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时作业:3考前基础回扣.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时作业:3考前基础回扣.pdf(4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三篇考前基础回扣H2N-C-C O O HIH知识点1 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1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组成单位是氨基酸(1)结构通式R-可变结构固定结构(2)结构特点: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我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竣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2.蛋白质的合成及水解过程脱水缩合 缠绕折叠蛋白质氨基酸 多肽肽酶 蛋白酶(空间结构)3.蛋白质分子组成结构具有多样性,导致其功能也具有多样性,蛋白质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1)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以及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2)蛋白质的功能结构蛋白: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功能
2、蛋白:如酶催化作用;血红蛋白、载体运输功能;胰岛素、生 长 激 素 一 调 节 作 用;抗体、干 扰 素 一 免 疫 功 能;糖蛋白 一 识 别 作 用。4.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核酸包括D N A 和 R N A 两类,D N A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R N A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又可分为r R N A、t R N A 和 mRN A,在不存在D N A 的生物中是遗传物质。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昔酸:知识点2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1 .糖类分子都是由C、H、O 三种元素构成的,是细胞主要的能源
3、物质依水解情况分为单糖、二糖、多糖,其关系如图所示:缩合I ;I单糖髻二糖 _ 多糖(如葡萄糖)永痛(如麦芽糖)水解一(如淀粉)(2)依是否具有还原性分为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和非还原糖(如蔗糖、淀粉、纤维素等)。2.所有的脂质中都有C、H、O 元素,有的脂质中还有N、P。根据功能,脂质可分为脂肪、磷脂、固醇类物质。知识点3水和无机盐的作用1.水是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细胞中的水以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与运送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的废物,是生化反应的介质。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例会影响新陈代谢,自由水比例上升,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旺
4、盛,生长迅速;相反,当自由水向结合水转化时,新陈代谢变缓慢。2.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以离子形式存在无机盐在细胞中的作用可概括为一个组成、三个维持:细胞内重要化合物的组成成分;维持生物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维持酸碱平衡、维持正常的渗透压。知识点4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 .细胞的成分细胞膜的成分是磷脂、蛋白质和少量糖类;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 N A 和蛋白质。2.细胞的结构(1)与膜的关系: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有核糖体、中心体。细胞、线粒体和叶绿体内增大膜面积的结构依次是内质网、峭和类囊体薄膜。(2)原核
5、细胞与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3.细胞的功能(1)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复制和转录的场所,同时也是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2)与细胞渗透作用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是液泡。(3)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结构是细胞膜、核糖体和线粒体。(4)能体现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结构:细胞核、核糖体、线粒体、叶绿体。(5)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间期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中心体(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高尔基体(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壁的形成)、线粒体(整个时期提供能量)。(6)能产生水的细胞器及相应的
6、生理作用:核糖体氨基酸脱水缩合;线粒体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叶绿体一一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高尔基体一一细胞壁的形成。(7)能够产生A T P 的结构: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或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线粒体(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知识点5生物膜之间的统一性1 .在化学成分上各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相似,都是由磷脂、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但各种成分所占的比例不同。2.在结构上(1)直接联系:在真核细胞中,内质网外连细胞膜,内连外层核膜,中间还与许多细胞器膜相连;其网腔还与内外两层核膜之间的腔相通。(2)间接联系: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和细胞膜可以通过“小泡”实现相互转化。
