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10月北京东城区高三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_2020学年10月北京东城区高三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pdf(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9 2020学年10月北京东城区北京市第五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详解)一、单选题(1-30每题1分,30-40每题2分,共50分)1.如图为处于特定分裂时期的某二倍体雄性动物细胞中部分染色体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B.此细胞与精细胞染色体数相等C.此细胞中不会出现等位基因的分离D.该动物体细胞中最多有四个染色体组【答案】D【解析】方法一:由图和题干可知:该图为二倍体雄性动物的细胞,此时期细胞中无同源染色 体,可判断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且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彼此分开变成染色体,可确定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A错 误;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分
2、裂成两个精细胞,精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但图中细胞染色体数目为4,B错 误;若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则此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的同时可能会伴随等位基因的分离,C错 误;此雄性动物为二倍体,则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在进行有丝分裂后期时,染色体数目加倍,则为四个染色体组,D正确。故选择D选项。方法二:该动物是雄性,雄性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极体,A错 误;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精细胞的一半,B错 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因此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应该不含等位基因,而如果出现等位基因,其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
3、裂间期发生基因突变,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C错 误;该动物体细胞中最多含有四个染色体组,D正确。故选择D选项。2 .下图表示豌豆体细胞中的两对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已知A、/口 B、b分别控制两对相对性状。从理论上分析,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甲 乙 丙A.甲、乙植株杂交后代表现型的比例是1 :1 :1 :1B,甲、丙植株杂交后代基因型的比例是1 :1 :1 :1C.乙、丁植株杂交可用于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在自然条件下能稳定遗传的植株是乙和丙【答案】C【解析】方法一:乙、丁植株杂交只有一对等位基因,不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故
4、选择C选项。方法二:甲、乙植株杂交过程是测交,子代表现型为1:1:1:1 ,A正 确;甲、丙植株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为1:1:1;1 ,B正 确;乙、丁植株无法用来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错 误;在自然状态下,能稳定遗传的遗传是乙和丙,D正确。故选择C选项。方法三:甲(A aB b)x乙(aabb),属于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1 :1:1 :1,A正 确;甲(A aB b)x 丙(A A bb),后代的基因型为 A A B b、A A bb、A aB b、A abb,且比例为1:1:1:1,B正 确;乙(aabb)x T (A ab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A A bb、aabb,且比例为1 :
5、1 ,可用来验证分离定律,C错 误;乙、丙都为纯合子,自然状态下能稳定遗传,D正确。故选择C选项。3 .用纯种果蝇作为亲本,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体色和眼色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杂交组合PF i9灰身红眼X0黑身白眼,灰身红眼、3灰身红眼 g黑身白眼x6灰身红眼?灰身红眼、d灰身白眼A.若组合的F1随机交配,则F2雌蝇中灰身果蝇占3/4B.若组合的F i随机交配,则F2中白眼雄果蝇占子代总数的1/4C.由组合结果可判断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但无法判断显隐性D.综合结果可判断果蝇的体色属于常染色体遗传,其中灰色为显性性状【答案】C【解析】方法一:由
6、题可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杂交组合可知灰身和红眼位显性;杂交组合可知体色基因的遗传与性别无关,故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的遗传与性别有关,故位于性染色体上,C错误。故选择C选项。方法二:组合的F i的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若组合的F i随机交配,则F2雌蝇中灰色果蝇占3/4,A正 确;组合的F i的基因型为AaXBx15和AaXbY,若组合的F i随机交配,则F?雄蝇占1/4,B正 确;根据实验,灰身红眼x 6黑身白眼的后代只出现灰身红眼,说明灰身、红眼是显性性 状,C错 误;综合实验结果,可以分析出果蝇的体色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灰色为显性性状,D正确。故选择C选项。4.用
