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市黄浦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上海市黄浦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docx(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上海市黄浦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积累应用10分1.(5分)按要求填空。(1),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2)生乎吾前,,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离骚兼有国风“”和小雅“ 的特点。按要求选择。2.(2分)下列新闻消息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昨日凌晨,泉州码头的一艘石化产品运输船发生泄露,69.1吨碳九产品漏入近海,造 成水体污染。B.国庆节放假7天期间,从大数据看,全市各客运站,公路客运共发送旅客54.4万人。C.今天早晨8时30分左右,上海上空乌云密布,天黑似锅底,马路上的汽车开着车灯 缓慢行驶。D. 2月7日,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决赛中,武大靖和任
2、子威之间的一个动作,让无数 网友破防了。3.(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百年来的中西古今文化之争,其理论上的争论焦点,差不多都落在传统问题上。 八十年代重开文化大讨论,事实上也已经逐渐把这个问题推到了前台。从目前看来,国 内外的许多论者似乎都持有一种相当普遍的所谓“反反传统的态度或倾向。这种倾 向认为,尤其是近代五四一代的知识分子,O既 然中国文化的“传统”已经出现了 “断裂”,那么今日的任务自然也就是应该去弥补这种 断裂,以“接上”中国文化的“传统”。甘阳传统、时间性与未来由于把“现代化”与“西化”不恰当地等同了起来造成了所谓的文化传统的“断裂带”以一种
3、全盘否定的“反传统”态度来对待中国文化因此在客观上“切断” 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C.客人们乘着醉意互相开玩笑,各不相让。D.作者引用诗经意在对友人进行规劝。(3)本文描写景物颇有特色,请从画线句中任选其一,加以赏析,(4)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因观山于是乎有得,请概括并评析作者游龙山而悟出的哲理。三、写作70分9.(70分)有人说,文学艺术是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之后的锦上添花,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2022年上海市黄浦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应用10分1 .(5分)按要求填空。(1) 丞相祠堂何处寻
4、,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 蜀相 )(2)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离骚兼有国风“国风好色而不泛” 和小雅“小雅怨诽而不乱”的特点。按要求选择。【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o高考时,以考试说 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 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 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解答】故答案为:(1)丞相祠堂何处寻 蜀相(重点字:祠)(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重点字:道)(3)国风
5、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重点字:怨)【点评】师说名句积累:1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2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4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5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其于身也,则耻师焉,惑矣。2.(2分)下列新闻消息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oA.昨日凌晨,泉州码头的一艘石化产品运输船发生泄露,691吨碳九产品漏入近海,造 成水体污染。B.国庆节放假7天期间,从大数据看,全市各客运站,公路客运共发送旅客54.4万人。C.今天早晨8时30分左右,上海上空乌云密布,天黑似锅底,马路上的汽车开着车灯 缓慢行驶。D. 2月7日,
