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7篇).docx(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7篇)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篇一 【平面镜成像】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有三个内容: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2、虚像的概念;3、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它在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定律之后,学习、熟悉平面镜的成像,是前两节所学学问的应用;另外,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讨论“像”这个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凸透镜成像奠定根底。同时,通过平面镜成像的探究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增加学生的科学探究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重视过程与方法、重视科学探究的要求,结合教
2、材的内容以及学生认知进展的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维度: 学问与技能: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经受“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有用信息的记录;观看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领会平面镜成像现象中的对称之美,体会克制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 3、重点和难点 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独立猎取学问、学习、体验科学方法,因此,“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虚像”比拟抽象,“看得见”,却“摸不着”,因此,虚像的概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由于学生缺乏阅历,思维力量不强
3、,很难提出确定虚像位置的方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探究活动中的又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布满奇怪心,具有剧烈的操作兴趣。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常常接触平面镜,简单使他们产生深厚的探究兴趣。依据学生这些心理特征,结合教材内容的编排,我采纳的教学方法主要为教师引导发觉,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另一方面,学生虽然对平面镜成像有肯定的感性熟悉,但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就越大”;把“像”与“影”混淆等,这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对本节课的学习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对于这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则通
4、过多媒体动画展现、演示试验、教师讲解等教学手段,来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要使学生领悟物理学的根本方法之一科学探究,让学生从观看现象入手,在质疑、探究、观看、思索、争论、沟通中学到学问,同时,体验试验的根本思想方法,学习科学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首先通过一个魔术视频引入新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奇怪心,引起他们的有意留意;还示意出将“平面镜改为玻璃板”有助于确定虚像的位置,为学生设计探究方案搭建一个“支架”。 2、组织探究 其次个环节我将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根据提出猜测,设计试验、进展试验、得出结论的挨次进展。考虑到学生的心理进展水平和教学时间的限制,探究活动
5、的重点放在设计探究方案上。 (1)提出猜测: 在板书课题之后,展现一幅安静的水面成像的图片。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展平面镜的概念,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之美。然后,让学生观看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并对成像的特点提出猜测,将猜测一一列在黑板上,作为后面探究的课题。 (2)制定规划与设计试验: 引导学生制定规划与设计试验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首先提出:“如何来探究像与物体大小的关系呢?”以明确探究目的。假如学生感到困难,可以适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拟两个物体大小?”使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关键。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试验方案。之所以以小组为单位,一方面是由于该探究活动与以前接触到的
6、探究活动相比,难度要大一些,以小组为单位,便于学生随时沟通、相互启发,共同获得进展;另一方面,通过沟通,还可以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力量。 (3)进展试验 供应试验器材时,将平面镜和玻璃板同时给出,让学生自主选择。直接选平面镜的学生在试验中会发觉一个问题:无法同时看到物体的像与替代物,所以无法比拟像与物的大小。学生就会陷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思索。此时,可能会有学生受到“水中蜡烛”的试验启发,想到把平面镜改为玻璃板做试验。假如学生没有想到,可以提示学生回想该演示试验。这样,学生通过试验的亲身体会,产生认知冲突,再联系已有信息,解决冲突,体会更加深刻。这样就突破了探究过程中的难点。 在得出像与物