7、噬菌体侵染被35s标记的细菌,待细菌解体后,子代噬菌体带35s标记的情况是()A.只有DNA带标记 B.DNA和蛋白质均不带标记C.只有蛋白质带标记 D.部分DNA和蛋白质带标记【答案】C【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为:噬菌体将自身的DNA注入到细菌体内,利用细菌的物质合成噬菌体自身的物质(蛋白质和D N A),且用32P标记DNA、35s标记蛋白质。题干中的细菌被35s标 记,合成的子代噬菌体中的蛋白质被35s标 记,D N A 被标记,C正确。故选择C选项。5.下列关于基因和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都在染色体上 B.遗传物质的复制可在体外进行C.基因是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D
8、.基因表达过程中不会出现T-A碱基配对【答案】B【解析】A选 项:少部分基因位于线粒体、叶绿体中,故A错 误;B选 项:给予适宜的温度、酶、原料等条件,遗传物质的复制可在体外进行,故B正确;C选 项:核昔酸是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故C错 误;D选 项:转录过程中会出现T-A碱基配对,故D错 误;故 选B。6.某精原细胞的DNA分子都用N标记后置于仅含14N的环境中,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四个精细胞中,含15、N的细胞比例分别是()A.100%、100%B.50%、100%C.50%、50%D.100%.50%【答案】A【解析】已知精原细胞中的DNA分子都已经用15N标 记,即每个DNA分子
9、的两条单链均被标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进行DNA的复制,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复制所得子代DNA分子都是一条单链是15N,另一条单链是MN,即每条染色体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都同时含N和14NO根据分析可知:初级精母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都同时含15N和14N,则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每条染色体上两条染色单体都同时含15N和14N,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两条染色单体分开进入不同的精细胞,每个精细胞中的所有染色体都同时含有和14NO所以该细胞所产生的四个精子都含15N和I4N标 记;故A正 确,BCD错误。故选A。7.下列关于可遗传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10、)A.均可通过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B.基因突变时一定发生基因结构的改变C.非同源染色体间交换片段会导致基因重组D.染色体结构变异不一定导致碱基序列的改变【答案】B【解析】A选 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属于分析水平的变化,不能通过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至!1 ,故A错 误;B选 项:基因突变时基因中的碱基对发生缺失、增添或替换,一定发生基因结构的改变,故B正 确;C选 项:非同源染色体间交换片段会导致易位,故C错 误;D选 项: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增添、缺失、倒位、易 位,一定导致碱基序列的改变,故D错 误;故 选B。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中的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B.地理隔离是
11、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C.出现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共同进化仅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答案】C【解析】A选 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故A错 误;B选 项: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故B错 误;C选 项: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形成生殖隔离,故C正 确;D选 项:共同进化不仅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也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故D错 误;故选9.已知图中神经元a、b与痛觉传入有关,神经元c能释放脑啡肽(具有镇痛作用)。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乙酰胆碱A.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会引发神经元辞圣放乙酰胆碱B.神经元c兴奋会释放脑啡肽从而引起乙酰胆碱释放量减少C.a与脑啡肽结合的受体和b与乙酰胆碱结合
12、的受体不同D,两种递质均引起图中突触后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答案】D【解析】方法一: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D错误。故选择D选项。方法二: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会引发神经元灌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是兴奋性递质,A正 确;由题干知:脑啡肽具有镇痛作用,因此脑啡肽的释放会引起乙酰胆碱释放量减少,减弱对下一个神经元的刺激作用从而起到阵痛的作用,B正 确;受体具有特异性所以脑啡太和乙酰胆碱受体不同,C正 确;乙酰胆碱是兴奋性递质,脑啡肽是抑制性递质,所以电位变化不同,D错误。故选择D选项。方法三: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会引发神经元湃放乙酰胆碱,作用于b处,A
