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历史教案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上册历史教案范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范文【8篇】 第十一课“伐无道 诛暴秦”教案 学习目标 1、 学问目标:把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根本历史学问,并了解楚汉之争状况。 2、 力量目标:探究秦末农夫起义爆发的缘由,培育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力量。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熟悉到秦的暴政是激发农夫起义的根本缘由,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秦朝的覆亡,课文完全紧扣此问题绽开。 秦末农夫战斗是本课的重点,教材首先从导致农夫起义的根本缘由秦的暴政谈起,繁重的徭役、兵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夫脱离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峻破坏;沉重的赋税、严酷的刑法导致民怨载道。其次
2、,介绍了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杀秦军,占县城,建政权,天下应,说明秦朝统治已失去了民心,-秦朝是人心所向。陈胜、吴广领导的农夫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朝的统治,是我国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夫起义。最终,在秦末农夫战斗的沉重打击下,秦朝二世而亡。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斗性质的变化是本课难点。同样是刘邦、项羽,他们在秦朝灭亡前的活动属于农夫战斗的范畴,而秦亡后的活动就属于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对此问题会有一些怀疑,从战斗的目的,刘邦、项羽身份的变化等方面加以分析,化解难点。 时间 重大大事 公元前221年 秦灭六国,秦朝建立 公元前209年 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 公元前
3、207年 秦朝灭亡 公元前206年 楚汉战斗开头 公元前202年 楚汉战斗完毕,汉朝建立 学法指导 1、阅读课本插图和史料,学会从图片和史料中感知猎取历史学问的方法。 2、农夫战斗是第一次学习的课题,要在学习中留意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大事、影响或意义)和三步曲(缘由、经过、结果),训练系统、有序地把握学问,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其次,要学会分析历史大事和历史人物的方法:从特点、历史作用、英雄人物的功绩等几个方面入手,把握历史表象下的深层次内容。 3、分析秦末农夫战斗爆发的缘由应从根本缘由和直接缘由入手,进展较全面的分析。 4、要比拟刘邦、项羽在秦亡前后所领导的战斗的目的,从而熟悉
4、楚汉战斗与此前进展的农夫战斗的本质区分,初步懂得推断战斗性质的方法。 正确熟悉秦末农夫战斗爆发的历史必定性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九百多贫苦农夫被征发到渔阳去戍守边疆,在前往渔阳戍边业的途中,遇到大雨而误期,导致起义战斗爆发。但这只是秦末农夫战斗爆发的直接缘由,从当时社会现状来看,秦末农夫战斗爆发的根本缘由是秦的暴政。秦的暴政既指秦始皇在位期间的残酷统治,也包括秦二世时的黑暗统治,这种暴政的主要表现是:(1)秦始皇广建宫殿陵墓;(2)繁重的赋税、徭役(农夫要将收获的2/3上交国家)和兵役;(3)严酷的刑法(“族诛”和“连坐”);(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黑暗。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的途中,遇雨
5、误期是偶然的,这只是战斗爆发的外表因素,即使没有陈胜、吴广在渔阳遇雨误期,秦末农夫战斗也会爆发,只是时间迟早问题。所以,秦末农夫战斗的爆发是历史的必定。 复习稳固 一、选择题 1、秦朝的暴政对社会造成的最根本的影响是() A.阶级冲突锋利B.政局动乱担心 C.人民生活苦痛D.生产力严峻破坏 2、秦朝的严刑酷法有() 人祭人殉炮烙族诛连坐 A.B.C.D. 3、秦末农夫战斗中,对-秦朝统治起打算作用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城濮之战D.马陵之战 4、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斗是() 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楚汉之争D.城濮之战 5、秦朝灭亡的时间是() A.公元前209年B.公
6、元前207年 C.公元前206年D.公元前202年 二、材料分析题 6、秦始皇时,有900多贫苦农夫,被征发到渔阳戍守边疆。他们走到蕲县时,遇上大雨,道路被冲垮,不能按期到达。根据秦法,误期都要处死。他们中的两个小队长,杀死了两个押送军官,领导大家进行起义。 阅读材料答复: 此事发生在哪一年?详细地点在哪里? 这次起义中提出了什么口号? 两位小队长是谁?这一大事标志着什么? 三、问答题 7、秦末农夫战斗什么时候爆发?领导人物是谁?有何影响?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 篇二 第三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进展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
7、进步作用。 二、力量与方法:通过学习科举制,熟悉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掌握人才,又为隋唐的富强供应了人才,培育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力量和思维方法;通过比拟古今考试制度,培育学生的比拟分析力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富强的缘由之一,熟悉符合社会进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加学生的民族骄傲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进展 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争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现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从前龌龊缺乏夸,今朝放纵思无涯。春风
8、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日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很多地主学问分子要求参加政权,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学问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冲突,扩大了统治根底。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行没。 (二)、科举制度的进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
9、学生供应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师生共同归纳根底学问: 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 明经:重在考察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简单。 制举:为皇帝选拔“特别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 活动争论:古今考试制度比拟 一样点:公正竞争使有力量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头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概括讲解。
10、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加学生的民族骄傲感。 2、正确熟悉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掌握人才稳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三、稳固小结: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展。 四、学习与探究:P17了解 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 五、课堂作业:学习辅导该节作业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 1、把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史实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会叙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曹操一胜一败缘由的探究,培育分析问题的力量。 3、熟悉曹操、诸葛亮等出色人物对历史进展进程的影响。 【学习重点】 官渡之战、
11、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难点】 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战斗双方胜败的缘由 【导学方法】 情境法:创设历史情境,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感性熟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探究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细心设计问题,鼓舞学生积极探究问题。 其他方法:指导法、讲解法、练习法等。 【学习方式】 学案导学 自研自探 合作探究 展现提升 质疑点拨 总结归纳 (设疑预习) (静心独学) (沟通互动) (板书、口述、或表演)(适当点拨) (学问梳理) 【学法指导】 本课学问点涉及较多,可以利用要点提炼法,将本课内容概括为: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来记忆。 一种局面:三国鼎立; 两大
