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区调查设计技术规程(DB35-T 88-202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伐区调查设计技术规程(DB35-T 88-2022).pdf(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ICS 65.020 CCS B 60 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882022代替DB35/T 881998 伐区调查设计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invertory and design of cutting area 2022-04-25 发布 2022-07-25 实施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DB35/T 882022 I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伐区区划.2 5 伐区调查.3 6 伐区设计.6 7 毛竹伐区调查设计.9 8 特殊情况伐区调查设计.10 9 伐区调查设计成果及质量评价
2、.11 附录 A(资料性)伐区调查记录表和计算表.12 附录 B(资料性)伐区调查设计书.16 附录 C(资料性)采伐类型和采伐方式设计.17 附录 D(资料性)特殊情况伐区调查设计表.18 附录 E(资料性)伐区调查设计质量评价表.19 参考文献.20 DB35/T 882022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DB35/T 881998伐区调查设计技术规程,与DB35/T 881998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更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 2 章,1998 年版的第 2 章);更改
3、了部分术语和定义(见 3.1、3.4,1998 年版的 4.1、4.2);增加了部分术语和定义(见 3.2、3.3);删除了总则(见 1998 年版的第 3 章);删除了部分术语和定义(见 1998 年版的 4.34.7、4.94.24);删除了伐区规划(见 1998 年版的第 5 章);增加了伐区区划的区划系统、伐区配置(见 4.1、4.2);更改了伐区调绘的内容(见 4.3,1998 年版的 6.1);更改了伐区调查的调查内容、调查方法的内容(见 5.1、5.3,1998 年版的 6.2、6.3);更改了伐区标界(见 5.2,1998 年版的 6.1.3);更改了采伐类型和采伐方式设计的内
4、容(见 6.2,1998 年版的 7.1、7.2);更改了采伐年龄设计的内容(见 6.3,1998 年版的 7.3);更改了材种出材量设计的内容(见 6.4,1998 年版的 7.4);更改了伐区更新造林设计的内容(见 6.5,1998 年版的 7.5);增加了伐区生产工艺和工程设计(见 6.6);更改了毛竹采伐调查设计的内容(见第 7 章,1998 年版的第 9 章);增加了特殊情况伐区调查设计(见第 8 章);更改了伐区调查设计成果及质量评价(见第 9 章,1998 年版的第 10 章);更改了伐区调查设计书、各调查方法的记录表、伐区调查设计质量评价表(见附录 A、附录 B、附录 E,19
5、98 年版的附录 A);删除了各调查方法的计算表(见 1998 年版的附录 A);增加了采伐类型和采伐方式设计表(见附录 C);删除了伐区调查设计填写说明(见 1998 年版的附录 B);删除了伐区调查设计成果质量检查验收单和汇总表(见 1998 年版的表 C.1、表 C.2);增加了特殊情况伐区调查设计表(见附录 D);删除了福建省二元立木材积表公式、林分断面积蓄积量速见表(见 1998 年版的附录 D)。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福建省林业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福建省森林资源监测总站、福建省林业局、福建省国有林场发展中心、福建
6、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福建省林业勘察设计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郭恩莹、肖君、洪端芳、胡晓明、刘代明、石伟生、陈祖挺、蔡小英、许雪玲、施恭明、洪桢华、刘其松、吴志勇、刘剑钊、李宝银、李贞猷。本文件于1998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DB35/T 882022 1 伐区调查设计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主伐、抚育采伐、更新采伐、低产(效)林改造采伐和其他采伐的伐区调查设计内容、方法和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范围内的伐区调查设计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
