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资料:免疫高频名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免疫学资料:免疫高频名解.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免疫学,高频名解学姐整理,攒人品版本根据历年真题和精品课程模拟题中出现次数整理出来的一共36个。1 .免疫(1次):机体免除疫病、传染病及抵抗多种疾病的功能。3 .适应性免疫应答(2次):由T、B细胞介导的免疫,抗原受体特异识别,特点:后天获 得,有特异性和免疫记忆性。4 .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4次):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TCR、 BCR、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5 .超抗原(1次):以极低浓度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的蛋白质称为超抗原,产生强应答。特 点:激活CD4+T细胞、无须APC细胞加工、无MHC限制性、多克隆、非特异性激活具有 特定TCR Vb的T细胞。6
2、.单克隆抗体(2次):由B细胞克隆产生,针对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一般通过杂 交瘤细胞制备,具有结构均一、纯度高、特异性强,效价高等特点。7 .ADCC (4次):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表达Fc受体的杀伤细胞识别抗体 (AgAb)的Fc段,通过释放介质直接杀伤被抗体结合的靶细胞。8 .抗体类别转换(1次):成熟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泌的抗体在不改变其特异性情况下, 由最早产生的IgM变为IgG、A、E的现象,其中Th2细胞分泌的IL-4诱导产生IgE、TGF- 诱导产生IgA, Th1分泌的IFN-诱导产生IgG,需要CD40L激活活化。9 .Fab段(1次):抗原结合片段,由L
3、、VH、CH1组成,结合抗原。10 补体(1次):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细胞表面,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 统。由补体固有成分、调节蛋白和受体组成,能发挥抗微生物免疫防御、免疫调节、及免疫 效应等作用。11 MAC (2次):攻膜复合体,C5C9,膜上形成小孔,水、离子进入,溶胀性死亡。12 细胞因子(2次):免疫细胞分泌的小分子多肽(活性)(2,),调节、效应功能(1)10.CD40-CD40L(1次):表达于活化的CD4+T细胞表面,与APC和B细胞表面的CD40 结合后,一方面促进APC活化,另一方面促进T细胞活化。功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 抗体生成和抗体类别转换,诱导记忆性
4、B细胞的产生。11.CD28 (1次):CD28为同源二聚体,与APC表面的B7-1 (CD80)或B7-2(CD86)结 合。CD28产生的共刺激信号在T细胞活化中发挥重要作用。12.B7-CTLA-4 (1次):B7表达于APC, CTLA-4表达于活化T细胞,两者结合抑制T细 胞。38.TCR-CD3 (5次):TCR由。、B链组成,Vet、VP识别抗原CD3分子由6条肽链组成, 含ITAM,传导信号。13 .T细胞阳性选择(1次):T细胞双阳性表达CD4+CD8+(DP),同胸腺上皮表面的自身 抗原肽MHCI类分子或II类分子结合,且具适当亲和力的DP细胞分化为SP T细胞,不能 结合
5、或亲和力过高的DP细胞则发生凋亡遭克隆清除。意义:获得MHC限制性;DP分化 为SP。14 .T细胞阴性选择(1次):经历阳性选择的的SP细胞在胸腺的皮髓质交界处及髓质区与 胸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表面的自身抗原肽MHCI类分子或II类分子复合物相互作用。 高亲和力结合的SP细胞发生凋亡,少部分分化为调节性T细胞,不能结合的SP细胞存活 成为成熟T细胞进入外周免疫器官。意义:清楚自身反应性T细胞,保留多样性的抗原反 应性T细胞,以维持中枢耐受。15 .nTreg (5次):自然调节性T细胞,直接从胸腺中分化而来,占外周血CD4+T细胞的 5-10%。nTreg表型为CD4+CD25+Foxp
6、3+,通过细胞接触和分泌细胞因子,从而抑制自 身反应性T细胞介导的病理性应答。16 .APC (4次):抗原提呈细胞,能够加工抗原并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 原肽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分为专职性APC (DC、巨噬细胞、B细胞)和非专职性 APC (内皮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 起重要作用。47.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 (1次):胸腺中产生的调节性T细胞,以细胞接触发挥 作用,意义:维持自身耐受、自身稳定。48.AICD (4次):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活化T细胞表达FasL,介导其他免疫细胞(Fas+) 凋亡,意义:反馈调节
