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教材六年级语文教案上册(优秀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教材六年级语文教案上册(优秀10篇).docx(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苏教版教材六年级语文教案上册(优秀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一秘范文为您带来的10篇苏教版教材六年级语文教案上册,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小学语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一 中华少年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收集与本文有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多媒体课件欣赏:祖国风光。 看了这段资料,
2、你有什么想说的?交流一下。 二、交流资料 让学生说说自己课前收集的与本文有关的资料。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自读课文。 2、 学习生字。 (1)读准字音。 幻灯片出示: 翱翔 莽莽 昆仑 水浒 女娲 大禹 萦绕 蹒跚 敖包 铭记 纤夫 焊接 璀璨 芦笙 唢呐 竞相 指名逐词读,指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重点是多音字:刚劲(jn jng) 哈达 (h h) (2)理解词义。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四、读文感悟,加深理解。 小学语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二 穷人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品质。 2、 抓住人物外表、内心
3、的语句描写,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 体会作者对沙俄时代穷人悲惨生活的同情和对穷人美好品质的赞扬。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练习、重点语句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找出文中人物内心描写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以“读”导入 课件演示(按课文填空)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孩子们没有_;吃的是_,菜_鱼。 丈夫 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 和 ,感到 。 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
4、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 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垂下来。 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包住他们的小脚。 引导学生完成并品读这些重点语句,从中体会妻子桑娜的美好品质。(板书)。 桑娜: 勤劳 善良 师:在穷人这篇课文中所写的主人翁??渔夫夫妇,在生活极端穷困的情况下依然关心别人,这体现了一种怎样的优良品质?现在我们接着上节课的内容继续学习穷人。 设计目的:这样的导入设计,让学生复习回顾已学的内容,了解穷人的穷困生活,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二、活动二:感悟“富有” 1、导语:同学们,课文除了题目之外,文中一个“穷”字也没有,但我们却从文中深刻地感
5、受到了穷人的“穷”。同样文中一个“富”字也没有,但在字里行间同样能感受到。 2、默读课文,讨论、交流:课文哪些内容体现了他们的“富有”?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感悟渔夫夫妇的美好品质。 应变预设:引导学生理解何为“富有”。让学生充分读课文,找出重点的文段,同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心理活动、神态、外貌等方面体会 六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课本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 理解古诗。 2、 体会诗人孤独、苦闷、彷徨而又顽强不屈的精神。 教学重点:意境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导入课题。 1、 说几个表示冬天的成语。 2、 揭题,并说说诗题江雪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概况。 1、 读
6、一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2、 把课文读正确(这里应该进行多种形式的读,多读,大面积的检查。) 3、 猜猜课文大概写了些什么?(用一个“猜”字能减轻学生的心里压力,发言的同学就少了很多“后顾之忧”。) 三、教给方法,自主学习。 1、 仔细观察,今天学的古诗与以往学的在内容的编排上有何不同? 2、 板书“解释”。利用解释帮助理解古诗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今天就请大家用这种方法自己去学懂古诗。(五年级的课文中第一次对古诗作出解释,让学生根据解释学习古诗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方法。) 3、 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 四、集体交流,适时点拨。 理解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 “千
7、山、万径”难道不是指一千座山,一万条路吗? 2、 这里的“千山、万径”并非确数,乃是概述连绵不断的群山和许许多多的路。“千”和“万”在数学上都是很大的数,在文学上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用“千()万()”说几个成语?(既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又进行了词语的积累。) 理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 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情?读读后两句。 2、 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 老渔翁独对寒意袭人的江流,冒着风雪垂钓。你感受到了什么? 4、 这短短的二十个字中,字字都浸透着诗人难言的孤独。找出表示数量的4个词。师板书:千万孤独。 了解背景,体会意境。 1、 读到这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诗人要在如此
