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宫阙在山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上宫阙在山林.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天上宫阙在山林天上宫阙在山林 本文关键词:宫阙,山林,天上天上宫阙在山林 本文简介:人们无不憧憬神仙的日子,究竟有没有神仙谁也不知道,只能是一种念想,人间仙境倒是真有不少。灵空山居太岳山脉的极深处,山中心三条沟壑交汇,形成一处奇险的深谷。鬼斧神工的险峰峻谷、根深叶茂的奇松怪林,峰回路转,山木为盟,浑然一体。一切皆空,知万物无常而不执着万物。古刹隐于云海间,山鸟不知名利客,野花犹献庙天上宫阙在山林 本文内容:人们无不憧憬神仙的日子,究竟有没有神仙谁也不知道,只能是一种念想,人间仙境倒是真有不少。灵空山居太岳山脉的极深处,山中心三条沟壑交汇,形成一处奇险的深谷。鬼斧神工的险峰峻谷、根深叶茂的奇松怪
2、林,峰回路转,山木为盟,浑然一体。一切皆空,知万物无常而不执着万物。古刹隐于云海间,山鸟不知名利客,野花犹献庙堂香。灵空山原名九顶山,因为佛教活动盛行而改名为灵空山,取山之灵气和佛之奇妙。它的西面是霍山的主峰,北面是绵山,南边是黄梁山,方圆二十多平方公里,四季如画,胜境迭出。灵空如画,古寺云深别有洞天。坐落在这样一座与佛结缘的灵秀大山之中,圣寿寺名正言顺、归宿极佳。多少年来,它淡泊名利,归隐山林,只留下一片片遐想、一段段故事,让后人追寻、神往。灵空山地处山西省沁源西北部灵空山镇,距县城约40公里。海拔高度在16001850米之间,最高峰为海拔1953米。山岩地质为寒武纪石灰岩,由于构造运动剧烈
3、,地壳发生变异,大面积基岩袒露,沟谷切割较深。山岩之上为第四纪老黄土覆盖,相宜植物生长且雨量足够,山中岩洞较多,险峰竞秀,幽静奇妙。这里的古松尤为知名,为灵空山增色不少。距圣寿寺不远,有一株围长约5米,树高至50米的巨型松树,因为在它的主干之上又派生出九枝新干,株株笔直挺立,像九面迎风招展的旗帜,被称为“九杆旗”,获得了“世界最大油松”称号。奇妙的灵空山方圆一百零一里,中心处三座孤峰凸起,如倒置的三只鼎足。峰下,两条深谷由西、北而来,相交汇合,向东南而去。深谷汇交处,形成一个巨大的空谷,如巨窟石井,宛如神工鬼斧开凿,唐王驻锡入了空门忘却名利。自然景观的雄奇仅是灵空山的躯壳,探究这座大山的性格,
4、需深化山间怀抱。在灵空山山腰的一块平地上,古老的圣寿寺就坐落在这里。唐懿宗第四子李侃,因黄巢起义,避难到此,削发为僧。这位皇子死后,被封为“先师菩萨”。唐景福二年建先师禅院,宋端拱二年赐额“圣寿寺”,相沿至今。由于历代的增补修缮,圣寿寺的现存殿宇已经不是唐代架构了,主要建筑均为明清风格。名山大川孕育着古寺宝刹,圣寿寺这座古刹以它独特的文化底蕴为灵空山注入了发展之灵魂。假如没有先师菩萨的到来,灵空山恒久不会声名远播。神奇的圣寿寺背山面谷,大殿巍然屹立,金碧辉煌,庄重肃穆,供奉先师菩萨与四海龙王。寺内还有南海大士殿、地藏菩萨殿、关帝殿、藏经楼、喜雨亭、僧舍等。唐朝末年,唐懿宗第四子李侃于乾符六年避