6、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决赛中,武大靖和任子威之间的一个动作,让无数 网友破防了。【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准确、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 具体分析。【解答】A.用词不当,“泄露”应为“泄漏”。B.用词不当,“人”应为“人次”。C.表达准确。D.表述不准确,“破防”为网络用语,表达情绪导向不符合语境。故选:Co【点评】得体的四个方面:要考虑对象,即根据不同交际对象的社会背景、文化修养、语言习惯等采用相应的语 言形式。要考虑场合,在不同场合(如正式场合、工作场合、日常生活、娱乐场所等)采用不 同的语言形式。要考虑目的,目的不同,语言表达自然有别。如广播稿是念给人听的,所以要多用
7、短 句、口语,不容易引起歧义的词和生僻的词等。再如失物招领启事语言要简洁,寻物启 事语言要较详细等。要考虑表达方式,表达方式的差异主要指不同语体所用的表达方式不同。语体分谈话 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谈话语体包括日常谈话、演讲、辩论等;书面语体分为文学语 体、政论语体、科学语体、事务语体等。3 .(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百年来的中西古今文化之争,其理论上的争论焦点,差不多都落在传统问题上。八十年代重开文化大讨论,事实上也已经逐渐把这个问题推到了前台。从目前看来,国 内外的许多论者似乎都持有一种相当普遍的所谓“反反传统”的态度或倾向。这种倾 向认为,尤其是
8、近代五四一代的知识分子,o既 然中国文化的“传统”已经出现了 “断裂”,那么今日的任务自然也就是应该去弥补这种 断裂,以“接上”中国文化的“传统工甘阳传统、时间性与未来由于把“现代化”与“西化”不恰当地等同了起来造成了所谓的文化传统的“断裂带”以一种全盘否定的“反传统”态度来对待中国文化因此在客观上“切断” 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A.B.C.D.【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 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解答】上文主体对象为“近代五四一代的知识分子”,后面接他们的认知或表现,第 句是错误认知产生的原因,“由
9、于把现代化与西化不恰当地等同了起来,第 句是具体表现“以一种全盘否定的反传统态度来对待中国文化”。接下来指出后果,第句“因此在客观上切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第句 “造成了所谓的文化传统的断裂带其中第句中“因此”承接,第句中“造成”承接。故选C。【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 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 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判 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
10、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5.改 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二、阅读70分(一)4 .(14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中国民间谜语的源流特征与文化价值民间谜语是民间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间口头语言艺术的一种,是用寓意、 比喻、象形、谐音等手法,来影射和暗示事物本来面目的一种独特民间文学体裁。它是 一种利用谜面的语言描绘引导猜谜者的联想,从而推测出所指之事、物或文字的语言游 戏形式,是汉语语言智慧的结晶。谜语起源于民间,流行于民间,具有口头表达和匿名 流传的特征。关于民间谜语的起源,学者们历来说法不一。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中提及:“自 魏代以来,颇非
11、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J可见,春秋战国时期谜语便已现雏形。 当时的谜语多反映民众生产生活实践,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其谜底 是做弹弓,暗指制作和使用弹弓的过程。到了唐代,猜谜之风盛行,上至帝王将相,下 至平民百姓,都将谜语作为一种娱乐游戏。谜语的制作方法更趋精巧、体裁特征日渐稳 定,谜语的发展正在酝酿一个新的高峰。两宋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城市经 济繁荣,市民阶层开始兴盛,民众文化需求扩大。猜谜形式不仅包括专业艺人在专门场 所里进行的民间猜谜表演,而且出现大量适应市井文人生活的灯谜,谜语走向了更广阔 的发展空间。元明清时期,谜事活动渐成大观,在当时文学作品中可窥见一斑