8、寒冷的大雪天,独自一人在江面上钓鱼?) 2、 了解诗作者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 唐顺宗永贞年间,柳宗元协同王叔文进行积极的政治革新,惨遭失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边远地区的司马,这就是历的“二王八司马案”。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在永州整整度过了十个颠沛流离的春秋。政治上,他处处遭到黑暗腐败朝廷的打击、排斥;生活上,昔日好友沦落天涯,杳无音讯。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写成了千古绝唱江雪。 3、 了解了这些,你认为老渔翁真的在钓鱼吗? 五、 课外延伸。 唐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诗人常常借助景物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立体侧面。我们再来欣赏几首唐诗。 渔歌子 1、 这首诗
9、是作者厌恶了官场污浊的生活,而宁愿过那种“不须归”的隐居生活。 2、 自己根据解释,读懂这首诗。 3、 背诵古诗。 枫桥夜泊 1、 根据解释自己读读这首诗。 2、 猜猜看,写这首诗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3、 背诵古诗。 六、 总结。 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笔下上海弄堂日常生活情景,感受上海人的心态、情绪、性情。 能力目标 以读促写,能运用作者以生活琐事为元素,通过特写镜头和细节描写来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以及生活准则的写法写一个生活片段。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弄堂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用饶有趣味的细节描写来描摹上海弄堂日常的生活情景
10、,感受上海人的心态、情绪。 教学难点: 以读促写,能运用作者以生活琐事为元素,通过特写镜头和细节描写来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以及生活准则的写法写一个生活片段。 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 (1)读课文,找出描写上海弄堂日常生活情景的段落。上海弄堂有什么样的生活特色? (2)上网查找有关上海弄堂的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2、上网查找有关上海弄堂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形式: 异质分组法,把学生分成五人一组,共六组。 教学过程: 一、从预习导入 教师提问 1、你住过或看过上海的弄堂房子吗?你眼中的上海弄堂是什么样子的? 2、老师出示准备好的图片。学生以个体为单位回答问题(点到即可),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从
11、学生的生活体验谈起,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为什么说:“去过上海的弄堂,大概再到上海的别处去,会看得懂更多的东西。”?作者在上海的弄堂看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圈划,点评,以大组为单位交流。让学生沉浸文本,整体感知是理解情感和品味语言的基础。 三、再读课文,理解品味 小组活动 1、上海的弄堂生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划出描写上海弄堂生活场景的文字的句子,品一品,读一读。 2、在文中,弄堂里的上海人什么特点?你认为弄堂与人有什么关系? 3、文章为什么用很多笔墨写了弄堂的起源? 教师小结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最后大组交流,明确让学生进一步走入文本,理解品位,
12、把握“从上海的弄堂,到上海弄堂的生活的环境,到上海人的特点,到上海文化”这条主线。 四、写法赏析 老师在读了这篇文章的时候,觉得似乎在看一部上海人生活的纪录片,为何会有这种感受呢? (用了颇多生动的特写镜头和饶有兴趣的细节描写来写弄堂里的生活。)学生以个体为单位朗读、感受。 写法的总结为练笔做铺垫。 五、拓展练笔 小陈将视角落在弄堂里平民百姓的生活上,来解读了弄堂文化,其实在上海的弄堂生活里还有许多文化,还有许多视角,比如:弄堂游戏、弄堂小吃(放照片)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弄堂离我们远去,如今在高楼大厦中、在新建社区里生活着的依然是上海人,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同学们,你们眼中看到的
13、又是怎样的场景,体会到的又是怎样的海派文化呢? 仿效作家以细节描写、特写镜头的写法,写一段话,描摹一下你们眼中上海人的生活,可以是小区一角,家庭一幕,早晨的集市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2021例文 篇五 一、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是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贾平凹先生写的一篇充满哲理的散文。文章语言凝练朴实,透着清新和自然。课文讲述了“我”小时候在渭北大平原上,两次追寻谜一样的地平线,后来又感受到人生中的地平线。揭示了人生有了追求的理想与目标,就会产生前进的动力,就会充满着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这一人生哲理。 课文前面部分叙述作者两次追寻地平线的经历,写得具体
14、生动、浅显易懂,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这部分时,我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阅读感悟,用心去体会作者的心境。让学生和作者共同追寻去追寻心中的地平线。课文的最后。作者借事说理,自然界中的地平线一下子升华为人生的地平线,人生的地平线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产生巨大的前进动力。这一段是全文教学的重点、难点,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在作者心中地平线是什么?”这一主问题。按“第一次追寻地平线第二次追寻地平线追求人生的地平线。”这三层解读的阶梯,一步步走进文本的深处,走进作者心灵的深处。阅读对话中,教师、学生、文本彼此视界融合、心智相遇,“地平线”由模糊到清晰,由
