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教案优秀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教案优秀3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教案优秀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白话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教案优秀3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对称物体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认识轴对称图形,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
2、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2.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3.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4.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设计: 1.设计思想: 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轴对称图形。同时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感知。 2.教材分析 (1)
3、轴对称图形是图形运动教学的进一步深入。轴对称主要是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从而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教学设计主要是联系学生亲身体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此节内容的学习将为以后学习画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做好铺垫。 (2)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学生会判断轴对称图形;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 (3)分析本课内容与小学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4、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体验过“图形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轴对称和平移。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和平移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又在前面研究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以上内容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本单元将学习轴对称图形的平移,教学时要重视实践操作和探究学习,积累更加丰富的活动经验。通过动手操作,与同桌探讨交流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4.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展示课件让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
5、成两半;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引导学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降低了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一个图形有多个对称轴时,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找出所有的对称轴,促进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的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轴对称图形纸片。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了解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熟悉程度有多少。 3.教学准备的设计和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轴对称图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准备了许多有趣的图片,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见过这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吧。(出示
6、课件)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那么多有趣的图片,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了么? 生: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烘托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抽学生进行表达。 师:同学们发现了他们的可以平均分成两份这一共同的特征,但它们还有一些别的特征,同学们发现没有?我希望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能发现这一特征。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轴对称图形。 板书:轴对称图形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探究新知 1.系统认识轴对称图形,找出对称轴 师:那么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老师这准备了一个小实验,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实验。课件展示小实验。(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指导学生用双手体会轴对称图形。 引导学生归纳出轴对称图
7、形,指出对称轴。 板书: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同学们,现在给你们一个图形,你们会不会对折?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对折一下,看能不能完全重合。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你是怎么对折的。 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 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通过对折我们发现长方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我发现同学们非常聪明,很快就得出了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那么正方形呢?怎么对折,你有几种方法?请同学们拿出正方形纸片对折,同桌相
8、互说说,你是怎样对折的。 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 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通过对折我们发现正方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正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2.练习巩固 师:我们找到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对称轴。那么别的图形你会找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纸片观察、对折,看看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 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师:用手展示怎样快速的找出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学生先观察,然后自己动手实际操作,完成书上练习,之后集体订正
9、。 三、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四、展示课件,给出方格纸上的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请用刚才的方法判断,这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课件展示情景图) 师:观察方格中的松树图,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是的话找出对称轴。 生:从图中可以发现,它是轴对称图形,DG就是它的对称轴。师:通过对称轴对折能重合的点叫做对应点。从这幅图我们知道A和A是一组对应点,B和B也是一组对应点。那么请同学们观察,图中A和A有怎样的关系? 生:点A和点A分别在对称轴的两旁,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是3,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也是3 师:那么请同学们看看点B和点B。 生:点B和点B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2. 师:对应点A和A到对称轴的距离是?
10、相等么?对应点B和点B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么? 生:学生观察,并回答 板书:轴对称图形中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师:连接图中点A和点A,你看对称轴和对应点的连线怎样?连接B和点B,他们的连线和对称轴呢?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点A和点A的连线于对称轴垂直。 师:连接图中点B和点B,点E和点E也是这样么? 生:(小结)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 巩固新知 师:练习下面各题。 观察数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是的画出对称轴。 找出图形中的对应点(三组),分别说说,他们到对称轴的距离。(学生练习巩固新知) 五、知识小结 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中的对应点到对称