7、3.在功能上的联系(如: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细 胞 核 核 糖 体 mRNA-”合 成-.氨基酸一*多肽|脱水缩合内质网示 L高颦体k细 曙加 运 为缠绕折叠较成熟的蛋白质-成熟的看白质线粒体提供能量【注】分泌蛋白(如抗体)由吸附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胞内蛋白(如呼吸酶)由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合成。知识点6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1.方式比较项目跨膜运输非跨膜运输裱动运输主动运输胞吐和胞吞自由扩散协助扩散浓度高一低高一低低一高与浓度无关载体不需要需要需要囊泡与细胞膜能量不消耗不消耗消耗消耗举例水、脂 溶性 物 质、乙 醇、气体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氨 基 酸、I T等 离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
8、发细胞大 分 子、颗粒物质的分泌与吞噬2.影响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因素内部原因: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外部原因:与外界溶液浓度有关。质壁分离的条件:活细胞,具有细胞壁、大液泡、浓度差。能够使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的试剂:乙二醇、甘油、尿素、K N O 3 等溶液。【注】5 0%的蔗糖溶液、1 5%的盐酸都能杀死细胞。【易错点清单】1.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元素不一定是碳,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水细胞组成物质含量多少有鲜重、干重之分,按鲜重计算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按干重计算,含量最多的元素是碳,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2.糖类不是细胞中的唯一能源
9、物质(1)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都含有大量的化学能,都可以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供能,产物中都有CO?和 HzO。正常情况下,脂肪、蛋白质除正常代谢产生部分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外,一般不供能,只有在病理状态或衰老状态下才氧化供能。(2)ATP是直接能源物质,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脂肪是主要储能物质,太阳能是最终能量来源。3.不要认为所有多肽中的肽键数都是氨基酸数一1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环状肽,其肽键数=缩合产生的水分子数=水解所需水分子数=氨基酸个数。4.动植物细胞的根本区别不在细胞器高等植物细胞不一定具有叶绿体、液泡,但都有细胞壁,低等植物细胞还具有中心体,因此动、植物细胞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细胞壁的
10、有无。5.跨膜方式小结(1)以自由扩散方式运输的物质:水、CO2、。2等小分子;甘油、乙二醇等脂溶性物质。(2)以主动运输方式运输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小分子,如葡萄糖、氨基酸;带电粒子,如 Na+、K Ca2+等;逆浓度梯度运输的物质都是主动运输。(3)以协助扩散方式运输的实例: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红细胞。(4)大分子物质不能跨膜运输,出入细胞是以胞吞、胞吐的方式进行。知识点7细胞的有丝分裂1 .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的控制中心细胞核的控制范围限制了细胞的长大。(2)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
11、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2.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特点(1)间期:染色体复制。染色体数目不变;出现染色单体;D N A 数目加倍。(2)分裂期前期:染色质一染色体;核膜消失、核仁解体;出现纺锤丝,形成纺锤体。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后期:着丝点分裂为二,染色单体一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平均分成两组,在纺锤丝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末期:染色体一染色质;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纺锤体消失;细胞板出现,并扩展形成细胞壁。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细胞周期的概念:细胞周期针对的是连续分裂的细胞。一个细胞周期以分裂完成作为起点和终点,
12、先间期后分裂期,间期时间长,分裂期时间短。不同生物体的细胞周期长短不同;同一生物体在不同的生理条件下,细胞周期长短也存在差异,如温度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周期。3.有丝分裂曲线图(如下图)DNA数目变化染茗体数目变化a b c d e 时间知识点8细胞的减数分裂1.动物配子的形成过程精子的形成精原细胞N精巢中的(2有丝分裂增殖染色体复制细胞2N)次 级 精 染色单:!精细胞精子I母 细 胞 体 分 开 加 细 胞-精 子 次级精_ _ _ _ _ _J精细胞*精子画 胞 1精细胞,精子(N)(N)(N)-八-第一次分裂第 二 次 分 裂 变 形 过 程(2)卵细胞的形成卵原细胞z卵巢中的殖
13、增卵原细胞2N)初级卵母细胞联 会、四会体(交 叉 互 换)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2N)极体染 色 单 极体体 分 开、极体次 级 卵 _ _ _ _ _ _ _ _极体母 细 胞 I卵细胞大长第一次分裂第二次分裂(3)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图像的识别(重点是前、中、后三个时期)方法:三看鉴别法(点“数目”、找“同源”、看“行为”,以二倍体为例)第一步:如果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为奇数,则该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第二步:看细胞内有无同源染色体,若无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若有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或有丝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第三步:在有同源染色体的情况下,若有联会
