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文学论述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宋文学论述题.docx(4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唐宋文学论述题陈子昂诗论的主要观点:复古旗帜下的革新,在诗歌创作上力倡汉魏风骨,主张诗歌要 反映 现实生活,要有真情实感,反对齐梁“逶迤颓靡”的形式主义诗风。与东方左史虬修 竹篇序是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一个纲领性文献。 在这篇诗序里,陈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 有风骨、没有兴奇的作品。因此,复归风雅的目的不只是美刺比兴, 而是要追踪多悲凉慷慨之气的建安风骨,寄托济世的功业理想和人 生意气,与片面追求藻饰 的齐梁诗风彻底地划清了界限。其次,他 提出了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 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 文学。陈 子昂的诗歌
2、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有唐一代。他对风骨的 追求,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成 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序曲。比较王、孟诗风异同:(P200) (1) 从内容看,孟诗的题材较王维的更为集中。王诗既有寄情山水田园之作,自抒理想 抱负之作,也有讴歌边塞将士 之作,如陇西行、从军行等;也有揭露社会现实之作, 以及倾诉妇女怨情之作,如洛阳女儿行、西施咏等。而 孟诗除了表现田园之乐、山水之美外,便是抒写自己的出仕之念和失 往展示给人一种“病态”,比如“玉露凋伤”的枫树林,“流下他 日泪”的丛菊,“萧萧而下”的落木等等。“燕”这个意象也常 在杜甫的诗中出现,“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
3、飞。”秋 兴八首其三。“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 村,“细雨鱼儿出,微风燕 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李杜的诗歌在艺术风格上迥然不同。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 观色彩,侧重写豪迈气概 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事件 作细致的描述,他的诗主要以气夺人,语言纵横驰骋。但是杜甫的 诗多善于采用细部描写,从细微处见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入某种 氛围,某种境界,也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平常细事,却从中可以悟出 一个深邃的道理,从一个小视角展现了广阔的历史画面。这方面的 不同可以赏析一下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杜甫的“三吏”“三别”。李白的诗歌打破了诗歌创作的固有的格式,空无依傍, 笔法多变,
4、达到了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杜甫则善于写 律诗,最成功的是七律诗的创作,如秋兴八首,用极其简短的 八句话把诗人深沉复杂的情感表现出来。杜甫的律诗纵横恣肆,极尽 变化之能,可谓做到了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18、 身份转变对李煜诗歌创作的影响李煜前期的词大体可分为三类,第 一类是反映宫廷生活的,第二类是写恋情生活的,第三类是抒发自 己内心愁苦的。第一类的例子如: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第二类 的词多半以大 小周后为描写对象。从这两类词中,可以看出,当 时宋军尚未压境。痛恨生在帝王家的李煜,过着在他人眼中逍遥享 乐的日子,但是这并不是李煜所向往的生活。无奈生在帝王家的李 煜没办
5、法过自己所期盼的生活,所以这一时期的词多为描写宫中享 乐荒废的生活和与大周后小周后之前的绵绵情事。第三类如清平 乐别来春半。如果说李煜前期还有些少年不识愁 滋味,为赋 新词强说愁的味道,那么他后期的词作绝对能用“字字啼血,句句 摧心”来形容。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始工”便是清 代诗人赵翼对李煜后期词的评价。政治的歧视,经济的拮据,精神 的摧残,李煜只能填词泄愤,借酒消愁。这段时间也正是他创作 的 黄金时期。写下了诸如临江仙望江南长相思浣溪 沙等等脍炙人口的佳作。然而也正是这些创作招来了宋太宗的嫉 恨,那首千古传唱的虞美人将他送上了西去之路。对比下来, 李煜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