11、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1.轴对称图形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初步学习体会提出猜想的方法及类比,说理,举例论证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 2、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能够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参与推导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激趣,提出猜想。 (1)同学们,学习新课前,我们
12、先来回顾学过的运算定律。找出共同点?和或积同。 乘法交换律的字母公式( )。 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 ). (设计意图:四个公式板书在黑板,以便与乘法分配律对比) (2)利用学过的长方形周长内容得出两种不同解题方法。刚才的计算中你发现这两道题有什么关系吗?2( 37+63) 237 + 263 教师让学生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并指名说一说自己找出的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两道题其实可以互相转化,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2( 37+63) =237 + 263 (3)将学生的知识迁移到本节课新授内容,在课的开始,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3、1、(我们下面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想在其它的题里也是否成立?请看大屏幕。) 我班同学男生27人,女生25人,每人植树3棵,共植树?棵(植树节3.12) (1)全班同学独立完成。 (2)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生回答,师板书) 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谁来说说看?(生回答,师板书) 板书:(2725)3 273253 评讲:算式(2725)3 和273253的每一步各表示什么?谁能说给大家听听? (3)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算式异同点,并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想法,思路。 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师:是的,虽然他们的格式不同,但他们的得数相同,所以我们
14、可以用一个符号把这两个算式联系起来。 生:等于号 师:对,用等于号相连,表示这两个式子是相等的,一起读一读,认识这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师:再和前面的一组式子一起观察, (让学生通过读,感悟到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右边的两个数的积加上两个数的积) 2、举例验证,进一步感受 认真观察屏幕上的这个等式,你还能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来验证吗?(板书:举例) (1)验证方法:要求每人出两组算式,数字随意举例,进行计算,验证你举的例子是否相等。然后拿到小组内交流(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回报:谁来说一说自己举的例子。 (3)同学们,请看一看这三个同学举的例子,每组的结果都是相同的
15、,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起来。(板书) (4)轻声读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多个例子,揭示乘法分配律的普遍规律) 3、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现在谁能说一说这些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总结)(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 (2)从刚才的举例过程中,你能发现乘法运算中的规律吗? 学生回报。 (出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同学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板书:乘法分配律) (3)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ab)c=
16、acbc 齐声读两遍。 (4)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 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想对照:ab=ba (ab)c=a(bc) (ab)c=acbc 比较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涉及到加法的运算难点的理解) 三、加强应用、深化理解 1、根据运算定律,在( )填上适当的数。 (107) 6=( )67( )8(1259)=( )125( )9 748752=( )(4852) (748752中有相同因数吗?)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练习理解乘法分配律) 2、火眼金睛看一看:判断下面算式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56(19+28)= 5619+28 ( ) 32(73)
17、= 327+323 ( ) 2512+1275 = 12(25+75) ( ) 2599+25 =(99+1)25 ( ) 3、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列各题。 ( 80 + 4 ) 25 34 72 + 34 28 88125试做 师小结:通过前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4、341027103910可不可以用乘法分配律 师:说明乘法分配律,不仅仅只适用于两个数的和,也可以三个数的和,四个数的和可以吗?说明也可以是:几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
18、相乘,再相加。(修改乘法分配律的板书) 5、找朋友 师:如果一个同学说出乘法分配律的左边部分,那你就说出它的右边部分,如果他说出的是右边部分,你就对出左边部分。看谁反应快。 6、24848=(244)8吗? 师:说明乘法分配律,不仅仅只适用于两个数的和,也可以是两个数的差,三个数的差可以吗?说明也可以是:几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或相减)。(设计意图:拓展书本上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7、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84)25 34723428 (设计意图:概念只有在具体的练习中才能逐步理解,概念教学必须当堂采用讲练相结合的方法,学生才能消化抽象的概念)
19、四、总结: 1,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什么叫做乘法分配律?(设计意图:不能让总结性提问只是走了过场,通过这个环节切实起到梳理知识,提高学生总结能力) 2、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的加法改成减号,等式是否依然成立?根据乘法分配律,你能把下列等式填写完整吗?同学们课后交流一下,下节数学课我们再继续研究。 教师激发学生好胜心:在乘法分配律中有许多变化,题里辨别出用乘法分配律简算的题呢?369936 7331+283131 3.思考:填写完整: a(m-n)= a125+b125-c125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比较
20、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归纳推理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 2、理解分数几分之几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几分之一,你能用你手中的长方形纸表示你喜欢的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吗? 学生折纸、涂色,表示出长方形纸的几分之一。 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如果在你们刚才的纸上涂2份或3份又该用哪个分数表示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
21、几分之几”。(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 (1)学生4人小组,每人将手中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你喜欢涂几份就涂几份,然后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向小组同学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 (2)谁能上来展示一下,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多媒体演示图片。 问:你能发现他们是怎样表示出来的吗?它与四分之一有什么不同? (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四分之一,2份是它的四分之二,3份是它的四分之三,4份是它的四分之四,取几份就是四份之几,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2、拓展思维,认识分数名称。 (1)让学生用尺子在本子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1、2、3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学生画线段)你能说出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吗? (2)同桌互相取其中的几份,说出相应的分数。 (3)你能仿照这些分数,自己说出一个分数来吗? (4)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分子、分母、分数线) 3、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出示例6的一组分数,让学生小组讨论怎么比较? 反馈。 用相同的方法比较第二组。 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基本方法。 三、巩固练习。 P95页做一做1、2。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下课后,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数。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