14、、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等行为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若无以上行为,则为有丝分裂的某一时期的细胞分裂图。【注】该方法只适用于二倍体生物。若是处于分裂后期的细胞,应该看移向同一极的一套染色体中是否存在同源染色体。2.动物受精过程受精的过程是指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为受精卵的过程。该过程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对生物的变异也有重要意义。知识点9 细胞分化1 .概念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实质:个体发育过程中,基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选择性表达。3.特点:(1)持久性;(2)不可逆性和稳定性
15、;(3)普遍性。4.结果: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注】在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通过细胞分化使细胞种类增多,但数量不变;经细胞分化,细胞的全能性降低;高度分化的细胞(如神经细胞)和成熟的细胞(如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再具有分裂能力。知识点10 细胞的全能性1 .概念: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2.原因:生物体每一个细胞都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套基因。3.实现的条件:在离体和适宜的条件下,分化的体细胞也能表达其全能性。4.表达的难易程度受精卵 生殖细胞 体细 胞;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未分化的细胞分化的细胞,其中受精卵的全能
16、性最大。知 识 点 11细胞的癌变1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适宜条件下能够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3)在体内易扩散和转移。2 .癌变的原因: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 变。(1)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2)癌变的机理物理致癌因子作用化 学 致 癌 因 子 病毒致癌因子.原癌基因突变正常细胞 癌细胞抑癌基因突变知 识 点 12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1.细胞的衰老(1)细胞的衰老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2)细胞的衰老与个体的衰老并不同步。(3)衰老细胞的最主要特征是代谢缓慢。2.
17、细胞的凋亡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常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易错点清单】1.并非所有细胞都有细胞周期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高度分化的细胞(如神经细胞)不具有细胞周期;进行减数分裂的性原细胞也没有细胞周期。2.在装片中不能观察一个细胞的有丝分裂的连续过程根尖细胞在解离时已被杀死,细胞分裂停止,细胞形态固定在被杀死的瞬间所处的细胞分裂时期,不再变化,故对于装片中的某一特定细胞来说,只能看到细胞周期的一个特定时期。3.细胞板是真实结构,赤道板并非真实存在(1)赤道板是细胞中央与纺锤体的中轴垂直的一个平面,只表示一个位置,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2)细胞板是在
18、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高尔基体在赤道板位置形成的一种结构,它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显微镜下能观察到该结构,它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区别于动物细胞的标志。4.正常细胞中本身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正常细胞中存在原癌基因,并参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正常情况下,原癌基因处于抑制状态,故人们并未表现出癌症。正常细胞中也存在抑癌基因,它能抑制细胞过度生长、增殖,从而遏制肿瘤形成。当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细胞就会恶性增殖。5.细胞衰老过程不等于个体衰老过程单细胞生物细胞衰老等于个体衰老,而对于多细胞生物来说,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是不同步的。知识点13 代谢的催化剂酶1 .概念
19、: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为R N A。2.特性: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温和性(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3.作用 机 理: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注】酶既可在细胞内,也可在细胞外发挥催化作用;可以缩短化学反应到达平衡的时间,而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通过降低活化能加快化学反应速度。知识点1 4直接能源物质ATP1.全称:三磷酸腺昔。2.结构简式:APPP,其 中A代表腺昔,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注】ATP与核昔酸结构中都有“A”,但同一字母在不同分
20、子中代表的物质不同:ATP中的A为腺昔,由腺嗯吟和核糖组成;而核甘酸中的A仅为腺口票吟。其关系如图所示:3.功能:直接能源物质。4.ATP与ADP的关系酶1能ATPADP+酶2量反应向右(来源:A T P 中远离腺普,的高能磷酸键能 量 I去向:进行各种生命活动V反应向左 来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一二*阶段,细胞呼吸等、能 量 去向:合成ATP知识点15 细胞呼吸细胞呼吸是指在细胞内氧化分解有机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其过程如图所示:大量能量细胞质基质线粒体有氧呼吸葡萄糖少量能量H2GHQH+2c。2+能量2GH6c3+能量少量能量注:=表示有氧呼吸3 A表示无氧呼吸无结果
21、/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为纯合子 结 果(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为纯合子分 析 一 I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为杂合子 分析I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为杂合子(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4)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后,产生 的 Fi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 例 为 9:3:3:l o 四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分 别 在 中 占 1/1 6,共 占 4/1 6;双显性个体比例占9/1 6;双隐性个体比
