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城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93228217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2.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城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毕业设计-城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城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城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研究报告.doc(7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城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调查报告XX大学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小组XXX XXXX XX XXX20XX年X月67城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目录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框架1(一)选题背景及意义1(二)研究框架2二、调查方法与样本情况3(一)调查问卷3(二)问卷施测过程5(三)统计学方法6(四)样本情况6三、调查数据及统计学结果7(一)年龄与居住形式的关系7(二)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比较9(三)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身体健康及主要业余娱乐活动状况比较13(四)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与其子女关系的比较15(五)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16(六)心理

2、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20四、调查数据的讨论及原因分析21五、对策及建议社区、家庭、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22(一)针对夫妻同住空巢老人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23(二)针对非空巢老人的社区、家庭养老服务模式24(三)针对独居老人的社区、社会养老服务模式25(四)结语26附录27附录一 :文献综述27附录二:发表于国家核心期刊中国老年学杂志论文33附录三:调查问卷40附录四:访谈纪要及讨论45附录五:拓展研究新型空巢家庭52附录六:论文发表、所获奖励及媒体报道63致谢66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框架(一)选题背景及意义我国是个人口大国,随着平均寿命的提高,生育率的控制,独生子女家庭的大量出现,家庭小型化和人口

3、老龄化的加速,空巢家庭激增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2000年11月底第五次人口普查,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以上比例按国际标准衡量,均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其中,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约有2340多万。据调查,天津市老人的家庭空巢率明显高于其他大城市,已达30%以上。“空巢老人”作为老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数量和比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老年人“生活单调寂寞”、“缺少精神慰藉”可能引发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如无成就感、不再被需要感、缺少安全感、对子女情感依赖性强、孤独、焦虑等,更有甚者还会有自杀的倾向,

4、因此空巢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然而,又有研究显示,并不是所有老人都认为与子女同住是他们最好的生活方式。多数情况下,老年人在对待究竟是愿意与子女合住还是分住的选择上始终处于矛盾之中。多数老人因为害怕孤单而选择合住,但是,因为与子女有代沟,居住习惯的不一致或者经济上的纠葛,又愿意分住,但又担心因路远而导致子女来往过少,更显得寂寞。由此可见空巢老人的生活和身心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并没有。进一步观察整个老年人群体的身心健康状况,我们发现,老年人群体在心理和情绪上也都存在着矛盾:一是老年人在生理上、肉体上的老年意识与作为心理和精神状态的老年观念的自我确证之间存在着巨大冲突。表现在:

5、一方面,老年的生命功能的萎缩、怠惰、障碍和衰退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其精神、意识、审美层面却呈现一种亢进的张力和表现欲,他们往往通过唠叨、愤怒、召唤等行为展示自己的存在,希望对外倾诉自己的内心世界。二是老年人既要求强烈的私密空间和个体独立性,又具有浓烈的社会化需要,乐于参加各种社会、社区、团体的活动,这二者之间存在矛盾冲突。三是生命的时间箭头与老年的时间意识之间的错位。表现为对生命未来的畏惧(惧怕于死亡),对以往生命状态的留恋(陶醉于过去),对当下生命时刻的焦虑(遗失在当下)。凡此种种,都体现了当下老年人群体身心状况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老年人群体在身心状况上存在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很难准确、清

6、晰的了解老年人真正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健康状况。在庞大而复杂的老年人群体中,本研究将讨论的范围集中缩小在天津市的老年人群体,从空巢与非空巢老人的角度,理清不同居住形式的老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在老年人问题已成为世界性问题的今天,老年人的养老模式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甚至社会的稳定。而家庭结构小型化、空巢老人数量和比例的日趋增加更对传统的养老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城镇养老模式的建立应充分考虑不同居住形式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针对一些空巢老人出现的问题,建立能够行之有效的解决其心理问题的养老模式。因此本研究也将对养老模式的有效建立提供重要的参考,从而推动城镇老龄事业的有序发展。(二)研究框架本