5、黄巢起义于此,削发为僧,皈依佛门。后来唐僖宗派人四处找寻,找至灵空山,但是李侃已看破红尘,不愿回朝,寺僧知其为皇子,就推崇其做了住持。不久,皇帝敕命,重建禅院,增修殿宇,此山一时著名遐迩。唐景福二年,李侃圆寂坐化,被封为施雨王。后汉乾祐年间改封菩萨,后周时加封为先师菩萨。北宋端拱二年钦命禅院为“圣寿寺”。唐懿宗崇仰佛教,过于迷信。在公元九世纪末李唐王朝衰亡以前,灵空山还没有多少闻名的故事和说道,唯恐连“灵空山”这个名字也未具备。唐乾符六年三月,黄巢起义的烽火快速扩散,十八九岁的唐僖宗李儇在一班权臣的唆使下,把自己的四哥李侃派到正是一片硝烟战火的古城太原。李侃根本就未到任上,中途却遁入灵空山去当
6、和尚,将山上的寺庙作为驻锡之地。有了李侃的加盟,灵空山才拉开了作为历史名山的序幕。后人对李侃弃官不做而入灵空山削发为僧之事,多以为是由于黄巢起义引起的战乱所促成,事实上并非只有这一个缘由,唐懿宗生前那样狂热地沉迷于佛教,应当对李侃后来的遁世出家也有相当的影响。古寺幽幽,晨钟暮鼓相伴青灯,佳心有应香火袅袅,厌倦权力的争斗,淡泊名利的追逐。李侃在乱世之中选择了在灵空山出家为僧,此时,农夫起义的号角已经吹向了摇摇欲坠的李唐政权,即便李侃身为皇子,一样回天无术。寺门前的:“阿兰若”,在佛教的梵语中就是超度的意思。在正面的墙上,还镶嵌着一个繁体的“应”字,左边是“有”,右边是“佳”,下面是一个“心”,奇
7、妙地构成了“应”,联起来显出了“佳心有应”的意思。和“应”字相邻的一面墙上,镶嵌的是一个“感”字,它的左边是“成”,右边是“有”,下面是“心”,联起来说,就是心诚有感,有心则应的意思。印证了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将佛教的文化精髓呈现了出来,非常奇妙,寓意深远。圣寿寺有多幅楹联,由象形文字、金文和甲骨文三种古老的文字组成。上联是“山鸟不知名利客”,下联是“野花犹献庙堂香”。门楣上写着“波罗密”,它在佛教的梵语中意思就是圆满。一路上山鸟相鸣,花草遍野,景色宜人,不一会儿古寺便隐入山谷,不见了踪影,仿佛这里从来就没有来过皇子,从来就没有先师菩萨,从来就没有古庙一样,一切都是那么安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8、,无关名利,四大皆空。早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皆寂,唯闻钟磬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大神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成了地方当局发展文化产业的旅游景点,车轮滚滚入山路,钱少休得进门来,龙王窃据寺院,笙歌响遏梵呗,一切好像都使“信仰”黯然失色。佛光寺孤独地面对人世间繁闹的兴亡盛衰,日出日落,循环往复,千年好像一瞬间。只不过没了和尚,没了香火,梁柱彩绘显得斑驳而沧桑。晨钟不闻,暮鼓绝响,炉香静逐游丝转的情景,更是无从谈起。自古以来寺院和常居处担当的教化众生的功能,已荡然无存。佛光寺,只不过是一处受到国家级爱护的、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佛光寺位于
