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doc

上传人:1513****116 文档编号:92870645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3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doc(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了解,熟悉三峡。 2、把握重点实词,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激发学生喜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诗人李白有一首诗早发白帝城,写了三峡的风光,请同学们齐声朗读。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今日我们走进另一篇文章,来更细致地领会三峡的风光。 二、预习检测(3分钟) 1三峡选自。本文,他是我国出色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包括、。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全长约二百公里。 3、给以下

2、字注音 阙嶂曦襄御泝湍啸属涧 三、自主探究(一)(8分钟) 默读课文,结合文_释,解释以下词语 自三峡七百里于,在 略无阙处毫无 略无阙处通“缺”缺口 重岩叠嶂像屏障似的高山 自非假如 亭午夜分正午 不见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 夏水襄陵冲上山陵 或王命急宣有时 虽乘奔御风即使 虽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御:驾 不以疾也不如 素湍绿潭白色的急流 绝巘极高的山峰 飞漱其间飞流冲荡 良多趣味实在 林寒涧肃安静 属引凄异连接不断 自主探究(二):(10分钟) 边读课文边结合课_释及手头工具书独立疏通课文大意。无法解决的问题,画出注明。 翻译方法指导: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便增减 “

3、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用简明、美丽,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精确地表达出来。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在三峡的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陡崖,重重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挡。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假如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动身,黄昏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

4、,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盘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山峰和怪柏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凉爽和安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特别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

5、伤动听,很久才消逝。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合作探究:(8分钟)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描写了三峡连绵不断的山势和三峡的水在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再现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风光。 五、当堂检测(10分钟) 1、解释以下词语: 略无阙处沿泝阻绝 乘奔御风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晴初霜旦 2、翻译以下句子: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六、抽查清 抽查清: 每组的3号同学给组长翻译其次段。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6、.积存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增加文言语感。 2.理解文意。 3.把握文章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感知三峡之美,激发学生喜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积存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增加文言语感。 2.理解文意。 3.把握文章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代诗人李白有一首诗早发白帝城,写了三峡的风光,请同学们齐声朗读。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今日我们走进另一篇文章,来更细致地领会三峡的风

7、光。 二、介绍三峡: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风景之首。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美的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三大峡”。 瞿塘峡雄踞长江三峡之首,西起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镇,全长8公里,以其宏伟壮丽而著称。瞿塘峡锁全川水的险要气概。瞿塘峡在三峡中虽然最短,却是一幅奇妙的自然画卷和文化艺术走廊。 巫峡自巫山县城东大宁河起,至巴东县官渡口止,全长46公里,有大峡之称,以幽深秀丽称奇于天下。巫峡两岸群峰,以十二峰为奇,它们各具特色,尤以神女峰最为纤丽奇俏。“秀峰岂止十二座,更有零星百万

8、峰”。 西陵峡滩多流急,以“险”知名,以“奇”著称,“奇”、“险”化为西陵峡的壮丽。整个峡区都是高山、峡谷、险滩、暗礁。峡中有峡、滩中有滩,大滩含小滩,自古三峡船夫世世代代在此与险滩激流相搏。 三、走近 1.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关于本文及代表作品的介绍。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人,南北朝北魏时的地理学家,散文作家。他一生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对祖国河山非常喜爱,对地理风物精切钻研。他的著作许多,最出名的是水经注。 水经注是给水经所作的注文。水经是记述我国河流水道的一部专著,书中列举大小水道137条,内容简单。郦道元作注时大为扩展,介绍了1252条河流,除记载水道变迁沿革外,还记述

9、了两岸的山陵城邑、风土人情、珍物异事。水经注对讨论我国古代历史、地理有很_价值。 2.教师点明水经、水经注与水经疏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听范读,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明确读音。 3.自由朗读。 4.分组齐读。 五、再读课文,理顺文章大意。 (一)学习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A)三个标准:“信、达、雅” “信”,就是译文要精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标准、得体、生动、美丽。 (B)两个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

10、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全都。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敏捷翻译原文的词语,敏捷处理原文的句子构造。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状况下,才在相关局部辅之以意译。 (C)五个步骤:审、切、连、验、誊 1、审。分析译句前后内容,把握译句也许意思;看清译句的长短,停顿,标点,语气;审清译句的语法现象。可先抄出来,圈注。 2、切。将译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逐字翻译。 3、连。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 4、验。将译好的句子代入语境,看语义、语气、对象等是否吻合。 5、誊。将草稿纸上的译句抄写在

11、答卷上。做到“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晰、笔画清楚)。 (D)详细方法: 1、留 保存法。即文言文中的专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庙号、年号、书名,等等,或与现代汉语意思一样的词语,不必翻译。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这里除了“春、谪守”之外,都要保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黔州那个地方,从未有过驴子,有个喜爱多事的人,用船载了一头驴子到那里去。(“驴”、“船”古今的词义完全一样,翻译时不能转变它的原意。) 2、删 就是删除,但凡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构造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