7、体大小相等的关系后,近一步提出“怎样讨论像距与物距的关系?”以引导学生进展下一步的探究。由于学生在前一步的探究活动中已把握了确定虚像位置的方法,学生完全可以自主进展探究。 (4)沟通探究成果,准时矫正 各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对试验数据进展比照、分析,得出“像物等大等距”的结论,同时对学生把握学问、参加试验的态度和效果进展反应,在这一阶段,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针对性反应练习,学生将完成从感性熟悉向理性熟悉飞跃。 3、理解“虚像” 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依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进展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并由非实际光线相交形成。 接着再演示:把蜡烛点燃放在玻璃
8、板前,把白纸放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上。会发觉纸上并没有像,从而说明并没有光到达成像的位置,再次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的确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使学生从实际中感受什么是虚像。这样,通过理论分析、试验验证等教学手段变抽象为形象,变静为动,突破“虚像”这一难点。 4、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熟悉到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播放一段有关平面镜成像应用的影片,通过这段影片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熟悉到科技对生产、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加深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熟悉。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等大:像物大小相等; (2)等距:像与物到
9、镜面距离相等 (3)虚象: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二、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反射光线的方向延长线形成虚像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篇二 设计意图 本节是本章质量与密度的其次节。在前一节,我们学习了“质量”和“用天平测量物质的质量”。物质密度的本质正是讨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所以从“区分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开头,引入密度的概念。本节基于试验的根底上学习密度的学问,所以教学方法上引采纳分组试验和讲授为主。 学问目标: 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会查密度表、能联系实际应用密度公式进展有关计算,会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力量目标: 1、探究同
10、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经受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1、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密度公式。 教学难点: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密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方法: 1、观看法: 2、试验法: 3:讲授法 教学预备:天平,砝码,体积一样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 教具和学具 天平,砝码,体积一样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 课前预备课内小组沟通5分钟 一:复习旧知 1、如何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二:自学导学(以下内容实行自学的方式,在小组内探讨完成并汇报) 2、密度定义: 计算公式:密度的公式:=公式变形:m=V=符号的
11、意义及单位:(kgm3)m千克(kg)V立方米(m3)说明: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打算的、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假如质量单位用克(g),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cm3),则密度的单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 3、例题自己做一遍和书中的解法比照。反思。 4、生试验: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体积一样,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质量要比泡沫的质量大得多。 5、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平上却能平衡,说明它们的质量却又是一样的。 提出问题: (1)为什么
12、体积一样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一样? (2)为什么体积不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却又一样? (3)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4)通过以上思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八年级物理精品教案 篇三 滑轮(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问与技能目标 (1)熟悉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简洁机械的一些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看和试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构造 (2)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简洁机械的应用,初步熟悉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展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熟悉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构造、特点及作用 2、 难点:正确引导学生