12、。如曹雪 芹红楼梦中有谜语二十八则,与作品内容相勾连,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手 段。如今,民间谜语从内容到形式焕然一新,反映新时代特色、形式活泼、语言幽默的谜 语大量涌现。各地还举办形式多样的元宵节灯谜活动、游园会等,吸引更多人参与到谜 语活动中。谜语书籍出版的兴盛也促进了民间谜语的发展,使谜语这一民间文学形式得 以传承并创新,在现代社会继续发挥着它特殊的文化功用。从民间谜语的发展历程来看,它直接又真实地反映了过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民众的生 产生活状况,是充满民间智慧与艺术的一种口承文学。民间谜语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流 传不息并在当代社会焕发新活力,与其自身所具有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是密不可分
13、的。 具体说来,民间谜语在艺术上的特色可概括为:谜面内容涉及广泛;形式多样,包括 短语歌谣、诗词歌赋、实物动作等;修辞手法十分丰富,有比喻、夸张、比拟、排比、 典故、反复等。谜面的设置通常暗含机关,极力掩盖谜底答案而又极力彰显谜底特征, 让人们在猜谜过程中感受到其中的精妙趣味。比如同一个谜底可以用多个谜面进行描述, 且看关于“灯笼”的儿则谜语:“奇怪事情多,纸里包着火” “一个坛子两个口,里头坐 着红小鬼” “一个坛子两个口,日里不走夜里走”,三则谜语分别从灯笼的构造、外形特 征、用途三方面进行描述,生动形象,富有想象力。谜语本身包含的各种知识是地域文化的承载、民众集体记忆的表达,具有深刻的社
14、会 文化价值。谜语是一种民间语言艺术,是民众集体记忆的表达。透过谜语,人们可以了 解到一方社会的民俗风情、历史地理以及民众的心理趋向、审美情趣等。谜语也是民间 表现智慧、测验智慧并开启智慧的一种口头艺术的特殊形式。周作人对谜语在儿童智慧 培养和认识自然方面的特有功能大加赞赏,认为“谜语体物入微,情思奇巧,幼儿知识 初启,考索推寻,足以开发其心思。”民间谜语是民众自发产生和流传的智力测验题,在 活跃民众精神生活的同时丁也开启了民众的心智。此外,谜语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 字谜、灯谜、事谜、物谜、地名谜、动物谜、植物谜、历史典故谜、风俗民情谜等等, 无所不涉。通过参与谜语活动,人们可以认识大千万物
15、,了解各种知识。民间谜语中包蕴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民间社会认知世界的百科全书, 它涵盖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湖海、鸟兽虫鱼、农桑耕织、百工技艺、衣食住行等 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同时它与民族心智与审美息息相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库。 民间谜语根植于人民生活之中,是民众审美情趣和智慧的表达,是中国口头与文字文化 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谜语文化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社会文化建设 事业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式。(1)第段加点词“酝酿一个新的高峰”在文中的意思(唐代谜语的发展)为两宋时期猜谜形式的多元发展做准备。(2)根据文意,对“
16、民间谜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oA.用谐音、比喻等手法推断出所指事物或文字的民间口语艺术。B.能直接又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社会背景和民众的生产生活状况。C.红楼梦涉及的诸多谜语体现出明清时期谜事活动已然盛行。D.举办游园会和出版谜语书籍促使民间谜语发展步入鼎盛阶段。(3)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oA.民间谜语的兴盛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市文化的繁荣有关。B.民间谜语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就在于其自身所特有的艺术特色。C.猜谜的审美趣味主要在于同一谜底可以用多个谜面进行描述。D.传承和弘扬谜语文化是保护非遗、增进文化认同的核心途径。(4)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5)校园文化节即将到来,学生会
