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教材六年级语文教案上册优秀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教材六年级语文教案上册优秀10篇.docx(3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苏教版教材六年级语文教案上册优秀10篇写好教案是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要通过教案链接这个两方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虎知道为您精心整理了10篇苏教版教材六年级语文教案上册,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2021例文 篇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正是因为对未来充满新鲜的幻想和憧憬,人才会在成长中努力地追求,而不被各种不良_所吸引,对地平线这个谜的探索的过程就是人生不断往前看,不断奋斗的过程。 3、认识一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生字,读写“无拘无束、悠悠然、仙翁、咀嚼、沉沦、寂寞”
2、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地平线不同含义以及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从课文中获得人生的启迪。 教学方法: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有关贾平凹的资料以及文章读一读。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见过“地平线”吗?交流课前的观察,或是搜集到的有关地平线的资料。 (地平线是指向水平方向望去,天跟地交界的线。) 2、师述:你望到了吗?是呀,教室的四壁、室外的高楼大厦,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不过,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的地平线这篇课文,将会让你真真切切地看到那一道道的地平线。 二、初读课文 1、师述:课前预习了吗?咱们比一比,看谁的预习最扎实。 2、出示生字,读准字音。
3、渭、咀、嚼 、“渭”的偏旁是“氵”,推测“渭”的意思,组词“渭水”、“渭河”、“渭北大平原”。简介“渭北大平原”渭北大平原指的就是渭河以北地区的黄土质冲积平原。读着这个词,让你产生一种怎样的感受?(宽广、辽阔、平坦) 、“咀”、“嚼”的偏旁都是“口”,推测“咀嚼”的意思。除了食物可以咀嚼以外,还有什么也可以咀嚼?待会儿让我们来好好地“咀嚼咀嚼”这篇课文。 2、课文读得怎样呢?我们请几位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倾听。(读后评议) 3、课文读通了,但又读懂了多少呢?你在文中看到了几道地平线呢?快速浏览,快速寻找。(自然的、人生的) 三、解读“自然的地平线”。 1、那就让我们先跟随着作者,走进渭
4、北大平原。谁来带我们看看那道地平线?指名朗读。 2、解读地平线: 、读一读有关语句,想一想地平线的样子,看一看屏幕中的彩图,拿出手指看着屏幕画一画地平线。 、这道地平线在你脑海中留下的是什么印象?地平线的位置是在远处的天与地形成的三角形的交叉处;地平线的颜色是很亮的灰白色;地平线的形状是一道线;地平线的标志是“有树丛在那里伏着”。 3、这道地平线有没有引起你的遐想? 4、想到自己已经看到了天的尽头,那该多么激动兴奋呀!谁来读好第3节这句话“啊,天到尽头了!” 四、解读“第一次追寻地平线”。 1、师述:带着对这道很亮的灰白色线的遐想,“我”开始了第一次的追寻。 2、画出“我”第一次追寻地平线的经
5、过和结果。(“但”字分清经过与结果) 3、读着“我”追寻地平线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4、指导朗读。 五、总结:作者是否能走出这神秘的地平线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齐读一至五自然段 二、解读“第二次追寻地平线”。 1、师述:就在“我”傻愣愣地望着远方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时,一位老人走进了我的视野中。 2、第一次分角色朗读611自然段,分清角色,思考:从“我”与老人的对话中,你对地平线有了哪些了解? (一是地平线是永远走不到的;二是地平线是个谜。) “永远走不到”和“谜”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第二次分角色朗读611自然段,思考:从“我”与老人的对话中,你还能读出什么
6、?体会一下“我”的心情。 (急切、好奇) 4、第三次分角色有感情朗读611自然段。指名读,师生读。 5、解读第二次追寻:带着几分疑惑,“我”开始了第二次追寻。画出“我”第二次追寻地平线的经过、结果。(“然而”) 6、引读:两次追寻失败了,此时“我”在想些什么?齐读第13自然段。 7、出示第13自然段: 、这里的“咀嚼”是什么意思?(联系语境) 、“我”咀嚼着老人的什么话?(联系上文) 、从老人的话中,“我”咀嚼出了什么?(联系“我”的经历) 、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中的“谜”的?你觉得“我”一次又一次地追寻这谜一样的地平线,有意义吗? (追寻的过程是充满新鲜和乐趣的,即使是失败了,失败的也是这样有
7、滋有味的。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执着的探索精神。乐在其中,乐就乐在追寻这个谜一样的地平线的过程。不是浪费时间,不是在冒傻劲,而是对它真的产生了兴趣。) 8、指名朗读13自然段。 三、解读“人生的地平线”。 1、师述:后来,“我”一天天长大,踏上社会,“我”还会追寻那谜一样的地平线吗?齐读第14自然段。 2、出示重点句:地平线总是在前面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 、这里的“地平线”和上文中的“地平线”是一个意思吗?(这里的“地平线”已经从自然界中的地平线升华为人生的地平线,指的是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这里的“追求地平线”与上文中的“追寻地平线”一样吗
8、?(追寻的内容和结果) 为什么这样说呢? 、反复诵读: 是的,在人生的不同时段里,我们应该为自己确立不同的地平线,20岁、30岁、40岁、50岁追求的地平线各不一样,但有一点却是一样的(齐读) 也许,在我们遇到挫折,处在失败的低谷时,这时一抬眼,看到了那道人生的地平线(男生读) 也许,在我们取得成功,处在胜利喜悦中时,这时一抬眼,又望到了一条新的地平线(女生读) 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考上一所理想的中学,是我们在座所有同学人生路上的一道地平线(齐读) 3、一遍遍咀嚼着这句话,此刻,你有什么感言呢? 四、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共同阅读了地平线这篇散文。现在,林老师要问你,地平
