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医五脏间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中医五脏间的关系.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一)心与肺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而肺主气,心主行血而肺主呼吸。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 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两者相互协调,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机体各脏腑 组织的新陈代谢。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于心气的推动,亦有赖于肺气的辅助。肺朝百 脉,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正常的血液循环,又能维持肺主气功能的正常 进行。由于宗气具有贯心脉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从而加强了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 调平衡。因此,积于胸中的宗气是连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在病理上,若肺气 虚弱,行血无力或肺失宣肃,肺气壅塞,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易致心血瘀阻
2、;反之,若心 气不足,心阳不振,血行不畅,也可影响肺的呼吸功能,导致胸闷、咳喘等症。(二)心与脾心主血而脾生血,心主行血而脾主统血。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 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血液生成方面:心主一身之血,心血供养于脾以维持其正常的运化功能。水谷精微通过 脾的转输升清作用,上输于心肺,贯注于心脉而化赤为血。脾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脾 气健旺,血液化生有源,以保证心血充盈。病理上,若脾虚失于健运,化源不足,或统血无 权,慢性失血,均可导致血虚而心失所养。而劳神思虑过度,既耗心血,又损脾气,亦可形 成心脾两虚之证。临床常见眩晕、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体倦无力、
3、精神萎靡、 面色无华等症,治之以补养心脾的归脾汤之类。血液运行方面: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即有赖于心气的推动以维持通畅而不迟缓,又依 靠脾气的统摄以使血行脉中而不逸出。血液能正常运行而不致脱陷妄行,全赖心主行血与脾 主统血的协调。若心气不足,行血无力,或脾气虚损,统摄无权,均可导致血行失常的病理 状态,或见气虚血瘀,或见气虚失摄的出血。(三)心与肝心主行血而肝主藏血,心藏神而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因此,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 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情志调节两个方面。血液运行方面:心主行血,心为一身血液运行的枢纽;肝藏血,肝是贮藏血液、调节血 量的重要脏器。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所以说
4、:“肝藏血,心行之”(王 冰注素问五藏生成)。心血充盈,心气旺盛,则血行正常,肝有所藏;肝藏血充足,疏 泄有度,随人体生理需求进行血量调节,也有利于心行血功能的正常进行。心血,是指心所 主的运行于心与血脉中的血液,包括运行于心脉中的血液;肝血,是指贮藏于肝脏内的血液。 因此,心血与肝血,基本上概括了全身之血液,而全身血液的亏虚,也主要表现为心血和肝 血两虚的心肝血虚证。此外,心血瘀阻可累及肝,肝血瘀阻可累及心,最终导致心肝血瘀的 病理变化。精神情志方面:心藏神,主宰精神、意识、思维及情志活动。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维 护精神情志的舒畅。心肝两脏,相互为用,共同维持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心血充盈,心
5、神 健旺,有助于肝气疏泄,情志调畅;肝气疏泄有度,情志畅快,亦有利于心神内守。病理上, 心神不安与肝气郁结,心火亢盛与肝火亢逆,可两者并存或相互引动。前者可出现以精神恍 惚、情绪抑郁为主症的心肝气郁证,后者则出现以心烦失眠、急躁易怒为主症的心肝火旺的 病理变化。(四)心与肾心与肾在生理上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心肾相交的机理,主要从水火既济、 精神互用、君相安位来阐发。水火既济:心居上焦属阳,在五行中属火;肾居下焦属阴,在五行中属水。就阴阳水火 的升降理论而言,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升已而降,降己而升。心位居上,故心火(阳) 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位居下,故肾水(阴)必须上济于
6、心,使心火不亢。肾无心 火之温煦则水寒,心无肾阴之滋润则火炽。心与肾之间的水火升降互济,维持了两脏之间生 理功能的协调平衡。根据阴阳交感和互藏的机理,肾气分为肾阴与肾阳,肾阴上济依赖肾阳 的鼓动;心气分为心阴与心阳,心火的下降需要心阴的凉润。肾阴在肾阳的鼓动作用下化为 肾气以上升济心,心火在心阴的凉润作用下化为心气以下行助肾。如明周之干慎斋遗书 说:“心肾相交,全凭升降。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肾气之升,又因心气之降。”清孙 庆增在吴医汇讲中说:“水不升为病者,调肾之阳,阳气足,水气随之而升;火不降为 病者,滋心之阴,阴气足,火气随之而降。则知水本阳,火本阴,坎中阳能升,离中阴能降 故也精神