17、正在策划校园猜谜活动。请结合本文,以“弘扬民间 谜语文化”为主题,为该活动撰写一段校广播台宣传语,150字左右。【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重要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 思,仔细辨别分析,认真推敲。(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 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 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 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4)本题考查学
18、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 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 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5)本题考查探究拓展和写作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 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 本,自己发挥。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解答】(1)(唐代谜语的发展)为两宋时期猜谜形式的多元发展做准备。(2) D.原文为“谜语书籍出版的兴盛也促进了民间谜语的发展,使谜语这一民间文学形 式得以传承并创新,在现
19、代社会继续发挥着它特殊的文化功用”,并非促使民间谜语发展 步入鼎盛阶段。(3) A.可根据第段内容进行推断:“两宋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城市经济 繁荣,市民阶层开始兴盛,民众文化需求扩大。猜谜形式不仅包括专业艺人在专门场所 里进行的民间猜谜表演,而且出现大量适应市井文人生活的灯谜,谜语走向了更广阔的 发展空间J正确。B.错在“就在于”。依据“如今,民间谜语从内容到形式焕然一新, 反映新时代特色、形式活泼、语言幽默的谜语大量涌现。各地还举办形式多样的元宵节 灯谜活动、游园会等,吸引更多人参与到谜语活动中。谜语书籍出版的兴盛也促进了民 间谜语的发展,使谜语这一民间文学形式得以传承并创新,在
20、现代社会继续发挥着它特 殊的文化功用”,可见民间谜语之所以能不断发展不仅仅在于其自身所特有的艺术特色。 C.错在“主要在于”。依据“谜面的设置通常暗含机关,极力掩盖谜底答案而又极力彰显 谜底特征,让人们在猜谜过程中感受到其中的精妙趣味。比如同一个谜底可以用多个谜 面进行描述”,没说“主要在于”,只是举例。D.错在“核心途径二依据“传承和弘扬谜 语文化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社会文化建设事业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增进民族文 化认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式”,只是说“重要举措”“有效方式”。故选 Ao(4)依据“民间谜语是民间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间口头语言艺术的一种, 是用寓意、
21、比喻、象形、谐音等手法,来影射和暗示事物本来面目的一种独特民间文学 体裁。它是一种利用谜面的语言描绘引导猜谜者的联想,从而推测出所指之事、物或文 字的语言游戏形式,是汉语语言智慧的结晶。谜语起源于民间,流行于民间,具有口头 表达和匿名流传的特征”,本文第段首先厘清民间谜语这一概念的内涵及特点;依据“关 于民间谜语的起源,学者们历来说法不一”“如今,民间谜语从内容到形式焕然一新,反 映新时代特色、形式活泼、语言幽默的谜语大量涌现”,接着第段以时间为序,梳理 民间谜语的历史流变及阶段性特征;依据“从民间谜语的发展历程来看,它直接又真实 地反映了过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民众的生产生活状况,是充满民间智慧
22、与艺术的一种口 承文学。民间谜语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不息并在当代社会焕发新活力,与其自身所 具有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是密不可分的”,第段在梳理流变的基础上,通过举出 灯谜实例和引用评论,探讨民间谜语形式多样、手法丰富等艺术特点及其多元文化价值; 依据“传承和弘扬谜语文化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社会文化建设事业的一项重要 举措,是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式”,最后第段综合上 述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传承和弘扬谜语文化是增进社会认同、促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举 措。(5)围绕“弘扬民间谜语文化”主题,结合文章内容,符合任务情境要求,注意语言表 达,符合宣传语,句子相对整齐、有鼓
