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7单元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7单元教学设计.pdf(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蜀 昌 单元初步感知授 课提 要课 时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2 2古诗三首23“诺曼底号”遇难记2 4*黄继光2 5*挑山工口语交际:自我介绍习作:我的“自画像”语文园地 塞下曲是一首边塞诗,诗人描述了一个精彩的边塞战斗场景,赞扬了戍边将士的英勇威武,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墨梅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自喻,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这篇课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猛烈撞击即将沉没之际,镇定自若地指挥乘客和船员有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随着客轮一起沉入大海的感人
2、故事,歌颂了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3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黄继光的英雄事迹,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为夺取战斗的胜利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事“我”登泰山时发现挑山工走的路程虽然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经过和一位挑山工交谈,得知他们速度不慢的原因在于专心登山,脚步踏实。课文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踏踏实实,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本次口语交际旨在帮助学生学会根据对象和目的,在不同的情况下介绍自己,更好地与他人沟通。本次习作的话题是“我 的 自画像,设定的情景是向新班主任介绍自己,把最想让对方了解的几个方面写下来,使其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1.“交流平台”总
3、结了“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的阅读方法。用本单元的具体示例,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一方法的认识。2.“识字加油站”呈现了与人物品质、心情有1112关的几个词语,一是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表现人物品质与心情的词语,二是提示学生活学活用。3.“词句段运用”要求学生能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一段话。能仿照例句用几个表示连续动作的词写话。4.“日积月累”安排了出自经典古籍的四句励志名言。1S教法与学法授 课方 法 探 究2 2 古诗三首23“诺曼底号”遇难记2 4,黄继光2 5*挑山工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品味鉴赏古诗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内心,感悟语言的魅力,感受人物
4、的高大形象,从而感悟英雄的品质。抓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的英雄气概。抓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教学过程典案 2 2古 诗 三 首-A教 学 假 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 识“芙、蓉”等 6 个生字,会写5 个字,读准多音字“单”。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 默 写 芙蓉楼送辛渐。3.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过程与方法: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自主交流的好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注释深入理解诗句,结合资料了解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表现的精神品
5、格。【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 课时第一课时芙蓉楼送辛渐【课时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默写古诗。2.感悟古诗的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感受诗中表现的精神品格。【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播 放 歌 曲 相见时难别亦难,教师配乐讲述,引入课题。2.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王昌龄也曾写了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请同学们自读诗题,并说说通过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歌曲,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
6、的情感奠定基础,以便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二、知诗人。(出示王昌龄像)师:这就是诗人王昌龄,课前大家查阅过他的相关资料,你们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课件出示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王 昌 龄(?一 约7 5 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尤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三、释题。师: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的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下临长江。“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作者的一位朋友。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与朋友分别时,诗人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课题。设计意图:在此处