13、正确;神经元c兴奋会释放脑啡肽,从而抑制a,引起乙酰胆碱释放量减少,B正 确;受体具有特异性,a与脑啡肽结合的受体与b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不同,C正 确;a释放的神经递质是促进,突触后膜电位由内负外正为内正外负变,c使得的脑啡肽是抑制作用,突触后膜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D错误。故选择D选项。10.图中细胞I、II和物质E、F的关系不可能是()A.A选项细 胞I细胞II物 质E物 质FA下丘脑细胞垂体细胞促性腺激素受体B浆细胞细菌病原体抗体抗原C甲状腺细胞下丘脑细胞甲状腺激素受体D神经元肌肉细胞神经递质受体B.BC.C D.D【答案】A【解析】下丘脑产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故物质E为促性
14、腺激素释放激素,A错误。故选择A选项。11.若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不会发生的是()A.流感病毒在内环境中增殖 B.B细胞和T细胞的增殖分化C.效应T细胞识别靶细胞 D.产生针对该病毒的记忆细胞【答案】A【解析】方法一:内环境是细胞外,但病毒需要在细胞内增殖,A错误。故选择A选 项,方法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所以流感病毒不能在人体内环境中增殖,A错误;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引起机体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细胞会增殖分化为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T细胞会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 胞,B 正 确;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T细胞会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 胞,C正 确;B细胞会增殖
15、分化为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T 细胞会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 胞,D正确。故选择A选项。12.下列生物学经典实验中,方法与结果 和 结论或观点 不匹配的是()A.A B.B C.C D.D选项方法与结果结论或观点A取胡萝卜韧皮部的一些细胞,放入特定培养基中培养,形成细胞团块,继而分化出根茎叶,最终得到完整植株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B在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中注射3 H标记的亮氨酸,3 min后被标记的亮氨酸出现在附着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17 min后出现在高尔基体中;117min后出现在靠近细胞膜内侧的运输蛋白质的囊泡中,以及释放到细胞外的分泌物中说明了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途径C用发绿色和红色荧
16、光的染料分别标记小鼠和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两种细胞刚融合时,一半发绿色荧光,一半发红色荧光。37 C经过40 min后,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可以运动D将活的R勖市炎双球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体内出现活的S型肺炎双球菌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答案】D【解析】A 选 项:细胞的全能性是指高度分化的细胞所具有发育成新的植株的一种潜能。将胡萝卜的韧皮部细胞分离出来、将单个细胞放入特定的培养基中培养,获得了许多完整的植株,此过程所依据的原理正是细胞的全能性,故A正 确;B 选 项:科学家在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利用同位素来研究分
17、泌蛋白的合成 口分泌,故B正 确;C 选 项:细胞刚发生融合时,两种荧光染料在融合细胞表面对等分布(即各占半边),最后在融合细胞表面均匀分布.说明小鼠细胞膜和人细胞膜相融合,这一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故C正 确;D 选 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绝大多数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故D错 误;故 选D。13.无活性胰蛋白酶原在人小肠肠腔内被激活成胰蛋白酶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无活性胰蛋白酶原的合成场所为核糖体B.胰蛋白酶原的激活过程发生在人体的内环境中C.水解酶破坏了胰蛋白酶原的部分肽键等化学键D.水解过程改变了胰蛋白酶原的
18、结构和功能【答案】B【解析】A选 项:由图知,无活性胰蛋白酶原是由一条多肽链形成的,肽链是由氨基酸在核糖体中经脱水缩合形成的,故A正 确;B选 项:无活性胰蛋白酶原在人小肠肠腔内被激活成胰蛋白酶,人小肠肠腔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故B错 误;C选 项:由图知水解酶破坏了胰蛋白酶原中第6号 和7号两个氨基酸(赖氨酸和异亮氨酸)之间的肽键,故C正 确;D选 项:无活性胰蛋白酶原在人小肠肠腔内被水解而激活成胰蛋白酶的过程中,胰蛋白酶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变化,故D正 确;故 选B。14.控制玉米植株颜色的基因G(紫 色)和g(绿 色)位于6号染色体上。经X射线照射的纯种紫株玉米与绿株玉米杂交
