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八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pdf

上传人:奔*** 文档编号:93506700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5.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州市八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江苏省苏州市八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州市八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州市八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pdf(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江苏省苏州市八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3.本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顺应事业发展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全面加以推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坚持法

2、治体系建设正确方向。我讲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定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法治体系建设全过程。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是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法治体系,不能被西方错误思潮所误导。第二,加快重点领域立法。要加强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

3、文明、防范风险等重要领域立法,加快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立法步伐,努力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要聚焦人民群众急盼,加强民生领域立法。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电信网络诈骗、新型毒品犯罪和“邪教式”追星、“饭圈”乱象、“阴阳合同”等娱乐圈突出问题,要从完善法律入手进行规制,补齐监管漏洞和短板,决不能放任不管。第三,深化法治领域改革。当前,法治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原因在于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要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个目标,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

4、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要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完善公益诉讼制度,健全执法权、监察权、司法权运行机制;要加快构建系统完备、规范高效的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加强对立法权、执法权、监察权、司法权的监督,健全纪检监察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确保执法司法各环节、全过程在有效制约监督下进行;要加强统筹谋划,完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发展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调解等法律服务队伍,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要深化执法司法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法治专门队伍管理教育和培养

5、,要深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继续依法打击执法司法领域腐败行为,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需要强调的是,法治领域改革政治性、政策性强,必须把握原则、坚守底线,决不能把改革变成“对标”西方法治体系、“追捧”西方法治实践。第四,运用法治手段开展国际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运用法治方式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能力明显提升。要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按照急用先行原则,加强涉外领域立法,进一步完善反制裁、反干涉、反制 长臂管辖”法律法规,推动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第五,加强法治理论研究和宣传。我们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规律,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世界法治文明有益成

6、果,形成了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举措。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落实到各法学学科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工作中,推功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的法治人才。要加强对律师队伍的政治引领,教有引导广大律师自觉遵守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等从业基本要求,努力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律师。要把推进全民守法作为基础工程,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要总结我国法治体系建设和法治实践的经验,阐发我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提升我国法治体系

7、和法治理论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摘 自 习近平主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材料二: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法治”正式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法治建设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十八大以后,至少又有四次集中涉及法治建设问题的主要活动,值得我们特别加以关注:一是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 0 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了宪法“至上的法制地位和强大的法制力量”,提 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要 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二是在十八大后第一次全国政

8、法工作会议上,建 设“法治中国”成为核心关键词,成为响亮口号。三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主席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要更好协调利益关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四是党的二十大召开前,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可以说,以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形成为标志,我国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伟大征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显而易见,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不仅重申了以往历次党代会有关法治的观点和主张

9、,同时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维。以上关于法治的主要内容,是中国未来政改布局方面的突出亮点,构成了中国未来法治建设战略新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没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不可能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法治中国就不可能有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既从法治运行的各个环节入手,提出了对法治体系建设中各方面的基本要求,又进一步强化了人权精神,突出了人权理念,为宪法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注入了新的意义,从而奏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强音,描绘了法治体系与人权保障的时代蓝图。(摘 自 付子堂 法治体系与人权保障)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任何法治体系建设都必须顺应

10、发展的需要,要有系统观念,并且要全面加以推进。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不可借鉴西方。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根植于中国文化,不 能“对标”西方法治体系,必须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既是重申以往历次党代会有关法治的观点和主张,又是新思维,是中国未来法治建设战略的新布局。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B.重要领域、新兴领域、民生领域等的立法,是健全国家治理的急需,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备。C.

11、总结好我国法治体系建设和法治实践的经验,阐发好我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就能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落实好。D.全面依法治国既有优秀传统,又有新理念新举措,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因为法治中国是美丽中国的环境保障。3.下列选项中,完全符合法治思想的一项是()A.道德经:“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B.韩非子有度:“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C.孟子公孙丑上:“苟能充之(指“四端”),足以保四海。”D.论语颜渊:“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具体包含哪些内容?请结合材料一、二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5.依据材料一习