7、做资料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情谊及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感。四、整体诵读,品评朗读。1 .初读古诗。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1)指导学生读正确。(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美。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读出节奏来。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2.师配乐范读。3.学生配乐朗读。设计意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步入赏析古诗的角色。经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从而加深对古诗的感知。如此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并且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五、感悟古诗内容。1.合作
8、探究:学生结合注释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的内容。2.集体交流。学习体会“寒”,感 悟“孤”。(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一一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齐读)(2)离 别 的“寒”与内心的“孤”。(点拨: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学生谈体会。师: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浸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平添了几分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
9、指导学生激情诵读前两句)总结: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还会因为什么感到寒心吗?这里还暗含着一定的历史背景。(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做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他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做县尉,但他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直 到 最 后“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学生谈体会)(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心寒,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
10、读读这两句诗,一起去感受作者那复杂的内心。(齐读)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找含义深刻的字,品读感悟。从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对作者复杂内心的深入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可 以 达 到“水到渠成”的目的。3.走进作者的内心,感悟人物的品质。(学习后两句)(1)师:天亮了,这对好友就要分别了。如果是你,会让友人给你的家人带什么话呢?但是诗人王昌龄却只是嘱托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间,一片冰心在玉壶。”(出示后两句诗)(2)师:芙蓉楼一别之后,辛渐即将回到洛阳,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王昌龄的哪些亲友?(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
11、朋友)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王昌龄为什么不回来?他是否能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他为什么屡遭贬谪?)(3)师: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 是 他 只 让 辛 渐 告 诉 家 人“一片冰心在玉壶”。这究竟是为什么?(课件出示:王昌龄因事获罪,被贬到岭南,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五十一岁时又一次遭到贬谪,被贬到更为偏远的龙标。王昌龄一生中竟两次被贬。他人生六分之一的时间,为官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可以说,他一生壮志未酬。但是在身心饱受煎熬的贬谪岁月里,他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从未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也从未改变过报效祖国的志向!)了解了诗人的经历,
12、请再读读这一句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板书:冰心、玉壶)“冰心”是什么意思?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由此可见,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就是要表明自己的信念。师:多么正直的人,多么高洁的心啊!(板书:高洁)引读:所以,当年迈的双亲问他:“你会因横遭诽谤非议而改变志向吗?”王昌龄会坚定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当结发的妻子问他:“你会因为处境艰难而向恶势力屈服吗?”王昌龄会深情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当亲密的兄弟问他:“你会因为官场的坎坷遭遇而改变自己的气节,与世俗同流合污吗?”王昌龄会坚决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当情
13、深义重的友人问他:“你会因为遭到贬谪而改变冰清玉洁的节操吗?”王昌龄依然会豪迈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师:王昌龄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呐喊:(师引生读)“洛阳亲友如相间,一片冰心在玉壶。”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创设情境,再次拉近了学生与当时环境、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切身体会作者的内心,能与作者对话,同时也为感悟人物品质奠定了基础。4.归纳主题。师: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一“寒”一“孤”,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凄寒孤寂之情,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了诗人高洁的操守。同 时“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成了全诗的主旨所在,成了流传千古的佳句。5.熟读成诵。师:当我们理解了诗人与朋友离别的伤感,理解了诗