22、例占1/1 6;重组类型比例为3/8或 5/8o(5)鉴定个体的基因型的方法植物自交或测交。最简单的方法是自交。植物花粉鉴别法。杂合子(含一对等位基因)可以产生两种类型的花粉,纯合子只产生一种类型的花粉。动物测交鉴别法。让其与隐性类型相交,后代既有隐性个体又有显性个体出现,可认为待测个体为杂合子;只出现显性个体,则可能是纯合子。2.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控制性状有以下两种方式:(2)基因型与表现型的相互关系:生物个体的基因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表现型,即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基因型只提供表达某种性状的潜在可能,生物体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各种性状的表现,不仅受到内
23、在基因型的控制,还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3.伴性遗传(1)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表现出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2)X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男多女少因为女性有两条X 染色体,只有两条染色体都带有隐性基因时,才发病;而男性只有一条X 染色体,只要带有隐性基因就会发病。隔代交叉如男性红绿色盲基因只能来自其母亲,且只能传给其女儿。女病父子病一女性若患病,其父亲、儿子必患病。男正母女正男性正常,其母亲、女儿一定表现正常。(3)遗传学试题的一般解题思路:判断遗传方式、确定遗传组成、分析后代情况、计算相关概率。判断遗传方式:先判断显、隐性:如果两个性状不同的杂交组合,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子一代总表现
24、出一个性状,则该性状为显性;如果两个相同性状的杂交组合,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子一代除表现出该亲本性状外,还出现了另外一个性状,则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亲本性状为显性;若涉及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组合,则应分开考虑。【易错点清单】1.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并不一定出现特定性状分离比,原因如下:(1 加2中 3:1的结果必须在统计大量子代后才能得到;子代数目较少,不一定符合预期的分离比;(2)不完全显性、从性遗传等原因;(3)某些致死基因可能导致遗传分离比变化,如隐性致死、纯合致死、显性致死等。2.不要混淆自交与自由交配自交强调的是相同基因型个体之间的交配,即AAXAA、AaXAa、aaXaa;自由交配强调的
25、是群体中雌雄个体进行随机交配,即 AAXAA、AaXAa aaXaa、AAXaa、AAXAa、aaXAa 等随机组合。3.X、Y染色体上也存在等位基因工的非同源区段X、Y的同源区段Y的非同源区段如图所示:在X、Y的同源区段,基因是成对的,存在等位基因;而非同源区段则不存在等位基因。4.先天性疾病和家族性疾病不全是遗传病先天性、后天性疾病是依疾病发生时间划分的,家族性、散发性疾病是依疾病发生的特点划分的,遗传病、非遗传病则是依发病原因而区分的。用集合的方式表示遗传病与两类疾病的关系如下:5.“分解思想”解决两病同患问题首先推导出双亲的基因型;然后计算出患甲种病的概率为4,患乙种病的概率为6(3)
26、患甲、乙两种病的概率为必;(4)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a+b 2ab;(5)患病的概率为。+5一M;(6)只患甲种病的概率为。一必,只患乙种病的概率为方一H。知识点2 3 生物的变异1.基因重组及其意义(1)概念: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2)类型:自由组合: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会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而发生互换。(3)特点:进行有性生殖的亲本杂合性越高,遗传物质差距越大,基因重组类型越多,子代表现型变异就越多。子代表现型可能的种类数 为 2n(n代表等位基因对数)。(4)意义:为生物变异提
27、供了丰富的来源;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生物的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1)概念:由 D N A 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的分子结构的改变,即基因中脱氧核昔酸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2)范围及时间:基因突变可发生在所有生物中,是一种最广泛的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基因突变发生在D N A 复制时期,包括有丝分裂的间期一一体细胞突变,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生殖细胞突变。(3)种类:自然突变一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基因突变;人工诱变利用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处理生物,诱发产生的基因突变。(4)特点:普遍性、
28、随机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不定向性。(5)结果:往往产生与之对应的等位基因,即改变了基因的表现形式,如:由 A-a 或 a-A,但并未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数量,因而基因突变引起基因“质”的改变,未 引 起“量”的改变。显性突变:如 由 a-A,该突变一旦发生即可表现出相应性状;隐性突变:如由A-a,突变性状一旦在生物个体中表现出来,该性状即可稳定遗传。(6)意义: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3.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1)变异类型A.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B.染色体数目变异: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引起的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地增加或减少引起的变异。(2)染色体组
29、: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其特点: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染色体大小、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当然也就不含有等位基因。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控制该物种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二倍体生物的生殖细胞中所含有的一组染色体可看成一个染色体组。(3)染色体组的判定。根据染色体的形态来判断: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根据基因型来判断: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根据染色体的条数和形态数来推算:染色体组数=染色体条数/染色体形态数。知识点
