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优秀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优秀6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优秀6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一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传奇故事。文章描写具体、情感真挚。 一个伟大的父亲,一个坚强的儿子!这是本文给我们展示的两个人物形象。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悟父爱的伟大?在反复研读课文后,我觉得要抓住课文的主线进行教学,通过对父亲的感情变化来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本课安排两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教学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教学目标是:初读课文,完成
2、生字教学,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在教学中,我先设疑,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配上图片及解说,让学生对地震造成的巨大伤害有个感性的认识,为后面父亲克服一切困难救儿子做好铺垫。接着我用多媒体出示本课的新词语,并将词语配上背景图、加上解说,然后将词语串联成一句话,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既认识了词语又通过相应的配图理解了词语的含义和课文内容,这样的生字教学方法新颖直观,图文并茂,学生易于理解,并能很快记住这些新词语,我想这是高年级识字教学值得提倡的方法吧。 在学生读通课文后,让他们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并抓住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父与子这个中心句,让学生在深入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体会父亲的了不起表
3、现在哪些方面。特别是课文中描写这对父子的外貌、语言、动作的词句,引导学生去想象、体验。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些数字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个过程是异常艰难的,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反映的是父亲救孩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体现的是父亲那执着的信念。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读、理解、体会,真正让学生能通过语言文字的感悟达到心灵的感动,从而使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体会到父爱的伟大。 新课程倡导:我们语文的教育要巧妙地架起文本与生活的桥梁。课文中描写的是国外的一对父子,距离学生较远,学生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对此,教学中,我适时插播了5。12汶川大地震有关图片,当悲伤的音
4、乐响起,那仿佛来自天国的、震撼灵魂的乐曲,荡涤着每个学生的心,撞击着每个学生的灵魂,再加上我的描述,此时的课堂无声胜有声,师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让学生再一次从心灵深处感受到爱的力量,感受到人间真情。 课的结尾,我出示了一个小练笔:此时此刻就让我们再次走近父亲的心,已经坚持挖掘了36个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未卜,这一刻,父亲会对儿子说点什么呢?就请你拿起笔,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且让学生换位思考,感恩于父母。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二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
5、难救出自己的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本课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亲情课文,我按照以各种身份的人的目光所见,把父亲所做的感人之举,用自己的行为所铸就的一曲父爱之歌挖的三十八个小时进行重点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设计情境,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下面我将本课的重要教学情景叙述反思如下: 师:你们从哪些字里行间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生:我从这儿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他一直在挖着,不把儿子救出来不罢休,他是多么的坚韧不拔啊! 师:你真会体会! 同学们,
6、在老师看来,这两句话简直就是一首诗,每一句都可以读出许多的联想。请你们自由地反复地深情地读读这一段话,看看自己读着读着,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形象 学生自由悟读。 师随机采访学生: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形象 生:他是多么地爱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宁愿冒着生命危险! 师:能带着这种体会读读吗 生深情地读着。 师:你很善于体会,你的朗读打动了我! 师:你呢 有不同的体会吗 生:我看到了一位坚强刚毅的父亲!他挖了那么长时间都没放弃! 师:你能读出父亲的刚毅来吗 生读。 师:还有想谈谈的吗 你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形象 生:我看到了一位执著,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责任感很强的父亲! 师:当你体会到这些,
7、又会怎样来读这两句话呢 生声情并茂地读。 师:你真是在用你的心感悟和朗读课文! (反思:注重了对朗读课文的指导。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几句话的朗读指导,将其改编成诗歌的形式,学生的感情一下子激发出来,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让学生个性化地读书。所以我接着设计
8、了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形象这样开放性的问题,旨在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独特理解。) 师:现在我有一个问题课文这样写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作者为何要如此不厌其烦地写出时间的流逝 为什么不精练地写: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止他 生:这样写出了父亲挖得很艰难。 生:这样突出了父亲挖了很长的时间。 师:36小时是多长的时间呢 生:两个白天一个黑夜。 师:两个白天一个黑夜哪!两个白天一个黑夜中,父亲不吃也不喝,不休也不憩,一直在拼命地挖着,为的是 生:救出儿子! 师:多么感人至深的骨肉亲情!让咱们带着这份感动齐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 师:没人再来阻挡他,哪些人曾经阻挡
9、过他 生:救火队长,警察,失去孩子的父母。 师:咱们分角色读读,现在你就是救火队长,请你阻止他 一生: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师:现在你是警察,请阻止他 另一生: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师:现在你们都是失去孩子的父母,请阻止他 生齐: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反思: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描述的情境,在读中感悟。) 师:父亲听从了这些好心人的劝阻吗 他为何要如此倔强,执著呢 生:因为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 生:因为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师:是哇,一分一秒都不容耽搁呀!那父亲凭什么,凭什么断定儿子在等着他呢 生:因为父亲曾多次对