6、“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 只以眼泪洗 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 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 沈雄古今词话语),正 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始工”。19、论柳宗元贬谪心态 对其文学创作风格的影响一意象:从枯淡清幽到峻峭险恶。(一)清幽的水:元和元年(公 元805年),在经历了 “永贞革新”的失败后,柳宗元被远贬为 永州司马。由一朝重臣而流落远荒,这样残酷的现实无 疑会让柳宗 元内心极为苦闷、压抑、痛苦,这使得他不得不在山水中寻求寄托抑 或解脱。于是,“自肆与山水间”,有意识地从自然山水中寻找 慰藉,以排解心中的郁结。柳宗元在永州创作的山水游记散文中, 往往
7、以“清水”来比喻自己的清白,以“弃地”来比喻自己的地位, 以“屈原”进行自比,这就决定了柳宗元必然会在永州宁静的山水中 去追求一种使得内心趋于平静的生活。如在小石潭记中,柳宗 元描述了一个既清且静的自然环境。(二)险峻的山:元和十年, 柳宗元结束了十年永州的贬谪生活,奉诏返京,他喜悦异常:“十 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 处新。”(诏追赴都二月至浦亭上),但同年三月又被贬 到更为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柳州,开始了他的第二次贬谪生涯,正 如北宋司马光所说的“官虽进而地更远”(资治通鉴), 而柳宗元自己也说“十年憔悴到秦京,谁 料翻为领外行”(衡 阳与梦得分路赠别),到柳
8、州后,在柳宗元看来柳州的山水都充 满着迷茫之感,而不再像永州时期创作的诗歌那样是“清”、“静” 的,而是显得奇崛险怪。二情感:从孤寂忧伤到悲愤绝望:永贞革 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谪到湖南永州,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得其纵情 山水,学当年的谢灵运、谢眺,摆出一个当世屈原的姿态,“投迹 山水地,放情怀离骚”。柳宗元纵情山水,是借山水来表达 他内心的不平静,虽然有一丝伤感,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了柳宗元的 悲愤之情。又如其著名的江雪所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 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三形式:从五言律诗到七言律诗:宗元 从永州到柳州,他的文学创作在表现形式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也 就是说柳宗元在永州时期创作的
9、山水诗以“五言诗”为主,尤其是五 古,其 实柳宗元在永州的其他诗歌也是以五言居多。而到柳州时期 则转变为以“七言诗”为主。这 特别是在他的山水诗创作上。京海研修学校复习资料古代文学作品选(二)宋代部分 简答及论述题汇总1、简析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意境悲凉壮美的特征。、 简析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意境悲凉壮美的特征。( 答:渔家傲一词作于诗人任职军中、驻守边防的时候,词中通 篇回荡着 慷慨悲凉的边地肃杀之气。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深秋草 木凋零,大雁南飞,悲凉号角声,落日长烟,崇山峻岭,孤城紧闭, 了无生机,一片边塞的荒凉和壮美。隐含两军对垒的紧张气氛,充 分表现出人们黯淡凄凉的心情
10、,同时流露出慷慨悲壮之气。下片言情:饮浊酒,思亲人,渴望征战沙场、建功立业。这两种感情 交缠下片言情生发,再次外化为悲凉的景色:呜咽的羌管声中大地已经铺上一层 寒霜似的月光,千万征夫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将军白发征夫泪”, 既有英雄泪,也有思乡泪;既有建功立业而不可得的苦恼,也有对 朝廷积弱、边防不固的不满和忧虑。悲愤和壮志浑然一体、难以区 分,人们的情志外化于边地的秋景中,铸就了悲凉而壮美的意境,情与景水乳交融,深沉含蓄,余味袅袅。2、说明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的、 说明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意蕴 及其对仗特点。意蕴及其对仗特点。答:首先,这是
11、一句白描式的写景,“落花”与“归燕”都是呈现 于作者眼前的实景;其次,景物中又有更为丰富的蕴含和象征意味, “落花”象征着生命的衰亡与短暂,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的体现, 而“归燕”则象征新生与永恒,同样是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的体现; 最后,作者在句中直接倾诉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对落花逝去的“无可 奈何”,表明了对美好生命终将结束的哀叹和婉惜,而“似曾相识” 的归燕却重新唤起了京海研修学校复习资料作者对生命的希望和信心。这样把三个层面的内容融会到短短的十四 个字当中,意蕴丰富。同时,这两句也形成了一副工巧的对句。“花 落”与“燕归”都是暮春景色,而“花落”写视线的从上到下,“燕 归”写视线的由远及近
