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考研论述题.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92665205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PDF 页数:33 大小:1.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间文学考研论述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民间文学考研论述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间文学考研论述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间文学考研论述题.pdf(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一)1.论述现代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兴起的历史背景。(1)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启蒙运动所导致的对于传统主流文化的批判,对民间文化的关注。(2)新文学运动和白话文运动促使当时的学者和作家到民间文学中 汲取灵感和资源,尤其体现于北大歌谣运动。(3)“到民间去”教育运动:民间文学在动员民众、唤醒民众中具有 重要作用。(4)古史辨学派与新史学对于民俗和民间口头传统的重视,直接导 致了民间故事的收集和研究。(5)此外,中国民间文学兴起还受到了当时西方学术的影响。2.论述田野研究对于民间文学研究的意义。(1)只有在民众中口耳相传、与民间生活和民俗活动息息相关的口 头文学才是真正的民间文学,要如其本然地认识它,

2、只有通过田野调 查。(2)只有借助于田野研究,通过对民间文学讲述和表演活动的现场 观察,才能获取真实可靠的民间文学材料,也才能真切认识民间文学 的传播和传承机制。(3)只有在田野研究中,结合民间文学展演和呈现的具体民俗场域、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才能真正认识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二)1.论述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1)口头性口头性是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征,人们有时甚至就把民间文学称 为“民众口头创作”、“口头文学”、“口承文艺”等。把握口头性是理 解民间文学艺术特色的一把钥匙。所谓口头性,指民间文学是一种口 头创作、口头传承并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和语体风格的文学形式。(2)集体性集体性是民间

3、文学相对于作家文学而言最具区别性的特征,也是民间 文学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所谓群体性,指民间文学是群体创作、群体 流传的,并具有群体性的思想感情和为群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这与作家文学强调创作的个体性、作品的个人化风格形成鲜明的对 比。(3)传承性民间文学的传承性指民间文学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些根 本性因素或传统模式,在流传、演变过程中积淀下来并具有较强的稳 定性,使作品以其固有的基本面目在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群体中沿 袭、存活。(4)变异性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指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 2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同作家文 学相比,变异性也是民

4、间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民间文学在口头流传,没有固定的版本,作者是大众,任何个人都不拥有其著作权,谁都可 以任意改动,故其流传的过程也就是变异的过程。2.论述西方主要的神话学理论。(1)以麦克斯缪勒为代表的比较语言学派及其雅利安语言假说八 缪勒,他提出“神话是语言的疾病”的著名论断,认为一切神话都源 于“语言的毛病”就像“珍珠是蚌壳的毛病”一样。他认为,原始语 言是不完善也不稳定的,或者笨拙啰嗦而形象化,或者存在过多的一 词多义和多词同意现象,开始语义所指是明确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 移和语言的变化,人们不了解一些说法的原意,就根据这些说法的表 面意思来推测原来的意思,对古代语言发生误解,这就是语

5、言得了疾 病,再加上一些注释,就创造出一些离奇的故事,就是神话。(2)以弗雷泽为代表的进化论人类学派及其对神话与仪式关系的论 述。该学派以达尔文进化论为理论基础,认为人类文明是由低级向高级呈 阶梯式发展的;各民族文化都会经历相似的发展过程,不管各民族的 文化现象如何古朴和特异,都可以按一定原理从其精神、习俗适应客 观生存需要的方式等角度来理解和解释,其深层心理、信仰机制都有 共同性;现存各民族在开化程度上参差不齐,分别处于人类文明进程 的不同阶段,可用未开化民族的文化状态来构拟文明程度较高民族的 古代文化状况。代表人物爱德华泰勒、安德鲁朗和詹姆斯弗雷 3泽。受英国唯理论和进化论的影响,弗雷泽在

6、学术上持宗教进化观,但 认为人类在形成其宗教之前已曾处于一种“法术”阶段,人类的理智 即经历了从法术到宗教、由宗教到科学的发展。他指出这种法术揭示 了一种原始理性,是原始社会曾经流行的“准科学”,此后法术活动 在其认识自然的发展过程中或因求诸超自然的神灵力量而走向宗教、或因依靠人的经验观察而走向科学。他强调从文化整合上来看待远古 灵性领域、从人类思维进化上来分析宗教的诞生。(3)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以及荣格的集体原型学说。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 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