9、线是什么,你的答案会变得丰富起来吗?地平线是 让我们在记忆中珍藏大自然中那谜一样的地平线,让我们珍视人生道路上那充满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的地平线,让这一道道的地平线,伴随着我们的人生道路,一路去追寻,一路去收获!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二 吕氏春秋两则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方、引、善、遽、任、悖、涉、契、 刻舟求剑、惑等),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2、积累“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等出自吕氏春秋的 成语,了解其典故,理解其寓意。 3、了解解释说理、以小见大的手法。 能力目标:理解两个寓言故事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两个故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故事的
10、哲理;了解“寓言”的特点。 情感目标:领悟两则寓言故事的哲理,懂得做事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寓言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简介吕氏春秋。 交流查找的有关吕氏春秋和预习课文的资料。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进入新课文作铺垫。 二、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讲述了怎样的道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家长依仗老话“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逻辑,强迫幼小的生命“游泳” 差点溺杀小生命,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说明“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
11、之改变,否则会酿成大错。 楚人乘船渡江,剑掉入水中,他不是马上潜水寻找而是在船上刻好记好等船停下再去寻找。船已行驶,而剑却沉入江底,此时去找有什么用呢?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明情况变化,解决问题的手段不能不变,否则会失败。 2、作者(编者)对这两则事是什么态度? 不认可、嘲讽、蔑视甚至批判!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提示重点掌握的词语:方、引、遽、任等字的用法。 2、挖掘故事寓意,了解“以小见大”的写法。 “引婴投江”,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悖”。 “刻舟求剑”地点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惑”。 3、对学生的感想及认识进行评点,揭示故事的现实教育意义。 4、分别找出文中的叙
12、述和议论部分。 5、通过比较找出两则故事在上述各方面的异同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 进行两则故事的比较分析。 1、作者对两则故事的态度相同 2、都告诉人们事情本身发生变化时,解决 问题的手段也应该随之改变。 不同; 1、故事内容相异 2、说明对象不同 3、一个强调说明“对象”一个强调发 生地点。 五、延伸阅读 1、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加深对寓意的理解,训练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2、朗读感知“引婴投江”“刻舟求剑”故事。组织学生品读课文,并对学生 的朗读作出评价。 六、布置作业 完成点击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三 手指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2、概括课文
13、主要内容,了解五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具准备:搜集丰子恺先生的相关资料。 预习题纲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
14、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板书填空题,让学生寻找出答案。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
15、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指出每根手指的长处和短处: (1)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2)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3)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4)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秀丽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16、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理解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五根手指,就如同一群人,只要合作,力量就会很大;如果五根手指握在一起,成为一个拳头,那就很有用。要学会合作。) 3、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其中五个分别演五根手指,展开五指争功的辩论,每组重点说自己的好处,批评他人的不足,另外一组当裁判组,最
17、后说说其中蕴含的道理。 4、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5、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小学语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四 灯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通过对人物言行、神态等描写的分析,帮助学生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幸福的明天,宁愿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及课文中心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 新课 1、板书课题。 2、教师提问: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