7、,维持自稳。17 .PRR (6次):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原体、凋亡细胞表面共有的特定分子的受体,包 括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和Toll样受体。18 .PAMP (1次):病原相关分子模式,指PRR识别结合的配体分子,主要指病原微生物 表面某些共有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也包括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特定分子结构。19 .克隆无能(4次):T细胞只接受第一信号而无法接受第二信号,则T细胞不能被激活, 而且还可被诱导凋亡或进入无能状态,无能状态的T细胞在再次接受抗原刺激时,即使有 第二信号也不能再被激活,生理意义:阻止自身应答性T细胞克隆对阻止细胞的损伤。20.ITAM (5次):免疫受体酪氨酸激活基序
8、,体内一些分子(如CD3)的胞内区有含酪氨 酸的易被PTK作用而发生磷酸化的特定序列。由1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中含有2个 YXXL/V保守序列。该保守序列的酪氨酸残基(Y)被T细胞内的酪氨酸蛋白激酶P56LCK 磷酸化后,与其他具有SH2结构域的酪氨酸蛋白激酶结合。ITAM的磷酸化和ZAP-70的 结合是T细胞活化信号转导过程早期阶段的重要生化反应之一。21 .自身免疫病(2次):在某些内因和外因诱发下,自身免疫耐受被打破,持续迁延的自 身免疫对自身抗原产生异常的免疫应答,造成自身细胞破坏,组织损伤或功能异常,导致的 临床病症。22 .免疫豁免部位(免疫隔离部位)(1次):如脑、睾丸、眼球、
9、心肌和子宫等,由于其 中的某些自身抗原成分和免疫系统相对隔离,在免疫系统的发育过程中,针对这些抗原的淋 巴细胞克隆未被诱导免疫耐受,而存在与外周免疫器官中。存在于免疫隔离部位的自身抗原 成分称为隐蔽抗原或隔离抗原。在手术、外伤、感染等因素使这些抗原释放,与免疫系统接 触,诱发自身免疫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疾病。23 .CDC (1次):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抗原抗体结合,经典途径活化补体,产生MAC 攻击靶细胞。24.IDD (1次):免疫缺陷病,是由于遗传因素或其他多种原因造成的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 全或后天损害而使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增殖和代谢异常,并导致免疫功能障碍所出现的 临床综合征。25
10、 .肿瘤相关抗原(1次):指一些肿瘤细胞表面糖蛋白或糖脂成分,它们在正常细胞上有 微量表达,但在肿瘤细胞表达明显增高。26 .直接识别(3次):指不需要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受者T细胞识别移植物细胞表面上 完整的同种异型MHC分子。直接识别在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其主要作用。导致的排斥反应 具有速度快,强度大的特点。27 .间接识别(1次):指供者的同种异型抗原从移植物细胞表面脱落,然后被受者的APC 摄取、处理后,由受者APC的MHC分子提呈给受者T细胞识别。间接识别所引起的排斥 反应比较弱和比较缓慢,主要在急性排斥反应的中晚期和慢性排斥反应中起重要作用。28 .同种异体移植排斥的间接识别(1次)
11、:受者T细胞识别由受者APC加工、提呈的供者 MHC分子,引起较晚排斥反应。29 .人工主动免疫(2次):输入抗原物质,激发产生免疫应答,起效慢,维持时间长。30 .ELISA (1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一种固相酶免疫测定的方法,目前广泛应用于各 种抗原和抗体的检测。其原理包含1、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可用于检测特定抗原和抗 体。2、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在固相表面进行,可以方便的洗涤去除未结合的抗原抗体和无关 杂质。3、酶标记技术及其底物显色反应,可以显示定量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31 .免疫电泳(3次):免疫电泳是将电泳与双向琼脂扩散相结合的一种抗原分析方法,根 据抗原中各种蛋白质组分的电荷和分子量大小的不同,在电场作用下有不同的迁移率,从而 将抗原混合物中不同组分分离开,然后使其与特异性抗体进行双向扩散,发生免疫学沉淀反 应。32 .双抗体夹心法(2次):将含有已知抗体的抗血清吸附在微量滴定板上的小孔里,洗 涤一次;加待测抗原,如两者是特异的,则发生结合,然后把多余抗体洗除;加入与待 测抗原呈特异反映的酶联抗体(二抗),使形成“夹心”;加入该酶的底物,若看到有色的 酶解产物产生,说明在孔壁上存在相应的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