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5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5篇 学问构造: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本定理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它是把三角形中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此定理为证明线段相等供应了又一种方法,这是本节的重点。推论1、2供应证明等边三角形的方法,推论3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重要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找边和角的等量关系常常用到此推论。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性质与判定的区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互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常常混淆,帮忙学生熟悉判定与性质的区分,这是本节的难点。另外本节的文字表达题也是难点之一,和上节结合让学生逐步把握解
2、题的思路方法。由于学问点的增加,题目的简单程度也提高,肯定要学生真正理解定理和推论,才能在解题时从条件得到用哪个定理及如何用。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争论探究法”。在数学教学中要避开过多告知学生现成结论。提倡教师鼓舞学生争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探究数学的内在规律。详细说明如下: (1)参加探究发觉,领会学问形成过程 学生学习过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首先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的什么?找一名学生口述完了,接下来问:此命题是否为真命?等同学们证明完了,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最终找一名学生用文字口述定理的内容。这样很自然就得到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这样让
3、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加发觉,满打满算了学生的熟悉冲突,使学生克制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熬炼时机,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 (2)采纳“类比”的学习方法,猎取学问。 由性质定理的学习,我们得到了几个推论,自然想到:依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我们能得到哪些特别的结论或者说哪些推论呢?这里先让学生发表意见,然后大家共同分析争论,把一些有价值的、甚至就是教材中的推论板书出来。假如学生提到的不完整,教师可以做适当的点拨引导。 (3)总结,形成学问构造 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完整的熟悉,便于今后的应用,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索答复:(1)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哪些定理依据
4、?(2)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把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推论; 2、把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运用; 3、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规律思维力量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4、通过自主学习的进展体验猎取数学学问的感受; 5、通过学问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二。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三。教学难点: 性质与判定的区分 四。教学用具: 直尺,微机 五。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的争论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学问复习 (1)请同学们说出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 估量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里重点复习怎样分清题设和结论。 (2)等腰三
5、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并检验它的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上述结论,教师稍加整理后给出标准表达: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假如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简称“等角对等边”)。 由学生说出已知、求证,使学生进一步熟识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的方法。 已知:如图,ABC中,B=C. 求证:AB=AC.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联想证有关线段相等的学问知道,先需构成以AB、AC为对应边的全等三角形。由于已知B=C,没有对应相等边,所以需添帮助线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因此帮助线应从A点引起。再让学生回想等腰三角形中常添的帮助线,学生可找出作BAC的平分
6、线AD或作BC边上的高AD等证三角形全等的不同方法,从而推出AB=AC. 留意:(1)要弄清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要与性质定理混淆。 (2)不能说“一个三角形两底角相等,那么两腰边相等”,由于还未判定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3)判定定理得到的结论是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是已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得到边边和角角关系。 2、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要让学生自己推证这两条推论。 小结:证明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方法:等腰三角形定义;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证明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方法:等边三角形定义;推论1;推论2. 3、应
7、用举例 例1.求证:假如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让学生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启发学生遇到已知中有外角时,经常考虑应用外角的两个特性它与相邻的内角互补;它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要证AB=AC,可先证明B=C,由于已知1=2,所以可以设法找出B、C与1、2的关系。 已知:CAE是ABC的外角,1=2,ADBC. 求证:AB=AC. 证明:(略)由学生板演即可。 补充例题:(投影展现) 1、已知:如图,AB=AD,B=D. 求证:CB=CD. 分析:解详细问题时要突出边角转换环节,要证CB=CD,需构造一个以 CB、CD为腰的等腰三角形,连