23、动性的语言特点。答案:(1)(唐代谜语的发展)为两宋时期猜谜形式的多元发展做准备。(2) D(3) A(4)本文第段首先厘清民间谜语这一概念的内涵及特点;接着第段以时间为序, 梳理民间谜语的历史流变及阶段性特征;第段在梳理流变的基础上,通过举出灯 谜实例和引用评论,探讨民间谜语形式多样、手法丰富等艺术特点及其多元文化价值; 最后第段综合上述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传承和弘扬谜语文化是增进社会认同、促进 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5)答案示例:同学们:校园文化节即将开展猜谜活动,民间谜语是源远流长的民间语言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 魅力,蕴涵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它是地域文化的承载,是集体记忆的表达,是审美情
24、 趣的体现。参与猜谜活动不仅有助拓宽视野,认识大千万物,而且能启迪心智,陶冶情 操,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弘扬民间谜语文化”,期待你的参与!【点评】解答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 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二)5.(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布底鞋郭文斌月光从淡蓝色的纱窗里照进来,小屋子便如一个缥缈的梦。梦中,这声音便 有一种邈远而又古旷的味道,似乎它并不出自母亲的双手,而是来自遥遥上古、茫茫天 外。儿子和妻已睡熟了。我翻完了一本杂志的最后一页,拉了灯,准备休息,却听见母亲 还
25、在外屋刺儿刺儿地纳鞋底,仿佛被什么击了一下似的,我呆坐在凳上 这声音太熟悉了,熟悉得有点陌生。当我还在母腹中时,我就听到了这种声音。那时,母亲给我纳着第一双鞋底。之后, 便有了第二双,第三双鞋底一年比一年宽肥,声音一双比一双浊重,母亲手上磨起的老茧也一年比一年粗厚。 母亲就那样不停地纳着,纳了一双又一双,纳进她的期冀,纳进她的慈爱。我也就在这 亲切的声音里拔节。多少 次,当我惊醒时,那摇篮似的刺儿刺儿的声音仍在响着。母 亲还在穿针引线,或借一盏荧荧油灯,或借一月脉脉清辉。以后,我上学了,每晚,母亲在操劳完家务后,就坐在或读书或写字的我的身边纳起 来。不时看看我,将满心的希冀纳成慈祥而又温暖的歌
26、,纳成一条清凉而又温柔的溪流, 浮载着我,鼓励着我,给我意志,给我力量,洗去不时向我袭来的倦意,抚平不时向我 挑衅的浮躁。那时,我才懂得,真正的监督和鼓励是无声的。有一年,母亲上山打柴时,摔了一跤,右手被镰刀割伤了。看着连筷子都那不成的母 亲,我的心里很难过。这倒不单单是因为疼母亲,还意味着我将要光着脚板上学了。当 时,我脚上的鞋已经藏不住大拇指了,母亲正在给我赶做一双新的布底鞋。庄户人的活计是一天也不能停的。放学后,我必须接替母亲上山打柴,而脚上的鞋是 再也不敢穿了。因为它已经经不起上一次山了。明天,我还要穿着它去上学。小的时候, 穷得做不起鞋,光着脚板上学没什么,而眼下我已经是四年级了,四
27、年级了还光着脚板 同学们会笑的。于是,我只好光着脚板上山打柴,于是,恶毒的刺就故意和我作对似的一根接一根扎 进我的脚板。我疼得哇哇直叫,回到家里,母亲流着泪给我用针挑刺。第二天,我醒来时,眼前放着一双新鞋。可以穿新鞋上学了!我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 拿起来就要试穿,却怔住了,那白色的鞋底上沾满鲜血,触目惊心。颔目就来了。物口一天上课时,我第一次改掉了做小动作的坏毛病,听得格外认真。包戏是穿着母亲做的布鞋走完人生第一程的。勤R年,我怀着万分喜悦的心情,穿着母亲新做的布底鞋踏进师范的大门,但是,没过 多久,我就和布底鞋告别了。当我怀着复杂的心情,脱下那双母亲熬了几个通宵赶出来,料最好、工最细的毛边布
28、 底鞋,换上一双新买的运动鞋时,我的脑海里冒出一个词:叛变。疲,很深了。月光从窗外照进来,小屋子便如一个缥缈的梦。如同当年在月下入迷地 倾听母亲娓娓地讲述远古的传说似的,我静听着这亲切的刺儿刺儿的声音,带着母亲的 乳香,溪流般在深夜里流淌。流淌出一段甜蜜而又苦涩的记忆,冲刷着我被岁月尘封了 的心。人往往最容易忽视别人。也当年母亲点灯熬夜,用心用血纳鞋是为了生存,想不到今天也是为了生存。卜了班,匆匆吃饭后,妻子争分夺秒地给儿子教识字,而我纯粹用小说打发时光,母 亲一人坐在外屋里,孤单单地,多寂寞呀!不纳鞋底再干什么呢?纳鞋底成了母亲派遣寂寞的一种方式。我知道,只要这刺儿刺 儿的声音响起,她老人家
29、就会看见她的儿女们一串歪歪斜斜的脚印,歪歪斜斜的故事。 她的心里也就充满了儿女们跌跌打打的欢声笑语,就不再寂寞,不再孤独。我开门出去,走近在灯下弯成一张弓的母亲身边,问,妈,给谁纳呢?纳成了再说。母亲一边用牙咬住穿在鞋底中的大针,使劲往外拽,一边说。我能穿吗?母亲抬起头来,非常意外地看着我。(1)分析第段和第段画线句在构思上的作用。(2)赏析第段画线部分在语言运用上的表达效果。(3)第段中“叛变” 一词蕴含的情感很复杂,请加以分析。(4)费孝通乡土中国将“欲望”到“需要”看成是社会变迁中的里程碑。A.B.C.D.二、阅读70分(一)4. (14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中国民间谜语的源流特征与文