19、,F i出现极少数绿株。为确定绿株的出现是由于G基因突变还是G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可行的研究方法是()A.用该绿株与纯合紫株杂交,观察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B.用该绿株与杂合紫株杂交,观察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C.选择该绿株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对染色体观察分析D.提取该绿株的DNA,根据PCR能否扩增出g基因进行判断【答案】C【解析】选择是减数分裂的细胞,可以比较联会时的6号染色体的片段是否缺失,观察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所耗时间太长,工程太大,不可行;而 PCR技术不易操作,误差较大。故选择C选项。15.下图为细胞内某些蛋白质的加工、分拣和运输过程,M6P受体与溶酶体水解酶的
20、定位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分泌蛋白、膜蛋白、溶酶体水解酶需要高尔基体的分拣和运输B.M6P受体基因发生突变,会导致溶酶体水解酶在内质网内积累C.溶酶体的形成体现了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及功能上的协调统一D.若水解酶磷酸化过程受阻,可能会导致细胞内吞物质的蓄积【答案】B【解析】方法一:高尔基体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具有分拣和运输的作用,A正 确;正常的M6P作用在高尔基体之后,如果发生基因突变,则会导致溶酶体水解酶在高尔基体的积累,B错 误;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是分解从外界进入到细胞内的物质,也可消化细胞自身的局部细胞质或细胞器,体现了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及功能上的协调统一,C正 确;若水解酶磷酸
21、化过程受阻,细胞内吞物质的分离就会受阻,D正确。故选择B选项。方法二:看图可知:分泌蛋白、膜蛋白、溶酶体水解酶需要高尔基体的分拣和运输,A正 确;看图可知,M6P受体基因发生突变,会导致溶酶体水解酶在高尔基体内积累,B错误;溶酶体的形成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和运输,体现了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及功能上的协调统一,C正 确;而内吞物质是和溶酶体结合,进而内吞物质被水解酶分解,看图可知,若水解酶磷酸化过程受阻,会影响溶酶体的形成,进而可能会导致细胞内吞物质的蓄积,D正确。故选择B选项。16.细菌紫膜质是一种膜蛋白,ATP合成酶能将H+势能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科学家分别将细菌紫膜质和ATP合成酶重
22、组到脂质体(一种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人工膜)上,在光照条件下,观察到如下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乙图甲图A.甲图中H+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有ATP产生丙图B.ATP合成酶不能将光能直接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C.ATP合成酶既具有催化作用也具有运输作 D.破坏跨膜H+浓度梯度对ATP的合成无影响用【答案】D【解析】方法一:甲图中H+沿着逆化学浓度梯度差的运输方式,要借助于镇嵌在细胞膜上的一种特异性的传递蛋白质分子作为载体,还必须消耗能量来完成,是主动运输,A正 确;乙图中可以看出光和ATP合成酶同时存在,但是并没有ATP产 生,B正 确;丙图中可以看出ATP合成酶可以运输H+,并且
23、促进ATP生 成,C正 确;破坏跨膜H+浓度梯度会影响ATP的合成,D错误。故选择D选项。方法二:甲图中在光照条件下,H+能浓度跨膜运输,则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A正 确;由图可知,ATP合成酶能将H+势能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ATP合成酶不能将光能直接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B正 确;由图可知,ATP合成酶既具有催化作用也具有运输作用,C正 确;由图可知,破坏跨膜H+浓度梯度会抑制ATP的合成,D错误。故选择D选项。17.相对野生型红眼果蝇而言,白眼、朱红眼、樱桃色眼均为隐性突变性状,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为判断三种影响眼色的突变是否为染色体同一位点的基因突变,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下列
24、叙述正确的是()实验一:白眼?蝇X樱桃色眼式蝇一樱桃色眼?蝇:白眼6蝇=1 :1实验二:白眼R蝇x朱红眼S蝇一红眼?蝇:白眼6蝇=1 :1A.白眼与樱桃色眼是同一基因的不同突变 B.由实验一可知樱桃色眼对白眼为隐性C.控制四种眼色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D.眼色基因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答案】A【解析】根据实验一白眼与樱桃色眼性状分离比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所以是染色体同一位点的基因突变,A正 确;由实验一可知,白眼与樱桃色眼比例为1:1,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关于显隐性的解释,B错 误;等位基因一般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而这四种眼色的基因并不是相对性状,C错
