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历史教案(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上册历史教案(5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5篇)初一上册历史教案 篇一 第三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进展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力量与方法:通过学习科举制,熟悉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掌握人才,又为隋唐的富强供应了人才,培育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力量和思维方法;通过比拟古今考试制度,培育学生的比拟分析力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富强的缘由之一,熟悉符合社会进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加学生的民族骄傲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
2、、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进展 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争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现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从前龌龊缺乏夸,今朝放纵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日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很多地主学问分子要求参加政权,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学问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冲突,扩大了统治根底。隋文帝下令“分科举
3、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行没。 (二)、科举制度的进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供应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师生共同归纳根底学问: 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 明经:重在考察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简单。 制举:为皇帝选拔“特别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 活
4、动争论:古今考试制度比拟 一样点:公正竞争使有力量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头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概括讲解。 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加学生的民族骄傲感。 2、正确熟悉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掌握人才稳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三、稳固小结: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展。 四、学习与探究:P17了解 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 五、课堂作业:学习辅导该节作业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篇二 夏朝和商朝 【课程标准】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
5、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化。了解夏、商的更替。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也许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史的重要地位。了解商朝富强的主要表现。 力量与方法: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育概括力量。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育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力量。初步了解公元纪年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学问,进展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地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是非清楚、爱憎清楚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难点:夏朝建立的标志;国家的含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6、学生活动 备注 一、谈话导入新课 禅让的最终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谁?大家想不想知道从这以后又是怎么演化的呢? 导入三:大家知道皇帝吗?知道皇位是如何继承的吗?你又知道这种称为“世袭“的制度开头于何时吗? 仔细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从谈论学生熟识的问题入手,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夏朝的建立:讲解夏朝的建立。事实上,禹已根据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个王朝。这在历称为-夏朝,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借助于数学上的“数轴“解释”公元“纪年法。 本目理论性强,又缺乏相应的历史物证,教师讲解为主,学生仔细听讲。 答复教师提出的问题。 2、夏朝的统治 禹死后,
7、其王位是如何继承的呢?这与禅让有什么不同?你如何对待这种王位的继承方法?要求学生谈启是如何稳固其统治地位的?并提示学生留意“奴隶“两个字。为什么把禹开头这个政权称为国家呢?它与前面的部落联盟有何不同?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学问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 三、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1、商朝的建立:过渡。然后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的问题“说说夏桀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你认为成汤灭夏的战斗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 2、商朝的迁都:缘由、状况、影响。 进入下一问题的学习。 熟悉是非善恶,战斗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 为下一目的学习铺垫 四、商朝的盛衰 1、商朝的疆域:学生阅读
8、教材上的地图,说说。 2、经济的进展:观看插图说明白什么?然后阅读教材,说说商朝表现?并要求学生来概括。 3、商朝的灭亡:知道,找找夏、商亡的共同缘由。 培育读图力量。 学生阅读教材,培育学生分析、比照、归纳、概括的力量,同时熟悉到国家兴亡与_的关系 五、小结:学生:讲了哪些问题,有何启发。 培育综合、概括的力量 【教学后记】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把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缘由、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力量。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奇怪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觉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
9、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进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方法 争论-引导-活动探究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公元420年开头,我国南方经受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总称什么? 二、导入新课 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缘由是什么呢?历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毕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日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三、探讨新课:提问: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 设问:完毕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学
10、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1、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时间五分钟) 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2、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设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 3、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
11、严禁_; B:政府把把握的土地安排给农夫,农夫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担当肯定的徭役和兵役; 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要求鲜卑人采纳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通婚。 意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进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出色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日我们回头看一看,在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鲜卑族不见了?对此大家思索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给我们今日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启发和感慨? 四、学习小节 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消失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展改
12、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五、活动与探究 阅读教材中的自由阅读卡,找一找:在今日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写一份微型历史专题报告。 附: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融合 1、北魏建立; 2、统一北方; 3、融合的概况 (二)迁都洛阳: 1、迁都的缘由; 2、迁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 2、主要措施; 3、历史作用 (四)北朝的形成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篇四 三国鼎立 学问与力量 以教材中课文消失的根本人物、大事、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把握学问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
13、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力量;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力量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育; 3、口头表达力量的熬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缘由。 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制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争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日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日
14、我们共同争论这课的内容。 3、叙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晰,请翻翻 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照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 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也许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月。(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
15、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预备,后由学生发言,叙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 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进展状况。 4、小结。展现课件学问点汇萃 5、课堂争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分。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绽开争论。 最终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辩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疼惜人才,
16、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绩是不行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领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_臣,这是不公正的。) 6、作业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学习社会课的重要性; 2、 了解社会课的内容; 3、 了解社会课的学习目的; 4、 了解社会课的学习方法 。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教学重点和难点:重要性、内容、方法。 三、教学预备 中国地图、地图册、投影片、地理光盘。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社会课的重要性 1、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里,人的一切活动都
17、是在社会中进展的,一旦离开社会,任何人将无法生存。 2、 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 3、 人类社会的进展是有规律的; 4、 学好社会课,熟悉社会、适应社会、建立家乡,完成历史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课的内容(人与社会的关系) 1、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位置、疆域、人口、民俗、气候、资源、经济、文化、交往。 2、 人类社会历史的进展 ; 3、 当今社会状况: (1) 路线、方针、政策; (2) 当今世界上五大问题: 1) 和平问题; 2) 人口问题; 3) 粮食问题; 4) 资源问题; 5) 环境问题。 4人类社会进展的一般规律。 (三)要求:P.2(4点) 1了解四周
18、的社会状况,了解中国的国情,理解社会科学中的一些最根本的概念和原理,把握参加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学问。 2、提高观看、比拟、分析、综合的力量和参加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以及进展社会交往的力量。 3、知道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提高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念,确立艰难奋斗、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4、初步学会进展简洁的社会调查。 (四)方法: P.3(3 点) 1、仔细读书。 2、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3、学做社会调查。 社会课课堂标准: 1、课前预备好社会课本、地图册、作业本、填图册与笔记本。(叙述用途) 2、仔细记好笔记。 3、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中测验。 4、作业要求,(作业本、填图册为必做)作业本评分每错一题扣除10分,最低分为20分。交作业要准时。填图册填图要求。评优、良、及格、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