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人教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人教版.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语文第四册 人教版7辛弃疾词两首【背景材料】作者简介辛 弃 疾(1 1 4 0 1 2 0 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宋高宗绍兴三十一 年(U61年),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孝宗淳熙八年(1 1 8 1年)罢官。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宁宗嘉泰三年(1 2 0 3 年)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作准备,因反对韩偏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开禧元年(1 2 0 5 年)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后
2、来,韩偏胄不听辛弃疾劝告,于开禧二年(1 2 0 6 年)草率出兵,结果大败而归。次年,韩件胄被杀。二、前人对辛词的评论1 .毛 晋 稼轩词跋:“词家争斗松纤,而稼轩率多抚时感事之作,磊落英多,绝不作妮子态。宋人以东坡为词诗,稼轩为词论,善评也。”2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云:“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3 .四库全书提要稼轩词提要云:“弃疾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翠刻红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4 .词林纪事引楼敬思云:“稼轩驱使 庄 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笔力甚峭。”三、水龙吟简 释(唐圭璋)此首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起句浩
3、荡,笼照全篇,包括山水空阔境界。“水随”一句,分写水;“遥岑”三句,分写山。“秋无际”从“水随天去”中见,“玉簪螺髻”从“远目”中见,皆用倒卷之笔。“落 I I”三句,写境极悲凉,与屯田之“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同为佳境。“江南游子”,亦倒卷之笔。“把吴钩”三句,写情事尤不堪,沈恨塞胸,一吐之于纸上,仲宣之赋无此慷慨也。换头,三用典,委曲之至。“休说”两句,用张翰事,言不得便归。“求田”两句,用刘备事,言不屑求田。“可惜”两句,用桓温事,言己之伤感。“倩何人”两句,十三字,应“无人会”句作结,豪气浓情,一时并集,如闻垓下之歌。(选 自 唐宋词简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9 年版)四
4、、永遇乐简析二则(-)此首京U北固亭怀古词,虽日怀古,实寓伤今之意。发端沈雄,与东坡“大江东去”相同,惟东坡泛言,稼轩则实本地风光。“舞榭”三句,承上奔往,极叹人物俱非。“斜阳”三句,记刘裕曾住之事。“想当年”两句,回忆刘裕盛况。换头,叹刘裕自为,不能恢复失地,四十三年自有重过此地之感。盖稼轩于绍兴三十二年知忠义军书记,尝奉表归朝。至开禧元年,又知镇江府,前后相距恰四十三年。“可堪”三句,仍致吊古之意,深叹当年宋之武功不竟,以致佛狸饮马长江,暗寓金人猖狂,亦同佛狸也。结句,自喻廉颇,悲壮之至。(选 自 唐宋词简释,作者唐圭璋,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年版)(二)此词乃稼轩知镇江府时所作。
5、词意乃即景生感,因以寄其忠愤也。起三句,言江山犹昔,而当时之英雄如孙权者,则已不见,言外有无人可御外侮之意。“舞榭”三句,言不但英雄无觅处,即其遗迹亦不可见,言外有江山寂寞、时势消沉之意。“斜阳”三句,喑用刘禹锡吊古诗意,以见与此江山有关之英雄去后,其故居都呈一片荒凉之象。“想当年”二句,极写刘裕北伐时之声威,表示仰慕,以见己抗敌情切。“元嘉”三句,言欲恢复中原必须先有准备,否则必致败亡,因举宋文帝故事以见此意。宋文帝欲恢复中原,王玄谟迎合其意,大言可行。文帝因谓侍臣日:“闻玄谟陈说,令人有封狼居胥意。”次年,即分命王玄谟等率师北伐,卒乃大败。北魏太武帝遂大举南侵,直抵扬州,江南震动。文帝自登
6、建康幕府山观望形势,故 曰“草草”,曰 仓皇北顾”。考此词作于宁宗开禧元年韩倔胄定议伐金之时。稼轩以此事准备不足,近于冒昧,与玄谟贪功相同,故举宋元嘉往事而言。稼轩为各州安抚使时,必储粮练兵以为用兵准备,今见韩氏无备而举事,不免忧虑,故于登览山川之际,感慨及之。或谓伤胄北伐之议,稼轩所赞成,观此词知其不然。“四十三年”三句,则由今忆昔,有“美人迟暮”之感。盖四十三年之前率众南归,其时具有大志,思凭国力恢复中原,乃今老矣,登亭远望,山川如故而国事日非,能无感叹!“可堪回首”三句,更由此而惊心。盖江北各地沦陷已久,民俗安于外族之统治,故 于“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如此热闹。此稼轩远闻鼓声不觉惊起之故
7、也。末二句,有廉颇思复用于赵之志,无奈朝廷无复用己之心,故以廉颇自比,而言外叹其不如也。(选 自 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作者刘永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示范教案】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 .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二、能力培养目标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利难点。课时安排1 课时