30、化价值民间谜语是民间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间口头语言艺术的一种,是用寓意、 比喻、象形、谐音等手法,来影射和暗示事物本来面目的一种独特民间文学体裁。它是 一种利用谜面的语言描绘引导猜谜者的联想,从而推测出所指之事、物或文字的语言游 戏形式,是汉语语言智慧的结晶。谜语起源于民间,流行于民间,具有口头表达和匿名 流传的特征。关于民间谜语的起源,学者们历来说法不一。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中提及:“自 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J可见,春秋战国时期谜语便已现雏形。 当时的谜语多反映民众生产生活实践,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其谜底 是做弹弓,暗指制作和使用弹弓的过程。到了唐
31、代,猜谜之风盛行,上至帝王将相,下 至平民百姓,都将谜语作为一种娱乐游戏。谜语的制作方法更趋精巧、体裁特征日渐稳 定,谜语的发展正在酝酿一个新的高峰。两宋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城市经 济繁荣,市民阶层开始兴盛,民众文化需求扩大。猜谜形式不仅包括专业艺人在专门场 所里进行的民间猜谜表演,而且出现大量适应市井文人生活的灯谜,谜语走向了更广阔 的发展空间。元明清时期,谜事活动渐成大观,在当时文学作品中可窥见一斑。如曹雪 芹红楼梦中有谜语二十八则,与作品内容相勾连,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手 段。如今,民间谜语从内容到形式焕然一新,反映新时代特色、形式活泼、语言幽默的谜 语大量涌现。各地还举
32、办形式多样的元宵节灯谜活动、游园会等,吸引更多人参与到谜 语活动中。谜语书籍出版的兴盛也促进了民间谜语的发展,使谜语这一民间文学形式得 以传承并创新,在现代社会继续发挥着它特殊的文化功用。从民间谜语的发展历程来看,它直接又真实地反映了过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民众的生 产生活状况,是充满民间智慧与艺术的一种口承文学。民间谜语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流 传不息并在当代社会焕发新活力,与其自身所具有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是密不可分的。 具体说来,民间谜语在艺术上的特色可概括为:谜面内容涉及广泛;形式多样,包括 短语歌谣、诗词歌赋、实物动作等;修辞手法十分丰富,有比喻、夸张、比拟、排比、 典故、反复等。谜面的设置
33、通常暗含机关,极力掩盖谜底答案而又极力彰显谜底特征,材料一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两者所以合,那是因为欲望并 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我说它是文化事实,意思是人造下来教人这样想的。譬如 说,北方人有吃大蒜的欲望,并不是遗传的,而是从小养成的。材料二社会变动得快,原来的文化并不能有效地带来生活上的满足时,人类不能不推求 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了。这时发现了欲望并不是最后的动机,而是为了达到生存条件 所造下的动机。于是人开始注意到生存条件的本身了一一在社会学里产生了一个新的概 念一一“功能”。功能并不一定是行为者所自觉的,而是分析的结果,是营养而不是味觉。 这里我们把生存的条件
34、变成自觉,自觉的生存条件是“需要”,用以别于“欲望”。现代 社会里的人开始为了营养选择他们的食料,这是理性的时代,理性是指人依了已知道的 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去计划他的行为,所以也可以说是科学化的。乡土中国从欲望到需要结合上述材料,评析文章第一段母亲纳鞋底的行为。【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把握重点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结合句子或段 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有指定就问题回答,没有指定,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 答。(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 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看如何写的,达到什么效果。(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情感的分析
35、能力。可以依据文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神态 表情和行为动作的刻画、环境描写来分析。(4)本题考查对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从概括分析中去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或寄托 的情感。这种感受和悟性是通过阅读全文,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从而总结文中要表达的 观点和态度。【解答】(1)两次写“月光”从窗子照进屋子里触发作者回忆与思考;依据“月光从淡 蓝色的纱窗里照进来,小屋子便如一个缥缈的梦”,第1段作者由月光入户,回忆母亲在 灯下为我纳鞋的往事;依据“夜,很深了。月光从窗外照进来,小屋子便如一个缥缈的 梦”,第17段又将作者经由往事再过渡到眼前的母亲和妻儿。文中两次出现相同的句子 既起到虚实转换的作用,同时“月光