15、自然到人生,由文本到心灵,“地平线”不仅浮现于学生的眼前,而且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二、学情分析 孩子的心灵都是相通的,相信六年级的孩子们愿意与童年的作者一起去追寻那远方的地平线。也能理解作者在发现地平线和两次追寻地平线的心境。而对于文中所揭示的深刻人生哲理,我想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难一下子就理解深透的。所以在这一点的处理上。我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对文中的哲理有所感悟,而不是做过多的分析讲解,让学生去悟理,而不是很深刻的明理。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掌握“渭”“咀”“嚼”三个字的两个读音,理解“咀嚼”“沉沦”“空旷”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
16、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611自然段。 3、通过体会课文内容,理解“地平线”的含意。 三、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课文最后一段的含意,理解“地平线”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初识“地平线” 1、板书“地平线”齐读 3、什么是“地平线”呢?用一句话描述它。在这能看见地平线吗? 4、是呀,教室的四壁、室外的房屋、树木,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不过,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的地平线这篇课文,将会让你真真切切地看到那地平线。 【二】、初读,感知作者对地平线的认识 1、自由读文解决生字词。 (1)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识字课件出示词语。 (3)初步体会咀嚼、空旷
17、的意思。 2、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到文中写地平线的句子。想一想,在作者心中地平线是什么? 【三】、精读,体会不同层次的“地平线” (一)体会“第一次追寻地平线” 1、课文中第一次出现地平线是哪里?这道地平线是什么样的? 2、作者看到她后心情怎样? 3、想到自己已经看到了天的尽头,那该多么激动兴奋呀!朗读“啊,天到尽头了!” 3、师述:带着对这道很亮的灰白色线的遐想,“我”开始了第一次的追寻。 请同学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其它同学用心听。想一想:这段话写了怎样的画面? 4、这时作者心中是怎样的心情呢?望着远方的地平线他会想什么呢?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课件出示 望着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我想:地平
18、线 (二)体会“第二次追寻地平线”。 1、就在“我”望着远方的地平线时,一位老人走进了我的视野中。这是个怎样的老人? 2、指导分角色朗读611自然段(不读旁白),指导读。 3、师生合作分角色读。师接读下一自然段。 4、经过了两次追寻我对地平线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呢?你还画了哪些写地平线的句子?(我坐在地上咀嚼着老人的话,想这地平线真是谜了。) 5、这里的咀嚼是什么意思?(再次理解。)这时“我”咀嚼出了什么?这是个怎样的谜呢?用文中的词形容一下。 6、引读:是呀这是吸引我去解天的谜,给了我前进的力量的谜。让我们也来默读这一段,咀嚼咀嚼,想想作者这时又会对地平线有什么新的认识? 课件出示 再次望着那道
19、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我想:地平线 (三)、体会“追逐人生的地平线”。 1、还有哪些句子写了地平线?自由读第14自然段。 2、出示重点句:地平线总是在前面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齐读。 (1)这里的“地平线”和上文中的“地平线”是一个意思吗?(同桌讨论)(2)这里的“追求地平线”与上文中的“追寻地平线”一样吗? (3)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A:当作者踏上了社会,他仍会回想起渭北大平原上那道地平线。远远的地方,天和地相接了。天和地已经不再平行,形成个三角形,在交叉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有树丛在那里伏着。这地平线总是(指读) B.当在我们遇到
20、挫折,处在失败的低谷时,一抬头,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交叉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生齐读) C.在我们取得成功,处在胜利喜悦中时,一抬头,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交叉处还是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生齐读) D.当我经历了生活的艰辛、苦楚和寂寞。我不会沉沦。因为(指读) E.当命运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他们的距离那么遥远,我还要是追求。因为(生齐读) F.这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色的地平线呀。你总是(生齐读) 【四】、总结全文,体会地平线的含意。 1、一遍遍咀嚼着这句话,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呢?现在,老师再问你,地平线是什么,你会怎么回答呢?这样写一写 课件出示:在我心中,地平线 结语:孩子们