8、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自古以来“苏辛”并称,苏轼和辛弃疾分别代表着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风格。(板书课题)2.作者简介辛 弃 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宋高宗绍兴三十一 年 Q 1 6 1 年),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罢官。隐居江西上饶
9、、铅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作准备,因反对韩诧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开禧元年(1205年)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后来,韩倔胄不听辛弃疾劝告,于开禧二年(1206年)草率出兵,结果大败而归。次年,韩傀胄被杀。3.写作背景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南来后,他
10、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之即来,麾之即去”,不论出仕或归隐,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但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志未遂而死去。这里所选的两首词虽作于他的早-年、晚年不同时期,但其中心思想却是相同的,即都表现了他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总体风格上的雄健、豪放,两首词也是一致的。只是前期词多些昂扬、激奋;晚年之作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11、。4.关 于 水龙吟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清秋时节,楚天辽阔,江水悠长。眺望远山,其形状高
12、而尖的像玉簪,大而矮的像螺髻。这些自然山水虽然多姿多彩,但是在作者的眼中,它们只能引发人的忧愁和怨恨。这时,楼头的落日、阵阵的雁啼,更增添了江南游子的愁怨。下面作者用了两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是仔细端详抽出鞘来的宝剑;一是用手使劲拍打亭上的栏杆。这两个形体语言要表明的是:作者手握宝剑却没有用武之地;空有力气却没有地方使用,他只好用敲打栏杆来发泄自己的怒气。不但作者要赴前线杀敌和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没有人理解,就连他此时登山临水以排愁遣恨的心情也无人能领会!在上片里,作者用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一系列自然景物,来陪衬他的游子之思,巧妙地做到了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下片抒情。作者运用了几个
13、历史典故,来表述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作者先写到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西风吹来,很想吃家乡吴中的碗菜羹和妒鱼脍,便立即弃官还乡。像这样轻易地挂冠离职,辛弃疾是做不到的。又写到三国时的许汜不关心天下大事,只想着买田置产,作者更不屑那样去做。在这里他要说明的是:自己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肯去追求享受,他决定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到底。下面作者引用了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来说明白己心中怕的是时光如流水般飞逝,人也会在饱经磨难之后很快地老去。他想到岁月催人老,报国壮志难以实现;想到自己的苦恼并没有人能够理解,就不禁掉下了英雄之泪!在这首词里,
14、作者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甚 至“红巾翠袖”等形象和色彩来陪衬、点染,但读后绝没有柔媚、繁褥之感。因为作者的核心思想是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所以全词始终充满着一种激昂慷慨的情调,放送出-利雄浑、高亢的声音,它们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这正是辛词艺术效果的独到之处。5.关 于 永遇乐 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1 2 0 5),这之前,辛弃疾在福建安抚使任上,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他先居上饶,后徒铅山,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 2 0 3)又被朝廷召入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这时宰相韩惋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
15、辛弃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65岁的高龄来到镇江任职的。镇江是一个地势险要的军事重镇,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了韩院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了北固亭时,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词的上片是缅怀两位古代英雄。一是写孙权,作者感慨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侵蚀之后,镇江的高山大江依然如故,而曾在这里建都的吴国君主孙权,却L 1 无处寻得了。当年亭台殿阁之间的流