9、五台县豆村镇佛光村,离五台山中心区六十华里,被称为“台外寺”。它曾经是五台山闻名的寺院,由于地处偏僻,不在当年战火纷飞的战场中心,及如今猎奇一游的观光客视野之内,故而主殿自唐代建立起,保留至今尚未翻新,虽然难免略显老态,却是五台山最值得一看的古刹。75年前,梁思成就是在敦煌石窟看到“大佛光之寺”的壁画,为在中国也能觅得唐建木构,而直奔好像被世人遗忘的佛光村而来,使佛光寺重返公众视野。这个至今被人津津乐道的所谓“发觉”,对于佛光寺本身却未必是一件好事。多年前,这里就被国家文物局托付给山西省文物局管理,门口悬挂的牌子上写着“佛光寺管理所”,已经与佛教无缘了。举步迈入寺内,首先进入视野的便是雄踞于其
10、次进院落之上的东大殿。从前院也就是下院中心一道极陡的砖砌台阶爬了上来,站在大殿的正对面,看到门楣上方挂了一块“佛光真容禅寺”的匾额,而门前直立的牌子上有文管部门用中、英文写的介绍,明确地告知游人,这里是“东大殿”,其实是大雄宝殿,只不过当时因殿门上方的匾额遗失,被梁思成以方位命名为“东大殿”,后来者随口学舌而已。眼前的这座殿宇相比其他名刹的大雄宝殿算不上太高,但外观极其宏伟,唐风古韵呼之欲出。这是唐大中年间重建寺院时的原物,除了建筑形制的特点历历可征外,梁间还有唐代墨迹题名。大殿坐东朝西,为佛光寺群的主建筑,也是该寺院地势最高形制最为轩敞的殿宇。正值漫山遍野草木接近凋零的初秋季节,站在大殿前仰
11、视它的雄姿,历经千年风雨,南北双向檐牙高啄,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鸟的两翼,那种难以描摹的大唐气概扑面而来,恰如李杜的诗篇,虽饱经风霜,却历久弥新,心情也像秋高气爽的晴空,无比开阔。公元478年,魏孝文帝路经佛光山时,机缘具足,佛光显现,瑞相万千,他当即命人在此地建佛堂三间,以资供给,佛光寺由此得名。后来随着在此清修的净土祖师昙鸾,以及无名、解脱等禅僧的声名远播,佛光寺曾一度成为五台山名重一时的大刹,当时来往五台山的僧人,不少云集于此。在此之前,有法兴禅师:七岁出家来寻圣迹,乐止林泉,隶名佛光寺。即修功德,建三基七间弥勒大阁,高九十五尺。尊像七十三三拉,对贤十大龙王,罄从严饰。台山海众,异舌同
12、辞,请充山门都焉。光大佛光,法兴禅师可谓功不行没。后来不幸遭受史上最惨烈的唐武宗会昌灭佛,全国的寺院均遭重创,恢弘的佛光寺也在劫难逃,最终寺毁僧散,成为几堆瓦砾。唐武宗灭佛未几,即告驾崩。宣宗即位,一反武宗与佛为敌的做法,着力提倡佛教。一位在会昌法难中“漏网”的愿诚和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四处辗转募资,于艰难竭蹶之中,得到长安一位女施主的资助,佛光寺最终在废墟中重新崛起,其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俗称东大殿者,同时在弥勒大阁的原址上得以重建。它雕塑精湛,墨迹珍稀,壁画细腻,建筑古老,无一不是绝代珍宝唐代原物,而四宝同处于一殿则在全国乃至亚洲仅此一处,被称之为四绝。目前,全国共有90尊唐代泥塑,东大殿
13、的佛坛上就有35尊。佛坛上阵容浩大、群像气概磅礴,佛殿7间,佛坛就占了5间。在佛坛上后墙处一字排开3台须弥座,顶部各有倚势弯曲外侧火焰缭绕动感十足的高大背光,释迦牟尼佛居中,左侧弥勒佛,右侧迦叶佛;两个次间,左有普贤菩萨跨着白象,右为文殊菩萨端坐狻猊,连同阿难、迦叶、胁持菩萨、供给菩萨、护法天王,35尊圣像主次井然,森列有序,可谓宏阔壮丽,其势如虹,与别处的佛殿迥然不同,令观者无不于错愕无备间得以直观地领悟佛法之广阔。其间的20尊胁侍、供给菩萨,面容丰腴圆润,形态雍容娴雅,令人怀疑其有体温、有呼吸,充分体现了唐代工匠的高妙手法和审美趣向。瞻仰者无不三拜九叩,虔诚顶礼。尽管有高达殿顶且冰冷密实的