14、人那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之后,让我们再一次跟随着这悠扬的乐曲吟诵这首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播放古诗新唱)六、总结学习方法,拓展延伸。1.师生共同回顾总结学习方法:(1)学古诗,知作者;(2)解题意,会质疑;(3)抓字眼,明诗意;(4)多吟诵,悟诗情。2.拓展欣赏其他送别诗。设计意图:回顾总结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切身体会作者的内心,能与作者对话,同时也为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第 二 课 时塞下曲【课时目标】1 .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 .结合注释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感受诗中表现的精神品格。【教学过程】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领略了王昌龄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这节
15、课让我们跟随唐代诗人卢纶到边塞去感受戍边将士的风采吧!(教师随机板书:塞下曲)2.回忆上节课总结的学习古诗的四步学法。(指名说)(1)学古诗,知作者;(2)解题意,会质疑;(3)抓字眼,明诗意;(4)多吟诵,悟诗情。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古诗,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品读古诗的能力。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1.学古诗,知作者。师: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塞下曲的作者一一卢纶。卢纶(约7 4 2约7 9 9),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多送别酬答之作,也有反映军士生活的。2.解题意,会质疑。(1)了解这首诗的体裁。这首诗是五言绝句。(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
16、欢的方式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注意读出节奏。然后指名读一读,作出评价。(主要把字音读准)(3)检查学生的读诗情况后,出示本首古诗的生字,并读准多音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生字并熟悉诗句中的词语。三、理解诗句,体会诗境。1 .抓字眼,明诗意。(小组汇报、同学互动交流,教师适时指导。)学习提示:小组合作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看图,或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生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师巡视指导。2.汇报交流。出示前两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单于:匈奴的首领。这里泛指侵扰唐朝的游牧民族首领。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出示后两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欲:想要。将:率领。骑:
17、骑兵。逐:追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带着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从天而降,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进行品读,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同时为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打下基础。四、深入品味古诗,欣赏诗歌。1.前 两 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月黑”,无光也;“雁飞高”,无声也。趁着这样一个漆黑寂静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从“夜遁逃”中我们可以看出敌军已经全线崩溃。2.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唐军察觉了。后 两 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唐军准备追敌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
18、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雪花,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3.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写是否追上敌人,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有力地烘托出来了。4.背诵古诗。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古诗,将自己的想象融入诗中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五、拓展欣赏。唐代有很多边塞诗,我们再来了解一些。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代诗人王之涣的 凉州词)2.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代诗人王翰的 凉州词)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代诗人王昌龄的 出
19、塞)设计意图:拓展欣赏,激起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第三课时墨 梅【课时目标】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释王冕的 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2.能联系诗人的生平,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以及孤傲的胸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板书:墨梅。导语:梅花,开放在万物凋零的严寒季节,傲冰斗雪。她既有冰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众花报春,寒气越重,她的清香越芬芳。因此梅花历来都是诗人们吟诵的对象。这节课,我们学的就是元代著名画家、诗 人 王 冕 的 墨梅。2.了解诗人。(1)指名交流关于王冕的资料。(2)课件出示: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翁等,元代著名画家、诗人。他一生爱好梅花,种梅