21、,在我们人生的路上,一道道的地平线等着我们我们不断地追求和奋斗。不要想自己能否去创造奇迹,因为追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在任何时候,请不要忘地平线的方向。 2、推荐阅读 丑石秦腔等 板书设计: 3、地平线 没有尽头 谜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2021例文 篇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内容,懂得一个人即使有高超的技艺也不能骄傲自满,因为天外有天,艺无止境。学习张石匠和小伙子的美好品格 3、领悟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4、认识2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揣摩人物性格,体会艺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准备:
22、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出示精美的石头雕刻的艺术品,给大家欣赏。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来描述。 (如:晶莹湿润 色感雅丽 品类繁多 精美绝伦) 师:这些艺术品是如此的传神,如此的绝妙,这都归功于谁呢? 同学们,中华民族的这些艺术瑰宝都归功于石匠,这些石匠他们一生都工作在这样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凭着手中的鬼斧神刀为我们留下了这些珍贵的艺术瑰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石匠的民间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二、初读课文 (一)学生自由读文,要求有三点:1、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3、带着问题
23、朗读课文。屏幕出示:A、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提问,相应板书: 天外有天 艺无止境) B、从对小伙子的态度中,张石匠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看不起-不服气-自愧不如) 过渡:张石匠是怎么看不起小伙子的?我们从文中的对话来进行体会。 (二)学生自由读1-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两人的对话,品一品人物的语言。可分角色朗读。 多媒体出示: “师傅,话别讲绝了,天外还有天哪!” “我干石匠的时候,你还没见过石头呢。” “手艺高的人我见过,可没见过像你这么傲的。” “怎么,你还懂点手艺?那咱们就比试比试,让大家评一评谁是高手。” “今天我俩见个高低,输了我拜他为师。” 指名朗读,相机评价。 过渡:对话中
24、显而易见张石匠的傲气十足,为了证明他的无人能比,他与小伙子进行了哪些比试?(刻碑洗字 刻东西) (三)学习第一次比试 1、读5-8段 小组讨论:A、张石匠的手艺怎么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B、小伙子的手艺呢?文中的哪些地方告诉我们了?学生自由朗读后总结:(张石匠笔笔匀称秀丽端正 丝毫不走样 小伙子 龙飞凤舞 似有惊涛骇浪之势 就是那“飞白”“转笔”的地方也洗得干净利落) 师:张石匠的手艺确实高超,令人佩服!而小伙子刻得有神韵,气势壮阔且雄劲,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体会谁的技艺更高一筹,老师带着大家从三个方面来细细分析: 从“选”“刻”“成”三方面分析: A、选的碑文难度大,小伙子选的是草书,比楷
25、书难刻(出示草书楷书图片)B、采用的刻法难度高。张石匠用一般的刻法,而小伙子凭着记忆背着刻(抓动词 “该小伙子了,他请人当场写了一纸草书碑文,写好后他从头到尾细细看了几遍。再把碑文交给别人收好,掂起錾子,抡起锤就干开了”)C、成品上看,不但形似,而且出神,特殊笔法也刻得干净利落。(出示飞白是草书中看似断而实际连,看似空而实际有的一种高超的运笔方式) 过渡: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接下来我们稍作休息,做一个说话练习。【屏幕出示】张石匠面对对自己不利的这种状况,他怎么想的?【刻碑洗字怕是他的绝招,不行,再比一次才能见高低,看来张石匠这次是胜券在握了,让我们来看看结果吧。】 (四)回顾学法,刚才我们学习刻
26、碑洗字这一部分是怎么学的? 屏幕出示: 1、分角色读一读。2.互相比一比。3.说出胜出的理由。(出示石算盘 石链帮助理解) 按这样的方法自学下一部分。 (五)汇报 过渡:俗话说的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此时胜负已决,如果你是文中的张石匠, 屏幕出示:看到小伙子的石算盘张石匠心想他的脸上于是对小伙子说说完 通过这些你看出张石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出示:“张师傅,我不是要在你面前露一手,只想让你懂得艺无止境呀!”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不同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读的过程中唤醒学生的主体地位,感悟语言,学习积累直到运用语言。】 三 扩展延伸 齐读最后一段,张石匠明白了什
27、么道理?对于我们来说又何止是艺无止境,更是学无止境啊。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上永不满足,不断进取。让我们满载本节课的收获回家后写一篇读后感、或关于细节描写的小练笔亦或一篇关于人生感悟的日记。 最后以陈毅的一首关于谦虚的小诗结束本课。 九牛一毛莫自夸, 骄傲自满必翻车。 历览古今多少事, 成于谦虚败由奢。 【设计意图: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 板书设计: 张石匠拜师 刻碑洗字 刻东西 看不起不服气自愧不如 天外有天 艺无止境 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从整体上把握本段的结构,理解本段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通过句中关键词语想象
28、、感受、品读体味晋祠的水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品味优美生动、精准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5、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以读促写,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学法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7课美丽的晋祠的第2、3自然段,一起感受了晋祠山和树的美,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板书课题,齐读)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用怎样的方法学习的吗?(学生交流,老师板书) 二、研读课文,感悟晋祠的水之美 (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第四自然段是围绕什么来写的?(板书:水) (二)、快速浏览,找出总写水的特点的句子。(学生交流,老师相机板书) 1、