18、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 (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_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清课文脉络。 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_,解放全中国。) 2、读课文,通过填空弄清火光与的关系。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借着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突击连马上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在这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19、。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个“多好啊”的句子,加以体会。 (1)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对_广场“”的赞叹,引起“我”的回忆。) (2)“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郝副营长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下看书深感羡慕) (3)课文第七自然段。(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
20、憧憬。) 三、指导朗读(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 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311自然段)。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 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 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 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 3、感情朗读全文。 四、延伸拓展 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 2、写出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六年级苏教版上册语文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 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了解藏戏的传说及藏戏的特点,体会作 者对藏 戏这种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
21、材的写作方法,体会难理解的字、词、句的意 思,了解各段大意。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的学习,提高分析、感悟理解、表达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1、 知道藏戏的由来及特点,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2、 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顺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句段。 教学难点: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学习本文,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1、媒体图片人物的视频和课件。 2、录音的戏剧欣赏片段。 3、本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入内容: 1、 播放媒体人物图片。(各种戏剧的人物图片) 2、 指名说说,图片人物都有哪些民族。 3、 放录音,听
22、戏剧片段,式说图片中对应的民族人物。 4、 自由谈谈,你最喜欢的是哪种民族,为什么? 二。 引入课文,板书课题:藏戏 三。 学习课文: 1、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边听课文范读,边给不认识的字注音,清除阅读障碍。 2、 播放藏戏的资料,了解藏戏的由来。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出示阅读要求:(自学或同桌互学) (1)这是一篇略学课文,主要讲的什么民族的什么内容? (2)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特魅力的地方是什么?(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和不理 解的词语) 4、 检查学习情况: (1)你有哪些词语不理解的需要同学帮助请提出来? 生:“吞噬、奇葩” 指生解答:(略) (2)从藏戏
23、方面,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指生回答:(略) 教师板书:藏戏的形成、艺术特色。 (3)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藏戏具有独特的魅力? 5、 细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总结每段的大意。 给学生时间思考,指名回答,老师明确。 6、全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1-3自然段):用设问句揭示藏戏的特点。 第二段(4-7自然段):讲了藏戏的形成。 第三段(8-18自然段):讲的是藏戏的面具特色。 第四段(19-21自然段):藏戏形成了固定的形式,并一代一代师传身授下去。 7、 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师:齐读第一段,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是写藏戏的特点? 生:(连续的三个排比式句的问句,更能突出藏戏的特点,还含有民族自豪感