12、,所以一说“去”,一说“来” “无可奈何” 与“似曾相识”则是作者的喟叹。这两句无论是从字面。上还是内 容上,以至情感上都既相对又相衬,寄闲情于景物描绘,寓工巧 于自然。同时,虚字的巧妙嵌入和对仗造成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使得这一对句更显工巧流利。3、简析欧阳修秋声赋的表现手法。、简析欧阳修秋声赋的 表现手法。答:形象的描绘,精妙的比喻是欧阳修秋声赋重要的表现手法。 全文是赋秋声,秋声是无形之物,要把难以捉摸的无形之物具体表现 出来,难度是相当大的。作者借助赋体特有的铺陈手法,多侧面地 描述了秋天的情状,渲染了秋气摧残万物的威力,及其肃杀寂寥的 气氛。文中对秋声有直接的描写,如“初淅沥以萧飒,
13、忽奔腾而砰 湃” “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等,使人倾耳可闻。,但作者认为这 仍嫌抽象,所以又用了一系列精妙的比喻来描摹秋声,用波涛夜惊、 风雨骤至、人马之行声等多样化的比喻,展示了秋声自远而近、自弱 而强、自隐而显的动态过程,调动读者的生活实感来体会和感受秋 声。即使这样,作者犹嫌不足,继而用生动的笔墨、形象性极强的 语言,写下了 “秋之为状” 一段,从秋的色、容、气、意、声等方 面,渲染烘托秋天“肃杀”的本质特点。“夫秋,刑官也” 一段, 又用传统的说法,对秋声加以解说,使作者笔下的秋状包蕴了更为 丰富的内容。作者采用了多方取喻、多方烘托、形象描 绘等手法, 把难以捉摸的秋声写得可听、可感、可
14、见,极富感染力。本文还运 用了借景抒情、情景融会。作者以秋声使无情的草木摧败零落,进一 步引申出忧思勤劳使有情之人衰颓,因而把秋声、秋景和作者自己的 秋感有机 地融合在一起,贴切自然,渲染出极其强烈的抒情气氛, 极易引起读者在感情上的共鸣。4、举例说明苏洵六国论的语言风格特点。、举例说明苏洵六 国论的语言风格特点。答:一是能用简洁道劲的语言将事理论说得精辟透彻,二是能用生动 形象的语言进行具体的描叙。文章内容严肃、深刻,然而行文却是 生动、活泼、曲折有致而又变化多端,极富个性特色。本文文笔 纵横恣肆,雄辩滔滔,但在表达论点时却是要言不烦,斩钉截铁, 极富战国纵横家的风范。作者常常以寥寥数字,就
15、简洁有力地表达了 自己的观点。如文章首句,“弊在赂秦”短短四个字;便点明了文 章主旨。结尾处“苟 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共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 六国下矣”,则言简意赅地将矛头 提出问题,对准了当时的统治 者。文中还多处运用设问、假设、慨叹等修辞手法,分析问题。 如文章开头一段就用了一个设问,自然而有力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文中论及六国的灭亡时,假设道:”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 于秦,刺客不 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更加深入地 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在论述过程中,作者 时而融入自己对六国灭亡的感慨之情,如“何哉” “悲夫” “呜呼” 等感叹词的使用,使文章始终充
16、满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2)本文语言的精炼、概括、生动、富于词采。 如写六国割地一段。“思厥先 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 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 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将六国国君 不珍惜先辈艰难创业所得的土地,而轻易奉送给秦国,结果仍然狼狈 不堪 的景象描绘得十分形象、生动。“一夕安寝”,刻画出了他 们的苟安心态;“起视 四境”两句,则在动感中描画出割地求安政 策的破产。此外如“古人云:以地 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 火不灭”更是通过古人之口,巧妙而生动地比喻。割地求安只能 适得其反,指出了六国灭亡
17、的必然性。5、简析曾巩墨池记因小及大、小中见大的写作特点。、简析曾 巩墨池记因小及大、小中见大的写作特点。答:墨池记一文的中心是论证后天勤学对培养一个人的学问、 道德的重 要性,如此重大的题旨极易板起面孔说教,但是作者利用 借题发挥、小题大作的手法,因小及大、小中见大地阐述了自己的 论点。墨池本来是一个不大起眼的地方,虽然传说是王羲之的临池 飞宰之处,但也只是野史笔记的记载而已,对此作者也未必尽信, 所以说:“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但是这并不影响作者由此推 想王羲之习字的努力,进而生发出精警的议论:“羲之之书晚乃善, 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 其毕不如彼邪?