13、进展探究试验 (三)教学预备 定滑轮、动滑轮、钩码、细绳、测力计、铁架台、刻度尺。 (四)教学过程 一、总述 学好本节应注意试验。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体会各种简洁机械的特点。在探究活动之前,先画出简洁机械的草图,用自己的学问和阅历去分析会有什么结果,然后再用试验验证。假如有出入要去仔细分析缘由,必要时请教师参加。例如,探究定滑轮的特点时,先画草图、再分析:一根绳子,通过定滑轮转了一弯,估量不能省力,但明显能转变力的方向,然后实际做做看。做后我们发觉实际状况与分析有出入,想想是什么缘由?(是试验误差还是分析有问题)找出缘由就是提高了自己。 二、引入 让同学们观看书上的漫画。问:为什么瘦子却拉不住
14、这个物体? 三、定滑轮和动滑轮 1、介绍滑轮 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轮子。 2、请学生用滑轮把钩码提升到肯定的高度。(学生自由组装) 这个时候学生应当会消失不同的方法。在学生试验完成后,选取不同的类型放在讲台上进展讲解。 (1) 定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不随物体一起移动。 (2) 动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随物体一起移动。 3、探究: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 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明确探究目的, 设计数据表格,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如右图,在学生自己探究时,引导是特别 重要的,强调学生在提升物体时肯定要匀速 移动。 分析: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转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不能转变力的方向,但能省一半力。 动滑轮在省力
15、的同时,却费了一倍的距离。 此时,教师可以依据状况,用杠杆的学问分析一下,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另外:在探究过程中,由于滑轮本身有重力,和绳子有摩擦,结果可能不太一样,教师应交待清晰。并提出在动滑轮中:F=G物+G动2 四、滑轮组 动滑轮可以省力,却不能转变力的方向;定滑轮能转变力的方向,却不能省力。有什么方法既能省力又能转变力的方向吗?引入滑轮组。 1、 将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滑轮组。 让学生自己组装,教师巡察指导。(要求既能省力又能转变力的方向) 再让学生用测力计测量一下,归纳其特点: 2、 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五)
16、小结 (六)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课后总结 其次节 滑轮(其次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问与技能目标 (1) 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2) 稳固简洁机械有关的学问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观看和试验,了解轮轴与斜面的构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简洁机械的应用,初步熟悉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展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熟悉定轮轴和斜面构造、特点及作用 2、难点:正确引导学生进展分析 (三)教学预备 带钩的木块、细绳、测力计、木板。 (四)教学过程 一、 斜面 阅读科学世界自己进展探究:斜面是不是真的省力? 通过试验后,教师分析:FL=Gh。 即在高度肯定时,斜面
17、越长越省力。请学生举例说明:盘山大路,我们骑自行车时上坡比拟困难时就骑S形等。 二、 轮轴 介绍书上的一些例子,说明人作用在轮上省力。(F1R=F2r) 三、 练习 1、升旗的时候,我们看到旗手用力向下拉绳子,旗子就升上去了,这是由于旗杆顶端有一个 。这个事例告知我们,这种简洁机械能够转变 。 2、如下图,当弹簧测力计A的读数是5N时,弹簧测力计B的读数是 ,这个事例告知我们,这种简洁机械能够 。 3、我们生活中常常使用的工具和见到的情景,分别属于哪种简洁机械? a、用扳手拧上螺钉: ; b、用改锥拧下螺钉: ; c、汽车走的盘山大路: ; d、挑东西的扁担: 。 4、下面能够省距离的简洁机械
18、是( ) A、定滑轮 B、动滑轮 C、轮轴 D、斜面 5、在生活和生产中常常使用简洁机械,其目的在于( ) A、省力 B、省距离 C、转变力的方向 D、工作的便利 6、如图是没有组装的滑轮组,假如用它来提升重物,请你用笔画线代表绳子画出两种组装方法,并说出它们的不同的特点。 7、如图是工人师傅运重物时常常采纳的方法,其中利用的物理学问有 ,其目的在于 。 8、如图中的滑轮是 滑轮,假如重物重为100N(滑轮重不计),则拉力F= N,分析一下,这样使用滑轮的好处在哪里? 9 、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设计了构造合理的辘轳,直到现在,也还有些地方在使用它,去查找资料,看它是什么样的构造,有什
19、么用?是属于哪一种简洁机械? 10、如书上的图,观看这幅漫画,并答复: 这幅科学漫画有什么科学道理? 假如你是图中的瘦子,为了防止图中消失的为难场面,你会如何改良装置?(画图说明) 11、小红学习了简洁机械后发觉,全部的简洁机械“省力、必定费距离”,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假如想省一半的力,是否就要费一倍距离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她设计了试验装置如图进展探究。 请你答复:试验中不用刻度尺能行吗? 应当记录的数据除砝码和滑轮的总重外,还应有哪些?(画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 探究结论,有可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吗? 12、在讨论斜面特点的探究活动中,小红找来一块木板做了一个斜面,测得斜面高为10cm,长
