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伦理与师生关系.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9302193 上传时间:2022-04-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伦理与师生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儒家伦理与师生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儒家伦理与师生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伦理与师生关系.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儒家伦理与师生关系儒家伦理与师生关系 本文关键词:儒家,伦理,师生关系儒家伦理与师生关系 本文简介:儒家伦理与师生关系摘要:自古至今中华民族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不仅强调“等级秩序”,还强调“仁爱忠孝”,反映在师生关系上是既强调“师道尊严”,又重视关爱学生、敬重学生。因此,儒家师生之间营造的是一种“有序”而“和谐”、“仁爱”而“忠孝”、“表率”与“效仿”的关系,并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来维持这种关儒家伦理与师生关系 本文内容:儒家伦理与师生关系摘要:自古至今中华民族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不仅强调“等级秩序”,还强调“仁爱忠孝”,反映在师生关系上是既强调“师道尊严”,又重视关爱学生、敬重学

2、生。因此,儒家师生之间营造的是一种“有序”而“和谐”、“仁爱”而“忠孝”、“表率”与“效仿”的关系,并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来维持这种关系。关键词:儒家伦理;师生关系;师道尊严;为人师表一、“有序”与“和谐”的关系礼乐是儒家伦理的核心思想。“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礼”是自然和宇宙法则的反映。子曰:“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并且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荀子认为“礼”是最大的法则,“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礼”的外在形式是有“序”的等级制度,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上下区分的关系。孔子教弟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因为“乐”能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

3、民关系和谐、步调一样、欣喜爱爱、相亲相敬。“礼”的本质是“序”,意味着等级、秩序;“乐”的本质是“和”,意味着和合、和谐。所以,“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一百零一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以儒家伦理思想为前提,孔门师生之间营造了一种尊师重道、“和谐”而“有序”的关系。荀子认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荀子“天地君亲师”的观点,将师与天、地、父并列,将尊师重道同国运兴衰联系起来,给予了老师权威的地位。在汉代,尊师之风极盛,“君子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非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高校之礼,虽诏于天子

4、无北面,所以尊师也”。老师具有极高的权威是因为老师是礼的化身,“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同时老师还是“道”的代表,学记把师生礼仪列为“高校之教”的第一课:“高校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因此尊师重道给予了老师权威和地位,但是老师权威不代表老师专制,孔子特殊强调师生之间的和谐、仁爱关系。孔子经常以礼乐教之、以礼乐践之,而学生则表现为“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使得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礼秩乐和的关系。例如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以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儒家礼秩乐和的志向在详细的教化实践中是怎样

5、呈现的呢?论语公西华侍坐讲解并描述的就是孔子通过教学了解弟子们的志向,从而表达自己以礼乐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和治国志向。所以,“礼”与“乐”是培育志向人格、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健全美妙社会的有效手段。在两千年后的今日,儒家伦理思想中体现的“有序”与“和谐”的师生关系仍旧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总之,儒家伦理思想反映的师生关系是尊师重道的,也是和谐有序的。在儒家师生关系中,老师的权威并非专制的,因为儒家更关注师生间和谐、融洽、亲情般的关系。这种和谐、融洽和亲情是以“礼”作为保证,通过“乐”去实现,并要求老师以“仁爱”的精神、学生以“忠孝”的美德去经营。二、“仁爱”与“忠孝”的关系在儒家看来,老师不仅有权威

6、,而且更像是慈爱的父亲。在儒家的眼里师生关系就犹如亲人关系。“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师如父”这种亲人般的师生关系使中国历代学生对自己的老师感恩戴德、终生忠孝、服三年心丧。那么,儒家文化里的这种浓浓亲情、师生之爱由何而来呢?儒家除了建立“礼”、“乐”的社会秩序外,更提倡以“仁”、“爱”的道德精神来维系社会秩序的和谐。“仁”指人与人要相互爱惜,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心理道德准则。孔子主见从“亲亲”动身,由亲近尊敬自己的父母亲人,推广到爱众人,即所谓“泛爱众,而亲仁”。儒家认为,“仁”的最终目的是在于实现“大道之行”,实现天下人的相互仁爱,也就是“让世界充溢爱”。因此,儒家师生之间便形成

7、了以“仁”释“爱”、以“爱”释“仁”的亲情般的师生关系,通过实际行动给予“仁”深刻的内涵。“仁”在“礼”和“乐”之先,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根本,因此师者首先要“仁”,要“爱人”。详细在师生关系上,“仁爱”表现在“智者知人”、“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种爱表现在:第一是“博爱”。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这是师爱的最高境界,这就是博爱。他把师爱普及于每一个学生,所收学生不分贵贱,不分老少,不分智愚。孔子还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卑视、不偏爱,就是自己的儿子孔鲤也不例外。其次是“无隐无私”、“诲人不倦”。“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