18、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并进而推出“深造道德者”更 当努力学习的重大题旨。至此,文章已由一个小小的墨池引发出了学 习的大道理。但作者并不满足于此,接着又论述道:王羲之仅仅是 因为他有一技之长,就被后人如此尊崇,那么努力做一个“仁人庄 士”则更应当得到人们的敬仰了。全 文紧紧扣住“墨池”,一步步 地扩大主题内涵,生发广,开拓深,中心突出,不 生枝蔓,使人不 由得不倾倒于作者思路的开阔和见识的高明。6、简析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的议论特点。、简析王安石答司 马谏议书的议论特点。志之痛。(2)从情调看,王、孟都乐于表现隐逸生活的闲适意趣, 但王诗往往夹杂着幽冷寂灭的心绪,孟诗则往往坦露出耿介郁勃的 心态。(
19、3)从意境上看,王、孟都注重寓主观于客观,造成画面 的和谐与美感。但孟诗往往止于情与景的交融,而王诗除促使情 景交融外,还将“理”字打入其中。(4)从手法看,王诗往往 虚中有实,动中见静,孟诗则往往直写其实与其静;同时,王诗比 孟诗更善于取景、造型、布局,也更注意冷色调与暖色调的映衬,画 内景与画外音的配合。相形之下,王诗手法较为多样,孟诗手法较 为单调。(5)从语言看,孟诗的语言平淡简朴,王诗的语言清秀 工巧.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创作的叙事性诗歌为什么会被看成“诗 史” ? (P233-234)杜甫用他的诗,写了这场战争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 苦难,以深广生动、血 肉饱满的形
20、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 的广阔画面。正因为如此,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他的诗被称 为“诗史,在于具有史的认识价值,常被人提到的重要的历史事件, 在 他的诗中都有反映,提供了史的事实,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 不足。但是杜诗的“诗史”性质,主要的还不在于它提供了史的事实。 史实只提供事件,而杜诗则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 生动的生活画面。杜诗用叙事手法写时事。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 细部描写,同时还融入强烈的抒情。9、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 居士,白氏长庆集长恨歌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1)京海研修学校复习资料答:答司马谏议书是一篇书信形式的驳论文章。全文态度鲜明, 理直气 壮,具有极
21、强的概括性、辩论性和逻辑性。文章开篇先交待 写这封信的缘由,驳论文的特点:概括性、辩论性和逻辑性。然 后就直接进入正题,先从名实之辨谈起,讲到司马光对新法的攻击, 他将司马 光对自己洋洋三千言的责难概括为“侵官、生事、征利、 拒谏”八字,并逐条予以针锋相对的反驳,确能抓住要害,一语中 的,毫无回旋和退避的余地。接着就司马光“怨诽之多”的责备, 详加剖析,用“习于苟且非一日” “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一切不事事”来概括当时士大夫阶层不用心于国事、得过且过的、 习气,揭示保守派的痼疾,体现了作者高度的概括力和文章的辩论性。 最后,表 示自己也要向盘庚迁都那样,决不会为毁谤所屈,表达了 继续推
22、行新法的决心。文章的各部分环环相扣,说理精辟、透彻, 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本文也具有书信体特点:书信所要求的 款式、用语一应俱全,表现出对论敌 的尊重和自己的谦虚。但是这 毕竟是一篇事关重大的政治驳论文章,所以也因作者坚定的政见而 显得正气凛然,咄咄逼人。谦和、委婉的措辞中蕴含了剑拔弩张的 气势,使得文章严峻峭拔而又刚柔并济。书信体与驳论体的巧妙结合使本文具有特别的审美价值。7、分析苏轼游金山寺的主旨和艺术特色。、分析苏轼游金山 寺的主旨和艺术特色。苏轼答:游金山寺是一首以记游为题材的七言古体诗。宦海浮沉, 仕途坎坷,有时不免使苏轼对为官产生厌倦感。此诗借游金山寺, 抒发强烈的思乡归隐之情
23、。诗人对金山寺本身景观皆略而不写,而 是着重写登高望远所见之江景。在描绘景物时,又别具匠心,抓住 白天、傍晚、黑夜三个不同时辰的不同景象,注入自己的主观情感。 在诗人笔下,白天见到的江潮,成了自己心潮翻腾的象征;秀 丽的 青山,成了望乡的视障。波涛中起落的巨石,成了作者宦海沉浮的象 征。傍 晚见到的晚霞、江景,成为激发羁旅之愁的催化剂。黑夜见 到的月色、江火,也成了令人胆战心惊的怪异景象。故此诗写景着 墨虽多,重点却在抒情,始终未离 思乡、归隐的主旨。此外,此诗 运用了丰富的联想。诗人见曲折延伸的江流,想到自己曲折的宦 途; 见巨石随波出没,联想到自己的宦海浮沉;县到江心怪火,又联想到 江神的
24、警示。这些联想都围绕着一个核心,即“思乡”,显得十分 和谐自然。8、试述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情感内容与结构特点、 试述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情感内容与结构特点、十 年生死两茫茫)的情感内容与结构特点艺术手法及其效果。艺术手法及其效果。牢这是-首悼亡词。以“梦”贯通全篇。上片写梦前对亡妻的思念。下4京海研修学校复习资料片“夜来幽梦忽还乡”五句,记梦中与妻子相逢。虽是梦境,写来却 情真意切,恍若生晤。“料得”以下三句,抒写梦醒后的哀思。这 首词的艺术手法有二:(1)将自己与亡妻时而合说、时而分写的手法。 上片起笔“十年生死两茫茫”关合双方,为合;而“不思量,自难 忘”两句写自己,为分。