12、出,可删去。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 “夫战,士气也。”-“战斗,靠的是士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曹刿论战)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3、补 (补充法)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一样、一样) 祖母刘(氏)(怜)悯臣孤(独)弱(小),躬亲抚养。 _人坐屏障中,一

13、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_)-那个表演_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纸扇、一块醒木罢了。(_)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阿房宫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曹刿论战) 4、换 (替换法)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本钱字。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最常见的是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调换文言文的单音节词;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

14、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日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 1)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氏璧上有瑕疵,请允许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尽了它的肉,才离去。(“断、喉、尽、去”均为一个字换为两个字) 5、调 (调整法)包括: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生在我前面的人,他们懂得的道理原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且拜

15、他为师。 求可使报秦之人-查找可以出访去回复秦国的人 还自扬州。(伤仲永)(状语后置)-从扬州回家。 6、变 变,就是变通。遇到活用词时,应敏捷地译出该词的活用意义。在忠实于原文的根底上,活泽有关文字。文言文中的比方,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另外对古文中特别的语言现象-互文见义、互文见义这些用了繁笔的文句翻译时要加以复原,用简笔的形式翻译。 波澜不惊-(湖面)风平浪静。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由于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哀痛。 (二)根据这“六法”,学生细读课文,借助解释、工具书、资料独立疏通文意。 六、作业 独立思索,翻译全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

16、文3 教学设想 三峡是郦道元为水经注一书做的解释,它虽属地理著作,但描写委婉曲折,文字峻洁明媚,呈现了三峡的无限风光,也可堪称一篇奇妙绝伦的描景散文。 针对本文的特点,结合本单元教学重点,笔者有以下思索: 1、本课宜以“美”为情感主线绽开教学活动,并利用电教多媒体,引导学生去感受三峡的风光美,揣摩描写的生动美,分析构造的层次美,品尝语言的简约美,体会情感的变化美。若学生能感知这些美,其兴趣肯定会高涨,从而主动地去探究“美”。 2、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须注意积存与归纳。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积存了肯定的文言词语,且还能利用课_释来读懂文章大意,因此,可实行学生自译、互译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疏通

17、文意,有问题的词句可由各小组代表提出,并在全班沟通解决,这样可培育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力量。 3、重视对课文的诵读。“教学千法读为本”,这是学好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课堂教学中可利用多种诵读形式交叉进展,在反复的诵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品尝语言,体会情感,从而激发学生自发地去发觉美、感受美、表现美。 教学目标 学问与力量目标: 1、了解三峡的相关学问。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 2、体会总分结合的层次美和变化多姿的写景方法。 3、学习把握文中的多义词语、特别句式和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节奏清楚地朗读课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疏通文章大意,力争当堂背诵。 2、品尝文章语言,

18、借助画面及文字绽开想象,体会作品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对三峡独特美的观赏之情,培育喜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章构造及描写方法。 难点:通过绽开想象来体会作品意境。 教学安排一课时 课前预备 1、教师要求学生仔细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和课_释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自己试着翻译课文,疏通文意,登记有疑问的地方。 3、教师录制以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的配音朗读。 4、郦道元简介及水经注的背景资料。 5、教师利用网络_三峡不同风光的画面。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同时多媒体呈现“三峡”不同风光的画面。 2、导言: 听着如此美丽的乐曲,

19、观赏着如此多姿的画面,让我们乘上白云,飞越高山流水,来到三峡这个秀美的名胜风景区尽情地游一游吧! (音乐是最有穿透力的无声语言,而画面易形成剧烈的视觉冲击力,再加上教师美丽生动的语言,极简单调动学生的兴趣。) 二、介绍,了解背景 1、有关郦道元的简介 2、有关水经注的背景资料 【关于】 郦道元(466或469或472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县)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也先后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市)和洛阳担当过御史中尉等中心官吏,并且屡次出任地方官。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并且爱好巡游,脚印普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古等地,每到一地,都留心勘

20、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阅读了大量地理著作,积存了丰富的地理学问。他认为,地理现象是不断进展变化的。经过历代的更迭,城邑的兴衰,河道的变迁和山川名称的更易,地理著作必需不断充实完善。他参阅了437种书籍,通过自己的实际考察,最终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巨著。郦道元以饱满的热忱,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美山川。 【关于水经注】 我国古代记载河流的专著叫水经,水经注)则是以解释水经而得名。 水经注本书共四十卷,以水经所记水道为纲,记述了1252条河流的发源地点、流经地区、支渠分布、古河道变迁等状况,同时还记载了大量农田水利建立工程资料,以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胜景、历史沿革、风俗习