25、 误;眼色基因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故选择A选项。18.下图为胚胎细胞形成多种类型细胞的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胚胎细胞调节蛋白的诱导调节蛋白和的诱导G细 胞 脚 胞1细 胞J细 胞K细 胞L细胞M细胞N细胞A.在生物体内M细胞一般不会回到B细胞时的状态B.调节蛋白的不同组合诱导了不同类型细胞的分化过程C.细胞中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可受调节雷白的影响D.G与H之间的遗传物质组成的差异一定小于G与K【答案】D【解析】方法一:分化是稳定的,而且一般是不可逆的,一旦细胞沿一定方向分化,便不会再脱分化到原先的状态,A正 确;分析图可知调节蛋白的不同组合诱导了不同类型细胞的分化,B正
26、确;分析图可知,细胞分化的结果受调节蛋白组合的影响,即细胞中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可受调节蛋白的影响,C正 确;G与H之间的遗传物质组成无差异,D错误.故选择D选项。方法二:细胞分化具有不可逆性,在生物体内M细 胞(已分化的细胞)一般不会回到B细胞时的状态,A正 确;代表不同的调节蛋白,分析题图可知,调节蛋白的不同组合诱导了不同类型细胞的分化过程,B正 确;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图中细胞中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可受调节蛋白的影 响,C正 确;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分化不会导致遗传物质的改变,D错误.故选择D选项。19.1958年,Meselson和Stab向稳定同位素和氯化钠密度梯度离心
27、方法研究大肠杆菌DNA的复制。首先将大肠杆菌放入以15NH4cl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液中培养多代,然后转入以14NH4C1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液中培养。提取不同代数大肠杆菌的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结果如下图所示(0世代时,DNA条带的平均密度是1.724,4.1世代时,较深的DNA条带平均密度是1.710).下列分析错误的是()I。世代:0.3世代|1.0世代j.9世代I 3.0世代K1世代A.该实验证明了 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 B.条带密度越来越小的原因是15N在逐渐衰变C.1.0世代时,DNA条带的平均密度是1.717 D.4.1世代时,两个DNA条带的含量比值大于7:1【答案】B【解析】
28、条带密度越来越小是因为DNA的半保留复制,A正 确;条带密度越来越小的原因是DNA半保留复制,B错 误;0世代时,DNA条带的平均密度是1.724,4.1世代时,较深的DNA条带平均密度是1.710,1.0世代时,DNA条带的平均密度是1.71,C正 确;根据C选项可知,D正确。故选择B选项。20.中心法则揭示了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过程。结合下图分析,叙述错误的是()o b 厂、(DNA :RNA 蛋白质a eA.大肠杆菌b过程可发生在拟核区和细胞质中B.HIV遗传信息的流向包括d、a、b、c路径C.b、e过程的原料均为核糖核甘酸 D.c过程中不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答案】D【解析】方法一:B过程
29、是DNA的转录过程,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成型的细胞核,该过程发生在拟核区和细胞质中,A正 确;HIV是病毒,病毒遗传信息的流向RNA的逆转录、DNA的复制、DNA的转录和翻译,B正 确;DNA的转录和翻译过程的原料均为核糖核甘酸,C正 确;C过程为蛋白质的翻译,其中tRNA与mRNA,tRNA与氨基酸的结合都需要进行碱基互补配对。故选择D选项。方法二:大肠杆菌是原核细胞,b转录过程发生在拟核区和细胞质中,A正 确;HIV病毒是逆转录病毒,遗传信息的流向是RNA-DNA、DNA t DNA、DNA T mRNA.mRNA T 蛋白质,B正 确;b、e的产物都是RNA,因此都以核糖核苗酸为原料
30、,C正 确;c是翻译过程,该过程中mRNA上的密码子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进行互补配子,D春吴。故选择D选项。21.下列有关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A.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可发生基因重组B.相对于DNA病 毒,RNA病毒更容易发生基因突变C.染色体结构变异均可导致基因的种类和数目发生改变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均可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答案】C【解析】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可发生基因重组,A正 确;RNA比DNA不稳定,RNA病毒更容易发生基因突变,B正 确;染色体变异不都会引起基因的种类和数目改变,比如染色体倒位,只改变基因的排序,C错 误;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
31、减数分裂第一阶段后期染色体数目减半,D正确。故选择C选项。22.植物化学性防卫与植食性动物之间的协同进化过程如下表所示。相关分析错误的是()次序植物反应动物反应1毒素1合成与积累所有物种回避2毒素1继续合成少数物种适应,大多数物种回避3在有限的捕食压力下存活毒素1成为适应物种的觅食诱食剂4大多数物种适应,引起觅食压力5毒素2合成与积累所有物种回避6继续合成毒素1和毒素2少数物种适应,大多数物种回避A.动物的取食诱导植物产生了合成毒素的性状B,植物的区域分布对植食性动物的分布有影响C.适应毒素的动物种群的基因库一定发生了改变D.合成更有效的新型毒素是植物进化的方向之一【答案】A【解析】A选 项:
32、根据表格分析可知,毒素是植物细胞本来就产生的,不是动物的取食诱导产生的,动物对植物产生的毒素产生了适应性,故A错 误;B选 项:由于毒素会引起动物觅食压力,因此植物的区域分布对植食性动物的分布有影 响,故B正 确;C选 项:不适应毒素的动物被淘汰,则适应毒素的动物种群的基因库一定发生了改变,故C正 确;D选 项:根据表格分析可知,动物对植物产生的毒素不断的产生适应性,因此合成更有效的新型毒素是植物进化的方向之一,故D正 确;故选A。23.下列有关实验中酒精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A.鉴定脂肪实验中,使用酒精是为了改变细胞膜的透性B.光合色素提取实验过程中,酒精的作用是溶解色素C.DNA的粗提取
33、过程中,冷酒精的作用是析出DNAD.微生物实验室培养中,常用酒精对操作者双手消毒【答案】A【解析】A 选 项:检测生物组织中脂肪的实验,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花生子叶薄片上的浮色,故A错 误;B 选 项: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用无水酒精来提取绿叶中的色素,故B正确;C 选 项:DNA的粗提取和鉴定中可以体积分数为95%的冷酒精进一步纯化DNA等,故C正 确;D 选 项:微生物实验室培养中,常用酒精对操作者双手消毒,故D正 确;故选A。24.采指血时,人会感觉疼痛但不缩手。在此过程中不含发生()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 B.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递质C.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控制 D
34、.参与该过程的神经元均兴奋【答案】D【解析】A 选 项:只有给予活的神经细胞中间刺激,才会发生双向传导,故A正 确;B 选 项:突触间的传导为化学传导,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递质,故B正 确;C 选 项: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控制,故C正 确;D 选 项:参与该过程的神经元并不是都兴奋,大脑皮层控制手缩回中有抑制过程,故D错 误;故 选 D.25.去甲肾上腺素既是肾上腺分泌的激素,也是某些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这种递质可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也可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下列叙述曾译的是()A.神经元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参与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B.肾上腺分泌的去甲肾
35、上腺素通过传出神经运输到全身各处C.去甲肾上腺素抑制神经元继续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属于反馈调节D.去甲肾上腺素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中作为信息分子发挥作用【答案】B【解析】A选 项:激素是作为传递信息的分子,甲肾上腺素既是肾上腺分泌的激素,也是某些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故神经元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参与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故A正 确;B选 项: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的去甲肾腺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故B错 误;C选 项:去甲肾上腺素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神经元继续分泌去甲肾腺素,属于负反馈调节,故C正 确;D选 项:去甲肾上腺素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中作为信息分子发挥作用,故D正 确;故 选B。26.有丝分裂过程中
36、,下畲发生的是()A.基因自由组合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结构变异 D.染色体数目变异【答案】A【解析】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不会发生基因自由组合;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故A正 确,BCD错误;故选A。27.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A E表示反射弧中的结构,、表示刺激位点。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B将兴奋向神经(反 射)中枢传递B.在神经肌肉接点处和C处均存在突触C.刺激处可以在A处检测到电位变化D.刺激处引起E收缩的过程不是反射【答案】C【解析】A选 项:是传入神经,将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到神经中枢,故A正 确;B选 项:
37、神经肌肉接点类似于突触,神经中枢中有突触,故B正 确;C选 项:在突触部位,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模,单向传递,所以刺激处不能在A处检测到电位变化,故C错 误;D选 项:刺激处引起E收缩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是反射,故D正 确;故选28.将小鼠B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的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段田胞凝集成团。T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A.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 B.小鼠T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C.小鼠B细胞和小鼠骁田胞有相同抗原 D.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有相同抗原【答案】C【解析】血清中含有抗体,