12、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 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完毕后,问:知道我们今日将要学习哪一课吗?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创设情境,再现历史,激发兴趣) 学案导学(我学习,我思索,我展现,我欢乐!)(仿微软雅黑字局部是学生供学生使用的学案) 要求: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本,完成以下探究活动,并把重点内容在课本上做好标记,独立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
13、,合作学习,和你的同伴携手解决!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篇四 两汉经济的进展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进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根底。培育学生综合归纳的力量; 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熟悉。 2、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育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力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进展期,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存是分不开的。 重点和难点 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如何正确分析熟悉两汉时期经济进展的缘由是本课的
14、一个难点。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争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二、叙述农耕技术的改良时,可分为三个方面讲解: 1、农业成就: 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2、丝织业:汉朝丝织品已使用提花机。 3、冶铁:杜诗创造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对于这些,学生由于接触太少,不易理解。 三、经济措施: 1、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心;中心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 关于加强集权的经
15、济措施重点介绍汉武帝时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心,统一铸造五铢钱。关于两汉商业的富强状况,可将重点放在介绍长安、洛阳的繁盛,包括城市的规模、布局、商业活动等方面。可结合本课的活动与探究进展讲解。 四、讲完全课,教师可对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间的关系,让学生动手制作图表展现。对两汉经济富强缘由的分析。对于程度较好班级,可鼓舞学生自由争论答复,对于程度较差的班级,教师应提示、启发,引导其答复,最终进展小结。 五、作业:课后习题 附:板书设计 一、农业成就: 1、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 2、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二、丝织业:汉朝使用提花机。 三、冶铁:杜诗创造水排,比欧洲早一
16、千多年。 四、经济措施: 1、汉武帝将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心;统铸五铢钱,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篇五 夏朝和商朝 【课程标准】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化。了解夏、商的更替。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也许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史的重要地位。了解商朝富强的主要表现。 力量与方法: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育概括力量。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育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力量。初步了解公元纪年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国家形成的
17、相关学问,进展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地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是非清楚、爱憎清楚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难点:夏朝建立的标志;国家的含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谈话导入新课 禅让的最终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谁?大家想不想知道从这以后又是怎么演化的呢? 导入三:大家知道皇帝吗?知道皇位是如何继承的吗?你又知道这种称为“世袭“的制度开头于何时吗? 仔细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从谈论学生熟识的问题入手,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夏朝的建立:讲解夏朝的建立。事实上,禹已
18、根据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个王朝。这在历称为-夏朝,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借助于数学上的“数轴“解释”公元“纪年法。 本目理论性强,又缺乏相应的历史物证,教师讲解为主,学生仔细听讲。 答复教师提出的问题。 2、夏朝的统治 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继承的呢?这与禅让有什么不同?你如何对待这种王位的继承方法?要求学生谈启是如何稳固其统治地位的?并提示学生留意“奴隶“两个字。为什么把禹开头这个政权称为国家呢?它与前面的部落联盟有何不同?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学问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 三、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1、商朝的建立:过渡。然后 指导学生阅读
19、小字的问题“说说夏桀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你认为成汤灭夏的战斗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 2、商朝的迁都:缘由、状况、影响。 进入下一问题的学习。 熟悉是非善恶,战斗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 为下一目的学习铺垫 四、商朝的盛衰 1、商朝的疆域: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地图,说说。 2、经济的进展:观看插图说明白什么?然后阅读教材,说说商朝表现?并要求学生来概括。 3、商朝的灭亡:知道,找找夏、商亡的共同缘由。 培育读图力量。 学生阅读教材,培育学生分析、比照、归纳、概括的力量,同时熟悉到国家兴亡与_的关系 五、小结:学生:讲了哪些问题,有何启发。 培育综合、概括的力量 【教学后记】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篇六 秦汉
20、王朝与匈奴的和战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在我国历的奉献。培育学生综合归纳的力量;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熟悉。 2、过程与方法 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育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力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到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重点和难点 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争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匈奴 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 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21、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成功。 3)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纪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沟通,作出了重要奉献。 4)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成功。 三、小结: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1)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2)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成功; 3)公元前1世纪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 4)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沟通作出了重要