7、视人格的研究、重视 心理应用。荣格认为人的无意识有个体的和非个体(或超个体)的两个层面。前 者只到达婴儿最早记忆的程度,是由冲动、愿望、模糊的知觉以及经 验组成的无意识;后者则包括婴儿实际开始以前的全部时间,即包括 祖先生命的残留,它的内容能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带有普遍性,故 称“集体无意识”。(4)以列维-施特劳斯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学派及其神话分析方法。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列维-斯特劳斯,他创造性地把语言学领域的结构 主义思想和方法借用于人类文化和神话的研究。4(三)1.论述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特征。口头性是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征,人们有时甚至就把民间文学称 为“民众口头创作”、“口头文学”、“口承

8、文艺”等。把握口头性是理 解民间文学艺术特色的一把钥匙。所谓口头性,指民间文学是一种口 头创作、口头传承并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和语体风格的文学形式。(1)在文字产生以前的史前时期和书写未普及的民间社区,口头语 言是其传承知识和文化的主要手段,由此形成了民间文学的口头性。(2)口头文学不仅便于歌吟和叙事,生动感人,而且因其押韵、上 口而便于记忆,因此,即使在文字产生之后,口头传承仍是民间记忆 历史与传承知识的主要手段。(3)口头文学相对于书面文学的特点:即兴性、互动性、变异性等。(4)书写文明的兴起对口头文学的影响。2.论民间文学与俗文学的区别和联系。(1)民间文学指在民间社会尤其是乡村社会世代相传

9、的、集体创造 和传承的歌谣、故事、谚语等,而俗文学主要是指由说唱艺人创编的、在专门的表演场所表演的、面向一般民众的说唱文体。(2)两者的联系:俗文学大量吸收民间文学的素材和表现方法,而 俗文学的内容也可能藉由广大民众的口头传承融入到民间文学传统 之中,两者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5(3)两者的区别:两者都是口头表演的,但俗文学往往有书面的本 子作为参照;两者表演场域不同:民间文学是民众生活和民俗活动的 组成部分,而俗文学则一般有专门的表演场所;两者在内容和趣味上 不同,民间文学反映的主要是农民的生活、观念和情趣,而俗文学则 主要体现了市民的生活、观念和情趣。(四)1.论述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特征。

10、(1)民间文学的传承性指民间文学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 些根本性因素或传统模式,在流传、演变过程中积淀下来并具有较强 的稳定性,使作品以其固有的基本面目在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群体 中沿袭、存活。(2)民间文学的传承性取决于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口头性指民间文 学是一种口头创作、口头传承并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和语体风格的文学 形式。(3)民间文学传承性的具体体现:形式、母题、情节类型、程式等 方面的继承性。(4)民间文学的传承性并不排斥变化。2.试论历史地理学派关于民间故事的主要观点。(1)历史地理学派的主要概念:历史地理学派于19世纪末、20世 6纪初兴期于芬兰。其创立者是语文学家兼民俗学家科隆

11、父子。民间文 艺学家A阿尔奈、W安德松也是这一学派的重要代表。克隆父子 认为,民间文化(主要是民间文艺作品)有一个朴素简陋向繁复精美 的演变过程。每一个重要题材,都有它的原始形态,也都有一个发生 的时间和原始的发祥地。(2)历史地理学派的基本观点:民间故事的变异性与稳定性。(3)民间故事的历史比较研究方法:类型学的比较、起源关系的比 较、影响关系比较。(4)民间故事母题索引的编纂与应用:他们的研究是要通过对不同 地区的相关民间文化异文的比较,对题材模式的迁徙和流变状况进行 探索,力图确定其形成时间和流布的地理范围,从而尽可能地追寻这 种题材模式的最初形态和发源地。为此,他们便需要对民间创作按情

12、 节类型进行分类,做出索引,因为所谓题材模式,在他们看来就是一 种“固定不变的情节组合”。于是民间传说故事的分类法及其研究也 就应允而生。阿尔奈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便是这种研究方法的 集中体现和重要成果。(五)1.论述民间文学的变异性特征。(1)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指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 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同 作家文学相比,变异性也是民间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民间文学在口 7头流传,没有固定的版本,作者是大众,任何个人都不拥有其著作权,谁都可以任意改动,故其流传的过程也就是变异的过程。(2)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相对于其传承性而言的:稳定之中又有变

13、 化,导致了民间文学的变异性。(3)民间文学变异的原因:口头性特点;集体性特点;历史、文化 背景的变迁;民俗语境的改变。2.试论民间文学的表演性。(1)民间文学的表演性指民间文学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文本,而只 存在于一次次具体的讲述或表演之中。(2)民间文学的表演活动与民间文学的即兴创作,导致了民间文学 的变异。(3)民间文学的表演活动也是民间文学赖以传承的唯一途径。(4)民间文学表演活动中的诸要素:讲述者、听众、民俗场域、民 间文学传统等以及诸要素之间的互动。(六)1.论述民间文学的功能与价值。(1)认识功能;民间文学,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在民众生活中,还 发挥着生活教科书的功能。劳动大众在世代