8、结BD,需证CBD=CDB,但已知B=D,由AB=AD可证ABD=ADB,从而证得CDB=CBD,推出CB=CD. 证明:连结BD,在 中, (已知) (等边对等角) (已知) 即 (等教对等边) 小结:求线段相等一般在三角形中求解,添加适当的帮助线构造三角形,找出边角关系。 2、已知,在 中, 的平分线与 的外角平分线交于D,过D作DE/BC交AC与F,交AB于E,求证:EF=BE-CF. 分析:对于三个线段间关系,尽量转化为等量关系,由于此题有两个角平分线和平行线,可以通过角找边的关系,BE=DE,DF=CF即可证明结论。 证明: DE/BC(已知) , BE=DE,同理DF=CF. EF
9、=DE-DF EF=BE-CF 小结: (1)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及推论。 (2)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证法。 七。练习 教材 P.75中1、2、3. 八。作业 教材 P.83 中 1.1)、2)、3);2、3、4、5. 九。板书设计 八年级下册数学优秀课件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观看、操作、嬉戏等活动中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知道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体会分类的作用。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严密联系,培育学习兴趣,培育操作、合作、表达的力量,体验胜利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 体验分类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全都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
10、法,培育学生初步的观看力量、比拟力量和动手操作力量。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验分类多样性。 1、猜谜语。 四四方方一口箱,书本文具里面藏,每天上学离不了,它是我们的好伙伴。 2、对了,小朋友们每天都要带着书包来上学,陈教师想知道你们的书包都是谁整理的呀? 3、噢,除了一两个小朋友是爸爸妈妈帮忙整理的以外,大局部小朋友都是自己整理的呀,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孩子! 4、整理书包竞赛。(动手整理自己的书包。) (1)小朋友们平常都整理过书包,先请大家和同小组的小朋友们商议一下,准备怎么整理自己的书包。 (2)小朋友们开头相互争论。 (3)小组汇报整理的状况:有按大小分的,有按语数分的
11、,有按书本分的。 5、组织学生看书。 6、小结什么是分类,以及分类有什么好处。 (二)分一分。 1、分人物头像。 (1)请小朋友们以四人为一组,相互争论看这么多的客人,该怎样分类,按什么分,分成几组,陈教师看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好,方法最多。 (2)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依据分的状况动手把黑板上的人物头像移动分类。 (3)分的结果大致有以下几种:按男女分;按年龄分;按是否戴眼镜分;按是否扎辫子分;按领子外形分;按是否系红领巾分 2、分动物。 (可以按生活环境、大小来分。) (1)教师要带大家一起来看得意的动物,藏在袋子里,请小朋友们翻开袋子取出图片。 (2)生取出图片看到动物后进展分类。 (3)小
12、组合作动手分一分。 3、分几何图形。 (可以按颜色、大小、外形来分。) 你们有本事给这些图形也分分类吗?这回有个要求,请小朋友们自己先独立地思索,想想我要怎么分,按什么分,分几类,看哪个小朋友想的方法又多又合理。 4、分算式。你们能给这些算式也分分类吗?怎样分? (三)总结。 今日,我们学会了一个新本事分类。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它呢? 小朋友们以后在生活中还会常常用到。 八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 2、把握用简洁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问题; 3、把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并能敏捷应用; 4、通过二次根式的计算培育学生的规律思
13、维力量; 5、通过二次根式性质和的介绍渗透对称性、规律性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二次根的意义; (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难点: 确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2、说出以下各式的意义,并计算 (二)引入新课 新课:二次根式 定义: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对于请同学们争论论应留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 (1)式子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是二次根式吗? 若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需保证根号下式子大于等于零,因此字母范围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局部。 (2)是二次根式,而,提问学生:2
14、是二次根式吗?明显不是,因此二次根式指的是某种式子的“外在形态”。请学生举出几个二次根式的例子,并说明为什么是二次根式。下面例题依据二次根式定义,由学生分析、答复。 例1当a为实数时,以下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 例2是怎样的实数时,式子在实数范围有意义? 解:略。 说明: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在x是什么数时,x3是非负数,式子有意义。 例3当字母取何值时,以下各式为二次根式: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被开方数必需是非负数,把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 解:(1)a、b为任意实数时,都有a2+b20,当a、b为任意实数时,是二次根式。 (2)3x0,x0,即x0时,是二次根式。 (3),且x0,x0,当x0
15、时,是二次根式。 (4),即,故x20且x20,x2。当x2时,是二次根式。 例4以下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满意的条件: 分析:这个例题依据二次根式定义,让学生分析式子中字母应满意的条件,进一步稳固二次根式的定义,即: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此题已知各式都为二次根式,故要求各式中的被开方数都大于等于零。 解:(1)由2a+30,得。 (2)由,得3a10,解得。 (3)由于x取任何实数时都有|x|0,因此,|x|+0。10,于是,式子是二次根式。所以所求字母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4)由b20得b20,只有当b=0时,才有b2=0,因此,字母b所满意的条件是:b=0。 八年
16、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四 一、目标要求 1、理解把握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挨次。 2、能正确娴熟地进展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二、重点难点 重点: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挨次。 难点: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挨次是先进展乘、除运算,再进展加、减运算,遇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 三、解题方法指导 【例1】计算:(1 )+(+); (2)(x-y-)(x+y-)3(x+y)-。 分析: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要留意运算挨次及括号的关系。 解:(1)原式=+=+=。 (2)原式=y-x。 【例2】计算:(1)(-+)(a3-b3); (2)(-)。 解:(1)原