14、铁围栏和无处不在的红外线探头,还是从心底感知和承受着诸佛菩萨慈力和悲愿的加被,内心如同秋阳普照般和煦暖和。中心两根明柱间连接处上部,有几幅已显模糊的唐代拱眼壁画,尽管尘封多年,却照旧古韵盎然,令人恍然置身于那个吴带当风的年头。虽然这位民间画师未必师出名门,但画作同样透着八十七神仙图飘逸灵动的气息,流露出一脉纯真无邪的信仰精魂。这些千年之前的补壁佛画,与佛坛上的佛菩萨像亲密呼应,浑然一体,好像在静默呼喊着正信佛法的回来。或许是历史太过悠久,文物遗存太过多样,国人对此漠视者甚多,践踏丢弃者、随意拆毁者多有,盗卖换钱者亦时常见诸媒体,将佛光寺一类唐建古刹归入各级政府乃至国家的重点爱护之下,好像也有肯
15、定必要。自唐宣宗大中十一年重建以来的1101多年间,经五代周世宗之灭佛,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其间虽战火频繁,加之四时风雷雨雪交相摧残,佛光寺却照旧巍然矗立。直到20世纪初期,五台山地区的佛光寺、南禅寺等唐建寺院及其彩塑,岩山寺内的金代壁画,殊像寺的明代悬塑,塔院寺的阿育王大白塔,以及众多寺院的殿宇及塑像尚保存完好,这一切虽不行解除官方机构的权力卵翼,更多的爱护出自于亿万信众,特殊是常住僧尼的虔心维护。在四众弟子心目中,无论何时兴建的寺院和佛菩萨塑像,都是佛法住世的形象代言,是僧宝宣说佛祖教义的场所,是诸佛菩萨的演教道场,是令人无比景仰的圣地,多方维护生怕不逮,怎么可能会去破坏。找不到宋元明清等
16、历朝皇帝将某一名寺列入皇家爱护名录的诏书或敕令,可见他们懂得,这种外加的硬性爱护律令,实在不如让民众的心灵有所皈依,而自觉爱护为好。走在寺内古木森然,冷寂袭人的甬道上,面对已经不是佛子修行道场的“国保单位”,看着东大殿内被冰冷的铁栅栏圈着的35尊佛菩萨像,特殊是头顶无处不在的红外线高清探头,不得不怏怏然走出殿门。在前院北侧是金天会十五年建成的文殊殿内,除了大殿中心栏杆围着的以文殊菩萨为主的7尊金代塑像外,其余的塑像不知何时已经被全部拆除,殿内显得特别空旷,东北西三面墙上,只有中间一条尚存据说是明代的壁画人物。殿外门楣上方书写着“清风远播”,与文殊殿名实相违,字迹斑驳的牌匾,好像在向间或到此的游
17、人叙说着这座“寺院”的前世今生。寺,自东汉明帝以来,就是佛教僧徒弘扬正法的场所,佛法僧三宝是其不行或缺的元素。而所谓佛光寺者,只有在铁笼子里被高等级爱护的若干尊塑像,其他几个院落都成了管理人员的宿舍或堆放杂物的库房。“香风花雨楼”的北侧小院,是清代建筑逡巡一再,最终不得其门而入,只能从高处一窥原委,只见窗棂上蛛丝细细,楼门前荒草萋萋,油然而生一种难以言说的黍离之叹。佛被禁闭法无存,既无香火也无僧。寥落古寺院,秋花孤独红;斑驳唐构在,犹自说宣宗。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恍如求兔角,天上宫阙在山林。第10页 共10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