14、相续、年复一年的生产实 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知识、劳动经验。特别是一些农事谚语、歌 谣乃至谜语,常常只用一两句,或三四句话,便能概括出一条规律,8或总结一个经验。(2)教化功能:民间作品中,深刻地反映了劳动大众的道德观念和 道德理想,是民众进行自我道德教育最方便、最常用的形象教材。(3)审美和娱乐功能:民间文学文艺属性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学性。民间文学具有文学的美学特点,同时又具有表演性,具有审美价值。口头创作是广大民众休闲时光自娱自乐的重要方式之一。讲故事、说 笑话、猜谜语、唱山歌、演小戏等都具有很强的娱乐功能。这种娱乐 活动,在众多的传统节日中表现尤为集中和突出。(4)族群认同功能:在生产劳

15、动中,民间文学可以协调劳动动作,统一劳动节奏;坚定劳动信心,表达人民战胜大自然的愿望和信念;鼓舞劳动热情,提高劳动兴致;总结劳动生产经验,传授劳动知识和 技能,因而增加凝聚力和族群认同力。(5)文化传承功能:民间文学作品大都经过长期流传、千锤百炼,是无数人智慧与才能的结晶,往往思想精粹、艺术高超,其优秀之作 可以和第一流大作家的名著相媲美。民间文学历史悠久,出现了许多 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经典文献。既有民谣、谚语、笑话、寓言、谜语那样的精致小品,也有四大传说、史诗那样的篇幅较长甚至结构 恢宏的名篇巨著。2.论述口头程式理论。(1)口头程式理论的提出与“荷马问题以北美学者米尔曼帕里和艾伯特洛

16、德为先驱的口头程式理论,其9初创是起因于对一个古代的疑难作出当代的解答。至少是从公元前50 0年那时开始,饱学之士们便被那个通常被叫做“荷马问题”的难题“谁是荷马?”给纠缠上了。通过那些零碎的痕迹,我们 知道被我们称作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史诗奇迹般地出现于古 代希腊,我们很久以来便听说它们有一位作者,就是荷马。然而这些 信息又彼此矛盾百出,况且又明显地带有传说色彩。于是千百年以来 学者们一直试图搞清楚这两部篇幅宏大的诗作(共计约2 8 0 0 0诗 行)是被怎样创作出来的,它们是某一个人抑或是若干人的成果。“荷 马问题”对于理解这两部在西方文学传统中最为古老的和重要的著作 意义不凡。(2)口头程

17、式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帕里和洛德及其故事的歌手。在“若干荷马”和“一个荷马”之间,学术探索长久徘徊不前。帕 里断言这两派的说法都不正确。他解释说荷马史诗是一个渊远流长的 诗歌“传统”的产物,其跨度长达若干世纪之久。流传到我们这时的,与其说是文本的成品,勿宁说是许多年来由许多诗人唱给许多听众的 歌的一个最晚近的和完善的版本而已。他不久之后又认识到这样一个 史诗演唱传统只能是口头的一一歌手荷马及其同行们在一个漫长的 时期中创作和反复补充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帕里的主要建 树是,荷马史诗只可以在有限的意义上理解为文本,其真正的本质则 应该到其表演中的创作、到其口头传统中去寻找。从荷马文本中重新 发现的

18、口头传统,不过是一种大胆的推测,它完全是建立在文字文本 之上的一种解释。帕里意识到为了检验一种吸引人的理论的效用,他 10必须到活的口头史诗传统的实验场上去测试它。为了这个缘故,他和 他的同道艾伯特洛德不久后便奔赴前南斯拉夫,在那里史诗传统依 然盛行,使他们可以考察一个真正的故事歌手(gusiar)是怎样在演 唱中创作他的诗作的。(3)口头程式理论的主要概念:“程式”。“程式(formula),它被帕里定义为“一组在相同的韵律条件下被 经常使用以表达一个特定的基本观念的词汇”,它在修辞学层面上等 同于re或词。于是任何重复出现的片语,例如英雄的姓名或地名 可以被认作是一个程式。一个必要的前提是