7、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64242010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 LY/T 1646 森林采伐作业规程 DB35/T 842020 造林技术规程 DB35/T 1823 主要树种二元立木材积表 DB35/T 1876 主要用材树种出材量测算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伐区 cutting area 同一年度内用相同采伐类型进行采伐作业的、在地域上相连的森林地段,是森林采伐作业设计、施工、管理与监督的基本单位。来源:GB/T 264232010,4.1 3.2 伐区调查设计 invertory and design of cutt
8、ing area 在森林采伐区内,为满足伐区生产作业而进行的森林资源、立地条件和专业项目的调查和设计。在全国森林资源调查分类中,属于作业设计调查,即三类调查。从工作程序看,包括伐区区划、伐区调查和内业设计。来源:LY/T 21002013,3.1 3.3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China geodetic coordinate system 2000;CGCS2000 采用2000参考椭球,原点在地心的右手地固直角坐标系。Z轴国际地球旋转局参考极方向,X轴为国际地球旋转局的参考子午面与垂直于Z轴的赤道面的交线,Y轴与Z轴和X轴构成右手正交坐标系。来源:GB/T 149112008,2.32
9、DB35/T 882022 2 3.4 采伐类型 type of cutting 根据生产需要和树木生长特性,对林地上符合特定要求的林分或林木按不同性质进行采伐利用和经营管理的类别。注:采伐类型包括主伐、更新采伐、抚育采伐、低产(效)林改造采伐、其他采伐等。3.5 采伐方式 cutting method 在某种特定的采伐类型上,对林分或林木所采用的具体采伐作业方式。4 伐区区划 4.1 区划系统 伐区区划是根据森林资源分布、林龄结构、采伐方式、地势条件、木材流向和集材方式的不同,将伐区划分成若干个区域。伐区调查设计实行作业区、采伐小班二级区划。4.2 伐区配置 4.2.1 已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
10、单位,按照森林经营方案确定的伐区执行。4.2.2 尚未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单位,依据森林类别、林种、起源等森林资源数据进行伐区配置。4.3 伐区调绘 4.3.1 伐区界线调绘 4.3.1.1 采用最新大比例尺地形图,结合卫星导航系统控制主要拐点勾绘 采用经校正配准且不低于1:10 000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利用图上和实地的地形、地物标志,现场判定伐区界线、拐点;无明显地形、地物标志的地段,用全球定位系统(以下简称GPS)、北斗定位系统(以下简称BDS)等卫星导航系统或经纬仪、罗盘仪等仪器辅助测量边界。4.3.1.2 采用罗盘仪导线法测绘,重要拐点应采集 GPS 或 BDS 坐标 利用罗盘仪定向、测
11、距形成导线闭合圈,确定伐区界线。罗盘仪在使用前应校正,采用闭合导线测量,每个测站应前、后视观测,伐区界线附近地物应调绘。可采用经纬仪导线测量或全站仪测绘,重要拐点应采集GPS或BDS坐标。罗盘仪导线测量记录表参照附录A中的表A.1。4.3.1.3 使用卫星导航系统绕测伐区,记录轨迹勾绘 采用定位精度优于5 m的专业GPS或BDS进行伐区绕测,记录绕测轨迹,根据实测结果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绘制平面图。坐标系选用CGCS2000,选用其他坐标系勾绘伐区前,应根据所在地设置GPS或BDS仪器的基准转换参数。4.3.1.4 采用新近的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或航空像片,现场勾绘伐区 优先选择现势性强,并经