30、2 4 生物育种名称 原理方法优点应用杂交育种基因重组杂交一 自交一筛选出符合要求的表现型,连续自交到不发生 性 状 分 离为止不同品系中的多个优良性状集中于同一个体 上,即“集优”。用 纯 种 高 秆抗病小麦与矮 秆 不 抗 病小 麦 培 育 矮秆抗病小麦(1)物理:紫外诱变育种基因突变线、微 重 力、激光等处理;(2)化学:高浓度的秋水仙素、硫酸二乙酯处理,再选择提高变异频率,加快育种进程,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高产青霉菌、太空辣椒等的培育(1)花药离体培养,培养出单用 纯 种 高 秆抗病小麦与矮 秆 不 抗 病小 麦 快 速 培育矮秆抗病小麦单倍 柒色 倍体植株;明显缩短育种体育 体变(2)
31、单倍体幼年限,加速育种种异苗经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纯合子进程。多倍体育种染色体变异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植物茎秆粗壮,叶片、果实、种子都比较大,营养 物 质 含 量提高三倍体无子西瓜知识点2 5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易错点清单】1 .基因突变未必改变生物性状(1)突变发生在基因的非编码区,转录的m R N A 不会改变,因而合成的
32、蛋白质不变,此时性状不变。(2)基因突变为隐性突变,如 A A 中一个A-a,此时的性状也不会改变。(3)根据密码子的简并性,变化后的碱基序列有可能翻译出相同的氨基酸。2.不要把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混为一谈(1)基因突变只是染色体上的某一位点上的改变,只改变了基因中的一个或几个碱基对,有可能产生新的基因;而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染色体某一片段的改变,改变的是一些基因的数目、排列顺序。(2)基因突变是分子水平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是观察不到的,而染色体结构变异是细胞水平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3.单倍体并非只有一个染色体组若是二倍体,则其单倍体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若是四倍体,则其单倍体中
33、含有两个染色体组。4.不要把生物进化误当做新物种形成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会引起生物的进化;而物种的形成是以生殖隔离为标志的,此时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已产生明显差异,不能再进行基因交流。知识点2 6 内环境与稳态1 .内环境的组成: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其关系如下:血浆 组 织 液 一 淋 巴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温度和p H(血浆p H 的稳定与H C O;、,H P O 7 等离子有关)。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知识点2 7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 .图示/-X /、局部电流方向+-1+-+-一_ X_未兴奋区-_未兴奋区兴奋
34、传导方向2.特点(1)双向传导:刺激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引起的兴奋可沿神经纤维同时向两端传导。(2)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兴奋时,表现为外负内正。(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知识点2 8 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1 .兴奋传递的结构基础突触突触是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由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三部分构成。2.兴奋传递的过程轴突一突触小体一突触小泡一递质f突触间隙一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通过突触实现了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的转化。3.兴奋传递的特点:单向传递。其原因是递质只存
35、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所以,兴奋只能以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知识点2 9人体内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1 .垂体合成并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能够贮存和释放抗利尿激素。【注】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并由垂体贮存和释放。2.甲状腺合成并释放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体内物质氧化分解、促进幼小动物发育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等功能。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当人体缺碘时,会患地方性甲状腺肿。3.胰岛胰 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 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具有促进葡萄糖合成糖
36、原,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作用,是人体内唯一一种降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能够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它与肾上腺素均具有升高血糖的功能。4.性 腺(睾丸、卵巢)合成并分泌性激素。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脂质);性激素的主要功能是激发并维持动物的第二性征,促进生殖细胞的形成;雌激素还具有激发和维持雌性正常的性周期的功能。知识点3 0动物激素间的关系1.纵向关系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在大脑皮层的影响下,下丘脑可以通过垂体调节和控制某些内分泌腺中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属于分级调节),而激素进入血液后,又可以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有关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属于反馈调节)。其过程如图所示:分级调节