20、、咏梅又画梅。他曾在自己隐居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 为“梅花屋”,所以王冕又别号“梅花屋主”。3.如此爱梅的王冕,一生画过许多幅墨梅图,他不仅喜欢画画,还喜欢在画面的空白处题诗,以留下当时的心情、感受。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王冕为一幅墨梅图所题的诗。4.解题。题 目“墨梅”是什么意思?(用水墨画成的梅花)小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幅画,学习这首诗。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梅花入手,展示学生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二、初读古诗。1.出示古诗,自读。墨梅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试着准确并且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2.自由练习,再指名读,通过评价指出七言诗的停顿方法,让学生把古诗的节奏读
21、出来。3.齐读。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在读中感悟古诗的韵律美,为理解诗意作铺垫。三、解释古诗。1.联系古诗,想想王冕笔下的这株梅花究竟有什么特点。生交流,出示:生 长 地 点 一 一 洗砚池头形态一一朵朵花开颜色淡墨痕气味一一清气交流提问:(1)王冕为什么要强调“我家”呢?(骄傲、自豪)生读诗句。(2)出示墨梅图,这淡淡的墨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素洁、淡雅、不俗气)(3)我想问问大家,你闻到的是怎样的梅花香?(淡淡的清香)(4)请大家闭着眼睛想象:你现在站在小溪边,鼻翼间有香气飘逸;你现在来到了林间,那香气依然追随。即使你回到家里,心间依然萦绕着那梅花的香味。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每个人
22、都能闻到那梅花的香味。真 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2.这是一株怎样的梅花呢?(素洁淡雅、高洁不俗、不计名利)现在请联系古诗的内容,尝试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这是一株怎样的梅花。(生说诗意)3.同学们真了不起,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把整首古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了,而且还解释了古诗中的一些字词。但是老师觉得有两个词是值得提出来和大家重点说说的,出 示“满”“乾坤”。满:弥漫。乾坤:天地间。好处:“满”“乾坤”不仅传神地写出了梅香的充盈激荡,而且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格魅力。4.试着联系诗句,描述你眼前的这株梅花。5.齐读古诗。让我们一起边读古诗边想象这株“色淡气清”的梅花。设计意图:交流
23、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教给学生学习抓关键字理解诗意的方法。四、借物喻人,托物言志。1.同学们,王冕之所以写 墨梅这首诗,仅仅是为了表现梅花的色淡气清吗?曾经有人用这样一句话来称赞王冕:“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呢?可以联系你预习时查找的资料,也可以借助老师提供的资料,与同桌讨论。色淡一一清雅高洁。气清一一淡泊清高、不慕名利。2.补充王冕的生平资料。3.读着王冕的简介,你是否对王冕,对墨梅有了更深的体会?(王冕写梅花色淡气清,不在意别人的夸耀,更不需要别人的奉承,其实是在写自己品行高洁,不计名利。)4.王冕为何如此喜欢梅花呢?他为何种梅千株,还自
24、称“梅花屋主”?学了这首诗,你知道原因了吗?(王冕喜欢的是梅的高洁、清雅的品格,希望自己也能像梅花一样有骨气)小结:一朵朵色淡气清的梅花在诗人的笔下凝成的是一个个清雅高洁、淡泊清高、不计名利的人,我们喜欢梅花,就要学习梅花的品格,像墨梅 一 样“只留清气满乾坤”!让我们记住“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最后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诗,读出王冕的志趣和高贵品格。设计意图:由花及人,引生领悟人物的高贵品格。【板书设计】2 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 塞下曲 墨梅、23黄 继 光-教学段计/一【教学目标】1.认 识“役、履”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晕”,会 写“射、弹”等6个生字。2.能找出描写黄继光语言
25、、动作的相关语句,从中感受他的英勇品质。【教学重点】体会黄继光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描写及动作描写突出人物品质的表达方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营造情境,激发兴趣。从古至今,我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不胜枚举。你最敬佩哪位英雄?简单介绍一下他的英雄事迹。总结归纳:他们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为祖国、为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继光就是一名英雄。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充分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继光的英雄事迹。设计意图:课堂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
26、上,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把学生带入一种与教学内容相通的氛围中,学生在课堂开始就对英雄人物充满了无限的崇敬,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为以后各环节的学习作好了情感铺垫。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检查识字。晕y:(jn(晕倒).yiin(月晕)3.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生汇报:接受任务、主动请战、壮烈牺牲、夺取胜利)4.黄继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品词析句,精读感悟。(一)出示学习提示。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黄继光语言、动作的语句,抓住关键词说说你的体会,先自主学习,然
27、后小组交流。(二)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汇报交流。1.英勇献身。(1)黄继光在完成任务时虽然处境艰难,但却是那样顽强。让学生抓住“匍匐一爬f 站起来一举起f 晕倒一又站起来一猛扑一堵住”等词语,理出英雄的行动线索,这样黄继光的英雄形象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体会到英雄的顽强。(2)出示句子: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读描写敌人子弹的比喻句,并体会其作用。小结: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连挪动都很困难,黄继光却站起来了。多么顽强,多么了不起啊!多么令人感动啊!(3)出示句子: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组织讨论交流:究竟