24、。) 指名朗读这一段。 8、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唐东杰布的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1)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2)指小组代表回答。(略) 教师板书:传奇色彩:勇敢的传奇;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艺术的传奇。 (3) 教师小结: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民的心中,唐东杰布不愧被誉为藏戏的开山鼻祖,时 至今日,在每个藏戏剧团,都会供奉着他的画像,让他接受着一代代艺人的膜拜,也让我们顿生出 几分神圣和肃穆感。 (4)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9、 有感情的自读第三段,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出示主题,研读时填空: ( )的面具 ( )的舞台 ( )的演唱风
25、格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段落,把藏戏的主要特点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出来。 (3)指23名学生结合具体内容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四。 教师板书:多样、夸张、形象的面具 没有固定的舞台 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 五。 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一课后,也许同学们已经喜欢上它了。从藏戏可以想象到,许多地区、民 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而藏戏自然、古朴,有神秘的独特魅力,看 戏时的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极美得享受。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 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9、 欣赏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
26、感情。 (1)读自己喜欢的片段。 (2)同桌交流学习收获。 三。布置作业: 1、给下列字组词。 婀(婀娜 ) 浑( 雄浑) 俊(俊俏 ) 容(容貌 ) 舞(舞姿 ) 身(身份) 唱(唱腔 ) 敦(敦厚 ) 赞(赞叹不已)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带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 (1)。(善者 )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纯洁 ); (2)(国王 ) 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 威严); (3)(王妃) 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 (4)(活佛)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吉祥); (5)(巫女)的面具是半白半黑的,象征其性格(两面三刀); (6)(妖魔)的面具
27、是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 三。 板书设计 藏 戏 藏戏的形成、艺术特色。 传奇色彩:勇敢的传奇;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艺术的传奇。 特点: 多样、夸张、形象的面具 没有固定的舞台 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 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课文,了解作者笔下的上海的弄堂的生活的特点。 2、体会作者蕴涵在文章细致的描写之中的对于弄堂的情感,尝试感悟上海人的处世态度、生活理念和精神特征。 3、引导学生培养细致观察生活写作的能力,学习课文细腻的描绘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细致的品读课文,使学生感受文中洋溢出的上海弄堂的生活气息,培养学生感悟生活中蕴涵的真
28、实美感。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课文 多媒体出示一些上海的弄堂的照片,给予学生直观感受,引入课文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作者描写的弄堂有怎样的生活特点?(课堂活动:学生默读全文,进行概括。) 三、品读课文,感悟细节 1、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细节描写来体现出这种弄堂的特点的? 2、在弄堂里生活的人们有什么特点?哪些语句反映出的这种特点? 3、为什么说去过上海的弄堂再到上海的别处去,会看懂更多的东西? (课堂活动:品读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的圈划,发表感想,并将这个过程和朗读结合起来,通过朗读感悟文章那种自然、真实的语言风格。) 四、能力迁移,习作练习 提问:如果你是一
29、名导演,来拍摄有上海特色的记录片,会选取什么场景?为什么? (课堂活动:学生发言,提出自己的感想,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五、作业布置 以“上海的”为题,重写你的片段,体现你对于上海的热爱之情。 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北京西山、昆明湖、八达岭长城的美丽,深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笔下故乡的美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准备