25、“千里孤坟”两句 关合双方,为合。以下, “纵使”句为合,“尘满面”两句又为分。下片“夜来”句写自己, “小轩窗”两句写亡妻,为分;“相顾”两句写夫妻梦中相见情景, 为合。分合夹写,充分表现了夫妻双方情意之笃厚。(2)白描手法。 这首词写景、记事、抒情,纯以白描取胜。“尘满面”两句,写词 人容貌特征,由此可见仕途坎坷、心力交瘁之苦。“小轩窗”两句, 选取日常生活场景,却是夫妻恩爱十年的艺术再现。“相顾”两句 属细节动作描写,却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丰富情感内容。“明 月夜”两句化景物为情思,思致 无穷。白描手法的运用,使这首词 显得情感真挚,意象清新。9、简析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以“养气”贯穿
26、首尾的结构特色。析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养气”贯穿首尾的结构特色。答: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是苏辙求见韩琦的干谒之作,其主要 目的是为了让韩琦赏识、提拔自己。但是文章并未一味阿谀奉承, 而是荡开一笔,从“养气”立说,以之贯穿全篇,最后巧妙地表达 出自己的真实意图。文章开头从:“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 致”说起,列举古代文章大家 养气的事例,尤其标举了司马迁周游 天下,交结豪俊,以至文有奇气的事迹。继 而畅言自己为了养气而 效法古人、游历四。方的经过,渐渐引入文章的正题。在 游历名山 大川、故都名城之后,作者来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门下,”与其 门人 贤士大夫游”,得见“天下之文章”,可见与人交游是
27、作者 养气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韩琦作为当时名臣,本为天下土子所向往, 作者却未能谒见。文章至此,与本 文的主旨便只隔一层纸了。接着 作者偏又荡开一笔,极言自己对韩琦的景仰;反 复申述未能一见的 遗憾,最后托出了自己的真意。文章用意庸俗,本无可称道之 处, 但作者以“养气”之说掩盖其真实用意,将“养气”为文之理与干谒 求见之意相沟通,前者明写,后者暗示,纤徐委曲,立言得体,不 无可取之处。10、简要评价苏轼前赤壁赋的思想倾向。、简要评价苏轼前 赤壁赋的思想倾向。答:前赤壁赋作于苏轼贬官黄州时,当时作者正处于情绪低谷, 处境艰 难,心情郁闷。于是他常常在自然山水和佛老思想中寻求解 脱。本文正是这一心
28、 境下的产物。作者借泛游赤壁,触景生情,抒 发人生感慨,探讨人生哲理。全文的思想感情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5京海研修学校复习资料第一阶段是“乐”,文章一开始便描写了赤壁月夜的美好景色和自 己的游兴。在“白露横江,水光拱天”的茫茫江景中,游人意兴盎 然,“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第二阶段是“悲”。在如 此良辰美景中,作者饮酒作歌,客人吹起了箫。“如怨、如慕,如 泣、如诉”的箫声把作者的心境逐渐引入哀伤。在对历史事件的凭吊 中,生发出对人生意义的质疑:即使是“一世之雄”的曹操,如今也 早已灰飞 烟灭.,更何况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呢?面对长江滔滔流水, 作者突然意识到自身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他也想像神仙
29、那样来去 自由,纵浪大化,摆脱自然规律的束 缚,但又“知不可乎骤得”, 只好“寄遗响于悲风了。 ”至此,作者的悲观、失落到达了极点。 第三阶段是“悟”。作者并未就此消沉下去,自“苏子曰以下开 始,仍就 眼前景物立论,阐明了人生、宇宙变与不变的道理。“物 与我皆无尽也”,抓住眼前的欢乐时光,尽情享受“造物者之无尽 藏”,方是解脱之道。于是主客皆转悲 为喜,尽欢则散。通过以上 三次起伏,作者表现了自己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以“无尽”之我 战胜“须臾”之我,取得心理上的安慰。这是作者老庄思想的体现。 但统观全篇,积极向上和乐观开朗的精神仍占主要方面。作者在身处逆境时不甘沉沦,超越得失的态度,更是极为难
30、能可贵的。11、分析苏轼前赤壁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艺术特点。、 分析苏轼前赤壁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艺术特点。答:文章第一部分以记游写景为主。以“风”和“月”为主线,“山” 和“水”为辅助紧扣四者展开描写,抒发情感,发表议论。在初秋 的一个夜晚,作者和朋友乘着一叶扁舟,来到赤壁下赏月饮酒。作 者先描绘了月出时的景象,极力铺叙周围的环境,为下文的抒情和 议论营造气氛。月出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作者和友人“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接着就由眼前的景物自然过渡 到心理感受,在如此澄澈而空明的境界中,伴着徐徐而来的清风, 作者如同“羽化 而登仙”,精神已经升入了另一个世界中。这
