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参考答案及解析(中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参考答案及解析(中学).pdf(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参考答案及解析(中学)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 分 为150分。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 用2 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照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汇集了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方面言论的著作是()。A.论语B.学记C.大学D.中庸1.答案A。解析本题考古代教育家与相关著作的对应。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
2、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合 称“四书2.在教育多样化发展阶段,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创立的是()。A.实验教育学 B.批判教育学C.文化教育学 D.实用主义教育学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学多样化发展阶段的理论与代表人物的对应。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是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是实用主义教有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此外,他还提出学校即社会。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与拉伊。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等人。文化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秋尔秦、斯普朗格
3、、利特等人。3.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或同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时期,其目的、内容、方法、手段等都会相应地发生变化。这表明教育具有()。A.独立性 B.历史性C.阶段性 D.永恒性3.答案Bo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设会属性。教育的历史性是指在不同的设会或同一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有自己的特点。题干强调不同阶段或不同时期教育目的、内容、方法、手段等的变化,体现了教育的历史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两个方面: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等的发展不平衡。阶段性不属于教育的社会属性,故排除。教育的永恒性是指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4、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4.人 们 常 说“三翻、六坐、八爬,十个月会喊爸爸,反映了哪一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制约?()A.遗传C.教育B.环境D.个体能动性4.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其中,遗传索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题干中的俗语说明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和可能性。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5 .在儿童身心发展的某一关键期,着力施以相应的教育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反映
5、了教育应该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哪一特征?()。A.顺序性 B.稳定性C.不均衡性 D.个别差异性5 .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人的发展的同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阶段的发展度不平衡;人的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题干所述说明教育教学要抓关键期。顺序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根据身心发展的这一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稳定性不属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故排除。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6 .教育制度虽然反映着人民的主观愿望和价值需求,但是教育制度的制定
6、不是随心所欲的,每种教育制度都有它的现实基础和发展规律。这表明教育制度具有()。A.客观性 B.规范性C.历史性 D.强制性6 .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制度的特点。教育制度具有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的特点。客观性表现为教育机构的设置、层次类型的分化、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制度化等都受客观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规范性表现为人学条件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日益标准化。历史性表现为教育制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的教育制度。教育制度随时代的变革而不断变革。强制性表现为教育制度作为教育系统活动的规范是面向整个教育系统的。它对于受教育者的个体行
7、为具有一定强制作用,要求受教育者个体无条件适应和遵守。题干中,“每种教育制度都有它的现实基础和发展规律”表明教育制度受客观条件制约,具有客观性。7.“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得到发展,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这种观点属于(兀A.实质教育论 B.形式教育论C.传统教育论 D.现代教育论7 .答案B o 解析:本题考查形式教育论的观点。形式教育论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在教学中传授知识只是一种手段。题干强调教育任务是发展官能,符合形式教育论的观点。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发展能力无足轻重。传统教育论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
8、的作用以及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和中心地位。现代教育论主张“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8 .某中学地处“杂技之乡”,在专家指导下开设了初级杂技课程。这种课程属于()。A.国家课程C.校本课程B.地方课程D.潜在课程8 .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课程类型。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其中,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学校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题干中,杂技课程的开发主体是学校,因此属于校本课程。国家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开发和管理、通过国家行政力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课程。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