8、者,是丘也”。从这里可知,孔子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学问都教给自己的学生。第三是日常生活中无微不至的爱护和关怀。孔子不仅关切学生的学业与品德,也关切学生的生活状态。当闵子毒、子路、冉有、子贡表现精彩时,孔子感到由衷的兴奋;原宪家境不好,他经常送些生活物品给他;冉伯牛病危,孔子前去探望,痛心地拉着他的手说:“亡之,命也夫”;颜渊、子路死了,他特别哀思连呼:“天丧予”。这种爱与爱的传递、情与情的交融,体现了儒家老师的“仁爱”精神,铸就了师生间的深厚的情意。爱,首先应当是老师赐予学生的,爱与情产生共鸣。孔子酷爱学生,也赢得了学生对他发自内心的尊敬和忠孝。为了宣扬自己的政治主见和治国志向,孔子不畏艰难去各

9、国游说,而孔子的弟子们誓死追随并拥护老师的志向,哪怕是在山穷水尽、绝粮七日那样艰难的时刻都不离不弃。在孔子彷徨的时候,弟子颜回劝慰老师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再如孔子一生孜孜以求,有人却低毁讥弄,“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不容别人诋毁老师,辩驳道:“无以为也。仲尼不行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无论出游在外还是为政在内,孔门师生之间的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孟子说:“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三子之服孔子也”。孔子的弟子们敬重、爱戴老师,就像孝子对待父亲

10、一样,孔子自己都感慨颜回对我就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孔子死后,弟子们都服孝三年。三年之后,相向而哭告辞归去,但子贡仍觉不够,他在夫子墓前搭茅庐相守,六年乃去。一幕幕场景,构成了一幅幅师生情意的感人画卷,反映了孔门师生间真挚的情意。可见,儒家是以“仁爱”来说明和维护社会的和谐,也以仁爱精神来处理师生间的关系。儒家的师生就是这样,数千年始终都在传承“仁爱”与“忠孝”的、情意融融的师生关系。明显,不管任何时代,“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三、“表率”与“效仿”的关系“师者,人之模范也”。儒家一向推崇和铸塑传统老师美妙的师表形象,并强调老师要以德服人,以礼服人,以智服人。儒家的师生关系是老师表率和学生敬慕

11、的关系,又是老师榜样和学生效仿的关系。儒家认为道德教化是教化的根本,且把“成人”、“做人”看作是道德教化的宗旨。老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事实上就是礼的化身、道的代表、德的典范,可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为此,老师要注意“道”的内化和“礼”的践行,这在客观上强调了老师以身立教、正人正己的垂范和表率作用。儒家认为老师首先必需具备“仁”的品质。孔子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君子儒”和“小人儒”分别体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老师,孔子认为老师应当具有“君子儒”的品质,就是说应当做道德品质好、胸怀宽广的老师。孔子还认为老师应当“忧道不忧贫”,崇尚道德而非物欲的价值观念反映的是儒家文化追求

12、真理、主动进取的精神,使传统老师形成了清廉守节、敬业奉献的人格。荀子也认为老师应当具备“耆艾而信”的品质以及“以善先人”的精神。儒家主见老师理应博学、多才多能。孔子主见“君子博学于文”、“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他自许学而不厌并学无常师,曾问礼于老聃,问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入太庙,每事问”,走到哪里就学到哪里,真正做到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儒家认为老师必需有为人师表的品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孔子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都会先努力做到。比如孔子要求学生要虚心好学,他自己先“学而不厌”,

13、竟然到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程度。孟子也说:“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又说“其身正天下归之”,还说“教者必以正”。子贡赞扬孔子为人师表的特点为“正身以侯”,而荀子颂扬孔子的教书育人是“早正以待”,提出为人师者要“以善先人”、“以身为正仪”。荀子特殊强调老师自身的修养,说:“君子洁其身而同焉者合矣,善其言而类焉者应矣”。老师工作的示范性,确定了老师必需言行一样,知行合一,为人表率。孔子和孟子注意言行一样、身体力行的教化方式使传统老师发挥着充分的榜样作用,焕发出巨大的人格魅力。还值得一提的是,儒家先哲们对教化事业具有特别高的热忱。他们以教书育人为己任,通过亲自参加教化实践来体现

14、他们对教化事业的宏大热忱。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这是他酷爱并忠诚教化事业的肺腑之言,体现了他献身教化事业的决心。而孟子则以“得天下英才而教化之”为人生一大乐趣,终身乐此不疲,充分显示了他为教化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因为孔孟两位圣人以这样的看法从事教化工作,才创建出了不朽的教化功绩。老师唯其如此,才具有权威和发言权,才能获得“师范”的美誉,才能赢得学生的仰慕和爱戴。更重要的是,唯其如此,才能“不令而行”,堪为人师。综上所述,儒家认为老师应当是有权威的,师生间的角色、身份、职责、作用是不相同的。按儒家的说明,“老师的权威”是通过老师的“高尚道德”和“博学多才”赢得的,并非是“天赋神权”;按马克思韦伯的权威理论说就是“理性的权威”。儒家强调“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通过师生间的“挚爱”和“亲情”获得的,更重要的是,老师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从而感化学生、影响学生、教化学生。第8页 共8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