29、指导体会顿号的作用 2、指导朗读 (三)文中哪些语句分别表现了水的这些特点呢?默读勾画相关语句,并作出批注。 交流: 1、第一个特点多 A、抓住“这里”、“那里”、“桥下”、“亭中”、“路边”等词语体会到睡得数量多,并指导朗读。 B、这里写了几种水?(潭、渠、河、井、溪)什么是“渠”?指导朗读体会水的种类多。 C、抓住“细流脉脉”、“如线如缕”、“碧波闪闪”、“如锦如缎”体会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的妙处,指导朗读体会水的姿态美。 2、第二个特点静 A、抓住“叮叮咚咚”体会“鸟鸣山更幽”,指导朗读。 B、“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和上文的哪一句话相呼应? 3、第三个特点清 A、抓住“历历可见”体会
30、水之清。 B、指导朗读 4、第四个特点柔 A、指名读,想象柔和美,从哪些词语体会到? B、出示动词想象画面。 C、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D、比较区别文中两个“绝”的不同意义。 (四)、学习总结部分 1、引读李白的诗句并区别引号的不同作用。 2、引读最后一句,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引导体会“漂”。 3、指导朗读。 三、感悟写法,大胆质疑 1、作者的写法中有没有值得你借鉴的地方? 2、为了是文章更有条理,层次更清晰,可以怎样调整? 四、课后拓展,学以致用 用上今天学习到的方法来描绘我们美丽的校园。 小学语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八 灯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31、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通过对人物言行、神态等描写的分析,帮助学生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幸福的明天,宁愿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及课文中心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 新课 1、板书课题。 2、教师提问: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 (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_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清课
32、文脉络。 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_,解放全中国。) 2、读课文,通过填空弄清火光与的关系。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借着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突击连马上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在这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
33、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个“多好啊”的句子,加以体会。 (1)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对_广场“”的赞叹,引起“我”的回忆。) (2)“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郝副营长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下看书深感羡慕) (3)课文第七自然段。(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指导朗读(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 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311自然段)。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 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 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
34、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 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 3、感情朗读全文。 四、延伸拓展 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 2、写出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小学语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九 列子两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和朗读想象的方法,体会到纪昌的决心、毅力、恒心,丰满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感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寓意。 3、指导学生学习通过把段意串联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的方法,以及对批注的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带来了一份见面礼,大家请看这几幅图片,猜猜图片的内容。 这几个故事是我们学过的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有个共同的特点就
35、是:短小的甚至可笑的故事里蕴含着一个大道理。能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今天,我们就来读一则故事纪昌学射。 2、读题目,读出讲故事的味儿。 3、师生同写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己出声地朗读课文。建议:不同的文章在朗读的时候有不同的语气和语调。如,读诗歌、散文的时候感情要浓郁、读出节奏与韵味。这是一篇故事,所以,我们一开始朗读的时候,就努力以讲故事的感觉来读。 2、再读一遍课文,每读一段停下来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3、谁来展示自己的朗读功力?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练眼力牢牢盯住一个目标 极小的看成很大东西 开弓放箭百发百中) 4、故事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很完整。