21、惯、人物掌故、神话故事等内容,注文达30万字,涉及的地域范围之广,时间跨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可谓我国6世纪的一部地理百科全书。 (本环节的相关资料以幻灯片投影形式呈现,介绍和背景资料,对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有帮忙,同时还可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美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配乐朗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分清节奏、把握语调。 2、生在背景音乐中试读课文,要求字音精确,句读恰当。 3、教师请四名学生轮读文章的四个段落,比比看,谁读得好,师生共同评议。 (读,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环节。教师的配乐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感染学生,更是不着痕迹地给学生进展了朗读指导。学生的试读和轮读是对

22、其朗读力量的训练和检测,在轮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归纳文言文的诵读要点。) 二读课文,疏通文意 1、四五人为一小组,学生结合自我预习状况,在小组争论时提出有疑问的地方,并将有争议的问题或感到困惑的问题提交全班合作探究。 2、教师引导全班学生相互质疑、相互释疑,尽量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只伺机适当地点拨引导。 3、播放背景音乐,师生齐读课文。 (本环节的读的目的是为了疏通文意,把握内容。浅显文言的翻译应避开教师从头到尾的串讲,预习时先自主探究,再通过小组互助、合作解决问题,仍有解决不了的,全班共同探究。) 四、想象意境,体会写法 三读课文,想象意境 1、这篇文章布满了“美”,郦道元用凝练的笔墨,用超

23、群的具有音乐美感的语言,浓缩了三峡的万千气象,呈现了三峡的无限风光。多媒体呈现三峡不同风光的画面(山势图、夏水图、春冬图、秋景图),学生选取课文中最喜爱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可借助画面绽开丰富的想象作形象的描述。 (引导学生绽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感悟文章的意境美,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也为下一教学环节作铺垫。) 2、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让教师饱览了三峡的风光。请同学们扫瞄课文,用“三峡美在_,我从文中的_读出来的”这样的句式说话。 师示范说话:三峡美在山的连绵不断、高耸入云,我从文中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中读出来的。 (想象的过程就是把握文章风光特征的过程,学生在想象

24、的过程中能体会出的写作技巧,为突破本文重点作预备。) 四读课文,体会写法 3、三峡美在那宏观勾画的一笔,描写角度多变,生动形象,那么是如何多角度地细致描绘呢?请你从文章构造、动静描写、正侧描写、感观描写等方面体会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师示范说话:文章第一自然段总写三峡的峰峦重叠、高耸入云的山势。“两岸连山”是正面写山的连绵不断,“略无阙处”则是从侧面写山的“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运用夸大手法正面写山的“高耸入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从侧面衬托山的“高峻”。 3、学生配乐齐读,再次体会三峡的美。 (学生以前已学过一些写景的文章,具备初步感知写景的方法的力量,教师的示范说话能给学生

25、体会写作技巧供应一个导向,无形中引导学生从哪几个方面进展体会与评议,固巩学生已初步把握的学习方法。) 五、拓展延长,积存思索 1、多媒体展现现今三峡开发建立后的一些图片,感受三峡的巨大变化,促使学生树立为国家建立做奉献的抱负。 2、有人说:三峡的开发建立可能会破坏自然美,课后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搜集有关三峡的文章、诗句及现今开发觉状等,为三峡的日后进展提出一些建立性的建议。 (此设计着重于让学生积存,开拓视野,也激发学生树立责任意识与忧患意识。)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4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抓住有关描写潮水的词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来想象画面,从而感受到钱塘江大潮

26、的奇妙壮丽,并鼓舞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沟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美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丽山河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读懂三、四自然段,即引导学生抓住潮来时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宏伟气概。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从而深切体会到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这篇课文,还学习了生字新词,那我们就比比谁的记忆力,好吗? 出示课

27、件:复习重点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安静 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这四组词语,都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那么有什么不同呢?(这四组词语分别描写了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 2.师生问读。 这节课,教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 师问:是啊,江潮还没有来,江面什么样?生读描写江面的句子。 师问:江边又是怎样的风光?生读描写江边的句子。 师问:海塘大堤上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生读描写海塘大堤上的句子。 人们等啊,盼啊!那么,假如你就是这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着什么、盼着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二)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1.引导默读,总体感受潮来之时的

28、景象。 现在请你仔细默读课文三、四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详细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爱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2.指名读文。把感受通过读抒发出来,并适时引导学生揣摩在表达上的特点。(比方句的运用) 3.品读文本,深入体会潮的声音和形态之奇。 引导学生边读边谈谈自己想象到的。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似乎闷雷滚动” 学生们很简单抓到第一句,我们可以借助学生的朗读,引起大家的发散思索。详细操作是:我刚刚听到你在读这句话中,特殊突出了“似乎闷雷滚动”,你能说说此时听着这滚滚而来的声音,你仿佛想到了什么吗? 预设生成: 此时,孩子们可能会