19、,这种片语作为一个单元 要反复出现,并且对于在口头演唱中叙事的诗人来讲具有助益作用0(4)口头程式理论对于民间文学研究的意义:更深入、更具体地揭 示了民间口头文学的创编和传承机制。在1 9 6 0年,口头理论的主要努力方向亦甚为清晰:从与南斯拉夫 传统的基本类比研究中冲出来,进一步挖掘诸多古代的和中世纪的文 本中所具有的口头传统的本质。这一学术拓展并未止于手稿形式的 传统,而是远远走进了对活态口头传统的探究中去。迄今为止,口头 理论的影响已进入非洲、亚洲的印度、美洲印地安、澳洲的土著、中 亚、南太平洋,以及其他一些语言区域。在绝大多数考察者的心目中,这无疑是最为健康的发展了:只有通过口头的和来

20、自口头的作品之间 的类比对举,我们才能够开始领略跨越国界的重要性以及口头传统在 世界范围内的多样性。11(七)1.论述表演理论。(1)理查德鲍曼与表演理论:理查德鲍曼(Richard Bauman)是 当代美国著名的民俗学家、人类学家,表演理论(Performance Theory)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听众/观众的协作参与也是表演的一个有 机构成部分,因为表演是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完成的。在有效的、互 动的交流行为完成的过程中,表演者和听众实际上是相互协作、共同 参与的。(2)表演理论的理论背景:语言人类学与语言行为理论。从更大的 范围来讲,表演是一个社会中所有的言语方式的一部分。(3)民间

21、文学研究从以文本为中心到以表演为中心的转变:1957年 早期,威廉詹森在一种理论术语的意义上讨论了“表演”,指出,在民俗学上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之一是,人们是如何演唱一首歌的,而不仅仅是歌的文本;人们又是如何因其艺术性而讲述一则故事的。阿兰罗曼克斯在民歌的形式和文化中则注意了表演风格、声音 的质量等,探究了演唱者如何控制他们自己、他们是否用鼻子演唱、是不是演唱得很紧凑等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他还对社会、文化因素 如何在这其中产生影响给予了关注。研究者的注意力由此转向了风 格、表演的艺术性以及身体行为的意义等方面。(4)民间文学表演的构成:表演行为、表演情景、表演者、听众、文类等。表演者也要求听众对

22、自己的表演(比如表演完成的方式,表 演的技巧,表演者展示的有效性、适当性和正确性等)进行观察、倾 12听和品评。表演实际上是表演者和听众在协作中完成的。2.试论流行文学与民间文学的联系与区别。(1)流行文学指现代社会中借助于现代传媒(图书、报刊、影视、网络等)传播的、以大众为受众的文学艺术形式。(2)流行文学与民间文学的联系:流行文学是大众传播时代的“民 间”文学,它在延续了传统民间文学的某些形式、内容和价值之同时,也瓦解了传统的民间文学。(3)两者的区别:表演和传播的场域发生了改变;传播媒介发生了 改变:从社区内部的人际传播和口耳相传转变为大众传播;内容、形 式和价值的改变;流行文学与现代文

23、化工业的关系。(八)1.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对民间文学的影响。(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兴起的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近年来发起的一项全球性的行动。它是在国际合作的程度日益强烈、范围日益扩大、节奏日益频繁的形 势下,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以及不同领域的多种力量交流、互动、协商或妥协的结果,是相关国际组织和学术界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积累而促成的,而且至今还处于不断摸索、有待完善的状态。(2)民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学是一个 13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门类和领域之一,是 民众口传心授、世代相传、集体创作

24、、集体享用的语言口头艺术。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 0 0 3年1 0月1 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 遗产公约、我国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民 间文学”都是列在第一位的。(3)保护活动对于民间文学的传承有一定的正面意义,尤其是在抢 救濒危遗产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民间文学的保护,是指确保 民间文学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对民间文学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4)但是,保护活动对于民间文学传统的冲击乃至破坏也是不容忽 视的:首先,保护工作中的诸多措施,在传统文化领域制造了新的官 僚体系和话语霸权。每一种民间传统文化事象都因其是否具有“遗产 性”或具有

25、多少“遗产性”而迥然不同,这势必会加剧不同文化之 间、以及同一文化系统内不同群体之间的不平等。其次,保护工作对 文化遗产所有权的强调,在一些领域造成了不同文化之间、以及同一 文化内部不同群体间的冲突。我国国内,一些地区也出现了不少某种 传统手工艺的某位艺人在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后 遭受同行忌妒和排挤的情况。(5)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如何避免对民间文学传统的伤害:在全球化的时代,在文化间的交流碰撞日益剧烈的形势下,人类对各 种文化的共享程度越来越高,但不同国家、民族和群体对文化的主权 要求也越来越强烈。这同民族文化间的不平等、文化商业化带来的经 14济利益等问题日益突出有着密