7、课题以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作为研究对象,将空巢老可进一步划分为夫妻同住组和独居两组。研究将从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两部分入手,对三种居住形式的老年人做差异性检验,分析三组老人分别在基本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哪些方面存在差异,而后分析被试心理健康状况同其基本情况的各个方面的相关,从而更加全面的了解老年人心理健康同其年龄、性格、文化程度、业余活动数、月收入、经济压力、疾病数、子女关系等方面的关系。居住形式 独居非空巢老人空巢老人夫妻同住 差异性分析 差异性分析基本情况子女情况文化程度年龄日常活动性格人口学资料收入心理健康人际关系情绪认知功能社会适应相关分析二、调查方法与样本情况(一)调查问

8、卷以天津市区老年人心理健康调查问卷作为本调查材料。此调查材料为自制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而成,各有关专家教授审阅修改。问卷分为心理健康状况和个人基本情况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共22题,后一部分共15题。第一部分从四个维度考察被调查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这四个维度分别为:认知功能(1-1至1-5题)、人际关系(1-6至1-12题)、情绪情感(1-13至1-17题和1-21至1-22题)、社会适应能力(1-18至1-20题)。经因素分析,采用5级评分,包括正向计分和反向计分,(调查问卷详见附件三)要求被试从中选择一个符合自己情况的答案。第二部分包括人口学资料、性格、日常活动、子女

9、情况和身体健康情况。因素分析:对心理健康状况量表的数据资料进行探测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提取因子法和标准化斜交旋转法,以各因子特征根大于1、单一因子负荷大于0.5而在公共因子负荷上小于0.3为标准,提取出4个因子(见表1),并分别命名为认知功能、人际关系、情绪、社会适应,因子变量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3.855%。表1 心理健康状况量表因子分析变量因子认知功能人际关系情绪社会适应10.8040.1730.002-0.04820.869-0.2410.066-0.02030.7870.124-0.0780.1234-0.0600.6670.262-0.1015-0.0140.867-0.2350.

10、22160.0780.6070.194-0.08970.060-0.0600.783-0.1538-0.0820.0200.8570.0229-0.0420.0060.8390.05810-0.0590.2290.641-0.052110.1190.0660.783-0.239120.001-0.0620.5590.28313-0.078-0.0580.7140.233140.103-0.0500.6470.29215-0.0130.0570.0710.701160.0460.020-0.0320.856a.提取因子方法:主成分分析;旋转方法:标准化斜角旋转信度、效度检验:经过因素分析,提取出

11、4个因子,对所提取项目做信度检验,总体和这4个因子的克伦巴赫系数见表2。问卷有良好的信度。 表2 老年人心理健康问卷的克伦巴赫系数总体认知功能人际关系情绪社会适应0.8660.7720.6500.8870.588问卷的效度侧重于对结构效度的考察。心理测量学认为,各分量表分与总量表分的相关超过了各分量之间的相关是结构效度的一种检验方法。4个因子分与总分的相关在0.637-0.717之间,而各因子之间的相关仅在0.112-0.415之间,总分与各因子分的相关都超过了各因子之间的相关,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见表3)表3 各因子之间及其与总分之间的Spearman相关认知功能人际关系情绪社会适

12、应总分认知功能1.000人际关系0.2871.000情绪0.2560.4151.000社会适应0.1120.3370.3751.000总分0.6370.7170.6820.6381.000问卷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可信性和有效性,从而保证了调查结论的科学性。(二)问卷施测过程采用入户调查的研究方法,项目组和被调查对象所在社区的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联系以保证问卷的有效发放。对天津市区内各主要社区情况进行了解,项目组最终选取芥园街道作为主要调查社区,该社区老年人在年龄结构、文化素质水平、居住结构等方面的分布均较为均匀,且处于市内平均水平,因此,该社区在天津市范围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对象为

13、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街道居委会提供的符合被试要求的老年人名单中,按其所居住的楼门号和房间号按从小到大排列,采取系统抽样的方法,进行入户调查。由于老年人的视力和文字理解能力的下降,调查过程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调查员按照问卷的题目一一向老人提问,之后再由调查员把老人的答案在问卷上标注出来。考虑到老人参与态度对问卷回答真实性的影响,对拒绝入户调查的老人不再要求接受调查。(三)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数统计,使用F检验的方法分析非空巢老人组、夫妻同住老人组和独居老人组在心理健康各项指标上的差异及显著性,并将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同人口学