12、近平主席的讲话内容,请概括我国当前法治体系存在哪些短板和不足。【答案】1.B 2.C 3.B4.法治思想体系;法治制度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人才培养与教育体系:涉外法律体系;法治教材体系;法治文化体系;法治实践体系。5.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突出问题领域相关法律制度存在薄弱点和空白区;执法、司法职权运行机制不够科学;各方面监督没有真正形成合力;法治专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涉外法律立法不够,短板明显。【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其建设不可借鉴西方”错误,材料一中说“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世界法治文明有益成果”,是可借鉴西方,但 不 能“被西方错误思潮所误导”。故选

13、B【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总结好我国法治体系建设和法治实践的经验,阐发好我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就能”表述绝对化,应该还有教育引导等方面。故选C。【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是无为而治;B.是法治;C.是仁治;D.是礼治。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 据“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是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法治体系,不能被西方错误思潮所误导”可知,法治思想体系;根 据“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可知,法治制度体

14、系;根 据“要加快构建系统完备、规范高效的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加强对立法权、执法权、监察权、司法权的监督,健全纪检监察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确保执法司法各环节、全过程在有效制约监督下进行”可知,法治监督体系;根 据“要加强统筹谋划,完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法治专门队伍管理教育和培养”可知,法治人才培养与教育体系;根 据“加强涉外领域立法,进一步完善反制裁、反干涉、反 制 长臂管辖 法律法规,推动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可知,涉外法律体系;根 据“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落实到各法学学科

15、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工作中,推功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可知,法治教材体系;根 据“要总结我国法治体系建设和法治实践的经验,阐发我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提升我国法治体系和法治理论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可知,法治文化体系,法治实践体系。【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 据“要加强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等重要领域立法,加快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立法步伐,努力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要聚焦人民群众急盼,加强民生领域立法。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电信网络诈

16、骗、新型毒品犯罪和“邪教式”追星、“饭圈”乱象、“阴阳合同”等娱乐圈突出问题,要从完善法律入手进行规制,补齐监管漏洞和短板,决不能放任不管”可知,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突出问题领域相关法律制度存在薄弱点和空白区;根 据“要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个目标,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要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完善公益诉讼制度,健全执法权、监察权、司法权运行机制”可知,执法、司法职权运行机制不够科学;根 据“确保执法司法各环节、全过程在有效制约监督下进行”可知,各方面监督没有真正形成合力;根 据“着

17、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可知,法治专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根 据“加强涉外领域立法,进一步完善反制裁、反干涉、反 制 长臂管辖 法律法规”可知,涉外法律立法不够,短板明显。(二)现代文阅读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抉择林语堂战争开始之时,木兰正和全家在骷岭避署。阿通已经大学毕业,正在上海附近政府电信局的无线电台做事。他请了六个礼拜的假,随家到牯岭。时局越来越紧张,中国将来的命运如何?或沦为日本的保护国,陷于万劫不复之地:或抗战建国,使中国成为一个自由团结独立的国家。在七月十七号,政府终于向全国广播抗战到底的国策。阿通说:“我愿去前线。”木兰喊道

18、:“什么?”她的脸突然沉下来。“妈,怎么?您不恨日本吗?”木兰看着布亚,默不作声,其亚也一言不发。阿通又问:“您不赞成?现在国家需要人人奋斗啊。”但是木兰却走开了,依然没说话。又经过一个钟头,她也一句话没说。她失去了心情的平静。她突然的感觉,就犹如战争来临时普天下的父母的感觉一样。战争已经来到门前,为什么过去她没想到呢?中国现在向她来有所索取,索取她的儿子。她和丈夫商量这件事。一个钟头之后,她和莉亚把阿通叫去,有话和他说。她问:“你已经决定去打仗了吗?”阿通回答说:“我若不去,我受教育有什么用?妈,我不了解您的意思。”“你不能了解我只是问你是不是已经决定。”阿通说:“是,我已经决定。”木兰心里

19、在挣扎交战,她眼中流出泪来。她说:“阿通,我就只有你这么一个儿子”说着哭起来。荔亚说:“儿子,你现在年轻,你不懂父母的心”木兰喊道:“我宁愿自己死,不愿看见你死。我受不了。”他父亲又说:“阿通,你听着。你妈和我已经商量过。国家若需要你,你必须要去,可是你要知道,在我和你妈这方面忍受的牺牲比你的牺牲要大。我们并不是阻拦你。你也要为家里想一想。”阿通说:“国若亡了,家还有什么用?”阿通两手很紧张地攥住椅子的两臂,他说:“爸爸,妈,我知道您两位老人家难过可是我不得不去。”木兰脸上流着眼泪,抬头看了看儿子,她说:“好,去吧!”中国大批援军进入吴淞地区,在上海附近长江三角洲上将要进行大规模的阵地战。战事