12、校正配准后的卫星遥感影像或航空像片,利用图上和实地的地形、地物标志,现场判定伐区界线、拐点;无明显地形、地物标志的地段,用GPS、BDS、经纬仪或罗盘仪等仪器辅助测量边界。DB35/T 882022 3 4.3.2 特殊物点调绘 采用地形图或卫星遥感影像、航空像片,或现场目测结合卫星导航系统定位的方法调查伐区或伐区周边的特殊物点,如珍稀树种、母树等。采用各类专题图叠加,标记与伐区接壤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等重要生态区位情况。4.3.3 伐区平面图绘制 实测、勾绘或判读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绘制伐区调绘平面图,标明各类区划界线、重要或特殊的地物地貌、测量控制点等,如陡崖、房屋、桥梁、河流
13、、高压线等。伐区平面图绘制数据格式采用SHP格式,坐标系采用CGCS2000。4.4 伐区面积测算 伐区面积使用地理信息系统测算。外业调绘时,使用安装有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的平板电脑或外业调查仪进行现场调绘,若为纸质调绘,应将纸质调绘结果矢量化,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测算面积。5 伐区调查 5.1 调查内容 5.1.1 基本情况调查 包括伐区的行政位置、经营管理单位、林班号、小班号、林地林木权属、小班面积、采伐面积、森林经营类型、林种、起源、可及度、伐区四至、生态区位等。具体内容参照附录B中表B.1的基本情况调查部分。5.1.2 立地情况调查 包括地貌、坡向、坡位、坡度、海拔、立地类型、立地质
14、量等级等。具体内容参照附录B中表B.1的立地条件调查部分。5.1.3 林分状况调查 包括树种组成、年龄、郁闭度、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位面积株数、单位面积蓄积量等。具体内容参照附录B中表B.1的基本状况调查部分。5.2 伐区标界 伐区外靠近界线的树木,应刮皮或划线为记,每间隔一定距离要确定定位树。伐区界线转折点没有明显地物标志的应做标记,可选择界外最近的三株树作为定位树,进行编号、划胸高线,并记载定位树的编号、树种、胸径、转折点号以及定位树与转折点的相对位置。界外10 m内没有树木的地段应采取埋设木桩等方式做标记。DB35/T 882022 4 5.3 调查方法 5.3.1 基本情况调查 行政
15、位置、经营管理单位、林班号、小班号、小班面积、森林经营类型、林种、生态区位直接引用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成果。采伐面积根据4.4要求调查,林地林木权属、起源、可及度等按照GB/T 264242010或最新的福建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定开展调查。5.3.2 立地情况调查 地貌、坡向、坡位、坡度、海拔、立地类型、立地质量等级等按照GB/T 264242010或最新的福建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定开展调查。5.3.3 林分状况调查 树种、年龄、郁闭度、平均胸径、平均树高等,除按照GB/T 264242010或最新的福建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定开展调查外,根据不同的蓄积量调查方
16、法还应满足表1要求。5.3.4 蓄积量调查 5.3.4.1 调查方法 蓄积量调查根据树种、胸径、树高、株数等小班因子调查结果进行测算,调查方法有:全林分调查法、标准带调查法、方形标准地调查法、角规控制检尺调查法、圆形标准地调查法(样圆调查法)等。各种调查方法详见表1。表1 蓄积量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 基本方法 适用范围 操作要求 全林分 调查法 对符合量测条件的林木,逐株量测胸径,以2 cm径阶计测株数和量测树高,用二元材积表求算伐区蓄积量。经营水平高,技术力量强的单位。按一定顺序进行,如采用“之”字形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进行量测。检量后的林木要进行标记,以防重测、漏测。标准带 调查法 标准带形状
17、为长方形,以中线为控制线,中线一般与等高线垂直,标准带宽度为10 m,建议不少于3条标准带(调查带总面积,天然林不少于7%,人工林不少于5%)。先求标准带单位面积蓄积量,后得伐区蓄积量。林相不整齐;伐区面积大;地势较平坦;择、渐伐伐前林木调查。点位要保证上、中、下;标准带面积要计算准确;要以中线为控制,正确判定边缘木。要有代表性,并均匀分布于伐区内。方形标准地调查法 标准地形状为正方形,边长25.82 m,面积0.067 hm2(1亩),标准地块数4 hm2以下设3块,每增加2 hm2另增设1块。根据标准地单位面积蓄积量求算伐区蓄积量。林相较整齐的人工林;坡度较小的伐区;择、渐伐伐前林木调查。