10、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你们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如果你的父亲也曾这样对你说,你会怎样想 生:不管发生了什么危险,父亲都会来救我! 生:父亲会用生命保护我! 生:有父亲在,我什么也不用怕! (反思: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换位思考,较好地突破了难点。课堂是师生对话的艺术,教师循循诱导,使学生的感悟拾级而上,层层深入。) 师:于是,当父亲看到一片废墟悲痛欲绝时,让他重新挺立的正是这句话 生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当众人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是,回响他耳边的仍是那句话 生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当他筋疲力尽时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11、 生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这句话是支持父亲的一盏心灯,在他心底亮着,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伟岸,坚强,执着! 7,师:让我们走出父亲的内心世界,回过头来看看父亲此时的模样。引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父亲为什么会成了这样 在这漫长的36小时里,会出现怎样的触目惊心的场面呢 同学们,请联系录象中的内容,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父亲跪在地上,用双手拼命地刨着废墟,手掌手指磨破了,鲜血淋淋,可父亲全然不顾,还在竭力刨着。 生:我看到父亲正在费力地刨着,突然,从高空坠下一根房梁,正砸在父亲腿上,顿时,鲜血直流我说不下去了 生:我看到
12、父亲疯了似的挖着废墟,边挖边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救你来了,你在哪儿 师:同学们,通过你们的想象,我感受到了一份血淋淋的父子亲情,看到了一个顶天立地,了不起的父亲!让咱们带着深深的敬意,齐读这两句 生: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反思:以上环节,是全课的重点环节,我想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真切地感受父亲的了不起,在叩问文本,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在情感陶冶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情操。于是,我抓住全文的文眼最能辐射全文的一段,最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的一段,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在读中感悟,在想象中感悟,在回味中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13、,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人物形象逐渐在孩子心中丰满,高耸, 从而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提升阅读的品质。) 需要改进之处: 1,牵着学生的痕迹太严重,没有充分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感悟,缺乏对方法的指导。须知受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正是这一道理, 2,要注意与学生的情感共振。学完这节课,我感到我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评价,犯了相当然的错误,高估了学生,一味的沉醉在自己的情感之中,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理解,没有达到与学生的情感共鸣。要想与学生情感共振,还有一段历程,需要在平日的教学中加强指导,提高学生的情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一篇篇的课文阅读中,体味中,感受人生的
14、生活百态,去丰富自己的思想。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尝试,给我带来的更多的是思考,我知道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的反思,探索,真正让自己的课堂充满勃勃生机,让激情真正的涌动于课堂。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反思 篇三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除了平时的安全教育课反复强调安全,提高学生的安全自救能力外。在学科教学中也能很巧妙的渗透安全教育。在安全教育渗透时,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体现“安全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如四年级下册19课地震中的父与子,要学习孩子的镇定,父亲的坚持,最终父子劫后团聚,真是了不起。找准时机让学生讨论:
15、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在危险的时候怎样脱离险境?在让学生把收集到地震逃生知识给大家做介绍,在学校组织的安全演练中,学生就不会是茫然的跟着跑,而是自然的运用知识进行练习。 我在上阅读指导课爱的教育让学生谈最让你感动的故事时,有学生提到了书中的一个小故事获勋章的小英雄,这个故事讲了老师带大家到市政府大楼参加一个颁奖仪式,市长向大家讲述了一个叫皮纳多的少年,勇敢救起落水儿童的事迹,并授予他勋章。学生在谈感受的时候,在别人遇到危险的时候,要勇敢的伸出救援的手。我抓住时机提出质疑:在那么湍急的河水里,就算是大人下去救,都感到困难,更何况是一个小孩子下去救人,可能会遇到什么危险?我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
16、去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最好的办法就是向大人求救,既不耽误救人的时间,小孩子又不会做出盲目的牺牲。 以上事例说明,安全教育其实是可以渗透在语文学科教育中,既不是让孩子被迫接受,而是自然而然的获得安全的知识。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四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地震中的父与子
17、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疑问促阅读,并相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回顾这一堂课,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实践、自行发现、自我建构的过程。首先,大家对“了不起”质疑,从而带动了全篇的阅读;之后,学生针对父亲在废墟中挖掘的语句进行质疑,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伟大;接着,学生针对阿曼达在废墟下的等待质疑,进一步体会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以疑促读,简化了教学环节。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单纯明确:通过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教学结构简单朴实,体现了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一个中心词