14、等多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四)样本情况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天津市红桥区芥园街道5个社区中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问卷共150份,得到有效问卷147份。其中,非空巢老人63人(42.9%),夫妻同住老人71人(48.3%),独自居住8人(5.4%),与老伴和子女以外的其他人一起居住1人(0.7%),其他4人(2.7%)。人口学资料如下:年龄:60-94岁,平均年龄68.846.42岁。其中60-69岁84人(57.1%),70-79岁50人(34.1%),80-89岁12人(8.2%),90-99岁1人(0.7%)。性别:男性70人(47.6%),女性74人(50.3%)。文化程度:文盲半文盲14人

15、(9.5%),小学26人(17.7%),初中44人(29.9%),高中38人(25.9%),大专及以上24人(16.3%)。退休前职业:工人77人(52.4%),教师18人(12.2%),企业普通员工12人(8.2%),企业管理人员12人(8.2%),公务员9人(6.1%),其他占12.9%。具体取样情况见表4。表4 被试取样情况 非空巢组 夫妻同住组 独居组总数 63(42.9%) 71(48.3%) 8(5.4%)年龄 60-69 33(23.1%) 47(32.9%) 1(0.7%) 70-79 19(13.3%) 23(16.1 %) 6(4.2%) 80-89 10(7%) 1(0.

16、7%) 1(0.7%) 90-99 1(0.7%) 0(0%) 0(0%)性别 男 29(20.9%) 36(25.9%) 3(2.1%) 女 31(22.3%) 35(25.2%) 5(3.6%)学历 小学以下 21(14.8%) 15(10.5%) 3(2.1%) 初中 19(13.4%) 20(14.1%) 2(1.4%) 高中 14(9.9%) 20(14.1%) 3(2.1%) 大专及以上 8(5.6%) 16(11.2%) 0(0%)注:括号中的数字为当前项目占被调查老人总数的百分比三、调查数据及统计学结果(一)年龄与居住形式的关系图一:老人年龄分布图所有的调查对象中,男性占48.

17、5%,女性占51.5%.将所有调查的老人划分为6069岁,7079岁,8089岁三个年龄段。则由上图可以看出:6069岁年龄段老人占总调查总数的57%,其中男性占26.5%,女性占30.6%;7079岁年龄段老人占总调查总数的34.8%,其中男性占18.4%,女性占15.6%;8089岁年龄段老人占总调查总数的8.8%,其中男性占3.4%,女性占5.4%;图二:不同年龄老人在三组居住方式上的分布将所有被调查的老人划分为6069岁,7079岁,8089岁三个年龄段。由上图可以看出:在所有非空巢家庭老人中,6069岁年龄段老人占53.2%,7079岁年龄段的老人占30.6%, 8089岁年龄段的老

18、人占16.2%;在所有夫妻同住的老人中,6069岁年龄段老人占66.2%,7079岁年龄的的老人占32.4%, 8089岁年龄段的老人占1.4%;在所有的独居老人中,6069岁年龄段老人占12.5%,7079岁年龄段的老人占75%, 8089岁年龄段的老人占12.5%。6069岁年龄段老人在非空巢家庭老人和夫妻同住家庭老人中都占有高比例,家庭形式为独居的很少,这与此年龄段的老人本身就占有较大比例有关;而在所有独居老人中,7079岁年龄段的老人占75%,其他年龄组独居老人占独居老人总数的比例分别为60-69岁(12.5%)、80-89岁(12.5%)、90-99岁(0%),而7079岁年龄段的老

19、人只占全体调查总数的34.8%。80-89岁的老人组绝大多数和子女同住,样本中的2位90岁以上的老人也和子女同住。经检验,老年人不同形式的居住方式在年龄上有显著差异(p非空巢组夫妻同住组夫妻同住组67.704.641独居组73.504.258注:*代表p0.05,*代表p非空巢组夫妻同住组3.770.54独居组2.751.16对儿女经济支持感到的压力非空巢组1.591.424.1150.018*非空巢组夫妻同住组非空巢组独居组夫妻同住组0.961.08独居组1.131.25对孙辈经济支持感到的压力非空巢组1.081.080.7030.497夫妻同住组0.880.91独居组0.880.99表6