37、下宜脑 1 TRHT 垂体I TSH T 甲状腺4甲状腺激素 上 细 代谢一 磷“十”表示促进作用;“一”表示抑制作用2.横向关系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如促进生长和发育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促进产热一一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升高血糖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如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使血糖浓度降低。知识点3 1免疫系统的组成L免疫器官一胸腺、骨髓、扁桃体、淋巴结、脾脏等免疫系统厂吞噬细胞一免疫细胞一p-T 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一B 细胞(在骨髓中成熟)一免疫活性物质一抗体、淋
38、巴因子、溶菌酶等【注】T 细 胞 和 B 细胞均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干扰素 是 T 细胞分泌的,属于淋巴因子。知识点3 2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体 液 免 疫 收 嚼 2T细一细,记忆B细胞t 滋痴Mi促进浆细胞淋巴因子抗体:与抗原反应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簧抗细吞版噬那I -分泌产效应T细胞f记忆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互合同挥疫应相配共发免效【注】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的细胞:T 细胞、B 细胞、效应T 细胞和记忆细胞;吞噬细胞具有识别作用,但不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一个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特异性抗
39、体。效 应 T 细胞和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具有增殖和分化能力。知识点3 3 免疫异常疾病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易错点清单】1.兴奋传导方向不同于局部电流方向(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传向未兴奋部位。(2)在膜外,兴奋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3)在膜内,兴奋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2.下丘脑是内分泌腺分泌的调控枢纽,而垂体不是(1)下丘脑既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又是内分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能分泌激素。下丘脑可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间接调控内分泌活动。(2)垂体能分泌多种促激素,直接调节腺体的分泌活动。(3)垂体是激素调节的
40、中心,具有调节作用,但其活动受到下丘脑的控制。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易错点(1)突触小体与突触不同:突触小体是指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部分,是突触的一部分。兴奋在突触小体上的变化是电信号一化学信号;而在突触上的变化是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2)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为胞吐,不是主动运输,由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糖蛋白)识别,其作用效果有两种:促进或抑制。(3)同一神经元的末梢只能释放一种神经递质,兴奋性的或者抑制性的。(4)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4.“液”体并非都是内环境(1)泪液、尿液、汗液、消化液等不是细胞外液。(2)血液是结缔组织,由血浆和血细
41、胞组成,血浆是内环境,但血液不是。请注意,血浆蛋白是内环境成分,而血红蛋白是细胞内蛋白质,不是内环境成分。5.不要误认为有尿糖就是糖尿病正常人的血糖浓度在0.8 1.2 g/Lo当血糖浓度高于1.6 g/L时,就会形成糖尿。尿糖可能的原因有:糖尿病、一次性食糖过多、肾脏病变等。6.并非所有免疫细胞都能识别抗原吞噬细胞能非特异性地识别抗原;T细胞、B细胞、效 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但所产生的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知识点3 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主要功能促进植物生长(细胞纵向伸长);促进植物果实发育;促进杆插枝条生根;防止落花落果。2.作用特点(1)两重性:对于植
42、物同一器官而言,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2)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依次减弱。(3)不同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通常双子叶植物较单子叶植物敏感。知识点3 5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1.赤霉素(1)促进细胞伸长(与生长素之间有协同作用关系),从而引起植株增高。(2)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水 稻“恶苗病”产生的原因是赤霉菌合成并分泌了赤霉素。2.细胞分裂素(1)促进细胞分裂。(2)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的衰老。3.脱落酸(1)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萌发。(2)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与脱落。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易错点
43、清单】1 .不同种类的植物激素大都同时存在于同一植物体内。2.植物的生长发育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3.与果实发育、成熟和脱落相关的主要激素依次是生长素、乙烯和脱落酸。4.除顶端优势外的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1)根的向重力生长,其中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根生长,而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根的生长,表现出向重力性。(2)除草剂,其 中 2,4D 就是利用双子叶植物适应浓度较低,而单子叶植物适应浓度较高而制成的,故可在单子叶作物中除去双子叶杂草。【注】茎的负向地性和向光性都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不能说明生长素的两重性。5.无子番茄形成所利用的原理是生长素促进果实的发育;无子西瓜形