9、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设计的课程。潜在课程也称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即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真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的教育经验。9.赵老师在新学期开始,对所教班级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进行了摸底测验,弄清了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情况,据此对已有的学期敦学设计进行了调整。赵老师的这种摸底测验属于()。A.形成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课程评价的类型。根据评价的功能或作用划分,课程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其中,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或单
10、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进行的评价。题干中,学期教学开始时的换底测验属于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的比较经常而及时的测评与反馈。总结性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如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的成果进行的较正规的、制度化的考查、考试及其成绩的全面评定。相对性评价又称常模参照性评价,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的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判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1 0.在现代教学理论中,教学方法指的是()A.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使用的工作方法B.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
11、方法C.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总和D.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总和1 0 .答案 及解析:本题考查教学方法的含义。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1 1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体现的德育方法是()A.实际锻炼法 B.个人修养法C.榜样示范法 D.品德评价法1 L 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德育方法。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为: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能推
12、行得通;如果本身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是教师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使其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方法。个人修养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为自己提出目标,采取措施,实现思想转化和进行行为控制,从而使自己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品德评价法是教师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方法。1 2.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这一冲突和矛盾主要出现在哪个年龄阶段?()oA.3-6 岁 B.7-1 2 岁
13、C.1 3-1 8 岁 D.1 9-2 5 岁1 2 .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个体的发展可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个体都会面临着一个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该问题引起个体心理发展的矛盾与危机。其中,青春期(1 3-1 8 岁)面临的冲突和矛盾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学前期(3-6 岁)面临的冲突和矛盾是主动感对内疚感。学龄期(7-1 2 岁)面临的冲突和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成年早期(1 9-2 5 岁)面临的冲突和矛盾是亲密感对孤独感。1 3 .根据奥尔波特人格理论,中国人所具有的勤劳、善良、朴实等特征属于()。A.共同特质B.首要特质C.中心特
14、质D.次要特质1 3.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其中,共同特质是指在某一社会文化状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共有的、相同的特质。题干中,勤劳、善良、朴实等特征是“中国人”这一群体共有的,属于共同特质。个人特质是指个体身上独具的特质,可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首要特质是个体最典型、最具有概括性的特质,影响个体各方面的行为。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有5 T 0个。次要特质是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14.吴某即将高中毕业,他既想读国外大学,又想读国内高校,迟迟
15、不能做出选择二他的这种动机冲突属于()。A.双避型 B.趋避型C.双趋型 D.多重趋避型14.答案C。解析:本题考意意志行动中的动冲突。双趋型冲突指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追求两个有价值的目标时,因不能同时获得而产生的动机冲突。题干中,吴某既想读国外大学,又想读国内高校,属于双趋型冲突。双避型冲突指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躲避两个具有威胁性的事件或情境时,因不能同时避开而产生的动机冲突。趋避型冲突指个体对一个事物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态度取向时产生的动机冲突。多重趋避型冲突指个体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都对其既具有吸引力又具有排斥力,个体需要进行多种选择,审慎地权衡利弊时产生的动机
16、冲突。15.张老师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带有“口”的字。李强不仅写出了与“口”的活动有关的字,如“吃、喊、吐、叫”;还写出其他类别的字,如“邑、困、照、赢”等。这主要反映了李强的哪一种思维能力?()。A.发散思维 B.聚合思维C.直觉思维 D.动作思维1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思维的类型。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思维的指向性)来划分思维可分为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其中,发散思维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异与创新。题干中,李强不仅写出了与“口”的活动有关的字,还写出了其他类别的字说明其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反映了李强具有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聚合思
17、维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同。直觉思维指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直观动作思维指人们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直观具体问题的思维。16.王琳不知不觉就会唱许多流行歌曲。她的这种学习属于()。A.发现学习 B.替代学习C.内隐学习 D.外显学习1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习的分类。内隐学习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后某些行为的学习。题干中,王琳不知不觉就会唱很多流行歌曲,这种学习属于内隐学习。发现学习指学习的内容不是以定论的形式教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先从事某些心理