28、是什么力量让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设计意图:在读中体会黄继光两次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站起来的情景,感受他对敌人的仇恨和同敌人拼到底的决心,达 到“以读促知,以读促解”的目的。过渡:面对死亡,黄继光毫不畏惧,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用自己的生命为这次战斗铺平道路。那么,他在主动请战时又是如何表现的呢?2.主动请战。(1)思考:“愤怒”和“坚定”在文中表达了黄继光怎样的思想感情?(2)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战士们的突击,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3)理解: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这是黄继光保证完成任务的誓
29、言,体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4)指导朗读:读出黄继光坚定的语气。3.占领高地。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1)战士们像海涛一样向上冲,占领了 597.9高地,消灭了阵地上的全部敌人。(2)战士们像猛虎一样冲上去,占领了 597.9高地,消灭了阵地上的全部敌人。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四、串联教材,迁移课外。1.补充材料,深情读文。黄继光的事迹是十分感人的,他壮烈牺牲的场面让人难忘。老师从课外书上还了解到,就在黄继光壮烈牺牲后,指导员在打扫战场的时候,发现黄继光那结实、坚强的身躯仍然扑在敌人的射击孔上,他的手还牢牢地抓住周围的麻袋,宽
30、阔的胸膛还紧紧地堵着敌人的枪口。在中心火力点的前面,留 下 一 条10米长的血印。看到这一切,连长流出了热泪,所有人都流出了热泪,营参谋长抱起黄继光,紧紧地搂在怀里,失声痛哭。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黄继光又有了怎样的认识?2.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体会钱学森的爱国情感。设计意图:补充资料,使学生将蓄积于心中的情感再一次推向高潮。五、小结收获。师生共同小结本课写法:抓住语言描写及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品质。六、布置作业。回家后通过网络资源查找其他英雄人物的事迹。【板书设计】2 3 黄继光语言: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临危受命)动作:匍匐一爬一站起来f举起f晕倒f又站起来f猛扑f堵住。(英
31、勇顽强、不怕牺牲)、24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 学 段 计r-【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认识“弥、脉”等 1 3 个生字,会写“伦、腹”等 1 5 个字,会写“行驶、凌晨”等 1 0 个词语。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3 .能找出描写哈尔威船长言行的语句,说出从中感受到他的什么品质。4 .能结合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试着说说自己对生命的体会。过程与方法:品读关键词句,从读中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教学重点】能找出描写哈尔威船长言行的语句,说出从中感受到他的什么品质。【教学难点】能结合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试着说说自己对生命的体会。
3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2.体会灾难的可怕。【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1.课件出示“诺曼底号”遇难前和遇难时的图片。2.简介作者。维 克 多 雨 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有 九三年 巴黎圣母院和 悲惨世界。设计意图:由“诺曼底号”遇难前和遇难时的图片对比导入,直观地触动学生的心弦,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清课文思路,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检查预习效果。(1)出示生词,抽生认读,相机正音。(2)理清课文思路。第一
33、部分(第r 5自然段),写哈尔威船长指挥驾驶“诺曼底号”轮船夜间航行。第二部分(第69自然段),写“玛丽号”轮船猝不及防地逼近“诺曼底号”轮船并与“诺曼底号”轮船相撞。第三部分(第1040自然段),写哈尔威船长在危急时刻镇定自若地指挥人们自救。第四部分(第445自然段),写哈尔威船长与“诺曼底号”一起沉入大海。(3)概括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猛烈撞击即将沉没之际,镇定自若地指挥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随着客轮一起沉入大海的感人故事,歌颂了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设计意图:初读感知,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思路。三、品词析句,体 会“
34、危急时刻”。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场怎样的灾难,用一个词来概括。(突如其来)2.出示学习提示: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句子,抓住关键词,批注自己的体会,小组交流。汇报交流。(1)人的表现。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生谈体会:在这艘漂亮的轮船上,刚刚人们还沉浸在美好的梦境中,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这股你推我操的势头,险些把小艇都弄翻了。奥克勒福大副和三名工头拼命想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
35、直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生谈体会:写出了场面的混乱、人们渴望逃生的情景及奥克勒福大副和三名工头的忠于职守。(2)船的现状。眼看就要撞船,已经没有任何办法避开它了。一瞬间,大雾中似乎耸起许许多多船只的幻影,人们还没来得及一一看清,就要死到临头,葬身鱼腹了。(你抓住了哪个词?你有什么感受?)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过去,在它的船身上剖开一个大窟窿。(这里为什么用“剖”?)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生抓住关键词谈体会,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对比读下面两个句子,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海水哗哗