22、奉献; 5)东汉明帝时,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成功。 四、作业:举例说明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附:板书设计 一、匈奴 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 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 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四、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成功。 五、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 篇七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富强,大水道的开通及其作用等根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索与探究“隋朝经济
23、富强消失的缘由?”“隋朝开通大水道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等问题,培育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看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力量。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进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水道是古代世界最长的水道,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宏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 本课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叙述隋朝的历史。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富强。“繁盛一时”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历史的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课实际上只讲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时”,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课作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学重点为大水道的开通及其作用。 本课的难点有二个: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富强写得比拟概
24、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水道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肯定难度。 【教学过程】 导入: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富强进展阶段,也是我国的历的隋唐盛世。 隋朝在我国历做出了哪些奉献?隋朝大水道通到哪里?隋朝为什么会成为富强一时的朝代?你知道隋炀帝这个人吗?应当怎样评论他?学习本课你将得到启发。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略讲隋代周的过程: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朝建立的简况如下: 时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
25、9年 呈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化图,帮忙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在此根底上,引导学生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完毕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富强进展奠定了根底 思索:联系南北朝历史的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受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 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制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进展,南北人民要求完毕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沟通; 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气衰弱。 二、“开皇之治” 出示两组数
26、据: (1) 隋初 隋盛时 结论 人口 三千多万人 四千六百多万人 人口激增 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顷 五千五百多万顷 垦田扩大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粮仓丰实 (2)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 后来,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完。隋朝仓库的丰足在我国历是少见的。 从材料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富强消失的缘由?” 可从课文中找,也可相互谈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进展生产。 结论: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富强进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水道 出示隋朝大水道示意图。强调:大水道以洛阳为中心
27、,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隋朝的大水道,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提问:“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水道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开通大水道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看书、谈论、作答,使学生对开通大水道的主要目的有正确的理解和熟悉。 得出结论:隋文帝开通大水道的目的地有游玩江都;加强南北交通;稳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古人评论大水道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再想一想,大水道的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 得出结论:隋朝大水道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沟通。 小结(略) 作业:课后作业 初
28、一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篇八 三国鼎立 学问与力量 以教材中课文消失的根本人物、大事、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把握学问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力量;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力量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育; 3、口头表达力量的熬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缘由。 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制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争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
29、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日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日我们共同争论这课的内容。 3、叙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晰,请翻翻 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照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 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
30、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也许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月。(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预备,后由学生发言,叙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 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进展状况。 4、小结。展现课件学问点汇萃 5、课堂争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分。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绽开争论。 最终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辩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疼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绩是不行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领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_臣,这是不公正的。) 6、作业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