31、是将 景与情相结合的一个例子。第二部分,抒情部分,也是本文的精华 部分。作者是通过主客问答的方式 来展开议论的,先回顾了曹操的 事迹,然后将笔锋转向现实,认为如曹操这样的一世之雄,也难以 逃脱自然的规律,建立更大的功业,最终也难免一死。神仙长 生之 说,是如此飘渺虚幻。作者再次抒发了对人生的悲慨:人生是短 暂而空虚的,个人是渺小而无能的。此段,作者又用了多处或虚或 实的景物描写,如文中先实写眼前“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 缪,郁乎苍苍”的开阔景象,虚写曹操当年大军南下,“岫胪千里, 旌旗蔽空,酿酒临江,横槊赋诗”的壮观场面,有效 地烘托出曹操 不可一世的英雄气概,为下面一句反问“如今安在哉”
32、作好了铺垫。6京海研修学校复习资料第三部分,“苏子”议论了。作者的议论仍然紧紧扣住眼前的景 物一一“水”、“月”和“清风”而发,从水、月的消长和循环 阐发出“变”与“不变”的哲学 命题。苏子认为:“变”与“不变” 都是相对的,“不变”是永恒的,而“变”是 暂时的,生命也如此 代代轮回。苏子继续开解:应及时享用无价的清风、明月,及时享 受人生的观点。于是从中重新找回了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此段 固然全是议论,甚至具有玄理思辨的色彩,但是仍然是就景物生发 议论,而且贯注了作者的情感,显示出旷达超脱的情怀。最后文章 归结到记游。一笑释怀之后,主客游兴又起,饮酒作乐,直至拂 晓。12、分析黄庭坚登快
33、阁的修辞手法,及写景抒情从“快”字生发、 分析黄庭坚登快阁的修辞手法,写景抒情从”的构思特点。的 构思特点。答:黄庭坚登快阁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用典。在短短八句诗中,就有三处用典。首句的“痴儿”用晋书傅 成传载杨济语,此处反用其意,自嘲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五创作手法:历史事实的描写和浪漫的想象相结合。主要根据唐明皇 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来结六两句活用 俞伯牙、钟子期事,以及阮籍善为青白眼事两个典,感 叹自己世上无知音,只好 甘于寂寞,虽为熟典,但一气呵成,点化 无痕,用得极为贴切。炼字。本诗还体现了黄诗“置字有力”、 工稳精警的特点。如“倚晚晴”之“倚”字,将依靠在栏杆
34、上的人 虚拟为倚靠在高远辽阔的傍晚天幕上,创造了神奇而广阔的意境。 又“痴儿”“天远大”都是一些俚俗字眼,但在这首诗中却、起到 了以拙代巧、拙能胜巧的艺术效果。“青眼”与“美酒”间置一 “横” 字,刻画出了极其生动的神态,顾盼之姿,跃然纸上。对仗。本 诗的对仗颇为精警。中间二联字字相对,同时又是一气呵成,单行 直下,联成一意。每联的下句由上句引发而来,但又构成新的意境, 而决不 为对而对,重复上联的内容。颔联二句意境尤佳,以一对多, 以低对高,俯仰宇宙,境界开阔,堪称千古绝唱。全诗紧紧围绕“快 阁”的“快”字生发,开头一二句交待了作诗时的背景,处理完繁 杂的公事后,为求解闷,在傍晚时分登上了快
35、阁。接下来作者写了登 阁所见山高天远、江澄月明的壮丽景象,心胸为之开阔,顿时将烦 恼抛诸身后。由此也触发了五六两句的抒情,虽然世无知音,仍可 自得其乐。最后点明了自己的出路,终将与白鸥嬉戏,归隐江湖, 那才是快意的生活,结句仍归结到一个“快”字。13、简析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的象征手法。、简析秦观鹊 桥仙纤云弄巧)的象征手法。( 答:牛郎、织女相会,实际上写的是人间男女的感情,或者就是作者自身生7京海研修学校复习资料活体验的艺术表现。以牛郎、织女暗喻自己与恋人天各一方。以牛郎、 织女的年 年相会暗喻自己与恋人情感的忠贞不渝。最后一句“又岂 在朝朝暮暮”既是对牛郎、织女相会的评论,更是对自己内心
36、坚 定的表白。句句写牛郎、织女,句句 写人间真情,所以全词显得既 空灵飘渺,又处处落到实处,。动人心魄,发人深思。14、论述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写荷能得其神理的特点。、论 述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写荷能得其神理的特点。(燎沉香( 答: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以咏荷为主,构思巧妙、描写精 工,超出了简单的度相层面,抓住了荷的神理,因而成为千古名作。 上片从交待背景写起。作者先铺垫了安谧祥和的气氛:一个在夏日久 雨后的一个清晨,作者烧起沉香,驱除潮气。屋外天气初睛,鸟鹊 喧闹。然后一个特写 镜头表现荷花的风姿:“叶上初阳干宿雨,水 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荷叶上滚动的水珠在初出的阳光中渐渐变 小,在水光