36、往里流,汹涌湍急,势不可当。“灌”比“流”更能表现出水流得急,从而衬托出形势的严峻。(3)对“雾”的描写表现了天气的恶劣。找 到 描 写“雾”的句子,体 会 其 与“灾难”的关系。反复读这两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只见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突破黑暗,在一片浪花中飞驶过来。(作者精彩的环境描写突出了情况的危急)面对这种情况,船长是怎么做的?在这关键时刻,船长挺身而出,使得乱得不可开交的场面变得井然有序。那么你们想不想去认识一下这位船长?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句感受灾难的可怕,为突显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形象打下基础。第
37、二课时【课时1=1 标】1 .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2.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字词。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 们 知 道“诺曼底号”遭遇了突如其来的灾难,在悲剧发生时,哈尔威船长镇定地指挥乘客和船员有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随着客轮一起沉入大海。所以课文的作者维克多 雨果给了哈尔威船长一个极高的评价。(课件出示: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3 .生大声地读出来,根据句子质疑:为什么说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设计意图:质疑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二、走近船长,感
38、悟品质,领悟生命真谛。学习提示:默读课文第1 2-4 5自然段,在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是怎样说、怎样做的?画出相关语句,批注你的体会,然后小组交流。汇报交流。(一)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诺曼底号”上有二十八名船员和一名女服务员,还有三十一名乘客,其中十二名是妇女。)1.怎么理解船长的安排?真的只有六十人吗?他到底把谁给忘了?(他把自己给忘了)2 .船长说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这说明了什么?(在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3.哈尔威船长舍己救人的品质让我们感动。他舍掉
39、了自己的什么?(预设:生命。师弓I:生存的机会、逃生的机会、活着的机会。)小结:其实,面对灾难,面对死亡,求生是每个人的本能。可是,哈尔威船长为了船上六十人的安全,毅然决然地舍弃了自己生存的机会,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让人佩服。(板书:舍己救人)4.把我们的理解融入这段话中,再来读读这段话。指名读、齐读。(应该读出什么语气?吼喝、威严、命令、镇定)(二)课件出示: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1.生谈自己的理解,带着理解去读。(读出那份威严)2.讨 论: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要下令开枪打死那些胆敢抢在女人前面的男人?(体现了船长对弱者的关心,以及他处事的果断。)3.齐读这句话。4.指导朗读。
40、(三)课件出示: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伟大的灵魂”指的是谁?为什么要称他是“伟大的灵魂”?(四)课件出示: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生齐读)1.师:为什么说别人不能与他相提并论?(他忠于职守、镇定自若,有绅士风度。)师:正是因为船长忠于职守、镇定自若,有绅士风度,才使乱得不可开交的场面变得井然有序,救援工作也因此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二十分钟很快就到了。船头开始下沉,海水把船尾也浸没了。此时最悲壮的一幕出现了:哈尔威船长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
41、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雾气,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师配乐朗读,课件出示)2.引生质疑。(1)为什么要称船长为雕像呢?(2)这雾气为什么是阴惨惨的?(3)船长为什么不走呢?为什么要与船一起沉没?生思考后解疑。a.因为他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所以说哈尔威船长是一尊雕像。这象征着他在人们的心中是一座丰碑,他的精神将永远刻在人们的心中。b.作者用雾气衬托人们悲痛的心情。c.因为他是船长,这艘船是他的心爱之物,船就是他的生命。船长虽然牺牲了,但是其他人获救了。这体现了船长的什么品质?(板书:舍己救人)3.正因为这样,所以维克多 雨果要如此评价船长,一起读下面的
42、两段话:课件出示: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践行了一次英雄的壮举。(1)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让你对生命有了怎样的体会?联系课文内容或生活实际谈理解。(2)危急时刻,是放弃责任、违背天良、只求独自活命,还是舍己救人、不辱使命呢?哈尔威船长已经用行动给我们做出了响亮的回答。设计意图:品词析句,在体会人物品质的过程中领悟生命的真谛。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题。止 匕 刻,轮船还在下沉,可是我们却只能眼睁睁地望着哈尔威船长随着轮船沉入深渊。止匕刻,如果你也是小艇上获救的一员,你最想对船长说什么?设计意图:使学生回归文本,在与文本对
43、话的过程中,在创设的角色中,畅说感受,升华情感。四、总结写法。1.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进行描写,体现人物的品质。2.环境描写烘托出人物的形象。五、布置作业。把哈尔威船长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板书设计】23“诺曼底号”遇难记大雾弥漫一“诺曼底号”遇难一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指挥有方一舍己救人一沉入大海船:漏水严重人:惊慌失措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教学反思-、2 5*挑山工一、学俄 什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泰、杖”等 5 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倒数第2 自然段的含义。过程与方法:1.默读课文,能说出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2.能联系上