18、所选标准地要有充分的代表性,点位要覆盖伐区,不能在边缘地带设置,不能在过密或过稀的地方设置;标准地要进行闭合导线测量(记录表参照附录A中的表A.1)。角规控制检尺调查法 采用角规控制检尺法测定角规断面积,2 hm2以下10个角规点,每增加1 hm2,增设2个角规点。对于被绕测计数的林木测量胸径,求算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后得伐区蓄积量。林分密度较稀;林分年龄较大;非择、渐伐。点位要保证部位的上、中、下及其密度的稀、中、密;要进行控制检尺,以保证观测有效距离;角规缺口(断面积系数)要因林设置,详见表2。圆形标准地调查法(样圆调查法)标准地形状为圆形,半径3.26 m,面积33.3 m2;4 hm2
19、以下不少于8个群,每群设4个点,每增加2 hm2加设1-2个群。先求得单位面积蓄积量,再算伐区蓄积量。林分密度较大;林分年龄较小;抚育间伐伐区。点位要保证部位的上、中、下及其密度的稀、中、密,要正确判定边缘木。DB35/T 882022 5 表2 林分特征与选用断面积系数参照表 林分特征 断面积系数(Fg)平均直径8 cm16 cm的中龄林,任意平均直径但疏密度为0.30.5的林分。0.5 平均直径17-28 cm,疏密度为0.6-1.0的中龄林、近熟林。1.0 平均直径28 cm以上,疏密度0.8以上的成、过熟林。2或4 5.3.4.2 技术要求 5.3.4.2.1 伐区界内所有活立木以及树
20、干通直、木材可用的其他树木,起测胸径 5 cm,以 2 cm 径阶上限排外法计测株数。5.3.4.2.2 判别树种或树种组,根据树种蓄积量比例确定树种组成。5.3.4.2.3 量测胸径应严格控制在树干 1.3 m 部位量测,树干 1.3 m 处有节结或其他生长异常情形的,在其上下正常部位等距处量测直径取平均值。检尺时围径尺应保持与树干中轴垂直,并紧贴树干,待拉紧后读数。凡在胸高位置以下分叉的树木,应分别检尺。胸高位置以上分叉的按 1 株检尺。割脂松木1.3 m 有割口的,要加上树皮厚度。5.3.4.2.4 每株应测林木胸径都要量测两次以上,两次差值不应大于 0.2 cm,合格的以第一次量测为准
21、,两次单株木胸径之差大于 0.2 cm 的,还要再次量测,以其中差值不大于 0.2 cm 的前一次量测为准。5.3.4.2.5 树高测量根据树种组成、径阶分布序列、林层状况,分别林层对优势树种(组)的每一个径阶各选择 12 株林木实测,中间径阶选择 23 株林木实测。5.3.4.2.6 绘制树高曲线或建立树高方程的样木,要实测胸径和树高,胸径精确到 0.1 cm,树高精确到 0.5 m。5.3.4.2.7 择、渐伐伐区要根据采伐强度和树木生长状况确定采伐木和保留木,采伐木应在 1.3 m 处打叉作记,并现场计算蓄积量和采伐强度,采伐强度超过规定的最大允许范围,应重新进行采伐木的标记和计算,直至
22、合理为止。5.3.4.2.8 伐区蓄积量调查误差应小于 10%。5.3.5 蓄积量计算 5.3.5.1 全林分调查法 现场调查记录表参照附录A中的表A.2,根据实测的树种、胸径、树高,绘制树高曲线或建立曲线方程,据此求得各树种各径阶中值的树高,使用DB35/T 1823或二元立木材积公式计算单株材积后,求算小班林分蓄积。5.3.5.2 标准带、方形标准地调查法 现场调查记录表参照附录A中的表A.2,标准带调查法和方形标准地调查法都是根据实测的树种、胸径、树高,绘制树高曲线或建立曲线方程,据此求得各树种各径阶中值的树高,使用DB35/T 1823或二元立木材积公式计算单株材积后,先测算单位面积蓄
23、积量再求算小班林分蓄积。5.3.5.3 角规控制检尺调查法 根据选定的断面积系数,用围尺测出树干胸高直径,用皮尺测出树干中心到角规点的水平距离,并根据水平距离与该树木的样圆半径大小确定计数木株数,统计各个径阶计数值,采用一元材积表测算出DB35/T 882022 6 形高,进而测算出每公顷蓄积量,详见附录A中的表A.4。表A.4为单个角规点测算每公顷蓄积量的计算表,n个角规控制检尺点的计算公式见式(1):?(1)式中:M 每公顷林分蓄积,单位为立方米(m3);Fg 角规断面积系数;n 角规控制检尺点的数量;i 第i个角规控制检尺点;k 径阶数量;j 第j个径阶;Zij 第i个角规点第j个径阶的
24、角规计数木的数量;fij 第i个角规点第j个径阶的形高。5.3.5.4 圆形标准地调查法(样圆调查法)现场调查记录表参照附录A中的表A.3,通过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测算单株材积后,通过单位面积蓄积量测算小班林分蓄积。6 伐区设计 6.1 伐区设计主要内容 在伐区调查基础上,根据采伐目的、林分状况、已有采集运条件对伐区进行作业设计,主要设计内容包括采伐对象、类型、方式和强度,主伐年龄,材种出材量,伐区更新造林等。现有采伐类型分为主伐、更新采伐、抚育采伐、低产(效)林改造采伐和其他采伐。不同的采伐类型有相应的采伐方式,如皆伐、渐伐和择伐。根据林分不同状况设计的采伐类型和采伐方式参考附录C中的表C.