44、成所利用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知识点3 6 种群的特征与种群增长曲线1.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依据种群的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未来发展的趋势,并将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2.种群密度的测定(1)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计算公式:种群数量N=(标记个体数X 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2)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昆虫的卵;取样方法为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3)取样器取样法:适用于土壤小动物
45、。(测定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3.种群增长曲线在理想条件下,呈“J”型增长;在自然条件下,呈 型 增 长。【注】对于“S”型曲线,在K/2(K表示环境的最大负荷量)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当种群数量到达K 值时,增长速率为0。4.种群增长曲线的应用在外来物种入侵方面。通常由于外来物种在新的环境中,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足、缺乏天敌,故在一段时间内将呈“J”型曲线增长,之后维持相对稳定。在鱼类的捕捞方面。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故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约为K/2O在虫害和鼠害防治方面。在一次行动中,要毒杀到K/2以下的水平,这样老鼠数量不会迅速增长。当然,更有效的方法是努力降低环境对老鼠
46、的负载能力(K 值),如严密封储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老鼠天敌等。知识点3 7 群落的概念和结构1 .群落水平的研究主要包括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生物的种间关系、群落结构、群落演替。巧记生物间的关系:种 内 互 助 一 同 心 协 力;种 内 斗 争 一 自 相残杀;互 利 共 生 一 有 福 共 享,有难同当(如大豆与根瘤菌);寄 生 一恩将仇报(如噬菌体与细菌);竞争一一此消彼长(如水稻与稗、青霉菌与细菌);捕 食 一 弱 肉 强 食(如兔与狼)。【注】凡病毒均为寄生生活;两种生物食性相似程度越大,竞争越激烈。2.群落的结构垂直结构是指生物群落中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植物
47、垂直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影响动物分布的因素主要是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水平结构是指生物群落中各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知识点3 8 群落的演替1 .概念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类型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裸岩上进行的演替(裸岩阶段一地衣阶段-苔辞阶段一草本植物阶段一灌木阶段一森林阶段)。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弃耕的农田、火灾过后的
48、草原上等进行的演替。【注】群落演替过程是外界环境与群落内部环境不断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o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知识点3 9生态系统的结构1 .组成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最主要的成分,主要是绿色植物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如硝化细菌)。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实现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主要是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以及蚯蚓等腐食性动物。2.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一种动物可处于不同的营养级或消费者等级;营养级=消费者等级+1。知识点4 0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 .总 能 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2
49、.流动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3.流动的特点及原因(1)单向流动,其原因在于食物链是不可逆的。(2)逐级递减,其原因:一是各营养级的生物因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能量;二是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的生物所利用(包括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三是被分解者所利用。4.能量传递效率指相邻营养级之间的同化量之比(非储存量的比值);计算公式:能量传递效率=(营养级n 的同化量/营养级n-1 的同化量)X1 00%;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 020%;可用能量金字塔来表示。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知识点
50、4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 .概念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碳循环项目琰循环存在形式无机环境中co?、碳酸盐、化石燃料生物群落内有机物循环形式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群落内有机物进入生态系统的途径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化石燃料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对环境的影响温室效应知识点4 2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与 D N A 多样性和蛋白质多样性的关系如下:DNA多样性决 庠 蛋 白 质 多 样 性 望 生 物(根本原因)一 原 因、物质基础)