29、结合生活实际,说道:平常我听到过大雨降临之前,那由远而近的滚滚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倾盆大雨马上降临,那么此时听到潮水发出的隆隆的声音,虽然比拟沉闷,但持续不断,我想潮水的来势也肯定很猛、很大。 小结:是啊,就像他刚刚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的那样,未见其形,但闻其声,虽然潮水还距离我们很远,但却能听到它滚动不止的声音。 再请几个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这一句。 是不是真像你们所说的这潮水来势汹涌呢?过了一会儿,潮水又有什么变化呢? (2)“过了一会儿” 学生会紧接着抓住“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一句来加以体会。引导学生抓住“很快移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几个词语,加以

30、详细的想象和描绘(潮水前进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且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不只能看到潮水的头,还能看到整个江面都是飞奔而来的潮水,这就是“横贯江面”。) 通过朗读再现这壮丽的景象。 出示课件:大潮由远及近的视频画面。 齐声朗读这句话。 到浪头越来越近的时候,大潮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3)“再近些”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这一句话比拟好理解,可以提示学生们借助数学常识“两丈相当于6米多”来深刻感受到“两丈多高的水墙”是多么的壮丽啊! 引导学生描述眼前所消失的画面:“我们眼中只见汹涌的潮水形成很多的巨浪翻滚着,一浪高过一浪,一浪盖过一浪。”有的说:“我似乎看到巨浪相互交叉、撞击,形成

31、一堵高大的水墙,而看不到那条白线了。”还有的说:“江边的、远处一切景物都已被这犹如水墙一般的、不断翻滚、奔涌的潮水拦住了,看不到了。” (4)“越来越近” 出示课件:通过句子的比照,体会词语的精妙作用。 浪潮越来越近,如同白色战马奔来。 浪潮越来越近,如同千万匹白色战马奔来。 浪潮越来越近,如同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学生们在和的比拟中,可发觉:前文提到了潮水横贯江面,此时潮水掀起的很多巨浪就像千万匹战马一样,马不停蹄地向前奔涌,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所以用上了“千万匹”这个词语。在和的比拟中,可发觉“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写出了潮水铺天盖地般、如万马奔腾般地奔涌的详

32、细样子,其场面浩大、雄伟、壮丽。趁着学生们沟通的_,请三个同学依次读出这句话,要求一个比一个读得更有气概。其他人闭眼观赏,以强化这些关键词语的作用。这样对形象直观的词句比拟和诵读,不仅帮忙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的情感产生共鸣。 引导学生连续抓住潮水的特点来体会:这磅礴的气概仅从形态可以看出来吗,你还从哪些词句体会到这大潮势不行挡?自然而然,孩子们会抓住“山崩地裂、似乎大地都被震得抖动起来”来想象当时大潮咆哮、怒吼着,好像淹没了整个江边上的一切声响,耳朵也都要被震聋了。这无比巨大的声响更能衬托场面的壮丽。 指导朗读:带着此时的感受完整地读出第四自然段的最终一句。

33、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5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潮宏伟壮丽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形象美 #教案# 导语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概非凡,真是天下最宏伟壮丽的景象,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

34、今日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进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非常喧闹。 二、初读感知大意,扫清障碍 1、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品读课文,结合解释探究沟通,弄懂大意 3、师点拨,考察, 教师导学 1、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别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说明作为文言文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弄懂文言大意,把握文言学问点,同时通过

35、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三、研读理解构思,观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1、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 A、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提醒了描写对象,点明白题旨,提醒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B、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习“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概。“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

36、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确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殊多。 C、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丽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探究学习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形状,“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强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

37、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D.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探究学习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概。操练水军的状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终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概的壮丽,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事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四、师提问题,生思索,升华情感 1、针对学生提的问题,教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

38、让学生思索、探究、沟通 问题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在描写了浙江潮的宏伟壮丽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超群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宏伟之上更添宏伟,壮丽之上更添壮丽;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衬托,给读者极其奇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漂亮,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问题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

39、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辩) 明确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制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生争先恐后的说,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今年的10月15日的神舟5号飞天都能说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骄傲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宏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说明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_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表达。 板书设计观潮 周密 眼观耳听心悟 涨潮(状)正 水战(威)侧 弄潮(技)结 观潮(盛)合 一切景语皆情语 总评本设计着意贯彻“美文美读”,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力量的原则,从反复朗读中发觉美、感受美、理解美,进而观赏美;同时在加强语感训练中注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力量的培育,并在反复朗读中受到情境艺术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收到陶冶情操、丰富文化修养的成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