25、1,详细要求见福建省林木采伐技术规程(试行)。6.2 采伐类型和采伐方式设计 6.2.1 起源 6.2.1.1 天然 天然起源的小班不应开展商业性采伐,只准许进行抚育、更新和低质低效林改造性质的采伐。6.2.1.2 人工 人工林根据情况可选择四种采伐方式。6.2.2 龄组 6.2.2.1 幼、中龄林 适用抚育采伐、低产(效)林改造采伐。DB35/T 882022 7 6.2.2.2 近熟林 满足一定条件可进行抚育采伐和低产(效)林改造采伐。6.2.2.3 成、过熟林 应进行主伐、更新采伐。6.2.3 林种 6.2.3.1 商品林 用材林可进行主伐、抚育采伐、低产林改造采伐、其他采伐。经济林、能
26、源林的采伐属其他采伐。6.2.3.2 生态公益林 防护林、特用林等生态公益林可进行更新采伐、抚育采伐、低效林改造采伐、其他采伐。6.3 采伐年龄设计 6.3.1 采伐年龄的确定 根据森林生长和经营目的确定不同树种、不同林种、不同采伐类型的采伐年龄。6.3.2 用材林主伐年龄 用材林主伐年龄设计有以下情形:a)用材林的主伐年龄,以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为目的,视培育目的材种、立地类型、林分生长状况等因素,分别按树种、起源确定;b)依法依规编制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且单独编制森林采伐限额的森林经营单位,其用材林主伐年龄根据方案中经营类型成熟年龄确定;c)尚未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单位,实行主伐的成熟林分,其主伐
27、年龄见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中的用材林主要树种主伐年龄表;d)林种为短轮伐期用材林的森林和自留山人工用材林,主伐年龄按有关规定由经营者自主确定。6.3.3 生态公益林更新采伐年龄 生态公益林更新采伐年龄,国家级生态公益林按LY/T 1646的规定确定;省级生态公益林根据福建省地方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小班区划调查技术规定中生态公益林龄级龄组划分标准表成熟林龄组的下限确定。6.3.4 其它采伐类型采伐年龄 6.3.4.1 受采伐年龄限制情形 抚育采伐、低产(效)林改造采伐和其他采伐等采伐类型的采伐年龄根据相应的采伐类型和采伐方式设计的年龄作为采伐年龄的依据。6.3.4.2 不受采伐年龄限制情形 不受采伐
28、年龄限制情形包括:DB35/T 882022 8 能源林、经济林、散生木和四旁树;因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规划、占用使用林地、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天然毛竹林中人工种植的散生杉松,森林火灾受害木清理、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台风等自然灾害或特殊情况需要采伐的林木。6.4 材种出材量设计 6.4.1 材种出材量规格 根据国民经济对各材种的要求,按照国家木材标准和林木材质情况,把蓄积量区分为不同规格和用途的各个部分,并测定每个部分的材积。各个部分的材种的材积就是材种出材量。材种按规格分为:规格材:指小头去皮直径 14 cm(含 14 cm)以上,长度 2 m 以上;小径材:指小头去皮直径 6 cm 14 c
29、m(不含 14 cm),长度 2 m 以上;短小材:指小头去皮直径 14 cm(含 14 cm)以上,长度不足 2 m 或小头去皮直径 4 cm 以上,长度 1 m 以上。6.4.2 材种出材率确定 各树种树干规格材、小径材、短小材出材率,按照DB35/T 1876的规定进行测算,出材率表与实际相差较大时也可采用经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备案或审批的经验出材率。各树种不计单位面积蓄积量的枝桠条的小径材、短小材出材率,暂由各地自定。规格材中原木、等外材出材率比例,应分别人工林、天然林,根据当地历年木材生产情况确定。6.4.3 出材量计算 6.4.3.1 全林分调查和方形标准地、标准带调查法 以径阶为基础
30、计算材种出材量。6.4.3.2 圆形标准地调查法和角规控制检尺调查法 以点位为基础计算材种出材量。6.4.3.3 非规格材出材量 不计蓄积量的枝桠条的非规格材出材量,以伐区为单位计算。6.4.3.4 出材量计算方法 出材量等于蓄积量乘以出材率。应分别树种,计算基础单位(点位或径阶)的出材量,综合或折算为伐区材种出材量。6.5 伐区更新造林设计 6.5.1 设计依据 主要设计依据如下:a)县级森林经营规划;b)批准的森林经营方案或总体设计书;DB35/T 882022 9 c)有关定向培育和专项基地设计说明书;d)造林技术按照 DB35/T 842020 的规定执行;e)伐区调查和伐前更新调查结