20、已发展成为全面的,范围势将越来越广。京沪铁路沿线的城市时常遭敌机空袭,乘火车旅行已经不安全了。杭州已遭轰炸数次。很多上海杭州的居民四散逃难。杭州人往上海的外国租界逃,以求安全,上海居民则往内地逃,逃离日渐扩展的战事地区。就在他们逃离的头一天晚上,接到阿通的一封信:父母大人尊前,敬禀者,儿已从军。念及国若不存,家有何用?若为人子者皆念父母儿女之私情,中国将如何与日本作战?祈勿悬念。不驱倭寇于东海,誓不归来!儿阿通木兰看完信愣住了。儿子已经从军,她内心有种震动,但是在何处从军,在何部队?为何不先告知父母?一丝担忧迫使她越发急于往上海一行,也许阿通正在上海某处作战,亦未可知。他们到了上海,但是在上海

21、那些日子,并不太平,轰炸机天天在头上飞。空中机关枪的扫射常常打在街上和屋顶上,爆炸之声,昼夜可闻。最坏的是,逃难的男女,孩子,由闸北涌来,在大街上蜘竭犹豫而无所归。前途如何,茫然不可知,她现在已经觉得自己是个无儿之母,也开始了解陈三的母亲等儿子回家的心情,望子归来似乎永远是母亲生活中的一部分。现在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到了秋天,但她又能清清楚楚地感觉到生活的意义,也感觉到青春的力量正在阿通身上勃然兴起。布亚发现她的面容已经改变,虽然有点儿伤感,有点儿衰老,但却显得平静多了,她已经不再对死亡恐惧,也不再担心自己的遭遇,不再担心自己的利害。不久,他们看到军队的卡车,上面载的是中国兵,高举着手向这些难民欢

22、呼。如洪波巨浪起伏相续的欢呼声,向他们涌近,又由巨大的峭壁将声音传回。他们是开赴前线的部队。军队的卡车近了,士兵戴着钢盔在车上站得成风凛凛,向老百姓招手。士兵得到民众的欢迎,开始高唱军歌。这时她四周每个人都参加了震耳欲聋的欢呼。歌声渐渐在远处变小,站在道旁的群众的欢呼声也渐渐淹没了那远处的歌声。很多人还在欢呼,有些人在流泪。木兰心中涌起一阵强烈的情绪,是一种快乐感,一种光荣感,她想那是必然无疑的,她的激动为从前所未有。这种激动,只有个人融进伟大的运动中,才会感觉得到,她感觉到自己的国家,以前从来没有感觉得这么清楚,这么真实:她感觉到一个民族,由于一个共同的爱国的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

23、人而跋涉万里;她更感觉到一个民族,其耐心,其力量,其深厚的耐心,其雄伟的力量,就如同万里长城一样,也像万里长城之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木兰所见的外在的光景改变了,她的内心也改变了,因为真正的中国老百姓是扎根在中国的土壤里,在他们深爱的中国土壤里。她也迈步加入了群众,站在群众里她的位子上。(节 选 自 京华烟云,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木兰和荔亚开始不同意阿通从军打仗,因为他们首先站在父母角度来考虑孩子的生命安全,这是人之常情。B.文章两次写到了普通百姓在战争中的逃难之景,表现了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暗含作者的深思。C.文章插入阿通写给父母的一封信

24、,既展现阿通忠勇爱国,不怕牺牲的精神,也表达出希望得到父母支持的意愿。D.文章写士兵出征的场景时,写到 有些人在流泪”,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抗战前景的绝望,使小说内容更丰富。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在写作上由点到面,写木兰一家在抗日时期的状况到写所有抗战军民的抗战热情,增强了小说的张力。B.小说巧妙运用衬托,如陈三的母亲等儿子回家的焦灼心情,衬托了阿通当兵后,木兰对儿子思念以及痛苦。C.文中用细节描写写杭州人往上海的外国租界逃的场景,也侧面反映出帝国主义国家与日本狼狈为奸的事实。D.小说情节构思上欲扬先抑,刻画了木兰这一位英雄母亲真实而动人的情感变化历程,使人物