30、: 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一些作家关于故乡的作品,了解作者阎妮高中毕业后就远离故土赴法国留学的离乡经历,为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一草一木无比眷恋之情做好铺垫。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板书课题一部分:我的故乡 2.师:故乡,一个多么深情的词语,故乡,一个多么令人难忘的地方。开课前,老师想请同学们用最美的一句话描述你们的故乡,好吗?谁来说说? (生自由地用一句话描述故乡。) 3.是啊,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牵连着我们的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故乡的抒情散文,跟随作者阎妮走近她的故乡北京(板书课题后半部分),去感受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1、 1.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还记得林海音最不能忘却的,她的第二故乡是?(生答北京。)因为那里有她最纯真的童年时代,即使走遍了世界,家永远是心灵的故乡。这种思乡的情感成了文学家最爱表现的主题之一。今天这篇散文,既写景,又抒情,现在,就让我们拿起书本,走近作者的情感世界吧。 2.指名分部分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感受作者的情感,同时思考 从美妙的文字里,你读懂了些什么? (训练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部分学生读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 4.正音,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作者记忆中的故乡的西山、昆明湖、长城的美景,用看似平常却充满温情的笔触,表
32、达了作者虽远离故土,却始终不忘自己的故乡,对故乡无比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三、细读文本,感受画面 1.作者对故乡如此难忘,当你欣赏了这篇美文后,你觉得作者的故乡北京什么地方最吸引你呢?能把描写它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听吗? (指名读相关段落) 2.从这些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呢? (预设引入:感受到故乡西山、昆明湖、长城的美丽画面,更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恋与热爱。) 3.课文中有一句话集中表达了这种感受,你找到了吗? 出示:西山的歌有碧绿的翅膀,昆明湖的歌有清亮的翅膀,长城的歌有带花的翅膀。 4.细细读这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谈) 是啊,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三副
33、色彩绚丽,各具特色的画面,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这三幅画面之中,细细阅读,细细体会。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心感受画面的美,感受文字的美,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勾画下来,在旁边作批注。 第二课时 一、配乐读文,情感导入 播放音乐,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二、精读文本,体会写法,感悟情感 师:上节课同学们用心感悟了文字,勾画了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 (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预设而相机把握引入重点段落的学习) 1.师:文章第一部分,也就是1、2自然段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恋之情,3-9自然段分别描述了三幅画面,这三幅美丽的画面是对故乡描述最精彩的部分,刚才很多同学都谈到了这里,那么
34、,就让我们首先跟随作者的记忆一起去领略西山的美景。 2.为什么作者会说:西山的歌有碧绿的翅膀?你们能从那些文字中读出这满目的绿呢? (生互相交流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青、灰蒙蒙、浓绿、青色的透明的、没有边的绿连着绿、金檀色,让学生学习作者准确的用表示颜色的词语来突出描写景物的表现手法) 生齐读这些词语,师:这儿的确是满目苍翠,难怪作者会说西山的歌有碧绿的翅膀!再读本段,感受作者的情感。 3.师:西山的歌是碧绿的,西山的歌是美妙的,这动听的歌中还有些词语打动了我,如山给人厚重、巍峨之感,而作者却用了一个“横飘”,写出了青山的时隐时现,似乎连山这种厚重的东西在绿色的装扮下,也变得灵动活泼了起来,这也
35、是作者对故乡山的独特感受。这样的词语,你还能发现吗? (相机理解凄婉等词语) 4.师:作者用一连串的表示颜色的词语的这种表现手法向我们展示了西山碧绿的“歌”,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描述着对故乡的热爱与思恋,你能仿照这段的学习方法自学另外两首“故乡的歌”吗? 5.学生自学“昆明湖的歌有清亮的翅膀”和“长城的歌有带花的翅膀”相关段落。 6.汇报、交流自学成果,师作结。 (体会作者抓住昆明湖水“清澈”的特点进一步描写的写法,以及通过绿色泽的变化和漫山遍野野花的相“融”来凸显长城之美的表现手法)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深入体会思乡情结 1.师:作者已经远离了故乡,可心却和故乡在一起,课文依然以“歌”为终,
36、与文章开头有何关系? (体会学习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的写法) 2.这一部分,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情结的呢? (复习,巩固排比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3. 升华情感,深情朗读文章最后一部分。 四、小结 总结全文,有感情地熟读全文。 小学语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八 灯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歼灭、憧憬、千钧一发”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顺序。 3、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感悟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 4、掌握学习课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流程: 一、扣文题,整体感知 1、出示课题“灯光”,本文围绕灯
37、光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重要的或难读的词语做个标记。 3、学生推荐要注意的词语,给大家一些温馨的提醒。 如:豫皖苏平原、围歼战、胸墙、憧憬、黑魆魆、千钧一发、璀璨等。 4、寻找灯光:划出带有“灯”或“灯光”的句子。 学生勾画,同桌轮读。 5、(课件出示)紧扣文章题目,寻找相关语句,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静静地读,依据这些语句,用精炼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引导学生避免重复,抓住重点:_广场上的千万盏灯,让我想起了亲爱的战友郝副营长。他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6、理清课文表达顺序:通过初步阅读,你发现写法上有什么