20、三组老人在家庭月收入、对儿女及孙辈经济支持感到的压力上的差异比较(三)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身体健康及主要业余娱乐活动状况比较图六:对身体健康满意程度的分布上表所反映的是老人们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满意程度,我们分别对三种居住情况的老人非空巢家庭老人,夫妻同住老人和独居老人进行考察,着重考察者三者之间的差异。由上表中的数据显示:就所有非空巢家庭老人,这类老人中对自己身体状况满意的占8.1%,比较满意的占58.1%,24.2%的非空巢老人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过得去,还分别有8.1和1.6%的空巢老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大满意、很不满意;就所有夫妻同住老人来说,这类老人中对自己身体状况满意的占21.1%,

21、比较满意的占42.3%,25.4%的非空巢老人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过得去,还分别有9.7%和1.3%的空巢老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大满意、很不满意;就所有独居老人来说,这类老人中对自己身体状况满意的占28.6%,比较满意的占57.1%,14.3%的非空巢老人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过得去,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大满意、很不满意的独居老人没有。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独居老人所占总人数的比例本身也只有5.4%,8个样本的关系;从数据中我们还可以发现非空巢老人组、夫妻同住组和独居组老人大多数都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很满意或比较满意,但夫妻同住组较之非空巢组和独居组更为满意一些。调查中24.5%的老年人身体十分健康,无任何慢

22、性疾病,其中夫妻同住的老年人占65.7%,而独居老人只占5.7%。老年人的身体疾病主要集中在心血管疾病(30.6%)、高血压(27.9%)、眼疾(13.6%)、关节炎(12.9%)和糖尿病(12.2%)。对于老人对自己目前的躯体健康状况的自评,15.0%的老人表示非常满意、49.0%表示比较满意、25.2%表示过得去、8.2%表示不大满意、1.4%表示很不满意。满意程度从高到低分为5个等级(很不满意记1分,非常满意记5分),非空巢老人组(3.630.81)、夫妻同住组(3.720.96)和独居组(3.252.6)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夫妻同住组较之非空巢组和独居组更为满意一些。图七:参加各项业余

23、活动数目分布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就总体平均水平而言,大多数老人的活动数目集中在3、4、5分,其中,参加业余活动数为“3”的老人占调查老人总数的17.7%,参加业余活动数为“4”的老人占调查老人总数的21.3%,参加业余活动数为“5”的老人比例最大,占调查老人总数的24.1%。但是通过比较非空巢家庭老人,夫妻同住老人和独居老人各组的情况我们发现。非空巢老人中有17人得分为“2”,占所有非空巢老人的26.98%。而得分“3”、“4”、“5”的人数分别为9、14和13。相比之下,夫妻同住组的老人的情况比较好,得分为“3”、“4”、“5”的人数分别为14、13和20,占改组人数的61.74%。调查显示

24、,老年人的业余活动主要集中在看电视(89.8%)、散步(80.3%)、看报纸(69.4%)和养花(65.3%),其他活动如参加体育运动(31.2%)、玩各种棋牌游戏(25.2%)。老人们的娱乐活动还有书画、钓鱼、游泳、唱歌弹琴等。参加一项业余活动记一分,夫妻同住组的老人参加的业余活动(4.993.09)显著多于非空巢家庭组的老人(3.651.58)(p独居组夫妻同住组独居组夫妻同住组1.960.20独居组1.400.55交流情况非空巢组2.640.610.4810.619夫妻同住组2.690.55独居组2.500.53表7 三组老人与子女关系的差异分析(五)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比