31、果。6.5.2 设计内容 主要设计内容如下:a)确定更新方式;b)确定天然更新技术措施;c)确定人工造林技术措施;d)对采伐后保留林分提出经营保护措施。6.5.3 设计要求 6.5.3.1 森林采伐后有需要开展更新造林的伐区,应同步进行森林更新的初步设计。更新造林方式的确定应因地制宜,结合伐区的采伐类型和采伐方式,采取人工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天然更新相结合的方法。更新调查记录表参照附录 A 中的表 A.5,更新设计填写参照附录 B 中的表 B.1 的更新造林设计部分。6.5.3.2 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和森林资源质量,走定向培育、集约经营的道路。6.5.3.3 本着注重实效的原则,合理规划林种
32、,并制定相应的造林技术措施,做到适地适树,细致整地、良种壮苗、合理密度、精心栽植、适时抚育。6.6 伐区生产工艺和工程设计 包括采伐作业设计、生产组织设计、楞场设计、集材道设计等,设计方法和要求应按照LY/T 1646的规定执行。7 毛竹伐区调查设计 7.1 毛竹采伐伐区调绘 按照4.3、4.4执行。7.2 毛竹采伐伐区调查 毛竹伐区调查可采用全林每木检尺、标准带、标准地调查法。调查方法参照5.3,现场调查记录表参照附录A中的表A.6。伐区内,分别采伐竹、保留竹计测各度株数和胸径。伐区内采伐的毛竹应用红漆、粉笔或记号笔等作标记。7.3 毛竹年龄的测定 毛竹龄级按度计测,测定方法采用观察竹秆皮色
33、法和号竹法识别,具体详见表3。DB35/T 882022 10 表3 毛竹年龄测定方法 竹度 年龄 测定方法 1度 1年 毛竹竹秆粉绿色,节间具粉质毛,摸触有毛感,箨环上有褐色“睫毛”,箨环下有一圈白粉环,竹秆基部有较完整的竹箨。2度 2年3年 毛竹竹秆绿色,箨环上“睫毛”已脱落或稀疏,箨环下白粉环有黑点,节间触摸已无毛感,竹秆基部有箨但已腐烂。3度 4年5年 毛竹竹秆黄绿色,节间表面有一薄蜡质层,箨环下的白粉环已有黑斑,秆基部笋箨已全部腐烂。4度 6年7年 毛竹竹秆黄绿色,节间蜡质层更厚,呈灰色,手触摸有滑感,箨环下白粉环大多为黑斑占据,呈灰黑色。5度 8年9年 毛竹竹秆绿黄,甚至有的深黄色
34、,节间蜡质层不均匀脱落,箨环下白粉环已基本上为黑色。6度以上 10年以上 毛竹竹秆古铜色,节间蜡质层已脱落,常有地衣贴生。7.4 毛竹采伐方式 毛竹为异龄林,采伐一般宜采用择伐,遵循“砍老留幼、砍密留疏、砍小留大”的原则。毛竹林采伐后每公顷应保留的健壮母竹,不应少于2 000株。7.5 毛竹采伐年龄 毛竹林一般3度以下留养,4度抽砍,5度填空(长在密的地方砍,长在稀的地方留),7度以上的毛竹不应保留。8 特殊情况伐区调查设计 8.1 适用范围 采伐遭受自然灾害的林木、零星林木、山体滑坡等难以用常规方法设计的林分。8.2 调查方法与调查内容 8.2.1 调查方法 特殊情况伐区调查设计主要是简化了
35、调查设计文本编写内容,外业同样需要进行面积测量和蓄积量调查,详见附录D中的表D.1。根据不同的林分情况选用适宜的调查方法。调查方法见5.3。8.2.2 调查内容 8.2.2.1 伐区调绘及确定伐区周界 伐区调绘见4.3,伐区周界应作标志,标志要求明显、具体。伐区周界恰好为明显的地形地物,如山脊线、水沟的合水线、道路、河流等,经注明后可不另作标记。DB35/T 882022 11 8.2.2.2 确定采伐木及采伐蓄积:调查确定采伐地点、采伐面积、采伐树种、采伐类型、采伐方式、小班总蓄积、采伐蓄积及出材量等。蓄积量调查误差应小于10%。9 伐区调查设计成果及质量评价 9.1 伐区调查设计成果资料
36、伐区调查设计材料主要包括设计书、调查记录表(全林分每木检尺调查、标准地或标准带调查、样圆或角规调查、竹林伐区调查)、附图(树高曲线图、伐区实测图)等。9.2 伐区调查设计质量评价 质量评价具体项目有:内外业资料是否齐全;采伐作业区、小班区划是否合理,标志界限是否清楚、准确、符合规定;林分因子调查方法和精度是否符合规定;设计方法是否符合相关技术标准、规定或是否科学合理,设计内容是否全面,设计思路、程序和成果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评价项目详见附录E中的表E.1。9.3 技术档案 技术档案包括设计文件、图表和检查验收单等。伐区调查设计有关资料应以乡(镇)为单位,按伐区调查设计号顺序,归县(市、区)伐区
37、调查设计主管部门存档。伐区调查设计技术档案要指定专人负责,并推行伐区调查设计信息化管理。技术档案一般宜保存10年。DB35/T 882022 12 A A 附录A (资料性)伐区调查记录表和计算表 伐区调查不同方法的现场记录表及计算表见表A.1表A.6。表A.1 导线(标准地)测量记录表 测量类型:视距常数:单位:度、米 标 准 地(带)号 测站 方位角 倾斜角 斜距 水平距 累计 标 准 地(带)号 测站 方位角 倾斜角 斜距 水平距 累计 1.闭 合 差 4.闭 合 差 2.闭 合 差 5.闭 合 差 3.闭 合 差 6.闭 合 差 测量者:记录者:年 月 日 DB35/T 882022