38、将小鼠B细胞注入家兔体内,家兔体内会产生抗小鼠B细胞的抗体,而现在家兔的血清能使小鼠鼠T 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说明产生的抗体也能和小鼠T细胞结合,说明小鼠T细胞和小鼠B细胞具有相同的抗原,故C正确。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的应是体液免疫,故A错误。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了体液免疫,故B错误。不能说明小鼠妥田胞和家兔T细胞具有相同抗原,故D错误。故 选 C。29.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表相关推论不正确的是()A.A B.B C.C D.D选项对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的研究结果推论A损害呼吸道黏膜影响非特异性免疫B改变T细胞数目影响特异性免疫C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影响细胞免疫D
39、导致抗体水平升高影响体液免疫【答案】C【解析】A 选 项: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损害呼吸道粘膜,严重影响人们健康,将会影响非特异性免疫,故A正 确;B 选 项:PM2.5超标的空气使过敏病人发病时,T淋巴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相应的效应 T细胞和记忆细胞,因此会影响特异性免疫,故B正 确;C 选 项:B淋巴细胞是体液免疫的主要免疫细胞,故 的 吴;D 选 项:抗体是浆细胞产生,通过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是体液免疫,抗体水平升高,体液免疫能力越强,故D正 确;故 选 C。30.下图表示某家族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已知甲病属于伴X染色
40、体遗传病,U-5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ODOHH正常男性正常女性患甲病男性患甲病女性患乙病男性患甲病、乙病男性A.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口-4 个体的基因型只有一种C.m-9 患两种病的原因是口-4形成卵细胞时发生了交叉互换D.m-11与正常男性婚配,后代患病概率是1/8【答案】D【解析】A 选 项:由遗传系谱图得,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A正 确;B 选 项:由遗传系谱图得,n -4 个体的基因型只有一种,故B正 确;(:选 项:in-9 患两种病的原因是n -4 形成卵细胞时发生了交叉互换,故c正 确;D选 项:m n 与正常男性婚配,后代患病概率是
41、1/4,故D错 误;故 选 D。31.某初级精母细胞在发生减数分裂时,两对同源染色体发生特殊的联会现象(如下图,字母为染色体区段的标号,数字为染色体的标号),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四条染色体随机两两分离,遗传信息不丢失的配子才成活。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可利用光镜观察这种特殊联会现象B.、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C.图中四条染色体共有4种分离方式D.含、或、的配子可以成活【答案】C【解析】可利用光镜观察这种特殊联会现象,A正 确;分析题图可知,、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B正 确;图中四条染色体共有讲中分离方式,C错 误;遗传信息不丢失的配子才成活,所以含、或、的配子可以成活,D正确。故选择C选项
42、。32.下图为中心法则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C7D、N A手_ :RNA 蛋白质 、A.只发生在细胞核和线粒体中 B.的碱基配对方式完全相同C.细胞中的tRNA通过过程复制 D.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答案】D【解析】为翻译,发生在核糖体上,A错 误;的碱基配对为A T、C-G,的碱基配对为A U、C-G ,B错 误;细胞中的RNA通过过程复制,C错 误;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D正确。故选择D选项。3 3.细胞内的磷酸果糖激酶(酶P)催化下列反应:果糖 6-H3P。4+ATP瞥 果 糖-1 ,6-二磷酸+A D P,这是细胞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重要反应。下图为高、低两种ATP浓度
43、下酶P与果糖-6-磷酸浓度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f低ATP浓度高ATP浓度果糖-6-磷酸浓度A.细胞内酶P催化的反应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B.一定范围内,果糖-6-磷酸浓度与酶P活性呈正相关C.低ATP浓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酶P的活性D.酶P活性受到有氧呼吸产物ATP的反馈调节【答案】C【解析】方法一:细胞内酶P催化的反应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A正 确;由图分析得,一定范围内,果糖-6-磷酸浓度与酶P活性呈正相关,B正确;由图分析得,高ATP浓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酶P的活性,C错 误;由图分析得,酶P活性受到有氧呼吸产物ATP的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择C选项。方法二:细胞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