25、较从四个维度考察被调查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这四个维度分别为:认知功能、人际关系、情绪情感社会适应能力。1.00-5.00表示老人认知功能的平均分数,1.00分表示非常差,5.00分表示非常好。图八:认知能力平均分数分布上面图表的内容反映的是老人的认知功能水平分数的分布。同样将被调查老人划分为非空巢家庭、夫妻同住和独居三种,分别予以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这三类老人在认知功能上并没有显著差异,其认知功能的平均分都在4.00左右,没有显著差异。九:人际关系平均分数分布由上图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老人的人际关系平均数都为4.00,占所调查老人总数的41.6%,其次是3.67和3.33都各自占到被调查

26、老人总数的18.8%。在非空巢家庭、夫妻同住和独居组老人进行比较时,我们可以发现:各组在人际关系平均数的分布上并没有显著的差异。虽然,我们得出了各组老人之间人际交往平均数没有显著区别的结论,但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是:这三类老人分别经常交往的对象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的。图十:情绪平均分数分布由上图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数据:就调查老人总体而言,情绪平均分数为“4.00”的老人所占比例最大,为14.7%,其次占比例为第二、第三的分数为“3.88”“3.75”,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3.2%和11.8%;比较非空巢家庭、夫妻同住和独居组老人组时,我们可以发现:在非空巢家庭组老人中得分为3.88的老人所占比例最大,占

27、组人数的18.33%;而夫妻同住组的老人得分则更高些,得分为4.00的老人在此组中占比例最大,约占此组人数的16.17%,而得分为4.13的老人有8位,占此组老人的11.76%。 图十一:适应能力平均分数分布上图是被调查老人适应能力分数的分布:同样将被调查老人分成三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适应能力平均分数为4.00的人数最多,53人,其中独居老人占1人,夫妻同住老人占34人,非空巢家庭老人在此适应能力水平下游18人;其次在适应能力平均分数为3.50共有31人,其中独居老人占2人,夫妻同住老人占12人,非空巢家庭老人在此适应能力水平下游17人;适应能力平均分数为3.00的共有42人,其中独居老人占

28、3人,夫妻同住老人占20人,非空巢家庭老人在此适应能力水平下有19人;适应能力平均分数为2.50的共有9人,其中独居老人1人,夫妻同住老人2人,非空巢家庭老人6人;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夫妻同住老人的适应能力较之非空巢家庭老人特别是独居老人强。经检验,非空巢组、夫妻同住组和独居组老人在社会适应上有显著差异(p0.05),夫妻同住组的老人显著强于非空巢组的老人,这也正是非空巢老人之所以与儿女同住的原因之一。三组被试在其他心理因素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值得注意的是,三组老人在人际关系因素中对“从外界获得帮助与支持的满意程度”上的差异分析发现,独居组老人(3.130.83)明显低于夫妻同住组(3.92

29、0.58)和非空巢组老人(3.890.74)(p0.01)。在情绪因素中“价值”(完全无用记1分,有价值的记5分)变量上的差异分析显示,独居组老人(3.251.04)低于夫妻同住组(3.920.63)和非空巢组的老人(3.750.98),p=0.078,接近显著水平。具体见表8.表8 三组老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及差异分析变量居住类型MSDFSig认知功能非空巢组3.640.630.230.794夫妻同住组3.640.82独居组3.460.69人际关系非空巢组3.830.561.740.180夫妻同住组3.930.49独居组3.560.27情绪非空巢组3.820.601.050.351夫妻同住

30、组3.970.54独居组3.840.59社会适应非空巢组3.390.503.290.040*夫妻同住组3.570.48独居组3.210.49总分非空巢组3.660.411.910.153夫妻同住组3.790.41独居组3.540.19(六)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见表9。结果显示,心理健康的各因子和总分与老年人的性格(内向、中间、外向)、文化程度、业余活动数、子女关系成正相关,与年龄、经济压力、疾病数成负相关。年龄、性格、文化程度、经济压力、子女关系与心理健康总分更为密切。其中,性格、与子女关系两个因素值得关注,它们与多个心理健康的因子都有密切的相关。另外,业余活动数和认知功能、经济压力和适应能