20、为30cm.此后用弹簧测力计测得一木块重2N,小红想,要把木块直接提到10cm高的斜面上,需要用力为2N,假如沿斜面拉上去,依据前面谈论过的“力”与“距离”的关系,这个拉力大约是直接提上去所用力的1/3。通过试验:小红发觉这两个力相差不大,根本不是1/3的关系。 帮小红画出这个试验的草图。 帮小红评估一下,试验结果与分析不全都,是试验误差还是分析错误,还是别的什么缘由?能提出改良试验的合理化建议。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篇四 学情分析 本校新课程讨论始于20xx年9月,初期目标是构建具有探究性的学习、问题式的教学、合作化的课堂等特色的课堂教学。本届初二学生经过近一年半的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近一学期
21、的物理新教材的学习,已根本领悟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同时也具有了肯定的试验设计力量及操作力量,但科学探究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学生还不甚明白。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中力图表达:学问学习是一种探究的活动,学问并不是肯定的、不变的结论。 结合教学实际对本书内容进展更为合理的重组,以更利于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觉,在探究中创新,从而学到真正的学问和把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从探究的程序操作走向实质探究。 并以探究卷为桥,引领师生共同走向这一变薄的教材。 教材简析与处理 电阻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本书主体内容由电阻、变阻器组成,编者的实施建议是使学生通过探究导体对电流的阻
22、碍作用,熟悉导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电阻,通过实践学会使用滑动变阻器转变电流、电压。 为尽可能表达出探究的意义在于发觉与创新,并敬重编者的建议,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做如下处理: 第一环节:翻开探究之门。 教师组织学生收集、观看家用电线并提出思索:一般导线为什么多用铜制成? 其次环节:探究与发觉。 通过探究未发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与导体材料、长度的关系。在完成电阻的学问建构过程中翻开创新之门:如何制作可变电阻器件。 第三环节:创新与实践。 重组教材内容,通过设计变阻器件和操作实践,变单一的技能培育为创新意识的建立与实践力量的培育。 第四环节:拓展与延长。 补充介绍半导体以开阔学生视野;多维度建构
23、课堂小结,并对下一步探究方向做出设想,使课堂得以延长 教学目标 1、采纳试验、观看、比照分析、设计创新等多种方法探究电阻及滑动变阻器,知道电阻及其单位,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并会利用滑动变阻器转变电流、电压。 2、通过了解半导体和超导体以及它们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开阔视野。 3、领悟探究的意义。 教学预备 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自制电阻比拟装置、铅笔芯、滑动变阻器、自制滑动变阻器模型、探究卷及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5分钟) (师语)请同学们观看所带来的各式电线,谈谈你们的发觉并提出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可能性的发觉和提问:(摘选) 1、一般电线内部是金属丝,外部包有一层塑料
24、。 2、为什么一般电线内部的导线多用铜制成,可否采纳其他常见金属材料来代替铜。 (师)结合1再联系旧知及实物重新加深学生对导体、绝缘体概念的理解,并指出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 结合2引思;能用铁或一般不锈钢材料来代替铜吗?从而翻开课堂探究之门。 (导入中注意从生活走向物理。) 二、探究与发觉(15分钟) 1、试验与发觉。 目的:探究粗细、长短都一样的铜丝、不锈钢丝的导电状况。 过程: 学生设计试验、选择器材并操作(参考装置见图1); 教师补充探究粗细、长短都一样的铜丝、碳钢丝、康铜丝及镍铬合金丝的导电状况。 (学生)通过观看灯泡的明暗去推断电流强弱,并发表见解。 发觉小结:粗细、
25、长短都一样的不同金属丝导电力量不肯定一样,换言之它们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可能有所不同。 (师)组织争论本次发觉的意义。 意义概述: 粗细、长短都一样的金属丝导电力量跟导体的种类有关; 不同导体的电阻可能不同。 (此步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看、比拟、分析,确认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并且使学生明确怎样用试验的方法来比拟导体电阻的大小。从而初步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 2、研讨与发觉。 目的:了解电阻。 过程:组织学生研读电阻框,并积极鼓舞合作探究和对有效信息进展收集。 (学生)可能性的发觉和提问:(摘选) 电阻表示异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R,电路图中的符号,单位:欧姆(); 对第13页框表中所列
26、的几种导体在肯定条件下的阻值数据提出猜测:导体电阻除与材料有关外,是否可能还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有关。 (此种教学安排的目的有二,一是放手让学生进展学问建构,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二是翻开新的探究之门。) 3、试验与发觉。 目的:探究导体电阻的大小限它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过程; 学生设计试验、选择器材并操作(参考装置见图2); 观看灯泡亮度的变化。 (学生)发觉:导体长度越长则电阻越大。 (师)组织争论本次发觉的意义: 某段电路中的电阻可以转变,做法之一就是转变导体接入电路中的长度。 可依据导体的这一特性制作可变电阻器件。 三、创新与实践(20分钟) 创新课题:设计一种可以转变电路中