38、特点?认识倒叙的写法及首尾呼应的特点。 (设计意图:传授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略读课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针对文章篇幅较长,引导学生扣文题,勾画相关语句,使学生快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这正是学法的传授。生字教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课堂给他们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理清课文表达顺序,认识倒叙写法及首尾呼应的特点,积累写作经验。) 二、理文脉,认知文本 1、面对灯光,文中的人们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多好啊!”)这是文章的文眼。学课文时,依据文眼,理清脉络,我们的目光便不会游离于次要内容,围绕文章重点展开学习,这是学习课文的又一个好方法。 2、自读自悟,认知文本 “多好啊!”出现了次,
39、第次是(谁) 在这一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了,会想。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同学可作补充或提出不同的见解。 引导学生体会第三次郝副营长说这句话时的神态。 什么叫“陷”?怎样地陷?他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顺着文脉来认知文本,利于学生有重点地自读自悟。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学应更多地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传授学文的方法,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应提出提纲挈领的问题,组织学生有方向的学习,展示学的过程。) 三、奔中心,聚焦“灯光” 1、学到这,能说说文章为什么以灯光为题呢?(灯光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这也是郝副营长对
40、未来美好的憧憬。)如果只想到这一层,远远不够。我们的学习应由表及里,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默读课文,再想想这个问题。 2、学生默读。教师引导:文中还有一处特殊的“灯光”,你发现到了吗?(郝副营长在黑暗中点燃书本,照亮后续部队前进的道路。) 3、聚焦“灯光”。让我们静下心来读第十自然段,用心感受这特殊的“灯光” (1)“千钧一发”能用拆词法说说它的意思吗?请联系文中语句介绍当时的情况。 “灯光”对战友意味着什么?(生的希望,战斗的胜利) (2)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郝副营长清楚会有这样的后果吗?这样做是为了谁?请联系上文对郝副营长的描写,静静地思考。 “灯光”对郝副营长意味着
41、什么?(为了全国解放,为了让后代过上安宁生活而牺牲自己。) 4、再现“灯光”。 (1)想:(配乐)教师深情而满含敬意地范读。请大家在脑海中再现这一感人的画面。 (2)写:根据刚才的想象,写写郝副营长当时的心情、动作、神情,让英雄的形象刻画得更清晰。 (3)读:郝副营长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幸福和安乐,让我们满怀敬意来读这特殊的“灯光”。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的教学并不是一味地放,对于重点及难点,也应适当地点拨。以“灯光”为突破口,直奔文本的中心。通过理解重点词“千钧一发”,了解当时危急的情况,认识“灯光”对战友与对郝副营长自己的不同意义,理解他是为了理想而英勇献身。采用“想”“写”“读
42、”三种方式,引领学生多层次感悟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受到情感熏陶。) 四、拓文路,升华主题 1、最后的告别:战斗结束后,我们把郝副营长埋在茂密的沙柳丛里。战友们脱下帽子,泪眼婆娑。他们即将奔赴下一个战场,心中涌动着无数的心里话想对亲爱的郝副营长说。你听见了吗? 2、这“灯光”会熄灭吗?请发表你的看法。(这“灯光”其实象征着英雄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因此不会熄灭,必将永远闪耀在人们的心中。) 3、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涌现出无数“灯光”式的人物。正是他们默默地燃烧自己,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 推荐影片:长征太行山上 推荐书籍:红岩英雄人物的故事 4、无论过去多少时间
43、,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 (设计意图:拓展文路,让孩子们郝副营长作最后的告别,给学生一个情感的宣泄口。由直观可感的“灯光”,升华到象征着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联想到诸多英雄人物,深感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由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观看影片,阅读书籍,了解更多革命先辈的事迹,受到情感的熏陶。) 六年级苏教版上册语文书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通过品读感悟,体会用总分的方法叙述一个场景,并学习老舍先生具体细腻的描写和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3、运用总分的方法, 写一个片断。 教学重点: 学习老舍先生具体细腻的描写和总分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围绕一个特点进行多方面细致生动地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知道北京的春节很长,有一个多月,可是老舍先生却只选了六个特殊的日子,谁能说说?(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而在这六个日子中, 老舍又只选了其中的几个日子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你们看出来是哪几个日子了吗? 生答。预设: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请生说说他为什么要这么安排。 预设:这是北京的春节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