31、力有显著的相关。 表9 老人心理健康状况与多种因素的相关系数r 年龄 性格 文化程度 业余活动数 月收入 经济压力 疾病数 子女关系认知功能 -0.167* 0.160 0.263* 0.223* 0.002 -0.068 -0.149 0.185*人际关系 -0.192* 0.264* 0.173* 0.171 0.028 -0.093 -0.092 0.261*情绪 -0.127 0.265* 0.072 0.124 0.073 -0.130 -0.044 0.327*适应能力 -0.007 0.227* 0.032 0.004 -0.163 -0.258* -0.075 0.153总分

32、-0.179* 0.336* 0.222* 0.125 -0.016 -0.189* -0.091 0.335*四、调查数据的讨论及原因分析本调查结果显示,从总体上讲老年人的经济状况、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均较优,这和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健康意识的日益增长是分不开的。经过非空巢老人、夫妻同住老人和独居老人在各因素上的差异分析发现,夫妻同住组的老人在经济状况、业余活动满意程度、社会适应、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心理健康状况都最优,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孤独感。究其原因,夫妻双方都有经济来源,经济负担小,而且,他们不会受到因与儿女同住而引起的各种影响,生活自主自由,参与多项业余活动,因此能够建立丰

33、富的人际网络,保持身体的健康。再者,夫妻间生活上能够相互照应和精神上相互支撑。所以,他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状况。尽管非空巢的老人和子女同住,但他们并没有显现出在哪个因素上优于其他两组。这样的结果说明,目前老年人生活的真正状态和人们想象的有所不同,并不是和子女住在一起就是老年人的最优选择,经过大量访谈发现,大多数和子女住在一起的老人其家庭都有一些特殊的原因,包括子女下岗、结婚子女无法住房独立、照顾孙辈等。这样,他们给予子女经济支持和家务劳动等方面付出的更多,感受的压力也相对较大。本研究发现,独居老人是各方面情况都相对较差的一部分老人。三组老人在对“从外界获得帮助与支持的满意程度”上评分

34、差异性显著,独居组老人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另外,尽管三组老人在和子女来往程度上无显著差异,但独居老人认为子女应该更多的来看望自己,且和非空巢组、夫妻同住组老人比较表现出显著性。由此说明,独居老人在心理健康等各方面显示出来的问题,主要是由长时间的“绝对空巢”环境所引发的。缺少子女的亲情和精神慰藉是引发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当前,居家养老在我国仍然是一种主要的养老方式。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以及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空巢家庭将成为我国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预计到 2030 年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将达到 90%,届时我国老年人家庭将“空巢化”。 因此,对于空巢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的

35、生活和心理状况应该引起社会的特别关注,给与他们更多的关爱是文明社会的责任。本研究还观察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诸多因素相关,其中,年龄、性格、文化程度、经济压力和与子女关系,对于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对国内7个城市2225例60-99岁老年人心理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城市老年人的心理状况较好,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较高,其物质生活满意度随增龄有所增高,而精神生活满意度随增龄有所下降,心情为平静满足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高而增高。提示较好的心理状况和平静满足的心态,可能是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性格对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很大,外向的老人乐于与他人交往,娱乐活动很多,而且凡事不斤斤计较,心胸开阔

36、,乐观开朗,有助于身心健康,而内向的老人,多呆在家中,活动较少,交往人群也比较窄,生活内容单一,心思缜密,爱钻牛角尖,这些都不利于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近十年来,李德明关于教育因素对认知功能年老化影响的研究发现,高学历老年人在多种认知能力方面都显著优于低学历老年人,相当于低学历青年人的水平。高学历老年人在心理健康和认知功能上的良好状态,说明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是实现健康和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基础,也为开发利用老年人才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五、对策及建议社区、家庭、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老年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

37、逐渐步入老年,空巢家庭将成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在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中,空巢家庭的数量和比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因此,对于空巢家庭的老人、非空巢家庭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的生活和心理状况,整个社会应该予以特别的关注,给与他们更多的关爱。传统上,老年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由家庭、邻里予以解决的。但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的急剧变迁,家庭小型化、社会流动频繁以及人们寿命的延长,对老年人的生活服务及精神关照,支持老年人正常生活就成为社会的重要责任。不单是老年人的物质生活,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都成为社会不得不予以关注的问题。我国有促进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相关政策,在落实这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