台说明来塑造人物形象。文本一通过交代故事背景、并主要通过觉新的心理、行动细节描写表现觉新作为封建家族长孙的顺从隐忍性格;文本二写觉新娶亲过程中,主要通过觉新的内心独白,以及觉新和觉慧、觉民、琴小姐等人的对话来表现众多人物形象特点。因而,文本一觉新的形象更加完整,心理描写更能让读者理解他的无奈。文本二在觉慧、觉民等形象的对比下,觉新的保守懦弱更加鲜明。(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即可得满分,如有其

33、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二、二、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一一)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10.ACF11A(A 项,都指崤山以东。B 项,“当与秦相较”的“当”是“如果”的意思。C 项,“王之蔽甚矣”中的“蔽”是“受蒙蔽”的意思。)12A(苏辙举范睢收韩、商鞅收魏的事例,是为了证明韩魏两国是天下之重,秦欲争得天下,必先收韩、魏而后可。)13.(1)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 1分,“折”“东”“偏”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2)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

34、至于走向灭亡。(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 1 分,“为”“劫”“以”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14.苏辙:六国目光短浅,不知“天下之势”在韩魏两国。苏洵:“赂秦而力亏”。(答出一点给 1 分,答出两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5.(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2)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三、写作16【审题指导】此题着眼“生存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具有思辨性,也考查学生的思维层次。“生存”与“发展”是目标,“放弃”与“寻找”是策略与手段。人既要“发展”,也要“生存”,“生存”后要“发展”,“发展”不能无“生存”,“生存”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发展”又为了更好的“生存”。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两者或有先后、轻重、缓急之分,但都不可或缺,关联紧密,矛盾统一。我们要懂得远近兼顾,要懂得张弛有度,要懂得内外相济,要懂得进退裕如,要懂得儒道互补。角度可小可大,内容可实可虚,个体、群族、文化、国家、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之道,均可入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