36、看着课文,凭借板书练习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5、总结方法:把握主要内容的时候,可以把文章各部分的意思串联起来,进行整理,就可以概括出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方法简单又好学,大家在别的文章学习中也试一试! 三、未成曲调先有情讲述传奇创设情境渐入故事 1、让我们随着课文一同走进2000年前,细细读读这个经典的、闪烁着哲人智慧的寓言故事。 2、指名读第一段:指导读出讲故事的感觉。 教师讲纪昌向飞卫学射前的一个故事。 话说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纪昌也是当时出色的猎手,他听说飞卫被称为天下第一神射手,隐居在鹿台山,就历尽千辛万苦找到飞卫想比试比试。他先抽出一支箭,嗖的一声,射下了天上的一只飞鸟,飞卫摇了摇
37、头。接着,纪昌又抽出第二只箭,嗖的一声,射中了水中的游鱼。世人说,这天上的飞鸟和水中的游鱼是最难射中的了,可是在飞卫的眼中,这只是雕虫小技。只见飞卫抽出一支箭,不经意的那么一射,射中了一片正在飘落的叶子,这片叶子也只是停了那么一下,就继续向下飘落。就这一射,让纪昌心服口服,他知道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从此下定决心向飞卫潜心学习射箭。 3、问:如果你是此时的纪昌,你最想让老师教授你什么本领? (预设生:想学习老师的绝招。) 四、层层剥笋树形象抓关键品词语读中感悟 1、飞卫怎么说的?指导朗读飞卫的语言。(飞卫老师的话说得明明白白,毫不含糊) (评:你听清了吗?师傅的要求是什么?) 2、纪昌是怎么练
38、的呢?从文中找一找,用“_”画出来。 出示句子: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要求:读这个句子的时候,不要着急,慢慢的读,品一品,看哪个词语特别吸引你,让你对纪昌有了更深的认识。 层层剥笋品读“注视” “注视”是怎么样地看?(多提问几个) 这不是普普通通的看看而已,是专注地看,是专心致志地看,是心无杂念地看!谁来读出纪昌的专注劲儿来! 纪昌让自己注视什么练眼力?(穿梭着的梭子)梭子,同学们大概没有见过它,它是人们在织布的时候,由梭子牵引着织线来回地、不停地穿过来穿过去,老师的这个动作就叫“来回穿梭”。 如果是你看着这来回穿梭的
39、梭子,有什么感觉?(苦、累、眼花) 你们想一想,纪昌苦不苦?累不累?眼睛花不花? 可是,纪昌这一看,就是两年呀!700多个日子! 当他疲惫的时候,他想:_(所以,他仍旧注视着穿梭的梭子);当他眼花的时候,他想:_(所以,他仍旧注视着穿梭的梭子);当他快要支持不住的时候,他想:_。 同学们带着这一份坚持,带着这一份执着和决心,读句子_。 透过这“注视”一词,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纪昌? (板书:有决心有毅力有恒心专注认真) 引读:是呀,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苦练两年,夏天,烈日炎炎,蚊虫叮咬,在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课文句子)_;冬天,北风呼呼,寒气逼人,在妻子织布的时候,他 _。就这样,春去秋来,寒
40、来暑往,两年之后:出示句子(略),生齐读。(听出了一份不易,也听出了一份喜悦) 梳理:课文的第二段先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这样按事情的发展一步步写下来,读者读了之后十分清楚明白。师生合作读一读。师读飞卫老师的话,男生读纪昌练习的过程,女生读成功的喜悦。 五、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批注过程 1、练到这样到家的程度,你为他高兴吗?可是飞卫却有提出更高更难得要求把极小的看成很大的东西。 课文第三段也是先写了_,又写了_,最后写了_。 找到写纪昌练习的句子,自己学着刚才的方法品一品。你可以抓住某个词语或某几个词语,谈谈你读出一个怎样的纪昌?把你的体会批注在书的空白处。 出示: 纪昌记住了飞
41、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学生汇报: (预设:学生可能会从“每天”“聚精会神”“盯着”等词语汇报。) 要求:请汇报的同学先朗读。我们大家听一听,能不能从他的朗读中听出来他抓的是哪个词?然后再来请这位同学谈自己的理解。 2、补充古文: 旬日之间,浸jn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生跟着老师读,后师解释大概意思) 六、众里寻他千百度揭示寓意多元理解 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年之后,纪昌的眼力练得相当相当到家了,简直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了。飞卫才
42、开始教他开弓放箭。 1、在座的各位心中一定有个谜:飞卫为什么让纪昌先练眼力呢? (板书:扎实基本功) 追问:仅仅学习射箭需要练基本功吗? 引导:由这件事我们想到了其他的学习,这样一想就明白了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了无论学什么本领都要练就扎实的基本功。这就是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朴素道理。 2、回顾全文,课文2、3自然段写了练习眼力,4段写了开弓放箭。课文这样的叙述安排和寓意有什么关系吗? (作者要告诉我们基本功重要,所以写的时候就详细地进行描写。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是一样,最想告诉别人什么,就要围绕这个意思写详细!) 3、这个故事其实就是讲一位老师和一个学生的故事,人们都说:读书就是读自己。就是说我们读书时要读出自己的理解、思考和收获。读过这篇寓言后,你有哪些收获呢? (如:万丈高楼平地起;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4、猜猜作为一个老师,我能从飞卫老师身上得到哪些启示呢? (如:无私;打铁还需自身硬;有方法;名师出高徒) 5、小结:通过学习这篇寓言,我们知道了无论学什么本领都要练就扎实的基本功。作为学生,我们学习时要_;作为老师,应该_。 看!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就会有不同的收获。这也是这则寓言的魅力! 七、读书要读出自己交流教师感受,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