17、式=-+=-+ab =a2+ab+b2-(a2-b2)-ab =a2+ab+b2-a2+b2-ab=2b2。 (2)原式=-=-=-=。 说明: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留意以下几点: (1)一般按分式的运算挨次法则进展计算,但恰当地使用运算律会使运算简便。 (2)要随时留意分子、分母可进展因式分解的式子,以备约分或通分时备用,可避开运算烦琐。 (3)留意括号的“添”或“去”、“变大”与“变小”。 (4)结果要化为最简分式。 四、激活思维训练 学问点:求分式的值 【例】已知x+=3,求以下各式的值: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五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
18、2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们在熟识的生活情境中初步熟悉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们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们进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学生们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沟通 谈话:同学,刚刚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日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四周有许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状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
19、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剧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假如沿着刚刚的话题连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1.8千克。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详细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
20、同学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现沟通。 2.熟悉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刚,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全都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熟悉的许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沟通、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熟悉。 (1)
2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同桌沟通。 全班沟通。依据学生们发言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识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进一步熟悉“0”。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局部城市的气温状况(课件出示)。 哈尔滨: -15 -3 北京: -5 5 深圳: 12 23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
22、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 ”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 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课件协作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 、-3 吗? (3)提升熟悉。 请学生们观看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觉? 在学生们发言的根底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
23、生们发言的根底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假如过去我们所熟悉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日我们可以对“数”进展重新分类: (完善板书。) 5.练一练。 读一读,填一填。(练习一第1题。) 6.出示课题。 同学,想一想,今日你学习了什么新学问?熟悉了哪位新朋友?你能为今日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 依据学生们的答复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熟悉负数。 7.负数的历史。 (1)介绍。 其实,负数的产生和进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配音播放):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熟悉和运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23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
24、九章算术中对正数和负数就有了记载。魏朝数学家刘徽在该书的注文中则更进一步地概括了正、负数的意义: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古代用算筹表示数,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得失相反的数,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并且规定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由于记录时换色不便利,到了十三世纪,数学家还制造了在数字上面画斜杠来表示负数的方法。国外对负数的熟悉经受了曲折的过程,并且也消失了各种表示负数的形式,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式。但比中国晚了数百年!” (2)沟通。 简洁了解了负数的历史,你有什么感受? 三、练习应用 今日,负数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依旧有着广泛的用途。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与
25、生活的亲密联系。 课件逐一出示: 1.表示海拔高度。(“做一做”第2题。) 通常,我们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米,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记作_;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它的海拔高度应记作_。 2.表示温度。(练习一第2题。) 月球外表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_, 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记作_。 3.(出示电梯按钮图)小红的家在五楼,贮存室在地下一楼。假如她要回家,按哪个按钮?假如到贮存室取东西呢? 4.表示时间。(练习一第3题。) 5. “净含量:100.1kg”表示什么意思? 四、总结延长 1.学生们沟通收获。 2.总结。 简要、详细地评价学生们的收获,并强调:关于负数,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走进负数,还有更多的学问等待我们去探究,信任同学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