44、在细胞质基质中,A正 确;底物充足的情况下,果糖-6-璘酸浓度与酶P活性呈正相关,B正 确;根据题图,低ATP浓度可以促进酶P的活性,C错 误;根据题图,低ATP浓度可以促进酶P的活性,高ATP浓度可以抑制酶P的活性,ATP浓度可以调节酶P的活性,D正确。故选择C选项。34.瑞特综合征是由于X染色体上的MECP2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病,患者神经系统异常,运动控制能力丧失。研究表明,MECP2基因突变的小鼠神经元细胞中与运动有关的基因信息是正常的,但无法正常表达,突变小鼠表现为活动能力极弱。当研究者开启了突变小鼠体内MECP2基因的表达后,小鼠的活动能力迅速恢复正常。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
45、是()A.MECP2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够调节其他基因的表达B.瑞特综合征患者的基因改变属于可遗传变异C.MECP2基因突变小鼠的神经发育不良导致其运动能力减弱D.瑞特综合征患者的肝脏细胞中也存在MECP2突变基因【答案】C【解析】由题意得,MECP2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够调节其他基因的表达,A正 确;瑞特综合征患者的基因改变属于可遗传变异,B正 确;MECP2基因突变的小鼠神经元细胞中与运动有关的基因信息是正常的,但无法正常表 达,突变小鼠表现为活动能力极弱,突变小鼠体内MECP2基因的表达后,小鼠的活动能力迅速恢复正常,C错 误;瑞特综合征患者的肝脏细胞中也存在MECP2突变基因,D正确。故选择C
46、选项。35.穿梭育种是近年来小麦育种采用的新模式。农业科学家将一个地区的品种与国内国际其他地区的品种进行杂交,然后通过在两个地区间不断地反复交替穿梭种植、选择、鉴 定,最终选育出多种抗病高产的小麦新品种。下列关于穿梭育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方向不同使各地区的小麦基因库存在差异B.穿梭育种培育的新品种可适应两个地区的环境条件C.穿梭育种充分地利用了小麦的遗传多样性D.穿梭育种利用的主要原理是染色体变异【答案】D【解析】自然选择方向不同使各地区的小麦基因库存在差异,A正 确;穿梭育种培育的新品种可适应两个地区的环境条件,B正 确;穿梭育种充分地利用了小麦的遗传多样性,C正 确;穿梭育种
47、利用的主要原理是基因重组,D错误。故选择D选项。36.下图为人体生长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细胞a分泌的激素对生长激素的分泌具有促进作用,而细胞b分泌的激素对生长激素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急 性 低 血 糖、运动等生长I激素胸 腺 软 骨 脂 肪 A.下丘脑通过血液联系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 B.细 胞 上 细 胞b分泌的激素有拮抗作用C.生长激素可与多种靶细胞结合发挥作用D.生长激素可作用于胸腺,促进B细胞分化【答案】D【解析】下丘脑通过血液联系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A正 确;细 胞 晒 细 胞b分泌的激素有拮抗作用,B正 确;生长激素可与多种靶细胞结合发挥作用,C正 确;生长
48、激素可作用于胸腺,促进T细胞分化,D错误。故选择D选项。37.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都是高度不育的B.转基因技术增加了生物变异的范围,实现了种间遗传物质的交换C.诱变育种诱变出的变异品种就是生产上需要的品种D.杂交育种利用染色体畸变的原理,使多个优良性状组合在一个个体上【答案】B【解析】方法一:二倍体的单倍体植株的特点是植株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四倍体的单倍体有两个染色体组是可育的,而单倍体育种先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再秋水仙素诱导加倍获得纯合的二倍体,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A错 误;转基因技术增加了生物变异的范围,实现了种间遗传物质的交换,B正 确
49、;诱变育种诱变出的变异品种大多是有害变异,C错 误;杂交育种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D 错误。故选择B 选项。方法二: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不一定是不育的,若该单倍体植株所含染色体组的数目是偶数,则可育,A 错 误;转基因技术能克服远远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因此其增加了生物变异的范围,实现了种间遗传物质的交换,B 正 确;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多害少利性,因此该育种方法培育出的变异品种不一定是生产上需要的品种,C 错 误;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D 错误。故选择B 选项。38.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B.饥饿时,血液
50、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C.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D.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答案】B【解析】A 选 项:浆细胞不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浆细胞分泌的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故A 错 误;B 选 项:人体饥饿时,血糖降低,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血糖浓度升高,故B正 确;C 选 项:寒冷环境下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产热量和散热量都增加,故寒冷环境中散热量多于炎热环境,故C错 误;D 选 项: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只有肾小管和集合管上有抗利尿激素的受 体,因此只有肾小管细胞和集合管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