18、“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板块,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自主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发展。 这节课上完后,我及时的反思了本节课上的提问是否是有效提问,我觉得本节课能抓住课文重点精心设计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是有效提问。但我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不足之处,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这样是不够全面的,例如在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这场地震空前的
19、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课文结尾时我没有再强调父亲的了不起是因为父亲不仅救了自己的儿子,还救了其他13名儿子的同学,儿子的了不起是因为有了父亲巨大精神力量的支撑,他和同学才得以坚忍不拔地等到了父亲的救援,没有使父与子的了不起再次得到升华。如果那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需要提高的地方也有很多: 1、语言过于平淡,没有感染力,未能很好地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课堂中的朗读不到位,学生没有被真正地感动。 2、主导能力不够,对课堂中的生成的精彩之处
20、没有及时地捕捉和创造。 3、教师讲得还是过多,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太少,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感悟与理解。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在反思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水平。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五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从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的同学的故事。文章真挚感人,读后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我上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 我把“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
21、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以下是我教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反思: (一)教学思路体现了“一条主线,两个场景”。条理清楚,令人一目了然,突出了教学重点。“一条主线”就是感悟父亲的了不起。“两个场景就是”:一是别人劝阻父亲别挖的场景;二是父亲奋力挖掘38小时的场景。 (二)充分引导了孩子们读,让同学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时有层次感,有目的性。例如在重点段12自然段中,我先引导孩子们读出父亲的累,然后通过想象写话,让同学们带着想象读,读出感受。接着当学生明白父亲之所以能坚持,是因为心中有一个永恒的承诺,有希望,又要同学们带着希望去读。在课堂上我采取了多种方式读,
22、有评价读、范读、想象画面读、引读,齐读等形式,在层层推进的朗读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从学生的朗读中我可以感受到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在不断升华。 (三)注重了学生的自读感悟,我让学生边读边写批画;抓住重点词语,重点段落去理解课文,渗透了学法的指导。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进行句子的对比,体会写作特点等语言文字训练,使课堂教学比较扎实有效。 (四)贯穿了读写结合,给学生们练笔的机会。在这节课中,我进行了“想象写话”,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同学们更深地走进父亲,情不自禁地感动于父亲的了不起。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了我的不足: (1)教学时间紧,学生自学时间偏短,写话时间、交流感悟的时间
23、也偏少。 (2)在教学中,我面带笑容,与文章那分深沉的基调不太协调 。 (3)课堂气氛不太活跃,学生的情绪没带动起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六 丽雅交待今天的两节语文课用来第四单元考试,可因为打印室的机器坏了,所以只能临时准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备课如果是有感觉的话,时间少点也不要紧。今天就是这种情况。 我先初步理清了课文头绪,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是将这位父亲形象借助课文语文语言铭刻在孩子的心里。如何分层落实呢? 一。感知背景,进行铺垫 关于地震,孩子们是没有生活体验的,但对此又并非零起点。他们在影视作品、报刊杂志或是课堂学习中对此还是有一定了解的,这应是学生的
24、学习起点,所以课堂切入的谈话也就从地震开始了。接着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第一、二自然段,了解这场大地震。从对地震的一般了解到具体到某一次地震的理解,学生对于地震本身灾难性的认识已有质的飞跃。这为进一步阅读文本中的故事,走进故事中的人物内心有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直面父亲,浓墨重彩 父亲是这个故事的重要人物,但作者在描述中始终保持着客观冷静的态度。文中唯一带有强烈个体情感倾向的就是结束时这对了不起的父子的表达。我想这也是作者在写完整个故事之后,无法自抑的流露。作者对这位父亲最重彩的描写就是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
25、血迹。作者从时间的长度,父亲的外貌,他人的行为等角度将一个偏执得有些发狂的父亲作一个细致的描写。在这里,36小时是个怎样的概念?那是整整两个白天一个黑夜的漫长,那是学生两个星期的课时量!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父亲在不断地挖着,在一片废墟里,又有着怎样的困难与危险啊!或是余震不断,或是塌方连连每一次危险都可能是致命的!在这里,我采用联系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想象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将这段文字读懂、读活、读厚、读出情味,这是感受伟大父爱的关键所在。 三。旁敲侧击,映衬烘托 在这一场灾难中,在这一片废墟里,其实还有很多家庭、很多父母都有着同样的遭遇。难道说他们都不爱自己的孩子吗?或是爱的不够深吗?为什么会
26、只有这一位父亲孤军奋战呢?不是的,那是面对一片废墟,凡是还有一点理智的人都能看到,生还的可能几乎是不存在。所以,很多父母绝望地离开。好心人的一句太晚了,没有希望是多么辛酸的无奈,消防队长与警察以专业的眼光作出理性的分析:这里太危险!但是,这些所有合情合理的规劝都无法使父亲放弃一个没有理智的行为。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这一次又一次语无伦次的回答,执着得近乎固执的追问,让我们看到此时所有一切的理性思考与客观分析都不存在,占据他内心的只有那父子之间曾经的承诺: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这里,通过师生的对读,引导学生对他人行为的理解,从另一个角度再次深切地感受伟大的父爱超越一切! 整个设计简单、朴实,紧扣语文本质,紧贴情感共性,带领学生经历一场深刻的爱之旅程。 后记:我瓯海的一位同学也研究过这一课,课后在网络上找到她的反思,没想到与她的上课思路基本一致。反思里的很多语句也就借用了她的语言。真有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欣喜。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