25、形象丰满而立体。8.面对儿子从军之事,木兰的心理经历了复杂的过程,试结合文本简析。9.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小说标题“抉择”的多重内蕴。【答案】6.D 7.C8.刚听到消息后,找丈夫商议,可见并不支持;劝说儿子无果之后的痛楚与无奈;看到儿子前线的来信,由心中的担忧转为后来的平静;看到士兵出征时,对儿子参军的行为也产生激动与震撼;最终,也站在送行的群众队伍中,对儿子参军的支持,快乐与自豪。9.(1)“抉择”既指政府在民族存亡的时候作出的抗战的决定,也指以阿通为代表的有志青年在抗战面前所做出的毅然参战的决定,还指木兰在经历内心种种矛盾之后所做出的决定。(2)“抉择”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在国难当头之

26、际,从个人到家庭,再到全国人民都做出了一个抉择,大家同心协力,共同抵御外侮,浴血奋战,展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抗战前景的绝望,使小说内容更丰富”无中生有,表现的是普通百姓的看到士兵出征时的动容与支持。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文中用细节描写写杭州人往上海的外国租界逃的场景”分析错误.没有细节描写,原文是“很多上海杭州的居民四散逃难。杭州人往上海的外国租界逃,以求安全,上海居民则往内地逃,逃离日渐扩展的战事地区”,文中这一句交代很简单。”侧面反映出外

27、国势力与日本狼狈为奸的事实”曲解文意,这一情节并不能反映外国势力与日本狼狈为奸的事实。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文中“她和丈夫商量这件事。一个钟头之后,她和菰亚把阿通叫去,有话和他说”可知,在刚听到儿子要参军去前线的消息后,木兰找丈夫商议,可见并不支持。阿通没有听从母亲的劝告,此时的木兰“本兰心里在挣扎交战,她眼中流出泪来。她说:阿通,我就只有你这么一个儿子说着哭起来”,表现出她的痛楚与无奈.从“木兰看完信愣住了。儿子已经从军,她内心有种震动”“现在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到了秋天,但她又能清清楚楚地感觉到生活的意义,也感觉到青春的力量正在阿通身上勃然兴

28、起”可以看出,木兰看到儿子前线的来信,由心中的担忧转为后来的平静。从“木兰心中涌起一阵强烈的情绪,是一种快乐感,一种光荣感,她想那是必然无疑的,她的激动为从前所未有”可以看出,木兰在看到士兵出征时,对儿子参军的行为也产生激动与震撼。最后,“木兰所见的外在的光景改变了,她的内心也改变了,因为真正的中国老百姓是扎根在中国的土壤里,在他们深爱的中国土壤里。她也迈步加入了群众,站在群众里她的位子上”可知,木兰最终也站在送行的群众队伍中,对儿子参军的支持,快乐与自豪。【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1)依据原文“时局越来越紧张,中国将来的命运如何?或沦为日本的保护国,陷于万劫不

29、复之地;或抗战建国,使中国成为一个自由团结独立的国家。在七月十七号,政府终于向全国广播抗战到底的国策”可知 抉择”指政府在民族存亡的时候作出的抗战的决定;依据原文阿通信中“不驱倭寇于东海,誓不归来”可 知“抉择”还指以阿通为代表的有志青年在抗战面前所做出的毅然参战的决定;依据原文“前途如何,茫然不可知,她现在已经觉得自己是个无儿之母,也开始了解陈三的母亲等儿子回家的心情,望子归来似乎永远是母亲生活之中的一部分”“也不再担心自己的遭遇,不再担心自己的利害”“木兰所见的外在的光景改变了,她的内心也改变了,因为真正的中国老百姓是扎根在中国的土壤里,在他们深爱的中国土壤里。她也迈步加入了群众,站在群众