37、的衬托下,荷叶显得格外清亮、圆润。荷花在晨风中袅 袅亭亭地挺立着。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写出了在雨后阳光的沐浴 下, 荷花逐渐挺拔起来的情景,尤其一个“举”字,深得其神韵。王国维 称这首词“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下片避开对荷花的实际描绘, 转而写梦境,将眼前所见的荷花与故乡的荷花并举,从赏荷引发出 淡淡的乡愁。“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揖轻舟,梦入芙蓉浦。”一“入” 字顿时将读者带入了梦幻中荷的海洋,用梦中的虚景深化了 “咏荷” 这一主题。总之,本词写荷将实景与虚景相结合,不仅充分地描写 了荷花的神韵,并为其增添了思乡的意味,真可谓是情景交融,言 简意赅。15、论述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结句以景结情
38、,运用复、 论述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结句以景结情,(凌波不过 横塘路(合之比的特点。合之比的特点。答:青玉案一词描写不遇和幽居的闲愁,寄托作者美人迟暮、 壮志难酬的感慨。全词以景物描写和情感刻画见长,结句“一川烟 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尤为后人所称道。这三句本为上文自 己的设问“试问闲愁都几许”而发,用极生动、具体、常 见的景色 比喻极抽象、难以捉摸的愁情。烟草的特点是迷蒙满眼,风絮的特 点是纷纷扰扰无处不在,梅雨的特点是连 绵不绝,用这三个意象比 喻极难名状的“闲愁”,充分具体地描绘出“愁”的感觉。这在修 辞上称为博喻,通过三个喻体的复合,充分展现本体的特征。这三 句以景语总结收柬
39、全词的情感,余味悠长、袅袅不绝。京海研修学校复习资料16、简述李清照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简述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艺 术特色。的艺术特色。答:声声慢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后期词作中的名篇,真切地表 达了词人 晚年凄凉孤寂的处境和悲苦的心情。此为李清照词作中最 著名的词句之一。它的极其生动细腻地描写和传达出女词人怅然若 失、精妙之处在于:连用十四个叠字,凄迷愁苦的精神风貌。这 三句含三层意思:第一层“寻寻觅觅”是写内心情感所引起的外部 动作;第二层“冷冷清清”既写环境气氛,也是写心中感受;第三层 “凄凄惨惨戚戚”则是写由轻转重、由浅入深的深切体验
40、。十四个 叠字,描绘了诗人若有所失、似有所寻,四周是那样冷冷清清。极致 地表现出诗人的寂寞孤独、与凄惨断魂。17、分析陆游书愤的艺术特色。、分析陆游书愤的艺术特 色。答:书愤刻画了一位有志于恢复中原,而又报国无门,老当益 壮,时刻 不忘为国立功的爱国者形象,表达了诗人老而弥坚、立誓 报国的壮烈情怀。本诗的艺术特色:从结构上看,本诗以感情起 伏变化为线索,前四句叙事,五六两句感怀,最后两句议论,结构 紧凑而又起伏有致。诗的开头,诗人回首早年的壮志,慨叹 权奸误 国,世事多艰,紧扣题意。为全诗立下了悲愤的基调。三四两句 跳开一步,回忆当年宋军在瓜洲和诗人自己在前线战斗的情景:宋 军乘着高大的战船冒
41、着夜雪从瓜洲北上进攻敌人,诗人骑着战马迎 着秋风向大散关英勇出击。通过这两个 典型场景,描绘出一位横刀 立马、豪气冲天的壮士形象,诗人的情绪也达到了高 潮。随之五六 两句则急转直下,感慨自己壮志难伸,年华虚度。诗人用“空自许” 三字,极沉痛地表达自己抗金复国理想即将落空,难以再报效祖国的 悲愤心情。最后二句,以议论作结,赞颂诸葛亮的英才伟略及其慷 慨激昂的出师表,以诸葛亮自比,抒发诗人自己英雄无用武之 地的悲凉情怀。整首诗感情强烈,跌宕起伏,由昂扬豪迈转变为深 沉的悲愤。但诗人意志并不消沉,最后以诸葛亮自许,使低沉的 情调又为之一扬。全诗显得极为悲壮。从修辞上看,本诗的特点 是1、对比手法的运
42、用极为突出。作者将昔年 的壮举与今日的衰颓 相比照,将诸葛亮的积极进取、鞠躬尽瘁与当今朝廷的苟且偷安相 比照,突出了本诗的主题。在情绪变化方面,诗人时而自豪,时而悲 愤,时而崇敬,时而鄙夷,表现了波澜起伏的情感。2、此外,本 诗在修辞上的另一个特点是对仗工整。尤其是颔联“楼船夜雪瓜洲 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由三个名词对三个名词,对仗极其工整。 而其中不京海研修学校复习资料用一个动词,就极有概括力地表现出了马鸣风啸、大雪纷飞的苍凉悲 壮之境,纯是从作者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真切的感受中得来,已经超 出了语言技巧的层面。18、论述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一词沉郁顿挫的风、 论述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
43、几番风雨)(更能消(格和开合 跌宕的结构艺术。象征比兴手法的运用。格和开合跌宕的结构艺术。 象征比兴手法的运用。答:辛弃疾作这首词时,正值被任为闲官,远离抗金前线之际。词人 眼见朝 廷苟且度日,恢复大计日渐无望,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心中 的沉闷和痛苦郁结难化,只有将这种沉闷和痛苦托付在词作中。本 词沉郁顿挫之风正源于此。词人采 用了开阖跌宕的结构,曲折而沉 重地表现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和英雄落寞的 悲哀。上片起句 “更能消”三字,便将一腔的热情和哀怨在千回万转后倒折出来。开 头描写如今已是暮春天气,禁不住几番风雨的折腾,春便要归去了。 这感慨显然不单单是为季候而发。“惜春”二句又推进一层,因为