7、互用:心藏神,肾藏精。精能化气生神,为气、神之源;神能控精驭气,为精、气 之主。故积精可以全神,神清可以控精。如类证治裁内景综要说:“神生于气,气生 于精,精化气,气化神。”类经摄生类说:“虽神由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 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J君相安位: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命火)。君火在上,如日照当空,为一身之主宰;相 火在下,系阳气之根,为神明之基础。命火秘藏,则心阳充足;心阳充盛,则相火亦旺。君 火相火,各安其位,则心肾上下交济。所以心与肾的关系也表现为心阳与肾阳的关系。心与肾之间的水火、阴阳、精神的动态平衡失调,称为心肾不交。主要表现为水不济火, 肾阴虚于下而心火亢于上的阴虚火
8、旺,或肾阳虚与心阳虚互为因果的心肾阳虚、水湿泛滥, 或肾精与心神失调的精亏神逸的病理变化。(五)肺与脾肺司呼吸而摄纳清气,脾主运化而化生谷气;肺主行水,脾主运化水液。肺与脾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气的生成:肺主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脾主运化,化生水谷之精并进而化为谷气。 清气与谷气在肺中汇为宗气,宗气与元气再合为一身之气。因元气由先天之精化生,而先天 之精的量一般固定不变,故一身之气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宗气的生成。脾化生的谷精、谷气 和津液,有赖于肺气的宣降运动以输布全身。而肺维持其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谷精、谷气与津 液,又依靠脾气运化水谷的作用以生成。故有“肺为主气之枢,
9、脾为生气之源”之说。只有 在肺脾两脏的协同作用下,才能保证宗气及一身之气的生成。在病理上,肺气虚累及脾(子 病犯母),脾气虚影响肺(母病及子),终致肺脾两虚之候。水液代谢:津液代谢涉及多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就肺脾而言,肺气宣降以行水,使水液 正常地输布与排泄;脾气运化,散精于肺,使水液正常地生成与输布。人体的水液,由脾气 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肃降而布散周身及下输肾或膀胱。肺脾两脏协调配合,相互为用, 是保证津液正常输布与排泄的重要环节。若脾失健运,水液不化,聚湿生痰,为饮为肿,影 响及肺则失其宣降而痰嗽喘咳。是病其标在肺,而其本在脾,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 痰之器”之说。(六)肺与肝肝主升
10、发,肺主肃降。肺与肝的生理联系,主要体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肝 生于左,肺藏于右J肝气从左升发,肺气由右肃降。肝气以升发为宜,肺气以肃降为顺。 此为肝肺气机升降的特点所在。肝升肺降,升降协调,对全身气机的调畅,气血的调和,起 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古人称为“龙虎回环二肺气充足,肃降正常,有利于肝气的升发;肝 气疏泄,升发条达,有利于肺气的肃降。可见肝升与肺降,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为用。病理状态下,肝肺病变可相互影响。如肝郁化火,或肝气上逆,肝火上炎,可耗伤肺阴, 使肺气不得肃降,而出现咳嗽、胸痛、咯血等肝火犯肺证,阴阳学说称为“左升太过,右降 不及”,五行学说称为“木火刑金”或“木旺侮金”。
11、另一方面,肺失清肃,燥热内盛,也可 伤及肝阴,致肝阳亢逆,而出现头痛、易怒、胁肋胀痛等肺病及肝之候。(七)肺与肾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属金,肾属水,金水相生。肺 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三个方面。水液代谢: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肾主水液代谢,为主水之脏。肺气宣发肃降而行水 的功能,有赖于肾气及肾阴肾阳的促进;肾气所蒸化及升降的水液,有赖于肺气的肃降作用 使之下归于肾或膀胱。肺肾之气的协同作用,保证了体内水液输布与排泄的正常。病理上, 因肺肾功能失调而致水液代谢障碍出现水肿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素问水 热穴论)。呼吸运动:肺主
12、气而司呼吸,肾臧精而主纳气。人体的呼吸运动,虽由肺所主,但亦需 肾的纳气功能协助。只有肾精及肾气充盛,封藏功能正常,肺吸入的清气才能经过其肃降而 下纳于肾,以维持呼吸的深度。可见,在人体呼吸运动中,肺气肃降,有利于肾的纳气;肾 精肾气充足,纳摄有权,也有利肺气之肃降。故云“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景岳全书杂 证谟)。病理上,肺气久虚,肃降失司,与肾气不足,摄纳无权,往往互为影响,以致出现 气短喘促,呼吸表浅,呼多吸少等肾不纳气的病理变化。阴阳互资:肺肾阴阳,相互资生。金为水之母,肺阴充足,下输于肾,使肾阴充盈;肾 阴为诸阴之本,肾阴充盛,上滋于肺,使肺阴充足。肺阴不足与肾阴不足,既可同时并见