36、”的意象、以及将小屋比作“缥缈的梦”也营造出 朦胧诗意的氛围。(2)依据“鞋底一年比一年宽肥,声音一双比一双浊重,母亲手上磨起的老茧也一年比 一年粗厚。母亲就那样不停地纳着,纳了一双又一双,纳进她的期冀,纳进她的慈爱。 我也就在这亲切的声音里拔节”,用排比句式使句子富有节奏感,“纳”鞋的动作也被作 者赋予情感,从纳“鞋”到纳入“期望”和“慈爱”,表现出“我”在母亲一针一线的关 爱下一天天地成长的过程,语浅情深。(3)依据“当我怀着复杂的心情,脱下那双母亲熬了几个通宵赶出来,料最好、工最细 的毛边布底鞋,换上一双新买的运动鞋时,我的脑海里冒出一个词:叛变”,布底鞋是母 亲亲手缝制,凝聚着母亲的心
37、血,“我”另换新运动鞋内心有愧疚;布鞋陪伴“我” 一路 成长,蕴藏着作者过往的经历与生命体验,理性告诉“我”选择运动鞋是合理的,情感 上却无法坦然接受。(4)第21 - 25段母亲跟随我在城市生活,从功能上看,布鞋已不“需要”;母亲依然不 停纳鞋的行为实质是“欲望”。只是排遣寂寞,让自己获得满足和安慰的方式。答案:(1)两次写“月光”从窗子照进屋子里触发作者回忆与思考;第1段作者由月光入户, 回忆母亲在灯下为我纳鞋的往事,从“现实生活”过渡到作者的“精神世界”;第17段 同样的“月光”又将作者带回现实的小屋,经由往事再过渡到眼前的母亲和妻儿,从而 进一步拷问人的生存境遇。文中两次出现相同的句子
38、既起到虚实转换的作用,同时“月光”的意象、以及将小屋比 作“缥缈的梦”也营造出朦胧诗意的氛围。(2)答案示例一:用凝练简朴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可感的画面,真实而亲切。用排比句式使句子富有节奏感, 岁月在文字有序的节奏中变得真切可感。“纳”鞋的动作也被作者赋予情感,从纳“鞋” 到纳入“期望”和“慈爱”,语浅情深。答案示例二:用诗化的语言回忆母亲为全家人纳鞋底的场景,体现出母亲的朴实并感受到她对儿女爱 的深沉。作者交替使用“一年一年”“一双一双,读来自然流畅,体现出叙事内部的情 感节奏,表现出我在母亲一针一线的关爱下一天天地成长的过程。(3)布底鞋是母亲亲手缝制,凝聚着母亲的心血,是母亲能给出的最贵重
39、的礼物,我另 换新运动鞋内心有愧疚;布鞋陪伴我一路成长,蕴藏着作者过往的经历与生命体验,给 予他精神安慰;我将穿“运动鞋”的感受形容为“叛变”,是因为我觉察到不仅是“鞋力 而是自己所热爱的家乡事物和生活方式在当今正不可避免的消失,从而感到无奈;理性 告诉我选择运动鞋是合理的,情感上却无法坦然接受,这就造成我内心的挣扎。(4)第21 - 25段母亲跟随我在城市生活,从功能上看,布鞋已不实用;当年我踏进师 范大门不久后就选择新运动鞋,这是作者“自觉”的选择;文末母亲在儿女已经不需要 布底鞋的情况下,依然不停纳鞋的行为实质是“欲望”;在乡土社会里,给孩子纳布鞋是 母亲的责任,同时也是合于生存条件的;
40、而母亲晚年纳鞋的行为则与“需要”无关,只 是排遣寂寞,让自己获得满足和安慰的方式;在作者的叙述中母亲一直都是“母亲”的 身份,关爱孩子,为家庭付出都是乡土社会中一个女性的“天职”,然而作为生命主体的“人”则是被遮蔽和忽略的,这就是母爱的伟大。【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三)6.(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咏史诗(其二)东汉)阮璃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举坐同咨嗟,叹气若
41、青云。咏史诗(其六)西晋)左思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注】阮瑞,东汉末年文学家,位列“竹林七贤。妙于音律。左思,西晋著名文学 家,当时的门阀制度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1)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同时收录两首作品的一项是 B。A.乐府诗选B.古诗菁华C.律诗集粹D.诗余选集(2)下列关于两首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oA.咏史与兴怀结合B.寓情于场景之中C.沉郁而不失自然D.铺陈和比喻兼用(3)两首作品都吟咏荆轲
42、刺秦的故事,但表达方式和用意有差异,请比较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体裁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了解诗歌体裁上的分类, 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解答时,要了解诗歌内容,再结合诗句 具体分析,判断正误。(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对比鉴赏能力。解答时,要了解诗歌内容,明确两首诗的表 达方式和用意,再结合题目要求具体分析。【解答】(1) B.从体裁方面来看,两首作品均为古体诗,故可以收录在古诗菁华中。 故选B。(2) D.从阮璃的咏史诗(其二)来看,全诗的前四句,述写荆轲刺秦之事;从“素 车”句至篇末,着重刻画荆轲上路的场景。诗中没有比喻手法的使用。