38、13 表A.2 每木检尺调查记录表 树种:调查方法:全林分检尺/标准地/标准带 样号:面积:成数:径阶 株数划号(“正”字号)合计 D(cm)/H(m)平均值 备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采伐 保留 采伐 保留 采伐 保留 采伐 保留 合计 采伐 保留 调查者:记录者:年 月 日 表A.3 圆形标准地调查记录表 树种:样圆面积:位置:点号 对象 胸径 树高 每公顷 株数 比例成数 备注 单株 平均 单株 平均 1 2 3 4 5 6 7 8 9 采伐 保留 采伐 保留 采伐 保留 采伐 保留 调查者:记录者:年 月 日 DB35/T 882022 14 表A.4 角规
39、控制检尺调查计算表 径阶 角规计数株数 单株材积 断面积 形高 胸高总断面积 每公顷蓄积量 合计 表A.4中的“单株材积”根据径阶查相应树种一元材积表,“角规计数株数”按角规计数规则并根据量测的胸径按径阶归组,对于临界或无法准确判断的要实测角规点到树木中心距离进行判断,“断面积”根据径阶测算,计算方法见式(A.1):?(A.1)式中:gi第i径阶树木的断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di第i径阶树木的径阶值,单位为厘米(cm)。“形高”计算方法见式(A.2):?(A.2)式中:fi第i径阶树木的形高;vi第i径阶树木的单株材积,单位为立方米(m3);gi第i径阶树木的断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40、。“胸高总断面积”计算方法见式(A.3):?(A.3)式中:Gi第i径阶树木的胸高总断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F角规系数;Zi第i径阶角规记数株数。“每公顷蓄积量”计算方法见式(A.4):?(A.4)式中:Mi第i径阶每公顷蓄积量,单位为立方米(m3);fi第i径阶树木的形高;Gi第i径阶树木的胸高总断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DB35/T 882022 15 表A.5 森林更新调查记录表 样地号:样方数量:样方面积:样方号 树种 起源 幼苗、幼树树高组 30 cm以下 31 cm50 cm 51 cm100 cm 101 cm150 cm 151 cm以上 合计 频度 健康 不健康 平
41、均树龄 健康 不健康 平均树龄 健康 不健康 平均树龄 健康 不健康 平均树龄 健康 不健康 平均树龄 健康 不健康 平均树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更新评价 注1:针叶树高30 cm以上,阔叶树高100 cm以上为幼树;幼树标准以下达到木质化的苗木为幼苗。注2:分别天然、人工起源填写,分母为萌芽幼树(幼苗),分子为实生幼树(幼苗)。表A.6 竹林伐区调查记录表 样圆号:样圆位置:比例成数:序号 胸径 竹度 是否采伐 调查者:记录者:年 月 日 B B DB35/T 882022 16 附录B (资料性
42、)伐区调查设计书 伐区调查的设计书样式见表B.1。表B.1 伐区调查设计书 采伐乡场 规划查询流水号 伐调设计号 基本情况调查 林班号 小班号 林权林班 林权大班 林权小班 小班面积 采伐面积 经营类型 林种 林分起源 可及度 土名 调查方法 样点数 林地所有者 林木所有者 权属 四至 是否生态区位 生态区位:是否疫区 立地条件调查 地貌类型 坡向 坡位 坡度 海拔高 立地类型 立地质量等级 林分状况调查 项目 树种组成 林龄 郁闭度 立木密度(株/亩)平均胸径(cm)平均高(m)枝下高(m)蓄积量(m/亩)毛竹株数(株/亩)伐前 采伐木 伐后 采伐作业设计 采伐 类型 采伐强度 蓄积 采伐胸
43、径 最大 方式 株数 最小 树种 小班蓄积量(m)采伐出材量(m)总蓄积量 采伐 株数(株)保留株数(株)采伐蓄积 保留 蓄积 出材量 其中:薪炭材 规格材 非规格材 小径材 短小材 合计 毛竹采伐株数:株。其中原竹:株;松竹:株;竹梢:枝。更新状况调查 幼树主要树种 高度(m)公顷株数 频度 母树主要树种 公顷株数 结实情况 更新造林设计 更新方式 更新面积 更新株数 更新树种 更新期限 更新单位 造林方式 森林经营类型 调查设计人员 调查设计单位 设计人员 签字 检查单位 检查人员 资格证号 调查时间 检查时间 设计单位意见 负责人(签章)备注:DB35/T 882022 17 C C 附