13、, 亦可互为因果,最终导致肺肾阴虚内热之候。肾阳为诸阳之根,能资助肺阳,共同温暖肺阴 及肺津,推动津液输布,则痰饮不生,咳喘不作。老年久病痰饮喘咳,多属肺肾阳虚。(八)肝与脾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主藏血,脾主生血统血。肝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疏泄 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关系。饮食物消化: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协调脾胃升降,并疏利胆汁,输于肠道,促进脾胃 对饮食物的消化及对精微的吸收和转输功能;脾气健旺,运化正常,水谷精微充足,气血生 化有源,肝体得以濡养而使肝气冲和条达,有利于疏泄功能的发挥。病理上肝脾病变相互影 响。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易致脾失健运,形成精神抑郁,胸闷太息
14、,纳呆腹胀,肠鸣泄 泻等肝脾不调之候。脾失健运,也可影响肝失疏泄,导致“土壅木郁”之证。或因脾虚生湿 化热,湿热郁蒸肝胆,胆热液泄,则可形成黄疸。血液运行:血的正常运行,虽由心所主持,但与肝、脾也有密切的关系。肝主藏血,调 节血量;脾主生血,统摄血液。脾气健旺,生血有源,统血有权,使肝有所藏;肝血充足, 藏泻有度,血量得以正常调节,气血才能运行无阻。肝脾相互协作,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 行。病理状态下,脾气虚弱,则血液生化无源而血虚,或统摄无权而出血,均可导致肝血不 足。止匕外,肝不藏血也与脾不统血同时并见,临床称为“藏统失司”。(九)肝与肾肝肾之间的关系,有“肝肾同源”或“乙癸同源”(以天干配
15、五行,肝属乙木,肾属癸 水,故称)之称。肝主藏血而肾主藏精,肝主疏泄而肾主封藏,肝为水之子而肾为木之母。 故肝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阴阳互滋互制等方面。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且能相互资生,故日同源 互化。清张璐张氏医通说:“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J 即说肾精化为肝血。而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封藏于肾之精,也需依赖于肝血的滋养而 维持充足。肾精肝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休戚相关。病理上肝血不足与肾精亏损多可相 互影响,以致出现头昏目眩、耳聋耳鸣、腰膝酸软等肝肾精血两亏之证。臧泄互用:肝主疏泄,肾主封臧,二者之间存
16、在着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肝气疏 泄可促使肾气开合有度,肾气闭藏可防肝气疏泄太过。疏泄与封藏,相反而相成,从而调节 女子的月经来潮、排卵和男子的排精功能。若肝肾藏泄失调,女子可见月经周期失常,经量 过多或闭经,以及排卵障碍,男子可见阳痿、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症。阴阳互滋互制:肝气由肝精肝血所化所养,可分为肝阴与肝阳;肾气由肾精化生,可分 为肾阴与肾阳。不仅肝血与肾精之间存在着同源互化的关系,而且肝肾阴阳之间也存在着相 互滋养和相互制约的联系。肾阴与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本,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肝阳,则 肝阳不偏亢;肾阳资助肝阳,共同温煦肝脉,可防肝脉寒滞。肝肾阴阳之间互制互用维持了 肝肾之间
17、的协调平衡。病理上,肾阴不足可累及肝阴;肝肾阴虚,阴不制阳,水不涵木,又 易致肝阳上亢,可见眩晕、中风等。肾阳虚衰可累及肝阳;肝肾阳虚,阳不制阴,阴寒内盛, 可见下焦虚寒,肝脉寒滞,少腹冷痛,阳痿精冷,宫寒不孕等。(十)牌与肾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两者首先表现为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脾主 运化水液,肾为主水之脏,脾肾的关系还表现在水液代谢方面。先天后天相互资生: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藏先天之精,是生 命之本原,为先天之本。脾的运化水谷,是脾气及脾阴脾阳的协同作用,但有赖于肾气及肾 阴肾阳的资助和促进,始能健旺;肾所藏先天之精及其化生的元气,亦赖脾气运化的水谷之
18、 精及其化生的谷气的不断充养和培育,方能充盛。后天与先天,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先天 温养激发后天,后天补充培育先天。病理上,肾精不足与脾精不充,脾气虚弱与肾气虚亏, 脾阳虚损与命门火衰,脾阴(胃阴)匮乏与肾阴衰少,常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两脏精虚 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或未老先衰,两脏气虚多表现为腹胀便薄或大小便失禁或虚喘乏力,脾 肾阳虚多出现畏寒腹痛、腰膝酸冷、五更泄泻、完谷不化等的虚寒性病证,脾(胃)肾阴虚 可出现五心烦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或无苔,或饥不欲食的虚热性病证。水液代谢:脾气运化水液功能的正常发挥,须赖肾气的蒸化及肾阳的温煦作用的支持。 肾主水液输布代谢,又须赖脾气及脾阳的协助,即所谓“土能制水”。脾肾两脏相互协同, 共同主司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病理方面,脾虚失运,水湿内生,经久不愈,可发展至肾虚 水泛;而肾虚蒸化失司,水湿内蕴,也可影响脾的运化功能,最终均可导致尿少浮肿,腹胀 便澹,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脾肾两虚、水湿内停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