27、电阻大小的器件。 设计依据:上述试验的发觉。(原则上应由学生给出) 设计选材:师生互动探讨材料选择。 主要材料选择: 1、可选择金属电阻丝,由于它的韧性和可塑性好; 2、为便于使用,又不影响导体电阻,需用绝缘体制作配套的固定装置。 设计过程:师生合作制作变阻器模型(见图3)。 1、绕线(目的:减小空间范围) 2、抽头。(目的:取不同阻值) 3、设滑片。(目的:可任取相应阻值) 4、装固定架。(目的:便于操作) (师)组织学生观看实际的滑动变阻器并探究有效接法与变阻状况。 学生争论得出: 1、接A、B阻值最大,接C、D阻值几乎为零,且均无法变阻。应接A(B)和C(D); 2、若接A和C(D),则
28、P向A移动阻值减小 (师)提示学生留意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操作实践;用变阻器转变灯泡亮度。 注:试验过程由学生完成(略)。 (师语)由于选材和变阻方式不同,变阻器会有许多种类,课后请同学们也试着设计一种变阻器,并了解实际生活中的其他变阻器件的应用。 (师)组织争论本次创新的意义: 1、学会了设计制作滑动变阻器,并为了解其他变阻设备的原理打下了根底。 2、应用滑动变阻器可(依据需要)转变电路中的电流、电压。 (本环节中重组了教材内容,让学生经受探究设计实践这一共性化的过程,去主动突玻变阻器这一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充分表达了本课的设计理念:即学问乃
29、是一种探究的活动,并不是肯定的、不变的结论。) 四、小结与延展(5分钟) 师生共同构建多维度课堂小结,并对下一步探究方向做出设想。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篇五 【功】 学习目标: 1、学问与技能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熟悉在什么状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状况下没有做功。 理解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展简洁计算。 2、过程与方法 培育学生分析概括推理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用功的公式进展简洁计算 教学难点:推断在什么状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状况下没有做功。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二、自主学习,
30、合作探究,三、展现汇报 自学指导 一、阅读课本前两段,知道什么是力学中的功,知道力何时能做功。并填写以下空格: 假如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_,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二、观看课本中前三个图,找出三个实例的共同点:_ 课本中的后三个图中,力都没有做功,想一想这些力为什么没有做功?并写出缘由: 甲图:没有做功的缘由是:_. 乙图:没有做功的缘由是:_. 阅读课本第一段,找出力学力所说的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_;另一个是_. 阅读课本其次段,了解两种不做功的状况,要知道为什么不做功。通过各个实例可知力学里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行,必需同时具备,力才做功。 课堂达标推断以下说法的正误: (
31、1)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2)物体只要移动了距离,就做了功() (3)物体从高处落下重力做了功() (4)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又移动了距离,这个力就做了功() (5)受提着重物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人做了功() (6)人用力推车,但车未动,人没有做功() 三、阅读课本“功的计算”局部的内容,然后填写以下空白。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力所做的功就_.在物理学中,把_叫做功。 功=_.公式表示为:_.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功-_() F-_-_() S-_-_()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_,距离的单位是_,功的单位是_,它有一个特地的名称叫做_,简
32、称_,符号是_,且1J=_Nm 【典型例题】质量为100kg的物体,在拉力F=200N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前进了10m,则拉力 所做的功是多少? 五、拓展提升 1、已知物体受10N的拉力,并沿拉力方向匀速前进了5m,拉力对物体做功_J. 2、用100N的拉力将重500N的木箱在水平地面上运速移动了5m,拉力做功_J,重力做功为_J. 3、马拉着质量为2023kg的车在平路上前进,马的水平拉力是500N,做了2105J的功,则马拉车前进了_m. 4、某人沿水平方向用力推着重1500N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10m,已知受到的阻力为100N,求它推车做的功。 5、下面几种状况下,力做了功的是() A用力
33、把杠铃举在空中不动B用力提着水桶水平匀速移动 C用力在斜面上拉车前进D物体在光滑的平面上运速移动 6、一个物体的质量是5kg,用10N的水平拉力在地面上前进了10m,则拉力做的功是_J,若把物体匀速向上提起10m,则需要的拉力是_N,拉力所做的功又是_J. 7、起重机将重3103N的楼板以1m/s的速度举到10m高的三层楼后,又将楼板水平移动了3m,在整个过程中,起重机对楼板做的功是() A6103JB9103JC3104JD3.9104J 8、某同学用50N的力将重10N的足球踢出去15m远,该同学对足球做的功是() A750JB150JC没有做功D做了功,但条件缺乏,无法确定 9、两辆车的
