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之崔莺莺人物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厢记》之崔莺莺人物分析.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人物形象【摘要】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无疑是王实甫倾心塑造出来的一个完美动人且又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浅析作者笔下的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封建社会的人物。【关键词】西厢记崔莺莺人物形象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是一部思想进步艺术精 美的大型爱情喜剧作品。这部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 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 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 突、结构安排、语言描写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其是人物形象。西厢记里的主要人物莺莺、张生是王实甫精心刻画的人物形
2、象。尤其 是莺莺的形象,在作品中得到了相当精细的刻画,她的性格明朗而又丰富。莺莺是 大家闺秀,她在作品中的唱词又是节奏舒展,色彩华美,感情含蓄,与婉约派词风 相似。作者用写实主义的笔法,加以艺术的创造,从而把一个活脱脱的古典中的现 代青年女子形象展现在舞台上。在作者笔下,莺莺始终渴望着自由的爱情,并且一直对张生抱有好感。只是她 受着家庭的严厉压制和名门闺秀身份的约束,又疑惧被母亲派来监视她的红娘, 但她有血、有肉、有情感,她有喜、有忧、有个性。她情窦初开,渴望爱情,但 又不肯轻易流露真情,不乏少女特有的羞涩;她不满包办婚姻,想追求自由幸福, 但又瞻前顾后,顾虑重重,不敢彻底背叛封建礼法,她总是
3、若进若退地试探获得爱 情的可能,并常常在似乎是彼此矛盾的状态中行动:一会儿眉目传情,一会儿装腔 作势;才寄书相约,随即赖个精光,因为她的这种性格特点,剧情变得十分复杂。作者就是从其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下工夫,从各方面体现其性格特点一、敢于追求婚姻自主的幸福爱情生活崔莺莺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带着青春的郁闷上场。她渴望爱情,但又不肯 露真情,一旦步入爱河,便热情奔放,势不可当。正是由于她渴望爱情,当她遇到了 风流俊雅的张生,四目交投,彼此就像磁石般互相吸引。按照封建礼教的规定,为 女子者,“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莺莺竟对张生一步一回头,把箴规 抛之于脑后。通过这一细微的却是引人注目的举动,
4、作者让观众清晰地看到她性 格发展的走向。莺莺佛殿奇逢张生之后,心里再也没有平静过。作者写她相当主 动地希望和张生接近。她知道那“傻角”月下吟诗,便去酬和联吟:“兰闺久寂 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道出了一个青春少女对爱情的渴望。 月夜听琴:晓知张生对自己情深意长,不禁长叹:“你差怨我,这都是俺娘的机变, 非干是妾身的脱空;若由得我呵,乞求得效鸾凤。”可见她对张生是处处留情的。 而她的态度,张生也看在眼里他们心有灵犀,彼此都感受到相互的爱意。正是由于 莺莺从一开始就对爱情炽热地追求,才使得她一步一步地走上了违背纲常,反抗 封建礼教的道路。莺莺执著热烈地追求心中的爱恋。她对张生的爱
5、,纯洁透明,没有一丝杂质。 当张生被迫上京考试,她悔恨的是“蜗角虚名,蝇头小利,拆鸳鸯两下里”;长亭 送别,她给张生把盏时的感触是“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给张生 最郑重的叮咛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担心的是张生不像她那样 爱得专一,一再提醒他“若见了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在她的心中,“情”始 终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于功名利禄,是非荣辱,统统可以不管。二、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狡脍然而强烈追求爱情只是莺莺性格的一个方面。莺莺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熏 陶,加上对红娘有所顾忌,因此,她的性格显得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狡徐。例如她 看见红娘送来张生的“简帖儿”,勃然变色,还声
6、称要拿简帖儿“告过夫人打下 你个小贱人下截来”。她装腔作势要红娘传言责备张生,其实传去的却是私约张 生相会的情诗。等到张生到后花园去赴约,她又忽然变卦,正儿八经地把张生数落 一番。这种种表现,把张生弄得七颠八倒,连红娘也昏头转向。当观众看到莺 莺“对人前巧语花言,没人处便想张生,背地里愁眉泪眼”,看到她有时一身大 家闺秀,有时黠调多端,有时又扭捏尴尬时,都会让读者哑然失笑。在作品中,王实 甫让莺莺的形象具有两种不同的内心节奏,展示出她对爱情的追求既是急急切 切,又是忐忐忑忑,读来让人觉得鲜活、生动。三、由追求爱情幸福走向对封建礼教的叛逆,闪耀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文学作品,不管它使用的是历史题材,还
7、是传说故事,它不能不打上作者生活 时代的烙印,不能不受到时代思潮的影响,不能不反映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理 解,西厢记自然也不例外。作者所处的元代,对于妇女来说,封建礼教的束缚 像毒蛇一样缠束着他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当时的婚姻礼法,制约着一 代又一代青年男女。但现实青年男女不愿受到封建婚姻制度的禁锢,追求自由恋 爱自主婚姻,追求幸福生活。剧作者王实甫就是通过一个柔弱女子不堪忍受封建 婚姻礼法,强烈追求自由婚姻来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作品中曾不止一次地出现一个反面人物的代表崔老夫人,她虽然出现的场次 并不多,但她代表了顽固而强大的封建反动势力,她是封建礼教的忠实卫士。一副 封建家长式的嘴脸,
8、活脱脱一个老虔婆、狠毒娘的形象。封建礼法在其手里是个 魔物,可以尽情玩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半点也不为包括自己亲生女儿莺莺在 内的青年人的现在幸福和未来前途考虑。作者就莺莺与老夫人的矛盾的发展来突 出莺莺的反叛精神,体现了莺莺人物形象中的一个真实特点。莺莺对老夫人的怨恨反抗其实在相国未死前,他们将莺莺许婚给侄儿郑恒那 时就存在,只不过那时莺莺的怨恨反抗是埋在内心的。老夫人一心维护相国门 第。“赖婚”激起了莺莺更强烈的反抗,并且这种反抗开始由内心转向行动。当 时莺莺愤愤埋怨:“俺娘好口不应心也呵!”当听说张生因此而病倒时,内疚不 已。“这都是俺娘的机变,非干是妾身的脱空;若由得我呵,乞求得效鸾
9、凤”,并指 责其娘:“好共歹不着你落空。”可以说,“赖婚”事件是莺莺与老夫人矛盾冲 突白热化的导火线,并且使莺莺的反抗越来越坚定,越来越执著。“幽会”和“私 合”,则是莺莺向老夫人的公开挑战,她以实际行动宣布了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 的叛逆,她从来就“不告而出闺门”,频频与张生幽会,私合,并一发不可收拾。当 老夫人觉出苗头后,莺莺不禁埋怨:“月圆便有阴云蔽,花发须教急雨催。”老夫 人“拷红”问出实情后,莺莺只不过有点害羞罢了,并没有怕的表情。整个剧情 的发展,完全符合当时青年渴望爱情,大胆追求,永不后悔,誓不回头的精神风貌, 更显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西厢记不仅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也是世界文艺中的 瑰宝,在中国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它的问世,比世界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 不朽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早三个世纪。因此,即使把西厢记置于世界 文学发展史来考察,它的出现也完全称得上是一个“奇迹”。【参考文献】王实甫著.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0月北京第一版。于非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