26、切关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 避免对民间文学传统的伤害关键在于对保护对象本真性的强调。只有 这样,它才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代代相传。2.论述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1)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指民间文学不像书面文学那样有明确的 唯一的作者,而是民众集体创作的产物。(2)集体性与口头性是密不可分的。所谓口头性,指民间文学是通 过口头创作、口头传承,并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和语体风格。(3)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既体现于其创造过程中,也体现于其传承过 程中。(4)强调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并不等于否认某些具有独特才能的歌手、故事家的个人的作用。(九)1.以中国古代文学中具体的作品或作家为例,论述民间文学与作家

27、文学的关系。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显著地差异,使得它们 成为各自相对独立的品种,两者差别形成的基础在于民间文学所具有 的四大基本特征,区别主要有四点:第一,作者的差异。民间文学具 有群体性特征,是匿名的;作家文学是个人创作,作者有名有姓。第 二,民间文学是口传的文艺,主要以口头语言为载体,作品是朴素的 变异的;作家文学以文字作为记载和传播的手段,风格较典雅,有书 15面化特点,而且作品出版后即固定不变。第三,民间文学是民众生活 的直接反映,或者说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直接体现民众的生活、思想、感情和艺术特长;而作家文学是“一般所谓高级的精神的表现 物或慰藉物”,即使很同情和理解民

28、众,与民众自己反映自己生活的 作品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第四,二者在功能上的差异。民间文学 有很强的实用性,作家文学虽然也有社会功利性,也可以间接地作用 于社会生活,而是要通过培育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来实现其干预 社会生活的功能。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内容与形式方面有很大歧异。但这两种文 学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从来源说,它们的共同根源是原始文学。在没有阶级的社会里,文学的一些种类神话、歌谣、传说大抵已 经产生,这是氏族和部落大众共有的文学。阶级社会形成后,替上层 阶级服务的文艺专职人员以及史官、诗人和宗教执行者产生了,文学 日益书面化。与原始文学的传统距离远了。但是,广大的下层人民因 为被剥

29、夺了文字的使用权,基本上仍沿用着原始文学的传统,并随着 社会生活的前进加以变化。这两种本来同一发源的文学的性质和面 貌,在长期的阶级社会里呈现出极大的不同,形成对抗或对立的状态。另一方面,这两种文学又互相影响。不但有不少民间文学作品被 记录下来成为书面文学;而且,不少书面文学的诗歌、故事、传奇、小说等体裁,往往也是由民间文学发展而成的。至于书面文学取材民 间文学或用它作“词藻”的,就更多了。同时作家的书面文学,在思 想、想象和语词等方面也多少对民间文学起过一定的影响。到了现代,16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思想等的剧变,两种文 学互相影响的地方就更加增多。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影响,有

30、各种各样的途径,有的在接受民间文 学影响,利用民间文学素材进行创作的同时,就把民间文学的某些人 物形象、故事情节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中,保存了民间文学,有的在借 鉴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加以充实、丰富,提高了民间文学的思想和艺 术水平;有的对零散的民间文学作品加以汇集,编撰成册,扩大了民 间文学的影响。例如屈原一方面受到民间文学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又在天 问、九歌、离骚中保存了大量的神话因子,为后人研究楚人的 巫文化和神话,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三国演义、水浒传、西 游记的作者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等人,吸收了民间艺人讲唱故 事的成果,运用自己卓越的艺术才能,对民间艺人的话本加以提炼、充实、完善,扩大

31、了篇幅,丰富了内容,使情节更为曲折,人物形象 更为丰满,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等方面,使原作发生了质的变化。三国演义较之三国传说与三国志评话,水浒传较之水浒故 事与大宋宣和遗事,西游记较之取经故事和大唐三藏取经诗 话,无论就典型形象、思想内容、艺术成就,或者在文学史上的地 位来比较,作家创作都远远超过了民间口头创作。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民族文化统一体中分化出附属于上层社 会的精英文化,形成与民间文化迥然相异的精致华丽文化风格。这些 作家一方面不断从民间文学中吸取丰富营养的同时,另一方面,又不 17断地按照上层社会的价值观念以及个人的审美趣味,对民间文学注入 自己的主观因素,因而往往损害了民间文

32、学的原貌。这是作家对民间 文学影响的另一方面。2.试论德国浪漫主义思潮在民间文艺学史上的意义。(1)德国浪漫主义的兴起与工业革命和法国启蒙运动的关系;“德国浪漫主义”是指一个组织松散、具有模糊的自我意识的知 识运动,它肇始于18世纪90年代的德国,最初体现在文学、审美领 域,其先声则是由歌德、赫尔德、海曼所代表的“狂飙运动”。浪漫 主义形成的关键时期是1797至1802年,中心在耶拿和柏林。理解德 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首先必须考察其历史背景。在考察18世纪 末德国浪漫主义思想运动的背景时,我们需要注意当时德国的具体历 史境况。直到18世纪最后几年,德意志依然只是一个地域概念。在 德意志版图上