30、里她的位子上”可 知“抉择”还指木兰在经历内心的挣扎交战、种种矛盾之后所做出的决定。(2)阿通毅然参军,木兰最终同意,”她四周每个人都参加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在国难当头之际,从个人到家庭,再到全国人民都做出了一个抉择。依据原文“这种激动,只有个人融进伟大的运动中,才会感觉得到,她感觉到自己的国家,以前从来没有感觉得这么清楚,这么真实;她感觉到一个民族,由于一个共同的爱国的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跋涉万里;她更感觉到一个民族,其耐心,其力量,其深厚的耐心,其雄伟的力量,就如同万里长城一样,也像万里长城之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可 知“抉择”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大家同心协力,共同抵御外侮,浴

31、血奋战,展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 读 下 面 文 言 文,完成下列小题。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多书闻于郡中。吴廷时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甫于百字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三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失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

32、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日:“洛阳之人,年少沙手,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掌矍 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贸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 王 太 傅.梁怀王,文帝之

33、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选 自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 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B.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C.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D.是时/贾生年二十余

34、/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1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子百家是先秦时期对各个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文献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B.受釐,指汉制祭天地五畤,皇帝派人祭祀或郡国祭祀后,皆以祭余之肉归致皇帝,以示受福。C.“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中 的“属”与 屈原列传中“屈平属草稿未定”中 的“属”相同。D.初学,在文中是指刚刚接触某一学科或学习;现在则是指学问造诣尚浅的人。1 2.下列对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谊认为为了维持汉代统治,需要

35、改变秦朝法度,所以他重新改变历法,重新制定新的服饰制度。B.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被征召为廷尉。他做了廷尉后进声贾谊年少有才,汉文帝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C.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便召见贾谊,两人谈到夜半,文帝十分感慨,对贾谊说自己还是不如他,当面称赏了贾谊。D.贾谊所作 过秦论最后一段通过对于陈涉、六国和秦国三方的对比,展现了秦国曾以狭小土地征服天下却又败于陈涉之手,令人唏嘘。而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不施仁义。1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2)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1

36、 4 .史 记 屈原贾生列传是屈原和贾生两个人的合传,结合选文,谈谈二人的相似之处。【答案】1 0.B 1 1.D 1 2.C1 3 .(1)汉孝文帝喜欢他,越级升迁或破格提拔(他),一年中就把他升到太中大夫。(2)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汉文帝的喜爱并且喜欢读书,所以让贾谊做他的师傅。1 4 .都遭受谗言,被皇帝疏远;都具有才华,有治国之志。【解析】【1 0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时贾谊二十有余,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诸老先生”做“不能言”的主语,中间不

37、能断开,排除选项A;“其意所欲出”是“各如”的具体内容,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D;“人人”做“各如其意所欲出”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选项C。故选B。1 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初学,在文中是指刚刚接触某一学科或学习;现在则是指学问造诣尚浅的人”错误。古今意义说反了,应 该 是“在文中是指学问造诣尚浅的人;现在则是指刚刚接触某一学科或学习”。故选D。【1 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当面称赏了贾谊”错误。由原文“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贸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可知,到半夜时分,文帝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

38、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由此可知,并非当面称赞,是结束之后,皇帝独自慨叹。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点:(1)“说”,喜欢;“超”,破格;“至”,升到。(2)“少子”,小儿子;“好”,喜欢;“傅”,做师傅。【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由原文“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可知,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

39、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此后,汉文帝于是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由此可知,都遭受谗言,被皇帝疏远;由原文“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失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可知,当时贾谊二十有余,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 由原文“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

40、之法”可知,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由此可知,都具有才华,有治国之志。参考译文:自从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汉代有个贾谊,担任长沙王的太傅。路过湘水时,写了文章来凭吊屈原。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

41、就推荐贾谊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当时贾谊二十有余,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

42、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此后,汉文帝于是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赴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是因为被贬至此,内心非常不愉快。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

43、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老师。几年之后,梁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贾生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后来汉文帝去世,汉武帝即位,提拔贾谊的两个孙子任郡守,其中贾嘉最为好学,继承了贾谊的家业,曾和我有过书信往来。到汉昭帝时,他担任九卿之职。(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金陵怀古 唐 许浑玉树 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44、松楸 远近千官家,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注】玉树:指陈后主所制乐曲 玉树后庭花。景阳:陈朝官殿名,陈后主宴饮作乐之地。松楸:坟墓上的树木。石燕:传说中的一种有灵性的石燕,通风雨则飞,风雨停则复还为石。江豚:传说每于浪间跳跃,风辄起。15.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思想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 联 写 玉树后庭花曲犹未尽,隋军兵临城下,突出了陈朝灭亡这一金陵盛衰的转折点。B.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南朝的繁荣盛况,己为历史的陈迹。作者吊今伤古,触目惊心。C.颈联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寄寓了作者对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及社会沧桑变化的感慨。D