34、重力分别是100N和500N,用200N的力都使它们前进了15m,则() A拉大车做的功多B拉小车做的功多 C拉力对两车做的功一样多D无法比拟 10、如下图三种状况下,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都沿接触面匀速移动了S的距离,则功的计算公式W=FS() A只适于甲B只适于乙C只适于甲和丙D甲、乙、丙都适用 11、质量为100kg的物体,在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了5m,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是重力的0.05倍,求拉力F做的功。(g=10N/kg)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篇六 【杠杆】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 (2)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过程与方法:通过举
35、例熟悉杠杆,会分析杠杆的几个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熟悉杠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浮力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阿基米德是古希腊宏大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奉献有两项:浮力问题与杠杆平衡问题。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置疑: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依据是什么 ? 你认为这可能吗? 阿基米德用来撬动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杆,也就是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 二、杠杆 1、熟悉杠杆 要求学生观看书上图12-2-3:生活中的常见的杠杆。 要求学生举出其他生活中的杠杆。 进展争论,找出图中杠杆的共同特征都绕一固定点转
36、动。 教师出示羊角锤,分析使用时有一固定点。 要求学生分析其余杠杆的固定点。 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硬杆”指在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的受力的杆状物体,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弯的,外形也可以是各种各样,可是方的、圆的等。 要求学生再举其他例子。 例如:用来拧螺母的扳手可以使我们轻易地将螺母拧紧或拧松。 订书机可以很便利地把纸装订在一起。 2、与杠杆有关的概念 首先熟悉杠杆的几个概念 支点 ( O ) :杠杆围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 ( F1 )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 ( F2 )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 ( L1 )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
37、臂 ( L2 ) :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作力臂的步骤:( 1 )找准支点;( 2 )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线;( 3 )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 4 )标出力臂。 教师举杠杆撬球的例子分析五个概念。 画出杠杆撬球中的各种物理量。 支点是杠杆围着转动的固定点,在分析支点时,我们可以假想杠杆发生转动,杠杆围绕哪一点转动,哪一点就是支点。如下图,我们假设杠杆在动力作用下做逆时针转动,其中 O 点是不动的,所以 O 点就是支点。 力的作用线就是从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如下图,动力的作用线是从 A 点起沿 F1 方向的直线。 从支点 O 向动力
38、 F1 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动力臂L1 ,从支点O 向阻力F2 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阻力臂L2 了。画力臂实际上就是作一个点到一条线的垂线,只要把平面几何中作“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迁移过来,就不难解决力臂作法这一难点。 必需明确: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如下图中,不能把 OA 和 OB 作为动力臂和阻力臂。 例题: 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如:铡刀、瓶盖起子、独轮车、铁锹等。 由4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巡回指导,最终进展讲评。 可选择分析一些实际杠杆,如:抽水机、汽车刹车踏板、胳膊、缝纫机踏板等。 三
39、、课堂小结 熟悉杠杆,并介绍了杠杆的几个重要概念,学会分析生活中的杠杆。 四、实践活动 留意观看生活中有哪些杠杆,试着分析它们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五、板书: 第一节 杠杆(一) 杠杆:1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2 、杠杆的几个概念: 支点 ( O ) :杠杆围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 ( F1 )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 ( F2 )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 ( L1 )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 ( L2 ) :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八年级物理精品教案 篇七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
40、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由于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二、透镜 1、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转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