33、,大小邦国林立。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在法国以 行动体现的革命,在德国以思想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特别是随着拿 破仑的进军,德意志民族国家的构建成为德国思想界越来越清楚的一 种意识。拿破仑的征服在德意志资产阶级心中引起了复杂的感情,一 方面,他们赞同法国大革命的基本理想,敬佩拿破仑的天才,另一方 面,又憎恨这位外国统治者,而渴望独立。这最终使他们一方面寻求 摆脱各邦封建主的绝对主义统治,另一方面寻求摆脱外族的统治,二 者共同构成了近代德国民族国家构建的任务。德国浪漫主义是民族主 18义产生的思想准备。1784年,J.G.赫尔德出版关于人类历史哲学 的思考一书,表达文化民族主义的基本观点,此后

34、,“民族性”的 观念伴随着浪漫主义运动中迅速传入其他国家。德国浪漫主义强烈的 民族主义色彩,与拿破仑的国际主义以及法国革命的普遍主义形成了 鲜明的对照。浪漫主义是对法国大革命与启蒙理想的一种激进的批判 性回应,它与英国保守主义思想家柏克对大革命的反思以及法国反动 派梅斯特尔对大革命的敌视皆有所不同。(2)德国浪漫主义在民间文学领域的主要代表人物:赫尔德、格林 兄弟等;代表作家有:赫尔德被认为是德国浪漫主义的先驱,其史学思想则影响了二十 世纪历史学家布列锡格、史宾格勒等人的历史观点。赫尔德播种的民 族主义的种子,在许多国土上开花结果。只要在自己文化的基础上发 展,每个民族对人类的进步都有贡献,他

35、的这种观点被中欧和东欧那 些不发达种族群体普遍接受,它意味着“每个种族自身都有弥尔赛品 质。”赫尔德尽他所能挖掘出这种情感,通过鼓励他们培养自己民族 的文化来使这些群体能意识到这种情感。赫尔德的民歌集除了搜 集德国民歌外,还搜集其他民族的民歌,为民歌的搜集树立了榜样。在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童话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受到前所未有的重 视。格林兄弟是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当时涌现出来的童话作 家。格林兄弟共同搜集民间故事、传说和童话,整理出版了儿童与 家庭童话故事,即格林童话集,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财富。其中 19脍炙人口的灰姑娘、小红帽、白雪公主等,这些童话所宣扬 的正义、忠诚、善良、勇敢等品德对全世界都

36、有教育作用。(3)德国浪漫主义运动导致民间文学的发现和民间文学学科的 建立。浪漫主义思潮培育了人们对民间创作的广泛兴趣,并且使这种兴 趣成了思潮本身的表现特点之一,而且由此而滥觞了德国文学界、艺 术界的民间文学热。从这个意义上讲,浪漫主义思潮为当时欧洲民间 文学的崛起奠定了思想基础,甚至决定了当时民间文学学科建立基本 原则的总的倾向。(十)1.以你所了解的一项民间文学(歌谣、故事、民间戏曲等)表演活 动为例,论述民俗活动在民间文学传承过程中的作用。(1)民间文学具有民俗文化属性,民间文学本身就是一种民俗文化 现象。从民间文学的实际产生和存活状态来看,民间文学比作家文学 同生活有着更加密不可分的

37、关系,以至口头创作与表演本身就是生活 的一部分。从民间文学的学科属性来看,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分。(2)以壮族三月三歌节为例,多数壮族地区在农历三月初,春耕农 忙开始之前会有大规模歌母活动,即壮族民众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举 行的周期性、集体性、传统性的聚会对歌活动形式,故有“三月三 歌节”之泛称。歌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发展阶段,其性质、20内容、形式、规模及功能都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至唐代,歌 仙刘三姐的产生,成为壮族三月三歌母形成的标志。至今天,已有一 千多年历史,虽历尽沧桑,多次被禁,却屡禁不止,显示出强大的生 命力,成为壮族的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的代表形式,造就了特