43、故选D。(3)从诗的内容来看,阮璃的咏史诗(其二)诗的前四句,述写荆轲刺秦之事;从 “素车”句至篇末,着重刻画荆轲上路的场景,所以重在记叙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描 写荆轲的威武形象以及相送之人的赞叹,借此抒发对荆轲英雄之举的缅怀。而左思的咏 史诗(其六)开头四句,概括了史记刺客列传的一些内容,“贵者虽自贵”四句, 是诗人直接陈述自己对“贵者”和“贱者”的看法。他一反世俗之见,将“贵者”视若 尘埃,“贱者”看得重若干钧,进一步抒发了自己愤激的感情。答案:(1) B(2) D(3)阮诗咏史,重在记叙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描写荆轲的威武形象以及相送之人的赞 叹,借此抒发对荆轲英雄之举的缅怀;左诗咏史,虽
44、然描写了荆轲和高渐离酒酣高歌的 片段,赞美荆轲的高傲气概,但重在议论,针对西晋社会现实发出不平之鸣,对贵者藐 视,对贱者礼赞,批评门阀世族对下层人才的戕害。同用一个故事,但用意有别,阮籍 在乱世中追慕英雄;左思在压抑社会中,礼赞低贱者,渴求施展抢负。咏史诗(其二)赏析:诗的前四句,述写燕国勇士荆轲入秦行刺秦秦王之事。“燕丹善勇士”,说燕太子丹为报 作人质于秦国的仇恨,厚待敢做刺客的勇士; ”荆轲为上宾”,是说太子丹慕荆轲之名, 将其聘为上宾。“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是说荆轲为报答太子丹,决定借奉献秦国 叛将樊於期的首级与燕国督亢之地为名义进入秦国,以利用进奉版图之机抽出藏于图中 的匕首刺杀秦
45、王,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秦始皇。“素车”句至篇末,着重刻画荆轲上路的 场景:以借助旁人的感受,突出荆轲感恩图报之举的动人心魄。这段抒写,系由史记 刺客列传有关记载化出,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 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Zhi)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咏史诗(其六)译文:荆轲在燕国的都市里饮酒,酒性正浓,气概则更为不凡。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相和,甚至激动得流下眼泪,旁若无人。虽然没有像壮士那样取得成功,但与世俗的人们比较明显不同。荆轲高视不凡,四海尚且觉得小,那些豪门势族难道还值得一提吗?高贵的人虽然自以为贵,我看他却像尘埃。卑贱的人虽然自以为贱,我看他重
46、如千钧。赏析:这首诗赞颂荆轲睥睨四海,蔑视豪门势族的英雄气概。据史记记载,荆轲,战 国时齐国人。喜欢读书击剑,他游于燕国,与燕国的狗屠和善击筑的高渐离友善。“荆轲 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 也,己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后为燕太子丹刺秦王,临别前,作渡易水歌日:“风 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最后,失败被杀。荆轲刺秦王是为了除暴安民,但 是刺客的行为是并不足取的,只是他的事迹确有感人之处。左思赞颂荆轲,固然是佩服 荆轲的为人,而更主要的是借以咏怀,表示对豪门势族的藐视。开头四句,概括了史记刺客列传的一些内容。这是说,荆轲在燕国的都市里饮
47、酒,酒兴正浓,气概则更为不凡。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相和,甚至激动得流下眼泪, 好像身边没有别的人似的。这里写的只是荆轲生活的一个片断。但是已足以表现他的思 想性格和为人,已使人感到不同凡响。“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J是对荆轲的评价。 前句是贬,后句是褒。一贬一褒,贬中有褒。褒是主要的,而贬只是指出其不足。这个 不足是与壮士鲁仲连比较而言。鲁仲连退秦兵成功了,荆轲刺秦王却失败了,所以说“无 壮士节二但是,在句首冠以连词“虽”字,是表示退一步说,其正面意思在“与世亦殊 伦”。因此可见左思对荆轲的为人还是肯定的。这个意思在下面句子中就更明显了。“高 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是写荆轲的英雄气概。他高视不凡,四海尚且以为小,那豪 门势族岂值得一提。左思满怀壮志,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出力。但是,在门 阀统治的压抑下,英雄无用武之地,仕途蹭蹬,壮志难酬,他对自己的不公平遭遇充满 了愤懑不平的感情。所以,假借荆轲,表现了他对豪门势族的蔑视。应该指出,作为贾 谧“二十四友”之一的左思,曾因贾谧的推举而任秘书郎。他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