45、.诗人尾联化用李白“山似洛阳多”的诗句,委婉展现了对自己所处时代不同于六朝的欣慰。16.诗的尾联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D 16.(1)尾联抒发了诗人对金陵物是人非,人事已变,繁华易逝的感慨。“英雄”,指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惟有青山似洛中”,指今日金陵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人事却大不一样,江山不改,而人事已变,令人感慨万千。(2)尾联也暗含作者对晚唐王朝日趋式微,没落衰弱的感慨。目今洛阳的群山也没有变化,而唐王朝曾经的繁华兴盛业已不再,从而暗含对当下晚唐王朝没落衰弱的感慨。【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46、。D.“对自己所处时代不同于六朝的欣慰”无中生有。尾联应是“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慨叹”。“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江山不改,世事多变,令人感慨万千。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的尾联“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一句中,是说历代的帝王一去不复返了,豪华的帝王生活也无踪无影;惟有那些环绕在四周的青山,仍然和当年的景物相同。英雄,指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金陵和洛阳都有群山环绕,地形相似,所以李白 金陵三首有“山似洛阳多”的诗句。“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

47、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抒发了诗人对金陵物是人非,人事已变,繁华易逝的感慨。其次,作者明写对六朝衰败的感慨,其实是以六朝来比喻当时的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已经无法与贞观、开元时相比,到了作者的年代,军阀割据,民不聊生,唐朝已经非常没落衰弱。所以这一联中也暗含作者对晚唐王朝日趋式微,没落衰弱的感慨。(三)名篇名句默写1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凭箜篌引中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的句子是:。交代演奏者姓名和地点的句子是:o(2)过秦论中,贾谊用“,”写出了陈涉举义旗时就地取材、兵器简陋的情形。(3)五代史伶官传序与 谏太宗十思疏中 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48、意思相近的两句是【答案】.吴丝蜀桐张高秋.李凭中国弹箜篌.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蜀、斩、竿、忧、豫。三、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红楼梦是一首诗,一首酝酿、积累了数千年,而由一位集大成的文学大师最终写就的(填二字词语)而凄怨的诗篇。随着诗篇末尾(填二字词语)般的残缺与悲剧的落幕,天地似为之易色,草木亦为之同悲,一个经历了繁华与苦难、坎坷与艰辛的伟大心灵发出了余韵悠悠的沉重叹息。在 红楼梦 中,作者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才华与诗情画意,以杜宇啼血般的笔调和(填成语)的辞句,精心

49、结撰了一个艺术世界,在这里,积淀着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生命信息和遗传基因,流动着中国古代诗歌的节奏旋律和精神气韵。当我们以这样的眼光再一次感受和审视黛玉形象时,黛玉美丽多情,黛玉富于诗人气质与才情,黛玉敏感善良,但她已然不单纯是这样一位少女形象了,也不仅仅是揭示了 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某种本质与规律的典型,而是承载了几千年中华文化厚重负荷的一个永恒的诗性象征和一种富于典型意义的审美境界。从这一形象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中国古代许多文士淡淡的背影。1 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1 9 .为了合乎逻辑和语段和谐,请改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为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

50、 0.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 8.瑰丽 宿命 珠圆玉润19.黛玉已然不单纯是一位美丽多情、敏感善良、富于诗人气质与才情的少女形象。20.运用了拟人手法,将“天地”“草木”拟人化,写 出 了 红楼梦的大结局带来的伤感与悲叹,以及阅读者对人生宿命般的悲剧性的强烈感受。【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处,语境强调 红楼梦的文辞如诗般很是华丽,而词语“瑰丽”形容异常美丽,故可填“瑰丽”。第二处,语境强调作品末尾落幕时人物残缺与悲剧的命运,词 语“宿命”指前世的命运,故可填“宿命”。第三处,语境强调作者在创作 红楼梦时对辞句的润色,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