38、色鲜明,具有独特文化个性的“歌母文化”。(3)“三月三歌节”原是一种“春秋场歌”,与壮族地区的生产周 期和生活节奏有密切的关系,并与许多节日活动结合起来,成为在特 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的歌唱聚会。但随着其从“春祈秋报”向“歌唱 为乐”的形式发展,以及壮族社会生活的“歌化”,往往在人们聚 会的各种场合中,都经常出现群歌对唱的情景,而活动以青年人为主 体,又以唱歌为中心,并藉以开展社交,决定了其对歌的形式、以男 女之情为主要内容等等。同时还进行抛绣球、抢花炮、舞狮子、演戏等文化娱乐活动,它是一 种综合性多职能的民族文化传统事象。就其中的歌唱而言,它不仅是 男女青年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而且还是广大民众

39、满足他们求知、教 育、审美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的传统节庆活动。歌牙首先是是壮族 民歌的自然载体,为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提供了学习山歌和展示歌才 的场所,满足了他们崇尚山歌、诗性思维的心理需求,对于壮族各类 传统民歌的产生、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又是壮族民间 文学的宝库,对了解和研究壮族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价值。从某种意 义上说,壮族三月三歌节文化是壮族文化的载体。212.什么是民间故事的母题和情节类型?论述其形成的原因。(1)母题:民间文学术语,指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叙事诗 等叙事体裁民间文学作品内容表述的最小单位。(2)情节类型:民间故事创作或流传过程中,不同故事在人物、情 节上

40、趋向类型化,或同一故事虽经变异,但仍保留基本情节,从而形 成的各种大同小异的情节类型。(3)形成的原因:民间文学的口头性、集体性和传承性是形成母题 和情节类型的主要原因。口头性是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征,人们 有时甚至就把民间文学称为“民众口头创作”、“口头文学”、“口承文 艺”等。指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创作、口头传承并有相应的表达方式 和语体风格的文学形式。口头传承导致民间故事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各 种大同小异的情节类型。集体性,指民间文学是群体创作、群体流传 的,并具有群体性的思想感情和为群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民 间文学最重要的本质特征。这与作家文学强调创作的个体性、作品的 个人化风格形成

41、鲜明的对比。集体性的存在,使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 传过程中趋向类型化,虽经变异但仍保留基本情节。传承性指民间文 学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些根本性因素或传统模式,在流 传、演变过程中积淀下来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使作品以其固有的基 本面目在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群体中沿袭、存活。(十一)221.什么是口头传统?论述其产生和消亡的原因。(1)口头传统指在文字产生之前的史前时代以及文字尚未普及的民 间社会中,主要是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承知识、历史和文化。(2)包括史诗、歌谣、神话、民间故事在内的民间文学是口头传统 的主要组成部分。(3)文字的产生以及教育和书写的普及是口头传统衰落的主要原因;(4)工业

42、革命和印刷术的兴起进一步加剧了口头传统的消亡。2.试论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学派神话学产生的思想和历史背 景,并简述这个学派的主要学术贡献和局限。(1)背景:五四启蒙运动,尤其是其对于传统文化的抨击,是古史 辨学派兴起的主要原因。顾颉刚受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整理 国故”思想的影响,从二十年代起即从事中国历史和古代文献典籍的 研究和辨伪工作。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近 代西方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与钱玄 同等发起并主持了古史辨伪的大讨论,又广集当时的研究成果编成古史辨八册,形成了“古史辨”派。(2)主要学术贡献:发现中国古代神话;用神话学的眼光重

43、新审视 古史;从神话学的角度对一系列古史传说故事和人物做出了精辟的解 析;为中国现代神话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顾颉刚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认为时代越后传说的古史期越长,周代时最古的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 23秦朝有三皇,汉代以后有盘古,古史系统的形成,主要出于战国到西 汉的儒家之手。他以疑古辨伪的态度考察了孔子与六经的关系,指出 孔子的“正乐”与社会上没有关系,批评梁启超把孔子说得太完美;断定六经决非孔子“托古”的著作,六经没有太大的信史价值,也无 哲理和政论的价值;否定了儒家利用六经(尤其是利用尚书)编 成的整个古史系统。又提出,必须打破中国

44、古代民族只有一个、地域 向来一统的观念,以及古史人化、古代是黄金时代等观念。(3)主要局限:由于对现代西方人类学、神话学缺乏全面了解,尚 不能从人类学、民俗学的角度对中国古代神话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做出深入贴切的分析。此外,未能注重结合考古发现来考辨古史,致 使“古史辨”在一定程度上变成“古书辩”;有的地方怀疑过头,因 而像杨向奎先生所指出的造成“玉石俱焚”;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有 不当的地方,比较突出的是以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派往往大胆假设有 余,而小心求证不足,比如他根据说文解字提出的禹是一条虫的 论点,就显得相当草率,几乎没有任何证据,仅凭主观想像。(十二)1.试论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及