16、风余韵也都已被岁月洗涤净尽。二是写刘裕,传说当年刘裕就曾居住在京口的普通街巷之中。东晋时,刘裕就是从这里起兵去平定桓玄之乱,又率军北伐,战胜鲜卑等军事力量,扫平中原,建立于南朝刘宋王朝。作者对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人物的仰慕,对他们所创立的赫赫战功的赞扬,其情感是那么炽热、强烈,这正说明了作者人到老年仍旧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下片先是对南朝元嘉年间一段历史的评议: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出兵北伐,结果是仓皇败阵,落得个无功而返。有人认为作者写这段历史是以古喻今,是针对韩倔胄的以北伐邀功而发的,他主张要有备而战,反对草率出兵。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说法是很有道理的。紧接着,作者的
17、笔锋开始转向了自己,他登高远望时,竟引出了对4 3 年前一段经历的回忆:在他2 1 岁时、曾经穿越过那战火纷飞的扬州古道,奔驰南下。长江北岸在历史上乃是被北魏太武帝占领后建造行宫的地方,后来就成了太武帝的祠庙。那里也记录着北宋末年统治者纷纷南逃的耻辱与仇恨。可是,如今佛狸祠前却是祭神赛社,烟火不断!在这里,作者又是以古讽今,批评人们居然舍弃了被金人占领的国土,忘记了国恨家仇。这番议论正气凛然、言语犀利,正是作者爱国真情的体现。写到这里,作者不禁义愤填膺,他觉得自己来当这个镇江知府简直是被捉弄了,当权者哪里有一星半点要重用自己的诚意!他很羡慕战国时赵国的老将廉颇,廉颇因被人陷害而逃奔魏国,后来秦
18、军攻打赵国,赵王想起老将廉颇,曾派人前去探视,看他能否再带兵出征。而自己呢?虽然雄心不减当年,仍然切望为国效力,但到如今却连个前来问讯的人都没有,所以说自己的运气还不如廉颇。这个结句是作者在叹息,在呼喊,这是极富个性的、英雄气十足的叹息和呼喊!是全词苍劲、悲壮的最高音!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 .朗 读 水龙吟和 永遇乐O2 .自学思考:(1)辛弃疾词好用典。词中用了哪些典故?用典的意图各是什么?(2)同一首词,为什么大量用典,是否有堆砌之嫌?【明确】(1)上片两处用典:孙权曾在京口建吴都,并打败曹军;南朝宋武帝刘裕在这里起事北伐,恢复中原。词人借歌颂孙权、刘裕表明自己抗金救国的雄
19、图大略,写的是英雄盛事。下片写的是衰败之史:词人由刘裕自然想到他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而导致失败的史实,其中又包含了霍去病大战匈奴的典故,“封狼居胥”是说有北伐必胜的信心。结果宋文帝不但没有胜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奏大举南侵,因而从此不振。当时宋孝宗派张浚北伐,符离兵败,主和派重新得势,从此南北分裂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而稼轩的生平抱负也无从施展了。43年后,重新恢复中原民心士气,和四十三年前大不一样,叫人怎不生悲!“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用意是什么?拓跋煮南侵,在瓜步山建行宫,后成庙宇,拓跋奏小字佛狸,如今祠下老百姓迎神祭祀,不会把一千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当今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这里如今全
20、无战斗气氛,也使词人感慨良久。最后借廉颇老矣,不被赵王重用,抒发自己已老,也在统治集团的斗争中被一脚踢开的忧愤。(2)词中用典虽多,但比直接叙述和描写内涵更为丰富,情感更为厚重,悲愤自先代已有,至稼轩处尤甚。这些典故用于此处,真乃天造地设,何须翻查!将典故中环境与现实中意境交织一处,是此诗意境构成的一大特色。3.【提问】辛弃疾在创作这两首词时,人生处境和心理状态有什么异同?【明确】水龙吟写于淳熙元年(1174)作者35岁时;当时他胸怀报国壮志,从北方率众南来已有12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朝廷从来没有给他过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非常郁闷。这一年的秋天,作者登上了建康城的赏心亭,眺望辽阔的
21、南天、远逝的流水和高耸的山峰,又看到了夕阳西沉,听到了声声雁啼,就更引发出来他的无限忧思。作者既不愿退隐江湖,又不肯贪图享受,他只是急切地希望去杀敌报国,生怕时不待人,就这样白白地老去。而他的雄心壮志却没人能够理解,这正是词人当时内心最大的悲哀!永遇乐是作者写于开禧元年(1 2 0 5)的作品,这时他以6 6 岁的高龄出任浙东安抚使,镇守京口(镇江)。京口是三国时吴国所置的军事重镇,又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北伐时起兵的地方。所以当作者登上北固亭时,就很自然地联想起在这里活动过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他赞美了古人孙权和刘裕,评论了南朝宋文帝草率出兵的历史,以及隆兴元年(1163)南宋将领张浚北伐失败的往
22、事。南宋朝廷一直偏安江南,不图恢复,致使作者南归43年来,空怀报国壮志而得不到杀敌陷阵的机会。他对南宋朝廷的忘记国耻不思北伐,对自己的无用武之地,感到极大的愤慨!相比之下,辛弃疾创作后一首词时年事已高,仍旧报国无门,所以更多一些苍凉悲壮之感。4.【提问】在 水龙吟词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明确】他用对秋天里的青天、流水、远山、落 I、征鸿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烘托他的“登临意”。又通过看吴钩、拍栏杆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登临意”。再用张翰、刘备以及桓温等历史人物的典故来阐发自己的“登临意”。布置作业1.熟读背诵这两首词,进一步体味词中意蕴。2.完 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附:板书设计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刘义隆(霍去病)慷慨愤世:用典 孙仲谋 刘裕-I 拓跋责J I 廉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