18、活动,发现学习内容,然后再把这些内容与已有知识相联系。替代学习又称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外显学习是有意识的、清晰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1 7 .张明近期变得不敢出门,不敢见人,尤其是一看到老师和同学就冒冷汗、手脚冰凉,甚至有些呼吸困难。他的这些表现属于哪种心理问题?()。A抑郁C.强迫观念B.瘠症D.社交恐惧1 7 .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患有社交恐惧的人害怕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如在公共场合进餐、讲话、与人对视等。题干中,张明不敢出门,不敢见人是社交恐惧症的表现。患有抑郁症的人表现如下: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
19、活的乐趣;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待事物,过度自责,对未来不抱希望;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痒症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强迫症的主要表现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其中,强迫观念是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1 8 .王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非常自信,认为自己能够取得突出的教学成果。这主要反映了王老师的哪种职业心理素质?()。A.角色自主感B.角色期待感C.教学效能感D.教学责任感1 8 .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教学效能感。教学效能感一般指教师
20、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题干中,王老师认为自己能够取得突出的教学成果,说明其具有较强的教学效能感。1 9 .鉴于何某这学期各方面有明显进步,学校撤销了对他原有的警告处分。学校采用的行为矫正方法属于()。A.正强化 B.负强化C.正惩罚 D.负惩罚1 9 .答案 Bo解析:本题考查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负强化是指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今其摆脱厌恶刺激,从而提高其类似行为出现的概率。题干中,学校通过撤销对何某的处分来提高其进步行为出现的概率,采用的行为矫正方法属于负强化。正强化是指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给予愉快刺激,从而提高其类似行为出现的概率。正惩罚是通过呈现
21、厌恶刺激来降低反应额率。负惩罚是通过撤销愉快刺激来降低反应额率。2 0 .孙某认为自己应该热爱集体,团结同学,帮助同学,尊师爱幼。这反映了品德心理结构的哪一方面?()。A.道德情感B.道德认识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2 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袁志和道德行为。其中,道德认识是一种对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题干中,孙某认为自己应该热爱集体,团结同学,这是对自身道德行为的认识。反映了品德结构中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美丑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道德意志
22、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积极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用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行为是指个体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21.王老师讲课时发现有些同学注意力不集中,于是提问:“我刚才讲的问题大家是怎么理解的?”以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王老师采用的这种课堂管理方法属于()。A.个人间责B.团体警觉C.转换管理D.全体责任21.答案Bo解析:本题考查预防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团体警觉是指在讲授和讨论期间,教师用来维持所有学生注意力的提问策略。题干中,王老师通过提问来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运用了团体警觉的课掌管理方法。转换管理指在从一个活动向另一个活动转换时,课堂和全班学生都能顺利完
23、成过渡,有适当而灵活的进度,能够多样地变换活动。A、D两项为干扰项。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 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22.全面发展就是平均发展。22.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而是指德、智、体、美、劳等各种素质在个体身上的和谐发展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别的,学生在诸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学生在诸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就是做到了个面发展。全面发展不是要求学生“样样都好”,也不是要人人都成为一样的人。2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唯一途径。23.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但不是唯
24、一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24.气质无好坏之分。24.参考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各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某一活动既可能产生积极促进作用,也可能产生消极阻碍作用,因此气质无好坏之分。2 5 .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学习的结果。2 5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学习是个体在待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改变。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且比较持久。并不是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学习的结果。那些由遗传、
25、成熟或机体损伤等引起的行为变化,不能称为学习;适应、疲劳、药物等也能引起行为变化,但这样的行为变化是比较短暂的,也不能称为学习。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 0 分,共 4 0 分)2 6 .简述学科课程的特点。2 6 .参考答案(1)强调知识本位,从不同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课程,有助于学生系统地获取知识。(系统性)(2)以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为核心编制课程。(逻辑性)(3)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强调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高效地教给学生。(简约性)2 7 .简述中学教师布置作业的基本要求。2 7 .参考答案(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与深度(2)作业要有代表性和典型