45、其对于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意义。(1)歌谣周刊与孟姜女故事研究的缘起;歌谣周刊中国第一个民间文学刊物。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主办。241922年12月17日创刊,1925年6月28日并入国学门周刊,共 出版97期及周年增刊一册。1924年11月,顾颉刚应歌谣周刊 之邀,写出一万二千字的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刊于歌谣第69 期。此文纯是纵向材料的排列,将孟姜女故事从春秋到北宋的发展过 程,大致理出了个“系统”。此文一出,立刻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从 来没人想到,小小的一则民间故事,竟然可以做出这样的大文章来。之后,全国各地的学者、民俗学爱好者纷纷响应,来信对他的研究工 作表示敬意和支持,并热情地为他提供了大

46、量的材料和线索,这些材 料大大地开阔了他的眼界和思路。歌谣周刊先后共出了九次“孟 姜女专号”,历时7个月,出版了 80个版面约12万字,这种专项课 题研究的材料之丰富,波及研究者之广泛,在世界民俗学史上,也是 极为罕见的。(2)顾颉刚收集研究孟姜女故事的初始动机:用故事的眼光看古史;顾颉刚在1925年2月3日写的答李玄伯先生中说:“我自己就 性之所近,愿意着力的工作,是用了“故事”的眼光去解释“古史”的构成的原因因为我用了这个方法去看古史,能把向来万想不通 的地方想通,处处发见出它们的故事性,所以我敢大胆打破旧有的古 史系统当他把依照前人的方法编排的史目与依照“我们现在的眼 光”编排的史目加以

47、比较,“便立刻显出冲突的剧烈和渐次的增高 了”。他说:这使我明白,以前人看古史是平面的,为了在哪个时 候发生的故事,他们总一例的看待,所以会得愈积愈多;现在我们看 古史是垂线的,起初一条线,后来分成若干条,高低错落,累累如贯 25珠垂,只要细心看去就分得出清楚的层次。因为我见到了这一层,所以我对于古史的来源有了较清楚的认识。”顾氏对孟姜女故事正 是采取了这种“垂线的”眼光,这实际上是把历史的眼光引入了孟姜 女故事研究。(3)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的主要观点:故事是会变的以及它为什么 和如何改变。顾颉刚他提出的层累的古史观,受到民间神话故事演变 规律的重要启发。在北京成了戏迷之后,顾颉刚开始对戏中

48、许多基本 故事留意和深思。深思的结果,忽然认识了故事的格局,知道故事是 会得变迁的,从史书到小说已不知改变了多少,从小说到戏剧又不知 改动了多少,甲种戏与乙种戏同样写一件故事也不知道有多少点的不 同。一件故事的本来面目如何,或者当时有没有这件事实,我们已不 能知道了;我们只能知道在后人想像中的这件故事是如此分歧的。当 然,在历史演化论的“预设”下,顾氏对传说故事和对历史的看法可 以互相启发,或者说他认为传说故事与古史根本就是相通的。2.试论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和集体性之间的关系。口头性是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征,人们有时甚至就把民间文 学称为“民众口头创作”、“口头文学”、“口承文艺”等。把握口头

49、性 是理解民间文学艺术特色的一把钥匙。所谓口头性,指民间文学是一 种口头创作、口头传承并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和语体风格的文学形式。26集体性,又称群体性,是民间文学相对于作家文学而言最具区别性的 特征,也是民间文学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所谓群体性,指民间文学是 群体创作、群体流传的,并具有群体性的思想感情和为群体所喜闻乐 见的艺术形式。这与作家文学强调创作的个体性、作品的个人化风格 形成鲜明的对比。民间文学口耳相传的特点决定了任何民间文学作品都是在讲述 者和听众群体的互动中集体完成的。在民间创作的长河中,流传年代 越久远的作品,就越难找到它的始作者。或者说,民间创作很少是由 某位作者单独完成的。它总是

50、要在形成或流传的过程中,受到人们不 同程度的加工、改造。正因为如此,决定了任何创作者的个人色彩无法被保留下来。民 间文学具有匿名性。有人因之说民间文学无作者,实际上确切地讲,民间文学是有作者的,它的作者是大写的“人民”,古往今来,世界 民间文学宝库中无数个经世不衰的传世之作和不朽的艺术形象,只有 在全体人民一齐思考的条件下才能创造出来,是“人民”这位伟大的 艺术家超时空的伟大杰作(十三)1.论述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学科兴起的主要标志及其历史背景。(1)主要标志:歌谣周刊的创办与歌谣运动的兴起;顾颉刚的孟 姜女研究;西方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理论的引进;大量民间文学作品的 27搜集和整理出版;众多富于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成人自考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