44、录C (资料性)采伐类型和采伐方式设计 根据林分不同状况设计的采伐类型和采伐方式见表C.1。表C.1 采伐类型和采伐方式设计 林况 主伐 更新采伐 抚育采伐 低产林改造 低效林改造 其他采伐 皆伐 渐伐 择伐 渐伐 择伐 透光伐 生长伐 综合抚育伐 皆伐 渐伐 择伐 皆伐 渐伐 择伐 起源 人工 天然 龄组 幼龄林 中龄林 近熟林 b c c 成熟林 过熟林 林种 用材林 经济林 能源林 防护林 特用林 同龄林或异龄林 同龄林 异龄林 a 其他 竹林 表中列出最适情况,各种组合的具体适用条件和技术要求参照相关管理办法和技术规程。a 人工用材林中小径株数占比小于 30%。b 为培育大径材或套种珍
45、贵树种的近熟商品林。c 林分质量差,无培育前途,郁闭度 0.30.5 近熟人工用材林。DB35/T 882022 18 D D 附录D (资料性)特殊情况伐区调查设计表 特殊情况伐区调查设计表参考格式见表D.1。表D.1 特殊情况伐区调查设计表 申请人住址:乡(镇)村(居委会)组 林权证号:权属 采伐地位置:乡镇 村 林班 小班 小地名 四至:东 南 西 北 林分起源:生长情况描述:林种:优势树种:林龄:龄组:采伐面积:公顷,采伐类型:采伐方式:(需要时填写)更新树种:更新类型:更新时间:树种 平均胸径 cm 平均树高 m 采伐株数 采伐蓄积(m3)合计 其他情况说明(如采伐原因):申请人承诺
46、申请人承诺:本人保证所申请采伐林木的地点、面积、树种、株数、胸径、蓄积是真实的,愿意承担信息不实所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申请人签字:申请人身份证号:电话:注:本表适用于采伐面积小于0.133 3 hm2或采伐蓄积15 m3以下或工程建设使用林地采伐的采伐项目。由采伐申请人完成,或由乡镇林业站协助完成。调查填写人:时间:年 月 日 DB35/T 882022 19 附录E (资料性)伐区调查设计质量评价表 伐区调查设计成果质量的检查评价参考表E.1的评定项目和技术标准开展。表 E.1 伐区调查设计质量评价表 评定项目 标准分 技术标准 扣分标准 总分 100 设计资料 10 完整、准确、规范,平面
47、图表格数字清晰,概算依据充分 缺、错一项扣 5 分 伐区区划 20 位置准确,测量标志齐全,一个小班内不应出现 1 hm2以上的不同林分类型 位置不准确扣 5-20 分,标志缺一项扣 3 分,出现不同林分类型扣 10 分 面积 10 允许误差 5%(1:10 000 地形图勾绘面积允许误差为 10%)每超过1%扣 1 分 株数 5 允许误差 10%每超过1%扣 1 分 蓄积 5 允许误差 10%每超过1%扣 1 分 出材量 5 允许误差 10%每超过1%扣 1 分 龄级 5 允许误差一个龄级 每超过 2 个龄级扣 2 分 树种组成 5 目的树种(优势树种)允许误差1 成 超过误差扣 5 分 郁
48、闭度 5 允许误差0.1 超过误差扣 5 分 采伐设计 15 采伐类型、采伐强度、采伐方式合理 缺、错一项扣 5 分 采伐木标记 15 允许误差 5%每超过1%扣 3 分 DB35/T 882022 20 参考文献 1 GB/T 149112008 测绘基本术语 2 GB/T 157812015 森林抚育规程 3 GB/T 264232010 森林资源术语 4 LY/T 21002013 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伐区调查设计质量检查技术规程 5 LY/T 28932017 林地变更调查技术规程 6 DB35/T 15702016 森林资源监测遥感调查技术规范 7 李成文 伐区调查设计M 北京:
49、中国林业出版社,1987 8 李宝银 伐区调查设计M 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2004 9 郑郁善,洪伟 毛竹经营学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 10 孟宪宇 测树学(第3版)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11 廖建国,黄勤坚 森林调查技术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 12 亢新刚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13 福建省林业厅 福建省地方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小班区划调查技术规定Z 2017 14 福建省林业局 福建省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规定Z 2019 15 福建省林业局 福建省林木采伐技术规程(试行)Z 2020 16 国家林业局.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Z.2011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