26、性分要适当,度要适中。(3)作业应与教科书的内容有逻辑联系,但不能照撤教科书中的例题或材料,要达到触类务通、举一反三的效果。(4)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究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容。(5)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2 8 .简述中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2 8 .参考答案(1)各种情感日益丰富,情感变得细腻。(2)情绪和情感易冲破理智的意识控制,表现出爆发性和冲动性。(3)情绪起伏较大,具有不定性且两极性明显。(4)情绪的外露性和内隐形(掩饰性)并存。(5)情绪体验的时间较长,表现出心境化的特点。2 9 .简述人格的特点。2 9 .参考答案(1)独特性与
27、共同性。人在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生活在同一社会群体中的人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人格是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2)稳定性与可塑性。稳定性指某种人格特点一旦形成,就会相对稳定,较难改变。但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变化,人格也有可能发生变化。人格是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3)整体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一致性,受自我意识调控。(4)功能性。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5)生物性与社会性。生物性体现为人格是在人的自然的生物特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性体现为人格的发展受
28、到人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 8 分,共 3 6 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3 0.材料:初中生王某擅长绘画,也是个要求上进的学生,但他行为散漫且无纪律,常画些小动物,写上同学的名字来取笑。当班主任李老师批评他时,他低着头,声音颤颤地说:“老师,我错了,以后再也不.”李老师温和地说:“喜欢画画没错啊,可画家是用画笔来表达思想情感的,应歌颂美的事物。”说到这儿,王某的头又低了下去。李老师接着说:“咱班想请你负责板报,你要把特长充分发挥出来。“他一听,高兴地说:“老师,我保证把板报办好!”此后,王某发生了不小变化,办板报也很认真负责。有一天,宣传委员找到李
29、老师,气呼呼地说:李老师,王某把板报全擦了,还说我们是笨蛋,我们的字配不上他的画,他画得再好,我们也得不了奖。“李老师一进救室便看见王某也在生气,他说他担心班级的板报取不上名次。李老师肯定了他热爱集体、精心设计的工作态度接着又帮他分析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教育他尊重别人的劳动,树立正确的荣誉观。他频频点头,虚心承认了错误,并保证重新设计,完善板报。结果板报在全校评比中获得了二等奖。王某的进步是可喜的,但有时还比较散漫,认为只要笔下有功夫,其他无关紧要。在 学 校 举 办 的“新风画展”评比中,他以为夺魁稳操胜券,结果只得了第四,便非常失望。李老师问他对评选结果有何感想,他振振有词:“李老师,我认为
30、被评为第四的原因有两条,一是我画的位置摆得不好;二是同学们不会欣赏水墨画。”李老师严肃地说:“你的画立意不够深,境界不够高。从你画上题的诗句来看,语言比较贫乏,文法也很不通顺。如果你想当画家,应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努力学好各门功课,打好文化基础。”听完李老师的话,王某脸红了,额头渗出了汗珠。后来,王某像变了一个人,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问题:材料中班主任李老师的做法主要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6分)请结合案例分析。(1 2分)3 0.参考答案材料中班主任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疏导原则、长善救失原则(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应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31、1)李老师贯彻了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材料中,李老师在王某违反纪律、与同学吵架、比赛得第四名的时候,都主动找王某沟通,提高其思想认识,引导王某自己做出改变,贯彻了疏导原则。(2)李老师贯彻了长善救失原则。长善救失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善于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材料中,李老帅利用王某喜欢画画这一优点改正了他行为散漫且无纪律的缺点,贯彻了长善救失原则。(3)李老师贯彻了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32、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敦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主动的道德自律。材料中,在王某与同学吵架时,李老师首先肯定了王某热爱集体、精心设计的工作态度,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同时,也教育王某尊重别人的劳动。树立正确的荣誉,贯彻了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4)李老师贯彻了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敦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材料中,李老师发现王某喜欢画画,根据他爱画画的特点,让他负责板报,贯彻了因材施教原则。3 1.材料:某
33、中学班主任张老师收到家长的一封来信,信中说:“我的孩子晓奇在小学阶段喜欢学习,各科学习成绩优异,进入初中之后,第一次数学考试考了 8 0 分,属于班级中下水平,他感到很失望、很沮丧,开始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与此同时,晓奇小学时特别感兴趣的,也是他的强项英语,现在考试成绩也很不理想。晓奇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更不自信了,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材料。近期他的学习劲头明显下降,作业拖拉,只要家长一离开,就放下作业。我很着急也很纳闷,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请老师帮我出主意。”问题:(D 请用动机归因理论分析案例中晓奇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1 2 分)(2)张老师应该向家长提出哪些教育建议。(6 分)31.
34、参考答案(1)晓奇在学习上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失去了学习动机。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力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总是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材料中,晓奇进入初中以后,数学成绩不理想,开始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同时,他的强项英语成绩的下降更让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连续的失败导致其产生了习得性无助感。(2)张老师可向家长提出以下建议。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晓奇的家长要善于引导晓奇积极归因,引导其将成功归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将失败归于努力的缺乏,从而增强他对成功的期望,增强自信心。提升自我效能感。创造条件使晓奇获得成功的体验;为晓奇树立成功的榜样。帮助学生调整动机强度。中等强度的动机工作效率最高。家长可以帮助晓奇调节动机水平,使他保持适当的、中等的动机水平。关心鼓励学生,对学生给予及时的反馈与评价,增加其行为的坚持性。家长对晓奇表现出的进步行为及时进行强化,例如表扬、激励等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采取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内部动机、培养成就动机、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进行挫折教育等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