44、下文理解课文倒数第2 自然段的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默读课文,感受挑山工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精神。【教学重点】1.默读课文,能说出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2.联系上下文,感受挑山工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精神。【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感受挑山工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精神。【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东岳泰山吗?课件出示泰山的图片。2.泰山以它奇特的景象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而作者来到泰山,让他难以忘怀的不是壮丽的景色,而是一位挑山工,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家冯骥才先生一起到泰山去了解挑山工。3.板书课题,全班齐
45、读课题。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欣赏泰山的图片,引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继续学习课文作铺垫。二、初读课文,明白大意。1.默读课文,要求:(1)默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可以和同桌讨论。(2)在每一个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2.交流自学效果。(1)出示会认字。泰、杖、敞、拘、蕴。指名读一读,集体正音。重点指导朗读:“杖、敞”是翘舌音。(2)小组讨论,你用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几个字?预设:生 1:“杖、拘”是形声字,只要知道声旁和形旁就很容记住它们。生 2:我喜欢用组词的方法记忆生字,比如:泰山、手杖、敞开、拘束、蕴含。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心理、认知和经验出发,运用多种方法掌握字的读音,为学习课文作铺垫。三、学习
46、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也可以默读,注意默读时要做到:不动嘴,不指读。既然是默默地读,就不能动嘴出声,也不能用手指着读,这两条是默读的基本要求。2.师:通过读课文,你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什么是挑山工吗?(肩挑重物上山的人)3.“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泰山是一座怎样的山?谁知道?(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预设:生1:泰山是五岳之首,很雄伟。生2:泰 山 有“十八盘”,很陡。4.在这样雄伟而陡峭的山路上,行走都很难,更别说肩挑重物往上攀登了,可想而知会更难。5.那么在泰山上做挑山工,他们要走什么样的路线?课件出示书上描写折尺形路线的语句: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从台阶左侧起步,斜行向上,
47、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课件播放挑山工登山时的视频。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折尺形路线,然后设疑,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求知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6.从挑山工和游人的行走路线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而挑山工的速度却不比游人慢,看到这里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吗?作者对此也产生了疑问,让我们继续看课文,跟随作者一起去解开这个疑问。路程长了,用的时间应该比游人多,是这样的吗?(2)这就奇怪的是挑山工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走得比游人都快,这是为什么呢?用作者冯骥才的话说,这真是个不解之谜。7.要想解开这个谜,我们先来
48、看看作者和那个挑山工有几次相遇,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描写那个挑山工外貌的描写。(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对默读不到位的作单独指导。(2)默读课文后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预设:生1:作者和那个挑山工有三次相遇,第一次是在山下,第二次是在回马岭,第三次是在五松亭。生2:写第一次相遇时,作者对那个挑山工进行了外貌描写,突出了他又矮又黑的特点,描写也很形象。师:对,作者紧紧抓住了那个挑山工又矮又黑的特点,看来描写人物外貌抓住典型特征很重要。(3)山下相遇,作者和画友很快超过了那个挑山工,不知不觉来到了回马岭。读一读作者此时对那个挑山工的描写。同时课件出示句子:我们发现那个挑山
49、工就坐在对面的草地上抽烟。(4)随后作者和那个挑山工差不多同时起程,并很快把他甩在后面,直到看不到。但是却在半山的五松亭看到他正在松树下整理挑子。课件出示相关句子:他把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师:作者和那个挑山工第三次相遇是在五松亭,作者刚要歇歇脚,猛然发现有个人在那株姿态奇异的古松下整理挑子,那正是他。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生:太吃惊了,觉得不可思议。师:书上有一个词写出了作者此时的心情?生:惊异。师:你能不能给“惊异”换个词?生:惊诧,惊奇,意外。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体会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外貌典型特征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特点的描写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50、通过换词法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词语“惊异”的意思,体会词语在文中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感悟课文语言的准确性,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使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8 .师:在和那个挑山工的对话中,作者解开了心中的谜团,让我们看看作者和那个挑山工的对话吧!(1)课件出示对话。我:“我看你们走得很慢,怎么反而常常跑到我们前头去了呢?你们有什么近道吗?”挑山工:“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是和你们走的同一条道?你们肩膀上没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嘛!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