44、 害怕春去花落,词人甚至于害怕春天来得太早,深入一层地抒发了自己惜春的情感。“春且住”以下三句又是一层,词人直接召唤春 天留步,但是春天依然悄悄溜走了, “怨春不语”至上片结句,表 达了春天走后词人的惆怅,这里未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蜘蛛结 网, 粘住象征春日的飞絮,来表现留春的徒然和无奈。以上通过伤春、惜 春、留春、怨春四个层次,条理分明而又一往情深地表达了词人对 春的留恋。实际上是 以春作为宋王朝的象征,预示了江山不保的可 悲命运,表达了自己忠君爱国却又 无力回天的怅惘和痛苦。下片忽 而离开了伤春的主题,转而写闺怨,似与上片不相搭界,其实貌离而 神合,只不过是借闺怨来抒发自己的愁闷。词人描写
45、了因不得宠而请 司马相如作赋打动汉武帝的陈皇后,借古喻今,以美人喻君子,暗 示了自己处境的艰难和对 时势不可为的感慨,与上片的感情基调一 脉相承。最后以残春之景结句,与上片扣合,收束全词。全词结构 严谨,层层推进,开阖跌宕,多有转折,同时又继承了香草美人的比 兴手法,沉郁顿挫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感。19、简述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借古言今、亦史亦论的艺术 特色。、简述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借古言今、亦史亦论的 艺术特色。(答:本篇借咏史而言现实,故全篇多言刘宋。先从京口说孙权,提 起全篇。千古江山、时间流逝,英雄如孙权也消失在历 史的河流之 中。然后本词转入刘裕北伐之事,当年刘裕豪气纵横,挥兵北上
46、。上 片所写的两位人物都是英雄中的英雄:前者称雄江左,后者北定中原。 构全篇,但也受到佛教变文乃至道教仙化故事的影响,同时,其中还 有作者因与自己所爱女 子不能结合而产生的深挚恋情、憾恨之情的 投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已脱离了历史原貌,成为一篇咏叹李、杨 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了。 (2)最突出的艺术特点: 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融合。本诗作者打破了他写讽喻诗所坚持的“其事核而实、不为文而作”的规则,在叙事过程中一再使用想象 和虚构手法,浓烈的抒情贯穿叙事的全过程,为情而作,非为事而 作,使得全诗风情摇曳,生动流转,极富艺术感染力。(3)语言明 丽晓畅,音节婉转自然。这是一首七言歌行
47、体的诗歌,但也有相当 程度的律化,有大量的对偶 或合律的句子。本诗的押韵多变化,或 连句押韵,或平声,或仄声,换韵灵活,而又音韵和 谐、优美。1、杜牧咏史怀古诗有何特点?参考答案:杜牧的怀古咏史诗数量 比较多,而且大多抒写对于历史上繁荣昌盛局面消逝的伤 悼情绪, 寓有盛衰兴亡不可抗拒的哲理意味。按内容和艺术特点可分两类,一 类借古喻今,讽刺帝王的荒淫,议论朝政得失,如过华清宫在 史实的基础上,驰骋丰富的艺术想象,既引人人胜,又耐人寻味。 全诗不着一句议论而题旨自见。另一部分以诗论史,借题发挥,表 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具有史论色彩。如赤壁,借慨叹周 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
48、心情。这一写法尤 为后代许多诗人所仿效。对现实政治的关切,在 杜牧诗中形成一种 深沉的历史感,即使是流连山水、描摹自然之作,也常常融合了作者通过 怀古表达出对这两个历史人物的赞颂。10京海研修学校复习资料下片从刘裕之子刘义隆草率行事导致北伐失败,继而用“敌酋祠庙 香火正旺”来暗示祖国北方已非汉人所有,表达作者悲愤无奈的心 情。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拟,表达自己虽然身老,但卫国奋战的雄心 不失,却无奈不被朝廷重视。全篇借古言今,亦史亦论,结构上事 事相连,环环相扣。20、分析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以景现情、化景物为情思的手 法。、分析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以景现情、化景物为情思的 手法。(答:姜夔因事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于 是抚今追昔,追忆昔日的繁华,悲叹今日的荒凉,发为吟咏,表现 了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 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上片写景紧紧 围绕“黍离之悲”的主题。词人先概述了扬州的地理位置和 秀丽风 光:扬州位于淮水之滨,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但经过金 兵铁蹄 蹂蹒之后,如今已是满目疮痍。词人在此“解鞍少驻”,用 “以少总多”的手法,描绘了 “过春风十里,尽养麦青青”和“废 池乔木”两个镜头,典型而生动地体现了将荒芜、凄凉的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